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的发展与历史

弓箭的由来及历史发展

(献给国内传统弓的艺人和朋友们)

弓箭,这种古老的武器,它看似简单,却有着繁杂的工艺。不论是在冷兵器时代,还是在热兵器时代,包括在现代。弓箭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一种文化,在军事领域,体育领域,弓箭仍在广泛的运用,如果大家问弓箭是如何产生的,那么历史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的祖先使用弓箭的年代应该追溯到三万年以前了。

远古之际,先民们为了自身的生存,要依靠智慧和力量去跟大自然搏斗、跟凶禽猛兽搏斗 。在漫长曲折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许多取胜的方法和器具,棍棒、石块只是天然形态之物,出击的距离范围有限;而弓箭则系人类以石、骨和木质造成的复合工具,是一种得以进行远距离射击的最有实效的武器。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道:“弓矢对于蒙昧时期,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期和枪炮对于文明时期那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村发掘出的一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镞,是用很薄的长燧石片制成的,有很锋利的尖端。器身两侧的边缘也不十分锋利。这种石镞明显地符合箭头的三要素:锋利、尖头适度、器型周正。这三点可以说明它是箭头。在与尖头相对的另一端(底部)左右两侧有点凹进去,成为一个小把,这显然是用来安装箭杆的。从这两点可以推知峙峪人已经使用石制的弓箭。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这枚长约2.8厘米的薄片燧石箭镞的产生年代距今约有28000年以上,而后羿射日的传说尽管只是一则神话,但也说明了弓箭在上古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弓箭的使用,在人类技术史上以至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属一次真正的“革命”。自从有了弓箭,人类的活动天地就更为广阔,人类便开始走出山洞巢穴,离开大树、森林,来到平坦广阔的平原草地安家。人类有了弓箭,不但能够得到更多的猎物,为自身的生存繁衍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而且也大大加强了自身的安全防御能力。古代文献《易*系辞》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称。虽然在考古发掘中,难以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类的易腐物质难以保存至今),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箭镞却十分丰富,有石、骨、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经过磨

制,形状多样。在中国与蒙古国交界一带,在新疆、宁夏、黑龙江、吉林等北方省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都散布着细石器文化遗址,常有大量的石镞遗存地表之上。而在新石器晚期,有些箭镞被磨制得形体规整对称,十分光滑,已与尔后的金属箭头很是近似了。箭镞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应用。随着阶级的逐渐产生、国家的逐渐形成、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弓箭的用途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原本射向禽兽的矢镞,开始转向人类自己,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的用武之器。在山西、云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者都曾发现了被箭射中的人类骨骸;而在江苏邳县的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则被一枚骨镞深射进去达2.7厘米,至今那枚折断的骨制箭镞残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约5600年前的遗骨上。黄帝战蚩尤于涿鹿,纯用弓矢以制胜,惟当时的弓矢,都以竹木制成,虽能及远,终未能完善,此后推阐其理,互相发明,加以精密改造,于是弓矢逐渐成为战争利器。考工记云:古传黄帝臣挥作弓,荀子则称倕作弓,而山海经则谓:少皞生般,是始为弓。按年代考证 ,当以挥为创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当时弓箭的作用,倍于其他兵器,非但可以及远,精研而熟娴者,穿杨贯虱,百步射人,比起现代的火器,也不逊色。《史记· 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故十八般武艺,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终,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进入青铜时代以后,弓的形制经过改革更加完善。在商代已出现了用两层以上材料粘成的合体弓,比原始的单体弓更为强劲,大大延伸了箭的射程。商周时期的车战中,弓箭是双方主将执掌的主要兵器,在号称“周代兵器宝库”的曾侯乙墓中存有大大小小的4500余件周代武器,其中就有木、竹制作的长弓、短弓、单弓、双弓等,同时还有一些箭杆为竹质长约70厘米的箭,其青铜箭镞则有扁体双翼形、三棱形、四棱形等多种形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高级一些的复合弓开始面世。(复合弓是指其弓臂由两种以上不同弹性的材料复合而成的,通常是牛角和木材,两者间用动物胶黏合一个“C”形,然后将其反拉上弦,因此在两肩处形成特有的突起。由于复合材料韧性比较适中,通常只需要比较短的弓臂就能提供足够的张力。)持弓者的力气至关重要,一般上等弓的拉力在120斤左右,力气特别大的勇将则能拉开300斤的强弓,因为弓的挽力决定了箭的射程、穿透力和命中精确度。弓箭作为能够远距离射杀敌人的武器,被列为兵器之首,其应用自是相

当普遍。当时的贵族、将门之子被从小教习射箭;作为一门技艺,“射”成了公卿大夫必须通晓的“六艺” 之一,不仅在国君会盟、宴会上被视为一种很上档次的礼仪,早时的贵族,如果家中生下男孩,都要向天地四方射出六箭,以示男子所要征服的世界,足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礼记*射义》)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家门上有时挂起一张弓或一枝箭就是这种古老民俗的遗续。到春秋时代弓箭制作已经相当讲究,选材,制作工序和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有的好弓需要3年的时间。这个时候的弓都是复合弓,通常核心是岑木等韧性较好的木材,外面包上硬度较好的木头,最外面包上牛筋,大大加强了弓身所能储存的势能,使人的生理结构容许的拉程内,能将更多的力量转化成势能射出更远的弓箭。这种弓箭工艺要求极高,工序复杂,有效射程为60-80米。精良的弓箭在近距离可以射穿一只野牛!持弓者的力气至关重要,一般上等弓的拉力在120斤左右,力气特别大的勇将则能拉开300斤的强弓,因为弓的挽力决定了箭的射程、穿透力和命中精确度。东周时期复合技术大大增加了弓身可储存的势能,使人在生理结构容许的拉程内,能将更多力量转化给弓身,射出更快更远之箭。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始于商代的扳指的功劳。扳指这项不起眼的发明,却令拉动强弓硬弩得以可行,避免因疼痛降低射速,甚至割伤手指。扳指对射手的意义如此重大,以至骑射起家的清朝王公贵族们,竟最终使其异化成为一种首饰。汉代是弓箭大发展的时代,汉刘熙《释名·释兵》:弓,穹也,张之穹隆然也。其末曰箫,言箫梢也;又谓之弭,以骨为之滑弭弭也。中央曰抚,抚也,人所抚持也。箫抚之闲曰渊,渊,宛也,言宛曲也。」汉代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弓身多半镶有铜饰或玉饰。而且汉代时关于弓箭专卖店的射击技巧和理论也上升到了更高的高度,《汉书· 艺文志·兵书略》:《逢门射法》二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将军射法》三篇、《魏氏射法》六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蒲苴子弋法》四篇等。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论及弓就不能不提箭,我们不能不说弓弩是力量的来源,箭则是力量的载体,载体的性能对力量的发挥有相当影响。设计成熟的箭,通常分为箭头、箭杆和箭羽叁部分,箭头是战斗部,箭杆是平衡部,箭羽则是调节部。我们先来说箭镞,最初的箭镞是由兽骨、石头或蚌壳等制成(以骨制为主),殷商时期出现

了铜镞,但由于成本较高,石镞和骨镞仍在使用。(西安张家坡的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铜镞62枚,而骨镞和兽角镞达310枚。)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仍有部分骨镞用于习射,但已经不再出现在战场上了!箭镞的种类要远多于弓弩的种类,《周礼》中就记载了多种箭镞。商代的铜箭镞的设计已颇为阴毒,带有凸脊、叁角形扁翼,当箭头刺入身体后,两翼的倒刺会牢牢钩住合拢的伤口难以拔出,血槽(最多达到6条!)会将敌人的血液不停放出,使杀伤力大大增强。秦代箭头则提高了致人中毒的铅含量,可称毒箭!(秦簇的含铅量高达7.71%)同时与某些秦剑一样,飞越时代的表面氧化铬技术也使某些箭头历久常锋。但铜材较难得,秦代已经尝试用铁制作箭头铤部,而随着西汉炼钢业的发达,全铁制的箭头也问世了。早期铁箭头采用铸造,显然是舍不得铜箭头样式的阴毒,不过随即就发觉其锋利尚不及后者,于是只得改用锻制。锻制的缺点是浇铸而成的复杂造型必须舍弃,改为如铁剑的四棱剑身那般易于打造,但优点更为显著,锻制将使其比前辈坚韧得多。铜箭镞退出舞台,其开始与结束都在东汉。关于箭镞的种类,《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了利于射穿皮甲的透甲锥箭,宜于射马的狼舌箭,人马兼射的柳叶箭,携带引火物的火箭等等。为了提高箭的杀伤力,古人还采取将箭镞煨以砒霜、涂以毒汁的办法。我们都很熟悉的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就是毒箭应用的一个实证。有些箭具有特殊用途,如镞细如丝专射网子甲的穿耳箭,专射敌船蓬索的月牙箭,镞后有发声哨用于指示方向的鸣镝(即响箭),尾部有绳,射出后可以拉回的曳射等。另外提一句,古人为避免水战时所射火箭穿透力过强,射穿帆蓬无法引火,专门在引火药后绑上个小木头十字,这样火箭就可以钉在风帆上燃烧了,我们先辈的聪明才智可见一斑!由于锻制铁箭镞树立了宋代以前铁箭镞的基本特征—扁平四棱形,这是利于锻制的样式。从魏晋到隋唐,铁箭的分类就很简单,发展路线也就是使箭头更硬更长,足以穿透日益精良的铁甲,撕裂敌人的肌肉和骨骼。到南宋时的《翠微北争录》中,所规定的箭镞种类只有5种了,有利于大规模的标准生产。至于箭杆和箭羽的制造古代时期的变化不大。轻而韧的竹、木始终是箭杆的首选材料。而使飞行和下落遵循正确角度,从而飞得更远,攻击更加有效的箭羽,则以雕、雉、鹇翎为上品,雁鹅翎为差,在东周时期就能根据箭杆的浮水状态,决定其安装长度了。上面提到的《翠微北争录》中,已经分别详细规定了弓和弩的箭镞,箭翎,箭杆的形制、粘翎的材料工艺、箭

镞与箭杆的重量比例,质量检验方法,工匠的追查制度等等,使箭的生产制造完全规范化了。至此,弓箭就已经成为了非常完善的战争利器!古代战争常以军阵对垒的形式展开,弓箭在军队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当重要,唐代《太白阴经*器械》中记载:唐一军编制12500人时,装备“弓一万二千五百张,弦三万七千五百条,箭三十七万五千支。”弓箭手们于战阵前一字排开,控弓发箭,千弓同张,万箭齐发。霎时之间,矢如雨注,箭若飞蝗,一场残酷的锋镝噬血就此生成。对铁箭镞种类的细化始于宋代,这真是个颇为有趣的时代,军政软弱的同时,军事技术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宋代以他那令人值得钦佩的耐性对每种武器都精雕细琢,而箭的样式也因之精细化,像铁脊箭、锥箭等,造型都已脱离扁平四棱形的单调,变得更加专业。到南宋时更拉开了火器时代的帷幕,对辽,西夏,金、元的连绵战争使火器迅速走向成熟,成为主宰战场的力量。不过在当时火器的射速和命中率不能令人满意的情况下,箭之序列的壮大一直持续到明代,并继续创立出更多令人目眩的种类和造型。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士兵主要武器就是弓箭,原因很简单,这也是他们的主要狩猎工具。在马背上长大的战士,只吃牛羊,不吃米麦,驱羊随军,不愁后勤,一人数骑,不愁劳累,因此进军神速,刹那间并吞八方。由于这些游牧民族只能装备皮甲(这反而使得他们的机动性得以保持)而且他们作战不讲究战法,进攻队型不严密,所以并不适合象西方骑士那样排成方阵去冲击。只有弓箭才能发挥攻击的威力和灵活性,使不必接触敌人就可以给予敌人杀伤。他们的箭术是可怕的。史载,汉时一支汉军的巡逻队遭遇匈奴的射雕者,一仗下来,几十人的队伍就只有跑回去报信的一个伤兵,3个射雕者不折一人,最后还是飞将军李广亲自出马来把他们射伤捕获。不过游牧民族的弓论其质量并不比农业民族的要好。匈奴人早期的箭头是骨制的。而人在马上,无法借助腰俯力量,所以也不能使用很强的弓。辽军和金军骑兵,所开之弓箭不过6-8斗。即使这样也够了。野战时游牧民族往往聚集军马,集弓箭骑兵猛冲一侧,导致对方因为一角崩溃而全线崩溃。在与中原军队的战例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弓是以轻便、快速为特点的,在清中期前始终占据着骑兵远射兵器序列的主力地位,而当火器的发展淘汰了强弩时,弓也仍能扬己所长与火器平分秋色了400年。至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战争中已基本上不用弓箭。弓箭虽是战争杀伐之物,但在中国古代生活中也被扩衍使用:箭既能携带书信远距离射寄,也能够被用以

游艺比赛、因事设判。射箭也就成为古代一种竞技和娱乐色彩浓厚的活动,帝王将相们常以射箭比赛来赏赐属下,嬉戏游乐。唐时宫中连宫女也要学习射艺,并有射鸭,射粉团等多种游戏。而在宫廷中沿习了很久的雅戏“投壶”——将箭枝徒手掷向壶口,就是春秋“射”礼之变。

当冷兵器时代在一百多年前结束时,弓箭矢镞也从历史舞台上黯然消逝。现在在我国传统弓制作方面面临着失传。1906年杨瑞林老师傅花四十块大洋盘下了聚元号弓箭铺,聚元号弓箭铺已从乾隆年间到宣统年间已经四易其手了,全国解放后聚元号等四家弓箭铺参加了公私合营,60年代后弓箭被评为四旧作为危险品弓箭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1998年北京聚元号第九代老艺人杨文通老先生恢复了我们满族传统牛角复合弓的制作,将工艺传给了第十代传人杨福喜先生,2006年聚元号弓箭已经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第十一代传人杨燚已经开始向父亲学习制作传统牛角复合弓,在安徽阜阳的张利先生历经十年时间完成了对现代传统弓的研究和制作,在国内传统弓的制作方面,他们已经成为了引路人,现在国内已经有很多朋友向他们几位前辈学习,制作,练习传统弓。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的工艺继续传承我们的子孙后代。现在弓箭已经成为与中国文化不可分开的一部分。 弓箭的历史发展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弓箭出现的时间,也许可以上溯到遥远的神话时代。后羿射九曜的传说,向来脍炙人口,这也是关于弓箭威力的最有效的广告—— 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居然将天上的十个太阳射掉九个!

商代甲骨文中“弓”字的原型,明显地是一个“反弓”的形象。这就引出了一个直接的结论,即这是一张复合弓。复合弓在保持弓身短小的情况下增大了力量,而在狭小的环境中,例如马车或马背上,弓身必须短小。戈也是马车上使用的专门武器。

另一个例子来自《诗经》中的“骍骍角弓”。这首诗有可能是东周早期的作品。诗中不仅清楚地提到了角制的弓,而且还提到了反弓的特点。制造角弓异常复杂,但是它们在发射力量方面与普通木弓相比并不占优势,角弓只是占用的空间更小。在马背上或马车内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弓。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商周战场射术的贵族传统是同驾驭马车的技术密切相关的。在静止的战车上使用高技术的角弓射箭,只有富有的贵族阶层才能负担得起。

东周时期的制弓业的发展难以考证。虽然弩的发展和应用脉络清晰,但是东周弓的性质和发展却难以确考。考古弓箭(20张)发掘出土过角弓,但是由于缺失太多而无法拼凑出原来的形状。虽然历史文献中有很多有关楚弓的评论,但是出土文物表明,它们只是涂漆的木质长弓,或是由竹篾制成的弓。许多出土文物都清楚地证明,斯基台人或萨加人的弓在中国北部和东部边境非常流行。西周礼器上的图案显示许多步兵手持剑和短弓,立姿射箭,待用的箭箭头朝下,插入周围地面。同时,中国人很快从他们的北方邻居那里学会了骑射技术,而保留反角弓有利于骑射。

汉代的图案仍然反映了骑射和使用弩的情景。但是,根据从科霍坦地区的景厥和楼兰附近区域出土的弓,可以发现东汉后期和西晋初期引进了一种样式与以前大不相同的弓。这种弓设计独特,特别适合在在马背上使用,尤其是两军酣战之时,因为这时无法使用更多的骑射技术。

明弓制型图:左是开无弓,中是小梢弓,右是两番木从唐代到明代,曾经有过成排使用弩手的纪录。弩手共分为三排,前排射击,中排准 弓箭备,后排上箭。在出土的唐代弩的机械装置图中,瞄准对象中就有跪拜的西方人的形象,表明弩是用来对付西部的突厥人的。元、明朝代,是人们广泛采用的不是蒙古弓而是突厥弓。突厥人在巴勒斯坦用这种弓矢对付过十字军。据说这是蒙古人大量雇用突厥雇佣军的结果。在明代李呈芬和高颖的作品中,还能发现在14世纪欧洲的阿拉伯禁卫军的文献中提到的技术,甚至能发现他们整句整句地引用文献中的话。明代军队偏好使用轻装甲的轻骑兵,这一兵种强调速度和在飞奔中迅速取箭和搭箭。

清朝建立后,明代使用的突厥弓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重型的弓和具备穿甲能力的长箭。清朝使用的弓在前代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已有千年历史。这种弓的拉力很大,达到30公斤以上,弓身也长,达到

1.8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用特别长且重的箭来对付装甲,即使它不能射穿装甲,三十米内还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对手射落马下。实际上,清代武举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就是要看能否把放在桩上的重球射落地面。

弓箭仅有一种型制,按等级的高低分为皇帝、亲王郡王、侍卫和职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为打猎行围、检阅部队以及实战用。各种弓箭只在选材装饰上有区别,所配之箭计有41种之多。弩有4种,分别是如意弩、双机弩、双机贯凫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见实际使用的记录。这些弓弩虽然受到火器的强烈冲击,却仍然随着八旗兵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后期满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逐渐腐化,骑射之古风荡然无存,加之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旧中国大门被打开了,中国官吏发现了更先进的火器,并很快用它们装备了自己的部队,像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团练武装中根本见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随着中**事发展走过漫长历史岁月的古弓弩终于像西山落日那样,不可挽回地消失在军事革命的地平线以下。

今天,体育比赛所用的弓和箭都用先进复合材料制成,准确性和射击距离都大大超过前人。箭加装了镞还有羽翼,提高了穿透力和稳定性。同时弓也得到发展,由单体弓(一条木头或竹子为弓臂)最后发展到了复合弓(由竹木干材加上动物角组成的多层弓臂)。

远在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境内的人类就开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应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进了一大步。 由于远古的箭杆难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实物中往往仅留下箭镞。新石器时代的石、骨、蚌镞,有棒形、叶形、三角形等多种,有些已有镞茎和逆刺。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

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铜镞。商周时期,青铜镞的主要式样是有脊双翼式。春秋战国时,三棱式镞盛行,战国时此类镞多装铁铤,以节省铜材。汉以后铜镞开始向铁镞过渡,这个过程经历了约200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西汉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铁镞,仍系模铸成型,锋利程度不及铜镞;而四川省新繁县牧马山出土的东汉铁镞呈扁平的锐角三角形,既适合锻造,又有较强的杀伤力。这种形制遂为后代长期使用的点钢镞所承袭。

箭杆多用竹制,也有木制的。先秦时期,在南方的云梦泽和肃慎族聚居的东北地区,均产制矢之楛。直至明、清,华南制箭还用竹杆,华北用萑柳,东北、西北多用桦木杆。为了较准确地命中目标,必须把握住箭在飞行中的方向,于是人们在箭杆的尾部装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趋于完善。

箭的飞行速度和准确性与尾羽的关系密切。箭羽太多,飞行速度慢;太少,稳定性差。为了使之有恰当的比例,在《考工记》中载有将箭浮沉部分的长短,以求出装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翎为最上,角鹰羽次之,鸱枭羽又次之。装雁鹅羽的箭遇风易斜窜,质量就更差了。在宋朝,当优质羽供应不足时,曾发明风羽箭。据《宋史·兵志》记载,庆历四年(1044),宋廷“赐鄜延路总管风羽子弩箭三十万”,可见风羽箭也是一种实战兵器。这种箭将箭尾安羽处剔空两边,利用向内凹进的空槽产生涡流阻力使箭保持飞行稳定,其设计思想是相当科学的。

为增大箭的杀伤效力,后汉时耿恭发明了“毒箭”。三国时,关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乱箭阻击,右臂中一弩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遂请华伦医治。神医华伦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乌头是一种药用植物,中草药名叫“附子”,其茎、叶、根均有毒。那时少数民族习用的弓弩箭头多带剧毒,中箭者,皮肉烂,烂到五脏而死。可见毒箭的致残、致死率是很高的。随着金铠铁甲的出现,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晋代多用钢铁箭镞。唐代箭分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种,前两种用于狩猎,后两种用于战斗。用于战斗的箭镞用钢制成,刃部较长,

能穿透坚甲。除了毒箭以外,还有在箭杆上缚有纵火物(油脂或火药)的火箭(中国古代火箭),在战争中广泛应用。

明清时代,出现了一种飞行中带响的箭叫“鸣镝”。据《前汉演义》描述,这种箭出自匈奴国太子冒顿之手。冒顿为争王位,欲收服民心,以便为所欲为,便发明了一种骨箭,上面穿孔,发射时有声,称为“鸣镝”,由他专用。遂传令部众:“汝等看我鸣镝所射,便当一齐射箭,不得有违,违者立斩!”此后,冒顿常率部众外出狩猎,只要他鸣镝一发,部众万矢齐攒,稍有延迟,立毙刀下。众人甚是畏惧,不敢怠慢。一日,冒顿牵出自己心爱的好马,用鸣镝射马,部下亦争相竞射,冒顿见状喜笑颜开,遍加奖赏。然而冒顿并不因此而满意,又先后用鸣镝射杀自己的爱妻,射杀了国王头曼的好马,部众闻声急射,稍有迟疑者,立即丧命。从此,只要呜镝一响,众箭飞至,无一敢违。冒顿认为时机已成熟,这一日,请国王一同出猎,自己随在马后,用鸣镝对准头曼射去,部众随声同射,匈奴国王头曼毙于乱箭之下,冒顿弑父自立为王。明清时的“鸣镝”是在箭镞上加了一个用骨或兽角制成的小哨。箭的发展,是随弓弩的不断改进而发展的,强弓大弩的出现,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贯穿力,所以对箭镞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弓箭的由来及历史发展

(献给国内传统弓的艺人和朋友们)

弓箭,这种古老的武器,它看似简单,却有着繁杂的工艺。不论是在冷兵器时代,还是在热兵器时代,包括在现代。弓箭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一种文化,在军事领域,体育领域,弓箭仍在广泛的运用,如果大家问弓箭是如何产生的,那么历史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的祖先使用弓箭的年代应该追溯到三万年以前了。

远古之际,先民们为了自身的生存,要依靠智慧和力量去跟大自然搏斗、跟凶禽猛兽搏斗 。在漫长曲折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许多取胜的方法和器具,棍棒、石块只是天然形态之物,出击的距离范围有限;而弓箭则系人类以石、骨和木质造成的复合工具,是一种得以进行远距离射击的最有实效的武器。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道:“弓矢对于蒙昧时期,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期和枪炮对于文明时期那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村发掘出的一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镞,是用很薄的长燧石片制成的,有很锋利的尖端。器身两侧的边缘也不十分锋利。这种石镞明显地符合箭头的三要素:锋利、尖头适度、器型周正。这三点可以说明它是箭头。在与尖头相对的另一端(底部)左右两侧有点凹进去,成为一个小把,这显然是用来安装箭杆的。从这两点可以推知峙峪人已经使用石制的弓箭。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这枚长约2.8厘米的薄片燧石箭镞的产生年代距今约有28000年以上,而后羿射日的传说尽管只是一则神话,但也说明了弓箭在上古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弓箭的使用,在人类技术史上以至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属一次真正的“革命”。自从有了弓箭,人类的活动天地就更为广阔,人类便开始走出山洞巢穴,离开大树、森林,来到平坦广阔的平原草地安家。人类有了弓箭,不但能够得到更多的猎物,为自身的生存繁衍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而且也大大加强了自身的安全防御能力。古代文献《易*系辞》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称。虽然在考古发掘中,难以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类的易腐物质难以保存至今),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箭镞却十分丰富,有石、骨、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经过磨

制,形状多样。在中国与蒙古国交界一带,在新疆、宁夏、黑龙江、吉林等北方省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都散布着细石器文化遗址,常有大量的石镞遗存地表之上。而在新石器晚期,有些箭镞被磨制得形体规整对称,十分光滑,已与尔后的金属箭头很是近似了。箭镞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应用。随着阶级的逐渐产生、国家的逐渐形成、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弓箭的用途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原本射向禽兽的矢镞,开始转向人类自己,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的用武之器。在山西、云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者都曾发现了被箭射中的人类骨骸;而在江苏邳县的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则被一枚骨镞深射进去达2.7厘米,至今那枚折断的骨制箭镞残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约5600年前的遗骨上。黄帝战蚩尤于涿鹿,纯用弓矢以制胜,惟当时的弓矢,都以竹木制成,虽能及远,终未能完善,此后推阐其理,互相发明,加以精密改造,于是弓矢逐渐成为战争利器。考工记云:古传黄帝臣挥作弓,荀子则称倕作弓,而山海经则谓:少皞生般,是始为弓。按年代考证 ,当以挥为创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当时弓箭的作用,倍于其他兵器,非但可以及远,精研而熟娴者,穿杨贯虱,百步射人,比起现代的火器,也不逊色。《史记· 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故十八般武艺,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终,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进入青铜时代以后,弓的形制经过改革更加完善。在商代已出现了用两层以上材料粘成的合体弓,比原始的单体弓更为强劲,大大延伸了箭的射程。商周时期的车战中,弓箭是双方主将执掌的主要兵器,在号称“周代兵器宝库”的曾侯乙墓中存有大大小小的4500余件周代武器,其中就有木、竹制作的长弓、短弓、单弓、双弓等,同时还有一些箭杆为竹质长约70厘米的箭,其青铜箭镞则有扁体双翼形、三棱形、四棱形等多种形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高级一些的复合弓开始面世。(复合弓是指其弓臂由两种以上不同弹性的材料复合而成的,通常是牛角和木材,两者间用动物胶黏合一个“C”形,然后将其反拉上弦,因此在两肩处形成特有的突起。由于复合材料韧性比较适中,通常只需要比较短的弓臂就能提供足够的张力。)持弓者的力气至关重要,一般上等弓的拉力在120斤左右,力气特别大的勇将则能拉开300斤的强弓,因为弓的挽力决定了箭的射程、穿透力和命中精确度。弓箭作为能够远距离射杀敌人的武器,被列为兵器之首,其应用自是相

当普遍。当时的贵族、将门之子被从小教习射箭;作为一门技艺,“射”成了公卿大夫必须通晓的“六艺” 之一,不仅在国君会盟、宴会上被视为一种很上档次的礼仪,早时的贵族,如果家中生下男孩,都要向天地四方射出六箭,以示男子所要征服的世界,足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礼记*射义》)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家门上有时挂起一张弓或一枝箭就是这种古老民俗的遗续。到春秋时代弓箭制作已经相当讲究,选材,制作工序和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有的好弓需要3年的时间。这个时候的弓都是复合弓,通常核心是岑木等韧性较好的木材,外面包上硬度较好的木头,最外面包上牛筋,大大加强了弓身所能储存的势能,使人的生理结构容许的拉程内,能将更多的力量转化成势能射出更远的弓箭。这种弓箭工艺要求极高,工序复杂,有效射程为60-80米。精良的弓箭在近距离可以射穿一只野牛!持弓者的力气至关重要,一般上等弓的拉力在120斤左右,力气特别大的勇将则能拉开300斤的强弓,因为弓的挽力决定了箭的射程、穿透力和命中精确度。东周时期复合技术大大增加了弓身可储存的势能,使人在生理结构容许的拉程内,能将更多力量转化给弓身,射出更快更远之箭。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始于商代的扳指的功劳。扳指这项不起眼的发明,却令拉动强弓硬弩得以可行,避免因疼痛降低射速,甚至割伤手指。扳指对射手的意义如此重大,以至骑射起家的清朝王公贵族们,竟最终使其异化成为一种首饰。汉代是弓箭大发展的时代,汉刘熙《释名·释兵》:弓,穹也,张之穹隆然也。其末曰箫,言箫梢也;又谓之弭,以骨为之滑弭弭也。中央曰抚,抚也,人所抚持也。箫抚之闲曰渊,渊,宛也,言宛曲也。」汉代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弓身多半镶有铜饰或玉饰。而且汉代时关于弓箭专卖店的射击技巧和理论也上升到了更高的高度,《汉书· 艺文志·兵书略》:《逢门射法》二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将军射法》三篇、《魏氏射法》六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蒲苴子弋法》四篇等。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论及弓就不能不提箭,我们不能不说弓弩是力量的来源,箭则是力量的载体,载体的性能对力量的发挥有相当影响。设计成熟的箭,通常分为箭头、箭杆和箭羽叁部分,箭头是战斗部,箭杆是平衡部,箭羽则是调节部。我们先来说箭镞,最初的箭镞是由兽骨、石头或蚌壳等制成(以骨制为主),殷商时期出现

了铜镞,但由于成本较高,石镞和骨镞仍在使用。(西安张家坡的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铜镞62枚,而骨镞和兽角镞达310枚。)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仍有部分骨镞用于习射,但已经不再出现在战场上了!箭镞的种类要远多于弓弩的种类,《周礼》中就记载了多种箭镞。商代的铜箭镞的设计已颇为阴毒,带有凸脊、叁角形扁翼,当箭头刺入身体后,两翼的倒刺会牢牢钩住合拢的伤口难以拔出,血槽(最多达到6条!)会将敌人的血液不停放出,使杀伤力大大增强。秦代箭头则提高了致人中毒的铅含量,可称毒箭!(秦簇的含铅量高达7.71%)同时与某些秦剑一样,飞越时代的表面氧化铬技术也使某些箭头历久常锋。但铜材较难得,秦代已经尝试用铁制作箭头铤部,而随着西汉炼钢业的发达,全铁制的箭头也问世了。早期铁箭头采用铸造,显然是舍不得铜箭头样式的阴毒,不过随即就发觉其锋利尚不及后者,于是只得改用锻制。锻制的缺点是浇铸而成的复杂造型必须舍弃,改为如铁剑的四棱剑身那般易于打造,但优点更为显著,锻制将使其比前辈坚韧得多。铜箭镞退出舞台,其开始与结束都在东汉。关于箭镞的种类,《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了利于射穿皮甲的透甲锥箭,宜于射马的狼舌箭,人马兼射的柳叶箭,携带引火物的火箭等等。为了提高箭的杀伤力,古人还采取将箭镞煨以砒霜、涂以毒汁的办法。我们都很熟悉的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就是毒箭应用的一个实证。有些箭具有特殊用途,如镞细如丝专射网子甲的穿耳箭,专射敌船蓬索的月牙箭,镞后有发声哨用于指示方向的鸣镝(即响箭),尾部有绳,射出后可以拉回的曳射等。另外提一句,古人为避免水战时所射火箭穿透力过强,射穿帆蓬无法引火,专门在引火药后绑上个小木头十字,这样火箭就可以钉在风帆上燃烧了,我们先辈的聪明才智可见一斑!由于锻制铁箭镞树立了宋代以前铁箭镞的基本特征—扁平四棱形,这是利于锻制的样式。从魏晋到隋唐,铁箭的分类就很简单,发展路线也就是使箭头更硬更长,足以穿透日益精良的铁甲,撕裂敌人的肌肉和骨骼。到南宋时的《翠微北争录》中,所规定的箭镞种类只有5种了,有利于大规模的标准生产。至于箭杆和箭羽的制造古代时期的变化不大。轻而韧的竹、木始终是箭杆的首选材料。而使飞行和下落遵循正确角度,从而飞得更远,攻击更加有效的箭羽,则以雕、雉、鹇翎为上品,雁鹅翎为差,在东周时期就能根据箭杆的浮水状态,决定其安装长度了。上面提到的《翠微北争录》中,已经分别详细规定了弓和弩的箭镞,箭翎,箭杆的形制、粘翎的材料工艺、箭

镞与箭杆的重量比例,质量检验方法,工匠的追查制度等等,使箭的生产制造完全规范化了。至此,弓箭就已经成为了非常完善的战争利器!古代战争常以军阵对垒的形式展开,弓箭在军队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当重要,唐代《太白阴经*器械》中记载:唐一军编制12500人时,装备“弓一万二千五百张,弦三万七千五百条,箭三十七万五千支。”弓箭手们于战阵前一字排开,控弓发箭,千弓同张,万箭齐发。霎时之间,矢如雨注,箭若飞蝗,一场残酷的锋镝噬血就此生成。对铁箭镞种类的细化始于宋代,这真是个颇为有趣的时代,军政软弱的同时,军事技术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宋代以他那令人值得钦佩的耐性对每种武器都精雕细琢,而箭的样式也因之精细化,像铁脊箭、锥箭等,造型都已脱离扁平四棱形的单调,变得更加专业。到南宋时更拉开了火器时代的帷幕,对辽,西夏,金、元的连绵战争使火器迅速走向成熟,成为主宰战场的力量。不过在当时火器的射速和命中率不能令人满意的情况下,箭之序列的壮大一直持续到明代,并继续创立出更多令人目眩的种类和造型。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士兵主要武器就是弓箭,原因很简单,这也是他们的主要狩猎工具。在马背上长大的战士,只吃牛羊,不吃米麦,驱羊随军,不愁后勤,一人数骑,不愁劳累,因此进军神速,刹那间并吞八方。由于这些游牧民族只能装备皮甲(这反而使得他们的机动性得以保持)而且他们作战不讲究战法,进攻队型不严密,所以并不适合象西方骑士那样排成方阵去冲击。只有弓箭才能发挥攻击的威力和灵活性,使不必接触敌人就可以给予敌人杀伤。他们的箭术是可怕的。史载,汉时一支汉军的巡逻队遭遇匈奴的射雕者,一仗下来,几十人的队伍就只有跑回去报信的一个伤兵,3个射雕者不折一人,最后还是飞将军李广亲自出马来把他们射伤捕获。不过游牧民族的弓论其质量并不比农业民族的要好。匈奴人早期的箭头是骨制的。而人在马上,无法借助腰俯力量,所以也不能使用很强的弓。辽军和金军骑兵,所开之弓箭不过6-8斗。即使这样也够了。野战时游牧民族往往聚集军马,集弓箭骑兵猛冲一侧,导致对方因为一角崩溃而全线崩溃。在与中原军队的战例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弓是以轻便、快速为特点的,在清中期前始终占据着骑兵远射兵器序列的主力地位,而当火器的发展淘汰了强弩时,弓也仍能扬己所长与火器平分秋色了400年。至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战争中已基本上不用弓箭。弓箭虽是战争杀伐之物,但在中国古代生活中也被扩衍使用:箭既能携带书信远距离射寄,也能够被用以

游艺比赛、因事设判。射箭也就成为古代一种竞技和娱乐色彩浓厚的活动,帝王将相们常以射箭比赛来赏赐属下,嬉戏游乐。唐时宫中连宫女也要学习射艺,并有射鸭,射粉团等多种游戏。而在宫廷中沿习了很久的雅戏“投壶”——将箭枝徒手掷向壶口,就是春秋“射”礼之变。

当冷兵器时代在一百多年前结束时,弓箭矢镞也从历史舞台上黯然消逝。现在在我国传统弓制作方面面临着失传。1906年杨瑞林老师傅花四十块大洋盘下了聚元号弓箭铺,聚元号弓箭铺已从乾隆年间到宣统年间已经四易其手了,全国解放后聚元号等四家弓箭铺参加了公私合营,60年代后弓箭被评为四旧作为危险品弓箭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1998年北京聚元号第九代老艺人杨文通老先生恢复了我们满族传统牛角复合弓的制作,将工艺传给了第十代传人杨福喜先生,2006年聚元号弓箭已经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第十一代传人杨燚已经开始向父亲学习制作传统牛角复合弓,在安徽阜阳的张利先生历经十年时间完成了对现代传统弓的研究和制作,在国内传统弓的制作方面,他们已经成为了引路人,现在国内已经有很多朋友向他们几位前辈学习,制作,练习传统弓。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的工艺继续传承我们的子孙后代。现在弓箭已经成为与中国文化不可分开的一部分。 弓箭的历史发展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弓箭出现的时间,也许可以上溯到遥远的神话时代。后羿射九曜的传说,向来脍炙人口,这也是关于弓箭威力的最有效的广告—— 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居然将天上的十个太阳射掉九个!

商代甲骨文中“弓”字的原型,明显地是一个“反弓”的形象。这就引出了一个直接的结论,即这是一张复合弓。复合弓在保持弓身短小的情况下增大了力量,而在狭小的环境中,例如马车或马背上,弓身必须短小。戈也是马车上使用的专门武器。

另一个例子来自《诗经》中的“骍骍角弓”。这首诗有可能是东周早期的作品。诗中不仅清楚地提到了角制的弓,而且还提到了反弓的特点。制造角弓异常复杂,但是它们在发射力量方面与普通木弓相比并不占优势,角弓只是占用的空间更小。在马背上或马车内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弓。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商周战场射术的贵族传统是同驾驭马车的技术密切相关的。在静止的战车上使用高技术的角弓射箭,只有富有的贵族阶层才能负担得起。

东周时期的制弓业的发展难以考证。虽然弩的发展和应用脉络清晰,但是东周弓的性质和发展却难以确考。考古弓箭(20张)发掘出土过角弓,但是由于缺失太多而无法拼凑出原来的形状。虽然历史文献中有很多有关楚弓的评论,但是出土文物表明,它们只是涂漆的木质长弓,或是由竹篾制成的弓。许多出土文物都清楚地证明,斯基台人或萨加人的弓在中国北部和东部边境非常流行。西周礼器上的图案显示许多步兵手持剑和短弓,立姿射箭,待用的箭箭头朝下,插入周围地面。同时,中国人很快从他们的北方邻居那里学会了骑射技术,而保留反角弓有利于骑射。

汉代的图案仍然反映了骑射和使用弩的情景。但是,根据从科霍坦地区的景厥和楼兰附近区域出土的弓,可以发现东汉后期和西晋初期引进了一种样式与以前大不相同的弓。这种弓设计独特,特别适合在在马背上使用,尤其是两军酣战之时,因为这时无法使用更多的骑射技术。

明弓制型图:左是开无弓,中是小梢弓,右是两番木从唐代到明代,曾经有过成排使用弩手的纪录。弩手共分为三排,前排射击,中排准 弓箭备,后排上箭。在出土的唐代弩的机械装置图中,瞄准对象中就有跪拜的西方人的形象,表明弩是用来对付西部的突厥人的。元、明朝代,是人们广泛采用的不是蒙古弓而是突厥弓。突厥人在巴勒斯坦用这种弓矢对付过十字军。据说这是蒙古人大量雇用突厥雇佣军的结果。在明代李呈芬和高颖的作品中,还能发现在14世纪欧洲的阿拉伯禁卫军的文献中提到的技术,甚至能发现他们整句整句地引用文献中的话。明代军队偏好使用轻装甲的轻骑兵,这一兵种强调速度和在飞奔中迅速取箭和搭箭。

清朝建立后,明代使用的突厥弓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重型的弓和具备穿甲能力的长箭。清朝使用的弓在前代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已有千年历史。这种弓的拉力很大,达到30公斤以上,弓身也长,达到

1.8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用特别长且重的箭来对付装甲,即使它不能射穿装甲,三十米内还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对手射落马下。实际上,清代武举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就是要看能否把放在桩上的重球射落地面。

弓箭仅有一种型制,按等级的高低分为皇帝、亲王郡王、侍卫和职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为打猎行围、检阅部队以及实战用。各种弓箭只在选材装饰上有区别,所配之箭计有41种之多。弩有4种,分别是如意弩、双机弩、双机贯凫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见实际使用的记录。这些弓弩虽然受到火器的强烈冲击,却仍然随着八旗兵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后期满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逐渐腐化,骑射之古风荡然无存,加之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旧中国大门被打开了,中国官吏发现了更先进的火器,并很快用它们装备了自己的部队,像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团练武装中根本见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随着中**事发展走过漫长历史岁月的古弓弩终于像西山落日那样,不可挽回地消失在军事革命的地平线以下。

今天,体育比赛所用的弓和箭都用先进复合材料制成,准确性和射击距离都大大超过前人。箭加装了镞还有羽翼,提高了穿透力和稳定性。同时弓也得到发展,由单体弓(一条木头或竹子为弓臂)最后发展到了复合弓(由竹木干材加上动物角组成的多层弓臂)。

远在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境内的人类就开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应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进了一大步。 由于远古的箭杆难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实物中往往仅留下箭镞。新石器时代的石、骨、蚌镞,有棒形、叶形、三角形等多种,有些已有镞茎和逆刺。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

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铜镞。商周时期,青铜镞的主要式样是有脊双翼式。春秋战国时,三棱式镞盛行,战国时此类镞多装铁铤,以节省铜材。汉以后铜镞开始向铁镞过渡,这个过程经历了约200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西汉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铁镞,仍系模铸成型,锋利程度不及铜镞;而四川省新繁县牧马山出土的东汉铁镞呈扁平的锐角三角形,既适合锻造,又有较强的杀伤力。这种形制遂为后代长期使用的点钢镞所承袭。

箭杆多用竹制,也有木制的。先秦时期,在南方的云梦泽和肃慎族聚居的东北地区,均产制矢之楛。直至明、清,华南制箭还用竹杆,华北用萑柳,东北、西北多用桦木杆。为了较准确地命中目标,必须把握住箭在飞行中的方向,于是人们在箭杆的尾部装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趋于完善。

箭的飞行速度和准确性与尾羽的关系密切。箭羽太多,飞行速度慢;太少,稳定性差。为了使之有恰当的比例,在《考工记》中载有将箭浮沉部分的长短,以求出装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翎为最上,角鹰羽次之,鸱枭羽又次之。装雁鹅羽的箭遇风易斜窜,质量就更差了。在宋朝,当优质羽供应不足时,曾发明风羽箭。据《宋史·兵志》记载,庆历四年(1044),宋廷“赐鄜延路总管风羽子弩箭三十万”,可见风羽箭也是一种实战兵器。这种箭将箭尾安羽处剔空两边,利用向内凹进的空槽产生涡流阻力使箭保持飞行稳定,其设计思想是相当科学的。

为增大箭的杀伤效力,后汉时耿恭发明了“毒箭”。三国时,关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乱箭阻击,右臂中一弩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遂请华伦医治。神医华伦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乌头是一种药用植物,中草药名叫“附子”,其茎、叶、根均有毒。那时少数民族习用的弓弩箭头多带剧毒,中箭者,皮肉烂,烂到五脏而死。可见毒箭的致残、致死率是很高的。随着金铠铁甲的出现,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晋代多用钢铁箭镞。唐代箭分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种,前两种用于狩猎,后两种用于战斗。用于战斗的箭镞用钢制成,刃部较长,

能穿透坚甲。除了毒箭以外,还有在箭杆上缚有纵火物(油脂或火药)的火箭(中国古代火箭),在战争中广泛应用。

明清时代,出现了一种飞行中带响的箭叫“鸣镝”。据《前汉演义》描述,这种箭出自匈奴国太子冒顿之手。冒顿为争王位,欲收服民心,以便为所欲为,便发明了一种骨箭,上面穿孔,发射时有声,称为“鸣镝”,由他专用。遂传令部众:“汝等看我鸣镝所射,便当一齐射箭,不得有违,违者立斩!”此后,冒顿常率部众外出狩猎,只要他鸣镝一发,部众万矢齐攒,稍有延迟,立毙刀下。众人甚是畏惧,不敢怠慢。一日,冒顿牵出自己心爱的好马,用鸣镝射马,部下亦争相竞射,冒顿见状喜笑颜开,遍加奖赏。然而冒顿并不因此而满意,又先后用鸣镝射杀自己的爱妻,射杀了国王头曼的好马,部众闻声急射,稍有迟疑者,立即丧命。从此,只要呜镝一响,众箭飞至,无一敢违。冒顿认为时机已成熟,这一日,请国王一同出猎,自己随在马后,用鸣镝对准头曼射去,部众随声同射,匈奴国王头曼毙于乱箭之下,冒顿弑父自立为王。明清时的“鸣镝”是在箭镞上加了一个用骨或兽角制成的小哨。箭的发展,是随弓弩的不断改进而发展的,强弓大弩的出现,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贯穿力,所以对箭镞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相关内容

  • 浅谈蒙古族射箭运动及其文化价值_锋晖
  • 2014年第4期 西部蒙古论坛 №.20144. rnaloftheWesternMonanStudiesouoli Jg 浅谈蒙古族射箭运动及其文化价值 锋 晖* ()新疆师范大学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 乌鲁木齐 805430 [内容提要]"射"是蒙古文化中一个重要文化元素,蒙古 ...

  • 关于骑兵的历史资料
  • 这里主要说的是骑马的骑兵,毕竟骆驼兵和象兵虽然也算是骑兵,但远远不是主流,不论是影响还是战术战绩都不能和前者相提并论. 人类圈养马匹的历史并不长,大约在5000--6000年前人类才?始大规模的驯服马匹,这比猪牛等家畜的圈养迟了近万年.早期的马匹主要是提供马肉,马匹等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资,并没有运用于 ...

  • 历史类论文
  • 北宋青涧城探析 摘要:北宋青涧城自宋仁宗康定年间建成,在宋夏之间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作为 宋夏边境的堡垒在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宋夏民族间的交往.经济的发展起着桥梁的作用.经过几代人的经营,青涧由最初的军事堡垒转变为地方行政区划,也直接影响宋夏之间的战况,甚至影响宋夏之间后期的关系. 关键字: ...

  • 科技革命与人类文明演进
  • --信息革命与生态文明系列谈(1) 按:党的十八大将"信息化"列入"新四化",确立"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战略目标:将"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 历史是一张拉开的弓 --写在[历史的细节Ⅱ]出版后
  • 历史是一张拉开的弓 --写在<历史的细节Ⅱ>出版后 更新时间:2013-11-20 杜君立 在人类文明史上,如果说石斧是人类发明的第一个工具,那么弓箭就是人类发明的第一件机器.从工具到机器,人类与动物拉开了距离,人成为唯一一种智慧动物.弓箭作为人类的标志,一直陪伴人类走过整个历史.< ...

  • 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导游词
  • 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位于新宝力格草原深处的查干少荣山.哈布图·哈萨尔,成吉恩汗胞弟,生于1164年,少年时起就跟随成吉思汗,为蒙古民族的形成发展和蒙古帝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哈萨尔是蒙古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哈萨尔的善射是尽人皆知的.据蒙古历史学家萨囊薛禅记载,一天,成吉思汗 ...

  • 基于历史文献视角的[水浒传]"方腊"分析
  • 基于历史文献视角的<水浒传>"方腊"分析 作者:董敏 丁霞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5年第02期 摘 要:历史记载的"方腊"在<水浒传>中因为艺术加工的原因出现了传承.类误与膨胀等三种类型的继承与演化.而方腊民变在历史中 ...

  • 中国现代弓箭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市场规模(Market Size) 市场规模(Market Size),即市场容量,本报告里,指的是目标产品或行业的整体规模,通常用产值.产量.消费量.消费额等指标来体现市场规模.千讯咨询对市场规模的研究,不仅要对过去五年的市场规模进行调研摸底,同时还要对未来五年行业市场规模进行预测分 ...

  • 假设历史·亚历山大继续东征能打赢秦国吗?
  • 余下全文 引言:一个疑问很长时间以来都萦绕在广大历史爱好者心头:假如亚历山大东征的马其顿大军在终结了大流士的统治后(前330年),不再向东南攻入印度,而是向东北穿越中国西域出现在秦国西部,那么大秦的军队能够与之抗衡吗? 亚历山大大帝肖像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在西方是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被拿破仑点评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