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介绍北京及其历史.艺术和风俗的书

下列是一批精心挑选的有关北京及其历史、艺术和风俗的参考文献。它旨

在引导读者具体了解更重要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出处,而并非是包罗万象的。

有关中文的著作,这里只提到了主要的来源。不管怎样,严谨的读者(学

生?)将会发现对《日下旧闻考)(Jyshia  kao)的引用有一千多处。作为

一本所有研究北京的资料之大全,《日下旧闻考》一直讲到了一七四四年,内

容遍及自北京始建以来的每块砖瓦,每首诗及每一份文件材料,其中包括现已

散失的著作。

对于忽必烈所建的这座城市,马可·波罗给予了广泛而且生动的描绘,见于

他的《马可·波罗行纪》(Book of Ser Marco Polo),由亨利·耶尔(He

rry Yule)主编,二卷本,一九○三年斯库纳(Scribner)出版社出版。耶尔

(Yule)和哈瑞·考迪尔(Henri Cordier)对该书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工作,

考证了地名,编写了注解。

一部关于北京的不朽之作《北京,历史描述》(Peking,Histoire et De

scription)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由阿尔封斯·伐维尔(Alphonse Favie

r,一八三七至一九○五)所作,由拉泽利斯特在北堂(Petang)(北京)于一

八九七年出版;一九○○年里尔(Lille)也出版了此书。书中包括了五百二十四

幅中国古代艺术家的雕刻作品的图片。实际上由阿尔封斯、哈伯里希、拉泽利

斯特(Alphonse,Hubrecht,Lazaristes)所作的《北京王权的威严》(Grand

eur et Supr matie de  Peking)一书,只是伐维尔著作的再版。

由哈辛斯·比却林神父(Father Hyacinth Bitchurin,本名尼基塔·雅科夫

列维奇,一七七七至一八五三)的著作,是中文的《宸垣识略》(一七八八)

一书的俄文译作(一八二九年)。这本中文原著后来成为了解《日下旧闻考》

最便利的参考材料。由费利·德·比尼(Ferry de Pigny)译成法语之后,这本

书就成了用西方各种语言研究北京历史的唯一的资料来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

到布莱契奈德(Bretschneider)的出现。

在所有研究北京的人当中,布莱契奈德(Emil  Vasilievitch Bretschnei

der,一八三三至一九○一)是对源自中文的资料相当精通的一位。他是俄国驻

北京公使馆的一位医生,同时也是一位植物学家。他所著的《北京历史建筑的

考古研究》(Recherches Archéologiques et historiques sur  Pekin

g)于一八七六年首次在上海由美国长老会传教会出版发行;并于一八七九年由

V·考林·德·普兰西(V.Collin de Plancy)译成法语,在巴黎的《东方语言文

化的生动展示丛书》(Publications de L’Ecole des Lansues Orientale

s  Vivantes)中刊行。

朱丽叶·布莱顿(Juliet Bredon)于一九三一年所著《北京》(Peking)

的第三次重印版,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关于北京的最全面的著作。她是罗伯特·

哈特爵士(Sir Robert Hart)的侄女,她以自己对北京的庙宇、幽处、西山

名胜的漫游和熟知为基础,用优美的引人入胜的风格写下了此书。

作为真实、详尽并且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L.C.阿灵顿(L.C.Arlington)和

威廉·路易森(William Lewisohn)所著的,一九三五年在北京由亨利·威西

(Henri Vetch)出版的《老北京探故》(In Search of Old Peking),

则是无可比拟的。它包含了许多有关北京的平面图和重印的古老版画。

有关北京重大历史事件的著作,下列由J.O.P.布兰德(J.O.P.Bland)和E.

伯克豪斯(E.Backhouse)所著的书非常值得向读者推荐:《女皇治下的中

国》(China under the EmpressDowager),一九一○年海因曼(Heinem

ann)出版(集中论述一九 ○○年的义和团运动),读起来就像一本侦探小说,

而《北京宫廷年鉴与回忆》(Annals and Memoirs of the Court of

Peking),一九一四年哈夫顿(Honghton),米夫林(Mifflin)出版,则包括

了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历史,它是以中文资料为来源的。《中国宫廷生

活》(Court Life in China)是伊沙克·泰勒·海德兰(Isaac Taylor Head

land)所著,一九○九年弗莱明·H·拉维尔(Fleming H.Revell)出版,它讲述

了关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生动故事,内容涉及清王朝最后几十年这一最主

要的历史时期。普特南·维尔(Putnam Weale)所著的《来自北京的唐突信

简)(Indiscreet Letters From Peking)则是对一九○○年八国联军劫掠北

京的个人所见的叙述。阿契巴德·利特尔(Archibald Little)夫人所著的《在我

的北京花园周围》(Round  about My Peking Garden),一九○五年由

费舍·安文(Fisher Unwin)出版,内容也是有关这个时期。

用图片再现北京,最完整而且是最权威性的两部由奥斯伍尔德·喜仁龙(Os

vald Siren)所著的书是《北京的城墙和城门》(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一九一四年由约翰·雷恩(John Lane)出版,其中有一百零九

幅印刷的照片和五十幅绘画;另一部《北京的皇宫》(The Imperial Palace

s of Peking)共三卷,一九二六年出版。赫伯特·怀特(Herbert White)所

著的《美丽的北京》(Peking the Beautiful)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七年

出版,包含了大量的旅游照片。珍贵且有特别的历史意义的是一本由日本木刻

画构成的书:《唐土名胜图绘》(Tangtu Mingsheng Tukwei),一八○四至

一八○五年版,书中展示的是十九世纪初北京的宫廷生活与建筑的生动照片,

本书即从这部日本著作中取用了一些线条画作品。具有特殊价值的是《万寿圣

殿》(Wanshou Shengtien),一幅一百六十六英尺长的卷轴,上面画的是

一七一三年庆祝康熙皇帝六十大寿之时的全城景观,当时清朝正处于它的鼎盛

时期。该作品几次被雕成木刻,其中包括一八七九年的点饰彩(Tienshihtsai)

平版印刷版,附有一个很奇特的英文备注:“这本书出自圆明园的藏书阁(Th

e Book Temple),它是在一八六○年该园被焚之时被弄出来的。一八六○年

十月。”该卷书的底衬页正是选自那幅卷轴的一个部分。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中文的一些主要书目。一个重要参考书是《日下旧闻

抄》。作者朱彝尊(一六二九至一七○九),是康熙皇帝的朋友,一位著名学

者。这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中有关北京的资料汇编。这本书曾经被认为颇具

价值,以至于乾隆皇帝曾在一七四四年下令组织编辑机构扩编此书为一百六十

卷的《日下旧闻考》。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北京概述(三十七至三十八卷),

重大历史事件钩沉(二十九至三十六卷),街道及庙宇(四十三至六十一

卷),园林与郊区(七十四至八十七卷)。

一个真实的资料来源是《顺天府志》(北京地区的历史),一五九三年初

版,一八八六年修改再版,它是奥斯伍尔德·喜仁龙研究的资料来源。

吴长元一七八八年写的《宸垣识略》用十六章的篇幅压缩了多卷体的《日

下旧闻》,它包括了一些珍贵的古地图。孙承泽(一五九二至一六七六)写的

《春明梦余录》提供了有关庙宇,建筑,宫廷习俗的资料,采取的是回忆录的

形式。由两位知名学者刘侗和于奕正一六三五年写的《帝京景物略》虽有史料

价值,但深为丛谈派浮泛模糊之风所累,故在乾隆皇帝的命令下,由皇家著名

编纂者纪晓岚减裁了部分内容。另有京师通俗图书馆出版了一些当代或更近时

期的著作,如《北京风土丛书》,其中包括一本记录北京街头小商贩叫卖声的

小册子。

有两本很好的有关北京的节日习俗的书值得一提。《阴历年》(The Mo

on  Year)是由朱丽叶·布莱顿和伊格·米托伐诺夫(Igor Mitrophanov)撰

写,一九二七年在上海由凯利和瓦尔施(Kelly and  Walsh)出版的。另一

本是《北京日常与年节风俗》(Annal Customs and Festivals in Pekin

g)由德克·波迪(Derk Bodde)写成,一九三六年在北京由亨利·威西(Henri

Vetch)出版,这是从张江裁所著的中文著作《北京岁时记》翻译过来的书。

由R.W.斯威罗(R.W.Swallow)于一九二七年所著的《北京生活一瞥》(Sidel

ights on Peking Life)是一本有趣的小册子,内容更通俗易懂。

下列是一批精心挑选的有关北京及其历史、艺术和风俗的参考文献。它旨

在引导读者具体了解更重要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出处,而并非是包罗万象的。

有关中文的著作,这里只提到了主要的来源。不管怎样,严谨的读者(学

生?)将会发现对《日下旧闻考)(Jyshia  kao)的引用有一千多处。作为

一本所有研究北京的资料之大全,《日下旧闻考》一直讲到了一七四四年,内

容遍及自北京始建以来的每块砖瓦,每首诗及每一份文件材料,其中包括现已

散失的著作。

对于忽必烈所建的这座城市,马可·波罗给予了广泛而且生动的描绘,见于

他的《马可·波罗行纪》(Book of Ser Marco Polo),由亨利·耶尔(He

rry Yule)主编,二卷本,一九○三年斯库纳(Scribner)出版社出版。耶尔

(Yule)和哈瑞·考迪尔(Henri Cordier)对该书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工作,

考证了地名,编写了注解。

一部关于北京的不朽之作《北京,历史描述》(Peking,Histoire et De

scription)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由阿尔封斯·伐维尔(Alphonse Favie

r,一八三七至一九○五)所作,由拉泽利斯特在北堂(Petang)(北京)于一

八九七年出版;一九○○年里尔(Lille)也出版了此书。书中包括了五百二十四

幅中国古代艺术家的雕刻作品的图片。实际上由阿尔封斯、哈伯里希、拉泽利

斯特(Alphonse,Hubrecht,Lazaristes)所作的《北京王权的威严》(Grand

eur et Supr matie de  Peking)一书,只是伐维尔著作的再版。

由哈辛斯·比却林神父(Father Hyacinth Bitchurin,本名尼基塔·雅科夫

列维奇,一七七七至一八五三)的著作,是中文的《宸垣识略》(一七八八)

一书的俄文译作(一八二九年)。这本中文原著后来成为了解《日下旧闻考》

最便利的参考材料。由费利·德·比尼(Ferry de Pigny)译成法语之后,这本

书就成了用西方各种语言研究北京历史的唯一的资料来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

到布莱契奈德(Bretschneider)的出现。

在所有研究北京的人当中,布莱契奈德(Emil  Vasilievitch Bretschnei

der,一八三三至一九○一)是对源自中文的资料相当精通的一位。他是俄国驻

北京公使馆的一位医生,同时也是一位植物学家。他所著的《北京历史建筑的

考古研究》(Recherches Archéologiques et historiques sur  Pekin

g)于一八七六年首次在上海由美国长老会传教会出版发行;并于一八七九年由

V·考林·德·普兰西(V.Collin de Plancy)译成法语,在巴黎的《东方语言文

化的生动展示丛书》(Publications de L’Ecole des Lansues Orientale

s  Vivantes)中刊行。

朱丽叶·布莱顿(Juliet Bredon)于一九三一年所著《北京》(Peking)

的第三次重印版,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关于北京的最全面的著作。她是罗伯特·

哈特爵士(Sir Robert Hart)的侄女,她以自己对北京的庙宇、幽处、西山

名胜的漫游和熟知为基础,用优美的引人入胜的风格写下了此书。

作为真实、详尽并且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L.C.阿灵顿(L.C.Arlington)和

威廉·路易森(William Lewisohn)所著的,一九三五年在北京由亨利·威西

(Henri Vetch)出版的《老北京探故》(In Search of Old Peking),

则是无可比拟的。它包含了许多有关北京的平面图和重印的古老版画。

有关北京重大历史事件的著作,下列由J.O.P.布兰德(J.O.P.Bland)和E.

伯克豪斯(E.Backhouse)所著的书非常值得向读者推荐:《女皇治下的中

国》(China under the EmpressDowager),一九一○年海因曼(Heinem

ann)出版(集中论述一九 ○○年的义和团运动),读起来就像一本侦探小说,

而《北京宫廷年鉴与回忆》(Annals and Memoirs of the Court of

Peking),一九一四年哈夫顿(Honghton),米夫林(Mifflin)出版,则包括

了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历史,它是以中文资料为来源的。《中国宫廷生

活》(Court Life in China)是伊沙克·泰勒·海德兰(Isaac Taylor Head

land)所著,一九○九年弗莱明·H·拉维尔(Fleming H.Revell)出版,它讲述

了关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生动故事,内容涉及清王朝最后几十年这一最主

要的历史时期。普特南·维尔(Putnam Weale)所著的《来自北京的唐突信

简)(Indiscreet Letters From Peking)则是对一九○○年八国联军劫掠北

京的个人所见的叙述。阿契巴德·利特尔(Archibald Little)夫人所著的《在我

的北京花园周围》(Round  about My Peking Garden),一九○五年由

费舍·安文(Fisher Unwin)出版,内容也是有关这个时期。

用图片再现北京,最完整而且是最权威性的两部由奥斯伍尔德·喜仁龙(Os

vald Siren)所著的书是《北京的城墙和城门》(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一九一四年由约翰·雷恩(John Lane)出版,其中有一百零九

幅印刷的照片和五十幅绘画;另一部《北京的皇宫》(The Imperial Palace

s of Peking)共三卷,一九二六年出版。赫伯特·怀特(Herbert White)所

著的《美丽的北京》(Peking the Beautiful)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七年

出版,包含了大量的旅游照片。珍贵且有特别的历史意义的是一本由日本木刻

画构成的书:《唐土名胜图绘》(Tangtu Mingsheng Tukwei),一八○四至

一八○五年版,书中展示的是十九世纪初北京的宫廷生活与建筑的生动照片,

本书即从这部日本著作中取用了一些线条画作品。具有特殊价值的是《万寿圣

殿》(Wanshou Shengtien),一幅一百六十六英尺长的卷轴,上面画的是

一七一三年庆祝康熙皇帝六十大寿之时的全城景观,当时清朝正处于它的鼎盛

时期。该作品几次被雕成木刻,其中包括一八七九年的点饰彩(Tienshihtsai)

平版印刷版,附有一个很奇特的英文备注:“这本书出自圆明园的藏书阁(Th

e Book Temple),它是在一八六○年该园被焚之时被弄出来的。一八六○年

十月。”该卷书的底衬页正是选自那幅卷轴的一个部分。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中文的一些主要书目。一个重要参考书是《日下旧闻

抄》。作者朱彝尊(一六二九至一七○九),是康熙皇帝的朋友,一位著名学

者。这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中有关北京的资料汇编。这本书曾经被认为颇具

价值,以至于乾隆皇帝曾在一七四四年下令组织编辑机构扩编此书为一百六十

卷的《日下旧闻考》。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北京概述(三十七至三十八卷),

重大历史事件钩沉(二十九至三十六卷),街道及庙宇(四十三至六十一

卷),园林与郊区(七十四至八十七卷)。

一个真实的资料来源是《顺天府志》(北京地区的历史),一五九三年初

版,一八八六年修改再版,它是奥斯伍尔德·喜仁龙研究的资料来源。

吴长元一七八八年写的《宸垣识略》用十六章的篇幅压缩了多卷体的《日

下旧闻》,它包括了一些珍贵的古地图。孙承泽(一五九二至一六七六)写的

《春明梦余录》提供了有关庙宇,建筑,宫廷习俗的资料,采取的是回忆录的

形式。由两位知名学者刘侗和于奕正一六三五年写的《帝京景物略》虽有史料

价值,但深为丛谈派浮泛模糊之风所累,故在乾隆皇帝的命令下,由皇家著名

编纂者纪晓岚减裁了部分内容。另有京师通俗图书馆出版了一些当代或更近时

期的著作,如《北京风土丛书》,其中包括一本记录北京街头小商贩叫卖声的

小册子。

有两本很好的有关北京的节日习俗的书值得一提。《阴历年》(The Mo

on  Year)是由朱丽叶·布莱顿和伊格·米托伐诺夫(Igor Mitrophanov)撰

写,一九二七年在上海由凯利和瓦尔施(Kelly and  Walsh)出版的。另一

本是《北京日常与年节风俗》(Annal Customs and Festivals in Pekin

g)由德克·波迪(Derk Bodde)写成,一九三六年在北京由亨利·威西(Henri

Vetch)出版,这是从张江裁所著的中文著作《北京岁时记》翻译过来的书。

由R.W.斯威罗(R.W.Swallow)于一九二七年所著的《北京生活一瞥》(Sidel

ights on Peking Life)是一本有趣的小册子,内容更通俗易懂。


相关内容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 一. 关于"现代" 二. 分期问题 三. 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 导论 一. 关于"现代"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1. 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 是中国现代 ...

  • _西方文化中心主义_话语下的林语堂_送去主义_译介观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 (总第170期) "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话语下的林语堂 "送去主义"译介观 朱伊革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234) 摘 要:"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在长期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占据着主导 ...

  • 现当代作家专题
  • 现代文学主要作家创作特色 胡适 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 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诗歌--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以白话写诗,白话词语和 白话语法结构的运用,即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的散文化).诗歌"有我&qu ...

  • 现当代文学史试卷
  • :号学 :名姓 : 级 班 / 级 年 : 院 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试卷B 一.填空题(每空1分,18分) 1.鲁迅.周作人,生于浙江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文学史将他们合称为"周氏兄弟"或"____________". 2. ...

  • 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答案
  • <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答案 第一章 二十年代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一.填空题: 1.<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2.文学改良 3.鸳鸯蝴蝶派 4.<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 5.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6.<人的文 ...

  • [动人的北平]学案与教案
  • 高二语文导学案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 学习目标: 1.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 2.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3.探究散文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 4.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学习重点: 1.散文的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 2.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 ...

  • 老舍的京味文学
  • 老舍的京味文学 杜艳红 2010414862 新闻学 摘要: 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一部出色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从来就不仅是一种"语言"那么简单,任何的文字都是为了更深的思想内涵服务的.由此可见一种语言 ...

  • 从顺应论看林语堂编译_论语_
  • 第26卷第2期Vol.26No.2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年4月 Apr.2010 从顺应论看林语堂编译<论语> 李昕燕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 ...

  • 第18讲 老舍
  • 第18讲 老舍 第十四周2008-12-1星期一 教学目的 了解老舍的生平及其创作生涯: 理解老舍小说的独特视角和"京味"风格的形成: 掌握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系列及其文化内涵; 掌握<骆驼祥子>的主题意义.艺术特征及其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 掌握老舍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