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围棋的起源.发展及交流

  【摘 要】围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起源于中国,逐步传入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本文旨在从历史角度分别对围棋在中日两国的起源及发展历程进行一次简略的回顾,并对中日两国在围棋领域的交流与共同发展情况进行整理及总结,以期为中日两国今后在围棋领域的合作交流提供一个有利的参考。   【关键字】中日围棋;发展交流;研究   围棋是一种两人互相对抗的策略性棋类游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距今大约有4000多年历史。目前围棋游戏在世界各国均有很多的爱好者,以东亚地区国家最为热衷。下面,我们将围棋在中国与日本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对中日两国围棋运动的交流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中国围棋的起源及发展   围棋运动毫无疑问起源于中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文献中就有对围棋运动的记载。当时称之为弈,基本上可以说是现代所有棋类运动的始祖。先秦文献《世本》中有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1]。这句话的意思是,围棋是尧帝所创,而尧帝长子丹朱精于此道。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其所作的《原弈》写道:“弈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岂曰尧哉!”即是说:“围棋必然起源于战国时代。因为围棋中包含了尔虞我诈争城夺地的方法,一定是当时某个国家的国君或参谋所发明。怎么能说是尧发明的呢!”对于围棋的起源一说,文献记载之间众说不一。笔者认为围棋的创制绝对不是某人的个人成果,而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生活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成为社会中广泛进行的棋类运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有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呜呼……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围棋运动的可靠记载。   至秦灭六国统一后,围棋一度绝迹。因秦时的焚书坑儒,秦代的文献少之又少。而其中关于围棋的记载更是凤毛麟角。直至东汉中后期,围棋才重新发展并兴盛起来。东汉马融在《围棋赋》中有这样的句子:“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汉魏时期的围棋盘与现今不同。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记载:“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可见当时的棋盘只有纵横各十七道直线。   到了南北朝,棋盘就已经发展到了十九道纵横,和今天的棋盘一致了。南北朝时期的《棋经》中有“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的记载,这是一个重要的佐证。南北朝时期文人以清淡为风,围棋成为了大部分文人的雅好。[2]   隋唐时期,围棋运动有了长足的发展,围棋开始走出国门,传到了周边的国家。明清时期,中国围棋手的棋力有了飞跃性的提高。清代满州贵族接受了汉族的围棋文化,促使围棋运动在清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清康熙末期到嘉庆初期,清代围棋发展达到顶峰。   近代中国内外交困,因此围棋运动出现一个低谷。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陈毅元帅是一个围棋爱好者,在他的努力下,新中国的围棋运动开始有了恢复与发展,一批新时代的围棋国手逐渐成长起来。而今,中国围棋超越了日本和韩国,又一次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二、日本围棋的起源及发展   围棋运动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围棋运动传入日本的确切时间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最早在《隋书・倭国传》中,就记载了倭人“好棋博、握槊、樗蒲之戏。”日本史料记载,在公元685年(唐朝武后垂拱元年),日本天皇就召大臣上殿手谈(即下围棋)。可以推测,围棋传入日本的时间应该在公元一至四世纪之间。   在日本奈良时期,即公元710年至794年,围棋开始在日本宫廷中流行起来。日本史书《续日本纪》中记载:“宫中有二人名曰大伴宿弥和连东人者,于政务之闲对弈,争论中宿弥以刀砍杀东人。”[3]这期间日本宫廷中已出现了职业棋手,在宫中陪天皇与贵族下棋。   进入平安时期(即公元794年至1185年,唐朝末期至南宋初期)后,日本围棋开始在贵族妇女中流行。镰仓时期(即公元1185年至1333年,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后,围棋逐渐在武士阶层中流行起来。   在室町晚期至安土桃山时期(明朝中晚期),因战国各大名都在大力培养围棋好手。围棋运动反而发展得更为迅猛。这时期还出现了日本著名的围棋大家日海和尚。丰臣秀吉赐予他二百石的年俸。德川幕府初期,他更得到了德川家康的重用,封他为初代名人棋所,年俸增加到五百石。日海和尚将其当年所居的寂光寺改称本因坊,自己改名为本因坊算砂。因此日海和尚即现代日本著名的本因坊始祖。1644年(清朝顺治元年)德川幕府建立了“御城棋”制度。御城棋的胜者不仅个人可以获得全国围棋界最高荣誉,对于棋手所在的围棋家族也是无上的荣耀,甚至还关乎棋所宝座的人选。因此每一家在比赛时都竭尽全力,棋局精彩程度堪称全国之最。   1853年(清朝咸丰三年)美国舰队用坚船利炮扣开了日本国门,日本围棋运动随之走向衰落。1864年御城棋制度终结,同年本因坊家继承人本因坊秀策病逝。明治维新后政府取消了棋所制度,各围棋世家没有了俸禄,棋手的生活一落千丈。   1879年(清朝光绪五年),本因坊十八世村濑秀甫与中川龟三郎联合东京部分棋士组成了方圆社,其目的是为了振兴围棋事业。方圆社是日本国内第一个现代围棋组织。而中国这个时期因内外交困围棋逐渐衰落,落在了日本的后面。   1925年,日本著名财阀大仓喜七郎男爵捐资十万日元建立了日本棋院,自此日本全国棋界归于一统。至今,日本棋院仍然是日本围棋界最高水平的代表。   三、中日围棋交流   日本围棋最早盛行于中国隋唐时期。早在公元701年,日本辩正和尚来华,因擅长围棋之道,被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唐玄宗李隆基召见。唐代苏颚的《杜阳杂编・卷下》有如下记载:“大中中,日本国王子来朝,上设百戏珍馔以礼焉。王子善围棋,上敕顾师言待诏(即棋待诏,宫中棋师)为对手。及师言与之敌手,至三十三下,胜负未决。师言惧辱君命,而汗手凝思,方敢落指,则谓之镇神头,乃解两征势也。王子瞪目缩臂,已伏不胜。回语鸿胪曰:待诏第几手耶,鸿胪诡对曰:第三手。师言实第一国手矣。王子曰:愿见第一。曰:王子胜第三方可见第二,胜第二,方得见第一。今欲躁见第一,其可得乎。王子掩局而吁曰:小国之一,不如大国之三,信矣。今好事者尚有顾师言三十三镇神头图。”[4]   明朝弘治年间,日本僧人虚中和尚到中国浙江地区定居,带来了他自创的《决胜图》两卷。虚中和尚棋力精湛,在当时的中国很有名望。   近代,中国围棋自鸦片战争后由盛转衰,围棋名家越来越少,整个中国棋界显得凋敝不堪。但日本棋界在方圆社、中央棋院等现代化围棋组织的推动下,在近代逐步发展,最终超过了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围棋交流逐渐频繁。1960年,在陈毅元帅与日本国会议员松村谦三的推动下,中日两国开展了三场正式较量。在这次较量中,日本棋手以27胜2败1和的压倒性优势赢得了比赛。[5]通过这次比赛,陈毅元帅认识到了中日围棋间的差距,他发出了必须赶超日本的号召。从此,中国围棋开始逐步恢复当年风范。1984年,由日本NEC公司赞助,中国与日本联合举办了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国棋手在前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都获得了胜利,改变了以往日本棋手强于中国棋手的状况。2013年中国包揽围棋界所有世界冠军,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围棋第一强国。   参考文献:   [1]蒋松卿.围棋起源于何时[J].岭南文史,1995(4).   [2]张承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围棋活动[J].襄樊学院学报,2009(6).   [3]赵德宇.日本围棋源流[J].日本研究,1997(1).   [4]于学岭.中国围棋交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   [5]李星.中日围棋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传承及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6).   作者简介:   吴冰钥,男,威信县第一中学高三年级311班学生。

  【摘 要】围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起源于中国,逐步传入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本文旨在从历史角度分别对围棋在中日两国的起源及发展历程进行一次简略的回顾,并对中日两国在围棋领域的交流与共同发展情况进行整理及总结,以期为中日两国今后在围棋领域的合作交流提供一个有利的参考。   【关键字】中日围棋;发展交流;研究   围棋是一种两人互相对抗的策略性棋类游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距今大约有4000多年历史。目前围棋游戏在世界各国均有很多的爱好者,以东亚地区国家最为热衷。下面,我们将围棋在中国与日本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对中日两国围棋运动的交流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中国围棋的起源及发展   围棋运动毫无疑问起源于中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文献中就有对围棋运动的记载。当时称之为弈,基本上可以说是现代所有棋类运动的始祖。先秦文献《世本》中有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1]。这句话的意思是,围棋是尧帝所创,而尧帝长子丹朱精于此道。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其所作的《原弈》写道:“弈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岂曰尧哉!”即是说:“围棋必然起源于战国时代。因为围棋中包含了尔虞我诈争城夺地的方法,一定是当时某个国家的国君或参谋所发明。怎么能说是尧发明的呢!”对于围棋的起源一说,文献记载之间众说不一。笔者认为围棋的创制绝对不是某人的个人成果,而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生活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成为社会中广泛进行的棋类运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有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呜呼……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围棋运动的可靠记载。   至秦灭六国统一后,围棋一度绝迹。因秦时的焚书坑儒,秦代的文献少之又少。而其中关于围棋的记载更是凤毛麟角。直至东汉中后期,围棋才重新发展并兴盛起来。东汉马融在《围棋赋》中有这样的句子:“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汉魏时期的围棋盘与现今不同。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记载:“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可见当时的棋盘只有纵横各十七道直线。   到了南北朝,棋盘就已经发展到了十九道纵横,和今天的棋盘一致了。南北朝时期的《棋经》中有“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的记载,这是一个重要的佐证。南北朝时期文人以清淡为风,围棋成为了大部分文人的雅好。[2]   隋唐时期,围棋运动有了长足的发展,围棋开始走出国门,传到了周边的国家。明清时期,中国围棋手的棋力有了飞跃性的提高。清代满州贵族接受了汉族的围棋文化,促使围棋运动在清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清康熙末期到嘉庆初期,清代围棋发展达到顶峰。   近代中国内外交困,因此围棋运动出现一个低谷。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陈毅元帅是一个围棋爱好者,在他的努力下,新中国的围棋运动开始有了恢复与发展,一批新时代的围棋国手逐渐成长起来。而今,中国围棋超越了日本和韩国,又一次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二、日本围棋的起源及发展   围棋运动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围棋运动传入日本的确切时间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最早在《隋书・倭国传》中,就记载了倭人“好棋博、握槊、樗蒲之戏。”日本史料记载,在公元685年(唐朝武后垂拱元年),日本天皇就召大臣上殿手谈(即下围棋)。可以推测,围棋传入日本的时间应该在公元一至四世纪之间。   在日本奈良时期,即公元710年至794年,围棋开始在日本宫廷中流行起来。日本史书《续日本纪》中记载:“宫中有二人名曰大伴宿弥和连东人者,于政务之闲对弈,争论中宿弥以刀砍杀东人。”[3]这期间日本宫廷中已出现了职业棋手,在宫中陪天皇与贵族下棋。   进入平安时期(即公元794年至1185年,唐朝末期至南宋初期)后,日本围棋开始在贵族妇女中流行。镰仓时期(即公元1185年至1333年,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后,围棋逐渐在武士阶层中流行起来。   在室町晚期至安土桃山时期(明朝中晚期),因战国各大名都在大力培养围棋好手。围棋运动反而发展得更为迅猛。这时期还出现了日本著名的围棋大家日海和尚。丰臣秀吉赐予他二百石的年俸。德川幕府初期,他更得到了德川家康的重用,封他为初代名人棋所,年俸增加到五百石。日海和尚将其当年所居的寂光寺改称本因坊,自己改名为本因坊算砂。因此日海和尚即现代日本著名的本因坊始祖。1644年(清朝顺治元年)德川幕府建立了“御城棋”制度。御城棋的胜者不仅个人可以获得全国围棋界最高荣誉,对于棋手所在的围棋家族也是无上的荣耀,甚至还关乎棋所宝座的人选。因此每一家在比赛时都竭尽全力,棋局精彩程度堪称全国之最。   1853年(清朝咸丰三年)美国舰队用坚船利炮扣开了日本国门,日本围棋运动随之走向衰落。1864年御城棋制度终结,同年本因坊家继承人本因坊秀策病逝。明治维新后政府取消了棋所制度,各围棋世家没有了俸禄,棋手的生活一落千丈。   1879年(清朝光绪五年),本因坊十八世村濑秀甫与中川龟三郎联合东京部分棋士组成了方圆社,其目的是为了振兴围棋事业。方圆社是日本国内第一个现代围棋组织。而中国这个时期因内外交困围棋逐渐衰落,落在了日本的后面。   1925年,日本著名财阀大仓喜七郎男爵捐资十万日元建立了日本棋院,自此日本全国棋界归于一统。至今,日本棋院仍然是日本围棋界最高水平的代表。   三、中日围棋交流   日本围棋最早盛行于中国隋唐时期。早在公元701年,日本辩正和尚来华,因擅长围棋之道,被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唐玄宗李隆基召见。唐代苏颚的《杜阳杂编・卷下》有如下记载:“大中中,日本国王子来朝,上设百戏珍馔以礼焉。王子善围棋,上敕顾师言待诏(即棋待诏,宫中棋师)为对手。及师言与之敌手,至三十三下,胜负未决。师言惧辱君命,而汗手凝思,方敢落指,则谓之镇神头,乃解两征势也。王子瞪目缩臂,已伏不胜。回语鸿胪曰:待诏第几手耶,鸿胪诡对曰:第三手。师言实第一国手矣。王子曰:愿见第一。曰:王子胜第三方可见第二,胜第二,方得见第一。今欲躁见第一,其可得乎。王子掩局而吁曰:小国之一,不如大国之三,信矣。今好事者尚有顾师言三十三镇神头图。”[4]   明朝弘治年间,日本僧人虚中和尚到中国浙江地区定居,带来了他自创的《决胜图》两卷。虚中和尚棋力精湛,在当时的中国很有名望。   近代,中国围棋自鸦片战争后由盛转衰,围棋名家越来越少,整个中国棋界显得凋敝不堪。但日本棋界在方圆社、中央棋院等现代化围棋组织的推动下,在近代逐步发展,最终超过了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围棋交流逐渐频繁。1960年,在陈毅元帅与日本国会议员松村谦三的推动下,中日两国开展了三场正式较量。在这次较量中,日本棋手以27胜2败1和的压倒性优势赢得了比赛。[5]通过这次比赛,陈毅元帅认识到了中日围棋间的差距,他发出了必须赶超日本的号召。从此,中国围棋开始逐步恢复当年风范。1984年,由日本NEC公司赞助,中国与日本联合举办了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国棋手在前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都获得了胜利,改变了以往日本棋手强于中国棋手的状况。2013年中国包揽围棋界所有世界冠军,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围棋第一强国。   参考文献:   [1]蒋松卿.围棋起源于何时[J].岭南文史,1995(4).   [2]张承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围棋活动[J].襄樊学院学报,2009(6).   [3]赵德宇.日本围棋源流[J].日本研究,1997(1).   [4]于学岭.中国围棋交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   [5]李星.中日围棋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传承及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6).   作者简介:   吴冰钥,男,威信县第一中学高三年级311班学生。


相关内容

  • 围棋的起源和发展
  • 第一课 围棋的起源和发展 围棋,是中国传统"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中的一种.古时候把围棋称为"弈". 人们有时候将一个人会不会下围棋,看作其是否优雅.多才的标志之一.现在,围棋这个古 老的游戏不仅在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在世界其他范围内也逐渐得到普 ...

  • 中日围棋擂台赛30周年纪念赛 日本棋手简介(图)
  • 新浪体育讯 今年8月,"中日围棋擂台赛30周年纪念赛"将隆重举行,中日各出五位棋手进行对抗,以下是日本队参赛棋手简介. 武宫正树 1951年1月1日生,1965年入段,1977年升为九段.以"宇宙流"闻名棋界,赢得了无数棋迷的热爱,曾与聂卫平在第二届中日围棋擂 ...

  • 陈祖德与死神最后一役
  • 他是1949年后第一个战胜日本九段的棋手,并迅速成为跟雷锋.王进喜一样高大的偶像,聂卫平为看他下棋而翘课:他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官员 陈祖德被称为围棋界泰斗,他曾和陈毅.金庸.吴清源交过手,战胜日本"棋仙"时只有19岁.就连如今声名显赫的聂卫平,也曾为了观看他与别人对战而翘课,被妈妈 ...

  • 兴平小学围棋组教案
  • 围 棋 组 教 案 主 编:刘生吉 成 员:肖金明 赵淑明 第一课 气 一.教学目标 (一)围棋棋史方面: 1.知道围棋起源的故事. 2.认识围棋棋盘和棋子. 3.学习围棋的基本规则.知道围棋是两个人玩儿的游戏,并且知道围棋要下在棋盘的交叉点上,学习围棋判断输赢的方法. (二)围棋礼仪方面: 学习学 ...

  • 论日本茶道的起源_形成发展及其现状_李晓雪
  • 第32卷 第3期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Vol.32, No.3 2012年3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March. 2012, 077-077 论日本茶道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其现状 李晓雪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内容提要] 日本茶道源于 ...

  • Master赢了,但棋道永存
  • 宋代<棋经十三篇>中早已点明:"自古及今,弈者无同局.<传>曰:'日日新.'"意思是围棋从古至今,对弈中从未出现过相同的棋局,每天都有新变化. 可见,棋虽小道也通大道,无论是人还是人工智能在棋道中都只是沧海之一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的理解围棋,帮助 ...

  • 围棋文化漫谈(一):围棋的起源
  • 垂柳对弈 方寸棋盘黑白子 纵横阴阳五行戏 变幻玄妙在道中 直叫神仙乐不疲 琴.棋.书.画是中国四大古老的文化艺术,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它们伴随着儒.释.道思想和其它文化艺术,融贯于绵绵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在琴.棋.书.画中,又以围棋最为特别,它不仅具有其它艺术门类的许多共性,诸如抒发意境.陶冶情 ...

  • 围棋的起源
  • 第一堂课: 围棋的起源以及最基本的一些认识 一.围棋的起源 1.我国最早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是"尧舜以棋教子"的故事. (大家知道尧是谁吗). 当时尧的儿子丹朱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他的母亲很着急,找到尧.尧就对丹朱说:"你不愿学打猎,就学行兵征战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学会了, ...

  • 超越自我(十四)
  • 苦斗�原 1964年,三年灾害的乌云已从天空中散开.逝去,大地又充满了生气,围棋事业也随之得到发展.在这―年,我顺风满帆地进入了自己的全盛时期,诸事称心,――切如意. 这年四月,在杭州举行的全国围棋锦标赛中我终于获得了冠军.第一次摘得桂冠总是喜悦的,但并没使我激动,因为此时不仅我个人,恐怕就连整个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