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尺牍 "谨封/再拜"之用印·杭州日报

宋代尺牍 “谨封/再拜”之用印

2017-02-16

“谨封/再拜”印印面

唐宋时名款印、鉴藏印 逐渐成为经典

沙孟海先生著《印学史》为一代经典。

记得去岁3月全国“两会”期间,我曾利用会议空隙,应上海书画出版社之约,专门为《印学史》撰文作导读。结果学者式的毛病“复发”,把一篇普及意义上的导读介绍文字,变成一篇独立的学术研究文章,把沙老 《印学史》中的特定研究视角、作者的学术背景与影响、进行思考与梳理时无所不在的“问题”意识都列举论证了个遍。出版社总编认为文章虽好,但导读是针对未入门的读者,似乎太深了些。互相之间交流往还,又是在开全国人代会期间,连通电话都要挑选合适的时间段以免影响人大会议正常进行,当时记忆尤其深刻。

沙孟海《印学史》作为一部通史类著作的最大贡献,是在坊间一般印学著作多取详战国秦汉古印和明清篆刻但忽略唐宋元的惯例中,首次不以篆刻家的立场重此轻彼,而是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视野,对唐宋元印章予以高度重视。不仅限于印章出现、制造、“创作”,更关注印章的使用:从封泥到唐宋鉴藏印再到斋馆印和诗词闲章。更划出一个从私印贸易征信、官印告示树威的实用领域,到文人信札尺牍、书画鉴定收藏的走向艺术领域的弧线。在20世纪80年代初,资料匮乏,印刷贫弱,文献奇缺,要找一件名作图片可以说是百索不得百查无绪百寻难获,赖有沙老《印学史》之清晰作品图片与简洁文字,还赖有序的编排,才能收一揽之效。比如“贞观”“宣和”“政和”“双龙玺”“绍兴”“建业文房之宝”“六一居士”“东坡居士”“山谷道人”“秋壑图书”。尤其是米芾自刻七玺,如此完整的图版资料文献,在三十多年前给业界后学打开了多少眼界、提供了多少方便?

唐宋时的名款印和鉴藏印,与官印系统此消彼长,虽昔居支流,逐渐已成经典。我们在其中看到有斋馆印、鉴藏印、款印、字号印、吉语印、闲章等等,在《印学史》中都有专章专版刊载。但这些,大都已不见印章实物。沙老在著述时也只能从今存古书画上钤盖的印蜕中看到并引为依据。而最近从朋友私藏中看到的两方藏印,却让我有机会对这个非实用官私印系列即“斋馆收藏闲章印”系列的资料系统,有了一个新的补充的可能性。

“谨封/再拜”印

未见用例

宋双面铜印“谨封/再拜”印,今藏鉴印山房。“谨封”“再拜”是一方印的顶、底两面。“谨封”是封信之意,承战国秦汉封泥传统,在宋元之后,有“封”“缄”各种用法:尺牍书信写后不欲外人拆看,遂封之。竹木简时代是泥封,纸帛时代曰缄封。“再拜”则是友朋师长之间的谦让恭敬语,从传世二王尺牍多见“拜”“再拜”署款,可知在魏晋时期已是流行语。宋人写信札尾署名款又署“再拜”例子甚多,不赘。

但署款后以印章钤“再拜”“谨封”者,却不多见。用语肯定是信札尺牍尾款格式,毋庸置疑。而书写还是钤印?则是我们讨论的关键。如果仅仅是书写署款,自魏晋以来即有之,不算新闻。于印学史也无甚关碍。但如果是钤印,情况就不同了,因为从来未发现过有钤印方式来表示“谨封”“再拜”,也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印章实物与用例。更没想到,私印的货易取信与官告示威之外,还可以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文人书斋薰香沐身后优雅挥就的尺牍信札末尾署名后,悠悠然但不失恭敬慎重地以朱泥钤上“谨封”“再拜”印。

“贞观”“宣和”是年号印;“端居室”(唐)、“六一居士”(宋欧阳修)是斋号印;“东坡居士”“山谷道人”是苏轼、黄庭坚的字号印;赵孟頫的“子昂”“松雪斋”皆属此类。但目前它们都是有印蜕用例而无实物印章。而“谨封”、“再拜”我们却有幸见到实物,但却尚未发现其用例——历代传世尺牍中尚未有钤用的记录。仅从印章文字论,它应该属于款印一类,却不见用例。想来一流的文人书法家还是习惯于手书署款方便,再要专门钤印,未免多事。因此,这方两面印究竟用于何处?仍是一个谜。或许墨迹书翰之名作不用,而曾经用于民间文书如地契账册。但又如何解释应该有特定对象的“再拜”?没有受信者,所拜何人?乃至还要再拜?

对“谨封/再拜”印的

小疑问、小心得

另有一些读印的小疑问小心得,也还未遇到确切答案,附记于此。

一,此印的形制,显然像有意仿汉两面印,上顶下底,扁平方正之形,中有扁穿之孔,且无钮柄。念宋人不似汉人,已不随身佩印;扁穿之孔本为携佩穿索而设,这样的印制,汉代很多,宋代极少。或是宋人学古之作?

二,印面线条,应该是用铜条焊粘而成、而不是刻痕凹陷的。从隋代公印开始,多因其印面趋大,而使用薄铜片盘曲戓篆文焊接于印面底座上,唐宋循之,盖因冶铸不如焊粘技术在工艺上拥有简便易行的优势。它正是我们习惯上称的唐宋“蟠条印”的做法。至宋以后才又回到铸印法。故而就此工艺技术而论,应该是宋印无疑。

三,从文字上看,也有唐宋印九叠文以下较取花哨的美术样式的痕迹。如“谨”字篆法不古;“再拜”之“再”成一大帽盖而纳“拜”字于其中,显系小巧之思,这样的做法,浑成厚重的秦汉人似不会有。

从一般的古玺汉印收藏鉴定而言,这方“谨封/再拜”印并非珍贵。年代只到宋,就艺术水平来说也远不如古玺汉印中之精彩者。而且还是相对简便的“蟠条印”,较之秦汉冶铸,技术难度偏低。但它作为尺牍书札之印,就其文字、意义、用途而言,却是独一无二;而在唐宋诸大印柱钮式中,这样仿汉印式的例子,又是两面印,恐怕也是极其罕见。物以稀为贵,吾谓藏家曰,有此数项,宜其珍宝之,断不可使沦为寻常俗品耳!

“谨封/再拜”印封泥效果

“谨封/再拜”印印拓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宋代尺牍 “谨封/再拜”之用印

2017-02-16

“谨封/再拜”印印面

唐宋时名款印、鉴藏印 逐渐成为经典

沙孟海先生著《印学史》为一代经典。

记得去岁3月全国“两会”期间,我曾利用会议空隙,应上海书画出版社之约,专门为《印学史》撰文作导读。结果学者式的毛病“复发”,把一篇普及意义上的导读介绍文字,变成一篇独立的学术研究文章,把沙老 《印学史》中的特定研究视角、作者的学术背景与影响、进行思考与梳理时无所不在的“问题”意识都列举论证了个遍。出版社总编认为文章虽好,但导读是针对未入门的读者,似乎太深了些。互相之间交流往还,又是在开全国人代会期间,连通电话都要挑选合适的时间段以免影响人大会议正常进行,当时记忆尤其深刻。

沙孟海《印学史》作为一部通史类著作的最大贡献,是在坊间一般印学著作多取详战国秦汉古印和明清篆刻但忽略唐宋元的惯例中,首次不以篆刻家的立场重此轻彼,而是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视野,对唐宋元印章予以高度重视。不仅限于印章出现、制造、“创作”,更关注印章的使用:从封泥到唐宋鉴藏印再到斋馆印和诗词闲章。更划出一个从私印贸易征信、官印告示树威的实用领域,到文人信札尺牍、书画鉴定收藏的走向艺术领域的弧线。在20世纪80年代初,资料匮乏,印刷贫弱,文献奇缺,要找一件名作图片可以说是百索不得百查无绪百寻难获,赖有沙老《印学史》之清晰作品图片与简洁文字,还赖有序的编排,才能收一揽之效。比如“贞观”“宣和”“政和”“双龙玺”“绍兴”“建业文房之宝”“六一居士”“东坡居士”“山谷道人”“秋壑图书”。尤其是米芾自刻七玺,如此完整的图版资料文献,在三十多年前给业界后学打开了多少眼界、提供了多少方便?

唐宋时的名款印和鉴藏印,与官印系统此消彼长,虽昔居支流,逐渐已成经典。我们在其中看到有斋馆印、鉴藏印、款印、字号印、吉语印、闲章等等,在《印学史》中都有专章专版刊载。但这些,大都已不见印章实物。沙老在著述时也只能从今存古书画上钤盖的印蜕中看到并引为依据。而最近从朋友私藏中看到的两方藏印,却让我有机会对这个非实用官私印系列即“斋馆收藏闲章印”系列的资料系统,有了一个新的补充的可能性。

“谨封/再拜”印

未见用例

宋双面铜印“谨封/再拜”印,今藏鉴印山房。“谨封”“再拜”是一方印的顶、底两面。“谨封”是封信之意,承战国秦汉封泥传统,在宋元之后,有“封”“缄”各种用法:尺牍书信写后不欲外人拆看,遂封之。竹木简时代是泥封,纸帛时代曰缄封。“再拜”则是友朋师长之间的谦让恭敬语,从传世二王尺牍多见“拜”“再拜”署款,可知在魏晋时期已是流行语。宋人写信札尾署名款又署“再拜”例子甚多,不赘。

但署款后以印章钤“再拜”“谨封”者,却不多见。用语肯定是信札尺牍尾款格式,毋庸置疑。而书写还是钤印?则是我们讨论的关键。如果仅仅是书写署款,自魏晋以来即有之,不算新闻。于印学史也无甚关碍。但如果是钤印,情况就不同了,因为从来未发现过有钤印方式来表示“谨封”“再拜”,也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印章实物与用例。更没想到,私印的货易取信与官告示威之外,还可以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文人书斋薰香沐身后优雅挥就的尺牍信札末尾署名后,悠悠然但不失恭敬慎重地以朱泥钤上“谨封”“再拜”印。

“贞观”“宣和”是年号印;“端居室”(唐)、“六一居士”(宋欧阳修)是斋号印;“东坡居士”“山谷道人”是苏轼、黄庭坚的字号印;赵孟頫的“子昂”“松雪斋”皆属此类。但目前它们都是有印蜕用例而无实物印章。而“谨封”、“再拜”我们却有幸见到实物,但却尚未发现其用例——历代传世尺牍中尚未有钤用的记录。仅从印章文字论,它应该属于款印一类,却不见用例。想来一流的文人书法家还是习惯于手书署款方便,再要专门钤印,未免多事。因此,这方两面印究竟用于何处?仍是一个谜。或许墨迹书翰之名作不用,而曾经用于民间文书如地契账册。但又如何解释应该有特定对象的“再拜”?没有受信者,所拜何人?乃至还要再拜?

对“谨封/再拜”印的

小疑问、小心得

另有一些读印的小疑问小心得,也还未遇到确切答案,附记于此。

一,此印的形制,显然像有意仿汉两面印,上顶下底,扁平方正之形,中有扁穿之孔,且无钮柄。念宋人不似汉人,已不随身佩印;扁穿之孔本为携佩穿索而设,这样的印制,汉代很多,宋代极少。或是宋人学古之作?

二,印面线条,应该是用铜条焊粘而成、而不是刻痕凹陷的。从隋代公印开始,多因其印面趋大,而使用薄铜片盘曲戓篆文焊接于印面底座上,唐宋循之,盖因冶铸不如焊粘技术在工艺上拥有简便易行的优势。它正是我们习惯上称的唐宋“蟠条印”的做法。至宋以后才又回到铸印法。故而就此工艺技术而论,应该是宋印无疑。

三,从文字上看,也有唐宋印九叠文以下较取花哨的美术样式的痕迹。如“谨”字篆法不古;“再拜”之“再”成一大帽盖而纳“拜”字于其中,显系小巧之思,这样的做法,浑成厚重的秦汉人似不会有。

从一般的古玺汉印收藏鉴定而言,这方“谨封/再拜”印并非珍贵。年代只到宋,就艺术水平来说也远不如古玺汉印中之精彩者。而且还是相对简便的“蟠条印”,较之秦汉冶铸,技术难度偏低。但它作为尺牍书札之印,就其文字、意义、用途而言,却是独一无二;而在唐宋诸大印柱钮式中,这样仿汉印式的例子,又是两面印,恐怕也是极其罕见。物以稀为贵,吾谓藏家曰,有此数项,宜其珍宝之,断不可使沦为寻常俗品耳!

“谨封/再拜”印封泥效果

“谨封/再拜”印印拓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相关内容

  • 王献之尺牍
  • 東山松帖(紙本·縱二二八毫米·橫二二三毫米·故宮博物院藏新)埭無乏東山松更送八百敘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給勿更須報 鴨頭丸帖(絹本·縱二六一毫米·橫二六九毫米·上海博物館藏)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帖(紙本·縱二六三毫米·橫二六九毫米·遼寧博物館藏廿)九日獻之白昨遂不奉恨深體中復何 ...

  • 宋 曾巩[局事帖]+曾肇 尺牍[行复岁暮帖]
  • 曾巩<局事帖>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祏二年(1057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以文章著名于世,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50卷行世,<宋史>有传.2009年11月23日北京保利秋拍之< ...

  • 再论复书与别纸
  • 内容摘要: 中古时代的书信格式体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赵和平<敦煌写本书仪>一书指出,在p.3637杜友晋<新定书仪镜>书仪中首次出现了"古今书仪皆有单.复两体"的说法,与此同时并出示了杜氏<吉凶书仪>中有着双重首尾的婚仪复书形式 [1] .继 ...

  • 文献学考察:一个王羲之研究的新角度
  • 2009-05-28 22:20  来源:书画纵横  已有14509人次浏览  评论0条 核心提示:周公.孔子被称为圣人,乃因他们不仅是治道的象征,亦为中国古人道德典范的象征.故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为世所不容.但中国古代也称 周公.孔子被称为圣人,乃因他们不仅是治道的象征 ...

  • 古代书法工具与书写姿势
  • 纸张上的临空书法 距今2200多年前的一 张漆木几,长60厘米,宽21厘米,高51厘米,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它的作用是陈设家居物品,并不等同于今天意义上的书桌.考古实物和古籍记载证实,书桌的概念到唐末宋初的时候才开始出现.今人难以想象,在以前没有书桌的依托下,古代经典的书法创作是如何 ...

  • 活得有滋有味的苏轼--从苏轼作品看他的生活情趣
  • 活得有滋有味的苏轼 --从苏轼作品看他的生活情趣 陆蓉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江苏南通226006 摘要:苏轼不仅是个文豪.诗人.书画家.思想家,还是个崇尚个性,懂得和热爱生活的人.他的个人生活丰富多彩,喜好旅游,美食.艺术.健身等,这些都在他的诗文作品中可以找到踪迹.关键词:苏轼生活情趣[中图分类号 ...

  • 春节拜年的礼仪有哪些拜年礼仪需讲究什么
  • 春节拜年的礼仪有哪些 拜年礼仪需讲究什么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现在看以下内容来详细了解下春节拜年的礼仪,看看拜年有哪些讲究. 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中国人自明清起始,对拜 ...

  • 蔡襄手札真迹--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
  • 蔡襄 ( 公元 1012-1067 年) 字君谟,兴化仙游 ( 今福建仙游 ) 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宋代书法大家,"宋四家"之一."宋四家" 中,他的年龄长于"苏.黄.米"三人.他的书法,诸体皆精,尤善草书.他追求古趣,力创新意,自成一家. ...

  • 苏东坡简介
  • 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诸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 苏东坡对词体的发展的贡献 苏轼以复古的形式为更新的手段,突破了北宋词的所谓的传统.给词以新的生命力,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并影响了词的发展走向.作为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