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献:心灵革命是根本革命

介绍陈瑞献,实在是件困难的事。他的创作门类如此广泛: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评论、翻译、作歌,油画、水墨、雕塑、篆刻、版画、书法,还精于饮食文化、园林艺术和服装设计;他获得的奖项和荣誉亦难以历数:1987年入选世界最古老的权威艺术学术机构——法兰西艺术研究院,时年44岁,成为该研究院300年来最年轻的驻外院士;2003年获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水晶奖,同年获新加坡总统卓越功绩服务勋章,这是新加坡文化界最为崇高的荣耀……

陈瑞献的各类著作55部,在世界各地举行了22次个展。虽然他获得的奖项和荣誉来自各国,特别是来自西方,他的创作根基和源泉却始终是东方哲学和佛学。

陈瑞献1943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祖籍中国福建南安,成长于新加坡,从小接受华文教育,大学主修英文与英国文学,至49岁退休一直供职于法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他一生游走于中西文化间,精通华文、英文、法文、马来文,却始终坚持以华文进行文学创作。他认为,根是一切存在的第一个理由,而中华文化是他的根。作为炎黄子孙,不仅要寻根存根,更要努力让它成长为大树,让枝叶向四面八方生长。

由收藏家陈典琦于1993年建立的陈瑞献艺术馆,是新加坡第一家私立艺术馆,也是唯一以艺术家命名的艺术馆;不过在新加坡的市井之间,一个地铁站,一所医院,一间学校,甚至一家酒楼,一间药铺,都可见到这位大师的作品。他作一幅画,有时只需要5分钟,有时需要几年,而且前者比后者还可能卖更多的钱,他是亚洲区笔润最高的艺术家之一,但陈瑞献在乎的只是创作。他已把自己毕生最珍贵的收藏捐给了国家,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设有“陈瑞献藏室”,向市民免费开放。新加坡邮政也发行了11枚陈瑞献多元作品的邮票。

陈瑞献在中国的创作也不少:江陵碑苑有他一块碑,长江三峡世界华人摩岩刻石艺术馆有他的作品和序碑,中国现代文学馆有他设计的一对青花大瓷瓶,黄帝陵神道口有他的一块书法勒石,青岛小珠山有“一切智园?陈瑞献大地艺术馆”。

这一切成就和行为,陈瑞献说,都来自一颗自由心。从高中时代开始禅修,到1973年,陈瑞献开始以身心实证佛经的义理,“闭关”4年,探索自己的内在。他多次强调,他的艺术是快乐的艺术。在他眼中,无不可入画,无不可作画,一切都是自由且变化多端,充满色彩。

虽禅意十足,但他从不避世。在现代化带来社会急速变化、人们心理受到外在冲击的时代背景下,陈瑞献实践着对现实的深入关切、理性解构,并试图给出一种合理解释和积极指引。他主张一种心灵革命,劝导人们返求于己,探索内在世界,通过理解和修持获得自由的心灵,并认为这是一种最根本的革命。

陈瑞献说,东西方文化是两条并行的河流,过去西方的河流看来似乎更大一些,但“我们已经跨入亚太世纪,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区域的巨大潜能上,正是亚洲对全球性的文艺复兴尽绵力的时候了”。

上篇:善意的力量是无穷的

愿一切美好全在我的一生中出现

《南风窗》:看您的作品,感觉带有一种透视人物心灵的特别能力,您能谈谈创作的感受和经验吗?

陈瑞献:一件好的作品在本质上是一张自画像,是自传性的,你要如实地描绘他人,“他人”就得是你自己。

里尔克曾经是罗丹的秘书,一个天资修丽的诗人,像很多写作人那样,有一天他觉得自己走到了瓶颈,整日苦恼写不出东西来。罗丹告诉他,走出去观察世间吧。去穷究一个对象,直到你明白真相,感到非动笔不可的那时刻。他到巴黎动物园去,格物地认真专注地观察一只豹,后来就有了那首名诗《豹》。当你的心感和对象的心感合而为一时,天地就会向你敞开。当你的专注成为一束激光的时候,火花会一下子醒过来。

这也是王阳明格物修行的方法。根据《传习录卷下》的记载,王阳明与朋友游南镇,朋友说:这些漂亮的鲜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跟我们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说,你还没来看花的时候,花与你心是同归于静的,处于没有念头的状态,可是你来看这些花时,花的颜色一下明白过来,不只是明白自己的美丽,也明白看到它的人。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了,万物都没有跟我的心不同,万物与你的心是合一的。

一个在定境中的禅修者,他就是万物,连毒蛇都不会咬他,因为咬他等于咬它自己。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心感状态,你创作时自然具有洞悉心灵的能力。

《南风窗》:您强调艺术对人的心灵的描述,这种感知别人的能力更多来自天赋还是训练呢?

陈瑞献:两样都有。如果你生生世世都在格物,你自然带来这种基因,这就是天赋。有人看到一只蚂蚁,一下就把它掐死了,但我会想,它为什么靠近我?难道它有事找我吗?为何不试试去注意它?这是天赋使然,同时也是通过训练继续深化天赋的方法。

我写短篇小说,通过不断地格物来锻炼自己,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大致就是你把自己或别人观想成一个专注的对象,然后往内里走去,越走越深,自然会通到一个汇合一切的生命或一切存在的一点。

《南风窗》:可举例说明吗?

陈瑞献:我写过一个短篇《蜡翅》, 用了希腊神话中伊加勒斯(Icarus)装上腊翅从海岛逃亡,因为飞得太近太阳,腊翅为日光所熔,坠海而死的故事,来暗喻新加坡的现代社会转型必然带有的悲剧性。

1960年代的新加坡,很多人原来常年与土地为伴,整天嗅的是泥土、猪矢和草野的味道,突然去到组屋高楼,从环境到习惯,都要进行大幅度的调适,调适不好,悲剧就发生了。《蜡翅》的主角,便是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女孩子。原来还在鸡鸭成群的乡村上学,来到城市,一下子上到20层的高楼,就像进入了阴间。她无法调适,甚至不敢站在窗户边,害怕大风会把她吸出窗外。她产生了各种幻觉,看见男朋友从对面的窗户跳下去,看到对面脚手架上的工友全部掉下去。她害怕别人笑话,只能不断地压抑自己,日夜在恐惧之中过活。我描写社会转型怎么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精神、身体、学业、情感、人际关系。我描述她的时候,她就是我自己,我一上组屋20楼,我的脚踝便开始慢慢收缩隐痛,肛门缩紧心慌,现实中的我上100层楼也没有恐高症,但变成她的时候,我也活在恐惧中。王阳明是有实证经验的,人和花和万物一条心。

《南风窗》:您将1973年开始的4年静修视为人生的分水岭。您最后是如何从静修的世界重新回归社会的?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是什么关系?

陈瑞献:1973年我完全放下文笔画笔,潜入静修4年。最后是在我的法国同事朋友戴文治的坚持下,我重新提起画笔。

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的感觉器官,以及意识的指挥,来觉知外在的世界。意识以比较、推论、测量、幻想,甚至误认的各种方式,来认知实质的境物,或非实质存在的境物;这觉知也让意识生起正面、负面或非正非负的反应。换句话说,意识能不断通过行动、语言以及意念的活动,在宇宙间作出或善或恶,或非善非恶的反应,使生命的轮子不停转动着。但意识并不是内心世界的全部,因为它的本体是第七识末那识,也即是一个能思考而让一个“我”出现,来应对外在世界的意识。而含盍这全部七识,最大的心识的根本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这就是“心”了。生命生生死死的全部经验,都藏在它里面,善恶中性的种子都藏在里面,待时机成熟,每一粒都会结成报果。阿赖耶识是一个永久的资料中心,一个基因库,包含着无上的智慧,能创造万物。人通过修持,感知阿赖耶识的深深细致的存在与功用,便会觉知内心与外在是一体的两面。

人间的是非就像三角形

《南风窗》:对同一件作品,常常有人说很好,有人说不好。您认为,怎样才算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呢?

陈瑞献:月色,鸟鸣,黄山松,里尔克穆座古堡的玟瑰花香,有谁会说不好呢?概念艺术家卡尔(S.Calle)的人像摄影《盲人》,盲人也看得见,他说:“海是我所看过的最美的东西,海一直伸展开去,那么远,一直到你再也看不见。” 毕加索那个有名的难题:“你了解月色的美,鸟儿的歌唱吗?”当今美国电脑公司IBM创造的超聪明机器人“华生”(Watson),凭它肚里10亿页学问的能耐,应该可以试着回答了。

好作品,在眼明有修养的观众,一定具有美学家贝尔(Bell)说的“一个有韵味的造型”,像伊丽莎白?泰勒的脸,紫罗兰色的双眸,鸦黑之发,五官的比例,色调与线条配搭的停妥,都达到平衡和谐的高标,这造型于是打动人心。夏戈每完成一张画,一定拿它跟一样天生的东西相比,如一只手掌一朵花。如果画还能立足,那一定是一张好画,它一定具有“有韵味的造型”。还有,好作品也一定散发出一种内蕴的光辉,让它与不同经验与知识背景的观众,起着不同层次的交流作用,从而产生层层叠叠的意蕴的呈现,进一步深化审美的感动。

《南风窗》:您刚才说看到一只蚂蚁,没有把它掐死。那是不是说,要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你的心地要很好?

陈瑞献:巴斯特纳克说: “坏人写不出好诗。”耶夫土欣可说:“世上只有两种民族:好民族与坏民族。一个好的美国人,比一个坏的俄国人更令我敬爱。”不光是艺术家,所有人类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走。有种就去掐死老虎,一只蚂蚁,连哀求你不要掐死它的能耐都没有,生命已经够小了,为什么还要它死呢?

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利他的素质越来越高的人。当然,这很难做到,但只要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走,生生世世,一天不放弃,就会有到达的一天。《四正勤》中的四句话:“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一个人读了,如果眼泪掉下来,那他己经走上一条每一个行为与决定,都出自好习性好意念的道路。

《南风窗》:谈到艺术家,我想起一个选择游戏:世界末日到来,诺亚方舟只能承载5个人,你会选择哪些人,让他们活下去?在我的记忆中,人们总选择医生、建筑师、科学家等,从来没有人选择艺术家。

陈瑞献: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对朋友去登山,不小心失足滑下山崖,两个人同时抓住了一根绳子,绳子下方是万丈深渊,但绳子只能承载一个人。在下方的那个人,自己动手割断了绳子,让在上方的那个人活下去。

《南风窗》:您认为善意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自私的人不择手段,反而得到更多的东西,您怎么看呢?

陈瑞献:我们看到星光的时候,它已经有极为漫长的路程,我们更看不到存在红外线以内,紫外线以外的事物,我们能感知的能力与范围十分有限,包括善意无穷的运作。但人间确实是有是非黑白。所以,僧人练武,教徒上法庭,希望真相水落石出,才能显露法治之美,公正的伸张。看是非黑白,就像看一个三角形那样,一眼就得看出来。

《南风窗》:您的这一系列思想,与成长环境、家庭、学校,有什么关系吗?

陈瑞献:我从小就离开父母,在新加坡长大、上学、上班,吃了很多苦头。我长年住在新加坡恶名昭彰的红灯区,一个以拳头为最后仲裁标准的地区,因此年少的我就开始发出“人为什么不被捅一刀最后也会死”的疑问。30岁入道,第一次去巴黎,那时整个人处于身心交战中,有时觉得很痛苦,有时很快乐。后来读到《心经》和《道德经》,心情慢慢平复下来。这两部经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告诉我,一个得道的人是怎么回到人间,去告诉众人,“你心中有一颗钻石。”成长的过程就是流浪,怎么走下去得看你自己。假如我没有离家,在父母身边,一直上学然后管父亲的商业王国,最后变成富豪也说不定。

如何面对最后的白光

《南风窗》:您涉及的艺术门类很多,大家都觉得您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以后还会有您这样的人吗?现在社会讲究分工,每个领域都分得非常细。

陈瑞献: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分工慢慢成为社会常态,提高劳动率是分工的最初目的。但回到人类本然的创作本质,一个真正的创作者,必然拥有自由的心灵,创作的媒体也一定多元。一些优秀的艺术家最终以单一的媒介创作,只是后天的选择而已,我们总受到社会环境和各种规范的约束,比如你选择在艺术学院教学,就必须遵从它的规范。

陈瑞献艺术馆的招牌是吴冠中先生的手笔。他起初要依他的习惯用钢笔写,经我要求,他才接受用毛笔写。吴先生少见的毛笔字,粗细变化,比例和结构都安排得很停妥,有奇趣,可见他用钢笔不外是一种选择。他到晚年也用毛笔写字。在巴黎,我曾问赵无极先生有没写文章,他回说画都画不好,还写文章呐。但后来我在《新观察家》杂志看到他的一篇评马蒂斯的文章,确是一流。他要当作家,立刻就是作家。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些全面的、多才多艺的全才,文艺复兴因为是人们常引的经典,人们就以为只有这一批人才是全才,其实不然。中国的王维,不仅写诗、弹琴,还会画画、书法、写文章、禅修;苏东坡更是了不得,精于诗文、画画、弹琴、烹调、禅修;西班牙的诗人洛迦(Lorca),诗文以外,也兼作曲、弹琴、写剧本、拍电影。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Nabokov)同时是杰出科学家,又精于数学、字谜、棋艺、拳击、网球。多元才是创作的常态。

《南风窗》:您涉猎了这么多艺术文学的表现形式,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陈瑞献:这分两个层面,在整体的表现上,我想表达的是,一个创作者的心灵本来是自由的。艺术分工看起来很好,其实不然,专业才是不自由的,是人们屈于客观环境而必须做出的选择。艺术创作终会回到多元和自由的常态。

在另一个层面,我在布散经验,也就是入世的分享。分享有几种内容,一个是知识,一个是获得智慧的方法,一个是摆脱心灵的恐惧之道。这三种内容都建基于一个条件,那就是生命必有的好心肠。

我刚做了个木雕,一个木桶。它要说个故事:在东太平洋厄瓜多尔,有一个小岛叫弗罗里安那岛(Floreana),在岛上的海边有个木桶。从18世纪以来,凡是在这里停留的渔夫,旅者,商人,一定会看看桶里,里面如果放着一封信件,邮址又恰巧是自己的方向,那他一定把它带走,送到它的目的地。200年来,这个没有邮票,工作人员,没有崇高的规则制度,一直沿袭着,依靠的只是人的好心肠。开始这项服务的,也许是个海盗,平时干的都是非法的勾当,但那一刻动了善念,种下了一颗好的种子,并结出了善果。

《南风窗》:您很多创作的题材来源于佛教,西方也有很多基督教的题材,您认为宗教和艺术创作是什么关系?

陈瑞献:人在死后,神识离开身躯之后,经过一条风声很大的暗道,然后在它的尽头看到强烈的白光。白光就是人生的最后现实。人在入静后一样能看到白光。

宗教是教导你如何面对这团白光的学问,当白光出现时,不要害怕,勇敢地面对它,去与光明融合在一起。人在生时就得学习如何面对死亡,这就是禅修的要义。白光太强烈,一般无法直视,在毫无准备情况下,看到它会感到恐惧,所以需要一种指引,一种准备,一种注解,这就是艺术有时可以担当的一种功用。

我写过一则寓言《虹法》:“在旷野,旅者对一大团白光说:‘我无法正视。’白光立即化为八道彩虹。”这彩虹就是画家的色彩,舞者的身段,歌人的声音。

《南风窗》:从具体的角度来看,宗教对您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陈瑞献:变成一个自由的人。

下篇:中华文化是我的根

不张网打网球

《南风窗》:您在印度尼西亚出生,在新加坡长大,还在法国大使馆工作了20多年,可说浸润着中西文化,为什么始终把华语和中华文化当作创作的根基呢?

陈瑞献:根是一切存在的第一个理由。我长得大眼,卷发,黑皮肤,马来朋友很喜欢我,觉得我看起来像马来同胞,我又说马来话。但我的华语华文证明我是华人。

去年有一件事让人很感伤。全世界最后一名会说“波”(Bo)语的85岁老太太波雅?丝尔(Boa Sr)逝世。波族群据说已在印度的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s)生存了6.5万年,波人是世上最古老文化之一的后代。死了,这种语言就消失了,人类社会一个特异的部分消失了,她最后的几句波语录音,听来就像问天的哀鸣。一个人的死亡,把一个族群的历史文化带进了坟墓,这种悲惨的命运在世界任何种族、任何语言上都会发生,不要以为中华民族有13亿人口5000年文化,就可以无忧。所以作为一个华人,爱自己的母语是一种天职。华人要守住祖先的根,还要让这棵树长得好,让它的枝叶向四面八方伸展。

《南风窗》:有没有一些对您影响比较深的人和作品?

陈瑞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像一个苦行僧,一点一点地匍匐前进。

老子和庄子对我影响很大,他们都是开悟的大心灵,是心灵空间无限大的人。读《道德经》与《庄子》的时候,感觉他们就坐在我的头顶,让我发问。

王维也是自由心灵,他把四季的花画在一幅画中,把芭蕉树画在雪地里。在现实中是找不到这个场景的,这是心像的组合。艺术并不是现实直接的反应,是对自然的超越,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境界。让我引清代书画家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一段十分精辟的话:“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寄,或率意挥洒,亦皆练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脑筋那么清楚,实在惊人。

《南风窗》:这些人物可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但对很多艺术家来说,他们只是客观存在,对自己没什么特别影响,对于您来说,他们的影响为什么达到这种程度?

陈瑞献:学佛让我明了磨亮心智提高明觉的重要,这样就能看清方向,只要有高人的地方就往那里走,高人的一句话,好书的一条附注可以引去无量的智慧海洋。1973年,我在巴黎拜访一位很崇敬的大诗人米梭(H.Michaux),他是隐士,巴黎给他的荣耀,他全部不要。我当时年轻,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翻译了他的一篇散文《大卡拉班耶纪行》,他被感动了,通过赵无极提出要见我。我见到他,问他喜读什么书?我当时是搞现代派,他也是新潮派。他说,“我读中世纪的书。”我很吃惊,想起我枕边的《古文观止》和《秋水轩尺牍》。我继续问他,“那你对中国文学感兴趣吗?”他说,“我读《西游记》,读了几遍。”他说,读的书越老越好。当时我听到这些话,很不理解他不说波特莱尔玛拉美,后来慢慢追寻、用功,完全领略到这些话了。从屈原翻到唐宋八大家,个个都是永远的典范。

《南风窗》:您刚才说,现代不必反传统,让我特别有感触。

陈瑞献:一张纸能够留了600年,那股宋代的芬芳与颜色,肯定有道理,有什么理由反它呢?我在青岛创作“一切智园——陈瑞献大地艺术馆”时,我们的司机在山上抓到一条红黑相间的毒蛇,挤进方形的矿泉水瓶,拿来向我炫耀。我对他说,我们来到一块处女地,天地有天大的怀抱才接纳了我们,不然一块石头掉下来,我们都没命了,所以请你尊重这个地方。这条蛇或许可以当你爷爷了,它比我们先来,不要干扰它,把它放回去,还要给它念念咒吧。谁先到谁就是传统嘛。他一听就笑起来,认为这是迷信。我没办法,只好说不放回去就扣你薪水,他马上放了。

介绍陈瑞献,实在是件困难的事。他的创作门类如此广泛: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评论、翻译、作歌,油画、水墨、雕塑、篆刻、版画、书法,还精于饮食文化、园林艺术和服装设计;他获得的奖项和荣誉亦难以历数:1987年入选世界最古老的权威艺术学术机构——法兰西艺术研究院,时年44岁,成为该研究院300年来最年轻的驻外院士;2003年获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水晶奖,同年获新加坡总统卓越功绩服务勋章,这是新加坡文化界最为崇高的荣耀……

陈瑞献的各类著作55部,在世界各地举行了22次个展。虽然他获得的奖项和荣誉来自各国,特别是来自西方,他的创作根基和源泉却始终是东方哲学和佛学。

陈瑞献1943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祖籍中国福建南安,成长于新加坡,从小接受华文教育,大学主修英文与英国文学,至49岁退休一直供职于法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他一生游走于中西文化间,精通华文、英文、法文、马来文,却始终坚持以华文进行文学创作。他认为,根是一切存在的第一个理由,而中华文化是他的根。作为炎黄子孙,不仅要寻根存根,更要努力让它成长为大树,让枝叶向四面八方生长。

由收藏家陈典琦于1993年建立的陈瑞献艺术馆,是新加坡第一家私立艺术馆,也是唯一以艺术家命名的艺术馆;不过在新加坡的市井之间,一个地铁站,一所医院,一间学校,甚至一家酒楼,一间药铺,都可见到这位大师的作品。他作一幅画,有时只需要5分钟,有时需要几年,而且前者比后者还可能卖更多的钱,他是亚洲区笔润最高的艺术家之一,但陈瑞献在乎的只是创作。他已把自己毕生最珍贵的收藏捐给了国家,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设有“陈瑞献藏室”,向市民免费开放。新加坡邮政也发行了11枚陈瑞献多元作品的邮票。

陈瑞献在中国的创作也不少:江陵碑苑有他一块碑,长江三峡世界华人摩岩刻石艺术馆有他的作品和序碑,中国现代文学馆有他设计的一对青花大瓷瓶,黄帝陵神道口有他的一块书法勒石,青岛小珠山有“一切智园?陈瑞献大地艺术馆”。

这一切成就和行为,陈瑞献说,都来自一颗自由心。从高中时代开始禅修,到1973年,陈瑞献开始以身心实证佛经的义理,“闭关”4年,探索自己的内在。他多次强调,他的艺术是快乐的艺术。在他眼中,无不可入画,无不可作画,一切都是自由且变化多端,充满色彩。

虽禅意十足,但他从不避世。在现代化带来社会急速变化、人们心理受到外在冲击的时代背景下,陈瑞献实践着对现实的深入关切、理性解构,并试图给出一种合理解释和积极指引。他主张一种心灵革命,劝导人们返求于己,探索内在世界,通过理解和修持获得自由的心灵,并认为这是一种最根本的革命。

陈瑞献说,东西方文化是两条并行的河流,过去西方的河流看来似乎更大一些,但“我们已经跨入亚太世纪,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区域的巨大潜能上,正是亚洲对全球性的文艺复兴尽绵力的时候了”。

上篇:善意的力量是无穷的

愿一切美好全在我的一生中出现

《南风窗》:看您的作品,感觉带有一种透视人物心灵的特别能力,您能谈谈创作的感受和经验吗?

陈瑞献:一件好的作品在本质上是一张自画像,是自传性的,你要如实地描绘他人,“他人”就得是你自己。

里尔克曾经是罗丹的秘书,一个天资修丽的诗人,像很多写作人那样,有一天他觉得自己走到了瓶颈,整日苦恼写不出东西来。罗丹告诉他,走出去观察世间吧。去穷究一个对象,直到你明白真相,感到非动笔不可的那时刻。他到巴黎动物园去,格物地认真专注地观察一只豹,后来就有了那首名诗《豹》。当你的心感和对象的心感合而为一时,天地就会向你敞开。当你的专注成为一束激光的时候,火花会一下子醒过来。

这也是王阳明格物修行的方法。根据《传习录卷下》的记载,王阳明与朋友游南镇,朋友说:这些漂亮的鲜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跟我们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说,你还没来看花的时候,花与你心是同归于静的,处于没有念头的状态,可是你来看这些花时,花的颜色一下明白过来,不只是明白自己的美丽,也明白看到它的人。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了,万物都没有跟我的心不同,万物与你的心是合一的。

一个在定境中的禅修者,他就是万物,连毒蛇都不会咬他,因为咬他等于咬它自己。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心感状态,你创作时自然具有洞悉心灵的能力。

《南风窗》:您强调艺术对人的心灵的描述,这种感知别人的能力更多来自天赋还是训练呢?

陈瑞献:两样都有。如果你生生世世都在格物,你自然带来这种基因,这就是天赋。有人看到一只蚂蚁,一下就把它掐死了,但我会想,它为什么靠近我?难道它有事找我吗?为何不试试去注意它?这是天赋使然,同时也是通过训练继续深化天赋的方法。

我写短篇小说,通过不断地格物来锻炼自己,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大致就是你把自己或别人观想成一个专注的对象,然后往内里走去,越走越深,自然会通到一个汇合一切的生命或一切存在的一点。

《南风窗》:可举例说明吗?

陈瑞献:我写过一个短篇《蜡翅》, 用了希腊神话中伊加勒斯(Icarus)装上腊翅从海岛逃亡,因为飞得太近太阳,腊翅为日光所熔,坠海而死的故事,来暗喻新加坡的现代社会转型必然带有的悲剧性。

1960年代的新加坡,很多人原来常年与土地为伴,整天嗅的是泥土、猪矢和草野的味道,突然去到组屋高楼,从环境到习惯,都要进行大幅度的调适,调适不好,悲剧就发生了。《蜡翅》的主角,便是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女孩子。原来还在鸡鸭成群的乡村上学,来到城市,一下子上到20层的高楼,就像进入了阴间。她无法调适,甚至不敢站在窗户边,害怕大风会把她吸出窗外。她产生了各种幻觉,看见男朋友从对面的窗户跳下去,看到对面脚手架上的工友全部掉下去。她害怕别人笑话,只能不断地压抑自己,日夜在恐惧之中过活。我描写社会转型怎么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精神、身体、学业、情感、人际关系。我描述她的时候,她就是我自己,我一上组屋20楼,我的脚踝便开始慢慢收缩隐痛,肛门缩紧心慌,现实中的我上100层楼也没有恐高症,但变成她的时候,我也活在恐惧中。王阳明是有实证经验的,人和花和万物一条心。

《南风窗》:您将1973年开始的4年静修视为人生的分水岭。您最后是如何从静修的世界重新回归社会的?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是什么关系?

陈瑞献:1973年我完全放下文笔画笔,潜入静修4年。最后是在我的法国同事朋友戴文治的坚持下,我重新提起画笔。

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的感觉器官,以及意识的指挥,来觉知外在的世界。意识以比较、推论、测量、幻想,甚至误认的各种方式,来认知实质的境物,或非实质存在的境物;这觉知也让意识生起正面、负面或非正非负的反应。换句话说,意识能不断通过行动、语言以及意念的活动,在宇宙间作出或善或恶,或非善非恶的反应,使生命的轮子不停转动着。但意识并不是内心世界的全部,因为它的本体是第七识末那识,也即是一个能思考而让一个“我”出现,来应对外在世界的意识。而含盍这全部七识,最大的心识的根本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这就是“心”了。生命生生死死的全部经验,都藏在它里面,善恶中性的种子都藏在里面,待时机成熟,每一粒都会结成报果。阿赖耶识是一个永久的资料中心,一个基因库,包含着无上的智慧,能创造万物。人通过修持,感知阿赖耶识的深深细致的存在与功用,便会觉知内心与外在是一体的两面。

人间的是非就像三角形

《南风窗》:对同一件作品,常常有人说很好,有人说不好。您认为,怎样才算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呢?

陈瑞献:月色,鸟鸣,黄山松,里尔克穆座古堡的玟瑰花香,有谁会说不好呢?概念艺术家卡尔(S.Calle)的人像摄影《盲人》,盲人也看得见,他说:“海是我所看过的最美的东西,海一直伸展开去,那么远,一直到你再也看不见。” 毕加索那个有名的难题:“你了解月色的美,鸟儿的歌唱吗?”当今美国电脑公司IBM创造的超聪明机器人“华生”(Watson),凭它肚里10亿页学问的能耐,应该可以试着回答了。

好作品,在眼明有修养的观众,一定具有美学家贝尔(Bell)说的“一个有韵味的造型”,像伊丽莎白?泰勒的脸,紫罗兰色的双眸,鸦黑之发,五官的比例,色调与线条配搭的停妥,都达到平衡和谐的高标,这造型于是打动人心。夏戈每完成一张画,一定拿它跟一样天生的东西相比,如一只手掌一朵花。如果画还能立足,那一定是一张好画,它一定具有“有韵味的造型”。还有,好作品也一定散发出一种内蕴的光辉,让它与不同经验与知识背景的观众,起着不同层次的交流作用,从而产生层层叠叠的意蕴的呈现,进一步深化审美的感动。

《南风窗》:您刚才说看到一只蚂蚁,没有把它掐死。那是不是说,要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你的心地要很好?

陈瑞献:巴斯特纳克说: “坏人写不出好诗。”耶夫土欣可说:“世上只有两种民族:好民族与坏民族。一个好的美国人,比一个坏的俄国人更令我敬爱。”不光是艺术家,所有人类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走。有种就去掐死老虎,一只蚂蚁,连哀求你不要掐死它的能耐都没有,生命已经够小了,为什么还要它死呢?

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利他的素质越来越高的人。当然,这很难做到,但只要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走,生生世世,一天不放弃,就会有到达的一天。《四正勤》中的四句话:“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一个人读了,如果眼泪掉下来,那他己经走上一条每一个行为与决定,都出自好习性好意念的道路。

《南风窗》:谈到艺术家,我想起一个选择游戏:世界末日到来,诺亚方舟只能承载5个人,你会选择哪些人,让他们活下去?在我的记忆中,人们总选择医生、建筑师、科学家等,从来没有人选择艺术家。

陈瑞献: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对朋友去登山,不小心失足滑下山崖,两个人同时抓住了一根绳子,绳子下方是万丈深渊,但绳子只能承载一个人。在下方的那个人,自己动手割断了绳子,让在上方的那个人活下去。

《南风窗》:您认为善意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自私的人不择手段,反而得到更多的东西,您怎么看呢?

陈瑞献:我们看到星光的时候,它已经有极为漫长的路程,我们更看不到存在红外线以内,紫外线以外的事物,我们能感知的能力与范围十分有限,包括善意无穷的运作。但人间确实是有是非黑白。所以,僧人练武,教徒上法庭,希望真相水落石出,才能显露法治之美,公正的伸张。看是非黑白,就像看一个三角形那样,一眼就得看出来。

《南风窗》:您的这一系列思想,与成长环境、家庭、学校,有什么关系吗?

陈瑞献:我从小就离开父母,在新加坡长大、上学、上班,吃了很多苦头。我长年住在新加坡恶名昭彰的红灯区,一个以拳头为最后仲裁标准的地区,因此年少的我就开始发出“人为什么不被捅一刀最后也会死”的疑问。30岁入道,第一次去巴黎,那时整个人处于身心交战中,有时觉得很痛苦,有时很快乐。后来读到《心经》和《道德经》,心情慢慢平复下来。这两部经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告诉我,一个得道的人是怎么回到人间,去告诉众人,“你心中有一颗钻石。”成长的过程就是流浪,怎么走下去得看你自己。假如我没有离家,在父母身边,一直上学然后管父亲的商业王国,最后变成富豪也说不定。

如何面对最后的白光

《南风窗》:您涉及的艺术门类很多,大家都觉得您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以后还会有您这样的人吗?现在社会讲究分工,每个领域都分得非常细。

陈瑞献: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分工慢慢成为社会常态,提高劳动率是分工的最初目的。但回到人类本然的创作本质,一个真正的创作者,必然拥有自由的心灵,创作的媒体也一定多元。一些优秀的艺术家最终以单一的媒介创作,只是后天的选择而已,我们总受到社会环境和各种规范的约束,比如你选择在艺术学院教学,就必须遵从它的规范。

陈瑞献艺术馆的招牌是吴冠中先生的手笔。他起初要依他的习惯用钢笔写,经我要求,他才接受用毛笔写。吴先生少见的毛笔字,粗细变化,比例和结构都安排得很停妥,有奇趣,可见他用钢笔不外是一种选择。他到晚年也用毛笔写字。在巴黎,我曾问赵无极先生有没写文章,他回说画都画不好,还写文章呐。但后来我在《新观察家》杂志看到他的一篇评马蒂斯的文章,确是一流。他要当作家,立刻就是作家。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些全面的、多才多艺的全才,文艺复兴因为是人们常引的经典,人们就以为只有这一批人才是全才,其实不然。中国的王维,不仅写诗、弹琴,还会画画、书法、写文章、禅修;苏东坡更是了不得,精于诗文、画画、弹琴、烹调、禅修;西班牙的诗人洛迦(Lorca),诗文以外,也兼作曲、弹琴、写剧本、拍电影。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Nabokov)同时是杰出科学家,又精于数学、字谜、棋艺、拳击、网球。多元才是创作的常态。

《南风窗》:您涉猎了这么多艺术文学的表现形式,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陈瑞献:这分两个层面,在整体的表现上,我想表达的是,一个创作者的心灵本来是自由的。艺术分工看起来很好,其实不然,专业才是不自由的,是人们屈于客观环境而必须做出的选择。艺术创作终会回到多元和自由的常态。

在另一个层面,我在布散经验,也就是入世的分享。分享有几种内容,一个是知识,一个是获得智慧的方法,一个是摆脱心灵的恐惧之道。这三种内容都建基于一个条件,那就是生命必有的好心肠。

我刚做了个木雕,一个木桶。它要说个故事:在东太平洋厄瓜多尔,有一个小岛叫弗罗里安那岛(Floreana),在岛上的海边有个木桶。从18世纪以来,凡是在这里停留的渔夫,旅者,商人,一定会看看桶里,里面如果放着一封信件,邮址又恰巧是自己的方向,那他一定把它带走,送到它的目的地。200年来,这个没有邮票,工作人员,没有崇高的规则制度,一直沿袭着,依靠的只是人的好心肠。开始这项服务的,也许是个海盗,平时干的都是非法的勾当,但那一刻动了善念,种下了一颗好的种子,并结出了善果。

《南风窗》:您很多创作的题材来源于佛教,西方也有很多基督教的题材,您认为宗教和艺术创作是什么关系?

陈瑞献:人在死后,神识离开身躯之后,经过一条风声很大的暗道,然后在它的尽头看到强烈的白光。白光就是人生的最后现实。人在入静后一样能看到白光。

宗教是教导你如何面对这团白光的学问,当白光出现时,不要害怕,勇敢地面对它,去与光明融合在一起。人在生时就得学习如何面对死亡,这就是禅修的要义。白光太强烈,一般无法直视,在毫无准备情况下,看到它会感到恐惧,所以需要一种指引,一种准备,一种注解,这就是艺术有时可以担当的一种功用。

我写过一则寓言《虹法》:“在旷野,旅者对一大团白光说:‘我无法正视。’白光立即化为八道彩虹。”这彩虹就是画家的色彩,舞者的身段,歌人的声音。

《南风窗》:从具体的角度来看,宗教对您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陈瑞献:变成一个自由的人。

下篇:中华文化是我的根

不张网打网球

《南风窗》:您在印度尼西亚出生,在新加坡长大,还在法国大使馆工作了20多年,可说浸润着中西文化,为什么始终把华语和中华文化当作创作的根基呢?

陈瑞献:根是一切存在的第一个理由。我长得大眼,卷发,黑皮肤,马来朋友很喜欢我,觉得我看起来像马来同胞,我又说马来话。但我的华语华文证明我是华人。

去年有一件事让人很感伤。全世界最后一名会说“波”(Bo)语的85岁老太太波雅?丝尔(Boa Sr)逝世。波族群据说已在印度的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s)生存了6.5万年,波人是世上最古老文化之一的后代。死了,这种语言就消失了,人类社会一个特异的部分消失了,她最后的几句波语录音,听来就像问天的哀鸣。一个人的死亡,把一个族群的历史文化带进了坟墓,这种悲惨的命运在世界任何种族、任何语言上都会发生,不要以为中华民族有13亿人口5000年文化,就可以无忧。所以作为一个华人,爱自己的母语是一种天职。华人要守住祖先的根,还要让这棵树长得好,让它的枝叶向四面八方伸展。

《南风窗》:有没有一些对您影响比较深的人和作品?

陈瑞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像一个苦行僧,一点一点地匍匐前进。

老子和庄子对我影响很大,他们都是开悟的大心灵,是心灵空间无限大的人。读《道德经》与《庄子》的时候,感觉他们就坐在我的头顶,让我发问。

王维也是自由心灵,他把四季的花画在一幅画中,把芭蕉树画在雪地里。在现实中是找不到这个场景的,这是心像的组合。艺术并不是现实直接的反应,是对自然的超越,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境界。让我引清代书画家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一段十分精辟的话:“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寄,或率意挥洒,亦皆练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脑筋那么清楚,实在惊人。

《南风窗》:这些人物可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但对很多艺术家来说,他们只是客观存在,对自己没什么特别影响,对于您来说,他们的影响为什么达到这种程度?

陈瑞献:学佛让我明了磨亮心智提高明觉的重要,这样就能看清方向,只要有高人的地方就往那里走,高人的一句话,好书的一条附注可以引去无量的智慧海洋。1973年,我在巴黎拜访一位很崇敬的大诗人米梭(H.Michaux),他是隐士,巴黎给他的荣耀,他全部不要。我当时年轻,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翻译了他的一篇散文《大卡拉班耶纪行》,他被感动了,通过赵无极提出要见我。我见到他,问他喜读什么书?我当时是搞现代派,他也是新潮派。他说,“我读中世纪的书。”我很吃惊,想起我枕边的《古文观止》和《秋水轩尺牍》。我继续问他,“那你对中国文学感兴趣吗?”他说,“我读《西游记》,读了几遍。”他说,读的书越老越好。当时我听到这些话,很不理解他不说波特莱尔玛拉美,后来慢慢追寻、用功,完全领略到这些话了。从屈原翻到唐宋八大家,个个都是永远的典范。

《南风窗》:您刚才说,现代不必反传统,让我特别有感触。

陈瑞献:一张纸能够留了600年,那股宋代的芬芳与颜色,肯定有道理,有什么理由反它呢?我在青岛创作“一切智园——陈瑞献大地艺术馆”时,我们的司机在山上抓到一条红黑相间的毒蛇,挤进方形的矿泉水瓶,拿来向我炫耀。我对他说,我们来到一块处女地,天地有天大的怀抱才接纳了我们,不然一块石头掉下来,我们都没命了,所以请你尊重这个地方。这条蛇或许可以当你爷爷了,它比我们先来,不要干扰它,把它放回去,还要给它念念咒吧。谁先到谁就是传统嘛。他一听就笑起来,认为这是迷信。我没办法,只好说不放回去就扣你薪水,他马上放了。


相关内容

  • 2015陈瑞精选大碟/我不怪你也不恨你[新歌+精选]3CD
  • ',1)"> [WAV/MP3/分轨] ======================================= 专辑名称:新歌+精选 3CD 专辑艺人:陈瑞 发行公司:珠影白天鹅音像出版社 出版公司:珠影白天鹅音像出版社 ISRC编码:CN-F21-10-549-00/A.J ...

  • [珍爱生命,快乐成长]主题班会教案
  • 珍爱生命,快乐成长 主题班会教案 班会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打架,不抽烟,珍爱自己的生命: 2.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3.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珍爱生命,对生命的价值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4.期末考试在即,教育学生当前如何做就是珍爱生命. 基本程序 ...

  • 陈姓宝宝起名字大全--提供陈姓取名建议
  • 一.陈姓取名需知 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是全国第五大的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 陈毅元帅像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 ...

  • 论死刑复核程序.docx申
  • 论死刑复核程序 [摘要] 死刑复核程序因其制度设计中的弊端而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本文从死刑复核程序在我国的发展变化入手,深入 分析了现有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由于制度设计的疏漏,死刑复核程序已经无法起到慎重死刑适用,坚持少杀.慎杀.防止错杀的作用: 笔者从如何解决死刑复核的现存 ...

  • 如何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 如何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作者: 梁冰儒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Wednesday, January 19 2005 10:43 AM 如何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呢?下面是雾青提供的一些建议: 1.公司必须不断成长 竞争太激烈,造成员工的流动率较高,公司也必须在激烈竞争中寻求成长,如果公司停止 ...

  • 男生周团日活动策划书及活动总结
  • 响应政务学院首届政务学院男生周活动号召,为了使学子们在紧张.繁忙的学习工作中的得到放松,缓解压力,愉悦身心,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同时提供给男生一个展现自我魅力的平台,促进男女同学之间的真挚交流,体现男生们阳光.积极的精神风貌,展现青年大学男生的魅力,我们班开展了以"行专男生,韶院最shin ...

  • 最新理论研讨论文选题
  • 赣律协秘字[2012]19号 关于征集全省律师服务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实 务文章的通知 各设区市律师协会.厅直各律师事务所.省律协各专业委员会: 国务院日前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提升 ...

  • [音乐地带]聆听有故事的声音 陈瑞[爱上烟雨楼 HQ]
  • 唱片名称:<爱上烟雨楼 HQ> 唱片艺人:陈瑞 发行公司:北京鸟人艺术提供版权 出版公司:深圳音像公司出版 ISRC:CN-F29-10-025-00/A.J6 发行时间:2010-07 资源类型:320KB/MP3 ◆◆专辑简介◆◆ 看不透的红尘感伤 唱不尽的无限相思 ◆◆专辑曲目◆◆ ...

  • 佛教养生之道――素食
  • 素食是我国佛教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佛教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素食,即不食荤腥,其中荤指葱.蒜.韭菜等五种气味强烈(辛臭)的蔬菜,腥指一切动物肉.不食荤主要是为了清净身心.不熏扰他人,不食腥则主要出于佛教的慈悲教义,是关爱一切生命的表现. 不食荤腥是佛教教义上的一种要求,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