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被最终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是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级差地租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绝对地租来源是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原因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土地报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也就是在一定技术条件和投入水平下,一定面积土地上所获得的收入。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自然属性。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土地市场运行模式是由土地制度所决定的一种土地市场结构,在不同模式下,土地按不同形式交易。土地市场运行机制是指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一定轨道和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其核心是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蕴藏在土地市场模式中,并由其决定。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由土地肥力或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的差异带来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两者实质一致,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Ⅰ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错误。 两者是有关系的。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正确。在某一土地市场,当土地价格持续上升,土地供给量增加,需求减少,一部分土地卖不出去,土地价格就会下降;当土地价格持续下降,土地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出现短缺,土地价格就会上升。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错误。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收益。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错误。土地利用规模和土地规模利用不是相同的概念。前者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的数量的大小。而后者则主要是偏重对土地的使用,即尽可能地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应该处于报酬不变的阶段,以获得最佳的土地规模效益。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错误。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合理布局提高区位地租和经营收益,不同的区位,其土地利用类型和集约化程度也不同,运费是影响农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却不是唯一因素;工业区位论是通过对运费、劳动费、集聚因素的综合分析,来寻求工业最优区位,以减少产品生产成本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错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并不等同于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前者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其出让的主体只能是国家;而后者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与赠与。其转让主体无限制。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 )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C )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D )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B )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C、土地的利用率 D、人均耕地占有量

5、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的科学家是:( A )

A、屠能 B、马克思

C、詹姆斯.安得森 D、萨伊

6、不属于土地价格的特点的是:( B )

A、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 B、土地价格不是土地的权益价格

C、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 D、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7、在我国,可以抵押的房地产有:( D )

A、行政机构所有的房地产 B、权属有争议的房地产

C、政府代管的房地产 D、依法获得的期房所有权

8、评价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的各类方法中,属于动态分析方法的是:( A )

A、贴现系数法 B、投资回收期法

C、投资收益增长率法 D、投资产品增长率法

9、关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说法错误的是:( B )

A、该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B、“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过程而言的。

C、“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与生产关系无关。

D、“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和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10、不属于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点的是:( B )

A、地区性 B、唯一性

C、层次性 D、适应性

五、多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属于土地自然特性的有:( ABD )

A、土地功能的永久性 B、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C、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D、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E、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2、下列关于区位理论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有:( ABCDE )

A、从经济实质上看,屠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

B、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运输、劳动力以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C、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是从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D、空间结构理论是涉及到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论 E、区位理论是关于自然物质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3、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条件有:( ABCDE )

A、市场经济环境 B、土地产权明晰

C、发达的土地金融市场 D、必要的土地法规

E、区域性的市场中介机构

4、土地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ABCD )

A、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

B、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C、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

D、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E、三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最大化

5、下列关于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CD )

A、当APP(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时,TPP(总产量)也达到最大值

B、当MPP(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时,TPP也达到最大值

C、MPP曲线与APP曲线总是相交于APP曲线的最高点

D、EPP(生产弹性)表示报酬的强弱及变化方向

E、理性的生产者,总是在生产的第二阶段进行投入

6、土地价格评估应遵循的原则有:( ACDE )

A、公平原则 B、收益最大化原则 C、替代原则

D、预期收益原则 E、供需原则

7、国有企业改革中,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可采取的土地资产处置方式包括:( ABCDE )

A、出让 B、保留行政划拨 C、作价入股

D、授权经营 E、租赁

8、下列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特性的各种说法,正确的有:( ABD )

A、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很重要

B、土地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C、面积对于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D、很难改变用途

E、交通运输对土地利用不重要

9、下列关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有:( BCD )

A、所谓总量,是指耕地数量的总和

B、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长远性

C、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区域性。

D、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考虑环境的适应性

E、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一定时期耕地的质量和数量的总和不变。

10、下列关于土地出让市场的各种说法,正确的有:(BDE )

A、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地块、用途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

B、我国境内外的一切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C、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年限,一般根据不同行业和经营项目的实际需要确定,如综合用地的最高年限为40年。

D、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协议、招标、拍卖三种方式,但经营性用地,只能采取招标和拍卖。

E、地下的各类自然资源、矿藏以及埋藏物等,不在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之列。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土地作为生存场所,需要土地提供粮食、衣料等。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外两大类,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人口增长,自然就要求增加食物,进而要求增加农业用地;建房、修路及各种设施用地也会大量增加。总之,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而土地总量却在一直在减少。所以我们要提高土地利用率。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很多,其中基本的因素有: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利用计划;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1)市场决策由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多考虑局部、当前利益,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

(2)市场不能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外部不解决性问题;

(3)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4)对于不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市场配置无能为力;

(5)土地在中国农村还带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就是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某种轨道、某种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1)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经济的运行全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这就是市场机制。土地市场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地价完全由市场的供给、需求来决定。同时,价格又通过自身的变动,来灵活地调节土地的供求关系,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在这种市场中,政府不做任何干预。

(2)所谓计划机制,是国家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通过各种计划方式,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进行规范、调节和控制。这种机制以国家的宏观目标为依据,从而克服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性,但缺乏市场机制所有的灵敏性。在市场中,计划机制主要是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协调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1)农业土地的集约利用

①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

②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

③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

④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

(2)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就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经济效益。

①应适当控制大城市,适度发展中小城市,城镇适当集中,建立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充分发挥城市规模效益,节省城市建设用地;

②在城市内部,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进行综合利用,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保证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城市土地利用要向地上空间发展,实行立体作用,在保持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和高度。

③城市土地利用还应向地下发展,修筑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土地上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佳报酬。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目的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效益。应着重于:

(1)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市规模的大小有关,城市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正常发挥。因此要建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结构,城市规模效益,节省城市建设用地。

(2)在城市内部,也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进行综合利用;其次,要向地上空间发展,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和高度。

(3)向地下发展,修筑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所谓集聚经济是指,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其表现为:

(1)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2)更多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3)企业和人口的集聚,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益。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农业区位理论的核心是农业土地的区位地租。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大;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围绕每一个城市或城市体系,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农业生产结构体系。按照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农业布局,可以获取最大的区位地租,使农业经济总体效益最大。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所谓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它包括:

(1)土地所有权。即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其具有完全性、排他性、恒久性、归一性、社会性的属性。

(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3)土地租赁权。是指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人通过契约将土地占有权、狭义的土地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转让给他人。

(4)土地抵押权。土地收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转移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5)地役权。是在土地所有权上设定的一种他项权利。包括建筑支持权、采光权、取水权、眺望权、道路通行权等。

(6)土地继承权、地上权、土地发展权等。

10、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包含哪些内容?

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在不改变城市土地国有的条件下,采取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有偿、有期限地出让给土地使用者;

(2)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权在使用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

其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

(3)需要继续使用的,经批准,期限可以延长,同时按当时市场情况补交地价。

七、论述题

1、为什么要强调土地的计划利用?

土地计划利用是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1)市场自身的局限性 --- 市场失灵

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信息不完全的存在,市场配置具有其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2)土地自身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土地的自然属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土地位置固定和质量差异的特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土地必须实行计划利用。

土地的经济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以确定数量有限的、适合某种用途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土地不同用途之间的非合理性转变往往产生巨大的浪费和损失。

(3)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求土地必须计划利用 。

2、如何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来看,(1)应该使土地权属具体化,即要将现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形式,具体落实到每块土地上;(2)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或代表。作者认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原则上应由独立核算的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来充当;(3)土地的集体所有者组织除应拥有比较完整的土地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外,还应拥有比较完整的土地处分权,即出卖、出租、出包、入股、抵押等权能,以便使集体所有制的土地所有权权能能够比较充分地实现,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从而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及顺畅地流动和集中。

从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方面看,(1)应该明确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既不能否认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要求,也要使承包经营权变成真正的使用权;(2)完善承包经营权的权能结构。应将承包经营权应有的买卖、转让、入股、转租、抵押等各项权利完全赋予承包经营权的内涵,使之成为一完整的土地使用权,以利于土地使用权权利的充分实现。(3)土地承包期长期化。制定一个较长期限是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土地使用权的根本保证。(4)使承包经营权债权物权化。(5)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能够发挥土地市场的作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价格的?

影响土地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凡是影响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或影响地租收益和土地还原利率的一切因素都是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我们把这些因素分为一般因素、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三类。

(1)一般因素。指影响土地价格的一般的、普遍的、共同的因素,它对土地价格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它包括:

①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决定土地市场的形态、土地供给及利用方式等,因而决定地价。 ②城市规划 土地因其用途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收益能力,即地租水平,而决定土地用途和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城市规划。同一宗土地,规划为商业用途,其地价水平一

般高于居住用途。

③城市性质与宏观区位 城市性质不同,土地价格的总体水平也不同。其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形式,决定了土地的总需求,从而影响地价总水平。同时,土地所处的宏观区位不同,其价格总水平也不同。如处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城市地价总水平就不同。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利用计划影响土地的供给,进而影响地价。

⑤土地相关政策 主要有房地产开发政策、地价政策、与土地相关的税收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单一或综合实施,对地价影响较大。

⑥人口状态 主要包括人口素质、人口密度和家庭人口结构等几方面。人口密度越大,家庭越小型化,土地需求就越大,地价水平就越高。人口素质好,地价就高。

⑦经济发展状况 主要指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支状况、储蓄投资水平、居民消费能力等。经济发展越快,一般地价水平越高。

⑧社会安定状况 主要指国内政治局面、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国际环境状况、社会治安状况等。一般情况下,国内政局稳定、国际上和平与发展在为主流,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地价水平就上涨。

(2)区域因素。区域因素是指对区域地价有总体影响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它包括: ①位置 区域位置指该区域在市场中所处的经济区位,它用时间和空间来衡量。一般地讲,与正效应因素(如商业中心)距离越近,地价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②基础设施条件 主要指对外交通、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用事业服务设施的好坏和设备程度。

③规划限制 城市规划对地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的土地利用性质、用地结构、用地限制条件等方面。

④环境质量 主要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因素,包括地质、地势、水文、风向、社会治安、居民素质、人地比例、景观等。

(3)个别因素。 个别因素是宗地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对宗地地价有影响的因素。如宗地面积、位置、形状、临街宽度、宗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状况及规划条件、土壤肥力和地质条件等。土地用途不同,各因素对地价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如宗地位置和临街宽度对商业用途特别重要,而地质条件和土地规划限制则对居住用地影响很大。

4、论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及原因

(1)级差地租:

①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但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仅是形成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因为它是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基础。 ②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由于这种有限的优越自然条件被部分经营者垄断,因而能获得持久而稳定的超额利润。而当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这部分超额利润就要转化为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

③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土地肥力的差异和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差异是形成级差地租Ⅰ的条件。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即为级差地租Ⅱ。

(2)绝对地租:

①绝对地租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由于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成为其他部门向农业转移资本的一个障碍,如果不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绝对地租,资本就不能转向农业部门,即使最劣等的土地也是这样。 ②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

③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3)垄断地租:

①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某些土地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能够生产某些特别名贵又非常稀缺的产品。这些产品就可以按照不仅大大超过生产价格,而且也超过其价值的垄断价格出售。

②这种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所有权,因而转化为垄断地租,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5、请以你熟悉的城市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该市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着明显的功能分区,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各功能区的形成是城市土地区位利用的结果,可以为进一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供指导。因此,城市土地功能分区是指导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1)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布局设想

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理论,即圈层说和级差地租理论认为:距市中心越近的圈层土地面积越小,级差地租越高;而不同行业支付地租的能力不同。根据城市内各种不同功能单位支付地租的能力曲线,可以划分出其各自的合理分布范围。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5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

a、圈层布局设想

b、三维布局设想

c、扇形布局设想

d、多核心布局设想

e、多中心布局设想

(2)以成都市的城市规划为例

2004年成都市正式启动了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的修编,完成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基本确定了成都市空间发展的总体格局和战略方向. a、范围:

在此次总体规划修编中,城市的规划范围将由以往的三个层次简化为两个层次,即为成都市区(市区)和成都市除市区以外的市域。其中成都市区面积将由以往的598平方公里扩大到3681平方公里,整整扩大6倍,包括中心城区、新都、青白江、龙泉驿、双流、温江、郫县。 b、布局:

“一核”变“三核”:变“圈层式”为“扇叶式”。新总体规划制定并积极实施向东、向南发展的战略决策,着力建设城东和城南两个副中心,将原有的一个“核”变成三个“核”,城市结构将由现在的密集“圈层式”向疏密结合的“扇叶式”、单一中心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根据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全市被划分为三个圈层:五城区及高新区为中心城;新都、青白江、龙泉驿、华阳、双流、温江、郫县等7个城市组团为近郊区,并与中心城共同构成成都的主城区;远郊区则包括都江堰、邛崃、彭州、崇州、金堂、大邑、蒲江、新津四市四县。 c、结果:修编工作完成后,成都市将按最新总体规划发展生产。一方面着力打造6个城市片区中心,拉开城市结构,重点发展南、东、北三个新城;另一方面,今后的旧城区(主要是中心城)将以CBD功能为主,发展写字楼、商务楼等,而原来旧城区的一些行政机关、居住区域将往周边区域拓展,以疏解城市功能,带动新区发展。另外,目前的120多个工业开发区将逐步外迁,并通过整合、合并等形式整合为20多个工业基地。

总之,通过新一轮修编成都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将日趋完善,城市结构更加优化,从而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6、谈谈如何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来对我国现行土地产权制度进行完善?

(1)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① 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被最终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级差地租包括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距离市场远近而形成)和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形成)。

② 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是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是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原因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③ 垄断地租

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用转化成的地租。其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者拥有对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所有权。尤其是,随着城市土地的日益稀缺,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性不断增强,垄断地租成为建筑地段地租的主体部分。

(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地租

① 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级差地租的客观物质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仍然存在着。由于其形成,有各种不同因素在起作用,因此在分配时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一、在提及所有制条件下,级差地租Ⅰ主要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级差地租Ⅱ主要由承包农户所得;由于国家进行了投资和建设,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一部分应归国家所有。二、在土地国有制条件下,级差地租Ⅰ因全部归国家所有;级差地租Ⅱ主要归土地使用者所有,国家也应得到一部分。

② 社会主义绝对地租

社会主义制度下,绝对地租是客观存在的。原因:农业的有机构成大大低于工业;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并要求在经济上加以实现;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3)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在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的运用

① 地租范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由于地租的存在,即土地所有权要在经济上得到体现,因此土地必须实行有偿使用。大力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或挂牌。金融、商业、房地产、娱乐、旅游等经营性、盈利性用地或其他有竞价条件的用地,都必须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

② 要体现土地的级差地租,实现土地产权主体的合法利益,必须使土地产权明晰化,尤其是农村集体土地。由于目前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即土地所有权主体也不够明确,甚至存在真空状态,以至于所有权收益得不到完全体现,甚至遭受侵犯。

③ 区位利用效益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城市各项用地的空间安排。为促进土地向其最佳用途方向转变,以使土地获得最高的级差收益,必须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加速土地的流转,从而可以使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20 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

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

1 、从中国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而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现实条

件出发,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变动更应重视○3

①劳动生产率②资金产出率

③土地生产率④规模效益

2、到处都有的原材料, 被叫作○4

①稀有性原材料②纯重原材料

③失重原材料④常见性原材料

3、通过一定的计划管理体制, 实现对土地资源的计划利用。被

叫作○2

①土地利用计划②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③土地管理④土地规划

4、考虑本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 根据耕地面积及农业劳动

力数或农户数, 确定适度经营规模。被叫作○2

①必要规模②外部可能规模

③理论规模④内部可能规模

5、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因

是4○

①土地肥沃程度不同②气候条件不同

③经济发展水平不同④位置级差地租不同

6、在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中, 最符合实际的设想是3○

①圈层布局设想②三维布局设想

③扇形布局设想④多中心布局设想

7、产品平均成本最低点对应的经营规模称为3○

①最差经营规模②次差经营规模

③最佳经营规模④次佳经营规模

8、单位面积的土地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被叫作2○

①土地利用程度②土地利用效益

③土地利用结构④土地利用现状

9、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象是4○

①耕地②城市土地③农村土地④全部土地

1 0、“屠能圈”由里到外的分布顺序是○2

①园艺和饲养奶牛, 集约农业, 森林, 种植牧草, 三年轮作制

②园艺和饲养奶牛, 森林, 集约农业, 种植牧草, 三年轮作制

③园艺和饲养奶牛, 种植牧草, 集约农业, 三年轮作制, 森林

④园艺和饲养奶牛, 森林, 种植牧草, 集约农业, 三年轮作制

1 1 、适用于行政划拨方式的用地是○3

①商业用地②工业用地

③城市公共设施用地④居住用地

1 2、通过一系列制度, 规定实现土地利用计划的形式、手段和步

骤。被叫作○2

①土地利用计划②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体制

③土地管理④土地规划

1 3、考虑农业经营项目和农业机械化水平, 根据农忙季节劳均

所能负担的耕地最大面积, 作为适度经营规模。被叫作○4

①必要规模②外部可能规模

③理论规模④内部可能规模

1 4、农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1

①屠能②韦伯③克里斯塔勒④廖什

1 5、国家以社会代表身份对土地进行宏观管理、监督和调控, 依

据的是土地特性中的○4

①面积有限性②质量差异性

③供给的稀缺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1 6、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2

①屠能②韦伯③克里斯塔勒④廖什

1 7、下面属于非农业生产用地的是○1

①交通用地②城镇用地

③水库④军事用地

1 8、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

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即为○3

①绝对地租②级差地租③级差地租II ④垄断地租

1 9、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行政层次分为○4

①全国、省、县三级

②全国、县、乡三级

③全国、省、地市、县四级

④全国、省、地市、县、乡五级

20、土地抵押权的特点是○2

①抵押人转移占有权②抵押人不转移占有权

③抵押人转移使用权④抵押人转移收益权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10 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

案中选出一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

○内。多选、少选、错选该小题无分)

1 、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包括○○○○○123

①商业区②工业区③居住区④林业区⑤水面

2、土地保护的表现有○○○○○123

①退耕还林②植树造林③减轻草场载畜量

④土地开垦⑤土地规划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包括的内容是○○○○○235

①土地开发②土地利用程度③土地利用结构

④土地利用规划⑤土地利用效益

4、土地供求关系的主要情形是○○○○○123

①一般状态下的土地供求均衡②特殊的土地供给

③特殊的土地需求④土地市场⑤土地金融

5、需求的条件是○○○○○24

①消费者有工作②消费者愿意购买

③消费者心理健康④消费者有支付能力

⑤商品供应充足

6、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12345

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③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④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⑤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7、日本土地利用计划包括○○○○○24

①城市规划②国土利用计划

③海洋规划④土地利用基本计划

⑤环境保护规划

8、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包括○○○○○124

①气候条件②淡水资源③城市规模

④交通条件⑤人口素质

9、土地计划利用的必然性表现在○○○○○123

①土地自然属性的要求1

②土地经济特性的要求

③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④土地管理的要求

⑤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1 0、土地价格的内涵包含○○○○○24

①土地的价值②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③土地的使用价值④土地投资的折旧

⑤土地投资的利润

三、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5 分

1 、原材料可区分为稀有性原材和常见性原材料。

2、人类对非农业用地需求包括发展工业、商业、交通、科学

教育、文化娱乐及住宅等。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

的价格。

4、土地管理模式为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和垂直统一管理模式。

5、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改革过程的突出表现是: 征收土地

使用费, 开展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试点, 制定地方性法

规, 修改宪法和土地管理法, 制定全国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法规。

土地价格内涵:是指在正常市场条件下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未来纯收益的现值总和。其权利特征是出让土地使用权。

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承租土地使用权价格是其特殊形式,租赁权价格、地役权价格是其派生形式。根据估价目的不同,土地价格可采用熟地价格、生地价格和毛地价格表示。

土地估价的方法通常被分为基本估价方法和应用估价方法。

基本估价方法适合宗地价格评估,取得一定时点的宗地评估价格,包括市场比较法、收益法、成本法、剩余法等。应用估价法是政府为管理地产市场和土地价格的需要所采用的快速、经济的区域估价方法,即在基本估价方法的基础上,对整个城市或某一区域的地价、地价影响因素、地价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建立起的一套地块价格评估标准,从而在需要时可以快速、经济地评估出城市或区域内的地块价格。此类方法多适用于政府政策性的大量估价,属于此类的方法有:路线价法、标准宗地估价法、模型(数理统计)估价法等,在我国主要是应用基准地价修正法。一、市场比较法二、收益法三、剩余法四、成本法五、基准地价修正法 剩余法又称假设开发法,是将某一待估土地上全部建筑物的销售价格减去正常建造成本、正常利润、税金、利息,从而求得该地块价格的一种土地估价方法。利用剩余法估价应遵循土地最有效利用原则,正确确定土地最佳利用方式。在具体应用中,应正确确定房地总价值或土地开发完成后的总价和房产价值或土地开发费用。

六、各种估价方法的比较与综合运用

估价人员在估价过程中应根据估价目的、估价对象的特点、所收集到的资料状况,选择土地基本方法与应用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并用,评估土地价格。各种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不同的特点。 在上述多种方法中,市场比较法、收益法、成本法是三大基本方法,其他方法可以看作是这三种方法的派生。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被最终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是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级差地租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绝对地租来源是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原因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土地报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也就是在一定技术条件和投入水平下,一定面积土地上所获得的收入。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自然属性。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土地市场运行模式是由土地制度所决定的一种土地市场结构,在不同模式下,土地按不同形式交易。土地市场运行机制是指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一定轨道和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其核心是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蕴藏在土地市场模式中,并由其决定。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由土地肥力或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的差异带来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两者实质一致,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Ⅰ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错误。 两者是有关系的。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正确。在某一土地市场,当土地价格持续上升,土地供给量增加,需求减少,一部分土地卖不出去,土地价格就会下降;当土地价格持续下降,土地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出现短缺,土地价格就会上升。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错误。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收益。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错误。土地利用规模和土地规模利用不是相同的概念。前者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的数量的大小。而后者则主要是偏重对土地的使用,即尽可能地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应该处于报酬不变的阶段,以获得最佳的土地规模效益。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错误。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合理布局提高区位地租和经营收益,不同的区位,其土地利用类型和集约化程度也不同,运费是影响农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却不是唯一因素;工业区位论是通过对运费、劳动费、集聚因素的综合分析,来寻求工业最优区位,以减少产品生产成本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错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并不等同于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前者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其出让的主体只能是国家;而后者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与赠与。其转让主体无限制。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 )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C )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D )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B )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C、土地的利用率 D、人均耕地占有量

5、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的科学家是:( A )

A、屠能 B、马克思

C、詹姆斯.安得森 D、萨伊

6、不属于土地价格的特点的是:( B )

A、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 B、土地价格不是土地的权益价格

C、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 D、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7、在我国,可以抵押的房地产有:( D )

A、行政机构所有的房地产 B、权属有争议的房地产

C、政府代管的房地产 D、依法获得的期房所有权

8、评价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的各类方法中,属于动态分析方法的是:( A )

A、贴现系数法 B、投资回收期法

C、投资收益增长率法 D、投资产品增长率法

9、关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说法错误的是:( B )

A、该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B、“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过程而言的。

C、“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与生产关系无关。

D、“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和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10、不属于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点的是:( B )

A、地区性 B、唯一性

C、层次性 D、适应性

五、多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属于土地自然特性的有:( ABD )

A、土地功能的永久性 B、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C、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D、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E、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2、下列关于区位理论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有:( ABCDE )

A、从经济实质上看,屠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

B、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运输、劳动力以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C、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是从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D、空间结构理论是涉及到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论 E、区位理论是关于自然物质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3、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条件有:( ABCDE )

A、市场经济环境 B、土地产权明晰

C、发达的土地金融市场 D、必要的土地法规

E、区域性的市场中介机构

4、土地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ABCD )

A、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

B、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C、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

D、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E、三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最大化

5、下列关于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CD )

A、当APP(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时,TPP(总产量)也达到最大值

B、当MPP(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时,TPP也达到最大值

C、MPP曲线与APP曲线总是相交于APP曲线的最高点

D、EPP(生产弹性)表示报酬的强弱及变化方向

E、理性的生产者,总是在生产的第二阶段进行投入

6、土地价格评估应遵循的原则有:( ACDE )

A、公平原则 B、收益最大化原则 C、替代原则

D、预期收益原则 E、供需原则

7、国有企业改革中,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可采取的土地资产处置方式包括:( ABCDE )

A、出让 B、保留行政划拨 C、作价入股

D、授权经营 E、租赁

8、下列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特性的各种说法,正确的有:( ABD )

A、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很重要

B、土地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C、面积对于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D、很难改变用途

E、交通运输对土地利用不重要

9、下列关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有:( BCD )

A、所谓总量,是指耕地数量的总和

B、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长远性

C、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区域性。

D、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考虑环境的适应性

E、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一定时期耕地的质量和数量的总和不变。

10、下列关于土地出让市场的各种说法,正确的有:(BDE )

A、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地块、用途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

B、我国境内外的一切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C、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年限,一般根据不同行业和经营项目的实际需要确定,如综合用地的最高年限为40年。

D、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协议、招标、拍卖三种方式,但经营性用地,只能采取招标和拍卖。

E、地下的各类自然资源、矿藏以及埋藏物等,不在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之列。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土地作为生存场所,需要土地提供粮食、衣料等。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外两大类,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人口增长,自然就要求增加食物,进而要求增加农业用地;建房、修路及各种设施用地也会大量增加。总之,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而土地总量却在一直在减少。所以我们要提高土地利用率。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很多,其中基本的因素有: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利用计划;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1)市场决策由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多考虑局部、当前利益,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

(2)市场不能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外部不解决性问题;

(3)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4)对于不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市场配置无能为力;

(5)土地在中国农村还带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就是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某种轨道、某种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1)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经济的运行全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这就是市场机制。土地市场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地价完全由市场的供给、需求来决定。同时,价格又通过自身的变动,来灵活地调节土地的供求关系,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在这种市场中,政府不做任何干预。

(2)所谓计划机制,是国家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通过各种计划方式,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进行规范、调节和控制。这种机制以国家的宏观目标为依据,从而克服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性,但缺乏市场机制所有的灵敏性。在市场中,计划机制主要是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协调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1)农业土地的集约利用

①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

②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

③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

④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

(2)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就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经济效益。

①应适当控制大城市,适度发展中小城市,城镇适当集中,建立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充分发挥城市规模效益,节省城市建设用地;

②在城市内部,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进行综合利用,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保证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城市土地利用要向地上空间发展,实行立体作用,在保持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和高度。

③城市土地利用还应向地下发展,修筑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土地上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佳报酬。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目的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效益。应着重于:

(1)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市规模的大小有关,城市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正常发挥。因此要建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结构,城市规模效益,节省城市建设用地。

(2)在城市内部,也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进行综合利用;其次,要向地上空间发展,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和高度。

(3)向地下发展,修筑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所谓集聚经济是指,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其表现为:

(1)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2)更多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3)企业和人口的集聚,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益。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农业区位理论的核心是农业土地的区位地租。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大;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围绕每一个城市或城市体系,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农业生产结构体系。按照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农业布局,可以获取最大的区位地租,使农业经济总体效益最大。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所谓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它包括:

(1)土地所有权。即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其具有完全性、排他性、恒久性、归一性、社会性的属性。

(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3)土地租赁权。是指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人通过契约将土地占有权、狭义的土地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转让给他人。

(4)土地抵押权。土地收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转移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5)地役权。是在土地所有权上设定的一种他项权利。包括建筑支持权、采光权、取水权、眺望权、道路通行权等。

(6)土地继承权、地上权、土地发展权等。

10、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包含哪些内容?

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在不改变城市土地国有的条件下,采取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有偿、有期限地出让给土地使用者;

(2)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权在使用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

其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

(3)需要继续使用的,经批准,期限可以延长,同时按当时市场情况补交地价。

七、论述题

1、为什么要强调土地的计划利用?

土地计划利用是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1)市场自身的局限性 --- 市场失灵

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信息不完全的存在,市场配置具有其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2)土地自身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土地的自然属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土地位置固定和质量差异的特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土地必须实行计划利用。

土地的经济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以确定数量有限的、适合某种用途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土地不同用途之间的非合理性转变往往产生巨大的浪费和损失。

(3)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求土地必须计划利用 。

2、如何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来看,(1)应该使土地权属具体化,即要将现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形式,具体落实到每块土地上;(2)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或代表。作者认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原则上应由独立核算的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来充当;(3)土地的集体所有者组织除应拥有比较完整的土地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外,还应拥有比较完整的土地处分权,即出卖、出租、出包、入股、抵押等权能,以便使集体所有制的土地所有权权能能够比较充分地实现,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从而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及顺畅地流动和集中。

从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方面看,(1)应该明确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既不能否认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要求,也要使承包经营权变成真正的使用权;(2)完善承包经营权的权能结构。应将承包经营权应有的买卖、转让、入股、转租、抵押等各项权利完全赋予承包经营权的内涵,使之成为一完整的土地使用权,以利于土地使用权权利的充分实现。(3)土地承包期长期化。制定一个较长期限是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土地使用权的根本保证。(4)使承包经营权债权物权化。(5)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能够发挥土地市场的作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价格的?

影响土地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凡是影响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或影响地租收益和土地还原利率的一切因素都是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我们把这些因素分为一般因素、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三类。

(1)一般因素。指影响土地价格的一般的、普遍的、共同的因素,它对土地价格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它包括:

①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决定土地市场的形态、土地供给及利用方式等,因而决定地价。 ②城市规划 土地因其用途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收益能力,即地租水平,而决定土地用途和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城市规划。同一宗土地,规划为商业用途,其地价水平一

般高于居住用途。

③城市性质与宏观区位 城市性质不同,土地价格的总体水平也不同。其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形式,决定了土地的总需求,从而影响地价总水平。同时,土地所处的宏观区位不同,其价格总水平也不同。如处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城市地价总水平就不同。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利用计划影响土地的供给,进而影响地价。

⑤土地相关政策 主要有房地产开发政策、地价政策、与土地相关的税收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单一或综合实施,对地价影响较大。

⑥人口状态 主要包括人口素质、人口密度和家庭人口结构等几方面。人口密度越大,家庭越小型化,土地需求就越大,地价水平就越高。人口素质好,地价就高。

⑦经济发展状况 主要指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支状况、储蓄投资水平、居民消费能力等。经济发展越快,一般地价水平越高。

⑧社会安定状况 主要指国内政治局面、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国际环境状况、社会治安状况等。一般情况下,国内政局稳定、国际上和平与发展在为主流,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地价水平就上涨。

(2)区域因素。区域因素是指对区域地价有总体影响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它包括: ①位置 区域位置指该区域在市场中所处的经济区位,它用时间和空间来衡量。一般地讲,与正效应因素(如商业中心)距离越近,地价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②基础设施条件 主要指对外交通、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用事业服务设施的好坏和设备程度。

③规划限制 城市规划对地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的土地利用性质、用地结构、用地限制条件等方面。

④环境质量 主要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因素,包括地质、地势、水文、风向、社会治安、居民素质、人地比例、景观等。

(3)个别因素。 个别因素是宗地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对宗地地价有影响的因素。如宗地面积、位置、形状、临街宽度、宗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状况及规划条件、土壤肥力和地质条件等。土地用途不同,各因素对地价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如宗地位置和临街宽度对商业用途特别重要,而地质条件和土地规划限制则对居住用地影响很大。

4、论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及原因

(1)级差地租:

①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但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仅是形成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因为它是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基础。 ②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由于这种有限的优越自然条件被部分经营者垄断,因而能获得持久而稳定的超额利润。而当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这部分超额利润就要转化为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

③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土地肥力的差异和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差异是形成级差地租Ⅰ的条件。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即为级差地租Ⅱ。

(2)绝对地租:

①绝对地租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由于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成为其他部门向农业转移资本的一个障碍,如果不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绝对地租,资本就不能转向农业部门,即使最劣等的土地也是这样。 ②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

③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3)垄断地租:

①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某些土地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能够生产某些特别名贵又非常稀缺的产品。这些产品就可以按照不仅大大超过生产价格,而且也超过其价值的垄断价格出售。

②这种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所有权,因而转化为垄断地租,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5、请以你熟悉的城市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该市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着明显的功能分区,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各功能区的形成是城市土地区位利用的结果,可以为进一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供指导。因此,城市土地功能分区是指导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1)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布局设想

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理论,即圈层说和级差地租理论认为:距市中心越近的圈层土地面积越小,级差地租越高;而不同行业支付地租的能力不同。根据城市内各种不同功能单位支付地租的能力曲线,可以划分出其各自的合理分布范围。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5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

a、圈层布局设想

b、三维布局设想

c、扇形布局设想

d、多核心布局设想

e、多中心布局设想

(2)以成都市的城市规划为例

2004年成都市正式启动了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的修编,完成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基本确定了成都市空间发展的总体格局和战略方向. a、范围:

在此次总体规划修编中,城市的规划范围将由以往的三个层次简化为两个层次,即为成都市区(市区)和成都市除市区以外的市域。其中成都市区面积将由以往的598平方公里扩大到3681平方公里,整整扩大6倍,包括中心城区、新都、青白江、龙泉驿、双流、温江、郫县。 b、布局:

“一核”变“三核”:变“圈层式”为“扇叶式”。新总体规划制定并积极实施向东、向南发展的战略决策,着力建设城东和城南两个副中心,将原有的一个“核”变成三个“核”,城市结构将由现在的密集“圈层式”向疏密结合的“扇叶式”、单一中心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根据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全市被划分为三个圈层:五城区及高新区为中心城;新都、青白江、龙泉驿、华阳、双流、温江、郫县等7个城市组团为近郊区,并与中心城共同构成成都的主城区;远郊区则包括都江堰、邛崃、彭州、崇州、金堂、大邑、蒲江、新津四市四县。 c、结果:修编工作完成后,成都市将按最新总体规划发展生产。一方面着力打造6个城市片区中心,拉开城市结构,重点发展南、东、北三个新城;另一方面,今后的旧城区(主要是中心城)将以CBD功能为主,发展写字楼、商务楼等,而原来旧城区的一些行政机关、居住区域将往周边区域拓展,以疏解城市功能,带动新区发展。另外,目前的120多个工业开发区将逐步外迁,并通过整合、合并等形式整合为20多个工业基地。

总之,通过新一轮修编成都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将日趋完善,城市结构更加优化,从而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6、谈谈如何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来对我国现行土地产权制度进行完善?

(1)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① 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被最终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级差地租包括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距离市场远近而形成)和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形成)。

② 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是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是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原因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③ 垄断地租

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用转化成的地租。其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者拥有对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所有权。尤其是,随着城市土地的日益稀缺,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性不断增强,垄断地租成为建筑地段地租的主体部分。

(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地租

① 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级差地租的客观物质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仍然存在着。由于其形成,有各种不同因素在起作用,因此在分配时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一、在提及所有制条件下,级差地租Ⅰ主要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级差地租Ⅱ主要由承包农户所得;由于国家进行了投资和建设,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一部分应归国家所有。二、在土地国有制条件下,级差地租Ⅰ因全部归国家所有;级差地租Ⅱ主要归土地使用者所有,国家也应得到一部分。

② 社会主义绝对地租

社会主义制度下,绝对地租是客观存在的。原因:农业的有机构成大大低于工业;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并要求在经济上加以实现;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3)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在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的运用

① 地租范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由于地租的存在,即土地所有权要在经济上得到体现,因此土地必须实行有偿使用。大力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或挂牌。金融、商业、房地产、娱乐、旅游等经营性、盈利性用地或其他有竞价条件的用地,都必须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

② 要体现土地的级差地租,实现土地产权主体的合法利益,必须使土地产权明晰化,尤其是农村集体土地。由于目前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即土地所有权主体也不够明确,甚至存在真空状态,以至于所有权收益得不到完全体现,甚至遭受侵犯。

③ 区位利用效益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城市各项用地的空间安排。为促进土地向其最佳用途方向转变,以使土地获得最高的级差收益,必须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加速土地的流转,从而可以使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20 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

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

1 、从中国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而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现实条

件出发,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变动更应重视○3

①劳动生产率②资金产出率

③土地生产率④规模效益

2、到处都有的原材料, 被叫作○4

①稀有性原材料②纯重原材料

③失重原材料④常见性原材料

3、通过一定的计划管理体制, 实现对土地资源的计划利用。被

叫作○2

①土地利用计划②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③土地管理④土地规划

4、考虑本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 根据耕地面积及农业劳动

力数或农户数, 确定适度经营规模。被叫作○2

①必要规模②外部可能规模

③理论规模④内部可能规模

5、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因

是4○

①土地肥沃程度不同②气候条件不同

③经济发展水平不同④位置级差地租不同

6、在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中, 最符合实际的设想是3○

①圈层布局设想②三维布局设想

③扇形布局设想④多中心布局设想

7、产品平均成本最低点对应的经营规模称为3○

①最差经营规模②次差经营规模

③最佳经营规模④次佳经营规模

8、单位面积的土地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被叫作2○

①土地利用程度②土地利用效益

③土地利用结构④土地利用现状

9、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象是4○

①耕地②城市土地③农村土地④全部土地

1 0、“屠能圈”由里到外的分布顺序是○2

①园艺和饲养奶牛, 集约农业, 森林, 种植牧草, 三年轮作制

②园艺和饲养奶牛, 森林, 集约农业, 种植牧草, 三年轮作制

③园艺和饲养奶牛, 种植牧草, 集约农业, 三年轮作制, 森林

④园艺和饲养奶牛, 森林, 种植牧草, 集约农业, 三年轮作制

1 1 、适用于行政划拨方式的用地是○3

①商业用地②工业用地

③城市公共设施用地④居住用地

1 2、通过一系列制度, 规定实现土地利用计划的形式、手段和步

骤。被叫作○2

①土地利用计划②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体制

③土地管理④土地规划

1 3、考虑农业经营项目和农业机械化水平, 根据农忙季节劳均

所能负担的耕地最大面积, 作为适度经营规模。被叫作○4

①必要规模②外部可能规模

③理论规模④内部可能规模

1 4、农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1

①屠能②韦伯③克里斯塔勒④廖什

1 5、国家以社会代表身份对土地进行宏观管理、监督和调控, 依

据的是土地特性中的○4

①面积有限性②质量差异性

③供给的稀缺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1 6、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2

①屠能②韦伯③克里斯塔勒④廖什

1 7、下面属于非农业生产用地的是○1

①交通用地②城镇用地

③水库④军事用地

1 8、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

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即为○3

①绝对地租②级差地租③级差地租II ④垄断地租

1 9、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行政层次分为○4

①全国、省、县三级

②全国、县、乡三级

③全国、省、地市、县四级

④全国、省、地市、县、乡五级

20、土地抵押权的特点是○2

①抵押人转移占有权②抵押人不转移占有权

③抵押人转移使用权④抵押人转移收益权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10 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

案中选出一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

○内。多选、少选、错选该小题无分)

1 、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包括○○○○○123

①商业区②工业区③居住区④林业区⑤水面

2、土地保护的表现有○○○○○123

①退耕还林②植树造林③减轻草场载畜量

④土地开垦⑤土地规划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包括的内容是○○○○○235

①土地开发②土地利用程度③土地利用结构

④土地利用规划⑤土地利用效益

4、土地供求关系的主要情形是○○○○○123

①一般状态下的土地供求均衡②特殊的土地供给

③特殊的土地需求④土地市场⑤土地金融

5、需求的条件是○○○○○24

①消费者有工作②消费者愿意购买

③消费者心理健康④消费者有支付能力

⑤商品供应充足

6、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12345

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③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④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⑤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7、日本土地利用计划包括○○○○○24

①城市规划②国土利用计划

③海洋规划④土地利用基本计划

⑤环境保护规划

8、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包括○○○○○124

①气候条件②淡水资源③城市规模

④交通条件⑤人口素质

9、土地计划利用的必然性表现在○○○○○123

①土地自然属性的要求1

②土地经济特性的要求

③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④土地管理的要求

⑤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1 0、土地价格的内涵包含○○○○○24

①土地的价值②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③土地的使用价值④土地投资的折旧

⑤土地投资的利润

三、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5 分

1 、原材料可区分为稀有性原材和常见性原材料。

2、人类对非农业用地需求包括发展工业、商业、交通、科学

教育、文化娱乐及住宅等。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

的价格。

4、土地管理模式为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和垂直统一管理模式。

5、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改革过程的突出表现是: 征收土地

使用费, 开展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试点, 制定地方性法

规, 修改宪法和土地管理法, 制定全国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法规。

土地价格内涵:是指在正常市场条件下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未来纯收益的现值总和。其权利特征是出让土地使用权。

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承租土地使用权价格是其特殊形式,租赁权价格、地役权价格是其派生形式。根据估价目的不同,土地价格可采用熟地价格、生地价格和毛地价格表示。

土地估价的方法通常被分为基本估价方法和应用估价方法。

基本估价方法适合宗地价格评估,取得一定时点的宗地评估价格,包括市场比较法、收益法、成本法、剩余法等。应用估价法是政府为管理地产市场和土地价格的需要所采用的快速、经济的区域估价方法,即在基本估价方法的基础上,对整个城市或某一区域的地价、地价影响因素、地价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建立起的一套地块价格评估标准,从而在需要时可以快速、经济地评估出城市或区域内的地块价格。此类方法多适用于政府政策性的大量估价,属于此类的方法有:路线价法、标准宗地估价法、模型(数理统计)估价法等,在我国主要是应用基准地价修正法。一、市场比较法二、收益法三、剩余法四、成本法五、基准地价修正法 剩余法又称假设开发法,是将某一待估土地上全部建筑物的销售价格减去正常建造成本、正常利润、税金、利息,从而求得该地块价格的一种土地估价方法。利用剩余法估价应遵循土地最有效利用原则,正确确定土地最佳利用方式。在具体应用中,应正确确定房地总价值或土地开发完成后的总价和房产价值或土地开发费用。

六、各种估价方法的比较与综合运用

估价人员在估价过程中应根据估价目的、估价对象的特点、所收集到的资料状况,选择土地基本方法与应用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并用,评估土地价格。各种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不同的特点。 在上述多种方法中,市场比较法、收益法、成本法是三大基本方法,其他方法可以看作是这三种方法的派生。


相关内容

  • 历史7大解题技巧
  • 自己收集整理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历史7大解题技巧 在高考解题过程中 除了要审清题目的类型.备选项干扰设置方法等要素外 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即在审题时 弄清题目的时间.空间限制 题目涉及的历史现象的性质.立场.相关理论和与教材的联系 1. 审清题目的时间限制 ...

  • 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卷
  • 2010年7月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2010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每小题1分, 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军是 ...

  • 2006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 www.hngwy168.com 2006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附答案) 资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按照生产 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某地政府为理清建设 新农村的发展思路,认清建设新农村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近 ...

  • 社会林业试题库及参考答案2013-2014-2学分
  •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试 卷 课程学年第学期 : .社会林业:是把乡村农民作为参与主体,受益主体,通过采用农林复合经营等主要技术手段, .社区:是一个具体的实体,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具体场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系统的整体,是人 .林权:是指依法享有对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能. .管 ...

  • 小学教师招聘案例分析
  • 更多 公务员 | 报关员 | 报检员 | 外销员 | 司法考试 | 导游考试 | 教师资格 | 国际商务师 | 跟单员 单证员 | 物流师 | 价格鉴证师 | 银行从业资格 | 证券从业资格 | 人力资源管理师 | 管理咨询师 期货从业资格 | 社会工作者 会计职称 | 注会CPA | 经济师 | ...

  • 从高考历从高考历史题型变化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趋势
  • . . . . . . . 从高考历史题型变化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趋势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傅同荣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间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国力竞争对教育提出了 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国际上国力竞争对基础教育的压力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二是鉴于我国目前基础 ...

  • 比较初等教育
  • 比较初等教育-0032 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分钟 客观题 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 美国于1992年3月成立了品格教育协作组织(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简称CEP .他认为学校也可通过无记名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来评价学生品格的三个领域:认 ...

  • 2016届广东省普通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6年广东省普通高考适应性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4.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四季时序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而<春秋> 一书中记载了鲁恒公四年春正月在郎地狩猎的事情.这反映出 A.古代统治者尊重自然规律 B.<春秋>作者对历史有价值 ...

  • 初级会计职称试题
  • 2011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基础>考试题目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将选定的答案,按答题卡要求,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中题号1至24信息点.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某矿业公司开采销售应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