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
开头
读了这则作文材料,我不禁瞠目结舌,继而气愤填膺。孔子怎么了,怎么会有这般荒唐的说法?从今以后,这个老夫子在我心中残存的崇拜之情也许就要消失殆尽了。
从小就知道,“施恩不图报”正是儒家思想所奉行的行为准则;从小就被教育,一个有志的中国青年应该助人为乐、乐于奉献;从小就学习,要像雷锋一样,做了好事不留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怎么还能索取奖赏和报酬呢?
一
只要冒了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孔子天真而又幼稚地教导他的救人的学生,真的如此吗?我怀疑。
我宁愿相信,救人的学生在奋不顾身地跳水时是没有什么奖赏思考的。无私救人,固然不会每个人都做到,但是绝对不会人人都做不到,而且做到的人大都不会计较有没有奖赏,除非是要钱不要命的人。得到奖赏,只是见义勇为之后的事情,绝对不会在事前商讨,可惜的是孔子所幻想的“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正好就建立在这种事前可以预知奖赏的前提之下。
因此我担心会出现与孔子说法正好相反的令人恐惧的后果。那就是:如果一旦没有奖赏,我将不会救人;如果有更多的人需要救助,我会选择能够从他身上得到更多奖赏的人;如果我感到自己的生命无法保证,我将舍弃所有的奖赏而置水中的人于不顾。这样,一个自私自利、人情淡漠的社会就成功地出现了。孔子的话只代表了一种善良的希望,而这种相反的后果出现的可能性无疑是不能被排除的。
其实这种后果已经有了,只要我们不至于掩耳盗铃就必须承认。孔子所处的时代就是伴随着这种思想准则走向礼乐崩溃的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内容因此不见容于当世,却深远地贻害于后代。我们曾经勇于奉献,一心为公;我们曾经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那么我们的唯利是图、利欲熏心是怎么出现在社会上和心灵世界中的呢?我们是怎么把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道德体系和先进一时的价值观推倒并加以扭曲的呢?
这不是危言耸听,倒是孔夫子的话太异想天开了。一个人高兴地获得奖赏并不意味着更多的人将会只是为了得到奖赏而救人,一个人的麻木不仁也不能表明整个社会的冷漠无情。但是人的私心一旦被鼓励,就如同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样,将会有贪欲的魔鬼舞动人间。因此这里我要固执地认为:救人的学生接受感谢是可以理解的,众人的议论也是无可非议的,倒是孔子的鼓励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二
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孔子的这个推断已经不仅是天真了,而是显得十分可耻。
孔子似乎深刻地看透了人情世态,在他看来,人们断然不会比自己的学生品格高尚,
因为他们不愿意因为不报账而使自己蒙受损失;而且只要自己的学生报了帐,那么人们就会踊跃报账,因为他们肯定不会也不想比孔子的学生品格高尚。然后得出结论:自己的学生要是不报账,全天下的人都会见了奴隶假装没有看见。
没有比这种暗中以圣人自居,对普天下老百姓极尽污蔑之能事的言行更卑鄙的了!君不见,孔子对两个学生的教导前后是矛盾的,第一个教导启动人们的贪欲之念,第二句教导则蔑视人们的自私之心。要不要奖赏和报不报帐其实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以孔子和他的学生为代表的儒家人物始终把持了道德圣坛的制高点,其他人只能匍匐其下。
这使我想到了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调来,看来孔孟之道之曾经被批判不是没有来由的。在他们的心灵世界里,劳动人民永远不仅应该贫穷和受统治,而且也不配拥有高尚的品格,甚至还要害得圣人之徒为之不得不接受财物。
但是在儒家文化浸淫下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多少所谓的“劳心者”,包括皇亲贵戚,官僚政客,地主豪绅,文人雅士……他们何尝停止过对天下财物的掠夺?他们又何尝以一个品格高尚的群体成为天下人的楷模?因着自己的自私自利,便认为天下没有一心为公的人;然后因了人们的贪欲之念,便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就是天下人清廉的榜样。抱着这种逻辑的人,他们正是天下最贪婪的人,也是天底下最没有品格的人。毛主席说:“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正与此理相通。
中国知识分子往往有着强烈的精英情结,这也是他们对孔子顶礼膜拜的深层原因。他们或许有人为拯救苍生而努力过,或许有人在品格上堪为万世之表。但是作为一个群体,除了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盘踞着高贵的社会地位,霸占着全部的话语权,控制着道德的制高点,他们的政治理想往往就是梦呓。当一个社会只有少数可怜的所谓精英在支撑的时候,这些精英其实还不如一堆垃圾。
结尾
幻想用鼓励自私的手段,来完成对仁爱互助的社会的塑造,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四处碰壁,没准儿就和这种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的混乱思维有关。一个学生高兴地接受了奖赏,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另一个学生赎人后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这本身就体现了多么好的社会风尚,多少先进的价值取向,既有对自私自利者的鞭挞,也有对见义勇为者的赞扬。可惜的是,孔子对这些似乎视而不见,以自己的一孔之见,以自己的主观臆测和为师之尊,把这些改善社会道德的星星之火扼杀了。
依然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孔子的动机和出发点是好的、善良的。但是也正因为善良和好,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被统治阶级阴险地利用着。时至今日,还有不少非官非匪亦官亦匪的人物在抬着孔子的招牌,干着祸国殃民的勾当。还有一些帮闲御用无良卑劣的人物在借着孔子的衣钵,做着济世利民的妄想。
上面这个作文题的命制绝对不在此列。
看看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
开头
读了这则作文材料,我不禁瞠目结舌,继而气愤填膺。孔子怎么了,怎么会有这般荒唐的说法?从今以后,这个老夫子在我心中残存的崇拜之情也许就要消失殆尽了。
从小就知道,“施恩不图报”正是儒家思想所奉行的行为准则;从小就被教育,一个有志的中国青年应该助人为乐、乐于奉献;从小就学习,要像雷锋一样,做了好事不留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怎么还能索取奖赏和报酬呢?
一
只要冒了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孔子天真而又幼稚地教导他的救人的学生,真的如此吗?我怀疑。
我宁愿相信,救人的学生在奋不顾身地跳水时是没有什么奖赏思考的。无私救人,固然不会每个人都做到,但是绝对不会人人都做不到,而且做到的人大都不会计较有没有奖赏,除非是要钱不要命的人。得到奖赏,只是见义勇为之后的事情,绝对不会在事前商讨,可惜的是孔子所幻想的“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正好就建立在这种事前可以预知奖赏的前提之下。
因此我担心会出现与孔子说法正好相反的令人恐惧的后果。那就是:如果一旦没有奖赏,我将不会救人;如果有更多的人需要救助,我会选择能够从他身上得到更多奖赏的人;如果我感到自己的生命无法保证,我将舍弃所有的奖赏而置水中的人于不顾。这样,一个自私自利、人情淡漠的社会就成功地出现了。孔子的话只代表了一种善良的希望,而这种相反的后果出现的可能性无疑是不能被排除的。
其实这种后果已经有了,只要我们不至于掩耳盗铃就必须承认。孔子所处的时代就是伴随着这种思想准则走向礼乐崩溃的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内容因此不见容于当世,却深远地贻害于后代。我们曾经勇于奉献,一心为公;我们曾经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那么我们的唯利是图、利欲熏心是怎么出现在社会上和心灵世界中的呢?我们是怎么把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道德体系和先进一时的价值观推倒并加以扭曲的呢?
这不是危言耸听,倒是孔夫子的话太异想天开了。一个人高兴地获得奖赏并不意味着更多的人将会只是为了得到奖赏而救人,一个人的麻木不仁也不能表明整个社会的冷漠无情。但是人的私心一旦被鼓励,就如同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样,将会有贪欲的魔鬼舞动人间。因此这里我要固执地认为:救人的学生接受感谢是可以理解的,众人的议论也是无可非议的,倒是孔子的鼓励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二
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孔子的这个推断已经不仅是天真了,而是显得十分可耻。
孔子似乎深刻地看透了人情世态,在他看来,人们断然不会比自己的学生品格高尚,
因为他们不愿意因为不报账而使自己蒙受损失;而且只要自己的学生报了帐,那么人们就会踊跃报账,因为他们肯定不会也不想比孔子的学生品格高尚。然后得出结论:自己的学生要是不报账,全天下的人都会见了奴隶假装没有看见。
没有比这种暗中以圣人自居,对普天下老百姓极尽污蔑之能事的言行更卑鄙的了!君不见,孔子对两个学生的教导前后是矛盾的,第一个教导启动人们的贪欲之念,第二句教导则蔑视人们的自私之心。要不要奖赏和报不报帐其实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以孔子和他的学生为代表的儒家人物始终把持了道德圣坛的制高点,其他人只能匍匐其下。
这使我想到了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调来,看来孔孟之道之曾经被批判不是没有来由的。在他们的心灵世界里,劳动人民永远不仅应该贫穷和受统治,而且也不配拥有高尚的品格,甚至还要害得圣人之徒为之不得不接受财物。
但是在儒家文化浸淫下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多少所谓的“劳心者”,包括皇亲贵戚,官僚政客,地主豪绅,文人雅士……他们何尝停止过对天下财物的掠夺?他们又何尝以一个品格高尚的群体成为天下人的楷模?因着自己的自私自利,便认为天下没有一心为公的人;然后因了人们的贪欲之念,便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就是天下人清廉的榜样。抱着这种逻辑的人,他们正是天下最贪婪的人,也是天底下最没有品格的人。毛主席说:“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正与此理相通。
中国知识分子往往有着强烈的精英情结,这也是他们对孔子顶礼膜拜的深层原因。他们或许有人为拯救苍生而努力过,或许有人在品格上堪为万世之表。但是作为一个群体,除了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盘踞着高贵的社会地位,霸占着全部的话语权,控制着道德的制高点,他们的政治理想往往就是梦呓。当一个社会只有少数可怜的所谓精英在支撑的时候,这些精英其实还不如一堆垃圾。
结尾
幻想用鼓励自私的手段,来完成对仁爱互助的社会的塑造,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四处碰壁,没准儿就和这种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的混乱思维有关。一个学生高兴地接受了奖赏,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另一个学生赎人后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这本身就体现了多么好的社会风尚,多少先进的价值取向,既有对自私自利者的鞭挞,也有对见义勇为者的赞扬。可惜的是,孔子对这些似乎视而不见,以自己的一孔之见,以自己的主观臆测和为师之尊,把这些改善社会道德的星星之火扼杀了。
依然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孔子的动机和出发点是好的、善良的。但是也正因为善良和好,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被统治阶级阴险地利用着。时至今日,还有不少非官非匪亦官亦匪的人物在抬着孔子的招牌,干着祸国殃民的勾当。还有一些帮闲御用无良卑劣的人物在借着孔子的衣钵,做着济世利民的妄想。
上面这个作文题的命制绝对不在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