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寂寞,两个人的错,三个人的独白,四个人的麻将桌!
“国是”指国家大计,多用于书面语中,有庄重、严肃的风格色彩,如共商国是;“国事”指国家大事,也可泛指一切跟国家有关的事情,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常用。
1,心领神会。先看一个例子:“„„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
这个句子当中的“心领神会”,从语法角度来看用得是错误的。“心领神会”是不及物的动词性短语,不能跟宾语,即不能带动作行为的对象。汉语中,这类词语不少,如:侃侃而谈、津津乐道、无人问津、斤斤计较、精打细算、喜闻乐见、嬉笑怒骂、生死攸关、夸夸其谈、不屑一顾、浑然不觉、不可理喻、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家喻户晓、出奇制胜、洗耳恭听、耳闻目睹„„这些词语之所以会被用错,多是因为大家把整个词语的用法等同于该词语的末一字或末两字了,如“谈”可带宾语,就以为“侃侃而谈”“夸夸其谈”也可带宾语。
2,从长计议。★慢慢商量、不急于做出决定,目的是考虑得更全面、更周详。现在人多误用为“从长远考虑”。
3,一文不名。★“名”:占有。一文钱都不占有,形容极贫困。只用于人,因为只有人才有穷不穷的问题。刘绍棠《村妇》卷一:腰里一文不名,借钱四处碰壁,便兔子也吃窝边草,到亲戚熟人那里坑骗。
4,一文不值。“值”:价值。连一文钱的价值都没有;形容毫无价值,也形容地位卑微、受人鄙视。常用于物,也用于人;因为人、物都有价值的判断问题。
5,文不加点。★“点”:古人在字的右上角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不用涂改一气写成。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成熟。
6,不刊之论。★“刊”:削除,删改。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削掉。“论”:言论,学说,论点。全词指不可改动的、不会磨灭的、正确无比的精辟言论。褒义。
7,诛心之论。“诛”,有“谴责”“揭穿”意。谴责他人真正用心的言论,后多指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多用作褒义。
8,名噪一时。★名声很响,在一个时期内尽人皆知。“噪”:广为传扬。为中性词时居多。
9,火中取栗。★冒风险替别人出力,自己吃了苦头上了当,得不到一点好处。
16,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长物”:多余的东西。
18,不以为意。★没有在意,未予注意或者不放在心上。
19,不以为然。认为不是、不对,含有否定意味。
20,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一般用来强调事实清楚,道理正确,绝对可信。如陈忠实《白鹿原》一章:冷先生只用一个手势就表示出不容置疑的坚决拒绝。董按:①“置疑”不能写作“置喙”。“置喙”:插嘴。“喙”:本指鸟的嘴,常借指人的嘴。“不容置喙”是不容许插嘴,不允许议论评论。②也不能写作“质疑”。“质疑”:提出疑问。它不用于否定形式,而“置疑”“置辩”多用于否定形式中。
23,不瘟不火。指演出既不沉闷也不过火,恰到好处。常被误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被误写为“不温不火”。“瘟”:喻戏曲表演沉闷乏味,不够热烈火爆。
24,无出其右。★泛指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能超过他的。
25,无以复加。达到极点,不能再增加什么了。杜鹏程《回忆雪峰同志》: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之屈辱和窘困,无以复加。
26,豆蔻年华。★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董按:二十岁左右的女性可以“花样年华”“风华正茂”“锦瑟年华”形容之。
29,异曲同工。多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良好效果。含褒义色彩。“工”:工巧,巧妙。与“殊途同归”的细微区别。殊途同归:采用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中性词。
33,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特指用自己的钱在经济上帮助他人。 该动作的目的是为人非为己。
34,弹冠相庆。喻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贬义词,用来形容坏人当道,小人得志。 36,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惊奇的话使人震惊。目的是哗众取宠,施动者是人,贬义;要和“骇人听闻”区分开。“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的坏事情。中性。
39,无所不至。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中性词。②凡能做的坏事都做了。贬义词。
44,日薄西山。本义:太阳快要落山。“薄”:迫近。多比喻衰老、病重的人或衰微的事物临近死亡。
45,如坐春风。喻受到良好的教育。“春风”:比喻良师的教导。
46,莘莘学子。★众多求学之人。“莘莘”:众多。由于已有“莘莘”,故短语前不加任何数量词修饰。诸如“一个莘莘学子”“很多莘莘学子”“500名莘莘学子”,统统错误。
47,不孚众望。★不能很好地使大家信服。多指能力或努力不够。贬义。“孚”:使人信服。反义词“不负众望”:不会或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褒义。“负”:辜负。
49,万人空巷。★ 即万人空宅:家家户户奔向某处,以至住宅空空荡荡,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巷”:住宅。
50,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例:天津泰达和辽宁天润早就遥遥领先,其他球队只能望其项背。(“望其项背”当为“望尘莫及”之误。或曰:„„其他球队远不能望其项背。)
51,望尘莫及。字面意是“远望前面人马行走扬起的尘土,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也作谦辞,表示同对方相比,差之较远。病例:责任编辑能对文字部分负责,但书籍的其他环节,他就望尘莫及了。(“望尘莫及”当为“鞭长莫及”之误)
52,鞭长莫及。又作“鞭不及腹”“鞭长不及马腹”。字面意是“鞭子虽然很长,但不该打到马肚子上”。借指力量达不到。
59,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多而明亮。后借以形容人手腕圆滑,事故深,处事接物面面俱到。有贬义。
66,如数家珍。★形容对所列举或所叙述的事情十分熟悉。“家珍”:家藏的珍宝。这是比喻的说法,如所列举的事物就是家珍,则不能使用之。
67,未雨绸缪。★喻事先作好防备工作。“绸缪”:紧密缠绕,引申为修缮。类“曲突徙薪”。“曲突徙薪”: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用来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启发人们,应善于接受别人的良好建议,不能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曲突徙薪”防止的是危险,“未雨绸缪”则是以防措手不及。目的和范围略有不同。
68,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深奥的意义。 “义”不能写作“意”。另,“微言”不等于“微词”。“微词”:也作“微辞”,指隐晦的批评,有不满之意。
71,良莠不分。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莠”:狗尾草,喻品质坏的人。易与“参差不齐”混用。“参差不齐”:长短、大小、高低不齐,指“量”的方面很不一致;而“良莠不分”指群体之中有“质”的不同。
72,实至名归。有了实际的成就,声誉自然会随之而来。
74,无独有偶。今意为“虽罕见,但不止一个,竟还有可与成对的”,已多用于贬义。
77,众口铄金。在众口一词的贬抑之下,黄金都将熔化。喻舆论的力量极大,也喻人多口杂,足以混淆是非。谚语有“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78,积毁销骨。长久地不断地毁谤,能致人于毁灭之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
79,临危授命。“授”:献出。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如:刻不容缓之际,黄继光毅然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枪眼,表现出了临危授命、视死如归的精神。而“临危受命”中的“受”是“接受”之意,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如:先主辞世,蜀国人心不定,诸葛武侯临危受命,走向了自己鞠躬尽瘁的另一段路。
81,首鼠两端。形容在两者之间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首鼠:双声连绵词,欲进又退,犹豫不决的样子。又作“首施两端”。
85,过江之鲫。形容人多而且纷乱,含贬义。通常指赶时髦、凑热闹、想牟取名利的人接连不断。如:“王县长儿子结婚那天,前往送礼祝贺者如过江之鲫。”该词多形容人,有时也形容物,泛指某东西特多。
87,连中三元。此“中三元”是指连中解元(省城乡试第一名)、会元(礼部会试第一名)、状元(皇帝主考的殿试第一名),难度极大。现在使用已不限于科举考试。比如,射击手三发三中,一运动员在一次运动会上三次夺冠,一本书连获三次大奖,均可用“连中三元”。
95,城下之盟。喻兵临城下,被迫屈服讲和、订立丧权辱国的条约。
98,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作正直的事。言行正直(暗含不怕触犯有权势者之意)。褒义。 101,不赞一词。“赞”:说。指对完美的或不了解的事物不能提出看法或意见。
106,投鼠忌器。拿东西投掷老鼠,又怕砸碎老鼠附近的器具。喻欲除弊害而有所顾忌,不敢放手。
109,重足而立。后脚紧挨前脚站立,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
119,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的欢乐忧愁、幸福祸患互相关联。形容彼此利害一致。“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息息相关”:呼吸时进出的气息相互关联,形容关系或联系非常密切(前者强调利害关系,后者强调密切关系,侧重点不同)。“息”:呼吸进出的气息。
123, 空穴来风。比喻自身存在弱点,病菌、流言才得以乘隙而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124,空谷足音。在空旷的山谷中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极为难得的音信、言论、事物。
126,李代桃僵。比喻用这个人顶替那个人,也比喻代人受过。
128,踌躇满志。从容自得,心满意足。多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茅盾《子夜》:吴荪甫的脸上亮着胜利的红光,他踌躇满志地搓着手。
129,奇文共赏。奇妙的文章大家一起欣赏。现多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
131,巧舌如簧。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音乐。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含贬义。“巧言令色”为其近义成语:花言巧语,伪装和善,以取悦于人。 132,如火如荼。今形容旺盛、热烈。多指气势或气氛。
135,罚不当罪。处罚与所犯罪行不相称。多指惩罚过重。“当”:相当、相称。“罚当其罪”:惩罚得当。
141,狗尾续貂。原指封官太滥。古代君主侍从官员用貂尾作帽子的装饰,由于被封官的人太多,以至貂尾不够用,就用狗尾代替。后比喻拿不好的货色接到美好事物上面,显得好坏不称。多用于文艺作品,对作品续作质量低劣的批评。也多用来表示自谦,作谦辞用。
142,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观点等),引出别人的高超的、完美的东西。谦辞。
143,集腋成裘。聚集起许多狐狸腋下纯白的皮毛,就能缝成一件珍贵的皮袍。后比喻积少成多。褒义。
144,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假”:借。
145,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古人讲究重阳节赏菊,错过节令,不应时就没有兴味,因以“明日黄花”比喻迟暮不遇之意。后多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媒体报道多用“昨日黄花”喻过时事物,误。
149,叹为观止。叹:赞叹;止:停止;观止:看到这里就停止,不再看别的了,称赞所看到的事物尽善尽美。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150,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156,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后用来形容风调雨顺。
157,人心向背。群众出自内心的拥护或反对。而“人心所向”是一方面,是拥护。“人心向背”是两方面,是或拥护或反对;“向”、“背”是一组反义词,是反义连用,不是偏义复词。“向”:归向、拥护,“背”:背离、反对。
160,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好象在缝隙中窥见飞驰的白马,转瞬即逝一般。 “白驹过隙”只是形容时间过得快;而“电光石火”既可指时间过得快,又可指念头、想法等事物转瞬即逝。
161,白衣苍狗。也作“白云苍狗”。语出杜甫《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后用它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162,炙手可热。★喻火焰盛,权势大,人不敢接近。贬义。语出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宰相嗔。”
163,安土重迁。安居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重视,不随便。
一个人的寂寞,两个人的错,三个人的独白,四个人的麻将桌!
“国是”指国家大计,多用于书面语中,有庄重、严肃的风格色彩,如共商国是;“国事”指国家大事,也可泛指一切跟国家有关的事情,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常用。
1,心领神会。先看一个例子:“„„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
这个句子当中的“心领神会”,从语法角度来看用得是错误的。“心领神会”是不及物的动词性短语,不能跟宾语,即不能带动作行为的对象。汉语中,这类词语不少,如:侃侃而谈、津津乐道、无人问津、斤斤计较、精打细算、喜闻乐见、嬉笑怒骂、生死攸关、夸夸其谈、不屑一顾、浑然不觉、不可理喻、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家喻户晓、出奇制胜、洗耳恭听、耳闻目睹„„这些词语之所以会被用错,多是因为大家把整个词语的用法等同于该词语的末一字或末两字了,如“谈”可带宾语,就以为“侃侃而谈”“夸夸其谈”也可带宾语。
2,从长计议。★慢慢商量、不急于做出决定,目的是考虑得更全面、更周详。现在人多误用为“从长远考虑”。
3,一文不名。★“名”:占有。一文钱都不占有,形容极贫困。只用于人,因为只有人才有穷不穷的问题。刘绍棠《村妇》卷一:腰里一文不名,借钱四处碰壁,便兔子也吃窝边草,到亲戚熟人那里坑骗。
4,一文不值。“值”:价值。连一文钱的价值都没有;形容毫无价值,也形容地位卑微、受人鄙视。常用于物,也用于人;因为人、物都有价值的判断问题。
5,文不加点。★“点”:古人在字的右上角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不用涂改一气写成。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成熟。
6,不刊之论。★“刊”:削除,删改。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削掉。“论”:言论,学说,论点。全词指不可改动的、不会磨灭的、正确无比的精辟言论。褒义。
7,诛心之论。“诛”,有“谴责”“揭穿”意。谴责他人真正用心的言论,后多指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多用作褒义。
8,名噪一时。★名声很响,在一个时期内尽人皆知。“噪”:广为传扬。为中性词时居多。
9,火中取栗。★冒风险替别人出力,自己吃了苦头上了当,得不到一点好处。
16,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长物”:多余的东西。
18,不以为意。★没有在意,未予注意或者不放在心上。
19,不以为然。认为不是、不对,含有否定意味。
20,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一般用来强调事实清楚,道理正确,绝对可信。如陈忠实《白鹿原》一章:冷先生只用一个手势就表示出不容置疑的坚决拒绝。董按:①“置疑”不能写作“置喙”。“置喙”:插嘴。“喙”:本指鸟的嘴,常借指人的嘴。“不容置喙”是不容许插嘴,不允许议论评论。②也不能写作“质疑”。“质疑”:提出疑问。它不用于否定形式,而“置疑”“置辩”多用于否定形式中。
23,不瘟不火。指演出既不沉闷也不过火,恰到好处。常被误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被误写为“不温不火”。“瘟”:喻戏曲表演沉闷乏味,不够热烈火爆。
24,无出其右。★泛指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能超过他的。
25,无以复加。达到极点,不能再增加什么了。杜鹏程《回忆雪峰同志》: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之屈辱和窘困,无以复加。
26,豆蔻年华。★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董按:二十岁左右的女性可以“花样年华”“风华正茂”“锦瑟年华”形容之。
29,异曲同工。多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良好效果。含褒义色彩。“工”:工巧,巧妙。与“殊途同归”的细微区别。殊途同归:采用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中性词。
33,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特指用自己的钱在经济上帮助他人。 该动作的目的是为人非为己。
34,弹冠相庆。喻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贬义词,用来形容坏人当道,小人得志。 36,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惊奇的话使人震惊。目的是哗众取宠,施动者是人,贬义;要和“骇人听闻”区分开。“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的坏事情。中性。
39,无所不至。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中性词。②凡能做的坏事都做了。贬义词。
44,日薄西山。本义:太阳快要落山。“薄”:迫近。多比喻衰老、病重的人或衰微的事物临近死亡。
45,如坐春风。喻受到良好的教育。“春风”:比喻良师的教导。
46,莘莘学子。★众多求学之人。“莘莘”:众多。由于已有“莘莘”,故短语前不加任何数量词修饰。诸如“一个莘莘学子”“很多莘莘学子”“500名莘莘学子”,统统错误。
47,不孚众望。★不能很好地使大家信服。多指能力或努力不够。贬义。“孚”:使人信服。反义词“不负众望”:不会或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褒义。“负”:辜负。
49,万人空巷。★ 即万人空宅:家家户户奔向某处,以至住宅空空荡荡,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巷”:住宅。
50,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例:天津泰达和辽宁天润早就遥遥领先,其他球队只能望其项背。(“望其项背”当为“望尘莫及”之误。或曰:„„其他球队远不能望其项背。)
51,望尘莫及。字面意是“远望前面人马行走扬起的尘土,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也作谦辞,表示同对方相比,差之较远。病例:责任编辑能对文字部分负责,但书籍的其他环节,他就望尘莫及了。(“望尘莫及”当为“鞭长莫及”之误)
52,鞭长莫及。又作“鞭不及腹”“鞭长不及马腹”。字面意是“鞭子虽然很长,但不该打到马肚子上”。借指力量达不到。
59,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多而明亮。后借以形容人手腕圆滑,事故深,处事接物面面俱到。有贬义。
66,如数家珍。★形容对所列举或所叙述的事情十分熟悉。“家珍”:家藏的珍宝。这是比喻的说法,如所列举的事物就是家珍,则不能使用之。
67,未雨绸缪。★喻事先作好防备工作。“绸缪”:紧密缠绕,引申为修缮。类“曲突徙薪”。“曲突徙薪”: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用来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启发人们,应善于接受别人的良好建议,不能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曲突徙薪”防止的是危险,“未雨绸缪”则是以防措手不及。目的和范围略有不同。
68,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深奥的意义。 “义”不能写作“意”。另,“微言”不等于“微词”。“微词”:也作“微辞”,指隐晦的批评,有不满之意。
71,良莠不分。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莠”:狗尾草,喻品质坏的人。易与“参差不齐”混用。“参差不齐”:长短、大小、高低不齐,指“量”的方面很不一致;而“良莠不分”指群体之中有“质”的不同。
72,实至名归。有了实际的成就,声誉自然会随之而来。
74,无独有偶。今意为“虽罕见,但不止一个,竟还有可与成对的”,已多用于贬义。
77,众口铄金。在众口一词的贬抑之下,黄金都将熔化。喻舆论的力量极大,也喻人多口杂,足以混淆是非。谚语有“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78,积毁销骨。长久地不断地毁谤,能致人于毁灭之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
79,临危授命。“授”:献出。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如:刻不容缓之际,黄继光毅然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枪眼,表现出了临危授命、视死如归的精神。而“临危受命”中的“受”是“接受”之意,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如:先主辞世,蜀国人心不定,诸葛武侯临危受命,走向了自己鞠躬尽瘁的另一段路。
81,首鼠两端。形容在两者之间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首鼠:双声连绵词,欲进又退,犹豫不决的样子。又作“首施两端”。
85,过江之鲫。形容人多而且纷乱,含贬义。通常指赶时髦、凑热闹、想牟取名利的人接连不断。如:“王县长儿子结婚那天,前往送礼祝贺者如过江之鲫。”该词多形容人,有时也形容物,泛指某东西特多。
87,连中三元。此“中三元”是指连中解元(省城乡试第一名)、会元(礼部会试第一名)、状元(皇帝主考的殿试第一名),难度极大。现在使用已不限于科举考试。比如,射击手三发三中,一运动员在一次运动会上三次夺冠,一本书连获三次大奖,均可用“连中三元”。
95,城下之盟。喻兵临城下,被迫屈服讲和、订立丧权辱国的条约。
98,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作正直的事。言行正直(暗含不怕触犯有权势者之意)。褒义。 101,不赞一词。“赞”:说。指对完美的或不了解的事物不能提出看法或意见。
106,投鼠忌器。拿东西投掷老鼠,又怕砸碎老鼠附近的器具。喻欲除弊害而有所顾忌,不敢放手。
109,重足而立。后脚紧挨前脚站立,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
119,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的欢乐忧愁、幸福祸患互相关联。形容彼此利害一致。“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息息相关”:呼吸时进出的气息相互关联,形容关系或联系非常密切(前者强调利害关系,后者强调密切关系,侧重点不同)。“息”:呼吸进出的气息。
123, 空穴来风。比喻自身存在弱点,病菌、流言才得以乘隙而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124,空谷足音。在空旷的山谷中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极为难得的音信、言论、事物。
126,李代桃僵。比喻用这个人顶替那个人,也比喻代人受过。
128,踌躇满志。从容自得,心满意足。多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茅盾《子夜》:吴荪甫的脸上亮着胜利的红光,他踌躇满志地搓着手。
129,奇文共赏。奇妙的文章大家一起欣赏。现多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
131,巧舌如簧。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音乐。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含贬义。“巧言令色”为其近义成语:花言巧语,伪装和善,以取悦于人。 132,如火如荼。今形容旺盛、热烈。多指气势或气氛。
135,罚不当罪。处罚与所犯罪行不相称。多指惩罚过重。“当”:相当、相称。“罚当其罪”:惩罚得当。
141,狗尾续貂。原指封官太滥。古代君主侍从官员用貂尾作帽子的装饰,由于被封官的人太多,以至貂尾不够用,就用狗尾代替。后比喻拿不好的货色接到美好事物上面,显得好坏不称。多用于文艺作品,对作品续作质量低劣的批评。也多用来表示自谦,作谦辞用。
142,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观点等),引出别人的高超的、完美的东西。谦辞。
143,集腋成裘。聚集起许多狐狸腋下纯白的皮毛,就能缝成一件珍贵的皮袍。后比喻积少成多。褒义。
144,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假”:借。
145,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古人讲究重阳节赏菊,错过节令,不应时就没有兴味,因以“明日黄花”比喻迟暮不遇之意。后多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媒体报道多用“昨日黄花”喻过时事物,误。
149,叹为观止。叹:赞叹;止:停止;观止:看到这里就停止,不再看别的了,称赞所看到的事物尽善尽美。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150,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156,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后用来形容风调雨顺。
157,人心向背。群众出自内心的拥护或反对。而“人心所向”是一方面,是拥护。“人心向背”是两方面,是或拥护或反对;“向”、“背”是一组反义词,是反义连用,不是偏义复词。“向”:归向、拥护,“背”:背离、反对。
160,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好象在缝隙中窥见飞驰的白马,转瞬即逝一般。 “白驹过隙”只是形容时间过得快;而“电光石火”既可指时间过得快,又可指念头、想法等事物转瞬即逝。
161,白衣苍狗。也作“白云苍狗”。语出杜甫《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后用它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162,炙手可热。★喻火焰盛,权势大,人不敢接近。贬义。语出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宰相嗔。”
163,安土重迁。安居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重视,不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