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

(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efe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20097264Jul.2009Vol.26No.4浅析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

李 皓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摘 要:樱花是日本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学符号之一。结合日本民族的“物哀观”的审美精神,着重分析了樱花在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及其演变过程,以此来拓展我们对日本人美学理念和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樱花;美学意义;物哀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2009)04-0068-04

  樱花是自平安时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日本人所钟爱的。提起樱花,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把它视为“日本的花”,而且这种看法是在江户时代就已很普

[1]

遍了。不同民族的人们赋予花卉不同的涵义,故而产生了不同的民族审美观。今天的日本人将樱花视为“国花”,,要结伴赏花,物哀美”意识,,在它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日本民族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同时,

观合一了。“物”是客观存在,“哀”是主观情感,两

(もの)可以是人,也可以者“物心合一”,其中“物”

是自然风物,、人情百态,总之是哀,哀”的情感、亲爱、喜爱、可怜怜悯、壮美、感动、失望等诸多这样“物哀”写尽人生世象,人间世情。叶渭渠先生在其著作《日本文学思潮史》就指出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特质分为五大类: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随

在日本人数千年的认识发展长河中,樱花作为一种着日本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佛教的普及,“物哀”的审美对象,其所蕴含美学意义发生了多次变化,从而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日本民族共同的审成为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观念,对平安王朝及以后的审美意识有着重大

影响。

1 樱花是日本民族“物哀”审美观的

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一国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

重要载体

(もののぁはれ)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  “物哀”

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古语拾遗》从古代原初

(ぁ)和“歌谣来考察,物哀,一词被认为是“啊”哟”

(はれ)这两个感叹词组组合而成的。这种感叹,最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频频袭击,使日本人常常目睹初是通过对人和自然其后发展到对人生世相即对现美好景致在顷刻间毁于一旦,化为乌有。这使得日实的接触—认识—感动的过程而产生的。由于本人从上古时代开始就相信,美好的事物是短暂的、“啊”这个感叹词与日语汉字“哀”字同音,就以稍纵即逝的。这促使日本人形成了最初的朴素的“哀”字标出。“哀”的观念。

社会生活等因素密切相关。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

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日本在狭窄的国土上集中了如此之多的千姿百态、俊秀幽雅的自然美景,但

真正将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具体充实的“物

哀”的是《源氏物语》的著者紫氏部。据日本学者上树菊子、大川芳枝的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哀”多达1044次,出现“物哀”13次。紫氏部将“哀”(ぁはれ)之前加上了“(ものの),这样就将主客物”

6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日本。于是,佛教的出世

主义便很快地渗透进日本的审美意识中,佛教的万

物流转和生灭无常观、视现实世界为应予厌离的苦界等净土教的秽土观在日本得到了广泛普及。佛教所

[2]

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

收稿日期:2009-03-16修回日期:2009-05-10

作者简介:李 皓(1984—),女,安徽芜湖人,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

第4期李 皓:浅析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69

使日本人原本因为自然环境因素所形成朴素的

“哀”的观念得到了新的发展。“物哀”的审美意识逐渐成为日本的主流审美观点。在“物哀”的审美观念产生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以幽玄为中心的“空寂”和以风雅为中心的“闲寂”美,它们构成了日本审美意识的主体,并大大拓展了日本固有的审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

樱花是日本人自上古时代就开始种植的花卉之一。樱花花期甚短(约七日),盛开时团团锦簇,热

[3]

的。每当樱花盛开,日本人都会围着樱花树载歌载舞。在他们眼中,樱花繁花似锦的美实际上是农耕女神驾临人间,赐人丰收的外在形式。这一将自然物与人类的审美直观直接联系的现象在早期的人类社会是十分普遍的。因此,在日本,人们最初是欣赏樱花的“盛开之美”。而这一审美观点也影响了稍后出现的贵族赏花的审美活动,即“花宴”。

日本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初期,中国梅花和赏梅习俗传入日本。在中国文化强烈影响下,日本皇

烈灿烂,极为壮美,但一阵风吹来,满树樱花如雪般宫将梅花栽种于庭院之中,太宰府的官员们常常遵静静飘落。樱花在美到极致时凋落,在视觉上给人循唐风举行“梅花宴”,诗文中也出现了咏梅的内以极大的冲击。落花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容。随着日本文化逐渐从“汉风文化”向民族化的情绪,这种瞬间的飘落之美与佛教的“短暂、无常、“国风文化”转变,赏花的热情也开始由“梅”转向了生死轮回”的思想相吻合,并在与日本人朴素的“樱”。在《古今和歌集》134首春歌中,樱歌就占了“哀”的思想相结合中得到深层次的表现。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让日本人动情,它被认为是无常之美的一种体现,充满“物哀”的哀伤情调。人们悲叹生命短暂易逝,自然变化无常,的体会到“物哀”之感一百多首,而梅花只有20首,《万叶集》,贵族的官邸,,贵族,花宴”。上流社会,它不仅是王权的

成不变的,象征,也是贵族们显示财富的社交场所。阶段,物哀观”紧直到大约平安时代中期以前,樱花在日本人的密相连,“物哀”审美观的重要载体。心目中都是美好明艳的象征。当时人们对于樱花是

欣赏它的盛开之美。在记载奈良时代诗作的《万叶

2 樱花的美学形象在日本文化中具有

集》中有这样的诗篇:“見わたせば春日の野辺に霞

的内涵

  樱花文化意义的起源与日本早期的宗教崇拜有

关。日本最古老的书面文学作品《古事记》上记载着“木花佐久夜姬”的传说。该传说讲述了天皇的祖先、天照大御神的孙子迩迩芸命降临人间时与木花佐久夜姬一夜成婚,从此繁衍后代,成为大和民族的始祖。至此之后,木花佐久夜姬的化身———樱花就有了“魔咒”、“神力”。于是,人们便顶礼膜拜樱花神祈求她的庇佑。但这很难说就是樱花美学意义的起源。樱花的美学意义的真正起源应该来自于农耕文化。

在生产力极低的远古时代,人们祈求樱花神的庇护是为了让神灵保佑农作物的丰收,实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这种朴素崇拜的起源可能是因为樱花盛开之时正合农时令节,平均气温适中(摄氏12度左右),稻田水温较高,不必担心冷空气的袭击,此时种植能保丰收,樱花开放意味着稻谷种植的开始。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樱花的美学意义逐渐产生了。在春色烂漫的日子,面对锦簇盛开、漫山遍野的樱花,人们大都会联想到美好与丰收。因此,

立ち咲きにほへるは桜花かも”。在这首诗中,樱花与晚霞交相辉映,其形象美艳动人,令人神往,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在诗文中所表现出的对于樱花盛开的赞美和喜爱。而在记载平安时期和歌的《古今和歌集》中亦有这样的和歌:“見わたせば柳桜をこきまぜ都ぞ春の錦なりけり”。此和歌据传为平安初期歌人素性法师在看到平安京大路两侧的美景吟咏而成的。大意是:放眼望去,街道上的樱花柳

[6]

条,红绿交织,争相辉映,都城春色锦绣如画。显而易见,在这里,樱花是作为生机勃勃、繁华美丽的形象而存在的。此时期,即使吟唱落花的和歌,大都是积极向上的,落花也被认为是生命再生的预兆。

平安时代中期(9~11世纪)以后,随着平安王朝的结束和贵族文化的衰败,人们对樱花的审美体验逐渐由开放时为其美丽感到欢喜愉快转变为樱花凋落时感到怜惜和哀伤。在自然的变幻无常以及佛教的影响下,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形成了生命无常的思想,而这种无常观不断得到提高和洗练,最终成为日本人追求的“物哀”的美学理念。正如《徒然草》中兼好法师所言“万事始与终,方最显情

[5]

[4]

人们将樱花和繁荣、美丽联系在一起,也是自然而然趣”,日本人开始认为凋零的樱花比盛开时更令人

70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

动情和感伤,是体现“物哀”这一无常之美的最好的载体。

如《古今和歌集》中记载的和歌:“久方の光のどけき春の日にしづこころなく花のちるらむ。

[7]89

(纪友则)”,歌词大意是: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

飞舞的樱花花瓣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衬托出樱花对武士道的象征意义。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一书中开篇也提到:“武士道,如同它的象征樱花一样,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它并

不是保存在我国历史的植物标本集里面的已干枯了

樱花为何心灰意懒,匆匆凋谢而去,为之惋惜。充分古代美德的标本,它现在仍然是我们中间的力量与

[8]

表达了诗人对樱花匆匆散去地伤感和惋惜。美的活生生的对象。”从日本人将樱花凋零之美

又如同书中的另一和歌:“花のいろはうつり与死亡相联系这一点来看,在之后樱花的美学形象にはりないだつらにわが身世にふるながめ与军国主义思想相结合,成为“死亡之花”是有历史せし間に”,歌词大意是:春雨连绵,樱花逊色,生于尘世,虚度年华,转眼间吾亦失去风华容貌。此歌以赏花为题,见到花色褪去,不禁触景生情,自叹失去如花似玉般的容貌,感叹人生旅途短暂,生命无常。

如此类的和歌及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是比比皆是的,可见在此时日本人由于受到“物哀”审美观的影响,对樱花的欣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欣赏樱花的盛开之美,赞叹其生机勃勃,,和演变,。

10世纪时,由于地方豪强地主的壮大和发展,出现了为扩大势力、保护庄园经济的武士阶层。对武士而言,能为主君尽忠,即使生命短暂,但也像樱花般绚烂多彩过。而凋零时的洁净美好,随风而逝,更是符合武士心中对于美的追求。被风吹落的片片花瓣弥漫整个青空,象波浪一般起伏摇曳、飘荡,充满了华丽与豪放感。武士在厮杀前的赏樱也是对生命生与死,“无常”与“流逝”的内心感应,以及为主君效命时无所顾惜的真实写照。樱花的易逝、洁净之美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武士的内心追求和精神,成为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因此,到江户时代,武士道精神和道德观念已经成为日本整个民族的普遍追求的道德标准。樱花的美学意义进一步的深化了,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花中樱花,人中武士”这一谚语的流行。这一谚语本是歌舞伎《忠臣藏》中的一句台词,意思是“百花之中樱花最为美丽,各类人中武士最值称道”。《忠臣藏》讲述的是46名赤穗武士为了报主君之仇,不惜忍辱负重,最终将仇敌杀死,然后接受幕府命令悉数切腹自杀的故事。在这一著名的歌舞伎中,不恋尘世、洁净凋零的樱花与武士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歌颂武士不惜生命忠于主君的武士道美德的美学符号。特别是在《忠臣藏》第四段目中,赤穗藩主

[7]97

缘由的,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换句话说,樱花的

美学形象在江户时代开始就与死亡相互联系,只是在军国主义的背景下被刻意强化了。虽然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浪漫的樱花和残暴的军国主义联系在一起,但探究日本人的文化与历史,这又是顺理成章的发展过程。

,,让我们像樱花,樱花在军国主义者,它代表大和民族的灵魂,是“英勇”的标志。此时,樱花图案也广为军队所利用,军队的徽章上越来越多地出现樱花的图案,1870年的陆军军服中,少尉以上的军服袖口纽扣使用了樱花图案;1906年颁发的射击优等徽章、1912年颁发的下士勤劳徽章以及步兵军服襟章上都出现了万朵樱花盛开的图案;到了1938年,陆军军刀以及士兵肩章上都大量使用了樱花图案。在军歌中,“落樱”的内容大量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军组织了近4000余人的“神风敢死队”,编号为“山樱队”、“若樱队”等,而在那些即将死亡的士兵遗言中,大量出现诸如“教儿应如此,似山樱凋散”、“樱花为凋散而开,只因散花成英雄”这样的诗句。樱花就此成为了军国主义的象征之一。

“物哀”审美观在日本人赏樱这一行为上的具体反映即是人们欣赏花落之美而非盛开之艳,这直接影响了武士道精神中追求“牺牲之美”的思想。他们认为生命不在于长久而在于是否闪光:要像樱花那样经历短暂绚烂之后随即凋谢的“壮烈”。武士选择以“切腹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就是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

因此受到武士自杀美学的影响,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实际上,从日本人崇尚消亡的审美理念来看,其自杀行为又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行为,诚如丹纳所说:“艺术家从出生至死,心中都刻

[9]

着苦难和死亡的印象”。因此,在日本,文化人自

浅野长矩切腹自杀时,满院樱花飘散,武士的死亡与杀几乎成了一种时髦,他们希望像风吹落樱一样痛

第4期李 皓:浅析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71

快地死去。近代日本作家芥川龙之界、北村透古、太花成为武士道精神的象征,并在之后进一步成为军

宰治、有岛五郎、三岛由纪夫等,其原因虽各有不同,国主义的代表。在二战之后恢复了它原本的植但如樱花届时自然凋落式的人生观可谓是他们共同物之美。的特点。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在获奖后不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同它的地理环境、政治、经久就以自杀结束了人生,令人深感惋惜,但从日本人崇尚樱花凋落式的无常审美理念来看,似乎又是顺其自然的。从古至今,不论是武士的“切腹”,还是百姓的“心中”,或是战士的“一亿玉碎”,都普遍带有这种色彩。

济有关,也同宗教形态的构成有关,而樱花美学意义和价值的形成是日本历史和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透过樱花的美学涵义,我们可以探究日本民族所走过的精神和文化历程,对于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深有裨益。

二战结束后,日本民族对樱花的审美价值的认

识逐渐摆脱被扭曲历史的影响,战前占支配地位的参考文献:“死亡之花”、“军国之花”的观念逐渐消失,现在的[1]白晓光.樱[J].日语知识,1999(4):48249.日本人大多将樱花视为春天的象征、美好生命的化[2]杨薇.日本文化模式与社会变迁[M].济南:济南出版

社,2001:103.

身,人们更多的会想到聚会、恋爱等,日本民族对樱花的审美价值已经摆脱被扭曲的命运,开始走上了正常的道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现代日本人对樱花之美的欣赏更多的是单纯的将樱花看作一种美丽的花卉来欣赏,的内容,[3]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73274.

[4].广文堂,1942:182.[].:光书房,1983:8.[6[J].日语学习

,2005(1):1.

[7]小沢正夫.古今和歌集[M].东京,小学馆:1992.[8]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张俊彦,译.北京:商务印书

3 结 语

总体而言,樱花的美学意义在一千多年的发展

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中贯穿着日本的“物哀”审美观,是“物哀”审美观的载体之一。其发展的线索在于樱花的美逐步由“盛开之美”发展到“凋落之美”。并在武士阶级兴起后与武士道精神相结合,使得樱

馆,2001:13.

[9]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74.

[责任编校:李 军]

AnalysisoftheAesthetic

MeaningofOrientalCherryinJapaneseCulture

LIHao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GuangxiUniversity,Nanning 530004,Nanning 530004,China)

Abstract:OrientalCherryisoneofthemostsignificantaestheticimagesinJapaneseculture.Thisarti2

cleputsemphasisontheanalysisoftheaestheticmeaningsreflectedbyOrientalCherryindifferenteraaswellasillustratesitsdevelopingprocessinthecombinationoftheJapaneseaestheticspirit“grievingovernature”soastodeepentheunderstandingofJapaneseaestheticideaandculture.

Keywords:OrientalCherry;aestheticmeanings;grievingovernature

(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efe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20097264Jul.2009Vol.26No.4浅析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

李 皓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摘 要:樱花是日本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学符号之一。结合日本民族的“物哀观”的审美精神,着重分析了樱花在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及其演变过程,以此来拓展我们对日本人美学理念和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樱花;美学意义;物哀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2009)04-0068-04

  樱花是自平安时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日本人所钟爱的。提起樱花,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把它视为“日本的花”,而且这种看法是在江户时代就已很普

[1]

遍了。不同民族的人们赋予花卉不同的涵义,故而产生了不同的民族审美观。今天的日本人将樱花视为“国花”,,要结伴赏花,物哀美”意识,,在它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日本民族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同时,

观合一了。“物”是客观存在,“哀”是主观情感,两

(もの)可以是人,也可以者“物心合一”,其中“物”

是自然风物,、人情百态,总之是哀,哀”的情感、亲爱、喜爱、可怜怜悯、壮美、感动、失望等诸多这样“物哀”写尽人生世象,人间世情。叶渭渠先生在其著作《日本文学思潮史》就指出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特质分为五大类: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随

在日本人数千年的认识发展长河中,樱花作为一种着日本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佛教的普及,“物哀”的审美对象,其所蕴含美学意义发生了多次变化,从而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日本民族共同的审成为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观念,对平安王朝及以后的审美意识有着重大

影响。

1 樱花是日本民族“物哀”审美观的

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一国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

重要载体

(もののぁはれ)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  “物哀”

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古语拾遗》从古代原初

(ぁ)和“歌谣来考察,物哀,一词被认为是“啊”哟”

(はれ)这两个感叹词组组合而成的。这种感叹,最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频频袭击,使日本人常常目睹初是通过对人和自然其后发展到对人生世相即对现美好景致在顷刻间毁于一旦,化为乌有。这使得日实的接触—认识—感动的过程而产生的。由于本人从上古时代开始就相信,美好的事物是短暂的、“啊”这个感叹词与日语汉字“哀”字同音,就以稍纵即逝的。这促使日本人形成了最初的朴素的“哀”字标出。“哀”的观念。

社会生活等因素密切相关。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

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日本在狭窄的国土上集中了如此之多的千姿百态、俊秀幽雅的自然美景,但

真正将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具体充实的“物

哀”的是《源氏物语》的著者紫氏部。据日本学者上树菊子、大川芳枝的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哀”多达1044次,出现“物哀”13次。紫氏部将“哀”(ぁはれ)之前加上了“(ものの),这样就将主客物”

6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日本。于是,佛教的出世

主义便很快地渗透进日本的审美意识中,佛教的万

物流转和生灭无常观、视现实世界为应予厌离的苦界等净土教的秽土观在日本得到了广泛普及。佛教所

[2]

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

收稿日期:2009-03-16修回日期:2009-05-10

作者简介:李 皓(1984—),女,安徽芜湖人,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

第4期李 皓:浅析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69

使日本人原本因为自然环境因素所形成朴素的

“哀”的观念得到了新的发展。“物哀”的审美意识逐渐成为日本的主流审美观点。在“物哀”的审美观念产生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以幽玄为中心的“空寂”和以风雅为中心的“闲寂”美,它们构成了日本审美意识的主体,并大大拓展了日本固有的审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

樱花是日本人自上古时代就开始种植的花卉之一。樱花花期甚短(约七日),盛开时团团锦簇,热

[3]

的。每当樱花盛开,日本人都会围着樱花树载歌载舞。在他们眼中,樱花繁花似锦的美实际上是农耕女神驾临人间,赐人丰收的外在形式。这一将自然物与人类的审美直观直接联系的现象在早期的人类社会是十分普遍的。因此,在日本,人们最初是欣赏樱花的“盛开之美”。而这一审美观点也影响了稍后出现的贵族赏花的审美活动,即“花宴”。

日本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初期,中国梅花和赏梅习俗传入日本。在中国文化强烈影响下,日本皇

烈灿烂,极为壮美,但一阵风吹来,满树樱花如雪般宫将梅花栽种于庭院之中,太宰府的官员们常常遵静静飘落。樱花在美到极致时凋落,在视觉上给人循唐风举行“梅花宴”,诗文中也出现了咏梅的内以极大的冲击。落花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容。随着日本文化逐渐从“汉风文化”向民族化的情绪,这种瞬间的飘落之美与佛教的“短暂、无常、“国风文化”转变,赏花的热情也开始由“梅”转向了生死轮回”的思想相吻合,并在与日本人朴素的“樱”。在《古今和歌集》134首春歌中,樱歌就占了“哀”的思想相结合中得到深层次的表现。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让日本人动情,它被认为是无常之美的一种体现,充满“物哀”的哀伤情调。人们悲叹生命短暂易逝,自然变化无常,的体会到“物哀”之感一百多首,而梅花只有20首,《万叶集》,贵族的官邸,,贵族,花宴”。上流社会,它不仅是王权的

成不变的,象征,也是贵族们显示财富的社交场所。阶段,物哀观”紧直到大约平安时代中期以前,樱花在日本人的密相连,“物哀”审美观的重要载体。心目中都是美好明艳的象征。当时人们对于樱花是

欣赏它的盛开之美。在记载奈良时代诗作的《万叶

2 樱花的美学形象在日本文化中具有

集》中有这样的诗篇:“見わたせば春日の野辺に霞

的内涵

  樱花文化意义的起源与日本早期的宗教崇拜有

关。日本最古老的书面文学作品《古事记》上记载着“木花佐久夜姬”的传说。该传说讲述了天皇的祖先、天照大御神的孙子迩迩芸命降临人间时与木花佐久夜姬一夜成婚,从此繁衍后代,成为大和民族的始祖。至此之后,木花佐久夜姬的化身———樱花就有了“魔咒”、“神力”。于是,人们便顶礼膜拜樱花神祈求她的庇佑。但这很难说就是樱花美学意义的起源。樱花的美学意义的真正起源应该来自于农耕文化。

在生产力极低的远古时代,人们祈求樱花神的庇护是为了让神灵保佑农作物的丰收,实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这种朴素崇拜的起源可能是因为樱花盛开之时正合农时令节,平均气温适中(摄氏12度左右),稻田水温较高,不必担心冷空气的袭击,此时种植能保丰收,樱花开放意味着稻谷种植的开始。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樱花的美学意义逐渐产生了。在春色烂漫的日子,面对锦簇盛开、漫山遍野的樱花,人们大都会联想到美好与丰收。因此,

立ち咲きにほへるは桜花かも”。在这首诗中,樱花与晚霞交相辉映,其形象美艳动人,令人神往,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在诗文中所表现出的对于樱花盛开的赞美和喜爱。而在记载平安时期和歌的《古今和歌集》中亦有这样的和歌:“見わたせば柳桜をこきまぜ都ぞ春の錦なりけり”。此和歌据传为平安初期歌人素性法师在看到平安京大路两侧的美景吟咏而成的。大意是:放眼望去,街道上的樱花柳

[6]

条,红绿交织,争相辉映,都城春色锦绣如画。显而易见,在这里,樱花是作为生机勃勃、繁华美丽的形象而存在的。此时期,即使吟唱落花的和歌,大都是积极向上的,落花也被认为是生命再生的预兆。

平安时代中期(9~11世纪)以后,随着平安王朝的结束和贵族文化的衰败,人们对樱花的审美体验逐渐由开放时为其美丽感到欢喜愉快转变为樱花凋落时感到怜惜和哀伤。在自然的变幻无常以及佛教的影响下,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形成了生命无常的思想,而这种无常观不断得到提高和洗练,最终成为日本人追求的“物哀”的美学理念。正如《徒然草》中兼好法师所言“万事始与终,方最显情

[5]

[4]

人们将樱花和繁荣、美丽联系在一起,也是自然而然趣”,日本人开始认为凋零的樱花比盛开时更令人

70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

动情和感伤,是体现“物哀”这一无常之美的最好的载体。

如《古今和歌集》中记载的和歌:“久方の光のどけき春の日にしづこころなく花のちるらむ。

[7]89

(纪友则)”,歌词大意是: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

飞舞的樱花花瓣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衬托出樱花对武士道的象征意义。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一书中开篇也提到:“武士道,如同它的象征樱花一样,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它并

不是保存在我国历史的植物标本集里面的已干枯了

樱花为何心灰意懒,匆匆凋谢而去,为之惋惜。充分古代美德的标本,它现在仍然是我们中间的力量与

[8]

表达了诗人对樱花匆匆散去地伤感和惋惜。美的活生生的对象。”从日本人将樱花凋零之美

又如同书中的另一和歌:“花のいろはうつり与死亡相联系这一点来看,在之后樱花的美学形象にはりないだつらにわが身世にふるながめ与军国主义思想相结合,成为“死亡之花”是有历史せし間に”,歌词大意是:春雨连绵,樱花逊色,生于尘世,虚度年华,转眼间吾亦失去风华容貌。此歌以赏花为题,见到花色褪去,不禁触景生情,自叹失去如花似玉般的容貌,感叹人生旅途短暂,生命无常。

如此类的和歌及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是比比皆是的,可见在此时日本人由于受到“物哀”审美观的影响,对樱花的欣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欣赏樱花的盛开之美,赞叹其生机勃勃,,和演变,。

10世纪时,由于地方豪强地主的壮大和发展,出现了为扩大势力、保护庄园经济的武士阶层。对武士而言,能为主君尽忠,即使生命短暂,但也像樱花般绚烂多彩过。而凋零时的洁净美好,随风而逝,更是符合武士心中对于美的追求。被风吹落的片片花瓣弥漫整个青空,象波浪一般起伏摇曳、飘荡,充满了华丽与豪放感。武士在厮杀前的赏樱也是对生命生与死,“无常”与“流逝”的内心感应,以及为主君效命时无所顾惜的真实写照。樱花的易逝、洁净之美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武士的内心追求和精神,成为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因此,到江户时代,武士道精神和道德观念已经成为日本整个民族的普遍追求的道德标准。樱花的美学意义进一步的深化了,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花中樱花,人中武士”这一谚语的流行。这一谚语本是歌舞伎《忠臣藏》中的一句台词,意思是“百花之中樱花最为美丽,各类人中武士最值称道”。《忠臣藏》讲述的是46名赤穗武士为了报主君之仇,不惜忍辱负重,最终将仇敌杀死,然后接受幕府命令悉数切腹自杀的故事。在这一著名的歌舞伎中,不恋尘世、洁净凋零的樱花与武士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歌颂武士不惜生命忠于主君的武士道美德的美学符号。特别是在《忠臣藏》第四段目中,赤穗藩主

[7]97

缘由的,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换句话说,樱花的

美学形象在江户时代开始就与死亡相互联系,只是在军国主义的背景下被刻意强化了。虽然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浪漫的樱花和残暴的军国主义联系在一起,但探究日本人的文化与历史,这又是顺理成章的发展过程。

,,让我们像樱花,樱花在军国主义者,它代表大和民族的灵魂,是“英勇”的标志。此时,樱花图案也广为军队所利用,军队的徽章上越来越多地出现樱花的图案,1870年的陆军军服中,少尉以上的军服袖口纽扣使用了樱花图案;1906年颁发的射击优等徽章、1912年颁发的下士勤劳徽章以及步兵军服襟章上都出现了万朵樱花盛开的图案;到了1938年,陆军军刀以及士兵肩章上都大量使用了樱花图案。在军歌中,“落樱”的内容大量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军组织了近4000余人的“神风敢死队”,编号为“山樱队”、“若樱队”等,而在那些即将死亡的士兵遗言中,大量出现诸如“教儿应如此,似山樱凋散”、“樱花为凋散而开,只因散花成英雄”这样的诗句。樱花就此成为了军国主义的象征之一。

“物哀”审美观在日本人赏樱这一行为上的具体反映即是人们欣赏花落之美而非盛开之艳,这直接影响了武士道精神中追求“牺牲之美”的思想。他们认为生命不在于长久而在于是否闪光:要像樱花那样经历短暂绚烂之后随即凋谢的“壮烈”。武士选择以“切腹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就是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

因此受到武士自杀美学的影响,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实际上,从日本人崇尚消亡的审美理念来看,其自杀行为又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行为,诚如丹纳所说:“艺术家从出生至死,心中都刻

[9]

着苦难和死亡的印象”。因此,在日本,文化人自

浅野长矩切腹自杀时,满院樱花飘散,武士的死亡与杀几乎成了一种时髦,他们希望像风吹落樱一样痛

第4期李 皓:浅析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71

快地死去。近代日本作家芥川龙之界、北村透古、太花成为武士道精神的象征,并在之后进一步成为军

宰治、有岛五郎、三岛由纪夫等,其原因虽各有不同,国主义的代表。在二战之后恢复了它原本的植但如樱花届时自然凋落式的人生观可谓是他们共同物之美。的特点。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在获奖后不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同它的地理环境、政治、经久就以自杀结束了人生,令人深感惋惜,但从日本人崇尚樱花凋落式的无常审美理念来看,似乎又是顺其自然的。从古至今,不论是武士的“切腹”,还是百姓的“心中”,或是战士的“一亿玉碎”,都普遍带有这种色彩。

济有关,也同宗教形态的构成有关,而樱花美学意义和价值的形成是日本历史和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透过樱花的美学涵义,我们可以探究日本民族所走过的精神和文化历程,对于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深有裨益。

二战结束后,日本民族对樱花的审美价值的认

识逐渐摆脱被扭曲历史的影响,战前占支配地位的参考文献:“死亡之花”、“军国之花”的观念逐渐消失,现在的[1]白晓光.樱[J].日语知识,1999(4):48249.日本人大多将樱花视为春天的象征、美好生命的化[2]杨薇.日本文化模式与社会变迁[M].济南:济南出版

社,2001:103.

身,人们更多的会想到聚会、恋爱等,日本民族对樱花的审美价值已经摆脱被扭曲的命运,开始走上了正常的道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现代日本人对樱花之美的欣赏更多的是单纯的将樱花看作一种美丽的花卉来欣赏,的内容,[3]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73274.

[4].广文堂,1942:182.[].:光书房,1983:8.[6[J].日语学习

,2005(1):1.

[7]小沢正夫.古今和歌集[M].东京,小学馆:1992.[8]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张俊彦,译.北京:商务印书

3 结 语

总体而言,樱花的美学意义在一千多年的发展

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中贯穿着日本的“物哀”审美观,是“物哀”审美观的载体之一。其发展的线索在于樱花的美逐步由“盛开之美”发展到“凋落之美”。并在武士阶级兴起后与武士道精神相结合,使得樱

馆,2001:13.

[9]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74.

[责任编校:李 军]

AnalysisoftheAesthetic

MeaningofOrientalCherryinJapaneseCulture

LIHao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GuangxiUniversity,Nanning 530004,Nanning 530004,China)

Abstract:OrientalCherryisoneofthemostsignificantaestheticimagesinJapaneseculture.Thisarti2

cleputsemphasisontheanalysisoftheaestheticmeaningsreflectedbyOrientalCherryindifferenteraaswellasillustratesitsdevelopingprocessinthecombinationoftheJapaneseaestheticspirit“grievingovernature”soastodeepentheunderstandingofJapaneseaestheticideaandculture.

Keywords:OrientalCherry;aestheticmeanings;grievingovernature


相关内容

  • 浅析日本文化中的樱花情结
  • 浅析日本文化中的樱花情结 研究日本的樱花文化,对认识日本本民族的民族特点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日本人民赋予樱花以特殊的意义,了解日本人民的对樱花的特殊情结,有助于中日两国更好的交流,提高民族认同感.本文旨在对日本民族中的樱花情节作简要阐述. 日本樱花文化民族性日本乐坛天后中岛美嘉的一首<桜色舞 ...

  • 关于樱花与日本文化论文中文
  • 毕 业 论 文 学生姓名 系 (部) 专 业 题 目 指导教师 2012 年 4 月 张贺 学 号 商贸系 应用日语 090402105 浅析樱花与日本文化 庞懋谦 摘 要:在日本,樱花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对于日本人而言,樱花更有着深厚的精神内 涵.樱花文化已经在日本人的心里扎了根,成为了日本人心目中 ...

  • 从_失乐园_透视日本人的生死观
  • 第32卷第4期2012年7月Vol.32No.4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AcademicForumofNandu(Journalof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Jul.2012 <失乐园>从透视日本人的生死观 汤春苹 (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

  • 岩井俊二电影赏析
  • [摘要]岩井俊二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及电影导演,他以清新独特的影像风格和细腻丰富的情感表达被誉为日本最具潜质的新晋"映像作家",具有"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的美誉.他的多部作品如<情书><人鱼传说><燕尾蝶><花与爱丽丝&g ...

  • 浅析后现代美学特征
  • 2008.09(上旬刊) 艺术传媒 浅析后现代美学特征 □ 摘 要 刘盈盈 江西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330022) 本文通过对后现代美学特征的归纳和分析,使我们能够从它凌乱的思维中理出一些头绪.对元叙事的不信任让 我们保持怀疑.宽广以及不断超越,创造新的生活.艺术方式. 关键词 后现代 ...

  • 论日本电影的审美思考
  • [摘 要] 日本是一个岛国,同时还是一个面积狭小.资源贫乏的国家.面对电影全球化的挑战,日本电影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民族审美:"和"文化及现实批判特征两方面.从日本电影在各大电影节频频得奖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民族文化审美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美学旨趣不仅获得国内观众的肯定,也突破本土界限, ...

  • 沙龙慢候丨[落花一瞬]:日本文化的风景
  • "落花一瞬"是日本文化的风景.这种崇尚"落花一瞬"的美,确实与其他文化不同.我们通常认为花是美的,它有含苞欲放之美,有全盛期的绽放之美,也有凋零孤独的凄惨之美,但这些美都离不开花的存在.对日本人来说,花之美.花之道.花之神性,是立于实在与消亡的界限上,是落花的 ...

  • _白_日本设计的美学观
  • 大 众 文 艺 "白":日本设计的美学观 邵 阳1 郁舒兰2 孙 琦3 (1.2.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7:3.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7) 摘要:"白"不只是一种色彩,更是一种设计理念.文章通过追踪日本文化中" ...

  • 从东山魁夷的_一片树叶_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 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从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季红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摘<一片树叶>,通篇都散发着淡淡的日本情调,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物哀"和要]东山魁夷的散文 "幽玄"的审美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