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 墨子.韩非子修改

著书立说,一鸣惊人

——先秦诸子系列人物墨子、韩非子

河北省玉田县林南仓中学 贾永红

【人物一瞥】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各成一派。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创立墨家学说,有《墨子》一书享誉后世。他是思想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葬”、“节用”等思想光照千古。他是科学达人,几何学、物理学、光学样样精通。他是和平大使,反对战争,要求和平。他是大爱无言的圣贤,是第一位站在最底层劳动者和社会弱者的立场上说话的人,渴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理想境界。耳熟能详的“掩耳盗铃”、“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智子疑邻”等寓言故事,拉近了我们与另一位风云人物的距离。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汲取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思想的精粹,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主张治国以刑、赏为本。他受到秦始皇的赏识和重用而一展才华,他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而下狱而死。他的著述《韩非子》自古为帝王之学,是历代帝王必学之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墨子之光】

黑色中的奇异光亮

余秋雨

除了“兼爱”问题上的分歧,墨家对儒家的整体生态都有批判。例如,儒家倡导的礼仪过于繁缛隆重,丧葬之时葬物多到像死人搬家一样,而且居丧三年天天哭泣的规矩也对子女太不公平,又太像表演。儒家倡导的礼乐精神,过于追求琴瑟歌舞,耗费天下太多的心力和时间。

从思维习惯上,墨家批评儒家一心复古,只传述古人经典而不鼓励有自己的创作,即所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墨家认为,只有创造新道,才能增益世间之好。在这里,墨家指出了儒家的一个逻辑弊病。儒家认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人才是君子,而成天在折腾自我创新的则是小人。墨家说,你们所遵从的古,也是古人自我创新的成果呀,难道这些古人也是小人,那你们不就在遵从小人了?

墨家还批评儒家“不击则不鸣”的明哲保身之道,提倡为了天下兴利除弊,“击亦鸣,不击亦鸣”的勇者责任。

墨家在批评儒家的时候,对儒家常有误读,尤其是对“天命”中的“命”,“礼乐”中的“乐”,误读得更为明显。但是,即使在误读中,我们也更清晰地看到了墨家的自身形象。既然站在社会低层大众的立场上,那么,对于面对上层社会的秩序理念,确实有一种天然的隔阂。误读,太不奇怪了。

更不奇怪的是,上层社会终于排斥了墨家。这种整体态度,倒不是出于误读。上层社会不会不知道,连早已看穿一切的庄子,也曾满怀钦佩地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连统治者视为圭臬的法家,也承认他们的学说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甚至,连大家都认为经典的《 礼记 》中的“大同”理想,也与墨家的理想最为接近。但是,由于墨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是上层社会万分警惕的,又由于墨家曾经系统地抨击过儒家,上层社会也就很自然地把它从主流意识形态中区隔出来了。秦汉之后,墨家衰落,历代文人学士

虽然也偶有提起,往往句子不多,评价不高,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清后期。俞樾在为孙诒让《 墨子闲诂 》写的序言中说:

乃唐以来,韩昌黎外,无一人能知墨子者。传诵既少,注释亦稀,乐台旧本,久绝流传,阙文错简,无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晓,而墨学尘霾终古矣。

这种历史命运实在让人一叹。但是,情况很快就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神活力则应该调动起来。因此,大家又重新惊喜地发现了墨子。

孙中山先生在《 民报 》创刊号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后来他又经常提到墨子,例如:

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梁启超先生更是在《 新民丛报 》上断言:“今欲救亡,厥惟学墨。”他在《 墨子学案 》中甚至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培根、穆勒做对比,认为一比较就会知道孰轻孰重。他伤感地说:

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二千年,今日我们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论理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诸君努力啊!

孙中山和梁启超,是最懂得中国的人。他们的深长感慨中,包含着历史本身的呼喊声。

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

赏析:本文从独到的视角,以发展的眼光,评析墨子的思想,墨家思想,历经兴衰,如黑暗中的一道夺目的亮光,照明人们前行之路。

【韩非之难】

韩非---法家代表人物的悲喜江湖 (节选)

牛占龙

韩非,成就于荀子,终结于李斯。

李斯与韩非同是河南人,一起师从于荀子学习刑名之术,荀子这老人家比较偏心,咋看韩非都是考重点本科那块料,逢人便说:“帝王之术,非韩子不能大;法家之思,非韩子不能广”因此是倾囊所授,估计有时候收点补课费还偷着传授点“绝学”,这与后来韩非能写出《五蠹》、《孤愤》、《说难》等不无关系。而对于李斯呢,就不是特别待见,荀子认为李斯成天就想着“帝王术”在学术上成不了啥大气候。

某一天,没读完初中的李斯和读到博士的韩非子下山了。“知识决定命运”的时候到了。关键是李斯学的是一知半解,他的知识除了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还决定了秦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于是乎,先来一个“焚书”再来一个“坑儒”。这个阶段,韩非子发奋图强,创立了将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的重法、重势、重术,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开始著书立说,先后发表了《五蠹》、《孤愤》、《说难》。

后来机缘巧合,《五蠹》、《孤愤》摆到了秦始皇的案台上。秦王嬴政看后是大呼过瘾,未想到世间竟有此旷世奇才,于是命李斯进宫,指着桌子上的几篇文章说:“卿知道这是何人所写? ”李斯一看,原来是韩非写的《孤愤》、《说难》等文章。见嬴政相问,不知是什么用意,只好如实禀报:“此是臣之同学韩非所写,韩非本是韩国贵族的后代,深感韩国积弱,就把自己所学,著述成篇,想以此打

动韩王,壮大韩国。”秦王赢政连声称道:“写得好啊! 寡人能与这个人见上一面,死而无憾矣!”说完,命李斯给韩王去信,要求对方把韩非送来秦国,否则,发兵攻韩。这多像希腊神话中为了美女海伦而发动的特洛伊战争,意思很明确,不交出韩非,我就揍你,那时候韩国也没“核武器”撑腰,迫于无奈,只好把韩非赶紧送入秦国。秦王赢政一见,大喜,当即要封韩非显职。韩非说话有点口吃,见秦王如此,就结结巴巴地说:“大王,这„„这,显然不妥,臣„„新来,不宜担此„„大任„„”这时,李斯在旁,对秦王赢政说:“韩非之才,胜臣十倍。但新来就任显职,于秦法不妥,待以后再说吧! ”秦王亦觉有理,只好作罢,就要韩非把自己的理论、思想,全部写出来,以为秦国之用。这样一来,李斯心里就犯嘀咕了:韩非之才,远胜于我,秦王又如此信任他,时间一长,肯定位在我之上。于是,他不顾同窗之谊,在秦王面前进谗言道:“韩非很想念故国。”秦王一听,火了:“寡人如此信任他,他还在思韩,这种人才,不能流落他国。”就命人把韩非关起来。过了不久,李斯又对秦王说:“韩非在牢里颇有怨恨,奈何? ”秦王是个性情暴躁之人,一听,大怒:“立即赐死!”韩非进牢后,狱卒就对他说:“你的同学李斯,颇见信于秦王,你没事的。”韩非笑着摇头道:“李斯其人,我深知:才在他之下,能友善待之;才在他上,定嫉贤妒能,我必死无疑。”话声刚落,李斯已经命人给韩非送毒酒来了。韩非对狱卒说:“如何? ”遂饮毒而死。(选自《新华悦读 》)

赏析:韩非,满腹经纶,行走江湖,起起落落,遇良师,遇圣主,但终因同窗的嫉妒,饮恨江湖。文章如行云流水,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睿智之言】 1、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墨子

【译文】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和爱自己一样,还能有不孝的人吗?

赏析:爱人如己,孝道盛行,这是墨子追求的境界。孝行天下,爱满人间。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韩非子

【译文】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感受迥异。我们需要一个冷静的头脑,更要有灵动的思维。

著书立说,一鸣惊人

——先秦诸子系列人物墨子、韩非子

河北省玉田县林南仓中学 贾永红

【人物一瞥】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各成一派。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创立墨家学说,有《墨子》一书享誉后世。他是思想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葬”、“节用”等思想光照千古。他是科学达人,几何学、物理学、光学样样精通。他是和平大使,反对战争,要求和平。他是大爱无言的圣贤,是第一位站在最底层劳动者和社会弱者的立场上说话的人,渴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理想境界。耳熟能详的“掩耳盗铃”、“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智子疑邻”等寓言故事,拉近了我们与另一位风云人物的距离。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汲取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思想的精粹,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主张治国以刑、赏为本。他受到秦始皇的赏识和重用而一展才华,他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而下狱而死。他的著述《韩非子》自古为帝王之学,是历代帝王必学之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墨子之光】

黑色中的奇异光亮

余秋雨

除了“兼爱”问题上的分歧,墨家对儒家的整体生态都有批判。例如,儒家倡导的礼仪过于繁缛隆重,丧葬之时葬物多到像死人搬家一样,而且居丧三年天天哭泣的规矩也对子女太不公平,又太像表演。儒家倡导的礼乐精神,过于追求琴瑟歌舞,耗费天下太多的心力和时间。

从思维习惯上,墨家批评儒家一心复古,只传述古人经典而不鼓励有自己的创作,即所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墨家认为,只有创造新道,才能增益世间之好。在这里,墨家指出了儒家的一个逻辑弊病。儒家认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人才是君子,而成天在折腾自我创新的则是小人。墨家说,你们所遵从的古,也是古人自我创新的成果呀,难道这些古人也是小人,那你们不就在遵从小人了?

墨家还批评儒家“不击则不鸣”的明哲保身之道,提倡为了天下兴利除弊,“击亦鸣,不击亦鸣”的勇者责任。

墨家在批评儒家的时候,对儒家常有误读,尤其是对“天命”中的“命”,“礼乐”中的“乐”,误读得更为明显。但是,即使在误读中,我们也更清晰地看到了墨家的自身形象。既然站在社会低层大众的立场上,那么,对于面对上层社会的秩序理念,确实有一种天然的隔阂。误读,太不奇怪了。

更不奇怪的是,上层社会终于排斥了墨家。这种整体态度,倒不是出于误读。上层社会不会不知道,连早已看穿一切的庄子,也曾满怀钦佩地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连统治者视为圭臬的法家,也承认他们的学说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甚至,连大家都认为经典的《 礼记 》中的“大同”理想,也与墨家的理想最为接近。但是,由于墨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是上层社会万分警惕的,又由于墨家曾经系统地抨击过儒家,上层社会也就很自然地把它从主流意识形态中区隔出来了。秦汉之后,墨家衰落,历代文人学士

虽然也偶有提起,往往句子不多,评价不高,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清后期。俞樾在为孙诒让《 墨子闲诂 》写的序言中说:

乃唐以来,韩昌黎外,无一人能知墨子者。传诵既少,注释亦稀,乐台旧本,久绝流传,阙文错简,无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晓,而墨学尘霾终古矣。

这种历史命运实在让人一叹。但是,情况很快就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神活力则应该调动起来。因此,大家又重新惊喜地发现了墨子。

孙中山先生在《 民报 》创刊号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后来他又经常提到墨子,例如:

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梁启超先生更是在《 新民丛报 》上断言:“今欲救亡,厥惟学墨。”他在《 墨子学案 》中甚至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培根、穆勒做对比,认为一比较就会知道孰轻孰重。他伤感地说:

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二千年,今日我们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论理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诸君努力啊!

孙中山和梁启超,是最懂得中国的人。他们的深长感慨中,包含着历史本身的呼喊声。

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

赏析:本文从独到的视角,以发展的眼光,评析墨子的思想,墨家思想,历经兴衰,如黑暗中的一道夺目的亮光,照明人们前行之路。

【韩非之难】

韩非---法家代表人物的悲喜江湖 (节选)

牛占龙

韩非,成就于荀子,终结于李斯。

李斯与韩非同是河南人,一起师从于荀子学习刑名之术,荀子这老人家比较偏心,咋看韩非都是考重点本科那块料,逢人便说:“帝王之术,非韩子不能大;法家之思,非韩子不能广”因此是倾囊所授,估计有时候收点补课费还偷着传授点“绝学”,这与后来韩非能写出《五蠹》、《孤愤》、《说难》等不无关系。而对于李斯呢,就不是特别待见,荀子认为李斯成天就想着“帝王术”在学术上成不了啥大气候。

某一天,没读完初中的李斯和读到博士的韩非子下山了。“知识决定命运”的时候到了。关键是李斯学的是一知半解,他的知识除了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还决定了秦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于是乎,先来一个“焚书”再来一个“坑儒”。这个阶段,韩非子发奋图强,创立了将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的重法、重势、重术,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开始著书立说,先后发表了《五蠹》、《孤愤》、《说难》。

后来机缘巧合,《五蠹》、《孤愤》摆到了秦始皇的案台上。秦王嬴政看后是大呼过瘾,未想到世间竟有此旷世奇才,于是命李斯进宫,指着桌子上的几篇文章说:“卿知道这是何人所写? ”李斯一看,原来是韩非写的《孤愤》、《说难》等文章。见嬴政相问,不知是什么用意,只好如实禀报:“此是臣之同学韩非所写,韩非本是韩国贵族的后代,深感韩国积弱,就把自己所学,著述成篇,想以此打

动韩王,壮大韩国。”秦王赢政连声称道:“写得好啊! 寡人能与这个人见上一面,死而无憾矣!”说完,命李斯给韩王去信,要求对方把韩非送来秦国,否则,发兵攻韩。这多像希腊神话中为了美女海伦而发动的特洛伊战争,意思很明确,不交出韩非,我就揍你,那时候韩国也没“核武器”撑腰,迫于无奈,只好把韩非赶紧送入秦国。秦王赢政一见,大喜,当即要封韩非显职。韩非说话有点口吃,见秦王如此,就结结巴巴地说:“大王,这„„这,显然不妥,臣„„新来,不宜担此„„大任„„”这时,李斯在旁,对秦王赢政说:“韩非之才,胜臣十倍。但新来就任显职,于秦法不妥,待以后再说吧! ”秦王亦觉有理,只好作罢,就要韩非把自己的理论、思想,全部写出来,以为秦国之用。这样一来,李斯心里就犯嘀咕了:韩非之才,远胜于我,秦王又如此信任他,时间一长,肯定位在我之上。于是,他不顾同窗之谊,在秦王面前进谗言道:“韩非很想念故国。”秦王一听,火了:“寡人如此信任他,他还在思韩,这种人才,不能流落他国。”就命人把韩非关起来。过了不久,李斯又对秦王说:“韩非在牢里颇有怨恨,奈何? ”秦王是个性情暴躁之人,一听,大怒:“立即赐死!”韩非进牢后,狱卒就对他说:“你的同学李斯,颇见信于秦王,你没事的。”韩非笑着摇头道:“李斯其人,我深知:才在他之下,能友善待之;才在他上,定嫉贤妒能,我必死无疑。”话声刚落,李斯已经命人给韩非送毒酒来了。韩非对狱卒说:“如何? ”遂饮毒而死。(选自《新华悦读 》)

赏析:韩非,满腹经纶,行走江湖,起起落落,遇良师,遇圣主,但终因同窗的嫉妒,饮恨江湖。文章如行云流水,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睿智之言】 1、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墨子

【译文】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和爱自己一样,还能有不孝的人吗?

赏析:爱人如己,孝道盛行,这是墨子追求的境界。孝行天下,爱满人间。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韩非子

【译文】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感受迥异。我们需要一个冷静的头脑,更要有灵动的思维。


相关内容

  • 九年级语文下册[公输]教学设计
  • 17.公 输 [教材分析]: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 ...

  • 浙江省2015年高考传统文化经典复习(二)学生稿
  • 浙江 2015年高考 传统文化经典 复习(二) 三.老子及<道德经> 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 ...

  • 2012年国学经典综合测试题答案
  •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 一.常识问答 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 答: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 答: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

  • 电大国学经典选读填空.选择
  •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一.常识问答 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 答: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 答: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 ...

  • 九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
  • 17 公 输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 ...

  • 17.公输导学案
  • 17<公输>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说""见""等, 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2.揣摩人物语言,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

  • 九上语文综合题
  • 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公输> 2014.02.25 一.文章内容 二.文学常识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 械( ) 轩( ) 舆( ) 犀兕( ) 鼋( ) 罨( ) 鲋( ) 梓( ) ...

  •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 ...

  • 兼爱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16-19题.(15分) 黑色的光亮 余秋雨 中国,有过一种黑色的哲学.世人又将之称为"显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但是,这两大显学,却不能长久共存.墨子熟悉儒家,但终于否定了儒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