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

《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

第224号

《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已经2012年2月20日市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唐良智 二0一二年三月十六日

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调整,以及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各项土地利用、建设活动。

本规定所称基本生态控制线是指依据本规定划定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

前款所称生态保护范围是指位于城市增长边界之外,具有保护城市生态要素、维护城市总体生态框架完整、确保城市生态安全等功能,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包括生态底线区

和生态发展区。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协调处理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调整及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管理机构,下同)是维护其管理区域内基本生态控制线完整的责任主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职责组织协调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违法建设、违法用地的查处工作,并负责组织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生态保护、村庄搬迁和集中建设、已建项目的清理等工作。

第四条 规划、土地、发展改革、城管综合执法、环保、林业、园林、水务、农业、文物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按照下列规定,做好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相关监督和管理工作:

(一)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和调整方案,依法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建设项目实施规划管理。

(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依法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土地进行监管,依法收回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土地,做好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违法用地的查处工作。

(三)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项目投资管理。

(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负责依法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违法建设行为进行查处,加强巡查工作,防止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出现新的违法建设。

(五)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并对环境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将基本生态控制线内污染物排放纳入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削减基本生态控制线内污染负荷。

(六)林业、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根据基本生态控制线的规划要求,做好森林、林地、绿地、自然保护区等的保护与管理,组织实施绿化建设,并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七)水务、农业、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加强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水体、农田、文物等的监督和管理,并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第五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从事生态保护活动,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

第二章 划定和调整

第六条 基本生态控制线应当依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框架保护规划划定,其中下列区域应当划为生态底线区,其他区域划为生态发展区:

(一)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郊野公园的核心区,自然保护区;

(二)河流、湖泊、水库、湿地、重要的城市明渠及其保护范围;

(三)坡度大于16度的山体及其保护范围;

(四)高速公路、快速路、铁路以及重大市政公用设施的防护绿地;

(五)其他为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需要进行严格保护的基本农田、林地、生态绿楔核心区、生态廊道等区域。

第七条 基本生态控制线按照下列程序划定和公布:

(一)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方案;

(二)划定方案应当征求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区人民政府意见,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

(三)划定方案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意见修改完善后,经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基本生态控制线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在本市主要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上公布。

经批准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应当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八条 因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或者上位规划调整,确需对基本生态控制线进行局部调整的,应当遵循总量不减、占补平衡、生态功能相当的原则,按照下列程序

进行:

(一)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省、市重大建设项目相关批准文件或者调整后的上位规划,就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组织编制基本生态控制线调整方案;

(二)调整方案应当征求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相关区人民政府以及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

(三)调整方案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意见修改完善后,经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调整方案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在本市主要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上公布。

经批准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调整方案,应当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三章 监督和管理

第九条 除下列项目外,生态底线区内禁止建设其他项目:

(一)具有系统性影响、确需建设的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

(二)生态型农业设施;

(三)公园绿地及必要的风景游赏设施;

(四)确需建设的军事、保密等特殊用途设施。

第十条 除下列项目外,生态发展区内禁止建设其他项目:

(一)本规定第九条规定可以建设的项目;

(二)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的配套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三)生态型休闲度假项目;

(四)必要的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服务设施;

(五)必要的公益性服务设施;

(六)其他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论证,与生态保护不相抵触,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建设的项目。

第十一条 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确需建设的项目,应当作为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选址论证。规划选址批准前应当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

第十二条 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环保生态的原则,并满足低强度和低密度的规划要求,具体的规划管理技术要求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已依法建成的各类

项目,应当根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分别采用下列方法进行处理:

(一)住宅及其配套设施,以及污染物排放达标、对生态保护无不利影响的项目,可按照现状、现用途保留使用;

(二)对生态保护有不利影响的项目,引导相关权利人进行改造和产业转型,逐步转为与生态保护不抵触的适宜用途;

(三)不符合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河道堤防等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与规范要求的项目,由环保、水务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依法吊销相关许可证件。 第十四条 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在本规定实施之前已经审批但尚未开工的建设项目,应当转为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的用途,并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用地功能;对不符合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规定条件的,应当置换到基本生态控制线外根据规划进行建设,或者实行政府土地储备。 第十五条 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现有违法建设项目,相关部门不得补办有关手续,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市查处违法建设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引导政策,鼓励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原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和集中统一建设,区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实施方案,逐步组织实施。

生态底线区内的原农村居民点除历史文化名村或者其他确需保留的特殊村庄外,应当逐步在生态底线区外进行异地统建,原用地恢复生态功能。按照规划要求确需保留的历史文化名村或者其他特殊村庄,应当遵循用地规模、建设规模不增加的原则,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密度和体量,并制订详细规划,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公示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鼓励生态发展区内的原农村居民点在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外进行异地统建,确需在生态发展区内建设的,应当按照规划要求进行集中建设。

第十七条 各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对其管理区域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各类现有项目进行清理,并根据调查结果制订分类处置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完善各项扶持政策,按照补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承担生态保护责任而导致合法利益受到损失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合理补偿。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违反规定在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进行违法建设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我市查处

违法建设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划定或者调整基本生态控制线的;

(二)越权审批、违反规划审批以及其他违法审批的;

(三)对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违法建设查处不严、处置不力的;

(四)未按照本规定要求履行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现有建设项目处置职责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依本规定划定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及其范围图为本规定组成部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二条 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生产建设活动,文物、水体、林地、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等法律、法规和规章有更严格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

第224号

《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已经2012年2月20日市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唐良智 二0一二年三月十六日

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调整,以及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各项土地利用、建设活动。

本规定所称基本生态控制线是指依据本规定划定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

前款所称生态保护范围是指位于城市增长边界之外,具有保护城市生态要素、维护城市总体生态框架完整、确保城市生态安全等功能,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包括生态底线区

和生态发展区。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协调处理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调整及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管理机构,下同)是维护其管理区域内基本生态控制线完整的责任主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职责组织协调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违法建设、违法用地的查处工作,并负责组织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生态保护、村庄搬迁和集中建设、已建项目的清理等工作。

第四条 规划、土地、发展改革、城管综合执法、环保、林业、园林、水务、农业、文物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按照下列规定,做好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相关监督和管理工作:

(一)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和调整方案,依法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建设项目实施规划管理。

(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依法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土地进行监管,依法收回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土地,做好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违法用地的查处工作。

(三)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项目投资管理。

(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负责依法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违法建设行为进行查处,加强巡查工作,防止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出现新的违法建设。

(五)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并对环境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将基本生态控制线内污染物排放纳入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削减基本生态控制线内污染负荷。

(六)林业、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根据基本生态控制线的规划要求,做好森林、林地、绿地、自然保护区等的保护与管理,组织实施绿化建设,并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七)水务、农业、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加强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水体、农田、文物等的监督和管理,并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第五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从事生态保护活动,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

第二章 划定和调整

第六条 基本生态控制线应当依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框架保护规划划定,其中下列区域应当划为生态底线区,其他区域划为生态发展区:

(一)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郊野公园的核心区,自然保护区;

(二)河流、湖泊、水库、湿地、重要的城市明渠及其保护范围;

(三)坡度大于16度的山体及其保护范围;

(四)高速公路、快速路、铁路以及重大市政公用设施的防护绿地;

(五)其他为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需要进行严格保护的基本农田、林地、生态绿楔核心区、生态廊道等区域。

第七条 基本生态控制线按照下列程序划定和公布:

(一)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方案;

(二)划定方案应当征求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区人民政府意见,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

(三)划定方案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意见修改完善后,经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基本生态控制线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在本市主要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上公布。

经批准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应当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八条 因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或者上位规划调整,确需对基本生态控制线进行局部调整的,应当遵循总量不减、占补平衡、生态功能相当的原则,按照下列程序

进行:

(一)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省、市重大建设项目相关批准文件或者调整后的上位规划,就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组织编制基本生态控制线调整方案;

(二)调整方案应当征求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相关区人民政府以及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

(三)调整方案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意见修改完善后,经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调整方案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在本市主要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上公布。

经批准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调整方案,应当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三章 监督和管理

第九条 除下列项目外,生态底线区内禁止建设其他项目:

(一)具有系统性影响、确需建设的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

(二)生态型农业设施;

(三)公园绿地及必要的风景游赏设施;

(四)确需建设的军事、保密等特殊用途设施。

第十条 除下列项目外,生态发展区内禁止建设其他项目:

(一)本规定第九条规定可以建设的项目;

(二)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的配套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三)生态型休闲度假项目;

(四)必要的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服务设施;

(五)必要的公益性服务设施;

(六)其他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论证,与生态保护不相抵触,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建设的项目。

第十一条 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确需建设的项目,应当作为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选址论证。规划选址批准前应当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

第十二条 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环保生态的原则,并满足低强度和低密度的规划要求,具体的规划管理技术要求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已依法建成的各类

项目,应当根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分别采用下列方法进行处理:

(一)住宅及其配套设施,以及污染物排放达标、对生态保护无不利影响的项目,可按照现状、现用途保留使用;

(二)对生态保护有不利影响的项目,引导相关权利人进行改造和产业转型,逐步转为与生态保护不抵触的适宜用途;

(三)不符合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河道堤防等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与规范要求的项目,由环保、水务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依法吊销相关许可证件。 第十四条 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在本规定实施之前已经审批但尚未开工的建设项目,应当转为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的用途,并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用地功能;对不符合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规定条件的,应当置换到基本生态控制线外根据规划进行建设,或者实行政府土地储备。 第十五条 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现有违法建设项目,相关部门不得补办有关手续,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市查处违法建设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引导政策,鼓励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原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和集中统一建设,区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实施方案,逐步组织实施。

生态底线区内的原农村居民点除历史文化名村或者其他确需保留的特殊村庄外,应当逐步在生态底线区外进行异地统建,原用地恢复生态功能。按照规划要求确需保留的历史文化名村或者其他特殊村庄,应当遵循用地规模、建设规模不增加的原则,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密度和体量,并制订详细规划,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公示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鼓励生态发展区内的原农村居民点在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外进行异地统建,确需在生态发展区内建设的,应当按照规划要求进行集中建设。

第十七条 各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对其管理区域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各类现有项目进行清理,并根据调查结果制订分类处置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完善各项扶持政策,按照补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承担生态保护责任而导致合法利益受到损失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合理补偿。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违反规定在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进行违法建设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我市查处

违法建设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划定或者调整基本生态控制线的;

(二)越权审批、违反规划审批以及其他违法审批的;

(三)对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违法建设查处不严、处置不力的;

(四)未按照本规定要求履行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现有建设项目处置职责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依本规定划定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及其范围图为本规定组成部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二条 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生产建设活动,文物、水体、林地、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等法律、法规和规章有更严格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相关内容

  • 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2014)
  • 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 (2013年11月27日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2014年1月9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城乡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g ...

  •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概要
  •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概要 一.总则 1.编制背景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自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基本实现.为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 ...

  • 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目录
  • 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 -- 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 桂 林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2011年8月6~9日 • 桂林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in ...

  • 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 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是根据<中共孝感市委关于制定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体现发展要求,阐明发展战略,明确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孝感加 ...

  • 基础结构验收自评报告
  • 武汉蛟龙生态农庄门房 基 础 结 构 验 收 自 评 报 告 编 制 人: 审 核 人: 审 批 人: 施工单位:武汉河刘洪林土建工程有限公司 2015年3月28日 编制说明: 1.我公司承建的武汉蛟龙生态农庄门房基础结构部分已经施工完毕,按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自评质量等级,提出基础结构验收报告. 2. ...

  • 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
  • (2015年1月9日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2015年4月1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湖泊的保护,防止填占.污染湖泊,维护生态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 ...

  • 腾龙生态农业园设计说明
  • 武汉市江夏区腾龙生态农业园总体规划 武汉现代都市农业规划设计院是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以武汉市 编制单位:武汉现代都市农业规划设计院 资质等级:乙级 单位负责人:林育敏 项目负责人:董桥锋 规划人员: 肖彩虹 熊 倩 邓路宇 李陈珊娇 郭红喜 李 军 王卢 璐 付文亮 邓进婷 审 核: ...

  • 当前总体规划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_以武汉市为例
  • 当前总体规划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以武汉市为例 吴之凌 [摘要]对进入21世纪之后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 用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对于总体规划面临 的矛盾必须从规划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政治体 制上加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对于综合发展战略 的研究能力应该全面加强,同时应该建立起一种 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

  • 2016年海绵城市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 (目录)
  • 2016-2022年中国海绵城市行业研究分析及 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93658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