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是走出来的

  我说“世界观是走出来的”,肯定会有人不以为然。如果从历史上去找,那个自己骑着牛西行的老子,曾经留下过这样的格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的这段话理解起来很有讲究。他是说,对于事物,你不必事事亲历,但求掌握其中之规律,这样,不出门就知道天下所发生的一切。这个说法,甚至在西方有一个现实版的例子,那就是德国的大哲人康德。这位影响了整个人类思想的人,甚至终身没有离开过他所居住的一个叫哥尼斯堡的小城。  但是,老子的话其实信不得。起码不能全信。就拿老子来说,他自己做过一个叫“守藏史”的官,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这就意味着他能够阅读到当时最多的书,因此,他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建立在别人观察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他之所以能不出户而知天下,是因为他利用了别人的观察。康德也是如此,他在那个小城有规律地生活着,但他阅读量巨大,从中获得了他所进行的思考的素材。  所以,“不出户知天下”,其实没有否定“行走”的必要性,或许是要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你要尽量利用别人“行走”之后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世界观真是走出来的。  世界观,是一个大词。其实,要我说,世界观说白了就是眼界。比如我们夸奖一个人经常会用的词就是眼界开阔。世界观经常跟另一个词相关,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也是一个大词,其实说白了也没什么,就是人们分辨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这个能力用不着你有火眼金睛,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依靠常识就可以。但是眼界和分辨善恶与是非的常识如何才能获得呢?要我说就是多走、多看。  常识,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常识的。比如说在古代,人们并不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走的,所以大家都相信地球是世界的中心,这样的理论甚至成为一种信仰,所以,当哥白尼发现地球是绕着太阳走的时候,他并不敢立刻发表这样的见解。而布鲁诺因为宣传这个学说,遭受了火刑。  但是,尽管有这样的曲折,日心说还是成了常识。现在我们知道,就整个宇宙而言,太阳也不是中心,甚至还不知道哪个星球是宇宙的中心,但是,我们却不用担心因为这种知识上的原因而遭受生命危险。这就是常识的力量。  常识,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所以我们说世界观是建立在常识基础上的,而要把一种不为人相信的知识变成常识,所需要的就是眼界。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的眼界来自于他所经历的事情,人类的眼界也依赖于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展。  达尔文在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与英国海军的“小猎犬号”环绕世界科学考察之前,是在剑桥大学学习神学的一个无精打采的预备神父。但在1831年到1836年的航行中,他先在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上考察,然后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这样的旅程是当时许多人所无法想象的,然而这次航行却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起码我们知道物种并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物种起源》,人类更新了神创论的思想,而建立起一种进化论的观念,从而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果没有哥伦布,人类对于美洲大陆的了解可能要晚很多;如果不是郑和下西洋,中国人对于东南亚和非洲的了解也会大大推后。因此,旅行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从而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美国人将火星探测器取名为“好奇”号,中国人将航天器命名为“神舟”,都呈现出人类对于我们生存的世界的惊异。而这样的探索,是人类新的“旅行”,这样的旅行,会使我们走出新的世界观。  世界观,当然不仅仅是对周围环境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外在世界的了解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古希腊的哲人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话听上去很狂妄。不过换一个说法大家可能就比较容易接受,即“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阅读固然可以解决人在知识上的很多需要,而且世界之大也不由得我们足迹遍及世界,但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必然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因为学然后知不足,而且“纸上得来终觉浅”。  我读过许多关于西藏的作品,对于藏地的文化充满了好奇,这一切始终是我去西藏的动力。2012年5月,我终于踏上了西藏那片神圣又神秘的土地。但是很快,高原反应导致我寝食难安,吃不下、睡不着,因此,行走在布达拉宫、大昭寺的时候,一方面震撼于藏族人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却要忍受恶心、头晕等生理上的反应。  但是,蓝色的天空映照下的雪山和神秘的湖泊,总是在牵引你的向往,似乎在鼓励你继续前行,而西藏人的虔诚,则清洗着每一个踏上这块土地的人的心灵,是索取还是奉献,在这里会比任何时候更尖锐地凸显在你的思考中。也许缺乏神性宗教精神的汉族人,会在西藏体会到人和神、人和自然之间的深层关系。  因此,在西藏的时候,经常会有人跟我说,尽管你现在会被高原反应折腾得想尽快离开这里,但是,你一回到内地,就会想着再来。我在八廓街的咖啡馆里碰见的人中,的确有许多是多次入藏的,他们来西藏似乎是为心灵作一个定期的“透析”。  有人说只有亲近自然的人,才会敬畏自然,理解自然,这断不是足不出户的城市哀怨一族所能体会的,也不是矫情的自然主义者所能理解的。  生活在城市的人,都会感到如物价、交通等一系列问题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压力,心中经常会升腾出归耕垄亩,采菊冬篱、放眼南山之向往。这多少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治疗的方法。这样的想法也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思绪中。不过,去年的一次旅行,却给我以强烈的震撼。那是在初秋,我去新疆,当汽车开过巴音布鲁克草地的时候。在漫长的旅程中,曾经让你惊叹的景色因为无限的重复,而让你觉得有一些疲惫,然而在这些水草绵延的地区,每隔一段距离,你就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帐篷,在这个帐篷的周围,则是悠闲的牛和羊,炊烟从帐篷顶上的烟囱中盘旋而上,何等的心动。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的是那些住在帐篷里的人,那些牧羊人。他们整日与牛羊为伴,在漫漫的长夜中,星光闪烁,他们是否向往城市里由灯光交织出来的夜空呢?潺潺的河水从他们的耳边流过,他们是否也会向往城市的车流呢?  旅行所展现在你面前的,并不只是那些风景,旅行与其说是增加见闻,还不如说,旅行会增加你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这样,我们的正面的世界观就逐步形成和完善。  中国古人特别愿意强调读书和做事的并重,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此,人才可以建立起他们的世界观。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说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说的是孔老夫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很小,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很小。曾经沧海难为水。这虽然是一个比喻,但是,可以相信,作为个体,我们迈向自然的每一步,都会将我们内心的世界扩展一步。同样,作为一个国家,我们走向世界的每一步,都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让世界认识我们的重要步骤。  作者简介  干春松,1965年生,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院副院长。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研究领域:儒家思想和近现代思想文化。主要代表作品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儒学概论》、《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等。

  我说“世界观是走出来的”,肯定会有人不以为然。如果从历史上去找,那个自己骑着牛西行的老子,曾经留下过这样的格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的这段话理解起来很有讲究。他是说,对于事物,你不必事事亲历,但求掌握其中之规律,这样,不出门就知道天下所发生的一切。这个说法,甚至在西方有一个现实版的例子,那就是德国的大哲人康德。这位影响了整个人类思想的人,甚至终身没有离开过他所居住的一个叫哥尼斯堡的小城。  但是,老子的话其实信不得。起码不能全信。就拿老子来说,他自己做过一个叫“守藏史”的官,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这就意味着他能够阅读到当时最多的书,因此,他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建立在别人观察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他之所以能不出户而知天下,是因为他利用了别人的观察。康德也是如此,他在那个小城有规律地生活着,但他阅读量巨大,从中获得了他所进行的思考的素材。  所以,“不出户知天下”,其实没有否定“行走”的必要性,或许是要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你要尽量利用别人“行走”之后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世界观真是走出来的。  世界观,是一个大词。其实,要我说,世界观说白了就是眼界。比如我们夸奖一个人经常会用的词就是眼界开阔。世界观经常跟另一个词相关,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也是一个大词,其实说白了也没什么,就是人们分辨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这个能力用不着你有火眼金睛,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依靠常识就可以。但是眼界和分辨善恶与是非的常识如何才能获得呢?要我说就是多走、多看。  常识,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常识的。比如说在古代,人们并不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走的,所以大家都相信地球是世界的中心,这样的理论甚至成为一种信仰,所以,当哥白尼发现地球是绕着太阳走的时候,他并不敢立刻发表这样的见解。而布鲁诺因为宣传这个学说,遭受了火刑。  但是,尽管有这样的曲折,日心说还是成了常识。现在我们知道,就整个宇宙而言,太阳也不是中心,甚至还不知道哪个星球是宇宙的中心,但是,我们却不用担心因为这种知识上的原因而遭受生命危险。这就是常识的力量。  常识,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所以我们说世界观是建立在常识基础上的,而要把一种不为人相信的知识变成常识,所需要的就是眼界。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的眼界来自于他所经历的事情,人类的眼界也依赖于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展。  达尔文在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与英国海军的“小猎犬号”环绕世界科学考察之前,是在剑桥大学学习神学的一个无精打采的预备神父。但在1831年到1836年的航行中,他先在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上考察,然后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这样的旅程是当时许多人所无法想象的,然而这次航行却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起码我们知道物种并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物种起源》,人类更新了神创论的思想,而建立起一种进化论的观念,从而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果没有哥伦布,人类对于美洲大陆的了解可能要晚很多;如果不是郑和下西洋,中国人对于东南亚和非洲的了解也会大大推后。因此,旅行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从而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美国人将火星探测器取名为“好奇”号,中国人将航天器命名为“神舟”,都呈现出人类对于我们生存的世界的惊异。而这样的探索,是人类新的“旅行”,这样的旅行,会使我们走出新的世界观。  世界观,当然不仅仅是对周围环境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外在世界的了解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古希腊的哲人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话听上去很狂妄。不过换一个说法大家可能就比较容易接受,即“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阅读固然可以解决人在知识上的很多需要,而且世界之大也不由得我们足迹遍及世界,但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必然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因为学然后知不足,而且“纸上得来终觉浅”。  我读过许多关于西藏的作品,对于藏地的文化充满了好奇,这一切始终是我去西藏的动力。2012年5月,我终于踏上了西藏那片神圣又神秘的土地。但是很快,高原反应导致我寝食难安,吃不下、睡不着,因此,行走在布达拉宫、大昭寺的时候,一方面震撼于藏族人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却要忍受恶心、头晕等生理上的反应。  但是,蓝色的天空映照下的雪山和神秘的湖泊,总是在牵引你的向往,似乎在鼓励你继续前行,而西藏人的虔诚,则清洗着每一个踏上这块土地的人的心灵,是索取还是奉献,在这里会比任何时候更尖锐地凸显在你的思考中。也许缺乏神性宗教精神的汉族人,会在西藏体会到人和神、人和自然之间的深层关系。  因此,在西藏的时候,经常会有人跟我说,尽管你现在会被高原反应折腾得想尽快离开这里,但是,你一回到内地,就会想着再来。我在八廓街的咖啡馆里碰见的人中,的确有许多是多次入藏的,他们来西藏似乎是为心灵作一个定期的“透析”。  有人说只有亲近自然的人,才会敬畏自然,理解自然,这断不是足不出户的城市哀怨一族所能体会的,也不是矫情的自然主义者所能理解的。  生活在城市的人,都会感到如物价、交通等一系列问题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压力,心中经常会升腾出归耕垄亩,采菊冬篱、放眼南山之向往。这多少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治疗的方法。这样的想法也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思绪中。不过,去年的一次旅行,却给我以强烈的震撼。那是在初秋,我去新疆,当汽车开过巴音布鲁克草地的时候。在漫长的旅程中,曾经让你惊叹的景色因为无限的重复,而让你觉得有一些疲惫,然而在这些水草绵延的地区,每隔一段距离,你就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帐篷,在这个帐篷的周围,则是悠闲的牛和羊,炊烟从帐篷顶上的烟囱中盘旋而上,何等的心动。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的是那些住在帐篷里的人,那些牧羊人。他们整日与牛羊为伴,在漫漫的长夜中,星光闪烁,他们是否向往城市里由灯光交织出来的夜空呢?潺潺的河水从他们的耳边流过,他们是否也会向往城市的车流呢?  旅行所展现在你面前的,并不只是那些风景,旅行与其说是增加见闻,还不如说,旅行会增加你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这样,我们的正面的世界观就逐步形成和完善。  中国古人特别愿意强调读书和做事的并重,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此,人才可以建立起他们的世界观。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说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说的是孔老夫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很小,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很小。曾经沧海难为水。这虽然是一个比喻,但是,可以相信,作为个体,我们迈向自然的每一步,都会将我们内心的世界扩展一步。同样,作为一个国家,我们走向世界的每一步,都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让世界认识我们的重要步骤。  作者简介  干春松,1965年生,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院副院长。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研究领域:儒家思想和近现代思想文化。主要代表作品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儒学概论》、《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等。


相关内容

  • 走出自我小天地作文
  • 走出自我小天地 我的世界丰富多彩,可缺少了你我就无法快乐:我的世界荆棘重重,可有了你我就勇敢无比:走出我的的世界进入你的花园,爱的芳香紧紧包围:走出我的小小天地融入你的大家庭,幸福长相伴.我的世界是狭小的,是不完美的,当 走出自己的小天地时,才能感受彼此地的爱与关怀,才能让自己更完美,才能领略到世界 ...

  • [战狼2]启示:"一带一路"呼唤军队"走出去"
  • 我国不谋求世界霸权,但军事永远是要为政治服务的.笔者戍天九思认为,对我军来说,当务之急是配合国家"东稳西进"战略.打破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战略围堵和遏制,特朗普的亚太观叫"以实力求和平",可能会比"亚太再平衡"更加强硬: ...

  •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导学案
  •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二框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导学案 编写人:魏云东 审核人:夏克功 徐军 12/23/2009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 1.世贸组织的作用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怎样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实施"走出去"战略的 ...

  • 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各种途径及分析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各种途径,即国际图书贸易.国际版权贸易.合作出版.出国投资.融资出版业以及在国外推行出版本土化战略等,并对这些途径做出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走出去;途径;版权贸易;合作出版;本土化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出 ...

  • 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
  • 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 一.背景与产品 中国高铁的成长是无数科技工作者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在从国外引进了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后,我国通过联合设计研究性实验和国产化实施,逐步掌握了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列车的设计.制造和验证的技术,并自主建立了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的设计.制 ...

  •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教案
  • 11.2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世贸组织的作用.原则.目标,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战略和必须坚持的原则 2.理解入世对我国经贸活动的影响,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例,说明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说明对外开放 ...

  • 中国梦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走出去战略
  • 中国梦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走出去战略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对中国梦概念的首次阐释,也 ...

  • 走出你们的世界
  • 走出你们的世界 走出你们的世界 其实早就应该走出 就是还在牵挂着你 今天的感觉 坚定了我的想法 应该走出你们的世界 就像你们歌词中写的那样 你是她, 铭刻她心中最深爱的你 你说你不离 她说我不弃 自从认识那天起 心里就涌起了爱的涟漪 幸福甜密 梦里梦处全是你 所以我早就应该走出你们的世界了 我知道你 ...

  • 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 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黄孟复 2012-7-25 15:59:37 来源:<国际融资>2012年第7期 在第六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发表主旨演讲,他说:我们的金融体系应该引进更多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最具活力,具有可持续性:金融体系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 ...

  • "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误区
  •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刘卫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一.引言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