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关键字:图书馆 数字化建设 信息传播
摘要: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并且将继续造就图书馆面目的改变,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使得传统图书馆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加快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尤为迫切,完善网络结构和服务体系将会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必然目标。
1. 数字化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图书馆直接起源于保藏图书的需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尺。它作为社会使用文献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助于继承和发展人类的知识成果。它的存在价值在于能帮助解决社会所面临的各项经济任务和文化任务。因此,图书馆事业的状况及其发展水平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传统的图书馆收集了大量人类随着时间的进程而遗留下来的文化、历史、文字的痕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人类创造及产生的各种电子数据也呈爆炸性的增长态势,怎样高效的利用这些信息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了(Digital, Library, DL)的概念,在国内直译为“数字图书馆”。
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将数字图书馆规划作为“试点”建设的重要项目。
1993年,英国图书馆电子化贝奥伍夫项目开始创建
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寂静会、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美国国家航空与太空总署联合发起了“数字图书馆创世工程”。
„„
目前许多国家都积极开展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如法国、日本及其他国家都计划实施数字图书馆计划。另外一些著名的信息技术公司也介入数字图书馆的试验中来。由此,数字图书馆一次被计算机科学界、图书馆界以及其他各界所采纳。
何谓数字图书馆?就现阶段,数字图书馆可定义为:保存数字格式存储的电子文献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传递所藏数字化信息,同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虚拟链接并提供服务的实体性或虚拟性的信息机构或信息机构群。
2. 数字化图书馆的特征
3.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方向
数字化图书馆应该具备适应信息化、开放型图书馆的要求。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建成具有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图书馆,充分地发挥其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建立一个在内容和技术上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数字图书馆,通过遍布全国的数字通信网,向全国乃至全球提供网络服务的现代数字化图书馆。因此,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换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 而所谓数字图书馆,绝不仅仅是图书馆的数字化,它已大大地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概念和范畴,成为未来社会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支撑点和前提性条件。
建立数字图书馆,首先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全面实现业务工作及办公自动化,在对图书采访、编目、流通、文献检索、参考咨询实行计算机管理之外,应重点建设中外文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经典着作、教学参考用书和其他重要文献等全文数据库,以及联合书目、现刊目次、重点学科导航等二次文献数据库、专题特色数据库、部分工具性数据库等,形成以数字化图书期刊为主,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
其次应逐步建立起内容丰富、精确高效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充分利用因特网共享信息资源的优势,开展网络信息服务。
最后要强化技术支撑环境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集中资源、分工合作、均衡负载、用藏结合”的、高效的数字图书馆。。
4.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保存与传递、扩散的重要机构之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在全球的日益普及,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渠道不断增加,各国家对于图书馆的现代数字化发展尤为关注。我们国家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进展:“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从1995年开始跟踪国际数字图书馆的发展;1997年,国家纪委批准了“中国国家实验型数字图书馆计划”研究项目;1998年,国家图书馆向文化部提出申请建立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1999年,完成了3000万页全文资料和600万条数据上网任务;200年开通中国数字图书馆网站;2002年在京召开了“数字图书馆与中国”的研讨会,标志着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随后我国加快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目前我国已初步成为网上信息资源的中心枢纽。此外还有如教育部的数字化图书馆攻关计划、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图书馆计划等相继实施 虽然我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已取得一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在其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4.1观念落后,认识不足
4.2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
总体的信息技术落后,网络基础薄弱,联机系统用户市场容量小,数字化信息资源严重缺乏
4.3建设队伍人才培养不足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需要大量的综合应用诸多新技术,也需要有各方面的人才参与其中,如计算机技术人才、网络技术人才、通信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人才等。
4.4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其“复制”行为变得界限模糊,如何保护信息原创者的知识产权,同时兼顾信息用户与图书馆的利益均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4.5缺乏协调,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数字图书馆建设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和政府权威部门的协调,相当多的所谓数字图书馆建设仍处于各自为政、贪大求全和相对分散的无序状态,信息资源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5. 对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建议
5.1馆藏角度:应当在地域信息网络建设中成为地域信息服务系统中的一个要害的信息集藏地。这样不仅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平衡资源分布,还可充分利用纸质资源,实现馆际互借,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效果,将数字图书馆技术集传统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为一体,对信息基础中的图书馆资源进行资源重组,使其在网络上最大限度的服务于读者,构建整体有序、可靠实用、结构开放和信息高度共享的系统信息网络.
5.2馆员角度:在馆员培训方面。传统图书馆员的工作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
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中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必须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化图书馆要求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必须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组织和检索文献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与信息专业机构的合作,强化馆员对数字化图书馆的认知和日常处理数字化资料的组织能力和工作水准,拓宽馆员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使馆员具备数字化图书馆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环境。
5.3馆舍角度:要立足于读者服务这个中心,实现读者服务实质性的飞跃。
5.31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使用,为读者创建一个更舒适温馨的阅读空间和更便利的信息交流学习的平台。
5.32拓展服务空间,实现远程检索浏览;
5.33扩大服务深度,不仅能够利用本馆的数据资源,而且通过网上信息导航建立虚拟图书馆,为读者检索利用因特网海量信息资源提供方便;
5.34数字图书馆是网络时代的产物,通过网络共享全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 通过网上自动应答、智能检索等手段实现读者服务工作的智能化,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效率. 进一步加强服务支撑体系和服务运行体系的软硬件建设,提高服务和协调能力,形成“集中资源、分工合作、均衡负载、用藏结合”的、高效的CADLIS 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教清,曾晓珊. 浅谈中国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1)
【2】李玉安. 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实践述评.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
(6)
【3】吴慰慈,董焱. 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及其职能. 图书馆学概论【修订二版】,2008.7
【4】党松年,朱晓慧. 图书馆传统服务与现代信息服务的竞争与共存. 图书馆情报学专业文献.2004年3月(3)
【5】朱复成,韩宁,胡佩云. 数字图书馆馆藏、管理及服务【J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年(2)54-59
【6】党跃层,王振华.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版权问题.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3):53-56
浅析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学号:090407114
姓名:李露
浅析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关键字:图书馆 数字化建设 信息传播
摘要: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并且将继续造就图书馆面目的改变,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使得传统图书馆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加快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尤为迫切,完善网络结构和服务体系将会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必然目标。
1. 数字化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图书馆直接起源于保藏图书的需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尺。它作为社会使用文献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助于继承和发展人类的知识成果。它的存在价值在于能帮助解决社会所面临的各项经济任务和文化任务。因此,图书馆事业的状况及其发展水平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传统的图书馆收集了大量人类随着时间的进程而遗留下来的文化、历史、文字的痕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人类创造及产生的各种电子数据也呈爆炸性的增长态势,怎样高效的利用这些信息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了(Digital, Library, DL)的概念,在国内直译为“数字图书馆”。
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将数字图书馆规划作为“试点”建设的重要项目。
1993年,英国图书馆电子化贝奥伍夫项目开始创建
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寂静会、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美国国家航空与太空总署联合发起了“数字图书馆创世工程”。
„„
目前许多国家都积极开展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如法国、日本及其他国家都计划实施数字图书馆计划。另外一些著名的信息技术公司也介入数字图书馆的试验中来。由此,数字图书馆一次被计算机科学界、图书馆界以及其他各界所采纳。
何谓数字图书馆?就现阶段,数字图书馆可定义为:保存数字格式存储的电子文献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传递所藏数字化信息,同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虚拟链接并提供服务的实体性或虚拟性的信息机构或信息机构群。
2. 数字化图书馆的特征
3.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方向
数字化图书馆应该具备适应信息化、开放型图书馆的要求。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建成具有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图书馆,充分地发挥其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建立一个在内容和技术上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数字图书馆,通过遍布全国的数字通信网,向全国乃至全球提供网络服务的现代数字化图书馆。因此,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换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 而所谓数字图书馆,绝不仅仅是图书馆的数字化,它已大大地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概念和范畴,成为未来社会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支撑点和前提性条件。
建立数字图书馆,首先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全面实现业务工作及办公自动化,在对图书采访、编目、流通、文献检索、参考咨询实行计算机管理之外,应重点建设中外文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经典着作、教学参考用书和其他重要文献等全文数据库,以及联合书目、现刊目次、重点学科导航等二次文献数据库、专题特色数据库、部分工具性数据库等,形成以数字化图书期刊为主,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
其次应逐步建立起内容丰富、精确高效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充分利用因特网共享信息资源的优势,开展网络信息服务。
最后要强化技术支撑环境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集中资源、分工合作、均衡负载、用藏结合”的、高效的数字图书馆。。
4.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保存与传递、扩散的重要机构之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在全球的日益普及,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渠道不断增加,各国家对于图书馆的现代数字化发展尤为关注。我们国家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进展:“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从1995年开始跟踪国际数字图书馆的发展;1997年,国家纪委批准了“中国国家实验型数字图书馆计划”研究项目;1998年,国家图书馆向文化部提出申请建立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1999年,完成了3000万页全文资料和600万条数据上网任务;200年开通中国数字图书馆网站;2002年在京召开了“数字图书馆与中国”的研讨会,标志着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随后我国加快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目前我国已初步成为网上信息资源的中心枢纽。此外还有如教育部的数字化图书馆攻关计划、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图书馆计划等相继实施 虽然我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已取得一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在其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4.1观念落后,认识不足
4.2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
总体的信息技术落后,网络基础薄弱,联机系统用户市场容量小,数字化信息资源严重缺乏
4.3建设队伍人才培养不足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需要大量的综合应用诸多新技术,也需要有各方面的人才参与其中,如计算机技术人才、网络技术人才、通信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人才等。
4.4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其“复制”行为变得界限模糊,如何保护信息原创者的知识产权,同时兼顾信息用户与图书馆的利益均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4.5缺乏协调,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数字图书馆建设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和政府权威部门的协调,相当多的所谓数字图书馆建设仍处于各自为政、贪大求全和相对分散的无序状态,信息资源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5. 对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建议
5.1馆藏角度:应当在地域信息网络建设中成为地域信息服务系统中的一个要害的信息集藏地。这样不仅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平衡资源分布,还可充分利用纸质资源,实现馆际互借,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效果,将数字图书馆技术集传统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为一体,对信息基础中的图书馆资源进行资源重组,使其在网络上最大限度的服务于读者,构建整体有序、可靠实用、结构开放和信息高度共享的系统信息网络.
5.2馆员角度:在馆员培训方面。传统图书馆员的工作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
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中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必须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化图书馆要求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必须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组织和检索文献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与信息专业机构的合作,强化馆员对数字化图书馆的认知和日常处理数字化资料的组织能力和工作水准,拓宽馆员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使馆员具备数字化图书馆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环境。
5.3馆舍角度:要立足于读者服务这个中心,实现读者服务实质性的飞跃。
5.31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使用,为读者创建一个更舒适温馨的阅读空间和更便利的信息交流学习的平台。
5.32拓展服务空间,实现远程检索浏览;
5.33扩大服务深度,不仅能够利用本馆的数据资源,而且通过网上信息导航建立虚拟图书馆,为读者检索利用因特网海量信息资源提供方便;
5.34数字图书馆是网络时代的产物,通过网络共享全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 通过网上自动应答、智能检索等手段实现读者服务工作的智能化,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效率. 进一步加强服务支撑体系和服务运行体系的软硬件建设,提高服务和协调能力,形成“集中资源、分工合作、均衡负载、用藏结合”的、高效的CADLIS 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教清,曾晓珊. 浅谈中国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1)
【2】李玉安. 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实践述评.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
(6)
【3】吴慰慈,董焱. 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及其职能. 图书馆学概论【修订二版】,2008.7
【4】党松年,朱晓慧. 图书馆传统服务与现代信息服务的竞争与共存. 图书馆情报学专业文献.2004年3月(3)
【5】朱复成,韩宁,胡佩云. 数字图书馆馆藏、管理及服务【J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年(2)54-59
【6】党跃层,王振华.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版权问题.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3):53-56
浅析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学号:090407114
姓名: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