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9、《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鲁迅自传》是语文版七下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是人物传记,是鲁迅作于1930的一篇自传, 叙述了他从1881年出生到1930年约50年的人生经历。按“经历 十 成绩”的结构和时间顺序来写,是鲁迅所交上的一份无愧的人生答卷。因为它具备传记作品实事求是、线索清楚、重点突出的文体特征,所以学生通过它既可以走近鲁迅、认识鲁迅、学习鲁迅,又可通过学习它掌握传记的特点和写法。

【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较好的学习分析能力,但是,由于班级人数多,一百多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各不相同,基础良莠不齐,他们第一次接触人物传记,所以,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析引导为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自传体文章的写作知识,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以时间为顺序,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以时间为顺序,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幅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对联的内容猜一猜这说的是哪个人物?(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好几部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自传》这篇文章系统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一生。

二、走近作者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等。

2、写作背景: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1930年5月16日,鲁迅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自传》。增补内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间的工作简历和著作。写作初稿时作者尚住北京,修订时则在上海。

自传记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

3、文体知识: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浙江(zhè) 筹办(chóu) 衰落(shuāi) 其实(qí) 学籍(jí)

(2)理解意思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要饭。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鲁迅自传》是鲁迅为自己写的传文。“自传”是作者叙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或书籍。

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属传记类文章,有三个特点:

①所写材料真实典型、既要概括人物的一生,又要突出主要事件;

②在记叙中常插入对人物事件的议论;

③语言准确、平实、简明,富于个性特征。

学习自传的方法:

①把握人物一生中的主要事件;

②根据这些事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理清条理: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作者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自己生活、求学、工作的经历。

第二部分(4):主要介绍了创作和著述情况。

4、鲁迅先生的主要人生经历:

(1)一八八一年出生;(2)十三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家庭状况)

(3)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4)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5)毕业之后,被派

往日本去留学;(6)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7)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求学过程)

(8)二十九岁回国,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9)(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

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10)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11)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12)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13)一九二六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14)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工作简历)

(15)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16)一九一八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

钱玄同的劝告。(主要著作)

四、教师小结:

在这篇短小的自传中,作者不仅清楚地叙述了自己近50年的经历,而且直接间接地表露出为国为民、

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品格。

五、作业布置:

1、抄写字词积累;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

二、合作探究: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

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第4段写主要著作。

2、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3、鲁迅的人生道路上有好几次重大转折,谈谈你对鲁迅的认识。

明确:鲁迅从18岁起,就一直在探索救国道路,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是考入南京水师学

堂后又决定到矿路学堂去求学;第二次是决意学医,走医学救国的道路;第三次是弃医从文,走文学救国的道路。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为国为民、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

4、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第4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

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三、拓展学习:

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明确: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

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明确: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

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明确: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

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明确: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

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

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明确: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

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

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明确:鲁迅

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稍作讲解。

明确: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③《记念刘

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四、教师小结: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

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表现了

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让我们感受到他为国为民、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2、完成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9、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 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文章体裁: 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教学反思】

9、《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鲁迅自传》是语文版七下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是人物传记,是鲁迅作于1930的一篇自传, 叙述了他从1881年出生到1930年约50年的人生经历。按“经历 十 成绩”的结构和时间顺序来写,是鲁迅所交上的一份无愧的人生答卷。因为它具备传记作品实事求是、线索清楚、重点突出的文体特征,所以学生通过它既可以走近鲁迅、认识鲁迅、学习鲁迅,又可通过学习它掌握传记的特点和写法。

【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较好的学习分析能力,但是,由于班级人数多,一百多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各不相同,基础良莠不齐,他们第一次接触人物传记,所以,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析引导为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自传体文章的写作知识,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以时间为顺序,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以时间为顺序,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幅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对联的内容猜一猜这说的是哪个人物?(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好几部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自传》这篇文章系统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一生。

二、走近作者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等。

2、写作背景: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1930年5月16日,鲁迅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自传》。增补内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间的工作简历和著作。写作初稿时作者尚住北京,修订时则在上海。

自传记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

3、文体知识: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浙江(zhè) 筹办(chóu) 衰落(shuāi) 其实(qí) 学籍(jí)

(2)理解意思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要饭。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鲁迅自传》是鲁迅为自己写的传文。“自传”是作者叙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或书籍。

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属传记类文章,有三个特点:

①所写材料真实典型、既要概括人物的一生,又要突出主要事件;

②在记叙中常插入对人物事件的议论;

③语言准确、平实、简明,富于个性特征。

学习自传的方法:

①把握人物一生中的主要事件;

②根据这些事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理清条理: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作者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自己生活、求学、工作的经历。

第二部分(4):主要介绍了创作和著述情况。

4、鲁迅先生的主要人生经历:

(1)一八八一年出生;(2)十三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家庭状况)

(3)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4)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5)毕业之后,被派

往日本去留学;(6)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7)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求学过程)

(8)二十九岁回国,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9)(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

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10)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11)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12)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13)一九二六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14)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工作简历)

(15)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16)一九一八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

钱玄同的劝告。(主要著作)

四、教师小结:

在这篇短小的自传中,作者不仅清楚地叙述了自己近50年的经历,而且直接间接地表露出为国为民、

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品格。

五、作业布置:

1、抄写字词积累;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

二、合作探究: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

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第4段写主要著作。

2、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3、鲁迅的人生道路上有好几次重大转折,谈谈你对鲁迅的认识。

明确:鲁迅从18岁起,就一直在探索救国道路,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是考入南京水师学

堂后又决定到矿路学堂去求学;第二次是决意学医,走医学救国的道路;第三次是弃医从文,走文学救国的道路。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为国为民、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

4、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第4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

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三、拓展学习:

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明确: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

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明确: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

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明确: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

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明确: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

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

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明确: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

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

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明确:鲁迅

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稍作讲解。

明确: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③《记念刘

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四、教师小结: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

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表现了

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让我们感受到他为国为民、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2、完成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9、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 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文章体裁: 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

  • [鲁迅自传]
  • 初二语文:<鲁迅自传> 刘绍明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学习<鲁迅自传>这篇人物传记.了解自传的写法,进而会写简单的自传. 教学目标:1.总体上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自传的有关知识,能写自传. 3.汲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精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难点:1.鲁迅"弃 ...

  • 鲁迅自传1
  • 16 <鲁迅自传>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 ...

  • 鲁迅自传教案
  • 鲁迅自传 ●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 通过谈感受,体会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3. 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猜鲁迅) 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的文章像一把匕首刺进敌人的心中,令一切反动力量闻风丧胆.他去世时,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为他送行 ...

  • 鲁迅自传2教案
  • 石寺二中问题五步教学法教案 课题 主备人 鲁迅自传 2 课型 组长签字 新授课 靳艳艳 参与人 (1)了解传记这种文体及其特点. 教学 (2)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思路. 目标 (3)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以时间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4)学习鲁迅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培养高尚情操. 教 ...

  • [鲁迅自传]教案1
  •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g ...

  • 初二语文[鲁迅自传][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教程
  • 初二语文<鲁迅自传><徐霞客和>教程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1. <鲁迅自传>(讲读) 2. <徐霞客和>(自读) 二. 学习过程: 鲁迅自传 (一)重点.难点 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想,感知鲁迅的精神品质. 2. 了解"小 ...

  • 鲁迅自传读后感
  • 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剧的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 ...

  •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
  •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 1.从选文的内容分析,鲁迅人生经历了三大转折,起决定作用的转折点是什么? 2.结合选文的内容,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伟人为镜,得必大于失.有人说,交一位好朋友是一笔财富,历史上的伟人很多,如让你以伟人为友,除鲁迅外,你会选择哪一位,为什么? 鲁迅自传 ...

  • [鲁迅自传]阅读附答案
  • 鲁迅自传(13分)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