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蕴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中起着里程碑的作用。(以下简称《提纲》)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提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解决宗教问题、分析人的本质等,从而反映出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并阐明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特征和历史使命。
关键词: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508(2014)09-0000-00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要述评
1845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创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在整理其遗物时意外发现了这一重要文件,并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这是马克思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珍贵的。”[1]《提纲》中实践的观点充分体现在每个部分。马克思第一次将实践由自然领域带到历史范畴内,指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落后之处和不彻底性,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和以及对事物的片面理解,阐明了新唯物主义哲学中实践性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新的实践观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条中,马克思对以往哲学的研究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他明确指出,只要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在纯粹思维中研究哲学,将不可避免地进入纯粹理论式的空谈。[2]这充分表明:实践是检验理论性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因为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它具有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让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马克思认为实践既是认识的出发点,亦是认识的立足点,更是认识的基础。
(2)物质生产活动即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马克思在《提纲》中说到“环境的变化与人的活动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是变革的实践。”
[3]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的实践观点 由于旧唯物主义观点中并没有涉及实践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其总是用抽象的人性论来解释说明社会历史,因此不能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例如,18世纪以来的唯物主义者不从实践出发,没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把实践看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此不能解释人是怎样实现改变环境和改变人的辩证统一关系,也就无法知道历史发展的动力到底是什么,所以就得出了唯心主义的结论:英雄创造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将实践这一观点带进了历史,从而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物质生产活动即实践,因此,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变革过程,
如果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人类社会的更新和进步。自然既不是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然的存在,也不是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被动的对象。人必然会受到自然必然性的支配,但对自然又有能动作用,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体现在实践上。而马克思就在于他看清了抽象的人本主义,从历史的实践出发,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和辩证统一,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指出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在第八条中与前面相呼应,马克思从理论上正面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意思是说,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实践。[4]在众多社会实践中,生产实践是最基础的。生产实践使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由此产生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源动力,它决定着社会的本质及发展状态。人们应该通过复杂的社会现象,来看到社会生活的本质。
按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提出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就表明,社会意识有对也有错,正确的社会意识是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任何错误的、荒谬的理论,也都是由社会客观存在所决定的。由此,神秘的东西只有从一定的社会现象中,不能用主观意识去说明,才能找到它们产生的本源,才能科学地说明其性质。
2、从实践中看宗教观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观中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和世俗这一事实出发的。”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宗教观。他指出,宗教产生的“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世界的自身矛盾和分裂来说明。”
[5]就是说,由于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人们的愚昧无知,产生了宗教这一社会形态。那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宗教观认为我们必须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内部矛盾来探索宗教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宗教问题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指出:“对于这个世俗现象本身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之革新。”[6] 想要彻底消灭宗教,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消除宗教产生的社会本源,消灭阶级压迫和自然压迫,大大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和思想素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宗教才能逐步消亡。马克思把宗教问题放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放在社会革命性的变革中,科学地指出了解决宗教的途径。
3、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批判
由于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等同于人的本质,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理性判断,所以他得出“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7]马克思批判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的、普遍的,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故而应是具体的、历史的。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所以人们不可避免地会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在还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宗教等方面结成各种社会关系。
人要生存,就必须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人是能动的社会存在物。社会活动是人的本质对
象化的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又必然作为活动的主体与他人形成各种关系。因此,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必须从实践中寻找。
4、新旧唯物主义之比较
(1)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基于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无法把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活动,不了解实践的性质和意义,致使他们无法从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关系中观察人的本质,他们只能够对资本主义社会内的孤立的抽象的个人的观察,无法看到人民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否认社会发展有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社会中存在的阶级斗争及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所以只能说明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无法说明思想动机背后的真正根源,充分暴露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因此,想要科学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
(2)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
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8]这里的“市民”指的是资本主义,旧唯物主义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它对资产阶级具有指导作用,资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因此, 它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社会,它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的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和实现共产主义,它对无产阶级具有指导作用,无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因此,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3)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改变世界。[9]他们由于不懂得实践的意义,不懂得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再加上其阶级的局限性,只能从片面的、自我的角度看问题,企图通过抽象的、歪曲的理论为其所拥护的社会制度狡辩。更有甚者用某些看似进步的理论去批判其对立阶级的“错误”观点,自然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而马克思则认为实践尤其重要,认识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新的哲学观点,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哲学发展的意义
在21世纪,中国哲学要想发展,就必须要继承与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和实质,还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哲学。所以。深入讨论综合分析,重视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实践性作用,为中国新哲学的发展奠基。
第一,有助于我国建立以实践为核心的实事求是重要思想。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实践的内容、功能,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国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实践的重要地位,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有立足于实践,扎根于实践,才能科
学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性、辩证性、历史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二,有助于科学的判断当代社会发展方向是否正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只有科学的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科学的哲学观念,但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可能全都是正确的。那我们就需要确认一定的哲学是否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辅相成,如果它早已偏离轨道,就需要对人类的各种错误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使人们的实践活动与当代社会历史轨道一致性最大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社会进步保持方向基本趋同。
第三,立足于本国的国情,一切从现实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哲学。中国新哲学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既是当代中国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和胡景涛的八荣八耻重要思想,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性升华。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性,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哲学,那么中国哲学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迈向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13.
[2][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8.
[4][7][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0.
[5][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1.
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蕴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中起着里程碑的作用。(以下简称《提纲》)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提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解决宗教问题、分析人的本质等,从而反映出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并阐明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特征和历史使命。
关键词: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508(2014)09-0000-00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要述评
1845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创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在整理其遗物时意外发现了这一重要文件,并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这是马克思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珍贵的。”[1]《提纲》中实践的观点充分体现在每个部分。马克思第一次将实践由自然领域带到历史范畴内,指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落后之处和不彻底性,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和以及对事物的片面理解,阐明了新唯物主义哲学中实践性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新的实践观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条中,马克思对以往哲学的研究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他明确指出,只要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在纯粹思维中研究哲学,将不可避免地进入纯粹理论式的空谈。[2]这充分表明:实践是检验理论性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因为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它具有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让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马克思认为实践既是认识的出发点,亦是认识的立足点,更是认识的基础。
(2)物质生产活动即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马克思在《提纲》中说到“环境的变化与人的活动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是变革的实践。”
[3]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的实践观点 由于旧唯物主义观点中并没有涉及实践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其总是用抽象的人性论来解释说明社会历史,因此不能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例如,18世纪以来的唯物主义者不从实践出发,没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把实践看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此不能解释人是怎样实现改变环境和改变人的辩证统一关系,也就无法知道历史发展的动力到底是什么,所以就得出了唯心主义的结论:英雄创造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将实践这一观点带进了历史,从而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物质生产活动即实践,因此,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变革过程,
如果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人类社会的更新和进步。自然既不是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然的存在,也不是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被动的对象。人必然会受到自然必然性的支配,但对自然又有能动作用,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体现在实践上。而马克思就在于他看清了抽象的人本主义,从历史的实践出发,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和辩证统一,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指出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在第八条中与前面相呼应,马克思从理论上正面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意思是说,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实践。[4]在众多社会实践中,生产实践是最基础的。生产实践使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由此产生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源动力,它决定着社会的本质及发展状态。人们应该通过复杂的社会现象,来看到社会生活的本质。
按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提出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就表明,社会意识有对也有错,正确的社会意识是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任何错误的、荒谬的理论,也都是由社会客观存在所决定的。由此,神秘的东西只有从一定的社会现象中,不能用主观意识去说明,才能找到它们产生的本源,才能科学地说明其性质。
2、从实践中看宗教观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观中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和世俗这一事实出发的。”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宗教观。他指出,宗教产生的“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世界的自身矛盾和分裂来说明。”
[5]就是说,由于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人们的愚昧无知,产生了宗教这一社会形态。那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宗教观认为我们必须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内部矛盾来探索宗教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宗教问题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指出:“对于这个世俗现象本身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之革新。”[6] 想要彻底消灭宗教,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消除宗教产生的社会本源,消灭阶级压迫和自然压迫,大大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和思想素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宗教才能逐步消亡。马克思把宗教问题放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放在社会革命性的变革中,科学地指出了解决宗教的途径。
3、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批判
由于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等同于人的本质,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理性判断,所以他得出“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7]马克思批判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的、普遍的,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故而应是具体的、历史的。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所以人们不可避免地会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在还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宗教等方面结成各种社会关系。
人要生存,就必须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人是能动的社会存在物。社会活动是人的本质对
象化的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又必然作为活动的主体与他人形成各种关系。因此,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必须从实践中寻找。
4、新旧唯物主义之比较
(1)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基于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无法把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活动,不了解实践的性质和意义,致使他们无法从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关系中观察人的本质,他们只能够对资本主义社会内的孤立的抽象的个人的观察,无法看到人民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否认社会发展有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社会中存在的阶级斗争及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所以只能说明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无法说明思想动机背后的真正根源,充分暴露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因此,想要科学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
(2)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
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8]这里的“市民”指的是资本主义,旧唯物主义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它对资产阶级具有指导作用,资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因此, 它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社会,它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的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和实现共产主义,它对无产阶级具有指导作用,无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因此,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3)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改变世界。[9]他们由于不懂得实践的意义,不懂得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再加上其阶级的局限性,只能从片面的、自我的角度看问题,企图通过抽象的、歪曲的理论为其所拥护的社会制度狡辩。更有甚者用某些看似进步的理论去批判其对立阶级的“错误”观点,自然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而马克思则认为实践尤其重要,认识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新的哲学观点,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哲学发展的意义
在21世纪,中国哲学要想发展,就必须要继承与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和实质,还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哲学。所以。深入讨论综合分析,重视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实践性作用,为中国新哲学的发展奠基。
第一,有助于我国建立以实践为核心的实事求是重要思想。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实践的内容、功能,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国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实践的重要地位,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有立足于实践,扎根于实践,才能科
学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性、辩证性、历史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二,有助于科学的判断当代社会发展方向是否正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只有科学的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科学的哲学观念,但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可能全都是正确的。那我们就需要确认一定的哲学是否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辅相成,如果它早已偏离轨道,就需要对人类的各种错误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使人们的实践活动与当代社会历史轨道一致性最大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社会进步保持方向基本趋同。
第三,立足于本国的国情,一切从现实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哲学。中国新哲学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既是当代中国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和胡景涛的八荣八耻重要思想,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性升华。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性,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哲学,那么中国哲学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迈向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13.
[2][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8.
[4][7][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0.
[5][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