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的守望]

麦田的守望

文/孙守名

①一个阒寂无人的夜晚,我独自立于麦田的埂脊上。繁星璀璨,一望无际的麦田显得苍苍茫茫。我弯下腰身,用手轻轻抚摸着柔软的麦苗,心里充溢着甜美和温暖。

②我是守望着乡村的麦田长大的。童年的记忆中,臂膊上挎着小小的竹篮,随着大人们在刚刚收割完的麦茬地里小心翼翼地捡拾着麦穗。收获一个麦穗,就获得一份希望;满满一篮麦穗,还会得到父亲的奖赏和母亲温柔的眼光。伴着播种和收获,我的青春顺着麦垅疯长。

③我的眼前时时浮现着一波又一波舞动着的麦浪。在沉沉的暗夜,我把梦做到故乡的田间,看到了父亲手把手教我犁地的身影。耕作是一件颇为辛苦的活计,当初条件艰苦,为了把麦子种到地里,父亲硬是领着我们兄妹用铁锨翻出一片片希望的田野。和着执着的梦想,把种子播撒在黑黝黝的泥土里,吞咽着咸涩的汗水,望眼欲穿地盼望着麦子的丰收。在麦子诗意的生长中,我学会了犁地、耙地和耩地。晨风习习,我们把肥料耩在成畦的麦田间。那些在麦田的无数岁月,令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喝着大地的乳汗长大成人的,与土地注定有着千年的因缘。

④夏风吹拂的夜晚,我悠然地睡在宽阔的麦场上,闻着诱人的麦香,数着天上的流星,做着青春的幻梦。在麦收季节,父亲教我如何使用镰刀,如何又快又好收割麦子。尽管手上磨出过厚厚的一层硬茧,但我还是炼就了割麦的本领。朝阳初升,父亲带着我们兄妹顺着麦垅挥舞着镰刀,一排排麦子瞬间成了倒地的战俘。当我渐渐窜到所有人的前面时,心情像飞翔在天空的布谷鸟,一路放声高歌,唱出心中的幸福和快乐,哪里还有生活的艰苦和劳累呢?在机器隆隆声中,我跟父亲学会了打麦和扬场。成袋成袋的麦子码放在麦场时,我长长地舒了口气。望着远处忙碌的父亲,心中涌出无限的感动。

⑤父亲是在那年麦子收割后去世的。长年的劳累没有压垮他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却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每周都会骑上自行车回到父亲身边。坐在田间地头,看父亲忙东忙西,心里有些隐隐作痛。我不断劝说父亲,让他轻闲一些,养养身体,少做田里的农活。可父亲是忙不住的身子,时光铸就了他耐劳的品格。他爱田地里的庄稼,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怕麦田焦渴,怕麦苗缺少养分,怕大风会吹倒成熟的麦秆……一年四季,他虔诚地守护着田地,直至倒在麦子收割的季节。

⑥我无数次蹲坐在田埂上,想着父亲和那些与父亲有着相同命运的人。父亲会做木工活,几块木料在他手上只要半天工夫就可以成为精巧的板凳或木箱。在当时,他的名气很大,十里八乡只要谁家婚丧嫁娶都要叫上父亲。父亲一生收了四位徒弟,个个学得一手好手艺。其实,他有心要将这项活计传授给我们兄弟,只是我们个个都远走他乡外出求学。看看这项计划落空,惆怅之中父亲才开始收授徒弟。现在想想,那时父亲该有多么失落啊!

⑦父亲热爱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温情的性格令人备感亲近。父亲给人做木工活从来不收取任何钱物,这在那个年代该是怎样的一种品格啊!可世事难料,父亲看麦场那阵子,不知何故,麦子少了一袋。有人中伤父亲,到处播扬,说父亲偷了那袋不翼而飞的麦子。这对父亲的打击可想而知!在那些日子里,父亲明显削瘦,夜深人静时常常泪流满面。母亲用惊人的毅力捍卫着父亲的尊严,不停地劝慰父亲,可父亲的确蒙受了奇耻大辱,他的苦痛隔了好多年才逐渐平息。那位诬陷父亲的乡邻恰恰在父亲心情稍为好转时离开了人世,这真是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那个人走了,可棺木没有着落,当他的孩子跪在父亲身前苦苦哀求,母亲的愤怒骤然暴发。但父亲什么话也没说,带上工具就去跟着人家打做棺木。远近乡邻听说此事,无不惊叹。

⑧而今往事历历,令人悲哽。嗅着泥土的气息,抚慰着葱郁的麦苗,又回到了那段悠长而萦怀的岁月。在这无边无际的麦田地,父亲忙碌的身影已经淡去,化为轻烟浮尘。只有我,还坐着暗夜的田埂上,守望着这沁入心脾的麦香,一如我深爱着的父亲。

(本文节选自《新华网·副刊》,有删改)

18.文章以“我弯下腰身,用手轻轻抚摸着柔软的麦苗,心里充溢着甜美和温暖”开篇,有什么作用?(4分)

19.解释下面文中画线的两句话的含意。(6分)

⑴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喝着大地的乳汗长大成人的,与土地注定有着千年的因缘。

⑵望着远处忙碌的父亲,心中涌出无限的感动。

20.文章以“麦田的守望”为题,却用了很多篇幅写“父亲”,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6分)

21.结尾处写到“只有我,还坐在暗夜的田埂上,守望着这沁入心脾的麦香,一如我深爱着的父亲”,为什么“守望着这沁入心脾的麦香,一如我深爱着的父亲”?(4分)

参考答案:

18.(1)照应文章题目,是全文的线索。(2分)(2)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温暖舒缓的感情基调。(2分)

19.⑴作者自小生长在乡村,与土地亲密接触,对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1分)深深眷恋着这片厚重的热土;表达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2分)

⑵父亲教会我耕作和收获,使我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1分)为父亲的勤劳而感到由衷的钦佩。(2分)

20.①父亲一生辛勤耕种,对土地无比热爱,这份情愫深深影响到子女们,使得他们懂得生活的艰辛。②父亲勤劳本分,以温情善良对待着乡亲们,即使被人误解也毫无抱怨。③父亲的宽容,就像沉默的麦田,只懂得付出,而不求回报。④守望麦田其实就是对父亲优秀品质的颂扬和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21.①父亲是在麦子收割后去世的,他的一生与土地与麦田深深连接在一起。这是千万农人最拙朴的形象。②“我”是在乡村长大的,与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更对父亲有着深厚的感情。热爱土地就是热爱父辈。(3)“我”的命运与故乡紧密相连,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缅怀和对乡村的依恋之情。

麦田的守望

文/孙守名

①一个阒寂无人的夜晚,我独自立于麦田的埂脊上。繁星璀璨,一望无际的麦田显得苍苍茫茫。我弯下腰身,用手轻轻抚摸着柔软的麦苗,心里充溢着甜美和温暖。

②我是守望着乡村的麦田长大的。童年的记忆中,臂膊上挎着小小的竹篮,随着大人们在刚刚收割完的麦茬地里小心翼翼地捡拾着麦穗。收获一个麦穗,就获得一份希望;满满一篮麦穗,还会得到父亲的奖赏和母亲温柔的眼光。伴着播种和收获,我的青春顺着麦垅疯长。

③我的眼前时时浮现着一波又一波舞动着的麦浪。在沉沉的暗夜,我把梦做到故乡的田间,看到了父亲手把手教我犁地的身影。耕作是一件颇为辛苦的活计,当初条件艰苦,为了把麦子种到地里,父亲硬是领着我们兄妹用铁锨翻出一片片希望的田野。和着执着的梦想,把种子播撒在黑黝黝的泥土里,吞咽着咸涩的汗水,望眼欲穿地盼望着麦子的丰收。在麦子诗意的生长中,我学会了犁地、耙地和耩地。晨风习习,我们把肥料耩在成畦的麦田间。那些在麦田的无数岁月,令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喝着大地的乳汗长大成人的,与土地注定有着千年的因缘。

④夏风吹拂的夜晚,我悠然地睡在宽阔的麦场上,闻着诱人的麦香,数着天上的流星,做着青春的幻梦。在麦收季节,父亲教我如何使用镰刀,如何又快又好收割麦子。尽管手上磨出过厚厚的一层硬茧,但我还是炼就了割麦的本领。朝阳初升,父亲带着我们兄妹顺着麦垅挥舞着镰刀,一排排麦子瞬间成了倒地的战俘。当我渐渐窜到所有人的前面时,心情像飞翔在天空的布谷鸟,一路放声高歌,唱出心中的幸福和快乐,哪里还有生活的艰苦和劳累呢?在机器隆隆声中,我跟父亲学会了打麦和扬场。成袋成袋的麦子码放在麦场时,我长长地舒了口气。望着远处忙碌的父亲,心中涌出无限的感动。

⑤父亲是在那年麦子收割后去世的。长年的劳累没有压垮他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却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每周都会骑上自行车回到父亲身边。坐在田间地头,看父亲忙东忙西,心里有些隐隐作痛。我不断劝说父亲,让他轻闲一些,养养身体,少做田里的农活。可父亲是忙不住的身子,时光铸就了他耐劳的品格。他爱田地里的庄稼,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怕麦田焦渴,怕麦苗缺少养分,怕大风会吹倒成熟的麦秆……一年四季,他虔诚地守护着田地,直至倒在麦子收割的季节。

⑥我无数次蹲坐在田埂上,想着父亲和那些与父亲有着相同命运的人。父亲会做木工活,几块木料在他手上只要半天工夫就可以成为精巧的板凳或木箱。在当时,他的名气很大,十里八乡只要谁家婚丧嫁娶都要叫上父亲。父亲一生收了四位徒弟,个个学得一手好手艺。其实,他有心要将这项活计传授给我们兄弟,只是我们个个都远走他乡外出求学。看看这项计划落空,惆怅之中父亲才开始收授徒弟。现在想想,那时父亲该有多么失落啊!

⑦父亲热爱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温情的性格令人备感亲近。父亲给人做木工活从来不收取任何钱物,这在那个年代该是怎样的一种品格啊!可世事难料,父亲看麦场那阵子,不知何故,麦子少了一袋。有人中伤父亲,到处播扬,说父亲偷了那袋不翼而飞的麦子。这对父亲的打击可想而知!在那些日子里,父亲明显削瘦,夜深人静时常常泪流满面。母亲用惊人的毅力捍卫着父亲的尊严,不停地劝慰父亲,可父亲的确蒙受了奇耻大辱,他的苦痛隔了好多年才逐渐平息。那位诬陷父亲的乡邻恰恰在父亲心情稍为好转时离开了人世,这真是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那个人走了,可棺木没有着落,当他的孩子跪在父亲身前苦苦哀求,母亲的愤怒骤然暴发。但父亲什么话也没说,带上工具就去跟着人家打做棺木。远近乡邻听说此事,无不惊叹。

⑧而今往事历历,令人悲哽。嗅着泥土的气息,抚慰着葱郁的麦苗,又回到了那段悠长而萦怀的岁月。在这无边无际的麦田地,父亲忙碌的身影已经淡去,化为轻烟浮尘。只有我,还坐着暗夜的田埂上,守望着这沁入心脾的麦香,一如我深爱着的父亲。

(本文节选自《新华网·副刊》,有删改)

18.文章以“我弯下腰身,用手轻轻抚摸着柔软的麦苗,心里充溢着甜美和温暖”开篇,有什么作用?(4分)

19.解释下面文中画线的两句话的含意。(6分)

⑴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喝着大地的乳汗长大成人的,与土地注定有着千年的因缘。

⑵望着远处忙碌的父亲,心中涌出无限的感动。

20.文章以“麦田的守望”为题,却用了很多篇幅写“父亲”,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6分)

21.结尾处写到“只有我,还坐在暗夜的田埂上,守望着这沁入心脾的麦香,一如我深爱着的父亲”,为什么“守望着这沁入心脾的麦香,一如我深爱着的父亲”?(4分)

参考答案:

18.(1)照应文章题目,是全文的线索。(2分)(2)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温暖舒缓的感情基调。(2分)

19.⑴作者自小生长在乡村,与土地亲密接触,对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1分)深深眷恋着这片厚重的热土;表达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2分)

⑵父亲教会我耕作和收获,使我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1分)为父亲的勤劳而感到由衷的钦佩。(2分)

20.①父亲一生辛勤耕种,对土地无比热爱,这份情愫深深影响到子女们,使得他们懂得生活的艰辛。②父亲勤劳本分,以温情善良对待着乡亲们,即使被人误解也毫无抱怨。③父亲的宽容,就像沉默的麦田,只懂得付出,而不求回报。④守望麦田其实就是对父亲优秀品质的颂扬和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21.①父亲是在麦子收割后去世的,他的一生与土地与麦田深深连接在一起。这是千万农人最拙朴的形象。②“我”是在乡村长大的,与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更对父亲有着深厚的感情。热爱土地就是热爱父辈。(3)“我”的命运与故乡紧密相连,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缅怀和对乡村的依恋之情。


相关内容

  • 为何守望-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 为何"守望"-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摘要:在二战时期,是美国处在一个动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有本小说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它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聪明.善良却又被孤立的青少年,他不满现实社会的虚伪后,而自己又没有能力来改变这个世界,在 ...

  •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形象塑造探析
  • 摘要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在世界文学史,特别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作品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特征.反叛主流文化和"反英雄"的人物形象霍尔顿.这一形象,是对美国二战后精神危机淋漓尽致的揭露,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 ...

  • 守望的稻草人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守望的稻草人 王清铭 一位少年,由于对一首诗的误读,对麦田有了诗意的想象,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那首诗是彭斯的<走过麦田来>,那个少年是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 纽约少年霍尔顿莫名其妙地把这首爱情民 ...

  • 解读塞林格的_麦田里的守望者_
  • 第31卷第7期2010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Vol.31No.7 Jul.2010 解读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陈冬秀 (桂林医学院 大学外语部,广西 桂林541004) 摘要:<麦田里的 ...

  •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颜色的象征意义
  • 摘要:塞林格对东方佛教禅学的兴趣和研究对其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显而易见.但对于塞林格的成名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佛教禅学思想,研究甚少.然而,塞林格最初接触和研究佛教禅学之时,正是他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之际,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 ...

  • 作文素材--塞林格
  •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 1951年7月16日--<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的日子,这个日子改变了塞林格的一生.在这之前,他是个无名小卒,虽出生在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年轻时也极爱写作,但23岁参军后辗转各个欧洲战场中断了他的写作,不过也同时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1946年,塞林 ...

  •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 叶匡政 美国两个惊天大案的凶手,都与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麦田里的守望者>. 1980年12月的一个晚上,当马克?查普曼掏出手枪指向约翰?列侬--这位著名的摇滚乐歌手时,枪上盖着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4个月后,里根 ...

  • 陌生人的关爱守望
  • 守望 北仓小学 六年三班 陈婧 今天,我来到了故地.面前是同样的人,同样的地方,心里却怀着不同的心情.我看着这片麦田地,和一群可爱的孩子,那守望着的稻草人,往事不禁浮上心头,我细细地品味着,回忆着-- 那是一个夏天,放暑假了,家里有事,爸爸把我送到姥姥家,在姥姥家过暑假.那是一个乡村,在城市过惯了的 ...

  • 麦田里的守望者
  • 一代偶像 <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于1951年,几乎一出来就风靡美国,当中叛逆的少年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成了美国受众最广的文学角色.霍尔顿愤世嫉俗.俚语满篇,这位主人公对成人世界的不信任,给当时正处于冷战时代的美国当头泼了一瓢冷水.<纽约时报>的书评人查尔斯·麦克格雷夫写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