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湘潭民俗

做堂客,感受湘潭过节习俗

0 乐 乐

从江南嫁给湘潭人做堂客,老公说这第一年的春节得回老家看看,按照他们湘潭的风俗,一些礼节还是要走的。对我来说,还真的有点好奇和新鲜。于是,我们特意请了半个月的探亲假,从杭州乘飞机到长沙,再坐大巴大约走了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湘潭。

到了湘潭的第二天,就是当地“送灶神”的日子。老公说,这是他们当地沿袭老辈们传下来的习俗,有在腊月二十三日送的,也有二十四日送的,曾经有“民三、官四”之说。传说灶神又称“司命”,一男一女,因为他们从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起身,要到天上玉帝那里汇报主人一年的好歹,到年三十日晚才能回来,怕他们上玉皇那里“打小报告”,所以家家户户到了这天都要忙碌一阵子,为的是能给灶神留个好印象。

这天一大早,家爷老子和家娘就急急地忙了起来,他们准备了不少的斋粑、甜酒和甜果子等,说是要给灶神饯行。家爷还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司命画像,让家娘去请相邻不远的“老庚”来写对联,我说不就是几个字么,干脆我来写好了,老公却在一边说这是他们这里的规矩,说灶神夫妻两人形象风流,故忌女人敬灶。平日他们的灶忌甚多,譬如女人烧火时不能正对灶门,更不能以脚采灶;牛肉、狗肉、蛇肉

不能放灶上烹煮;女裤不能放灶上烘烤等。只有在灶神离开期间,才可以免去对灶上的许多禁忌,主人则趁机打扫扬尘,搞厨房清洁卫生,拆灶修灶。我却在想,现在都啥年代了你们还有这么多的规矩,但也不好表白,只好等到家爷的“老庚”过来,先在灶神的左右写上“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降吉祥”的对联,家爷高兴地贴了上去。 腊月廿四为“过小年”,过年猪多在这一天宰杀。据说旧社会有请雇工的人家,如若明年辞退雇工,也要在这天请客,让雇工坐首席,俗云“二十四日坐上头,背起被褥回家走”。不过,现在请雇工的现象少了,村民们养的猪也都卖给当地的集镇。一大早,家爷推着车子去集市上割了不少肉,让厨师做了不少当地的菜肴,摆了几大桌子,请来左邻右舍等一大帮亲朋好友。家娘说尽管我们的婚礼在外边办了,可是这酒还是要请大家吃的。在一旁的三婶悄悄地给我说,幸亏我们在外地结了婚,要是在湘潭,还有不少讲究的。

从三婶的话里才知道,湖南汉人婚俗,旧俗有说媒、相亲、换庚、定庚、过门、拜堂、闹房、回门等一成套的礼节。将儿女生辰八字写于红纸内,由伐柯人(即媒人)转交对方称“换庚”或“发红庚”,如合庚顺利,则互送信物,称“定庚”。男方送衣布,女方多送布鞋、袜底和鞋垫各一双。择吉迎亲谓之“过门”,互索彩礼和嫁奁。还有拜堂合卺,行礼为仪,进入洞房还有闹房等习俗。据说在湘西、湘南一带,还流行哭嫁之风。出嫁前一两天,甚至半个月,就开端唱“哭嫁歌”。三婶一下子还说出来什么安席歌、哭嫁歌、怨娘歌、骂媒歌、分别歌、送别歌、射歌、耍歌、牙婆苦歌等,还有载歌载舞的《伴嫁

舞》,什么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舞,舞时所遇之物皆可作为舞具,真的丰盛多彩,有很多还坚持着原始古朴的特点。

想不到过去留下来的婚俗这么多,三婶说,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在当地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择偶、订婚和婚礼中,有些礼节比汉族要多得多。她说湘西苗族还有跳月之风,男女双方于清风月夜,到林中山巅对歌舞蹈,志同道合者,虽不相识,亦可相约定亲。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定亲也别有风味。如瑶族订亲的信物是一把油纸伞,女家有意则将用各色花布和丝线扎好的12个三角形的丝线布坨,缠吊在纸伞的撑骨上。怀化侗族则是刺鸡定情,在月色皎洁的夜晚,青年男女均由搭档陪伴相会,男方将带来的至公鸡鸡冠刺破,把鸡血滴入酒中,双方喝酒盟誓,永结同心。还有不少的歌谣,有滋有味,不仅语言通俗优美,也反映了过去社会的情景,充满乡土文学味。说着说着,三婶就开始唱到:“大栗树,树叶多,哥哥嫌我姐妹多。哥莫骂,嫂莫嫌,在家只有三五年。堂屋里洗面哥也骂,灶屋里洗面嫂也嫌。打开爷仓吃爷饭,打开娘箱穿娘衣!呷你哥哥的作田饭,穿你嫂嫂的嫁奁衣”。

三婶说这叫《小姑歌》,还有《娘女歌》:红鸟哜,跳跳飞,家娘女,受孤凄。前娘杀鸡留鸡腿,后娘杀鸡留鸡肠。鸡肠挂在槐树上,抱着槐树哭亲娘。《洗茼蒿》:情姐下河洗茼蒿,洗起茼蒿满河漂。下河莫吃茼蒿水,上河莫吃水茼蒿。茼蒿水,水茼蒿,不成相思也成痨。《打铁歌》:张打铁,李打铁,张家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

去打铁„„

其实,歌谣是传统民间文学的一个品牌,也是民间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歌谣的内容丰富,有的反映旧社会女性的悲哀和社会的不平,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和我国其它民族的民歌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朗朗上口,富有趣味性、灵活性,而且语言简洁朴实、通俗浅显、富有韵律,极具浓郁的乡土味和历史文化感。老公告诉我说,当地农民唱山歌,出工收工路上唱,劳动中唱,在家中则小唱,唱多了他们就能自编自唱,而且多为七言五句,短小精悍,有独唱、对唱、多人轮回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对唱大多是即兴编歌,多属于盘歌。

看到我的迷惑,老公对我说,盘歌是人们最爱听的一种山歌艺术,如:甲问:“三根丝线两根白,打只盘歌给你盘一盘,你晓得什么过河抬头望,什么过河三个浪?什么过河伴泥擦?什么过河打哈哈?”乙答:“三根丝线两根青,你打盘歌我知音,水蛇子过河抬头望,游鱼子过河三个浪,蚌壳子过河伴泥擦,鸭婆子过河打哈哈”。啊!这不是电影《刘三姐》对唱的形式么?老公说,基本形式就是这样的。可见,乡土文学的艺术美和精神的内涵竟如此地丰富多彩,这具有乡土特色的歌谣,让人们既能享受这种艺术带来的美和情感的熏陶,又能在劳作之余,滋润心灵,体悟地域历史文化。

转眼就到了大年初一, 家爷老子在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然后在大门内设香供天地,说这是“出天行”,主要是祈求来年好年成。家爷先把提前准备好的大鞭炮铺了一地,然后点燃,就听到鞭炮

声“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家娘对我说这也是老辈留下来的习俗,谁家“响”的最早就愈吉利。其实,我们家的“千响”还没有开始放的时候,有比我们家更早的就开始响了起来。老公说“子时至,炮仗响”,大半夜的就有人开始放鞭炮了,都用鞭炮迎接新春,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都想争个头响呢!

“出天行”后是给祖宗拜年,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叫“拜家堂”。早年,拜家堂主要是自己家的人团拜,大门紧闭一天,不接受外来人拜年,叫做“关财门”。拜年的老规矩是:“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团坊”,若是“拜年拜到初七八”,便“洗嘎锅子浪嘎 ”,莫怪主人缺乏招待了。看来这拜年也一套套的,每日都有一个说法。因为我是第一次跟着老公回老家拜年,家爷还专门为我们选了吉日和方位,为的是“出门大吉”,叫作“出行”。老公还准备了一身新衣服,我们身着新装,先拜街邻四舍和亲朋好友,见人就打躬作揖,说声“新年好”或者“恭喜发财”等吉祥语言。

就这样的跟着老公走亲访友一直拜到正月初四。到了初五,家爷说这天要请年饭。因为这初五一过,节日就告一段落。过去如果有老板请伙计的,也要这天“请年饭”,称“店铺开张”。尽管现在好多家没有店铺经营,也没有了伙计,但是这样的风俗还是少不了的。这也叫初五日,祭五路财神,大拉关系,打打牙祭。“请年饭”的时候,村子里就开始进行“舞龙”、“耍狮”、摇旱船、踩高跷沿户流动,而且不分昼夜,叫“送红喜”,或称“团拜”。耍到哪家,哪家便鞭炮迎接,饭时管饭或送红包。尽管有的习俗已经发展到变相收费,但

是花几个小钱,却赚来不少开心,那场面也确实热闹。

很快就到了离别湘潭的日子,三婶带着左邻右舍的一帮朋友赶来送行,三婶还拉着我的手,恋恋不舍地对我说,如果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里会更热闹。她说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又叫“放夜”,往往通宵达旦,家家户户比灯,看谁家的灯笼有趣,比谁的灯多亮大,最后比谁燃的时间长。有的人甚至把整堆的柴火献出来烧,也不认为可惜。家娘也在一旁悄悄地对我说,让我“端午节”回来,这里有赛龙舟的传统习俗,届时居民云集,常常出现街空巷净,都到现场争相观看的局面。还说农历七月开始收割稻时,有“吃新”的习俗。八月十五中秋节,还有“月下偷南瓜”在桥下煮吃的习惯等。

想不到湘潭还有这么多的地方风俗,而且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作为老百姓传承祖先智慧结晶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有好多已经失传了,而且传承下来的也还带着一些旧文化的糟粕,但是还依旧的富有生命力。因为,这些传统的民俗节日,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真实而贴切地反映了地方文化,表达出民众内心深处朴素而美好的思想情感。由此看来,弘扬其中的先进文化成分,坚持批判和创新精神,把继承传统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让传统民俗节日有效地延续下去,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一道值得人们关注的课题。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湘潭的过节习俗,已经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明年说啥我都会再回来的。

做堂客,感受湘潭过节习俗

0 乐 乐

从江南嫁给湘潭人做堂客,老公说这第一年的春节得回老家看看,按照他们湘潭的风俗,一些礼节还是要走的。对我来说,还真的有点好奇和新鲜。于是,我们特意请了半个月的探亲假,从杭州乘飞机到长沙,再坐大巴大约走了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湘潭。

到了湘潭的第二天,就是当地“送灶神”的日子。老公说,这是他们当地沿袭老辈们传下来的习俗,有在腊月二十三日送的,也有二十四日送的,曾经有“民三、官四”之说。传说灶神又称“司命”,一男一女,因为他们从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起身,要到天上玉帝那里汇报主人一年的好歹,到年三十日晚才能回来,怕他们上玉皇那里“打小报告”,所以家家户户到了这天都要忙碌一阵子,为的是能给灶神留个好印象。

这天一大早,家爷老子和家娘就急急地忙了起来,他们准备了不少的斋粑、甜酒和甜果子等,说是要给灶神饯行。家爷还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司命画像,让家娘去请相邻不远的“老庚”来写对联,我说不就是几个字么,干脆我来写好了,老公却在一边说这是他们这里的规矩,说灶神夫妻两人形象风流,故忌女人敬灶。平日他们的灶忌甚多,譬如女人烧火时不能正对灶门,更不能以脚采灶;牛肉、狗肉、蛇肉

不能放灶上烹煮;女裤不能放灶上烘烤等。只有在灶神离开期间,才可以免去对灶上的许多禁忌,主人则趁机打扫扬尘,搞厨房清洁卫生,拆灶修灶。我却在想,现在都啥年代了你们还有这么多的规矩,但也不好表白,只好等到家爷的“老庚”过来,先在灶神的左右写上“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降吉祥”的对联,家爷高兴地贴了上去。 腊月廿四为“过小年”,过年猪多在这一天宰杀。据说旧社会有请雇工的人家,如若明年辞退雇工,也要在这天请客,让雇工坐首席,俗云“二十四日坐上头,背起被褥回家走”。不过,现在请雇工的现象少了,村民们养的猪也都卖给当地的集镇。一大早,家爷推着车子去集市上割了不少肉,让厨师做了不少当地的菜肴,摆了几大桌子,请来左邻右舍等一大帮亲朋好友。家娘说尽管我们的婚礼在外边办了,可是这酒还是要请大家吃的。在一旁的三婶悄悄地给我说,幸亏我们在外地结了婚,要是在湘潭,还有不少讲究的。

从三婶的话里才知道,湖南汉人婚俗,旧俗有说媒、相亲、换庚、定庚、过门、拜堂、闹房、回门等一成套的礼节。将儿女生辰八字写于红纸内,由伐柯人(即媒人)转交对方称“换庚”或“发红庚”,如合庚顺利,则互送信物,称“定庚”。男方送衣布,女方多送布鞋、袜底和鞋垫各一双。择吉迎亲谓之“过门”,互索彩礼和嫁奁。还有拜堂合卺,行礼为仪,进入洞房还有闹房等习俗。据说在湘西、湘南一带,还流行哭嫁之风。出嫁前一两天,甚至半个月,就开端唱“哭嫁歌”。三婶一下子还说出来什么安席歌、哭嫁歌、怨娘歌、骂媒歌、分别歌、送别歌、射歌、耍歌、牙婆苦歌等,还有载歌载舞的《伴嫁

舞》,什么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舞,舞时所遇之物皆可作为舞具,真的丰盛多彩,有很多还坚持着原始古朴的特点。

想不到过去留下来的婚俗这么多,三婶说,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在当地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择偶、订婚和婚礼中,有些礼节比汉族要多得多。她说湘西苗族还有跳月之风,男女双方于清风月夜,到林中山巅对歌舞蹈,志同道合者,虽不相识,亦可相约定亲。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定亲也别有风味。如瑶族订亲的信物是一把油纸伞,女家有意则将用各色花布和丝线扎好的12个三角形的丝线布坨,缠吊在纸伞的撑骨上。怀化侗族则是刺鸡定情,在月色皎洁的夜晚,青年男女均由搭档陪伴相会,男方将带来的至公鸡鸡冠刺破,把鸡血滴入酒中,双方喝酒盟誓,永结同心。还有不少的歌谣,有滋有味,不仅语言通俗优美,也反映了过去社会的情景,充满乡土文学味。说着说着,三婶就开始唱到:“大栗树,树叶多,哥哥嫌我姐妹多。哥莫骂,嫂莫嫌,在家只有三五年。堂屋里洗面哥也骂,灶屋里洗面嫂也嫌。打开爷仓吃爷饭,打开娘箱穿娘衣!呷你哥哥的作田饭,穿你嫂嫂的嫁奁衣”。

三婶说这叫《小姑歌》,还有《娘女歌》:红鸟哜,跳跳飞,家娘女,受孤凄。前娘杀鸡留鸡腿,后娘杀鸡留鸡肠。鸡肠挂在槐树上,抱着槐树哭亲娘。《洗茼蒿》:情姐下河洗茼蒿,洗起茼蒿满河漂。下河莫吃茼蒿水,上河莫吃水茼蒿。茼蒿水,水茼蒿,不成相思也成痨。《打铁歌》:张打铁,李打铁,张家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

去打铁„„

其实,歌谣是传统民间文学的一个品牌,也是民间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歌谣的内容丰富,有的反映旧社会女性的悲哀和社会的不平,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和我国其它民族的民歌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朗朗上口,富有趣味性、灵活性,而且语言简洁朴实、通俗浅显、富有韵律,极具浓郁的乡土味和历史文化感。老公告诉我说,当地农民唱山歌,出工收工路上唱,劳动中唱,在家中则小唱,唱多了他们就能自编自唱,而且多为七言五句,短小精悍,有独唱、对唱、多人轮回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对唱大多是即兴编歌,多属于盘歌。

看到我的迷惑,老公对我说,盘歌是人们最爱听的一种山歌艺术,如:甲问:“三根丝线两根白,打只盘歌给你盘一盘,你晓得什么过河抬头望,什么过河三个浪?什么过河伴泥擦?什么过河打哈哈?”乙答:“三根丝线两根青,你打盘歌我知音,水蛇子过河抬头望,游鱼子过河三个浪,蚌壳子过河伴泥擦,鸭婆子过河打哈哈”。啊!这不是电影《刘三姐》对唱的形式么?老公说,基本形式就是这样的。可见,乡土文学的艺术美和精神的内涵竟如此地丰富多彩,这具有乡土特色的歌谣,让人们既能享受这种艺术带来的美和情感的熏陶,又能在劳作之余,滋润心灵,体悟地域历史文化。

转眼就到了大年初一, 家爷老子在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然后在大门内设香供天地,说这是“出天行”,主要是祈求来年好年成。家爷先把提前准备好的大鞭炮铺了一地,然后点燃,就听到鞭炮

声“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家娘对我说这也是老辈留下来的习俗,谁家“响”的最早就愈吉利。其实,我们家的“千响”还没有开始放的时候,有比我们家更早的就开始响了起来。老公说“子时至,炮仗响”,大半夜的就有人开始放鞭炮了,都用鞭炮迎接新春,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都想争个头响呢!

“出天行”后是给祖宗拜年,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叫“拜家堂”。早年,拜家堂主要是自己家的人团拜,大门紧闭一天,不接受外来人拜年,叫做“关财门”。拜年的老规矩是:“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团坊”,若是“拜年拜到初七八”,便“洗嘎锅子浪嘎 ”,莫怪主人缺乏招待了。看来这拜年也一套套的,每日都有一个说法。因为我是第一次跟着老公回老家拜年,家爷还专门为我们选了吉日和方位,为的是“出门大吉”,叫作“出行”。老公还准备了一身新衣服,我们身着新装,先拜街邻四舍和亲朋好友,见人就打躬作揖,说声“新年好”或者“恭喜发财”等吉祥语言。

就这样的跟着老公走亲访友一直拜到正月初四。到了初五,家爷说这天要请年饭。因为这初五一过,节日就告一段落。过去如果有老板请伙计的,也要这天“请年饭”,称“店铺开张”。尽管现在好多家没有店铺经营,也没有了伙计,但是这样的风俗还是少不了的。这也叫初五日,祭五路财神,大拉关系,打打牙祭。“请年饭”的时候,村子里就开始进行“舞龙”、“耍狮”、摇旱船、踩高跷沿户流动,而且不分昼夜,叫“送红喜”,或称“团拜”。耍到哪家,哪家便鞭炮迎接,饭时管饭或送红包。尽管有的习俗已经发展到变相收费,但

是花几个小钱,却赚来不少开心,那场面也确实热闹。

很快就到了离别湘潭的日子,三婶带着左邻右舍的一帮朋友赶来送行,三婶还拉着我的手,恋恋不舍地对我说,如果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里会更热闹。她说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又叫“放夜”,往往通宵达旦,家家户户比灯,看谁家的灯笼有趣,比谁的灯多亮大,最后比谁燃的时间长。有的人甚至把整堆的柴火献出来烧,也不认为可惜。家娘也在一旁悄悄地对我说,让我“端午节”回来,这里有赛龙舟的传统习俗,届时居民云集,常常出现街空巷净,都到现场争相观看的局面。还说农历七月开始收割稻时,有“吃新”的习俗。八月十五中秋节,还有“月下偷南瓜”在桥下煮吃的习惯等。

想不到湘潭还有这么多的地方风俗,而且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作为老百姓传承祖先智慧结晶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有好多已经失传了,而且传承下来的也还带着一些旧文化的糟粕,但是还依旧的富有生命力。因为,这些传统的民俗节日,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真实而贴切地反映了地方文化,表达出民众内心深处朴素而美好的思想情感。由此看来,弘扬其中的先进文化成分,坚持批判和创新精神,把继承传统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让传统民俗节日有效地延续下去,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一道值得人们关注的课题。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湘潭的过节习俗,已经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明年说啥我都会再回来的。


相关内容

  • 湘潭市旅游宣传片策划案
  • 湘潭市旅游宣传片 策划方案 湘潭电视台公共都市频道荣誉出品 目 录 1.摘要„„„„„„„„„„„„„„„„„„„„„„ 03 2.概述„„„„„„„„„„„„„„„„„„„„„„ 04 3.导演思路阐述„„„„„„„„„„„„„„„„„„ 05 4.宣传片创意„„„„„„„„„„„„„„„„„„„ ...

  • 第六届大学生旅游文化节策划书
  • 湘潭大学 第六届大学生旅游文化节 策划书 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二〇一三年三月 博学笃行 盛德日新 一.活动背景意义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 ...

  • 旅游宣传口号
  • 北京市:东方古都,长城故乡: 广州市:一日读懂两千年 福州市:福山福水福州游 昆明市:昆明天天是春天 新北京,新奥运: 不到长城非好汉 石家庄:"东方日内瓦""东方伊甸园"+"东方伊甸园""世界水电城""世 界 ...

  • 论风俗的文化功能
  • 摘 要:风俗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文化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风俗的概念也不断变化发展.至近代,风俗一词已经成为众多学者讨论的对象.风俗具有社会性.地域性.传承性和可变性等特点.此外,风俗还具有多种文化功能,这些文化功能对我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风俗的定义.特征着手,重点论述了风俗的文化功能.旨在通过 ...

  • 略论四川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 略论 四川 民俗 文 化 资 源 的旅 游 开 发 王 敏 ( 四川理工学院 管理系, 四川 自贡 643000 ) 摘 要: 四川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其开发利用 虽初见成效, 出现 了" 但也 发展性破坏" 等深层次问题. 只有统 一规划, 合理布局 , 选择科学的开 ...

  • 湘潭城市特色塑造
  • 彰显城市特色提升湘潭形象 2011年参赛论文 [摘要]: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存在的在文化.历史.自然.人文方面所独具的优势.湘潭依山傍水, 山水洲城格局独特.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湘潭在城市特色塑造上应如何与现代城市发展相衔接? 就此问题, 我们对湘潭城市建设中如何塑造特色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城市特 ...

  • 近现代中国社会名著丛书
  • "近现代中国社会学名著"丛书策划方案 中国近现代著名社会学家及作品 陈达(1892-1975)别号通夫,浙江余杭人.著有<华侨──关于劳动条件的专门考察>(英文版,1923).<中国劳工问题>(1929).<人口问题>(1934).<南洋 ...

  • "青春行走中国"活动方案
  • “青春行走”系列活动启动于xx年冬,至今已成功举办“豫西南之行”“青海内蒙古之行”、“井冈山红色之行”、“厚重河南:中岳文化之行”、“东北之行”、“沪宁苏之行”、“闽粤琼之行”等14次社会实践活动,行程累计xx0多公里。历届队员以“行知天下”为己任,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是对学校教学 ...

  • 青春行走中国的活动策划案
  • "青春行走"系列活动启动于xx年冬,至今已成功举办"豫西南之行""青海内蒙古之行"."井冈山红色之行"."厚重河南:中岳文化之行"."东北之行"."沪宁苏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