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步曲。
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 秋思之祖" 。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 来评价这首小令是极为精确的。我安排两节课来学习这首诗。第一节课是训练学生朗读、背诵,并指导学生作画,让学生" 绘" 出诗中之画。第二节课是赏画、写文章。让学生写出画里画外之意。用这种方法教读此诗,可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
诗歌的教学,主要是以朗读为主。训练学生朗读和背诵,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令,它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由于诗句短,易理解,简单点拨之后,教学生朗读背诵并不难,所以教学的第一步--" 吟诗" ,是很好完成的。
这首小令写得极其自然凝练,其意境、其情调是和谐完美的。我们读这首小令,似乎是在欣赏一幅优美的图画: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也可再这样引导:倘若把" 枯" 换成" 春" ,把" 老" 换成" 玉" ……那又应该是别一种景,另一种情。
这是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简单的分析,既可以使学生在对诗意进一步的理解上,更好地熟读背诵,巩固第一步的" 吟诗" ,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步的学习--作画。
对于作画,我提出的要求是,只要把诗中写到的事物画出来,摆到恰当的位置上即可。 吟诗、写文章,这些都是语文课的内容,倘若把绘画作为语文作业,大概会有异议。但没有想到,一向对作业极反感的学生们,听到这一任务,非常惊喜,马上动笔开始创作。一些原本对绘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一个学生在第二节的作文中写到:我不喜欢绘画,也不会绘画,但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就好像早就摆好了等着我去画一样。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步曲。
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 秋思之祖" 。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 来评价这首小令是极为精确的。我安排两节课来学习这首诗。第一节课是训练学生朗读、背诵,并指导学生作画,让学生" 绘" 出诗中之画。第二节课是赏画、写文章。让学生写出画里画外之意。用这种方法教读此诗,可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
诗歌的教学,主要是以朗读为主。训练学生朗读和背诵,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令,它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由于诗句短,易理解,简单点拨之后,教学生朗读背诵并不难,所以教学的第一步--" 吟诗" ,是很好完成的。
这首小令写得极其自然凝练,其意境、其情调是和谐完美的。我们读这首小令,似乎是在欣赏一幅优美的图画: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也可再这样引导:倘若把" 枯" 换成" 春" ,把" 老" 换成" 玉" ……那又应该是别一种景,另一种情。
这是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简单的分析,既可以使学生在对诗意进一步的理解上,更好地熟读背诵,巩固第一步的" 吟诗" ,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步的学习--作画。
对于作画,我提出的要求是,只要把诗中写到的事物画出来,摆到恰当的位置上即可。 吟诗、写文章,这些都是语文课的内容,倘若把绘画作为语文作业,大概会有异议。但没有想到,一向对作业极反感的学生们,听到这一任务,非常惊喜,马上动笔开始创作。一些原本对绘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一个学生在第二节的作文中写到:我不喜欢绘画,也不会绘画,但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就好像早就摆好了等着我去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