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雕塑教学设计(教案)
授课对象 美术学本科专业 章节名称 时间安排 二年级第一学期
45 分钟
学习中国民间雕塑的目的与 计划时数 意义
认知。
(一)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增强了我们对民间艺术形式美感的
教学目的
(二)加强我们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让我们感受到欣赏艺术美 的快乐。 (三)认识了对民间雕塑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的重要性,从而 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高我们的民族归属感。 1、 雕塑的感念: 它是造型艺术的一种, 又称雕刻, 是雕、 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
主要 2、民间雕塑的分类。 内容 3、我国不同时期民间雕塑的艺术特点。
4、学习民间雕塑的意义和作用。
内容分析 重点
通过对民间雕塑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间雕塑除了有 它自身的审美功能外,还有一些侧重与感情、政治、伦 理等方面的功能,从而增强民族的归属感,传统道德, 弘扬我们传统的民俗文化。 通过艺术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理解,如何让学生能够在任
难点
何艺术审美活动中能够以一种开放、包容、平和博大的 的胸怀去对待艺术家、艺术品。从而充分认识不同的艺 术语言和造型手段。
方法:欣赏分析、对比、引导、总结
教学方法 及其策略
策略:1.利用图片进行欣赏分析 2.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片断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安排
(一)导入 导言——雕塑,指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 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 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 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 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二)授新课(板书课题:《中国民间雕塑》) 1、雕塑的感念:它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 法的总称。 2、民间雕塑的分类: (1)按照材料: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面塑等。 (2)按照空间形式:圆雕、浮雕、透雕等。 (3)按照造型语言:具象、意象、抽象。 (4)按照用途和所放的位置:宗教雕塑、园林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等。 3、我国不同时期民间雕塑的艺术特点。 (1)秦汉时代,秦始皇兵马俑、汉代霍去病墓前大型石刻。 (2)两汉陶俑,四川成都出土的“说书俑”、山东济南出土的“乐舞杂技俑”。 (3)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也并非实际意义上的雕塑,是 用于祭祀、生活、乐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实用器物。 (4)汉代画像石、画
像砖、玉雕。 (5)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得以巨大发展 (6)宋代的砖雕。 (7)清代寿山石雕:因其石材产于福州寿山而得名。 (8)明清时期的木雕等。 4、课程的现实意义。 (1)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民间雕塑工艺对独特装饰元素、材料、表现手法的 应用,具备了自己独有的纯朴、感性的美感。 (2) 增强了我们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 中国民间雕塑中表现出生动的象征手法、 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中饱满的构图、强大的表现力,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艺术的 多元性。 (3)让我们感受到审美的快乐;民间艺人大胆采用夸张、象征等手段,在作品
中表现出诙谐、嘲讽、辛辣的情感色彩,其本身就具有在娱人的同时娱乐自己的 特点。 (4)提升了我们艺术鉴赏的水平;对艺术品的鉴赏不能仅仅停留在“看”的水 平上,更重要的是在欣赏过程中,必须结合自己所具备的客观知识,感受作者的 创作用意,判断作品的艺术价值,并在自己心中得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 (5) 增强了我们的民族归属感; 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都是建立在西方教育制度 上的,在对艺术品的欣赏中,在媒体、书籍的浸染中,在业余艺术练习中,自然 会认为透视正确、 比例严谨的艺术是正统的。 只有在民间雕塑这个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艺术原来有这么多种表现形式,能够如此诙谐、生动,能够与人的日 常生活贴得如此之近,学习淳朴的民间艺术无疑更能增强中国人的民族归属感。 5、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展示的幻灯片图片资料并加以说明(自主探讨) 师:(1)选择两种不同的民间雕塑,分析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及影响它们 的现实性因素?(意图:给学生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进一步让他们认识不 同时期、 不同地域民间雕塑的不同艺术语言, 进而加强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及认 识) (三)本课总结 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雕塑艺术作品。 如中 国殷周时期的铜器制造和装饰雕刻,汉代的画像刻石,唐宋各代的雕塑品,在表 达了劳动人民质朴的情感和对美追求的同时也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 陶冶着民族 的性情。学习民间雕塑,对今天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有着积 极意义。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自己阅读有关的书籍和资料,进行进一步的
作业布置 与 知识拓展
了解社会百态、民风民俗。民间雕塑作为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 分,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同学能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 民间艺术和名族文化!
中国民间雕塑教学设计(教案)
授课对象 美术学本科专业 章节名称 时间安排 二年级第一学期
45 分钟
学习中国民间雕塑的目的与 计划时数 意义
认知。
(一)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增强了我们对民间艺术形式美感的
教学目的
(二)加强我们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让我们感受到欣赏艺术美 的快乐。 (三)认识了对民间雕塑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的重要性,从而 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高我们的民族归属感。 1、 雕塑的感念: 它是造型艺术的一种, 又称雕刻, 是雕、 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
主要 2、民间雕塑的分类。 内容 3、我国不同时期民间雕塑的艺术特点。
4、学习民间雕塑的意义和作用。
内容分析 重点
通过对民间雕塑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间雕塑除了有 它自身的审美功能外,还有一些侧重与感情、政治、伦 理等方面的功能,从而增强民族的归属感,传统道德, 弘扬我们传统的民俗文化。 通过艺术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理解,如何让学生能够在任
难点
何艺术审美活动中能够以一种开放、包容、平和博大的 的胸怀去对待艺术家、艺术品。从而充分认识不同的艺 术语言和造型手段。
方法:欣赏分析、对比、引导、总结
教学方法 及其策略
策略:1.利用图片进行欣赏分析 2.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片断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安排
(一)导入 导言——雕塑,指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 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 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 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 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二)授新课(板书课题:《中国民间雕塑》) 1、雕塑的感念:它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 法的总称。 2、民间雕塑的分类: (1)按照材料: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面塑等。 (2)按照空间形式:圆雕、浮雕、透雕等。 (3)按照造型语言:具象、意象、抽象。 (4)按照用途和所放的位置:宗教雕塑、园林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等。 3、我国不同时期民间雕塑的艺术特点。 (1)秦汉时代,秦始皇兵马俑、汉代霍去病墓前大型石刻。 (2)两汉陶俑,四川成都出土的“说书俑”、山东济南出土的“乐舞杂技俑”。 (3)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也并非实际意义上的雕塑,是 用于祭祀、生活、乐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实用器物。 (4)汉代画像石、画
像砖、玉雕。 (5)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得以巨大发展 (6)宋代的砖雕。 (7)清代寿山石雕:因其石材产于福州寿山而得名。 (8)明清时期的木雕等。 4、课程的现实意义。 (1)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民间雕塑工艺对独特装饰元素、材料、表现手法的 应用,具备了自己独有的纯朴、感性的美感。 (2) 增强了我们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 中国民间雕塑中表现出生动的象征手法、 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中饱满的构图、强大的表现力,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艺术的 多元性。 (3)让我们感受到审美的快乐;民间艺人大胆采用夸张、象征等手段,在作品
中表现出诙谐、嘲讽、辛辣的情感色彩,其本身就具有在娱人的同时娱乐自己的 特点。 (4)提升了我们艺术鉴赏的水平;对艺术品的鉴赏不能仅仅停留在“看”的水 平上,更重要的是在欣赏过程中,必须结合自己所具备的客观知识,感受作者的 创作用意,判断作品的艺术价值,并在自己心中得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 (5) 增强了我们的民族归属感; 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都是建立在西方教育制度 上的,在对艺术品的欣赏中,在媒体、书籍的浸染中,在业余艺术练习中,自然 会认为透视正确、 比例严谨的艺术是正统的。 只有在民间雕塑这个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艺术原来有这么多种表现形式,能够如此诙谐、生动,能够与人的日 常生活贴得如此之近,学习淳朴的民间艺术无疑更能增强中国人的民族归属感。 5、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展示的幻灯片图片资料并加以说明(自主探讨) 师:(1)选择两种不同的民间雕塑,分析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及影响它们 的现实性因素?(意图:给学生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进一步让他们认识不 同时期、 不同地域民间雕塑的不同艺术语言, 进而加强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及认 识) (三)本课总结 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雕塑艺术作品。 如中 国殷周时期的铜器制造和装饰雕刻,汉代的画像刻石,唐宋各代的雕塑品,在表 达了劳动人民质朴的情感和对美追求的同时也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 陶冶着民族 的性情。学习民间雕塑,对今天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有着积 极意义。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自己阅读有关的书籍和资料,进行进一步的
作业布置 与 知识拓展
了解社会百态、民风民俗。民间雕塑作为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 分,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同学能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 民间艺术和名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