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这种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兴盛衰败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选官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选官制度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选官制度在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国家的产生、发展而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进程。其主要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王位世袭”、“世卿世禄”制到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汉代以来的征召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被废除为止,共约3000多年。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形成于夏朝时期,不同于尧舜禹传说时代的王位“禅让”制,夏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时期,王位按照血缘关系进行世袭,同样的当时社会上的主要官职也都是由血缘进行世袭的,奴隶主贵族世世代代都享有官职世袭的特权,中国古代最初的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开始形成。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事实上,封建制度确立以前的“世卿世禄”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选官制度,就是因为“选”这个字并没有能够体现出来。因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真正的发展时期应该在春秋战国以后。

春秋以前,官吏还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延续。战国时,“世卿世禄”制就逐渐走向了没落,官吏的选拔也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官吏的选拔不再只是出于祖宗血脉的延续,“军功爵制”得到大力发展。秦统一后的官吏选拔,也多出于军功的积累。

秦朝以后,封建选官制度开始了大发展时期。汉朝建立后,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其中“察举征召”制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乡举里选”的选官传统难以为继。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延续了曹操时的用人政策,并且又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并一直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自春秋战国以来,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真正的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其中的“军功爵制”“察举征召制”“九品中正制”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以及衰落

隋唐以前,按照门第高低分配选官名额的士族制度,远远不能够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阶级的需要。随着士族阶层的腐化堕落;以及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迅速增长,对于进入统治阶层的严重渴望;同时隋唐以后实现的国家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并且在选官制度上进行改革提供了条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入了成熟完善时期。

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隋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从而量才录用——“科举制”形成。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史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为后来历朝历代所继承。

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继承和发展。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宋代科举制比唐代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明清时期科举制产生了巨大变化,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八股取士”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这严重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清末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直到1905年,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自隋唐以来,“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入了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明清以后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使得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了没落,直至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延续了3000多年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正式结束。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到清朝末年“科举制”的废除止,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这种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兴盛衰败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选官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选官制度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选官制度在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国家的产生、发展而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进程。其主要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王位世袭”、“世卿世禄”制到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汉代以来的征召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被废除为止,共约3000多年。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形成于夏朝时期,不同于尧舜禹传说时代的王位“禅让”制,夏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时期,王位按照血缘关系进行世袭,同样的当时社会上的主要官职也都是由血缘进行世袭的,奴隶主贵族世世代代都享有官职世袭的特权,中国古代最初的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开始形成。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事实上,封建制度确立以前的“世卿世禄”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选官制度,就是因为“选”这个字并没有能够体现出来。因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真正的发展时期应该在春秋战国以后。

春秋以前,官吏还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延续。战国时,“世卿世禄”制就逐渐走向了没落,官吏的选拔也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官吏的选拔不再只是出于祖宗血脉的延续,“军功爵制”得到大力发展。秦统一后的官吏选拔,也多出于军功的积累。

秦朝以后,封建选官制度开始了大发展时期。汉朝建立后,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其中“察举征召”制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乡举里选”的选官传统难以为继。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延续了曹操时的用人政策,并且又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并一直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自春秋战国以来,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真正的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其中的“军功爵制”“察举征召制”“九品中正制”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以及衰落

隋唐以前,按照门第高低分配选官名额的士族制度,远远不能够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阶级的需要。随着士族阶层的腐化堕落;以及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迅速增长,对于进入统治阶层的严重渴望;同时隋唐以后实现的国家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并且在选官制度上进行改革提供了条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入了成熟完善时期。

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隋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从而量才录用——“科举制”形成。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史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为后来历朝历代所继承。

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继承和发展。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宋代科举制比唐代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明清时期科举制产生了巨大变化,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八股取士”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这严重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清末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直到1905年,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自隋唐以来,“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入了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明清以后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使得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了没落,直至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延续了3000多年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正式结束。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到清朝末年“科举制”的废除止,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浅析
  • 第27卷第1期 2010年1月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stitute V01.27No.1 Jan2010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浅析 万淮北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 ...

  • 从货币的演变看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 学号:1121109210 专业:历史学 姓名:张倩 任课教师:张祥云 摘要: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 ...

  • 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演变之我见
  •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主要是自然经济,土地是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的变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土地逐渐私有化. 2.奴隶社会,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土地所有权 ...

  •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结合自己教学后的反思和优秀教案而完成本作业)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 ...

  • 第3课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演变 2
  • 高一历史 第3课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演变 --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导学案 主备人:邢晓伟 校对人:隋春燕 卢敏 2012年9月18日 [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明清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标落实] 一 自主学习 阅 ...

  •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制钱谷 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宋代建立国家政治制度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防止发生在唐朝的藩镇割据现象,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建立政权后,着手进行政治改革,主要表现在内部的分权和外部的收权上. 1.对内分权,即分割宰相的权利,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审刑院和计相(即分管户部.度支和盐铁的三司使 ...

  • 中国古代刑罚的演变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2007年第52卷第5期(总第214期) 2007 Vol.52 No.5(GeneralNo.214) 中国古代刑罚的演变 赵连稳 (北 ...

  • 浅谈中国古代货币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_方洁
  • 2006年第7期 青海金融 !钱币研究 浅谈中国古代货币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 ●方 (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 摘 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货币产生得早.浩如烟海.千姿 洁 青海西宁 810008 ) 百态的货币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中璀璨的明星,也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有力见证.本文以时代为顺序,以钱币为主线, ...

  • Eumskg重庆师范大学
  •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 重庆师范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 程 名 称:_中国政治制度史 适 用 专 业:_历史教育.考古与博物馆学 课 程 类 别: 理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