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复后,台湾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品结构之内容与特色为何,请述之。
答:
台湾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
自光复以来的半个世纪,台湾对外贸易由少到多,有逆差到顺差。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台湾国民生产中已愈来愈占主导地位。台湾的对外贸易,尽管有贸易顺差偏高与市场集中的缺点,继而提高了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的和脆弱性,但就宏观方面而言,它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影响甚为深远。
商品结构之内容与特色:
台湾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两个特点:
(1)1960年代中期以前,出口商品结构以农产品和农产加工产品为主,工业产品为辅;之后,转化为以出口工业产品为主,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为辅;
(2)农产品和农产加工产品所占比重显著减少,所占出口比重也很小,但出口的绝对值仍不断增长。
二、光复后,台湾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及对外贸易布局有哪些内容和特点,请述之。
答:
台湾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
不同于殖民时期的对外贸易多局限在如本母国,光复后,台湾对外贸易的区域分布也相应有了变化,特别是随着本身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变化,与对美国日本的经济贸易联系加深,使台湾经济被逐步纳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从而也让对外卖艺的区域分布收到相当程度的影响。
在出口贸易的区域分布变化方面,1950年太台湾的出口贸易以兖州地区的日本、香港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为主,约占出口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1970年代末,对北美洲地区的出口贸易快速增加,出口贸易额约占出口贸易总额的40%以上,相对的,亚洲地区的出口贸易则下降为20%左右;对欧洲地区的出口贸易少尉上升到占15%上下。对大洋洲、南美洲和非洲地区的出口贸易也有所增加。1998年代以来,台湾出口贸易的地区分布略有变化,以1998~2003年为例,在这时期对亚洲地区的出口贸易占全台出口贸易额的比重则由45.4%快速提升到59.4%以上,而对美国的出口贸易额占全台出口贸易额的比重则由26.6%下降到18%,其他如对欧洲地区也下降到14.2%。
从以上看来,台湾的主要贸易对象集中在亚洲,然而金融风暴后,东亚各国尚未完全走出经济泡沫化,亚洲国家其他未走出金融风暴,因此许多亚洲国家互相采取让外汇贬值的政策,来增加其产品竞争力提高出口。进而促进其经济成长,然而亚洲各国进出口产品类似,同质性很高,货币贬值的结果虽然提升产品竞争力,但也会造成对邻近国家的伤害,这种现象对主要以亚洲为出口的台湾影响很大,伤害也很深。
三、试从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生产布局特点,区内经济发展之差异三方面,说明台湾北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内容。
答:
* 基础条件
新北市政府经济发展局重视企业与人民需求,以「专业」、「务实」与「创新」精神综理全市工商行业发展、公用事业管理、产业营销推广与招商引资业务,以六大施政理念为政策主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看农家景,结农家情”为特色的民宿文化。 * 生产区位特点
1.工业区集中分布在铁公路两侧 2.纺织、电子信息工业为此工业区主要支柱
3.第三级产业发展迅速 4.都市化程度高
* 区内经济发展
地区内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等条件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依旧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大致上可分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区域。
1. 台北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范围包括台北市、基隆市、台北县、桃园县,这些区域是北部地区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也较早的地区,集中了商家、贸易、旅游等行业,市区内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的地区。
2. 新竹地区
因交通方便,加上具有石油天然气与资源,竹苗地区发展炼油、玻璃、化学等工业,1980年代,政府在新竹设立科学园区,带领台湾走向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体系。
3. 宜兰地区
本区以农业为主,虽有木材、水泥、食品等工业,但农业仍占重要地位。但台湾在世界体系中,已经由半边陲向核心移动。在制造业平均生产力及产值都高于观光业的情况下,台湾的观光业很难成为带动地方的经济产业。
四、台湾地貌的特征为何,请说明之。
答:
台湾是一个岛屿众多,海岸线长的海岛。台湾本岛包括了东部、北部、西部与南部等四个不同海岸。东部为典型的断层海岸,陡直的岸壁紧贴太平洋海岸,北部海岸东临太平洋,北迎东海,西依台湾海峡,西部海岸濒临台湾海峡,海岸单调平直,地势缓斜,沙滩绵长,南部海岸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
在台湾本岛,高山和丘陵面积占2/3,平原不到1/3。由于高山多集中在中部偏东地区,就形成了东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的山脉大多呈东北—西南走向。丘陵地带则大多在北部与靠近山脉地区。由于台湾地形以山地为主,落差大,而本身面积不大,所以河流多短小湍急,水量充沛,水能资源较丰富。
台湾平原和盆地数量不多,面积较小,仅占全省面积的五分之一。此外,台湾岛北部沿海还有一些面积较小的平原。
五、何谓湿地,说明台湾湿地的分布,及其正面临的问题。
答:
湿地: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水生植物。
台湾湿地分布:
台湾重要湿地共计100处,其中“国际级湿地”两处、“国家级湿地”40处及“地方级湿地”40处,另有未定湿地三处。于2010年2月2日国际湿地日正式公告,决议增加28处。台湾东部分布有十处湿地,南部分布有31处湿地,北部分布有19处湿地,中部分布有12处湿地,外岛分布有4处湿地。
湿地正面临的问题:
台湾沿岸湿地原本十分发达,但目前的湿地状况不论是保护区、重要野鸟栖地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生态功能不足或污染及开发的威胁。
西部沿海湿地普遍遭遇的问题,大致可分成七大问题:
(1)海埔地开发、兴建海岸结构物与交通建设;
(2)工业及废弃物污染及农业用药的污染;
(3)地层下陷、淹水与盐化;
(4)海岸侵蚀与沙源不足;
(5)营养物富集与优养化;
(6)外来种危害;
(7)结构性失业与潜在湿地之消失。
六、试根据你对台湾地理环境的认识,详细说明台湾常见的农业灾害之类型,分布与特点。
答:
台湾的亚热带气候给各种作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和较长的年生长期,但由于地形特征及所处的地理纬度,有许多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暴雨、台风、东北季风和干旱,它们给台湾的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农业有时会产生环境问题因为农业改变了其自然环境及产生有害的副产品。一些对环境有负面影响,例如:
1.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 氮磷过剩污染水源 3. 各种农药的污染以及有害影响
4. 耕地扩大造成的生态失衡
5. 动物粪便中包含氨和铵的颗粒物质被扬起到空中造成的空气污染。
6. 牛只的反刍行为引致甲烷的释放 7. 耗尽土壤中的矿物 8. 土壤侵蚀
9. 土壤盐化 10. 地层下陷
七、台湾的原住民族分布很广,且有各自独立的语言和文化。试问:台湾有哪些主要的原 住民族群?
答:
台湾原住民现今为官方所承认的共有14族。台湾原住民,在学术分类上属于南岛民族,是指汉人移居台湾前最早抵达台湾定居的族群、原住民。
其中,台湾原住民中的14个主要民族为:阿美族,排湾族,泰雅族,布农族,鲁凯族,卑南族,邹族,赛夏族,达悟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赛德克族。 另外,还有其他族群145人和尚未申报原住民34,690人。
九、各原住民族群有何重要的文化特征?
答:
原住民的屋架建筑、火垦、吃槟榔、文面、皮衣制作、轮舞等文化习俗,都与传统的南岛文化相近。过去大多数的原住民都是以传统游耕及狩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近年来靠近平地的(高山)原住民则与汉人的生活方式接近,但是部落组织的维系仍然保留着。布农族具有父系氏族制度;阿美族则属于母系制度,部落的头目拥有重要的权威与责任;鲁凯族与排湾族则有贵族制度、长系制度等。
原住民常用的衣料是自织的“番布”,是由苎麻制成。成年男子穿鲜艳的腰裙,女子穿长裙,喜欢用鸡尾、鸟羽做头饰。原住民有纹身的习俗,至今仍然保存,但纹身的图案越来越隐蔽。
原住民重视祖灵信仰,相信祖灵居住在山上,并且会保护族人收获丰盛。各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祭典,例如:布农族的「射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赛夏族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达悟族的「飞鱼祭」;排湾族人的「五年祭」。此外,卑南族重要的祭仪有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等。南邹族相信祖灵依附在收藏的贝珠中,因而有「子贝祭」;邹族则有「战祭」、「收获祭」。
另外,原住民的音乐和工艺也具有相当特色。排湾族、鲁凯族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
刻艺术,布农族的皮衣制作技巧、邹族的揉皮技术。泰雅族与太鲁阁族的多金属簧口簧琴、布农族的多声部合唱、阿美族的自由对位式复音合唱等是其音乐特色。
十、现阶段的都市化与工业化对原住民之传统文化有何冲击?
答:
在都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各原住民族文化发展既面临着机遇,又面对着挑战,总体而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原住民族在都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原住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成与保持受到严重的威胁。都市化和工业化是原住民族乡村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原住民族人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环境等都将发生巨大变迁。在都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民族文化中的一些特质,如原始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甚至一些民间独有的文化习俗、传统工艺等,将在城市人文生态环境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其次,都市化和工业化加剧了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都市化和工业化作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人口流动。人口的大量流动促了各族际间的交往,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碰撞与冲突。外来原住民族人口因工作、生活需要在对城市环境的调适中,逐渐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点、思维模式,并将这些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现代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带到封闭的乡村,使民族文化的根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
再次,都市化和工业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普同化。都市化和工业化对民族文化普同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都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大扩展族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导致语言、行为方式等交往工具的普同化。二、都市化和工业化加强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接触和交流,为民族文化的普同化创造了条件。三、都市化和工业化加快了原住民族现代化进程,科学化、世俗化、理性化等现代化理念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物质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相对减少,民族文化普同趋势增强。
总之,随着都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程度加深,民族普同文化更加丰富,民族文化“一体多元”格局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十一、光复后台湾经济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的经济结构变化为何?在生产布局中有哪些重要的变化,试详述之.
答:
一、传统社会
此阶段乃指农业经济社会,此时大部分的资源都用于农业生产上,缺乏现代的科学和技术,台湾于光复前于日本政府的占领下偏重于农业,所需之工业制品则很大部分仰赖日本供应,因此工业的发展十分的有限,到了日据时代后期,由于战争的因素,一些轻工业如纺织、肥料、造纸工业也逐渐建立,至于重工业如炼油、造船、钢 铁等正逐次开始,惟因为战争局势的变化,使得许多重工业乃半途而废。
二、过渡阶段
指从农业社会逐渐发展至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新技术开始应用于农工业方面,银行亦纷纷成立,唯企业规模仍小,生产力仍低。光复后的台湾经济建设,首先致力于工业复旧,也就是将光复后遗留在台湾的经济建设加以整修,如电力、水泥、纸业、制糖、肥料及炼铝的工业恢复生产。
三、起飞阶段
此阶段乃指开始进入工业化的社会,其必备的条件有生产投资需从占国民所的 5%增加到 10%以上,而且必须有良好的政治制度、社会组织,使得本国不论是在对内的经济成长
及对外的经济开发都可以顺利进行。为了进一步策划工业发展,鼓励民营事业发展,除了实施土地改 革将水泥、纸业、工矿、农林四大公营公司开放民营外,所有新兴工业除特殊情形外均由民间投资。而对于生产规模较大,所需资金较多以及风险 较高的工业,大部分由政府加以辅导或支持。
四、迈向成熟阶段
此阶段乃指一切产业接达于均衡发展的阶段,亦即各项产业可以欣欣向荣。国家的主要产业由轻工业进入重工业与逐渐发展精密工业,此时民间投资率将提高到国民所得的 10%至 20%。为了要能持续的工业发展,并将国内的市场有效的延伸到国际市场,于是工业产品之输出逐渐取代了农产品的输出。一直到民国 60 年代非耐久财的出口扩张才有减缓的现象。 民国 49 年的奖励投资条例,主要重点乃在于平衡政府预算和奖励民间的投资和产品出口,因此对许多产业有租税上的优惠,这些改革矫正了经济发展初期因保护政策所产生的扭曲现象,也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而突破国内市场狭小的限制因素。
五、大量消费阶段
指经济发展达于高峰期的状态,人们开始从事大量消费的阶段,经济的发展逐渐转向耐久消费财产业如汽车等,人民的消费水平大为提高。政府积极推动十大建设,其中交通运输及电力等基本建设就占了七项,而大钢铁厂和石化工业则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转变,为产业的转型建立坚实的基础。政府强力主导工业的升级转型,从能源密集的工业转化为高科技的产业,使产业逐渐转型为电子、信息产业。
十二、光复后台湾地区工业发展迅速,工业结构与分布也出现了显著变化,试论述其对台湾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答:
在现在朝着全球运筹中心的目标迈进之前,台湾也走过了从传统经济到新经济的转型之路,历经经济改革的过程,才有今天的成果。当然一路走来各地方不同的产业也造成了,有各种不同的加工出口区,工业区以及科技园区,但这些也有造成一些争议,象是工业区所造成的污染,环境的破坏,科技园区的超时工作,高压力等等。在进步的同时也有很多方面是应该检讨的。
十三、台湾地区的人口构成有何特点,人口资源的变动情形为何,请述之。
答:
台湾地区的人口构成的特点为西半部的人口大于东半部,大多的人口集中于都市,人口西大于东的原因是因为有中央山脉所阻隔,交通不便,生活机能较不方便,且地形较多为山地,虽然近年来交通已经便利了许多尤其是雪山隧道开通之后,但是东西部的发展还是有差异的。人力资源变动大多是由乡村移往都市,以寻求工作机会,也有更多的人选择投往海外,找寻更大的工作机会以及资源,但是近年来也有少数的的人放弃高薪回乡下种田,过着纯朴的生活。
一、光复后,台湾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品结构之内容与特色为何,请述之。
答:
台湾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
自光复以来的半个世纪,台湾对外贸易由少到多,有逆差到顺差。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台湾国民生产中已愈来愈占主导地位。台湾的对外贸易,尽管有贸易顺差偏高与市场集中的缺点,继而提高了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的和脆弱性,但就宏观方面而言,它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影响甚为深远。
商品结构之内容与特色:
台湾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两个特点:
(1)1960年代中期以前,出口商品结构以农产品和农产加工产品为主,工业产品为辅;之后,转化为以出口工业产品为主,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为辅;
(2)农产品和农产加工产品所占比重显著减少,所占出口比重也很小,但出口的绝对值仍不断增长。
二、光复后,台湾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及对外贸易布局有哪些内容和特点,请述之。
答:
台湾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
不同于殖民时期的对外贸易多局限在如本母国,光复后,台湾对外贸易的区域分布也相应有了变化,特别是随着本身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变化,与对美国日本的经济贸易联系加深,使台湾经济被逐步纳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从而也让对外卖艺的区域分布收到相当程度的影响。
在出口贸易的区域分布变化方面,1950年太台湾的出口贸易以兖州地区的日本、香港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为主,约占出口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1970年代末,对北美洲地区的出口贸易快速增加,出口贸易额约占出口贸易总额的40%以上,相对的,亚洲地区的出口贸易则下降为20%左右;对欧洲地区的出口贸易少尉上升到占15%上下。对大洋洲、南美洲和非洲地区的出口贸易也有所增加。1998年代以来,台湾出口贸易的地区分布略有变化,以1998~2003年为例,在这时期对亚洲地区的出口贸易占全台出口贸易额的比重则由45.4%快速提升到59.4%以上,而对美国的出口贸易额占全台出口贸易额的比重则由26.6%下降到18%,其他如对欧洲地区也下降到14.2%。
从以上看来,台湾的主要贸易对象集中在亚洲,然而金融风暴后,东亚各国尚未完全走出经济泡沫化,亚洲国家其他未走出金融风暴,因此许多亚洲国家互相采取让外汇贬值的政策,来增加其产品竞争力提高出口。进而促进其经济成长,然而亚洲各国进出口产品类似,同质性很高,货币贬值的结果虽然提升产品竞争力,但也会造成对邻近国家的伤害,这种现象对主要以亚洲为出口的台湾影响很大,伤害也很深。
三、试从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生产布局特点,区内经济发展之差异三方面,说明台湾北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内容。
答:
* 基础条件
新北市政府经济发展局重视企业与人民需求,以「专业」、「务实」与「创新」精神综理全市工商行业发展、公用事业管理、产业营销推广与招商引资业务,以六大施政理念为政策主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看农家景,结农家情”为特色的民宿文化。 * 生产区位特点
1.工业区集中分布在铁公路两侧 2.纺织、电子信息工业为此工业区主要支柱
3.第三级产业发展迅速 4.都市化程度高
* 区内经济发展
地区内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等条件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依旧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大致上可分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区域。
1. 台北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范围包括台北市、基隆市、台北县、桃园县,这些区域是北部地区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也较早的地区,集中了商家、贸易、旅游等行业,市区内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的地区。
2. 新竹地区
因交通方便,加上具有石油天然气与资源,竹苗地区发展炼油、玻璃、化学等工业,1980年代,政府在新竹设立科学园区,带领台湾走向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体系。
3. 宜兰地区
本区以农业为主,虽有木材、水泥、食品等工业,但农业仍占重要地位。但台湾在世界体系中,已经由半边陲向核心移动。在制造业平均生产力及产值都高于观光业的情况下,台湾的观光业很难成为带动地方的经济产业。
四、台湾地貌的特征为何,请说明之。
答:
台湾是一个岛屿众多,海岸线长的海岛。台湾本岛包括了东部、北部、西部与南部等四个不同海岸。东部为典型的断层海岸,陡直的岸壁紧贴太平洋海岸,北部海岸东临太平洋,北迎东海,西依台湾海峡,西部海岸濒临台湾海峡,海岸单调平直,地势缓斜,沙滩绵长,南部海岸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
在台湾本岛,高山和丘陵面积占2/3,平原不到1/3。由于高山多集中在中部偏东地区,就形成了东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的山脉大多呈东北—西南走向。丘陵地带则大多在北部与靠近山脉地区。由于台湾地形以山地为主,落差大,而本身面积不大,所以河流多短小湍急,水量充沛,水能资源较丰富。
台湾平原和盆地数量不多,面积较小,仅占全省面积的五分之一。此外,台湾岛北部沿海还有一些面积较小的平原。
五、何谓湿地,说明台湾湿地的分布,及其正面临的问题。
答:
湿地: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水生植物。
台湾湿地分布:
台湾重要湿地共计100处,其中“国际级湿地”两处、“国家级湿地”40处及“地方级湿地”40处,另有未定湿地三处。于2010年2月2日国际湿地日正式公告,决议增加28处。台湾东部分布有十处湿地,南部分布有31处湿地,北部分布有19处湿地,中部分布有12处湿地,外岛分布有4处湿地。
湿地正面临的问题:
台湾沿岸湿地原本十分发达,但目前的湿地状况不论是保护区、重要野鸟栖地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生态功能不足或污染及开发的威胁。
西部沿海湿地普遍遭遇的问题,大致可分成七大问题:
(1)海埔地开发、兴建海岸结构物与交通建设;
(2)工业及废弃物污染及农业用药的污染;
(3)地层下陷、淹水与盐化;
(4)海岸侵蚀与沙源不足;
(5)营养物富集与优养化;
(6)外来种危害;
(7)结构性失业与潜在湿地之消失。
六、试根据你对台湾地理环境的认识,详细说明台湾常见的农业灾害之类型,分布与特点。
答:
台湾的亚热带气候给各种作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和较长的年生长期,但由于地形特征及所处的地理纬度,有许多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暴雨、台风、东北季风和干旱,它们给台湾的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农业有时会产生环境问题因为农业改变了其自然环境及产生有害的副产品。一些对环境有负面影响,例如:
1.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 氮磷过剩污染水源 3. 各种农药的污染以及有害影响
4. 耕地扩大造成的生态失衡
5. 动物粪便中包含氨和铵的颗粒物质被扬起到空中造成的空气污染。
6. 牛只的反刍行为引致甲烷的释放 7. 耗尽土壤中的矿物 8. 土壤侵蚀
9. 土壤盐化 10. 地层下陷
七、台湾的原住民族分布很广,且有各自独立的语言和文化。试问:台湾有哪些主要的原 住民族群?
答:
台湾原住民现今为官方所承认的共有14族。台湾原住民,在学术分类上属于南岛民族,是指汉人移居台湾前最早抵达台湾定居的族群、原住民。
其中,台湾原住民中的14个主要民族为:阿美族,排湾族,泰雅族,布农族,鲁凯族,卑南族,邹族,赛夏族,达悟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赛德克族。 另外,还有其他族群145人和尚未申报原住民34,690人。
九、各原住民族群有何重要的文化特征?
答:
原住民的屋架建筑、火垦、吃槟榔、文面、皮衣制作、轮舞等文化习俗,都与传统的南岛文化相近。过去大多数的原住民都是以传统游耕及狩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近年来靠近平地的(高山)原住民则与汉人的生活方式接近,但是部落组织的维系仍然保留着。布农族具有父系氏族制度;阿美族则属于母系制度,部落的头目拥有重要的权威与责任;鲁凯族与排湾族则有贵族制度、长系制度等。
原住民常用的衣料是自织的“番布”,是由苎麻制成。成年男子穿鲜艳的腰裙,女子穿长裙,喜欢用鸡尾、鸟羽做头饰。原住民有纹身的习俗,至今仍然保存,但纹身的图案越来越隐蔽。
原住民重视祖灵信仰,相信祖灵居住在山上,并且会保护族人收获丰盛。各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祭典,例如:布农族的「射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赛夏族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达悟族的「飞鱼祭」;排湾族人的「五年祭」。此外,卑南族重要的祭仪有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等。南邹族相信祖灵依附在收藏的贝珠中,因而有「子贝祭」;邹族则有「战祭」、「收获祭」。
另外,原住民的音乐和工艺也具有相当特色。排湾族、鲁凯族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
刻艺术,布农族的皮衣制作技巧、邹族的揉皮技术。泰雅族与太鲁阁族的多金属簧口簧琴、布农族的多声部合唱、阿美族的自由对位式复音合唱等是其音乐特色。
十、现阶段的都市化与工业化对原住民之传统文化有何冲击?
答:
在都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各原住民族文化发展既面临着机遇,又面对着挑战,总体而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原住民族在都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原住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成与保持受到严重的威胁。都市化和工业化是原住民族乡村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原住民族人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环境等都将发生巨大变迁。在都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民族文化中的一些特质,如原始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甚至一些民间独有的文化习俗、传统工艺等,将在城市人文生态环境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其次,都市化和工业化加剧了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都市化和工业化作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人口流动。人口的大量流动促了各族际间的交往,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碰撞与冲突。外来原住民族人口因工作、生活需要在对城市环境的调适中,逐渐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点、思维模式,并将这些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现代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带到封闭的乡村,使民族文化的根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
再次,都市化和工业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普同化。都市化和工业化对民族文化普同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都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大扩展族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导致语言、行为方式等交往工具的普同化。二、都市化和工业化加强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接触和交流,为民族文化的普同化创造了条件。三、都市化和工业化加快了原住民族现代化进程,科学化、世俗化、理性化等现代化理念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物质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相对减少,民族文化普同趋势增强。
总之,随着都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程度加深,民族普同文化更加丰富,民族文化“一体多元”格局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十一、光复后台湾经济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的经济结构变化为何?在生产布局中有哪些重要的变化,试详述之.
答:
一、传统社会
此阶段乃指农业经济社会,此时大部分的资源都用于农业生产上,缺乏现代的科学和技术,台湾于光复前于日本政府的占领下偏重于农业,所需之工业制品则很大部分仰赖日本供应,因此工业的发展十分的有限,到了日据时代后期,由于战争的因素,一些轻工业如纺织、肥料、造纸工业也逐渐建立,至于重工业如炼油、造船、钢 铁等正逐次开始,惟因为战争局势的变化,使得许多重工业乃半途而废。
二、过渡阶段
指从农业社会逐渐发展至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新技术开始应用于农工业方面,银行亦纷纷成立,唯企业规模仍小,生产力仍低。光复后的台湾经济建设,首先致力于工业复旧,也就是将光复后遗留在台湾的经济建设加以整修,如电力、水泥、纸业、制糖、肥料及炼铝的工业恢复生产。
三、起飞阶段
此阶段乃指开始进入工业化的社会,其必备的条件有生产投资需从占国民所的 5%增加到 10%以上,而且必须有良好的政治制度、社会组织,使得本国不论是在对内的经济成长
及对外的经济开发都可以顺利进行。为了进一步策划工业发展,鼓励民营事业发展,除了实施土地改 革将水泥、纸业、工矿、农林四大公营公司开放民营外,所有新兴工业除特殊情形外均由民间投资。而对于生产规模较大,所需资金较多以及风险 较高的工业,大部分由政府加以辅导或支持。
四、迈向成熟阶段
此阶段乃指一切产业接达于均衡发展的阶段,亦即各项产业可以欣欣向荣。国家的主要产业由轻工业进入重工业与逐渐发展精密工业,此时民间投资率将提高到国民所得的 10%至 20%。为了要能持续的工业发展,并将国内的市场有效的延伸到国际市场,于是工业产品之输出逐渐取代了农产品的输出。一直到民国 60 年代非耐久财的出口扩张才有减缓的现象。 民国 49 年的奖励投资条例,主要重点乃在于平衡政府预算和奖励民间的投资和产品出口,因此对许多产业有租税上的优惠,这些改革矫正了经济发展初期因保护政策所产生的扭曲现象,也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而突破国内市场狭小的限制因素。
五、大量消费阶段
指经济发展达于高峰期的状态,人们开始从事大量消费的阶段,经济的发展逐渐转向耐久消费财产业如汽车等,人民的消费水平大为提高。政府积极推动十大建设,其中交通运输及电力等基本建设就占了七项,而大钢铁厂和石化工业则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转变,为产业的转型建立坚实的基础。政府强力主导工业的升级转型,从能源密集的工业转化为高科技的产业,使产业逐渐转型为电子、信息产业。
十二、光复后台湾地区工业发展迅速,工业结构与分布也出现了显著变化,试论述其对台湾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答:
在现在朝着全球运筹中心的目标迈进之前,台湾也走过了从传统经济到新经济的转型之路,历经经济改革的过程,才有今天的成果。当然一路走来各地方不同的产业也造成了,有各种不同的加工出口区,工业区以及科技园区,但这些也有造成一些争议,象是工业区所造成的污染,环境的破坏,科技园区的超时工作,高压力等等。在进步的同时也有很多方面是应该检讨的。
十三、台湾地区的人口构成有何特点,人口资源的变动情形为何,请述之。
答:
台湾地区的人口构成的特点为西半部的人口大于东半部,大多的人口集中于都市,人口西大于东的原因是因为有中央山脉所阻隔,交通不便,生活机能较不方便,且地形较多为山地,虽然近年来交通已经便利了许多尤其是雪山隧道开通之后,但是东西部的发展还是有差异的。人力资源变动大多是由乡村移往都市,以寻求工作机会,也有更多的人选择投往海外,找寻更大的工作机会以及资源,但是近年来也有少数的的人放弃高薪回乡下种田,过着纯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