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突围

  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题的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要求六盘水展示出一条旅游发展新路径:打造中国避暑休闲城市、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山地康体养生度假胜地……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健康有序的范本。   8月18日,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六盘水市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省政协主席王富玉,省委副书记李军,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省领导廖少华、龙超云、蒙启良出席。陈敏尔、杜一力讲话,李军主持会议。蒙启良向第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贵阳市政府负责人授旗。   六盘水在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题的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展示出一条旅游发展新路径:打造中国避暑休闲城市、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山地康体养生度假胜地。先天的气候优势、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不断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六盘水将旅游这块短板变成助推发展的又一跳板,同时也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健康有序的范本。   暴富 资源型城市的隐患   30年前六盘水建市,加快了对当地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六盘水已经成为中国长江以南14个省、市、区中最大的煤炭资源基地。在建市之初,六盘水凭借丰富的资源,粗放式发展,快速积累财富,GDP和财政收入成倍增长,初步实现了由落后地区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跨越。   随着资源开发的全面起步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六盘水矿产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水质持续下降,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森林覆盖率最低时曾跌至7.55%,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成为荒漠化、石漠化重灾区,六盘水也因此在2007年初上了国家环保总局“区域限批”名单。   在享受了资源开采带来的“激进式”发展后,六盘水面临从“煤都”变为“废都”的危险。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六盘水没有一条道走到黑,而是决定:转型。   转型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为实现转型发展,六盘水市提出“立足煤、依托煤、跳出煤、超越煤”,通过调整优化结构,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度,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转型。一大批装备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新材料等项目入驻六盘水,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012年,六盘水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4.42亿元,同比增长21.6%。以煤电钢、煤电铝、煤电化、煤电材“四个一体化”品牌为载体,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了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六盘水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探索出洗煤煤泥烘干利用、矿井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等循环发展模式,从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中,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六盘水市循环再利用粉煤灰285万吨,煤矸石、炉渣、煤泥等200余万吨,万元GDP能耗降低3.43%。2009年9月,国务院将六盘水列为全国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12年初出台的国发2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支持六盘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   生态 经济提速的保障   2012年8月,上万只白鹭出现在六盘水市明湖湿地公园、荷城湿地公园和德坞水库;12月,300多只红嘴鸥出现在明湖湿地公园。近年来,六盘水市区几大湿地公园相继建成,为候鸟栖息提供了舒适的家园。   在今年7月举办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表示:“绝不能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必须选择一条既不破坏生态,又能让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路子”,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努力建设‘东方瑞士’,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六盘水在近年来一直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课题。   为实现节能减排,六盘水累计淘汰炼铁、焦炭、铁合金等9个行业落后产能2000余万吨,坚决关停“五小”、取缔“两土”,小煤窑从原来的2475个减至289个。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运用多种手段,给各地各部门定下节能减排硬任务,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六盘水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工程确立为生态建设的重点。截至目前,共完成营造林36.33万亩,完成封山育林4611.69公顷、经济林1317.26公顷、防护林785.4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9%,并以每年以1.8个百分点的速度恢复植被,市区空气优良率达100%。   随着城市绿化、湿地公园的建设,六盘水从“黑山黑水”的污染大户,摇身变为了“林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生态之城。全市开展的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城市、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实现了从生产到生活的全面低碳环保,让六盘水在保住绿水青山的同时,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创造“金山”。   旅游 转型发展的新支柱   六盘水市年平均温度12.3~15.2℃,夏季平均气温19.7℃。气候凉爽、舒适,2005年8月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2006年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机构评为“全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2009年5月,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被评为“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   六盘水历史文化悠久,是春秋秦汉之时的夜郎故地。同时,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民族风情浓郁,民风淳朴。境内风光旖旎,山水雄奇险峻,具有适合发展户外运动的各类地型,旅游资源丰富。   每年一届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是贵州实施旅游精品战略、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重大举措。借助第八届旅发大会,六盘水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接待服务能力,将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喀斯特景观体验地、工业旅游示范地作为建设目标。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环境整治,建设景区道路、停车场、游客中心、码头等配套设施,改变六盘水旅游产业相对落后的现状。   六盘水的旅游发展布局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三条主线、五大基地”。一个中心即凉都旅游目的地;三条主线即水黄高速、镇胜高速、北盘江水路等交通沿线;五大基地即亚高原山地户外运动、森林度假基地,湖滨休闲度假基地,民族生态文化基地,自然生态观光、户外运动露营基地,特色乡村文化休闲体验基地。在此基础上,规划出“山地休闲度假之旅、地质生态之旅、民族风情之旅、城市休闲之旅、城郊乡村之旅、冬季滑雪之旅、工业文明之旅”7大类型共19条市内精品旅游线路,现代都市休闲游雏形初显。   未来,六盘水还将继续打造“乌蒙之巅”、“夜郎故地”、“大三线探秘”、“亚高原运动”等特色旅游品牌,通过举办户外运动赛事、会展,引进国际化超市、酒店,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确立中心城区的旅游中心地位。以中国凉都国际休闲城综合体项目为支撑,以“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旅游为发展目标,以生态保护、新兴业态和低碳旅游为发展方向,用国际眼光和生态文明理念做好旅游规划。将城市、山水、田园、气候、工业等资源要素整合,使旅游与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彻底实现从“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的战略转移。   责任编辑 哈文丽

  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题的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要求六盘水展示出一条旅游发展新路径:打造中国避暑休闲城市、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山地康体养生度假胜地……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健康有序的范本。   8月18日,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六盘水市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省政协主席王富玉,省委副书记李军,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省领导廖少华、龙超云、蒙启良出席。陈敏尔、杜一力讲话,李军主持会议。蒙启良向第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贵阳市政府负责人授旗。   六盘水在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题的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展示出一条旅游发展新路径:打造中国避暑休闲城市、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山地康体养生度假胜地。先天的气候优势、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不断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六盘水将旅游这块短板变成助推发展的又一跳板,同时也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健康有序的范本。   暴富 资源型城市的隐患   30年前六盘水建市,加快了对当地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六盘水已经成为中国长江以南14个省、市、区中最大的煤炭资源基地。在建市之初,六盘水凭借丰富的资源,粗放式发展,快速积累财富,GDP和财政收入成倍增长,初步实现了由落后地区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跨越。   随着资源开发的全面起步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六盘水矿产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水质持续下降,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森林覆盖率最低时曾跌至7.55%,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成为荒漠化、石漠化重灾区,六盘水也因此在2007年初上了国家环保总局“区域限批”名单。   在享受了资源开采带来的“激进式”发展后,六盘水面临从“煤都”变为“废都”的危险。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六盘水没有一条道走到黑,而是决定:转型。   转型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为实现转型发展,六盘水市提出“立足煤、依托煤、跳出煤、超越煤”,通过调整优化结构,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度,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转型。一大批装备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新材料等项目入驻六盘水,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012年,六盘水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4.42亿元,同比增长21.6%。以煤电钢、煤电铝、煤电化、煤电材“四个一体化”品牌为载体,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了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六盘水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探索出洗煤煤泥烘干利用、矿井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等循环发展模式,从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中,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六盘水市循环再利用粉煤灰285万吨,煤矸石、炉渣、煤泥等200余万吨,万元GDP能耗降低3.43%。2009年9月,国务院将六盘水列为全国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12年初出台的国发2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支持六盘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   生态 经济提速的保障   2012年8月,上万只白鹭出现在六盘水市明湖湿地公园、荷城湿地公园和德坞水库;12月,300多只红嘴鸥出现在明湖湿地公园。近年来,六盘水市区几大湿地公园相继建成,为候鸟栖息提供了舒适的家园。   在今年7月举办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表示:“绝不能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必须选择一条既不破坏生态,又能让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路子”,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努力建设‘东方瑞士’,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六盘水在近年来一直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课题。   为实现节能减排,六盘水累计淘汰炼铁、焦炭、铁合金等9个行业落后产能2000余万吨,坚决关停“五小”、取缔“两土”,小煤窑从原来的2475个减至289个。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运用多种手段,给各地各部门定下节能减排硬任务,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六盘水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工程确立为生态建设的重点。截至目前,共完成营造林36.33万亩,完成封山育林4611.69公顷、经济林1317.26公顷、防护林785.4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9%,并以每年以1.8个百分点的速度恢复植被,市区空气优良率达100%。   随着城市绿化、湿地公园的建设,六盘水从“黑山黑水”的污染大户,摇身变为了“林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生态之城。全市开展的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城市、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实现了从生产到生活的全面低碳环保,让六盘水在保住绿水青山的同时,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创造“金山”。   旅游 转型发展的新支柱   六盘水市年平均温度12.3~15.2℃,夏季平均气温19.7℃。气候凉爽、舒适,2005年8月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2006年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机构评为“全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2009年5月,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被评为“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   六盘水历史文化悠久,是春秋秦汉之时的夜郎故地。同时,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民族风情浓郁,民风淳朴。境内风光旖旎,山水雄奇险峻,具有适合发展户外运动的各类地型,旅游资源丰富。   每年一届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是贵州实施旅游精品战略、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重大举措。借助第八届旅发大会,六盘水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接待服务能力,将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喀斯特景观体验地、工业旅游示范地作为建设目标。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环境整治,建设景区道路、停车场、游客中心、码头等配套设施,改变六盘水旅游产业相对落后的现状。   六盘水的旅游发展布局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三条主线、五大基地”。一个中心即凉都旅游目的地;三条主线即水黄高速、镇胜高速、北盘江水路等交通沿线;五大基地即亚高原山地户外运动、森林度假基地,湖滨休闲度假基地,民族生态文化基地,自然生态观光、户外运动露营基地,特色乡村文化休闲体验基地。在此基础上,规划出“山地休闲度假之旅、地质生态之旅、民族风情之旅、城市休闲之旅、城郊乡村之旅、冬季滑雪之旅、工业文明之旅”7大类型共19条市内精品旅游线路,现代都市休闲游雏形初显。   未来,六盘水还将继续打造“乌蒙之巅”、“夜郎故地”、“大三线探秘”、“亚高原运动”等特色旅游品牌,通过举办户外运动赛事、会展,引进国际化超市、酒店,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确立中心城区的旅游中心地位。以中国凉都国际休闲城综合体项目为支撑,以“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旅游为发展目标,以生态保护、新兴业态和低碳旅游为发展方向,用国际眼光和生态文明理念做好旅游规划。将城市、山水、田园、气候、工业等资源要素整合,使旅游与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彻底实现从“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的战略转移。   责任编辑 哈文丽


相关内容

  • 资源枯竭城市"逆境突围"
  • 9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要把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棚户区改造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棚户区改造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巨大潜力源泉.为防重蹈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覆辙,中国正在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 辽宁阜新 作为我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 ...

  • 旅游策划第一人李也:旅游业焦点人物之"资源城市转型"
  • 攀枝花,西部一座因钢铁闻名的资源名城突然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新角色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座资源型城市却屡屡因旅游事件被媒体报道:"中国攀枝花欢乐阳光节"."公益旅游--爱在盐边工程"."多送一瓶水,盐边在行动".&quo ...

  • 面临困境的传统零售企业该如何突围?
  • 行业 · 零售 [干货]面临困境的传统零售企业该如何突围? 观点 孙松廷 | 海源投资 2015.12.1 00:10 不能将传统零售业的困境之因全归结为受电商的冲击,可以说也有零售业自身的原因.而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呢?成为新经济改造中的关键一环:做好社区经济的入口:对原有业态进行调整:借用政策和资本 ...

  • "优化产业结构是化危为机的根本途径"
  • "优化产业结构是化危为机的根本途径" 东莞市市长李毓全谈应对国际金融风暴经验 类别:经济新闻 作者:佘慧萍 原创 浏览量:210 发布时间:2009-11-05 版次:AA10 版名:特别报道 稿源:南方都市报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个寻找新的经济平衡的时代,对于中国,这是个经 ...

  • 标题.描述设定案例
  • 据英国<每日邮报>9月17日报道,近日,美国圣迭戈市的两名渔民黎明时分下海捕鱼时,拍摄到杀人鲸随船而舞的场景. 画面中显示,30多条杀人鲸在离渔船不远的地方翻滚乱撞.两名渔民开始有些害怕,不过随后放松下来,将摄像机置于水下录制下杀人鲸与他们一起出海的活动情景. 据悉,杀人鲸虽令人恐怖,但 ...

  • 富士康3C电商转型之考:郭台铭二次变革亟待突围|富士康|郭台铭|电商
  • 目前,富连网国内流量排位为3万多,比飞虎乐购还要靠后.尽管台湾有无尽商机,但富士康作为一家传统代工企业,并不具备任何电商基因,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理财周报见习记者 王思琪/深圳报道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商的迅速崛起,这些都给了传统企业无限冲击. 一方面,传统企业转型或是尝试运作电商平台者遍地开花 ...

  • 浙江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推进科学发展纪实
  • 浙江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推进科学发展纪实 这是一片从不缺乏改革热情和创新勇气的热土.30年前,浙江率先启动民营化.市场化改革,培育出了中国第一家私营企业.第一个专业市场.第一个股份合作社--今天,在传统发展模式急需转型的关键时刻,浙江又一次站在了改革创新的前沿. 去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实施浙江海洋 ...

  • 郭碧勋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 郭碧勋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4日纠错 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郭碧勋 (2014年1月23日) 同志们: 这次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是我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振奋精神.鼓舞干劲的 ...

  • "逆城市化"趋势下中国村镇的发展机遇
  • 作者:陈伯君 社会科学研究 2007年09期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7)03-0053-05 一.引言 中国城乡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20多年来中国城市迅猛发展,同时,城市化进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专家们归纳为城市"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