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发点。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16、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于83天后取消。

17、“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8、护国战争: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20、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1922年6月,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两次护-法战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重要考点讲解

、论述题

1、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2、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

总: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分: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张解散同盟会,有的另建党派、自立山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发点。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16、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于83天后取消。

17、“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8、护国战争: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20、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1922年6月,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两次护-法战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重要考点讲解

、论述题

1、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2、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

总: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分: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张解散同盟会,有的另建党派、自立山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相关内容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
  •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8卷第4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 娜 芹 (内蒙古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史学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历史人物的评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的若干思考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的若干思考 摘 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手段之一.信息化时代对历史人物认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部分高校教师教学模式的片面性启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对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和 ...

  • 近现代史纲要作业
  •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践报告书 (2012-2013年第二学期) 前 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在延安<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语重心长地告诫了所有人"不但要知道外国,还要知道中国.不但要知道中国的今天,还要知道中国的昨天和 ...

  • 历史人物评价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
  • 历史人物评价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 作者:王敏 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6期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中新设立的一门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在 ...

  • 近现代史调查报告
  •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调 查 报 南阳理工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一班(2011060601) 负责人:栾金涛.陈子洋 第二组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问卷调查报告 基于开学以来大一新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上课情况我们近期对我校大一新生在开课的必要性.上课 ...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最完美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复习题一.选择 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2.中国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3.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4.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5.鸦片战争前夕,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因素最主要 ...

  •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本心得体会
  •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体会 本学期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说句实话,开始对它并不感兴趣,因为那都是一段段血淋淋的屈辱,惨不忍睹.我也不愿走入哪段痛苦的记忆当中,看着就让人心酸.但是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们,必须要加强政治修养,了解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情况.使我们能 ...

  •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 2010-2011年第2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卢诚 姓名: 学号: 成 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心得体会 经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让本人进一步理解到了近代的中国社会历史,理解到中国近代的根本国情,理解到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昨天是如何在中国共产 ...

  • 百年沉思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体会
  • 我对<纲要>的认知与期望 这个学期我们开始了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在近几个星期的学习中我对学习这门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下面就是我自己的体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书记录了从1840至今一百年多年里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 ...

  •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有感~
  •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有感 记得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中国近代史了.那时的我对老师激情.愤慨的讲解并不是十分感兴趣,总觉得听起来都是我们落后挨打的过去.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中国那有着五千年文明和灿烂文化的古代史.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我已不再是那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进入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