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最严格车改需要最严厉手段

2011年01月07日 09:2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在去年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中纪委常委、秘书长吴玉良表示: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最近要出台有关公车配备使用的新规定,这个规定比过去更加严格。新华社日前发表文章分析说:这意味着“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务车改革即将启动,改革顺应民意,将有力推动政府部门职能和作风转变;文章强调,公车数量和支出费用公开是改革深入进行的大前提。

一句“史上最严格公务车改革”的论断,煞是引人瞩目,并让人浮想联翩。诚然,相比以往车改,此次车改在某些方面确实挺严格,比如,“对省部级干部公车配备的标准排气量和购置税都比过去严格,对党政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的编制也比过去严格,公车配备的标准和公车的总数量要下降……”但是,有了这些细节,是不是就可以说是史上最严格?

当然,“史上最严格”毕竟只是一种冠称,与其说公众关注这种不落俗套的表述,不如说公众更关心史上最严格的车改能否落到实处?否则,即便最严格又能如何,一切必然沦为水花舞月,令人徒唤奈何,甚至更加失望。以房地产调控为例,去年4月中旬以来,相关部门出台密集政策,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有好事者惊呼这是“史上最严厉调控政策”。但吊诡的是,所谓的“史上最严厉”遭遇了软抵抗,效果并没有达到公众预期,连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也表示,“房价会有所下降,但下降到什么程度不好说”。

显然,判断一项改革能否受到老百姓欢迎,不仅在于在制度设计上是不是史上最严格,或者最严厉,更在于在实施中是不是不折不扣地落实,有没有呈现出预期的实效,换言之,最严格车改虽然令人期待,但关键应付诸实践,并精准达到预期效果。就此而言,欲使最严格车改最大程度地释放威力,笔者认为需配套最严密的措施,需要最严厉的手段。

其一,准确公开公务车数量。中纪委常委、秘书长吴玉良已经明确表示,会把全国公车的详细数量和需要减少的数量公布。准确公布公车的详细数量,意义不容小觑,正如新华社文章所称,公车改革是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技术核心方向是合理压缩公务车全流程的各项开支,政策核心方向则是以公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公车数量和支出费用公开则是改革深入进行的大前提。不公布数量就不知道该裁减多少公车,不明晰公车支出费用就不能有的放矢地车改。

其二,强化公众监督,公众监督并能见效。如果说公开公车数量和支出费用,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一个层面,那么还原公众的参与、表达和监督等权利同样重要。当前公车使用一直存有“三三制”现象——公车公用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媒体曾报道,某大学开学,门口出现大量公车送新生上学的情况,从公检法用车到国土、卫生监督用车,甚至血防专用车,无所不有,对此,有网友揶揄道:“公车扎堆,有司法、公安、检察、环境监测、国土执法、卫生监督、防汛指挥……不了解情况的,还以为是市里部门开大会呢。”至于公车特权现象,更是不胜枚举。

为防公车“私奔”,不少部门殚精竭虑,比如一再出台禁令,给公车贴上“公务标识”,甚至给公车装上GPS实时监测行踪。实际上,再高明的技术也抵不上老百姓的眼睛,只要放开让老百姓监督和举报,公车私用现象就无所遁逃。问题是,老百姓举报了,相关部门会否惩罚,近年来公车私用被曝光的不少,但有多少官员被问责?

其三,从编制更严密的财政预算入手。不少单位领导一再换车,消费惊人,再加上养车的费用更是畸高,可谓不差钱,如果从源头上束紧了钱袋子,也就能遏制了公车消费的冲动。经济学家焦建国认为,要让各级各地官员们“小气”起来的根本方法就是让预算软约束硬起来。我国的预算一般比较粗、笼统,不够明确,而且预算的约束性不大,不够了再追加,随意性较大,故此叫预算软约束或无约束。预算要很细,很明确。斯言诚哉!许多时候,预算编制过于粗线条,再加上花钱时缺乏有效监督,一些官员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别说公车耗费过度,就是在其他方面浪费,又何奇之有?

公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再加上“再锋利的刀也削不了自己的刀把”,公车改革因触动既得者的利益,会在落实中难度更大。但是公车改革不能再拖了,更不能失败。“拉鱼的不着急,背鱼篓的干着急”,最严格车改需要最严厉手段,唯有如此,老百姓才能不着急。(王石川)

2011年01月07日 09:2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在去年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中纪委常委、秘书长吴玉良表示: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最近要出台有关公车配备使用的新规定,这个规定比过去更加严格。新华社日前发表文章分析说:这意味着“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务车改革即将启动,改革顺应民意,将有力推动政府部门职能和作风转变;文章强调,公车数量和支出费用公开是改革深入进行的大前提。

一句“史上最严格公务车改革”的论断,煞是引人瞩目,并让人浮想联翩。诚然,相比以往车改,此次车改在某些方面确实挺严格,比如,“对省部级干部公车配备的标准排气量和购置税都比过去严格,对党政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的编制也比过去严格,公车配备的标准和公车的总数量要下降……”但是,有了这些细节,是不是就可以说是史上最严格?

当然,“史上最严格”毕竟只是一种冠称,与其说公众关注这种不落俗套的表述,不如说公众更关心史上最严格的车改能否落到实处?否则,即便最严格又能如何,一切必然沦为水花舞月,令人徒唤奈何,甚至更加失望。以房地产调控为例,去年4月中旬以来,相关部门出台密集政策,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有好事者惊呼这是“史上最严厉调控政策”。但吊诡的是,所谓的“史上最严厉”遭遇了软抵抗,效果并没有达到公众预期,连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也表示,“房价会有所下降,但下降到什么程度不好说”。

显然,判断一项改革能否受到老百姓欢迎,不仅在于在制度设计上是不是史上最严格,或者最严厉,更在于在实施中是不是不折不扣地落实,有没有呈现出预期的实效,换言之,最严格车改虽然令人期待,但关键应付诸实践,并精准达到预期效果。就此而言,欲使最严格车改最大程度地释放威力,笔者认为需配套最严密的措施,需要最严厉的手段。

其一,准确公开公务车数量。中纪委常委、秘书长吴玉良已经明确表示,会把全国公车的详细数量和需要减少的数量公布。准确公布公车的详细数量,意义不容小觑,正如新华社文章所称,公车改革是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技术核心方向是合理压缩公务车全流程的各项开支,政策核心方向则是以公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公车数量和支出费用公开则是改革深入进行的大前提。不公布数量就不知道该裁减多少公车,不明晰公车支出费用就不能有的放矢地车改。

其二,强化公众监督,公众监督并能见效。如果说公开公车数量和支出费用,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一个层面,那么还原公众的参与、表达和监督等权利同样重要。当前公车使用一直存有“三三制”现象——公车公用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媒体曾报道,某大学开学,门口出现大量公车送新生上学的情况,从公检法用车到国土、卫生监督用车,甚至血防专用车,无所不有,对此,有网友揶揄道:“公车扎堆,有司法、公安、检察、环境监测、国土执法、卫生监督、防汛指挥……不了解情况的,还以为是市里部门开大会呢。”至于公车特权现象,更是不胜枚举。

为防公车“私奔”,不少部门殚精竭虑,比如一再出台禁令,给公车贴上“公务标识”,甚至给公车装上GPS实时监测行踪。实际上,再高明的技术也抵不上老百姓的眼睛,只要放开让老百姓监督和举报,公车私用现象就无所遁逃。问题是,老百姓举报了,相关部门会否惩罚,近年来公车私用被曝光的不少,但有多少官员被问责?

其三,从编制更严密的财政预算入手。不少单位领导一再换车,消费惊人,再加上养车的费用更是畸高,可谓不差钱,如果从源头上束紧了钱袋子,也就能遏制了公车消费的冲动。经济学家焦建国认为,要让各级各地官员们“小气”起来的根本方法就是让预算软约束硬起来。我国的预算一般比较粗、笼统,不够明确,而且预算的约束性不大,不够了再追加,随意性较大,故此叫预算软约束或无约束。预算要很细,很明确。斯言诚哉!许多时候,预算编制过于粗线条,再加上花钱时缺乏有效监督,一些官员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别说公车耗费过度,就是在其他方面浪费,又何奇之有?

公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再加上“再锋利的刀也削不了自己的刀把”,公车改革因触动既得者的利益,会在落实中难度更大。但是公车改革不能再拖了,更不能失败。“拉鱼的不着急,背鱼篓的干着急”,最严格车改需要最严厉手段,唯有如此,老百姓才能不着急。(王石川)


相关内容

  • 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 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2010年12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势,研究部署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要深入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 在今年初召开的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 ...

  • 广东省监察厅副厅长谢谷粱在"广东省公车改革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
  • (2004年8月23日) 欢迎和感谢新闻界的朋友对公车改革的关心和支持.今年以来,各种媒体对佛山.惠州和广州市天河区的公车改革作了及时.热情的报道,初步形成了鼓励支持公车改革的氛围,从而鼓舞了士气,减少了阻力.通报情况之前,我先代表改革第一线的同志,向新闻媒体表示感谢! 根据部分媒体的要求,并经王华 ...

  • 我国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保留省部级以上官员专车
  • 时政新闻新京报 [微博] 蒋彦鑫2013-11-26 02:25 3281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公务接待等方面作出规范.据专家分析,全国公车至少在200万辆以上,绝大多数都是一般公务用车. 声音 <条例&g ...

  • 公车改革进实质阶段:部分地区拍卖公车发车补
  • 2013年11月中央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提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目前一些地区和单位的公车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五粮液集团和江西省新余市大规模拍卖公车.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昨天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 ...

  •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公务用车,一般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用于工作.业务.接待等公务活动的各类汽车.作为职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领导挪用公款甚至扶贫款购置车辆.公车私用等现象和案件在媒体上经常遭到曝光,人民称这是" ...

  • 热点1公车改革
  • 热点1公车改革 一.热点链接 2011年3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最新<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要求省部级官员配车由5年一换延至8年一换,官员调动.升迁的话车随人走:省部级以下单位车辆不固定到人:配车的标准排气量和购置税都比过去严格.与此同时,财政部公布<党政机 ...

  • 教师没有车补原因的深度分析
  • 教师没有车补原因的深度分析 一.做为一名中共党员我记得毛主席曾经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 ...

  • 云南省公车改革方案
  • 云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有关要求,推进云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公务用车制度,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

  • 中央车改办回应"车改省千万,车补四千万"
  • 编者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公布已近百日.公车改革正在进行,受到社会热议,也不乏质疑.充分的讨论是有益的,但其中也存在对政策的误读.本栏目今起推出一组报道,破除讹传误导迷雾,以期公车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