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论刊·2008年第12期
文化长廊
中国“礼仪之邦”文化初探
林 颖
(福建宁德师范专科学校 福建宁德 352100)
【摘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其传统礼仪文化在古代就已初步形成,如:交际礼仪意识、古代交际礼仪规则、古代交际礼仪培养等这些都对中国礼仪形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交际礼仪意识;古代交际礼仪规则;古代交际礼仪培养;礼仪之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其传统礼仪文化在古代社会就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如:礼仪意识、礼仪规则以及礼仪教育等等,这些现象都对后世的礼仪影响不可磨灭,并得到发扬光大。
崇老聃的无为之术,主张一切要顺其自然,王弼认为礼是由俗衍生出来的。
对于礼的起源的认识,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礼的认识和看法推导出来的,因此,古人对礼的起源的认识是思辩有余而考证不足。
1.2 礼的内涵
中国古代的礼包括范围非常广泛,因此人们对它的涵义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归纳出以下四种:
1.2.1 礼是一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在内的典章制度或礼乐制度。由于礼是一种制度,礼就成了“国之基”、“政之本”、“君之大柄”,礼同法就近于同义,因此进一步衍生出了礼制、礼法等概念。
1.2.2 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为巩固、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都赋礼以重要的伦理内容。
1.2.3 礼是人们交际生活中的礼节和重要仪式。礼最初表现为以习俗为基础的行为规则,那时形式和内容是浑然一体的。后来人们把礼分为礼之仪与礼之质。礼之仪指的主要就是礼节和仪式。对于这些形式,儒家是非常重视的。
1.2.4 礼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合。“礼仪之邦”的中国,对于礼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古人早有认识,把中国传统文化归结为礼文化是符合中国古代认识发展规律的。
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传统道德积淀,如礼貌、恭敬、谦逊、礼让、因此,“礼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众多人所推崇和认可的一种观点。人们以这些众多的道德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故而产生了“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儒家的礼学思想相适应,在交际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敬(尊)称。敬称用于称呼对方及其亲属,常用的有“君”、“公”、“子”、“长者”、“先生”等,像孔子、孟子、庄子等都属敬称。还有一些专用的尊称,如“陛下”、“殿下”、“阁下”、“麾下”等,称人的字、号也属尊称,但只能用于特指的个人。 谦称是用在别人面前对自己及其家属的自谦之词。 在中国古代,平辈之间只有相当熟悉的才可以相互称名,否则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表现。
2.2 相见礼仪
中国古代很重视相见礼仪,《礼记·王制》中说:“司德修六礼以节民性”,这“六礼”中就包括了相见之礼。
古时人们相见时遵循一条很重要的礼仪准则:“无辞不相接,无礼不相见。”《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中说得很清楚:“士相见之礼必依于介绍,以言其不苟合者;必依于挚,以言其道可亲也;苟而合,惟小人无耻者能之。”也就是说那人们相见必要有人介绍,初次见面时要送上一份礼物,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使自己求见的行为符合礼仪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注意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要用不同的礼,这是马虎不得的。
2.3 致敬礼仪
跪拜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普遍的一种致敬礼仪。这是因为跪拜不仅是一种形式,它还能形象地表现出古代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
2.4 行止礼仪在实际生活中,行止礼仪主要是通过一个人的坐、立、(下转87页)
1.交际礼仪意识
1.1 礼的起源
1.1.1 礼起源于治乱。这种思想的代表是荀子。他认为人性本恶,如果按照人性的发展,就会争夺悖乱不止,因而需要靠礼仪教化,改造人的本性,由恶变善。
1.1.2 礼起源于满足人类的生活欲望和需求。汉代刘安编写的《淮南子》,它认为:礼是为了满足人类“好色之性”的需要而产生的;民有“好色之性”就有了“大婚之礼”;民有“饮食之性”,就有了“大飨之谊”,祭祀祖先的仪式是满足人类“饮食之性”,的需要而产生的;民有“悲哀之性”,就有了“哀经哭踊之节”,哀丧的礼仪是满足人类“悲哀之性”而产生的。
1.1.3 礼起源于人的情感心理。这一思想首先是由孔子提出的。在孔子看来,礼仪这些外在的形式是源于人的情感心理的。它来源于人性,是建立在情感的心理基础上的。孟子把孔子的这一思想作了充分的发挥,提出了“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要是人,就有人性,也就有礼仪,因此礼仪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1.1.4 礼起源于习俗。比较系统论述的是魏晋时期的王弼。王弼竭力推
2.古代交际礼仪规则
2.1 称呼礼仪
南方论刊·2008年第12期
文化长廊
中国“礼仪之邦”文化初探
林 颖
(福建宁德师范专科学校 福建宁德 352100)
【摘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其传统礼仪文化在古代就已初步形成,如:交际礼仪意识、古代交际礼仪规则、古代交际礼仪培养等这些都对中国礼仪形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交际礼仪意识;古代交际礼仪规则;古代交际礼仪培养;礼仪之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其传统礼仪文化在古代社会就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如:礼仪意识、礼仪规则以及礼仪教育等等,这些现象都对后世的礼仪影响不可磨灭,并得到发扬光大。
崇老聃的无为之术,主张一切要顺其自然,王弼认为礼是由俗衍生出来的。
对于礼的起源的认识,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礼的认识和看法推导出来的,因此,古人对礼的起源的认识是思辩有余而考证不足。
1.2 礼的内涵
中国古代的礼包括范围非常广泛,因此人们对它的涵义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归纳出以下四种:
1.2.1 礼是一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在内的典章制度或礼乐制度。由于礼是一种制度,礼就成了“国之基”、“政之本”、“君之大柄”,礼同法就近于同义,因此进一步衍生出了礼制、礼法等概念。
1.2.2 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为巩固、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都赋礼以重要的伦理内容。
1.2.3 礼是人们交际生活中的礼节和重要仪式。礼最初表现为以习俗为基础的行为规则,那时形式和内容是浑然一体的。后来人们把礼分为礼之仪与礼之质。礼之仪指的主要就是礼节和仪式。对于这些形式,儒家是非常重视的。
1.2.4 礼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合。“礼仪之邦”的中国,对于礼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古人早有认识,把中国传统文化归结为礼文化是符合中国古代认识发展规律的。
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传统道德积淀,如礼貌、恭敬、谦逊、礼让、因此,“礼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众多人所推崇和认可的一种观点。人们以这些众多的道德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故而产生了“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儒家的礼学思想相适应,在交际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敬(尊)称。敬称用于称呼对方及其亲属,常用的有“君”、“公”、“子”、“长者”、“先生”等,像孔子、孟子、庄子等都属敬称。还有一些专用的尊称,如“陛下”、“殿下”、“阁下”、“麾下”等,称人的字、号也属尊称,但只能用于特指的个人。 谦称是用在别人面前对自己及其家属的自谦之词。 在中国古代,平辈之间只有相当熟悉的才可以相互称名,否则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表现。
2.2 相见礼仪
中国古代很重视相见礼仪,《礼记·王制》中说:“司德修六礼以节民性”,这“六礼”中就包括了相见之礼。
古时人们相见时遵循一条很重要的礼仪准则:“无辞不相接,无礼不相见。”《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中说得很清楚:“士相见之礼必依于介绍,以言其不苟合者;必依于挚,以言其道可亲也;苟而合,惟小人无耻者能之。”也就是说那人们相见必要有人介绍,初次见面时要送上一份礼物,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使自己求见的行为符合礼仪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注意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要用不同的礼,这是马虎不得的。
2.3 致敬礼仪
跪拜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普遍的一种致敬礼仪。这是因为跪拜不仅是一种形式,它还能形象地表现出古代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
2.4 行止礼仪在实际生活中,行止礼仪主要是通过一个人的坐、立、(下转87页)
1.交际礼仪意识
1.1 礼的起源
1.1.1 礼起源于治乱。这种思想的代表是荀子。他认为人性本恶,如果按照人性的发展,就会争夺悖乱不止,因而需要靠礼仪教化,改造人的本性,由恶变善。
1.1.2 礼起源于满足人类的生活欲望和需求。汉代刘安编写的《淮南子》,它认为:礼是为了满足人类“好色之性”的需要而产生的;民有“好色之性”就有了“大婚之礼”;民有“饮食之性”,就有了“大飨之谊”,祭祀祖先的仪式是满足人类“饮食之性”,的需要而产生的;民有“悲哀之性”,就有了“哀经哭踊之节”,哀丧的礼仪是满足人类“悲哀之性”而产生的。
1.1.3 礼起源于人的情感心理。这一思想首先是由孔子提出的。在孔子看来,礼仪这些外在的形式是源于人的情感心理的。它来源于人性,是建立在情感的心理基础上的。孟子把孔子的这一思想作了充分的发挥,提出了“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要是人,就有人性,也就有礼仪,因此礼仪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1.1.4 礼起源于习俗。比较系统论述的是魏晋时期的王弼。王弼竭力推
2.古代交际礼仪规则
2.1 称呼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