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_礼仪之邦_文化初探.kdh

南方论刊·2008年第12期

文化长廊

中国“礼仪之邦”文化初探

林 颖

(福建宁德师范专科学校 福建宁德 352100)

【摘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其传统礼仪文化在古代就已初步形成,如:交际礼仪意识、古代交际礼仪规则、古代交际礼仪培养等这些都对中国礼仪形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交际礼仪意识;古代交际礼仪规则;古代交际礼仪培养;礼仪之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其传统礼仪文化在古代社会就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如:礼仪意识、礼仪规则以及礼仪教育等等,这些现象都对后世的礼仪影响不可磨灭,并得到发扬光大。

崇老聃的无为之术,主张一切要顺其自然,王弼认为礼是由俗衍生出来的。

对于礼的起源的认识,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礼的认识和看法推导出来的,因此,古人对礼的起源的认识是思辩有余而考证不足。

1.2 礼的内涵

中国古代的礼包括范围非常广泛,因此人们对它的涵义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归纳出以下四种:

1.2.1 礼是一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在内的典章制度或礼乐制度。由于礼是一种制度,礼就成了“国之基”、“政之本”、“君之大柄”,礼同法就近于同义,因此进一步衍生出了礼制、礼法等概念。

1.2.2 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为巩固、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都赋礼以重要的伦理内容。

1.2.3 礼是人们交际生活中的礼节和重要仪式。礼最初表现为以习俗为基础的行为规则,那时形式和内容是浑然一体的。后来人们把礼分为礼之仪与礼之质。礼之仪指的主要就是礼节和仪式。对于这些形式,儒家是非常重视的。

1.2.4 礼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合。“礼仪之邦”的中国,对于礼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古人早有认识,把中国传统文化归结为礼文化是符合中国古代认识发展规律的。

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传统道德积淀,如礼貌、恭敬、谦逊、礼让、因此,“礼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众多人所推崇和认可的一种观点。人们以这些众多的道德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故而产生了“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儒家的礼学思想相适应,在交际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敬(尊)称。敬称用于称呼对方及其亲属,常用的有“君”、“公”、“子”、“长者”、“先生”等,像孔子、孟子、庄子等都属敬称。还有一些专用的尊称,如“陛下”、“殿下”、“阁下”、“麾下”等,称人的字、号也属尊称,但只能用于特指的个人。 谦称是用在别人面前对自己及其家属的自谦之词。 在中国古代,平辈之间只有相当熟悉的才可以相互称名,否则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表现。

2.2 相见礼仪

中国古代很重视相见礼仪,《礼记·王制》中说:“司德修六礼以节民性”,这“六礼”中就包括了相见之礼。

古时人们相见时遵循一条很重要的礼仪准则:“无辞不相接,无礼不相见。”《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中说得很清楚:“士相见之礼必依于介绍,以言其不苟合者;必依于挚,以言其道可亲也;苟而合,惟小人无耻者能之。”也就是说那人们相见必要有人介绍,初次见面时要送上一份礼物,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使自己求见的行为符合礼仪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注意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要用不同的礼,这是马虎不得的。

2.3 致敬礼仪

跪拜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普遍的一种致敬礼仪。这是因为跪拜不仅是一种形式,它还能形象地表现出古代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

2.4 行止礼仪在实际生活中,行止礼仪主要是通过一个人的坐、立、(下转87页)

1.交际礼仪意识

1.1 礼的起源

1.1.1 礼起源于治乱。这种思想的代表是荀子。他认为人性本恶,如果按照人性的发展,就会争夺悖乱不止,因而需要靠礼仪教化,改造人的本性,由恶变善。

1.1.2 礼起源于满足人类的生活欲望和需求。汉代刘安编写的《淮南子》,它认为:礼是为了满足人类“好色之性”的需要而产生的;民有“好色之性”就有了“大婚之礼”;民有“饮食之性”,就有了“大飨之谊”,祭祀祖先的仪式是满足人类“饮食之性”,的需要而产生的;民有“悲哀之性”,就有了“哀经哭踊之节”,哀丧的礼仪是满足人类“悲哀之性”而产生的。

1.1.3 礼起源于人的情感心理。这一思想首先是由孔子提出的。在孔子看来,礼仪这些外在的形式是源于人的情感心理的。它来源于人性,是建立在情感的心理基础上的。孟子把孔子的这一思想作了充分的发挥,提出了“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要是人,就有人性,也就有礼仪,因此礼仪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1.1.4 礼起源于习俗。比较系统论述的是魏晋时期的王弼。王弼竭力推

2.古代交际礼仪规则

2.1 称呼礼仪

南方论刊·2008年第12期

文化长廊

中国“礼仪之邦”文化初探

林 颖

(福建宁德师范专科学校 福建宁德 352100)

【摘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其传统礼仪文化在古代就已初步形成,如:交际礼仪意识、古代交际礼仪规则、古代交际礼仪培养等这些都对中国礼仪形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交际礼仪意识;古代交际礼仪规则;古代交际礼仪培养;礼仪之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其传统礼仪文化在古代社会就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如:礼仪意识、礼仪规则以及礼仪教育等等,这些现象都对后世的礼仪影响不可磨灭,并得到发扬光大。

崇老聃的无为之术,主张一切要顺其自然,王弼认为礼是由俗衍生出来的。

对于礼的起源的认识,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礼的认识和看法推导出来的,因此,古人对礼的起源的认识是思辩有余而考证不足。

1.2 礼的内涵

中国古代的礼包括范围非常广泛,因此人们对它的涵义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归纳出以下四种:

1.2.1 礼是一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在内的典章制度或礼乐制度。由于礼是一种制度,礼就成了“国之基”、“政之本”、“君之大柄”,礼同法就近于同义,因此进一步衍生出了礼制、礼法等概念。

1.2.2 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为巩固、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都赋礼以重要的伦理内容。

1.2.3 礼是人们交际生活中的礼节和重要仪式。礼最初表现为以习俗为基础的行为规则,那时形式和内容是浑然一体的。后来人们把礼分为礼之仪与礼之质。礼之仪指的主要就是礼节和仪式。对于这些形式,儒家是非常重视的。

1.2.4 礼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合。“礼仪之邦”的中国,对于礼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古人早有认识,把中国传统文化归结为礼文化是符合中国古代认识发展规律的。

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传统道德积淀,如礼貌、恭敬、谦逊、礼让、因此,“礼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众多人所推崇和认可的一种观点。人们以这些众多的道德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故而产生了“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儒家的礼学思想相适应,在交际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敬(尊)称。敬称用于称呼对方及其亲属,常用的有“君”、“公”、“子”、“长者”、“先生”等,像孔子、孟子、庄子等都属敬称。还有一些专用的尊称,如“陛下”、“殿下”、“阁下”、“麾下”等,称人的字、号也属尊称,但只能用于特指的个人。 谦称是用在别人面前对自己及其家属的自谦之词。 在中国古代,平辈之间只有相当熟悉的才可以相互称名,否则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表现。

2.2 相见礼仪

中国古代很重视相见礼仪,《礼记·王制》中说:“司德修六礼以节民性”,这“六礼”中就包括了相见之礼。

古时人们相见时遵循一条很重要的礼仪准则:“无辞不相接,无礼不相见。”《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中说得很清楚:“士相见之礼必依于介绍,以言其不苟合者;必依于挚,以言其道可亲也;苟而合,惟小人无耻者能之。”也就是说那人们相见必要有人介绍,初次见面时要送上一份礼物,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使自己求见的行为符合礼仪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注意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要用不同的礼,这是马虎不得的。

2.3 致敬礼仪

跪拜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普遍的一种致敬礼仪。这是因为跪拜不仅是一种形式,它还能形象地表现出古代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

2.4 行止礼仪在实际生活中,行止礼仪主要是通过一个人的坐、立、(下转87页)

1.交际礼仪意识

1.1 礼的起源

1.1.1 礼起源于治乱。这种思想的代表是荀子。他认为人性本恶,如果按照人性的发展,就会争夺悖乱不止,因而需要靠礼仪教化,改造人的本性,由恶变善。

1.1.2 礼起源于满足人类的生活欲望和需求。汉代刘安编写的《淮南子》,它认为:礼是为了满足人类“好色之性”的需要而产生的;民有“好色之性”就有了“大婚之礼”;民有“饮食之性”,就有了“大飨之谊”,祭祀祖先的仪式是满足人类“饮食之性”,的需要而产生的;民有“悲哀之性”,就有了“哀经哭踊之节”,哀丧的礼仪是满足人类“悲哀之性”而产生的。

1.1.3 礼起源于人的情感心理。这一思想首先是由孔子提出的。在孔子看来,礼仪这些外在的形式是源于人的情感心理的。它来源于人性,是建立在情感的心理基础上的。孟子把孔子的这一思想作了充分的发挥,提出了“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要是人,就有人性,也就有礼仪,因此礼仪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1.1.4 礼起源于习俗。比较系统论述的是魏晋时期的王弼。王弼竭力推

2.古代交际礼仪规则

2.1 称呼礼仪


相关内容

  • 2014年商业地产营销策划方案大全
  • 2014年商业地产营销策划方案大全 [内容简介] 智地网[商业地产营销策划招商销售方案与商业地产培训视频大全]内容包括:商业地产投资.商业地产项目开发管理流程.商业地产开发运营模式.商业地产策划.商业地产招商.商业地产销售.商业地产广告文案.商业地产市场营销及策划方案流程.商业地产项目选址定位及业态 ...

  • 电气专业的一些毕业设计题目
  • 电气专业的一些毕业设计题目 电子类: 1.红外遥控照明灯(电路+程序+论文) 2.基于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小车设计论文(电路+程序+论文) 3.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硕士)(论文+上位机下位机软件+程序) 4.简单温度控制系统(仅论文) 5.漏电保护器(电路+程序+论 ...

  • 心理契约在企业员工雇佣中的作用.kdh
  • 心理契约在企业员工雇佣中的作用 黄海艳1,李振跃2 (1.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36:2.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要]心理契约作为雇佣伦理的核心,具有凝聚和激励作用:使组织变革波澜不惊.企业在整个雇佣过程中都[摘 交流.信任和公平原则.要注意建立.使用和调整心理契约, ...

  • 影响小儿输液速度的原因分析与护理.kdh
  • ----------------------- 页面 1----------------------- 影响小儿输液速度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 , 反应发生或加重 另外静脉输液滴速受 恒温设施 以使药物以规定速度点滴完 张育红 , , , . 气温的影响 若气温过低 液体的温度也 毕 确保药物的疗效 ...

  • 张大生博士
  • 黑龙江欧美同学会(2011.6) 张大生博士简历 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获世界史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神道教与日本人心理分析>,后选入"中国首届青年世界史学会(心理史学)"论文集.黑龙江大学派赴北京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院进修<二战后世界现代史>和 ...

  • 犹太民族顽强生命力的原因探析.kdh
  • 2006年4月第27卷第2期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ofJiangxiInstituteofEducation(SocialSciences) Apr.2006Vol.27No.2 犹太民族顽强生命力的原因探析 聂 伟 410081)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 摘 ...

  • 有限元分析的发展趋势.kdh
  • 建筑科学 2009NO .6 China New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有限元分析的发展趋势 刘英魁 (大连都市发展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辽宁 摘 大连116011) 要:1965年"有限元"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到今天有限元在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理论和算法都已经 ...

  • 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 一. 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在她的<任务学习的框架>(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对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步骤作了相应的探讨. (1) 任务准备阶段(pre?task): 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介绍任务话 ...

  •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体系初探
  • 摘 要: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状态迫切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拓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 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其道德觉悟.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要求.为此,教育部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