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语文考试第一、第五单元测试 命题人:卢孝燕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1.选出下面划线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m àn ) ji é) z ōu ) m ào )
Bg ù) n ì) ju àn ) xi á)
C q ǐ) j ǐ) y áng ) t āng )
D du ō) pi án )w ēn ) xi 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托词 油光可鉴 愚钝 正襟危座 B.侏儒 粗致滥造 迁徒 不可名状
C.驰骋 黯然失色 懈怠 翻来覆去 D.虐待 长嘘短叹 苍茫 广袤无垠
3.选出下面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油光可鉴(鉴别) 不逊:无礼 匿名(隐藏)
B .不可名状(说出) 睥睨:眼睛斜着看 旸谷(日出)
C .脂粉奁(盒子) 器宇:气概、风度 诘责(谈论)
D.无可置疑(怀疑) 禁锢:束缚,限制 下午霁(阴天)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足球队首次征战世界杯, 竞相报道,佳作纷呈。
B 人头地的一天。
C
D
5.根据课文填空或理解性默写。(10分)
(1)、常言道“春雨贵如油”,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春雨和草
的两句诗是 , 。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
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现作者美好愿望的句子
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4)、在商品经济的今天,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能够甘于寂寞,致力科研,这正
如古人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他们高洁的志趣和坚
定的人格。(用《五柳先生传》中的两句话来填写)
(5)、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
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借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6.分别仿照划线的句子各写一句话,要求语意相关,句式整齐。(4分) 拥有是美丽的,但不要因为失去而黯淡了自己的生命。失去了太阳,你还会有
星光的照耀. (1) , 。不能设想,屈原不失去生活的优裕和舒适,怎么会诞生《离骚》这样灿烂的篇章? (2) , ?
7.阅读下列古诗句,探究“子规(杜鹃)”在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3分)
材料一: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材料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材料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此寄》) 8.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共5分)
中国青年报5月15日电为鼓励广大青少年编创、制作、传播优秀微电影
作品,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启动2014“向上·向
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活动。大赛突出“向上·向善”的活动主题。“向
上”即心系祖国、追求梦想,勤奋学习、提高本领,开拓进取、创新创业,艰
苦奋斗、攻坚克难;“向善”即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爱岗勤勉、敬业奉献,
敬老爱幼、睦亲敦邻,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参赛作品分为微电影成片和微电
影项目书两类,获奖者将得到荣誉证书和奖金,获奖作品将推荐至中央、省市
电视台和知名网络媒体进行展播。
(2)下面是此次大赛的宣传画,请说明该画面的内容。要求:①采用总分的结
构方式。②运用合理的说明顺
序。(3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9—13题(1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马之千里者 执策而临之 B.策之不以其道 道狭草木长 .... C.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D. 食之不能尽其材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1分)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谈谈本文给你的启发。(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问题。(12分)
滴水之恩
①现在我已到“而立”之年,有一次我在闹市与金龙相遇。此时,他已是
个沉稳、温和的父亲了。看到金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我们初中生活的情景„„
②我们当时的班里,有个名叫金龙的男生。此人的名字起得富丽堂皇,可
品行却是一塌糊涂。他有点“斗鸡眼”,眼睛总像是在凝视鼻尖的正前方;头
发理得极短,根根竖起;而且学习成绩也很差。当然,他最大的特点,一是穷,
穷到非拖欠书杂费不可;还有就是爱打架,谁冒犯他,他就抡拳头。
③我和金龙几乎没有什么交往,那时我是个胆怯的女孩,我保护自己的诀
窍是:不去招惹金龙这样的首恶分子,甚至连目光都不在他身上停留。
④有一天轮到我值日,却发现金龙捂着肚子坐在椅子上。我放慢打扫的速
度,故意看着窗外。隔了一会儿,忽听“呕”的一声,他竟跌坐在地上,牙齿
将嘴唇咬出血来。我不得不跑过去问他怎么了,他只是摇头。我拿出手巾给他
擦血,他没接,只用手背在嘴上抹来抹去。
⑤后来我才知道他肠子有病,有时会疼昏过去。
⑥又过了不久,班里排练大合唱,准备国庆节全体上台演出,并且规定个
人准备白衬衣蓝裤子,可金龙说他不参加。知情的人说,他没有白衬衣。到了
演出那天,大家都觉得少一个人不好,于是我就出去向邻班的男生借了一件白
衬衣交给金龙。金龙先是推让,最后还是接受了。
⑦演出散场后,金龙将衬衣还给我。他居然把衬衣叠得工工整整,就像一
个非常斯文的男生。这令我非常惊喜,忽然觉得他并不是那么可憎。
⑧不久,班里就传出闲话,说金龙在他的小本子里记着我的名字。有人说
那是个黑名单,上了那个名单的可能要挨拳头了。也有人说,金龙钟情谁,就
把谁的名字记下来。
⑨记忆像潮水一般涌了出来„„。我说起当年初中的生活,他忽然说:“你
的名字也在我的名单册里„„”
⑩我几乎叫出声来:“为什么?”
⑾他说他至今还保留着那个名单册,那里记的是帮助过他的人名。他是个
不习惯言谢的人,但他以他的方式表达深藏于心的感谢和敬意。
⑿人与人骨子里也许都是记情的。
⒀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个我认识的女孩,也是家境贫寒到眼看要挨不过去
了,后来社会送来了关怀,她的同学也慷慨捐款捐物。她将同学们的赠物放在
箱中,舍不得动用,说是每天打开箱子看一遍,想到周围有那么多的关怀、爱
心,就忍不住喜极而泣。她要永久保存它们,这是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⒁还有一位学音乐的年轻人,怀才不遇,四处碰壁。有一次他遇上一位音
乐大师,大师认为他有天赋,就给了他一张名片,并在上面写满赞扬的话。那
年轻人从此敲开了音乐殿堂的大门,步入成功。后来,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把
那张名片带在身边,一来表示永不忘知遇之恩,二来提醒自己要成为一个仁爱
的、关怀他人的人。
⒂世界因为这大大小小、绵绵不断的人与人的关怀而变得永恒,事实就是
如此。 (作者:秦文君。选文有改动)
13、从文章第(1)到第(12)段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有什么好处?(3
分)
14、本文第(2)段对金龙成绩、品行、外貌、成绩和家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
分)
15、结合具体语境谈谈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理解。 (4分) 他居然把衬衣叠得工工整整,就像一个非常斯文的男生。
这令我非常惊喜,忽然觉得他并不是那么可憎。
16、谈谈阅读文章后获得的人生感悟?(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4分)
说“茶”
李国文
①我们中国老百姓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饮茶虽然排在末尾,却是一门最有讲究、最有情趣、最有文化、最给人启迪的
学问。
②饮茶的要义,就是通过有一定温度的白水,将茶叶中的精华析解出来。
这个过程,今人曰冲,古人曰煎,做法不同,道理是相似的。宋代苏轼有一首
题为《试院煎茶》的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
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这首
诗写出了茶与水、火与水的关系。据传唐宰相李德裕,曾托去江南的朋友舀回
长江之水,供他煎茶,此人疏忽了,船已渡江,方想起汲水事,只好临时于江
边舀了两罐捎回长安。李德裕煎出茶来一品,便说,你取的非中段中流之水吧?
不要瞒我。可见唐代文人饮茶,对水的要求是很高的。
③为什么呢?因为好水还要配以“活火”,才能真正煎出好茶。水加热时
释放出气泡,温度愈高,气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地便像鱼眼大小。
古人认为,沏茶的水若是滚过了头,也就是水中的氧气因不断沸腾而逸出,水
便“老”了,用这样的水,煎出来的茶,在口味上就要差一点了。所以需特别
讲究“火候”。东坡诗“贵从活火发新泉”中的“活火”,就是要不停地用扇子
扇,使炭火得到充分燃烧,使水沸腾出“鱼目”则止,这样煎出的茶,才让人
饮后神情气爽。
④茶不仅有清心明目的功效,还给世人增添了许多情趣。据说宋代上自宫
廷,下到民间,饮茶成为时尚。据《梦粱录》里记载,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
州,茶肆、茶楼、茶坊、茶担,遍布全市,饮之外,有吃,吃之外,有乐,是
广大民众的消闲去处。而苏东坡题为《惠山烹小龙团》诗中的“独携天上小团
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小团月”,则是专供宫廷饮用的龙团茶饼,属于极
品的贵族饮料了。欧阳修《归田录》有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团,凡二十余
饼重一斤,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龙团茶分大小,小者贵重于大
者,所以,有此口福的苏东坡,情不自禁咏诗记事,记叙他的这次高级消费了。
人煎茶,就比较麻烦,一是在炉子上将茶煮来饮用,一是在炉子上现烧水现沏。虽是繁琐,但也显得精致些,高雅些。我国至今还保留着饮茶风俗的,有闽粤
一带的潮汕功夫茶,还有北京地区的盖碗茶等。有些少数民族也沿用着古老的
茶道,如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筒茶等。各地时常举办的茶艺表演,成为当
地老百姓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⑥茶是有品格的,它的味道不十分浓烈,也不过于绵软。喜清新、倡自然、
求本色、好自如的茶道,恐怕,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呢! (摘自《今晚
报》,有删改)
17.在括号内填写小节序号,在横线上概括段落大意,完成文章的结构图。(3
分)
(①)饮茶是门学问
( )饮茶最有讲究
( )
(⑤)
(⑥)饮茶最给人启迪
18.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文章开头引用的“开门七件事”,说明只有茶才是七宗生活用品中不可缺少
的。
B .苏东坡诗句“蟹眼已过鱼眼生”,指的是烧水时产生了由大到小的气泡。
C .文中第②段用唐宰相李德裕鉴水的故事,说明唐代文人都有很高的饮茶品
味。
D .欧阳修《归田录》中提到“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可见当时极品茶“龙凤团”
的金贵。
19.品茗是一种享受。古人是如何得到这种享受的?请补写出其煎茶的过程。
(2分)
将锅置于炉火上→→待水烧到出“鱼目”
→ ,或直接取煮好的茶饮用。
20. 文中划线句用到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1.联系文章和下面的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材料一:水也会“衰老” 水分具有一定的极性,因此分子与分子之间可
以通过氢键形成一种链状结构。当水不经常受到撞击,也就是说不经常处于运
动状态时,这种链状结构就会不断扩大、延伸,从而使水不断变“老”,成为
老化水。静止状态被存放3天的水就是老化水。未成年人如常饮用老化水,细
胞的新陈代谢会明显减慢,并影响生长发育。
材料二:沸水是“死水”中国人习惯于喝开水,即煮沸后得到的沸水,
说自来水不安全。其实,自来水中毕竟还有一定量的溶解氧和矿物质,而对水
加热的过程中,水中的溶解氧会因升温而散失。更可怕的是, 沸水中有害物质三
氯甲烷的含量是自来水的三到四倍。难怪用冷却后的沸水浇花花枯, 养鱼鱼死。
(1) 文中第③段中与材料一中划线的“老”意思相同吗?请说说理由。
(2) 联系文章和材料二,谈谈为什么古人煎茶,烧水至“鱼目出”即可?
(四)阅读《过零丁洋》,完成后面22—123题。(共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2、诗中颔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
人以“风飘絮”形容 , 以“雨打萍”比喻 (2分)
23.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
上作简要分析(2分)
答:
三、作文。(50分)
24.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 提示:春,咏叹生活的酸甜苦辣;歌,抒尽人间的喜怒哀乐;曲,穿透历
史,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余音绕梁。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像,你会发觉:
春天充满生机与活力,是生命的象征;春天拥有美好的前景,是青春与希
望的象征;春天拥有温暖的阳光,是关爱的象征;春天拥有绵绵的春雨,
是思念的象征。山水有春,风雨有歌,岁月有曲,亲情有讴,校园有乐„„
(友情提示:“春”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
请以“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题目:我不再________________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如“脆弱”、“自卑”、“任性”等等,使标题完整;(2)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
记叙文;(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五单元考试卷答案
一(30分)1--4(每小题2分,共8分) C C B C
5(每空1分,共10分)(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6、(每句2分,共4分)示例:失去了甘霖,你还会有露珠的滋润 司马迁不失去个人的名誉和利益,哪里会孕育出《史记》这样辉煌的巨著
7、(3分)古诗中子规象征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8.(1)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2分)。若附加其他信息,不超字也可)
(2)示例一:该宣传画由左右两部分构成。(1分)左边有图案和文字,图案由两小段电影胶片交叠变形而成,图案右下角是“2014向上·向善”几个小字。(1分)右边是“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几个大字。(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示例二:该宣传画由图案与文字两部分构成。(1分)图案位于画面的左边,由两小段电影胶片交叠变形而成。(1分)文字部分包括图案右下角的“2014向上·向善”几个小字和小字右边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几个大字。(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二 (共40分) 9、(2分)D
10、(4分)(1)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2)想要跟普通的马得到同等的待遇尚且办不到。
11、(2分) 怀才不遇(或“英雄无用武之地”等)。
12、(2分)略。(可谈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及危害;可谈发现、选拔、任用人才的方法;可谈重用人才,使其才美外现的重要意义等,也可选择其他角度,符合题意即可)
13、倒叙,(1分)这样写使文章曲折有致;留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避免叙述单调,增强文章生动性。(2分,答2点即得2分)
14、与后文中金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文章主旨。
15、居然; 表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我看到金龙变化后的惊讶。
“惊喜”写出了“我”意外发现金龙是一个本质不坏的同学时的心情。
16、示例: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懂的报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17.
(②-③)
(④)饮茶最有情趣
饮茶最有文化 18.D
19.用扇子扇,使炭火充分燃烧 倒入壶(杯)中沏茶
20. 作比较,拿今人泡茶的简单和古人煎茶的麻烦进行比较,突出说明古人泡茶的精致和高雅 .
21.(1)文中第③段中的“老”是指水不断沸腾,滚过了头; 材料一中的“老”是指水在静止状态下存放的时间较长,成为“老化水”。(2)因为水在过度沸腾的情况下,溶解氧和矿物质流失得更多,而有害物质三氯甲烷还会增加,不利于人体健康。
22、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意思相近即可计 1 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1分)
23.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3分)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1 分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 分 )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考试第一、第五单元测试 命题人:卢孝燕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1.选出下面划线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m àn ) ji é) z ōu ) m ào )
Bg ù) n ì) ju àn ) xi á)
C q ǐ) j ǐ) y áng ) t āng )
D du ō) pi án )w ēn ) xi 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托词 油光可鉴 愚钝 正襟危座 B.侏儒 粗致滥造 迁徒 不可名状
C.驰骋 黯然失色 懈怠 翻来覆去 D.虐待 长嘘短叹 苍茫 广袤无垠
3.选出下面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油光可鉴(鉴别) 不逊:无礼 匿名(隐藏)
B .不可名状(说出) 睥睨:眼睛斜着看 旸谷(日出)
C .脂粉奁(盒子) 器宇:气概、风度 诘责(谈论)
D.无可置疑(怀疑) 禁锢:束缚,限制 下午霁(阴天)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足球队首次征战世界杯, 竞相报道,佳作纷呈。
B 人头地的一天。
C
D
5.根据课文填空或理解性默写。(10分)
(1)、常言道“春雨贵如油”,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春雨和草
的两句诗是 , 。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
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现作者美好愿望的句子
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4)、在商品经济的今天,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能够甘于寂寞,致力科研,这正
如古人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他们高洁的志趣和坚
定的人格。(用《五柳先生传》中的两句话来填写)
(5)、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
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借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6.分别仿照划线的句子各写一句话,要求语意相关,句式整齐。(4分) 拥有是美丽的,但不要因为失去而黯淡了自己的生命。失去了太阳,你还会有
星光的照耀. (1) , 。不能设想,屈原不失去生活的优裕和舒适,怎么会诞生《离骚》这样灿烂的篇章? (2) , ?
7.阅读下列古诗句,探究“子规(杜鹃)”在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3分)
材料一: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材料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材料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此寄》) 8.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共5分)
中国青年报5月15日电为鼓励广大青少年编创、制作、传播优秀微电影
作品,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启动2014“向上·向
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活动。大赛突出“向上·向善”的活动主题。“向
上”即心系祖国、追求梦想,勤奋学习、提高本领,开拓进取、创新创业,艰
苦奋斗、攻坚克难;“向善”即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爱岗勤勉、敬业奉献,
敬老爱幼、睦亲敦邻,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参赛作品分为微电影成片和微电
影项目书两类,获奖者将得到荣誉证书和奖金,获奖作品将推荐至中央、省市
电视台和知名网络媒体进行展播。
(2)下面是此次大赛的宣传画,请说明该画面的内容。要求:①采用总分的结
构方式。②运用合理的说明顺
序。(3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9—13题(1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马之千里者 执策而临之 B.策之不以其道 道狭草木长 .... C.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D. 食之不能尽其材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1分)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谈谈本文给你的启发。(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问题。(12分)
滴水之恩
①现在我已到“而立”之年,有一次我在闹市与金龙相遇。此时,他已是
个沉稳、温和的父亲了。看到金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我们初中生活的情景„„
②我们当时的班里,有个名叫金龙的男生。此人的名字起得富丽堂皇,可
品行却是一塌糊涂。他有点“斗鸡眼”,眼睛总像是在凝视鼻尖的正前方;头
发理得极短,根根竖起;而且学习成绩也很差。当然,他最大的特点,一是穷,
穷到非拖欠书杂费不可;还有就是爱打架,谁冒犯他,他就抡拳头。
③我和金龙几乎没有什么交往,那时我是个胆怯的女孩,我保护自己的诀
窍是:不去招惹金龙这样的首恶分子,甚至连目光都不在他身上停留。
④有一天轮到我值日,却发现金龙捂着肚子坐在椅子上。我放慢打扫的速
度,故意看着窗外。隔了一会儿,忽听“呕”的一声,他竟跌坐在地上,牙齿
将嘴唇咬出血来。我不得不跑过去问他怎么了,他只是摇头。我拿出手巾给他
擦血,他没接,只用手背在嘴上抹来抹去。
⑤后来我才知道他肠子有病,有时会疼昏过去。
⑥又过了不久,班里排练大合唱,准备国庆节全体上台演出,并且规定个
人准备白衬衣蓝裤子,可金龙说他不参加。知情的人说,他没有白衬衣。到了
演出那天,大家都觉得少一个人不好,于是我就出去向邻班的男生借了一件白
衬衣交给金龙。金龙先是推让,最后还是接受了。
⑦演出散场后,金龙将衬衣还给我。他居然把衬衣叠得工工整整,就像一
个非常斯文的男生。这令我非常惊喜,忽然觉得他并不是那么可憎。
⑧不久,班里就传出闲话,说金龙在他的小本子里记着我的名字。有人说
那是个黑名单,上了那个名单的可能要挨拳头了。也有人说,金龙钟情谁,就
把谁的名字记下来。
⑨记忆像潮水一般涌了出来„„。我说起当年初中的生活,他忽然说:“你
的名字也在我的名单册里„„”
⑩我几乎叫出声来:“为什么?”
⑾他说他至今还保留着那个名单册,那里记的是帮助过他的人名。他是个
不习惯言谢的人,但他以他的方式表达深藏于心的感谢和敬意。
⑿人与人骨子里也许都是记情的。
⒀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个我认识的女孩,也是家境贫寒到眼看要挨不过去
了,后来社会送来了关怀,她的同学也慷慨捐款捐物。她将同学们的赠物放在
箱中,舍不得动用,说是每天打开箱子看一遍,想到周围有那么多的关怀、爱
心,就忍不住喜极而泣。她要永久保存它们,这是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⒁还有一位学音乐的年轻人,怀才不遇,四处碰壁。有一次他遇上一位音
乐大师,大师认为他有天赋,就给了他一张名片,并在上面写满赞扬的话。那
年轻人从此敲开了音乐殿堂的大门,步入成功。后来,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把
那张名片带在身边,一来表示永不忘知遇之恩,二来提醒自己要成为一个仁爱
的、关怀他人的人。
⒂世界因为这大大小小、绵绵不断的人与人的关怀而变得永恒,事实就是
如此。 (作者:秦文君。选文有改动)
13、从文章第(1)到第(12)段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有什么好处?(3
分)
14、本文第(2)段对金龙成绩、品行、外貌、成绩和家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
分)
15、结合具体语境谈谈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理解。 (4分) 他居然把衬衣叠得工工整整,就像一个非常斯文的男生。
这令我非常惊喜,忽然觉得他并不是那么可憎。
16、谈谈阅读文章后获得的人生感悟?(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4分)
说“茶”
李国文
①我们中国老百姓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饮茶虽然排在末尾,却是一门最有讲究、最有情趣、最有文化、最给人启迪的
学问。
②饮茶的要义,就是通过有一定温度的白水,将茶叶中的精华析解出来。
这个过程,今人曰冲,古人曰煎,做法不同,道理是相似的。宋代苏轼有一首
题为《试院煎茶》的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
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这首
诗写出了茶与水、火与水的关系。据传唐宰相李德裕,曾托去江南的朋友舀回
长江之水,供他煎茶,此人疏忽了,船已渡江,方想起汲水事,只好临时于江
边舀了两罐捎回长安。李德裕煎出茶来一品,便说,你取的非中段中流之水吧?
不要瞒我。可见唐代文人饮茶,对水的要求是很高的。
③为什么呢?因为好水还要配以“活火”,才能真正煎出好茶。水加热时
释放出气泡,温度愈高,气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地便像鱼眼大小。
古人认为,沏茶的水若是滚过了头,也就是水中的氧气因不断沸腾而逸出,水
便“老”了,用这样的水,煎出来的茶,在口味上就要差一点了。所以需特别
讲究“火候”。东坡诗“贵从活火发新泉”中的“活火”,就是要不停地用扇子
扇,使炭火得到充分燃烧,使水沸腾出“鱼目”则止,这样煎出的茶,才让人
饮后神情气爽。
④茶不仅有清心明目的功效,还给世人增添了许多情趣。据说宋代上自宫
廷,下到民间,饮茶成为时尚。据《梦粱录》里记载,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
州,茶肆、茶楼、茶坊、茶担,遍布全市,饮之外,有吃,吃之外,有乐,是
广大民众的消闲去处。而苏东坡题为《惠山烹小龙团》诗中的“独携天上小团
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小团月”,则是专供宫廷饮用的龙团茶饼,属于极
品的贵族饮料了。欧阳修《归田录》有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团,凡二十余
饼重一斤,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龙团茶分大小,小者贵重于大
者,所以,有此口福的苏东坡,情不自禁咏诗记事,记叙他的这次高级消费了。
人煎茶,就比较麻烦,一是在炉子上将茶煮来饮用,一是在炉子上现烧水现沏。虽是繁琐,但也显得精致些,高雅些。我国至今还保留着饮茶风俗的,有闽粤
一带的潮汕功夫茶,还有北京地区的盖碗茶等。有些少数民族也沿用着古老的
茶道,如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筒茶等。各地时常举办的茶艺表演,成为当
地老百姓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⑥茶是有品格的,它的味道不十分浓烈,也不过于绵软。喜清新、倡自然、
求本色、好自如的茶道,恐怕,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呢! (摘自《今晚
报》,有删改)
17.在括号内填写小节序号,在横线上概括段落大意,完成文章的结构图。(3
分)
(①)饮茶是门学问
( )饮茶最有讲究
( )
(⑤)
(⑥)饮茶最给人启迪
18.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文章开头引用的“开门七件事”,说明只有茶才是七宗生活用品中不可缺少
的。
B .苏东坡诗句“蟹眼已过鱼眼生”,指的是烧水时产生了由大到小的气泡。
C .文中第②段用唐宰相李德裕鉴水的故事,说明唐代文人都有很高的饮茶品
味。
D .欧阳修《归田录》中提到“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可见当时极品茶“龙凤团”
的金贵。
19.品茗是一种享受。古人是如何得到这种享受的?请补写出其煎茶的过程。
(2分)
将锅置于炉火上→→待水烧到出“鱼目”
→ ,或直接取煮好的茶饮用。
20. 文中划线句用到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1.联系文章和下面的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材料一:水也会“衰老” 水分具有一定的极性,因此分子与分子之间可
以通过氢键形成一种链状结构。当水不经常受到撞击,也就是说不经常处于运
动状态时,这种链状结构就会不断扩大、延伸,从而使水不断变“老”,成为
老化水。静止状态被存放3天的水就是老化水。未成年人如常饮用老化水,细
胞的新陈代谢会明显减慢,并影响生长发育。
材料二:沸水是“死水”中国人习惯于喝开水,即煮沸后得到的沸水,
说自来水不安全。其实,自来水中毕竟还有一定量的溶解氧和矿物质,而对水
加热的过程中,水中的溶解氧会因升温而散失。更可怕的是, 沸水中有害物质三
氯甲烷的含量是自来水的三到四倍。难怪用冷却后的沸水浇花花枯, 养鱼鱼死。
(1) 文中第③段中与材料一中划线的“老”意思相同吗?请说说理由。
(2) 联系文章和材料二,谈谈为什么古人煎茶,烧水至“鱼目出”即可?
(四)阅读《过零丁洋》,完成后面22—123题。(共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2、诗中颔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
人以“风飘絮”形容 , 以“雨打萍”比喻 (2分)
23.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
上作简要分析(2分)
答:
三、作文。(50分)
24.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 提示:春,咏叹生活的酸甜苦辣;歌,抒尽人间的喜怒哀乐;曲,穿透历
史,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余音绕梁。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像,你会发觉:
春天充满生机与活力,是生命的象征;春天拥有美好的前景,是青春与希
望的象征;春天拥有温暖的阳光,是关爱的象征;春天拥有绵绵的春雨,
是思念的象征。山水有春,风雨有歌,岁月有曲,亲情有讴,校园有乐„„
(友情提示:“春”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
请以“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题目:我不再________________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如“脆弱”、“自卑”、“任性”等等,使标题完整;(2)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
记叙文;(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五单元考试卷答案
一(30分)1--4(每小题2分,共8分) C C B C
5(每空1分,共10分)(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6、(每句2分,共4分)示例:失去了甘霖,你还会有露珠的滋润 司马迁不失去个人的名誉和利益,哪里会孕育出《史记》这样辉煌的巨著
7、(3分)古诗中子规象征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8.(1)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2分)。若附加其他信息,不超字也可)
(2)示例一:该宣传画由左右两部分构成。(1分)左边有图案和文字,图案由两小段电影胶片交叠变形而成,图案右下角是“2014向上·向善”几个小字。(1分)右边是“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几个大字。(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示例二:该宣传画由图案与文字两部分构成。(1分)图案位于画面的左边,由两小段电影胶片交叠变形而成。(1分)文字部分包括图案右下角的“2014向上·向善”几个小字和小字右边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几个大字。(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二 (共40分) 9、(2分)D
10、(4分)(1)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2)想要跟普通的马得到同等的待遇尚且办不到。
11、(2分) 怀才不遇(或“英雄无用武之地”等)。
12、(2分)略。(可谈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及危害;可谈发现、选拔、任用人才的方法;可谈重用人才,使其才美外现的重要意义等,也可选择其他角度,符合题意即可)
13、倒叙,(1分)这样写使文章曲折有致;留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避免叙述单调,增强文章生动性。(2分,答2点即得2分)
14、与后文中金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文章主旨。
15、居然; 表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我看到金龙变化后的惊讶。
“惊喜”写出了“我”意外发现金龙是一个本质不坏的同学时的心情。
16、示例: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懂的报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17.
(②-③)
(④)饮茶最有情趣
饮茶最有文化 18.D
19.用扇子扇,使炭火充分燃烧 倒入壶(杯)中沏茶
20. 作比较,拿今人泡茶的简单和古人煎茶的麻烦进行比较,突出说明古人泡茶的精致和高雅 .
21.(1)文中第③段中的“老”是指水不断沸腾,滚过了头; 材料一中的“老”是指水在静止状态下存放的时间较长,成为“老化水”。(2)因为水在过度沸腾的情况下,溶解氧和矿物质流失得更多,而有害物质三氯甲烷还会增加,不利于人体健康。
22、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意思相近即可计 1 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1分)
23.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3分)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1 分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