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注译鲁哀公问道:“如何做人民才会信服呢?”孔子回答说:“选拔正直的人,位置安排在不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信服了;把不正直的人安排在正直的人的位置之上,人民就不信服了。”
解读用什么人是关系到人心向背的大问题。作为国家,人心向背是政权得失存亡的关键;作为领导,如何用人则关系到其形象和政绩。鲁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问到了国家政权得失存亡的核心问题,孔子的回答也切中了问题的要害。为政以德的大政方针确立之后,干部的问题就成了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孔子主张把正直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人民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领导,国家政权就会得以巩固。
原典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三•晋纪二十五•简文帝咸安二年》
注译治国的根本办法在于得人才,得人才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在于考察这个人的真实情况。每个官位得到了合适人选,国家却治理不好的情况,是不会有的。
解读“治本在得人”,明主贤臣深谙此道。前燕被前秦吞并后,秦主苻坚召见前燕尚书侍郎高泰,向他征询治国之道,高泰以上面的话答之。如何才能任人得当,高泰提出要“审举”、“核真”。通过“审举”、“核真”,就能选拔出德才兼备的臣属。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国家何愁不治!苻坚听后称赞高泰的主张“可谓辞简而理博矣”。
原典是则归人,非则归己;闻誉则归人,闻毁则归己。无长无贰,处之皆当如是也。——元•张养浩《权力忠告》
注译对的归于别人,错的则归于自己;赞扬归于别人,指责则归于自己。无论是长官还是副职,处理事情都应当如此。
解读是与非,誉与毁,在官场的上下和同事之间经常碰到。但如何处理,却大有学问。元朝名相张养浩根据自己的从政经验,告诫“为政”的长官或副职,应当虚怀若谷,切实做到“是则归人,非则归己;闻誉则归人,闻毁则归己”。古人尚能如此,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就更应该做到心胸坦荡、不计得失、淡泊名利、勇于担当。
原典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注译鲁哀公问道:“如何做人民才会信服呢?”孔子回答说:“选拔正直的人,位置安排在不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信服了;把不正直的人安排在正直的人的位置之上,人民就不信服了。”
解读用什么人是关系到人心向背的大问题。作为国家,人心向背是政权得失存亡的关键;作为领导,如何用人则关系到其形象和政绩。鲁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问到了国家政权得失存亡的核心问题,孔子的回答也切中了问题的要害。为政以德的大政方针确立之后,干部的问题就成了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孔子主张把正直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人民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领导,国家政权就会得以巩固。
原典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三•晋纪二十五•简文帝咸安二年》
注译治国的根本办法在于得人才,得人才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在于考察这个人的真实情况。每个官位得到了合适人选,国家却治理不好的情况,是不会有的。
解读“治本在得人”,明主贤臣深谙此道。前燕被前秦吞并后,秦主苻坚召见前燕尚书侍郎高泰,向他征询治国之道,高泰以上面的话答之。如何才能任人得当,高泰提出要“审举”、“核真”。通过“审举”、“核真”,就能选拔出德才兼备的臣属。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国家何愁不治!苻坚听后称赞高泰的主张“可谓辞简而理博矣”。
原典是则归人,非则归己;闻誉则归人,闻毁则归己。无长无贰,处之皆当如是也。——元•张养浩《权力忠告》
注译对的归于别人,错的则归于自己;赞扬归于别人,指责则归于自己。无论是长官还是副职,处理事情都应当如此。
解读是与非,誉与毁,在官场的上下和同事之间经常碰到。但如何处理,却大有学问。元朝名相张养浩根据自己的从政经验,告诫“为政”的长官或副职,应当虚怀若谷,切实做到“是则归人,非则归己;闻誉则归人,闻毁则归己”。古人尚能如此,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就更应该做到心胸坦荡、不计得失、淡泊名利、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