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最好的教育,在琐碎快乐的生活中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

一说起教育这个话题,是比较有争议的,尤其对于亿万牵挂孩子成长的父母来说是非常敏感的。有的人说中国的现代教育出不了钱学森那样的人才,有的人叫嚷着教育的种种弊病和漏洞机制,有的人抱怨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等等。

总之,教育是个千百年来让人苦恼和头疼的一个领域,它既关乎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幸福,也决定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

拿我来说, 上了这么多年学,见了形形色色的老师。有负责任的,有照本宣科的;有凶神恶煞、言辞激烈的,也有细心教导、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孩子的第二任教育者,一个老师的合格与否,关系到孩子身心发展的健康状况。

在我这十几年的受教育经历中,可算得上是“教育三千”,若要从中“取一瓢饮”的话,令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孩子的积极性问题,大多老师用“教育”的思维教育着学生。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这个形象永远是高不可攀,高高在上的。那三尺讲台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质,成为了一些老师舞文弄墨的平台,成为了凌驾于人类情感之上冷冰冰的发号施令的场所。

长此以往,每当老师提问时,下面的学生都会默默地低下恐惧的头颅。有的时候,并不是学生不想回答,而是教学方式的扭曲打消了他们积极参与的念头。学生担心的是,如果自己起来回答问题,收到的会不会是“你连这个都不会?”“你整天在干些什么,用你的脑子想想。”等等这些打击和扼杀积极性的刺激性话语。最后,不敢回答问题这个扭曲的教育方式所留下的后遗症,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伴随终身、难以抹去的阴影。

当我们教育学老师告诉我们,她没有用一药一剂便治好了孩子的口吃时,下面在坐的同学都目瞪口呆、佩服至极。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果,和她多年研究教育的硕果是密不可分的。

她告诉我们,很多口吃孩子的家长都急着去投医问药,那样毫无必要,也毫无效果。她在自己孩子小的时候,日复一日地坚持做着一件事:每当孩子结结巴巴地说出一句话时,她都会一个词一个词地教孩子清晰地读出来。慢慢的,孩子从能清晰地说出一个个词到流畅地说出一句句话。

她把这种教育行为称作不过分强调,意思是孩子口吃时不要抱怨、不要打孩子,而是积极引导孩子跟自己学习吐字的清晰度。这种耐心和用心与《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的作者极其相似,他们都在用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用仁爱带领孩子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前行。

让孩子快乐成长

如果现在的你,正在苦苦寻找治愈教育顽疾的最佳药方,我给你推荐一位叫张贵勇的好爸爸,让他为你把把脉:

01   不要“教育”孩子

写作之余,一直陪伴孩子的成长,记录着孩子的生活点滴,反思如何给孩子合适的家庭教育,他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嵌入孩子的生命,收获的是对孩子心理认知和成长轨迹的见证。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这个很古老话题的书,一提起教育,很多家长会问:“用什么方法教育的孩子最成功?”其实,教育孩子并没有方法,并且,我们不应该“教育孩子”。当一个家长的口中出现“教育”这个字眼的时候,已经偏离了孩子成长最健康的轨迹。

孩子与父母总是亲密无间,家人之间也该坦诚以待:我们不必羞于表现对孩子的爱,而且我愈发感觉心中有爱的孩子会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更有幸福感。

作者并没有用枯燥乏味的说教去告诉读者教育的无数个方法,而是用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传递自己的育子宝典。这一个个生活情境是再普通不过的了,每个家长都会在阅读之后感同身受、感受颇深。作者作为亿万父亲中普通的一位,用持续不断的耐心记录了孩子每天成长的点滴,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作者在用全心作一位孩子成长的见证者而不是教育者。

记录点滴

02    是家人,亦是朋友

“在彼此观照的过程中,我开始警惕成人思维里惯有的简单与粗暴,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以教育的名义去戕害童心。

一个家庭的组成,是缘分使然。父母就像那深值于土壤的树根,不断汲取充沛的养分,为的是让孩子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因此,父母与孩子既是一个有爱的整体,又像是同一条船上患难与共的朋友。

“正是在孩子一天天的成长记录中,他渐渐悟到教育的方法与真谛。虽然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教育,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和这对父子一起去追求教育的完美,把教育还原为美好生活。”

作者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并没有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教育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该如何做,而是恰到好处地把自己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

他以平等的身份,做着再普通不过的事,给孩子读书、和孩子一起放生、用一颗童心和孩子开玩笑等等。所有这些,并不是作者的特权,而是每个家长的选择。你选择了什么样的身份和姿态,你的孩子就具有了相应的成长方式。

03    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有更好的家庭

我希望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能体会到生命的种种乐趣与价值,而不是被条条框框各种压力所束缚,更不是为之无限加码。

天底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因为人生来就不完美。但你选择给孩子的,却会让这个家庭更加充盈。

在孩子的疑问、好奇泛滥的时候,很多家长可能会招架不住。有的家长会不耐烦地三言两语地去敷衍,有的家长或许会因为暴脾气的操纵而扼杀了孩子的探索和好奇。而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这样做注定了孩子的成长是失败的,身心的发展是畸形的。

作者的成长,一部分来自孩子的成长。有的时候,由于一个不确定的问题暴露了自身知识储备的缺乏,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感觉丢脸或者去极力解释,而是虚心检讨自己的不足,赞扬孩子的聪明、知识的渊博以及涉猎的广泛。面对孩子的错误,作者选择了不揭穿,这样的话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好奇心和五花八门的想象力,让孩子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乐趣。

看,生命多美妙

结束语

有个纪录片叫《我们的孩子够坚强》,讲的是中英教育模式哪一个更好。当那个学校的英国学生在中国教育模式下学习时,大多抱怨课业负担的沉重。当记者采访其中一个学生时,他的一句话点醒了在教育中苦苦求索的人们:“我觉得教育有自己适合的土壤, 和别人比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是啊,教育应当“因材施教”,不能用流水线的作业生产整齐化一的教育产品。每个孩子都有一片天,用心和友爱才能使这片天更蓝。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

一说起教育这个话题,是比较有争议的,尤其对于亿万牵挂孩子成长的父母来说是非常敏感的。有的人说中国的现代教育出不了钱学森那样的人才,有的人叫嚷着教育的种种弊病和漏洞机制,有的人抱怨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等等。

总之,教育是个千百年来让人苦恼和头疼的一个领域,它既关乎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幸福,也决定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

拿我来说, 上了这么多年学,见了形形色色的老师。有负责任的,有照本宣科的;有凶神恶煞、言辞激烈的,也有细心教导、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孩子的第二任教育者,一个老师的合格与否,关系到孩子身心发展的健康状况。

在我这十几年的受教育经历中,可算得上是“教育三千”,若要从中“取一瓢饮”的话,令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孩子的积极性问题,大多老师用“教育”的思维教育着学生。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这个形象永远是高不可攀,高高在上的。那三尺讲台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质,成为了一些老师舞文弄墨的平台,成为了凌驾于人类情感之上冷冰冰的发号施令的场所。

长此以往,每当老师提问时,下面的学生都会默默地低下恐惧的头颅。有的时候,并不是学生不想回答,而是教学方式的扭曲打消了他们积极参与的念头。学生担心的是,如果自己起来回答问题,收到的会不会是“你连这个都不会?”“你整天在干些什么,用你的脑子想想。”等等这些打击和扼杀积极性的刺激性话语。最后,不敢回答问题这个扭曲的教育方式所留下的后遗症,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伴随终身、难以抹去的阴影。

当我们教育学老师告诉我们,她没有用一药一剂便治好了孩子的口吃时,下面在坐的同学都目瞪口呆、佩服至极。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果,和她多年研究教育的硕果是密不可分的。

她告诉我们,很多口吃孩子的家长都急着去投医问药,那样毫无必要,也毫无效果。她在自己孩子小的时候,日复一日地坚持做着一件事:每当孩子结结巴巴地说出一句话时,她都会一个词一个词地教孩子清晰地读出来。慢慢的,孩子从能清晰地说出一个个词到流畅地说出一句句话。

她把这种教育行为称作不过分强调,意思是孩子口吃时不要抱怨、不要打孩子,而是积极引导孩子跟自己学习吐字的清晰度。这种耐心和用心与《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的作者极其相似,他们都在用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用仁爱带领孩子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前行。

让孩子快乐成长

如果现在的你,正在苦苦寻找治愈教育顽疾的最佳药方,我给你推荐一位叫张贵勇的好爸爸,让他为你把把脉:

01   不要“教育”孩子

写作之余,一直陪伴孩子的成长,记录着孩子的生活点滴,反思如何给孩子合适的家庭教育,他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嵌入孩子的生命,收获的是对孩子心理认知和成长轨迹的见证。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这个很古老话题的书,一提起教育,很多家长会问:“用什么方法教育的孩子最成功?”其实,教育孩子并没有方法,并且,我们不应该“教育孩子”。当一个家长的口中出现“教育”这个字眼的时候,已经偏离了孩子成长最健康的轨迹。

孩子与父母总是亲密无间,家人之间也该坦诚以待:我们不必羞于表现对孩子的爱,而且我愈发感觉心中有爱的孩子会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更有幸福感。

作者并没有用枯燥乏味的说教去告诉读者教育的无数个方法,而是用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传递自己的育子宝典。这一个个生活情境是再普通不过的了,每个家长都会在阅读之后感同身受、感受颇深。作者作为亿万父亲中普通的一位,用持续不断的耐心记录了孩子每天成长的点滴,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作者在用全心作一位孩子成长的见证者而不是教育者。

记录点滴

02    是家人,亦是朋友

“在彼此观照的过程中,我开始警惕成人思维里惯有的简单与粗暴,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以教育的名义去戕害童心。

一个家庭的组成,是缘分使然。父母就像那深值于土壤的树根,不断汲取充沛的养分,为的是让孩子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因此,父母与孩子既是一个有爱的整体,又像是同一条船上患难与共的朋友。

“正是在孩子一天天的成长记录中,他渐渐悟到教育的方法与真谛。虽然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教育,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和这对父子一起去追求教育的完美,把教育还原为美好生活。”

作者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并没有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教育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该如何做,而是恰到好处地把自己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

他以平等的身份,做着再普通不过的事,给孩子读书、和孩子一起放生、用一颗童心和孩子开玩笑等等。所有这些,并不是作者的特权,而是每个家长的选择。你选择了什么样的身份和姿态,你的孩子就具有了相应的成长方式。

03    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有更好的家庭

我希望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能体会到生命的种种乐趣与价值,而不是被条条框框各种压力所束缚,更不是为之无限加码。

天底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因为人生来就不完美。但你选择给孩子的,却会让这个家庭更加充盈。

在孩子的疑问、好奇泛滥的时候,很多家长可能会招架不住。有的家长会不耐烦地三言两语地去敷衍,有的家长或许会因为暴脾气的操纵而扼杀了孩子的探索和好奇。而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这样做注定了孩子的成长是失败的,身心的发展是畸形的。

作者的成长,一部分来自孩子的成长。有的时候,由于一个不确定的问题暴露了自身知识储备的缺乏,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感觉丢脸或者去极力解释,而是虚心检讨自己的不足,赞扬孩子的聪明、知识的渊博以及涉猎的广泛。面对孩子的错误,作者选择了不揭穿,这样的话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好奇心和五花八门的想象力,让孩子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乐趣。

看,生命多美妙

结束语

有个纪录片叫《我们的孩子够坚强》,讲的是中英教育模式哪一个更好。当那个学校的英国学生在中国教育模式下学习时,大多抱怨课业负担的沉重。当记者采访其中一个学生时,他的一句话点醒了在教育中苦苦求索的人们:“我觉得教育有自己适合的土壤, 和别人比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是啊,教育应当“因材施教”,不能用流水线的作业生产整齐化一的教育产品。每个孩子都有一片天,用心和友爱才能使这片天更蓝。


相关内容

  • [理想国]书评
  • <理想国>书评 豆瓣  哲学和政治本身就存在这对立.城邦的政治生活需要的是驯服的公民,而非反叛的哲人.公民的德性和哲人的德性是两种不同的德性,一种是政治的或者说是肤浅的美德,它符合现实生活和政治生活:另一种是真正的美德,它在哲学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思考和批判的精神被发挥的淋漓尽致.政 ...

  • 书评征集 | 亲子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 我是一个亲子游戏达人,为3岁孩子发明了150种亲子游戏.身边很多的朋友都会问我一个问题,刘老师,什么是亲子互动?亲子互动包括什么?怎么进行亲子互动? 我想,这可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出来的. 如果简单的说,和孩子一起运动.一起旅游.一起阅读.一起游戏,一起做家务劳动等很多方式都属于亲子互动. 譬如:运动 ...

  • 休学一年游历中国,他以这段经历写成的书够好看吗?
  • 本期我们的评审书目是<回来>.作者是一位刚刚二十三岁的大学生孙中伦,2015年,在美国波莫纳学院读完大三的他突然决定休学一年,回国打工,成为了东莞工厂的流水线工人,大理民宿的店小二,甘肃定西的初中老师,成都漆器厂的学徒工,北京某网站的新媒体编辑--他将这一路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成了这本 ...

  • 品读[围城]经典名句,感悟睿智人生
  • <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钱钟书的<围城>是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因此,读<围城>不能像读一般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 ...

  • 书评[爱的教育]
  • 有这样一部书,凡是读过它的人都无法抗拒它的魅力.它所包含的教益.慰藉和激荡的情愫使所有人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这就是我们青少年爱心教育的最佳读本,一部令全世界亿万人感动而泣的伟大作品,意大利儿童文学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我也情不自禁地走入了小男孩恩里克的生活.从10月份开学第一天一直到 ...

  • 拓展阅读空间__提高语文素养
  • 拓展阅读空间 提高语文素养 民权县褚庙乡张小楼小学 张自玉 摘要: 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努力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建立开放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让阅读课堂教学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实践 ...

  • 抄写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摘抄 读完杨澜的<幸福要回答>,好多语言给了我深刻地启示,细细品味韵味颇多,顾摘录, 以自勉. 1.人生最没有悬念的事情就是我们都会变老,人生最大的悬念则是我们会如何变老.女 人的相貌在岁月中悄然变化,更大的变化在于心态.--杨澜 2.爱情是一颗心遇到另一颗心,而不是一张脸遇到另 ...

  • [活着]书评
  • 苦难中的希望 --读余华<活着> 如果生命中没有经历苦难,你很难想象, 生命的意义会显得怎样苍老和难以言喻. <活着>带给人一种苦涩,涩到灰蒙,涩到 无望,但涩后却是淡淡的甘甜.也说不上甜,顶 多是甘,似乎给人的心灵期许了些执念,某些温 存,遗留作对这苦难的深沉的记忆. 不像 ...

  •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
  • 独立思考 ·实践创新· 执著追求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 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  徐金国 漫步在语文教学的丛林,凡是在语文教学上取得成就的名师,他们都在其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对语文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上升为一种思想,转化为指导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