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导基
第一章 中国历史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概要 一. 远古时代
1、原始社会主要历史阶段及其主要特点和成就
古代传说代表人物: 巢氏“构木为巢” 燧人氏“钻木取火”
女娲和伏羲“龙的传人”的源头
伏羲又称“庖牺氏”(原始畜牧业产生,画八卦,结绳记事) 神农氏“炎帝”种植五谷,尝百草发明医药 轩辕氏“黄帝”战蚩尤、作兵器、造舟车弓矢 嫘祖养蚕 仓颉造文
大挠作干支 伶伦制乐器
黄帝被誉为中华“人文初祖”,“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通常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 尧、舜、禹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禅让制” 二. 古代
2、奴隶社会主要历史阶段及其主要特点和成就
3、封建社会主要历史阶段及其主要特点和成就 八、近代历史概述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中华民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1945年,取得抗日胜利。 1946年国民党发动战争。 1949年10月1日,建国。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一、文字与书法
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而西方没有的传统艺术。
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汉字的萌芽。
二、绘画(各朝代重要的画家和代表作)
中国画又称“国画”。
在题材上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 在技法上分为:工笔画、写意画。
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 中国画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战国时期的帛画《龙凤人物图》是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古代绘画实物。 三国时吴国的曹不兴是第一个画佛像的画家。
东晋时的顾恺之专擅人物画,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代表作有《图》《图》。
发展到隋唐,最为突出的特点,一是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壁画,二是涌现了一批蜚声中外的艺术大师。 人物画方面:初唐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历代帝王图》;
中唐吴道子,人称“疏体”,有“吴带当风”之誉,被后人尊为“画圣”,传世作《天王送子图》。 山水画方面:隋朝展子虔代表作《游春图》;
王维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后人奉为文人画的始祖。
五代的西蜀和南唐,宫廷之中设有“图画院”,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画院的开端。
6、我国古代主要文学成就(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优秀文化遗产)
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口头文学存在了。
先秦:《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光辉起点。
汉代:著名的文学体裁是“赋”和“乐府”。汉赋名家有贾谊、司马相如、班固、张衡。《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艺术典范。
魏晋南北朝:文学以诗歌成就最大。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王粲、孔融等)、“竹林七贤”(嵇康、原籍等)为代表诗人。后世誉为“建安风骨”。
东晋的陶渊明(田园诗人)第一个用诗歌的形式反映田园生活。谢灵运写了大量山水诗。
唐代:(散文)“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五代与宋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词”,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苏轼、欧阳修、辛弃疾、李清照、柳永、陆游、姜夔。
元代:文学最突出的是散曲和杂剧。“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
明清:四大名著(P12);明朝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词话》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世情小说。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封建王朝史学成果一览表
《尚书》后经孔子整理,成为现存的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史书。体裁分类: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鲁国史书《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经左丘明加工改造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哲学思想
16. 封建王朝学术流派一览表
8、名人和美称
文明之祖 (黄帝) 医圣(张仲景) 文圣(孔子) 武圣 (关羽) 谷神(后稷) 茶圣(陆羽)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药王(孙思邈) 歌仙(刘三姐) 画圣(吴道子) 宋四家(苏轼、蔡襄、米芾、黄庭坚) 青莲居士(李白 )
放翁(陆游) 醉翁(欧阳修) 大圣祖玄元皇帝(老子) 大鉴禅师 (慧能) 天师(张道陵) 大悲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张伯瑞) 一代文学巨匠(矛盾) 红顶商人(胡雪岩) 律宗之祖(鉴真) 皇帝菩萨(梁武帝) 山中宰相(陶弘景) 鉴湖女侠(秋瑾) 调味之圣(易牙)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7. 封建王朝科技成果一览表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天象预测、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诗经》中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春秋》保存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哈雷彗星每76年回到太阳附近一次,而中国又是唯一每一次都拥有记录的国家。
《汉书·五行志》中有世界公认的较早的黑子记录。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圭表。
东汉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还写有《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运浑天仪》
元朝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义。
我国最早一部历法《黄帝历》,到了夏代,制定出农历正月为岁首的《夏历》,商代制阴阳合历。郭守敬制定《授时历》,这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也是最精确的历法。
商代甲骨文的自然数已经使用十进制,而先秦的八卦学说是古老的二进制。 两汉的《周髀算经》(最早提出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
东汉《九章算术》负数的概念以及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三国时期刘徽最早提出十进小数的概念。
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早1000多年。 世界最早的简易学的手动计算器——珠算,发明于元朝。 二、农学
中国是水稻、小麦、大豆、苎麻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果树原产地之一,也是世界最早植桑养蚕的国家,中国丝绸享誉世界。
新石器时代,中国酒形成“南稻北栗”的农业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大兴农田水利,都江堰就是一个范例。 汉代南方有了双季稻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最早、最完备的农书。 唐代陆龟蒙《耒耜经》介绍了常用农具
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他本人被尊为“茶圣”。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是第一部集古代农学之大成的著作。 三、医学
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核心是整体、综合观念和辩证论治的方法。 战国的扁鹊首创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主要有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外治疗法(药熨、敷贴、熏洗、刮痧、整复)、饮食疗法、意疗法。 西汉编订《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为中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东汉放然《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医疗学基础,张仲景被尊为“医圣”。 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五禽戏”(虎鹿熊猿鸟) 西晋王叔和《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皇普谧《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唐太宗首办世界上第一座医校。
唐政府编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订分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 唐朝孙思邈《千金方》被誉为“东方医学圣典”,本人被誉为“药王”。 北宋王惟一主持监制刻有经脉腧穴的针灸铜人。
南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 明朝李时珍《草本纲目》。 四、四大发明及其他科技成果
西汉“絮纸”标志着我国造纸术萌芽,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古代印刷术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大阶段。868年《金刚经》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应印刷品。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元代农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 火药源于炼丹术,孙思邈:硫磺、硝石、木炭。
黄帝首造指南车来辨认方向。战国发现磁石吸铁和指示南北的现象。 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两汉人民首创“井渠”(坎儿井)。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古代地学史上最系统、最完备的水文地理著作,具有很高史学、文学、地理学价值。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明朝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是第一部野外考察记录,本人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岩溶地貌的人。 五、对外文化交流
第四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小常识 一、姓氏称谓
姓氏是一个人的血统标志。在前秦时期,姓和氏有不同的含义。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其作用是“别婚姻”。
氏原为姓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作用在于“明贵贱”。氏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到了汉代全部叫“姓”。
名字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
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与名相表里,又叫“表字”,字往往是名的阐释和补充。
古人在名和字以外的别名,一般为尊称、美称。李白号青莲居士,陆游号放翁,郑燮号板桥。
古代名具“名以正体”的严肃性,一般用于谦称、卑称。上对下、长对少方可称名;下对上、平辈之间,称字不称名。
谥号是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据死者生前事迹而加给的称号。 谥号原寓褒贬同情之意:属于表扬的,有文、武、昭、穆;
属于贬抑有厉、灵、幽、炀;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谥号在宋以后就有褒无贬了。 朝廷重臣的谥号叫官谥,一般为1~2字。
庙号是帝王死后,其继承者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始于商代,明确称谓于汉代。
年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 习惯上,对隋以前的帝王一般称谥号,唐至元的皇帝通称庙号。 X 祖:庙号 X 宗:庙号 X 帝:谥号 X 皇帝:谥号
XX (年号)+皇帝:年号
尊号:对皇帝在生前或死后奉上尊崇颂扬性的称号。
中国古代,人们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尊亲的名字要设法回避,用别的词语来代替,这叫避讳。 对帝王及孔子之名,众所共讳,称公讳、君讳或圣讳。 避讳之法:改字、空字、缺笔、改读。
除了称名、字、号外,古人还有称官爵的,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他的诗集叫做《杜工部集》;称地望的,也就是出生地或住地,如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
三、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于汉代。
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四、天干地支与纪年法 天干和地支合称“干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共60种组合为一周,称为“甲子”或“六十花甲子”。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东汉时以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国通行。
常用的传统纪年方式除干支纪年外,还有帝号纪年法(周平王元年、鲁孝公二十七年)和年号纪年法(永乐十八年、乾隆四十七年) 五、阴阳五行八卦 五行相生相克图: 五五对应表:
八卦表歌: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盌;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全国导基
第一章 中国历史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概要 一. 远古时代
1、原始社会主要历史阶段及其主要特点和成就
古代传说代表人物: 巢氏“构木为巢” 燧人氏“钻木取火”
女娲和伏羲“龙的传人”的源头
伏羲又称“庖牺氏”(原始畜牧业产生,画八卦,结绳记事) 神农氏“炎帝”种植五谷,尝百草发明医药 轩辕氏“黄帝”战蚩尤、作兵器、造舟车弓矢 嫘祖养蚕 仓颉造文
大挠作干支 伶伦制乐器
黄帝被誉为中华“人文初祖”,“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通常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 尧、舜、禹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禅让制” 二. 古代
2、奴隶社会主要历史阶段及其主要特点和成就
3、封建社会主要历史阶段及其主要特点和成就 八、近代历史概述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中华民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1945年,取得抗日胜利。 1946年国民党发动战争。 1949年10月1日,建国。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一、文字与书法
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而西方没有的传统艺术。
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汉字的萌芽。
二、绘画(各朝代重要的画家和代表作)
中国画又称“国画”。
在题材上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 在技法上分为:工笔画、写意画。
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 中国画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战国时期的帛画《龙凤人物图》是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古代绘画实物。 三国时吴国的曹不兴是第一个画佛像的画家。
东晋时的顾恺之专擅人物画,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代表作有《图》《图》。
发展到隋唐,最为突出的特点,一是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壁画,二是涌现了一批蜚声中外的艺术大师。 人物画方面:初唐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历代帝王图》;
中唐吴道子,人称“疏体”,有“吴带当风”之誉,被后人尊为“画圣”,传世作《天王送子图》。 山水画方面:隋朝展子虔代表作《游春图》;
王维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后人奉为文人画的始祖。
五代的西蜀和南唐,宫廷之中设有“图画院”,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画院的开端。
6、我国古代主要文学成就(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优秀文化遗产)
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口头文学存在了。
先秦:《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光辉起点。
汉代:著名的文学体裁是“赋”和“乐府”。汉赋名家有贾谊、司马相如、班固、张衡。《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艺术典范。
魏晋南北朝:文学以诗歌成就最大。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王粲、孔融等)、“竹林七贤”(嵇康、原籍等)为代表诗人。后世誉为“建安风骨”。
东晋的陶渊明(田园诗人)第一个用诗歌的形式反映田园生活。谢灵运写了大量山水诗。
唐代:(散文)“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五代与宋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词”,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苏轼、欧阳修、辛弃疾、李清照、柳永、陆游、姜夔。
元代:文学最突出的是散曲和杂剧。“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
明清:四大名著(P12);明朝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词话》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世情小说。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封建王朝史学成果一览表
《尚书》后经孔子整理,成为现存的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史书。体裁分类: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鲁国史书《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经左丘明加工改造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哲学思想
16. 封建王朝学术流派一览表
8、名人和美称
文明之祖 (黄帝) 医圣(张仲景) 文圣(孔子) 武圣 (关羽) 谷神(后稷) 茶圣(陆羽)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药王(孙思邈) 歌仙(刘三姐) 画圣(吴道子) 宋四家(苏轼、蔡襄、米芾、黄庭坚) 青莲居士(李白 )
放翁(陆游) 醉翁(欧阳修) 大圣祖玄元皇帝(老子) 大鉴禅师 (慧能) 天师(张道陵) 大悲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张伯瑞) 一代文学巨匠(矛盾) 红顶商人(胡雪岩) 律宗之祖(鉴真) 皇帝菩萨(梁武帝) 山中宰相(陶弘景) 鉴湖女侠(秋瑾) 调味之圣(易牙)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7. 封建王朝科技成果一览表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天象预测、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诗经》中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春秋》保存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哈雷彗星每76年回到太阳附近一次,而中国又是唯一每一次都拥有记录的国家。
《汉书·五行志》中有世界公认的较早的黑子记录。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圭表。
东汉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还写有《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运浑天仪》
元朝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义。
我国最早一部历法《黄帝历》,到了夏代,制定出农历正月为岁首的《夏历》,商代制阴阳合历。郭守敬制定《授时历》,这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也是最精确的历法。
商代甲骨文的自然数已经使用十进制,而先秦的八卦学说是古老的二进制。 两汉的《周髀算经》(最早提出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
东汉《九章算术》负数的概念以及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三国时期刘徽最早提出十进小数的概念。
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早1000多年。 世界最早的简易学的手动计算器——珠算,发明于元朝。 二、农学
中国是水稻、小麦、大豆、苎麻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果树原产地之一,也是世界最早植桑养蚕的国家,中国丝绸享誉世界。
新石器时代,中国酒形成“南稻北栗”的农业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大兴农田水利,都江堰就是一个范例。 汉代南方有了双季稻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最早、最完备的农书。 唐代陆龟蒙《耒耜经》介绍了常用农具
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他本人被尊为“茶圣”。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是第一部集古代农学之大成的著作。 三、医学
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核心是整体、综合观念和辩证论治的方法。 战国的扁鹊首创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主要有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外治疗法(药熨、敷贴、熏洗、刮痧、整复)、饮食疗法、意疗法。 西汉编订《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为中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东汉放然《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医疗学基础,张仲景被尊为“医圣”。 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五禽戏”(虎鹿熊猿鸟) 西晋王叔和《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皇普谧《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唐太宗首办世界上第一座医校。
唐政府编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订分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 唐朝孙思邈《千金方》被誉为“东方医学圣典”,本人被誉为“药王”。 北宋王惟一主持监制刻有经脉腧穴的针灸铜人。
南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 明朝李时珍《草本纲目》。 四、四大发明及其他科技成果
西汉“絮纸”标志着我国造纸术萌芽,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古代印刷术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大阶段。868年《金刚经》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应印刷品。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元代农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 火药源于炼丹术,孙思邈:硫磺、硝石、木炭。
黄帝首造指南车来辨认方向。战国发现磁石吸铁和指示南北的现象。 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两汉人民首创“井渠”(坎儿井)。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古代地学史上最系统、最完备的水文地理著作,具有很高史学、文学、地理学价值。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明朝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是第一部野外考察记录,本人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岩溶地貌的人。 五、对外文化交流
第四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小常识 一、姓氏称谓
姓氏是一个人的血统标志。在前秦时期,姓和氏有不同的含义。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其作用是“别婚姻”。
氏原为姓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作用在于“明贵贱”。氏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到了汉代全部叫“姓”。
名字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
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与名相表里,又叫“表字”,字往往是名的阐释和补充。
古人在名和字以外的别名,一般为尊称、美称。李白号青莲居士,陆游号放翁,郑燮号板桥。
古代名具“名以正体”的严肃性,一般用于谦称、卑称。上对下、长对少方可称名;下对上、平辈之间,称字不称名。
谥号是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据死者生前事迹而加给的称号。 谥号原寓褒贬同情之意:属于表扬的,有文、武、昭、穆;
属于贬抑有厉、灵、幽、炀;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谥号在宋以后就有褒无贬了。 朝廷重臣的谥号叫官谥,一般为1~2字。
庙号是帝王死后,其继承者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始于商代,明确称谓于汉代。
年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 习惯上,对隋以前的帝王一般称谥号,唐至元的皇帝通称庙号。 X 祖:庙号 X 宗:庙号 X 帝:谥号 X 皇帝:谥号
XX (年号)+皇帝:年号
尊号:对皇帝在生前或死后奉上尊崇颂扬性的称号。
中国古代,人们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尊亲的名字要设法回避,用别的词语来代替,这叫避讳。 对帝王及孔子之名,众所共讳,称公讳、君讳或圣讳。 避讳之法:改字、空字、缺笔、改读。
除了称名、字、号外,古人还有称官爵的,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他的诗集叫做《杜工部集》;称地望的,也就是出生地或住地,如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
三、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于汉代。
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四、天干地支与纪年法 天干和地支合称“干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共60种组合为一周,称为“甲子”或“六十花甲子”。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东汉时以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国通行。
常用的传统纪年方式除干支纪年外,还有帝号纪年法(周平王元年、鲁孝公二十七年)和年号纪年法(永乐十八年、乾隆四十七年) 五、阴阳五行八卦 五行相生相克图: 五五对应表:
八卦表歌: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盌;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