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营造地表的力量练习题

一、选择题

(一)基础练习

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1~2题。

1. 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

A. 地壳的水平运动 B. 地壳的垂直运动

C. 强烈的侵蚀作用 D.剧烈的火山活动

2. 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

A. 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 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解析:本题组通过典型景观图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作用力。第1题,甲图为著名的华

山景观,是地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第2题,由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经侵

蚀而出露地表。

答案:1.B 2.A

(2008·江苏高考) 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

“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第3题。

3. 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

A. 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 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解析:奥运圣火登顶珠峰大本营在珠峰的山麓地带,珠峰上的冰川沿冰川谷不断下滑,

在山麓地带融化,冰川中所携带的大量碎屑在此堆积形成碎屑堆积物。雁荡山地处我

国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大,且山高坡陡,河流水量大、水流急,长期的流水侵蚀形成

了陡崖峡谷。

答案:B

(二)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

( )

A. 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 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 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 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2. 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

A. ①泥沙沉积 B.②岩层断裂

C. ③侵蚀作用 D.④水平挤压

解析:由图示信息判断,该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变形、断裂错动,并有岩浆活动和

沉积现象。图中①山峰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②洞穴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③岩

层断裂形成断层面,④岩石弯曲是受水平挤压形成的。

答案:6.A 7.D

(2010·泰州模拟) 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

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

“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部分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花岗

岩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据此回答8~9题。

3. 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 岩浆活动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解析:根据材料“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部分岩体已被淘蚀

得薄如蛋壳。可以判断其为风力侵蚀的结果。

答案:C

4. 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 )

A. 沙丘 B.火山锥 C.冲积扇 D.风蚀洼地

解析:风蚀洼地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D

(2009·重庆高考) 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回答3~4

题。

5游客在甲景观地普遍观赏到 ( )

A.奇松、云海 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

解析:据甲景观可以判断为喀斯特地貌,其主要形态为石林和石芽,故选项B 正确。

6. 两地地貌形成的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 —— 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 —— 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D.乙 —— 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解析:甲、乙两景观都为石林地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甲景观为石林地貌的初期发育阶段,

乙景观为石林地貌的成熟阶段,故甲景观以化学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二、填空题

1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 过程,形成A 岩,A 受到 作用,形成B 岩。

(2)A和B 岩石,在 条件下,发生③ 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

质发生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C 岩。

(3)各类岩石深入地壳以下发生④ 作用,又成为新的 。

(4)从 到形成各种 ,又到 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壳

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A 是岩浆岩,此岩石由岩浆转化而来,B 为沉积岩,C 为变质岩;

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③为变质作用,

④为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1)喷出冷却凝固 岩浆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

(2)高温、高压 变质 变质

(3)重熔再生 岩浆

(4)岩浆 岩石 新岩浆

2.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甲 ,乙 ,丙 。

(2)甲、乙、丙地貌都是由地质作用中的 作用形成的。

(3)甲地貌一般分布在 。乙地貌多分布在 。

(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

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图中,甲为峡谷,是由流水侵蚀形成,多分布在山区;乙为三角洲,是由河流堆积作用形成,多分布在河流的河口地区;丙为流动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多分布在内陆地区。

[答案] (1)峡谷

三角洲 沙丘外力 (3)山区河口地区 (2) (4)C

一、选择题

(一)基础练习

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1~2题。

1. 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

A. 地壳的水平运动 B. 地壳的垂直运动

C. 强烈的侵蚀作用 D.剧烈的火山活动

2. 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

A. 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 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解析:本题组通过典型景观图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作用力。第1题,甲图为著名的华

山景观,是地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第2题,由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经侵

蚀而出露地表。

答案:1.B 2.A

(2008·江苏高考) 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

“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第3题。

3. 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

A. 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 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解析:奥运圣火登顶珠峰大本营在珠峰的山麓地带,珠峰上的冰川沿冰川谷不断下滑,

在山麓地带融化,冰川中所携带的大量碎屑在此堆积形成碎屑堆积物。雁荡山地处我

国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大,且山高坡陡,河流水量大、水流急,长期的流水侵蚀形成

了陡崖峡谷。

答案:B

(二)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

( )

A. 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 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 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 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2. 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

A. ①泥沙沉积 B.②岩层断裂

C. ③侵蚀作用 D.④水平挤压

解析:由图示信息判断,该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变形、断裂错动,并有岩浆活动和

沉积现象。图中①山峰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②洞穴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③岩

层断裂形成断层面,④岩石弯曲是受水平挤压形成的。

答案:6.A 7.D

(2010·泰州模拟) 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

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

“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部分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花岗

岩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据此回答8~9题。

3. 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 岩浆活动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解析:根据材料“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部分岩体已被淘蚀

得薄如蛋壳。可以判断其为风力侵蚀的结果。

答案:C

4. 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 )

A. 沙丘 B.火山锥 C.冲积扇 D.风蚀洼地

解析:风蚀洼地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D

(2009·重庆高考) 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回答3~4

题。

5游客在甲景观地普遍观赏到 ( )

A.奇松、云海 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

解析:据甲景观可以判断为喀斯特地貌,其主要形态为石林和石芽,故选项B 正确。

6. 两地地貌形成的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 —— 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 —— 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D.乙 —— 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解析:甲、乙两景观都为石林地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甲景观为石林地貌的初期发育阶段,

乙景观为石林地貌的成熟阶段,故甲景观以化学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二、填空题

1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 过程,形成A 岩,A 受到 作用,形成B 岩。

(2)A和B 岩石,在 条件下,发生③ 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

质发生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C 岩。

(3)各类岩石深入地壳以下发生④ 作用,又成为新的 。

(4)从 到形成各种 ,又到 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壳

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A 是岩浆岩,此岩石由岩浆转化而来,B 为沉积岩,C 为变质岩;

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③为变质作用,

④为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1)喷出冷却凝固 岩浆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

(2)高温、高压 变质 变质

(3)重熔再生 岩浆

(4)岩浆 岩石 新岩浆

2.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甲 ,乙 ,丙 。

(2)甲、乙、丙地貌都是由地质作用中的 作用形成的。

(3)甲地貌一般分布在 。乙地貌多分布在 。

(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

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图中,甲为峡谷,是由流水侵蚀形成,多分布在山区;乙为三角洲,是由河流堆积作用形成,多分布在河流的河口地区;丙为流动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多分布在内陆地区。

[答案] (1)峡谷

三角洲 沙丘外力 (3)山区河口地区 (2) (4)C


相关内容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案 一.课程标准 1. 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 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 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 ...

  • 岩石圈练习题
  • 岩石圈练习题 1.下列四种物质按照组成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A.化学元素→岩石→矿物→地壳 B.地壳→岩石→矿物→化学元素 C.矿物→化学元素→岩石→地壳 D.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2.下列四组岩石中,都属于沉积岩的是 A.大理岩.页岩.板岩.石灰岩 B.石灰岩.片麻岩.砾岩.页岩 C.砂岩.石灰 ...

  • 教学设计山地的形成
  •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2011级地理科学学院师范一班 鲁林润 [**************] 一.课程题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73页--76页) 二.课标解读 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 ...

  •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1~3
  • <教与学整体设计·全品学练考>教学资源光盘目录 新课标 人教版 地理必修1~3 整理人: 尹家国 必修1 教案 1.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2.第一章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4.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5.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6. ...

  • 内力作用教案
  • 课 题:内力作用 教学目的:重点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包括其表现 方式.形成的岩石及地 址构造.作用等 教学要求:辨别一些地质构造:分类岩石 教学重点:1.褶皱中"地形倒置"的成因 2.背斜.向斜的作用和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参考书:地理必修1 教 具 ...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限时检测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距今4亿-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读"该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A .流水侵蚀 B .冰川侵蚀 ...

  •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学设计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四章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1课时<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班级: 时间: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节内容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 ...

  • 综合实践四年级教案下
  •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手册 为本学期教学进度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时间 自3月1日 至3月5日 自3月8日 至 3 月 12 日 自 3 月 15 日 至 3 月 19 日 自 3 月 22 日 至 3 月 26 日 自 3 月 ...

  • 高一练习册答案
  •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填空 1.恒星.星云 2.矮行星.彗星(流行群) 3.木星.水星:水星.海王星:金星.火星,金星 二.选择 1.A 2.D 3.B 4.A 5.? 6.C 7.C.D 8.B.C 三.连线 (略) 四.读图分析 1.(1)A.C.B.D (2)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