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性人格_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_邓林园

2014年

4918(2014)02-0169-176文章编号:1001-

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第2期

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

邓林园

1

*

武永新

1

孔荣

2

方晓义

3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北京100875;

2.太原工业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山西030008;3.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考察了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要:本研究通过对161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的问卷调查,

互影响。经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1)与非网瘾青少年相比,网瘾倾向青少年的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显著更高,与父亲和母亲的沟通都更差;(2)行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显著正相关,而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显著负相关;(3)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可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但认知冲动性的预测作用不显著;母子沟通可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但父子沟通的预测作用不显著;(4)行动冲动性和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交互影响,具体而言,对于低行动冲动性青少年而言,母子沟通对其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但对于高行动冲动性青少年而言,母子沟通对其网络成瘾具有正向但不显著的预测作用。关键词:青少年;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网络成瘾

1问题提出

2001)。冲动性(Impulsive)常被定义为“不加思考

,就行动”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具有该特质的人在外界或内部刺激的作用下,会迅速、无计划地做出

反应,却不会考虑这些反应是否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负面影响(Moller,Barratt,Dougherty,Sshmitz,&Swann,2001)。Barratt还提出冲动性人格包括行动冲动性(一时兴起就行动)、认知冲动性(不关注手头的事情)和无计划冲动性(不认真计划和仔细思考)三个维度(Patton,Stanford,&Barratt,1995)。Cao,Su,Liu和Gao(2007)以及李谨和王卫红(2013)对青少年的研究都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在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网瘾青少年;梅松丽和张明(2010)采用经济学延迟折扣任务范式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做

Lu,Zhou和Zhao(2010)采用出冲动性选择。Dong,

电生理研究也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冲动性控制比一

般大学生更差。聂衍刚、窦凯和王玉洁(2013)的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在冲动性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由此可见不管是对青少年还是大学生的研究基本都一致表明冲动性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

在环境因素方面,家庭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

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严重性(雷雳,杨洋,

2007;CNNIC,2012)及危害性(Young,1998;贾军朴,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8;中国青张世吉,

2010)已经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证少年研究课题组,

实。正因如此,政府、学校、家庭和研究人员等都热切关注并希望寻找到有效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办

法,基于这样的原因,很多心理学家开展了大量有关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研究,试图弄清楚都有哪些影响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因素及其作用,从而为开发相应的干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目前针对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研究,除了从互

1996)寻找原因之外,联网自身的特点(Young,更多的研究是从成瘾者的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进

行探讨。在个体因素中,人格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备2006;杨洋,受关注(雷雳,杨洋,柳铭心,雷雳,柳铭2006;杨洋,2007);其中冲动性人格的作心,雷雳,甚至有研究者认为网络用尤为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成瘾的本质就是一种冲动性障碍(Mazhari,2012;Sadock&Sadock,2007;Treuer,Fábián,&Füredi,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世界一流教育学科与中国教育创新”基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117099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37).

E-mail:fangxy@bnu.edu.cn通讯作者:方晓义,

169

响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尤其是从亲子沟通的角度探讨家庭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关系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总的来说,亲子沟通质量越高,子女越不容易网络成瘾(Liu,Fang,Deng,&Zhang,2012;徐清2009),刚,而频繁的亲子冲突却会增加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余祖伟,孙配贞,张仕华,黄健,2009)。还有研究者针对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网瘾和网瘾倾向中学生的亲子沟通质量显著低于非成瘾组,但沟通时间的差异在三组被试之间并Kim,&Cho,2008)。正是由于亲子沟不显著(Park,

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保护作用,有研究者从促进亲子沟通的角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干预并取得

2011)。很好的治疗效果(刘勤学,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领域,冲动性

人格和亲子沟通的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探讨,而且研究一致发现,冲动性人格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来说是一个风险因素,而亲子沟通则是一个保护因素。然而,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共同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呢?还很少有研究者进行探讨。根据个体-环境environmentinteraction交互作用理论(organism-model)(Cummings,Davies,&Campbell,2002)的个体与环境构成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内各因素说法,

并非独立起作用,而是相互依赖,共同产生作用。在Fergus和Zimmerman(2005)进这个观点的基础上,

一步提出了“保护-反应性模型”(protective-reactivemodel),该模型专门探讨了保护因素与风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认为一种保护因素的作用在另一风险因素较高时更能体现。但我们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在风险因素处于较高水平时,保护性因素的作用将会降低,因为会被风险因素的破坏作用抵消。此外,还有研究者基于生态系统理论(Bronfenbrenner&Morris,1998)和差异易感性模型(Belsky,1997)提出了条件影响模型(conditionmodelofinfluencing)(Gallagher,2002),该模型认为家庭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受到孩子气质/人格因素的调节作用。基于这些理论和看法,我们认为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应该受到冲动性人格和亲子沟通的共同影响,而且冲动性人格在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当青少年的冲动性处于较高水平时,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会弱于当青少年的冲动性处于较低水平时亲子沟通的预测作用。

此外,已有大多数研究只是笼统地谈亲子沟通,并未将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分开来探讨各自对青少170

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和差异近年来的研究越来越多

地发现,由于父亲和母亲在与青少年孩子交往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所以父亲和母亲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发展也起着不同的作用。在网络成瘾方面,也有少量研究发现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存在不同的机制(张锦涛2011)。基于这些研究,等,我们认为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作用可能存在差异。从已有的文献分析来看,应该是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更大,与青少年冲动性人格的交互作用更为明显。

综上,本研究拟通过对初一到高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个体-环境交互作用理论(Cummingsetal.,2002)和条件影响模型(Gallagher,2002)为基础,探讨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并具体考察以下问题:(1)是否冲动性越强的青少年其网络成瘾程度越重,以及冲动性人格的哪些方面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起到更显著的预测作用?(2)是否亲子沟通越好的青少年其网络成瘾程度越低,以及父子沟通与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对预测力大小如何?(3)冲动性和亲子沟通以及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处于不同冲动性水平的青少年,亲子沟通对其网络成瘾的预测力有何差异?根据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冲动性水平越高的青少年,其网络成瘾程度越高;(2)亲子沟通质量越高的青少年,其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3)母子沟通比父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保护作用更明显;(4)亲子沟通与冲动性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并且对于冲动性水平较高的青少年,亲子沟通对其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更弱。

2

2.1

研究方法

被试

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唐山、吕梁两地共抽取8所中学,其中2所高中,2所高唐山市2所初中、吕梁市2所初中、

中。再从每所中学的各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的学生作为被试。学生共完成问卷1684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或不认真的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610份,有效率为95.6%。其中男生736名,女生817名(性别信息缺失57人);初中生923名,高中生687名。2.22.2.1

研究工具

基本人口学变量

邓林园武永新孔荣等: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

包括性别、年龄、学段、学校和家庭基本情况等

信息。2.2.2

亲子沟通

采用Barnes与Olson(1985)编制的亲子沟通量表。该量表由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两个分量表

1“极不符合”~4“非常符合”,分,各维度分由各维度的题目得分相加而得,分数越高,表明网络成瘾越严重;总分在63分及以下为非网络成瘾者,在64~67分为网络成瘾倾向者,在68分及以上为2009)。在本研究中,网络成瘾者(Koetal.,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5,各维度的α系数介于0.72~0.85之间。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构成。其中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都考察了开放式沟通和问题式沟通两方面的内容。开放式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自由地交流信息,表达情感,对亲子沟通的满意度较高,类似的题目如“我;而存在问题的父亲/母亲总是一个好的倾听者”

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在沟通时感到拘束,很谨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某些话题也会避免讨论,类似的题目如“我父亲/母亲总是跟我谈一些”不该谈的事情。每个分量表都包括10道题目。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采用5点计分,

将各分量表题目对问题式沟通进行反向计分后,

得分相加分别得到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的分数,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为总量表的分数。量表得分越高表明父子/母子沟通的开放程度越高,存在问题越少。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1,其中父亲分量表为0.83,母亲分量表为0.84。

2.2.3冲动性人格

采用由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翻译修订

11)中文版问卷的BarrattImpulsivenessScale(BIS-(李献云等,2011)。该量表由30个题目构成,分别

从行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测查个体的冲动性人格。行动冲动性是指一时兴起就行

;无动,不计后果,类似的题目有“我做事不加思考”计划冲动性是指对未来的事情缺少规划和设计,对

长远的结果没有考虑,类似的题目有“我有规律地;认知冲动性是指思维障碍,存钱或攒钱”注意力不集中,类似的题目有“我思考问题时不能集中注意1“不是”~5“总是”。采用5点计分,。量表得力”

分越高表明冲动性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8,其中行动冲动性量表为0.83,无计划冲动性量表为0.81,认知冲动性量表为0.71。

2.2.4网络成瘾

采用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吴和懋和杨品

R)。凤(2003)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该量表共26题,由耐受性、戒断症状、强迫上网、时间管理和人际健康五个维度构成,采用4点计

3

3.1

结果与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基本状况

首先,根据Ko等人(2009)的诊断标准对本研

究的被试进行网络成瘾现状分析,结果发现网络成瘾的中学生108人,占所有人数的有效百分比为7.7%,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66人,占所有人数的有效百分比为4.7%。其中,男生比女生网络成瘾p<0.001,M男=倾向更严重[t(1360)=7.38,

,49.77,M女=43.97]高中生比初中生网络成瘾更明t(1407)=-3.45,p<0.001,M初中=45.51,M高中显[

=48.23]。3.2

不同成瘾程度青少年在亲子沟通、冲动性上的差异

总体来说,本研究被试的冲动性总量表得分为78.19,属于中等偏低水平;其中行动冲动性水平(M=24.77)显著低于无计划冲动性(M=26.70)和认知冲动性(M=26.73),而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F(2,2456)=54.89,p<0.001;MD行动冲动-无计划冲动=-1.93,p<0.001;MD行动冲动-认知冲动=-1.96,p<0.001;MD认知冲动-无计划冲动=0.03,p=0.85];亲子沟通总量表得分为131.21,属于中等偏高水平;其中母子沟通水平(M=66.40)显著高于父子沟通(M=64.77),F(1,1480)=56.93,p<0.001。

不同网瘾程度组进一步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别的被试在父子沟通、母子沟通、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上的主效应显著(详见表1),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这种差异在成瘾组与成瘾倾向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在成瘾组与不成瘾组之间,以及成瘾倾向组与不成瘾组之间差异显著,也就是说,网络成瘾与网络成瘾倾向青少年的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均差于不成瘾青少年,而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均高于不成瘾青少年,但在认知冲动性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171

2014年

表1

心理发展与教育

网络成瘾倾向与不成瘾青少年在亲子沟通、冲动性上的差异检验网络成瘾、

成瘾倾向组2

(M±SD)59.83±11.7460.07±12.3428.97±7.7229.22±7.1428.00±6.65

不成瘾组3(M±SD)66.08±13.7467.69±13.8224.16±7.2726.37±7.1426.59±6.41

F28.3724.4622.017.68

***

第2期

成瘾组1

(M±SD)

父子沟通母子沟通行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认知冲动性

56.23±12.8959.34±12.5327.85±7.5428.45±7.2726.84±7.60

PostHoc

****

MD1-3=-9.84*,MD2-3=-6.24*

MD1-2=-3.60

***

****MD1-3=-8.35*,MD2-3=-7.62*

MD1-2=-0.72

***

****MD1-3=3.69*,MD2-3=4.81*

MD1-2=-1.12

****MD1-3=2.07*,MD2-3=2.84*

***

MD1-2=-0.77

1.38

*****

p<0.01,p<0.001,下同.注:*p<0.05,

3.3亲子沟通、冲动性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父子沟通、母子沟通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均成显著负相关,说明亲子沟通质量越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同时冲动性的三个维度(行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和认知冲动

表2

1

1.父子沟通2.母子沟通3.行动冲动性4.认知冲动性5.无计划冲动性6.耐受性7.时间管理8.强迫上网9.戒断症状10.人际健康

1.00

0.81*

性)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青少年的冲动性越强,其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此外,父子沟通、母子沟通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均成显著负相关,可见青少年冲动性程度越强,他们与父母的沟通质量就越差。

5

6

7

8

9

亲子沟通、冲动性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3

4

21.00

-0.25**

-0.20*

-0.30-0.29-0.24-0.24

**

1.00

0.25*

-0.21*

**

1.00

0.72**

0.14*

-0.27-0.23-0.24

**

0.320.250.26

**

1.00

0.23*

-0.20*

**

-0.19*

**

0.25*

**

1.00

0.65**

0.75*

0.120.10

**

0.220.19

**

1.00

0.70*

-0.22*

**

-0.21*

**

0.28*

**

0.15*

**

0.25*

**

1.00

0.74**

0.74*

0.73

**

0.63

**

1.00

0.63*

-0.21**

-0.22**

0.23**

0.13**

0.21**

0.65**

0.70*

3.43.4.1

冲动性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亲子沟通、用分析

亲子沟通、冲动性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回归

用,母子沟通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β=-0.11,p<0.001),三者对网络成瘾总的解释率为19.00%。在交互项中,行动冲动性与母子沟

p<通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交互作用(β=0.004,

0.01),其它交互作用均不显著。3.4.2

行动冲动性与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

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调节作用模式,以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将调节变量(行动冲动性)分组,平均数加一个标准差为高行动冲动性水平,平均数减一个标准差为低行动冲动性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斜率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低行动冲动性群体,在控制了性别和学段的因素之后,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负向预测作用依然显著,β=-0.28(t=-7.95,p<0.001);对于高行动冲动性群体,在控制了性别和学段的因素之后,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

p瘾有正向预测的趋势但不显著,β=0.14(t=1.41,

=0.16)。具体交互作用模式见图1。

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以网络成瘾为因变量,亲子沟通和冲动性为自变量,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来进一步考察亲子沟通和冲动性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对样本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第一层变量为控制变量:性别、学段;第二层变量为去中心化后的自变量:父子沟通、母子沟通、行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和认知冲动性;第三层变量为去中心化后的自变量之积:父子沟通×行动性冲动,父子沟通×无计划冲动性,父子沟通×认知冲动性,母子沟通×行动冲动性,母子沟通×无计划冲动性,母子沟通×认知冲动性。

如表3所示,在控制了性别和学段之后,行动冲

p<0.001)、动性(β=0.23,无计划冲动性(β=0.13,p<0.001)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172

邓林园武永新孔荣等: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冲动性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亲子沟通、

第一步

第二步

β0.14-0.20

B3.09-6.080.430.29-0.12

0.06—31.69

**

表3

变量

第一层第二层

学段性别行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

第三层

母子沟通

行动冲动性×母子沟通

2

第三步

β0.11-0.210.220.15-0.12

B3.08-6.180.430.26-0.110.02

SEB0.810.810.060.060.030.00a0.200.01

**

42.46*

B3.90-5.84

SEB0.860.87

SEB0.820.820.060.060.030.190.1347.39

***

β0.11-0.220.230.13-0.110.11

ΔR2

F

注:

a

β=0.004.性别和学段为虚拟变量:男=0,女=1;初中=0,高中=

1.

也发现相似的结果。根据Barrat(Pattonetal.,1995)对冲动性人格的概念界定,行动冲动性是指一时兴起不计后果式的行动,无计划冲动性是指缺少对将来的规划和设计,可见这两个方面都涉及到做事过于关注眼前利益,缺乏延迟满足和长远考虑,这与徐四华(2012)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通过爱德华赌博任务的实验范式发现网络成“即使收益优先”瘾者表现出的决策模式。而Barrat

图1

运动冲动性与母子沟通对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

——认知冲动性对青少年冲动性量表的第三个维度—

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明显;认知冲动性主要涉及做事不能集中注意力,这说明注意力缺失的问题虽然是冲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可能并非网络成瘾者特有的特点,因此不能有效区分网络成瘾者和非成瘾者。由此可见,冲动性人格中的做事不计后果和缺乏计划性的特点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对危害性更大。4.2

亲子沟通的作用

良好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的保护作用已经在很2003),多领域得到证实(房超,方晓义,在网络成瘾2008)。本研究的结果问题上也不例外(Parketal.,

基本上跟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发现无论是父子沟通还是母子沟通,只要亲子沟通质量较好的青少年,他们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更小。此外,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但父子沟通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可见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起到更明显的保护作用。以往的研究发现,相比较父亲而言,母亲在沟通的主动性和沟通的频率方面要高于父亲,青少年与母亲沟通的话题较多且满意度更高,与母亲沟通更多伴随2003),积极的情感(房超,方晓义,本研究对母子沟并且通和父子沟通水平的比较也得到类似的结果,本研究发现与母子沟通相比,父子沟通的整体水平

173

4讨论

本研究对冲动性人格和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

以探讨个体因素和家成瘾的共同作用进行了考察,

庭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以及呈现出怎样的交互作用模式。结果表明,不仅冲动性人格和亲子沟通都分别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测作用显著,而且冲突性人格中的行动冲动性还和亲子沟通中的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4.1

冲动性人格的作用

冲动性人格是被讨论最多的影响个体网络成瘾的人格因素之一,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网络成瘾的本质就是一种冲动性障碍(Mazhari,2012;Sadock&Sadock,2007;Treueretal.,2001)。本研究的数据结果表明,冲动性的确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关系紧密,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都趋于一致(Caoetal.,2007;李瑾,2013)。并且,王卫红,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都表明,在冲动性人格的三个维度中,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更为明显,李瑾和王卫红(2013)采用该量表的研究

沟通更好,自然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凸显;此外,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父子沟通与母子沟通是具有高相关的,因此当母子沟通可以解释大部分父子沟通的变异从而导致母子沟通进入回归方程之后,父子沟通的作用就变得不再显著了。这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在于,尽管父性教育近年来越来越被关注,但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保护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交互作用分析的结果表明,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保护作用是有条件的:对于行动冲动性水平较低的青少年,母子沟通对他们的网络成瘾的确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也就是说良好的母子沟通可以减少其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但对于行动冲动性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母子沟通不但不能起到保护作用使他们免于网络成瘾的危害,而且还有起反——促进他们网络成瘾的趋势,尽管这一作用作用—

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们对个体-环境交互作用理论中的“保护-反应性模型”(Fergus&Zimmerman,2005)的修订,即保护性因素只有在危险性因素处于较低水平时才会起更大的作用,当危险性因素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保护性因素的作用就会降低,甚至改变作用的方向。以网络成瘾青少年为例,处于较高冲动性水平的青少年,很难理智地思考使用网络给其带来的坏处,会更多地看到使用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即时效益,很难控制自己想上网的冲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尤其是母亲与其沟通网络成瘾的种种弊端,以及希望其控制网络成瘾的行为,可能带来青少年的抵触,甚至是反抗心理,反而会更多地增加其上网的行为。因此,我们认为,保护性因素在风险性因素处于较低水平时才会起更大的作用。4.3

人格与环境的共同影响

天性与教养之争,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争论已久的一个话题。近年来,这方面的争论也逐渐从对立走向融合,并且开始有不同的理论和模型来探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如何共同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在本研究中,冲动性属于人格因素,更偏遗传或2002);而亲子沟通属于家庭因素,天性(Gallagher,

冲更偏环境或教养。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一方面,动性人格的两个维度最先进入回归方程并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解释率更大,然后才是母子沟通,可见人格这一先天因素比亲子沟通这一后天环境因素对174

与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模式支持

了Gallagher(2002)的条件影响模型,即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受到气质或人格因素的调节作用。这再次证明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只有将它们整合起来探讨对青少年发展的共同影响,才能对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5结论

(1)与非网瘾青少年相比,网瘾倾向青少年的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显著更高,与父亲和母亲的沟通都更差。

(2)行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显著正相关,而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显著负相关。(3)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可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但认知冲动性的预测作用不显著;母子沟通可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但父子沟通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4)行动冲动性和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交互影响,具体而言,对于低行动冲动性青少年而言,母子沟通对其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但对于高行动冲动性青少年而言,母子沟通对其网络成瘾具有正向但不显著的预测作用。参考文献:

Belsky,J.

(1997).

Variationinsusceptibilitytoenvironmental

influence:Anevolutionaryargument.PsychologicalInquiry,8(3),230-235.

Bronfenbrenner,U.,&Morris,P.Lerner(Vol.

(1998).

Theecologyof

Vol.1.

developmentalprocesses.InW.Damon(SeriesEd.),&R.M.

Ed.),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

Theoreticalmodelsofhumandevelopment(5thed.,Vol.1,pp.993-1028).NewYork:Wiley.

Cao,F.,Su,L.,Liu,T.Q.,&Gao,X.(2007).TherelationshipbetweenimpulsivityandInternetaddictioninasampleofChineseadolescents.EuropeanPsychiatry,22(7):466-471.

Cummings,E.M.,Davies,P.T.,&Campbell,S.B.(2002).Developmentalpsychopathologyandfamilyprocess:Theory,research,andclinicalimplications.NewYork:TheGuilfordPress.

Dong,G.,Lu,Q.,Zhou,H.,&Zhao,X.(2010).Impulseinhibition

in

people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ElectrophysiologicalevidencefromaGo/NoGostudy.NeuroscienceLetters,485(2):138-142.

Fergus,S.,&Zimmerman,M.A.(2005).Adolescentresilience:A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healthydevelopmentinthefaceofrisk.

,17(12),850-850.

杨洋.(2007).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雷雳,

39(4):688-696.心理学报,

杨洋,柳铭心.(2006).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雷雳,

375-381.38(3),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心理学报,

王卫红.(2013).重庆高一新生网络成瘾特点及冲动性.中国李瑾,

420-422.21(3),健康心理学杂志,

费立鹏,徐东,张亚利,杨少杰,童永胜,王志青,牛雅娟.李献云,

(2011).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修订版在社区和大学人群中应用610-615.25(8),的信效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刘勤学.(2011).青少年网络成瘾:亲子互动和需求满足的作用探

AnnualReviewofPublicHealth,26:399-419.

Gallagher,K.C.(2002).Doeschildtemperamentmoderatetheinfluenceofparentingonadjustment?DevelopmentalReview,22(4):623-643.

Ko,C.H.,Yen,J.Y.,Chen,S.H.,Yang,M.J.,Lin,H.C.,&Yen,C.F.(2009).Proposeddiagnosticcriteriaandthescreeninganddiagnosingtoolofinternetaddictionincollegestudents.ComprehensivePsychiatry,50,378-384.

Liu,Q.,Fang,X,Deng,L.,&Zhang,J.(2012).Parent-AdolescentCommunication,ParentalInternetuseandInternet-specificNormsandPathologicalInternetUseamongChineseAdolescents.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8,1269-1275.

Mazhari,S.(2012).AssociationbetweenProblematicInternetUseandImpulseControlDisordersamongIranianUniversityStudents.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SocialNetworking,15(5),270-273.Moller,F.G.,Barratt,E.S.,Dougherty,D.M.,Sshmitz,J.M.,Swann,A.C.(2001).Psychiatricaspectsofimpulsivity.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158(11),1783-1793.

Park,S.K.,Kim,J.Y.,&Cho,C.B.(2008).PrevalenceofInternetaddictionandcorrelationswithfamilyfactorsamongSouthKoreanadolescents.Adolescence,172(43),895-907.

Patton,J.H.,Stanford,M.S.,&Barratt,E.S.(1995).FactorstructureoftheBarrattImpulsivenessScal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51(6),768-774.

Sadock,B.J.,&Sadock,V.A.(2007).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InK.A.Sadock’s(Ed.),SynopsisofPsychiatry:BehavioralSciences/ClinicalPsychiatry(10thed.).Philadelphia:LippincottWilliamsandWilkins,609-612.

Treuer,T.,Fábián,Z.,&Füredi,J.(2001).Internetaddictionassociatedwithfeaturesofimpulsecontroldisorder:isitarealpsychiatricdisorder?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66(2-3),283.Young,K.S.(1996).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disorder.CyberPsychologyandBehavior,1(3),237-244.Young,K.S.,&Rodgers,R.C.(1998).TheRelationshipBetweenDepressionandInternetAddiction.

Available:

http://

www.

netaddiction.com/articles/cyberpsychology.htm.

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65-72.2003,11(1),

张世吉.(2003).网络成瘾的临床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贾军朴,

讨与家庭团体干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明.(2010).基于延迟折扣任务的网络成瘾者冲动性研梅松丽,

33(3),722-725.究.心理科学,

窦凯,王玉洁.(2013).冲动性与网络成瘾:自我控制的中聂衍刚,

7-12.35(3),介作用.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徐清刚.(2009).医学院校大学生互联网使用过度倾向与自我控制30(24),3104能力、亲子沟通的关系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3106.

——来自爱荷华赌博任徐四华.(2012).网络成瘾者的行为冲动性—1523-1534.44(11),务的证据.心理学报,

雷雳.(2007).青少年外向/宜人性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杨洋,

“网络成瘾”2,42-48.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雷雳,柳铭心.(2006).青少年责任心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杨洋,

“网络成瘾”947-950.29(4),与的关系.心理科学,

余祖伟,孙配贞,张仕华,黄健.(2009).广州市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7(4),473-475.

——兼李其维.(2006).遗传与环境的相关及交互作用分析—张坤,

2,13-17.评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心理学探新,

刘勤学,邓林园,方晓义,刘朝莹,兰菁.(2011).青少年亲张锦涛,

306子关系与网络成瘾: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311.

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8).中国网吧网络游戏调查报告.中国文化出版社.

中国青少年研究课题组.(2010).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及对

策的调查研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引自http://cnnic.com.cn.统计报告,

175

InteractiveInfluenceofImpulsivenessand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onAdolescents’InternetAddiction

DENGLin-yuan1

WUYong-xin1

KONGRong2

FANGXiao-yi3

(1.FacultyofEducation,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

2.PsychologicalCounselingCenter,TaiyuanInstituteofTechnology,Taiyuan030008;3.Institute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

Abstract:Thisstudyexaminestheinteractiveinfluenceofimpulsivepersonalityandparent-adolescentcommunicationonadolescents’Internetaddictionthroughaquestionnairesurveyon1610studentsfromGradeseventotwelve.Theresultsshowthat:(1)Comparedtonon-addicts,Internetaddictedadolescentshavesignificantmotorimpulsivenessandnon-planningimpulsiveness,butworsecommunicationwiththeirfatherandmother;(2)thereis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betweenthreetypesofimpulsiveness(motor,non-planningandattentionalimpulsiveness)andadolescents’Internetaddiction,andsignificantnegativecorrelationbetweenmother-adolescent/father-adolescentcommunicationandadolescents’Internetaddiction;(3)motorimpulsivenessandnon-planningimpulsivenesscanpositivelypredictadolescents’Internetaddiction,whileattentionalimpulsivenesscan’t;mother-adolescentcommunicationcannegativelypredictadolescents’Internetaddiction,whilefather-adolescentcommunicationcan’t;(4)motorimpulsivenessandmother-adolescentcommunicationhaveinteractiveinfluenceonadolescents’Internetaddiction:forindividualswithlowermotorimpulsiveness,mother-adolescentcommunicationcannegativelypredicttheirInternetaddictionsignificantly;forindividualswithhighermotorimpulsiveness,mother-adolescentcommunicationhasthetrendtopositivelypredicttheirInternetaddiction,butnotsignificantly.

Keywords:adolescent;impulsiveness;parent-adolescentcommunication;Internetaddiction

176

2014年

4918(2014)02-0169-176文章编号:1001-

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第2期

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

邓林园

1

*

武永新

1

孔荣

2

方晓义

3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北京100875;

2.太原工业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山西030008;3.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考察了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要:本研究通过对161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的问卷调查,

互影响。经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1)与非网瘾青少年相比,网瘾倾向青少年的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显著更高,与父亲和母亲的沟通都更差;(2)行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显著正相关,而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显著负相关;(3)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可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但认知冲动性的预测作用不显著;母子沟通可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但父子沟通的预测作用不显著;(4)行动冲动性和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交互影响,具体而言,对于低行动冲动性青少年而言,母子沟通对其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但对于高行动冲动性青少年而言,母子沟通对其网络成瘾具有正向但不显著的预测作用。关键词:青少年;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网络成瘾

1问题提出

2001)。冲动性(Impulsive)常被定义为“不加思考

,就行动”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具有该特质的人在外界或内部刺激的作用下,会迅速、无计划地做出

反应,却不会考虑这些反应是否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负面影响(Moller,Barratt,Dougherty,Sshmitz,&Swann,2001)。Barratt还提出冲动性人格包括行动冲动性(一时兴起就行动)、认知冲动性(不关注手头的事情)和无计划冲动性(不认真计划和仔细思考)三个维度(Patton,Stanford,&Barratt,1995)。Cao,Su,Liu和Gao(2007)以及李谨和王卫红(2013)对青少年的研究都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在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网瘾青少年;梅松丽和张明(2010)采用经济学延迟折扣任务范式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做

Lu,Zhou和Zhao(2010)采用出冲动性选择。Dong,

电生理研究也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冲动性控制比一

般大学生更差。聂衍刚、窦凯和王玉洁(2013)的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在冲动性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由此可见不管是对青少年还是大学生的研究基本都一致表明冲动性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

在环境因素方面,家庭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

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严重性(雷雳,杨洋,

2007;CNNIC,2012)及危害性(Young,1998;贾军朴,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8;中国青张世吉,

2010)已经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证少年研究课题组,

实。正因如此,政府、学校、家庭和研究人员等都热切关注并希望寻找到有效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办

法,基于这样的原因,很多心理学家开展了大量有关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研究,试图弄清楚都有哪些影响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因素及其作用,从而为开发相应的干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目前针对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研究,除了从互

1996)寻找原因之外,联网自身的特点(Young,更多的研究是从成瘾者的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进

行探讨。在个体因素中,人格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备2006;杨洋,受关注(雷雳,杨洋,柳铭心,雷雳,柳铭2006;杨洋,2007);其中冲动性人格的作心,雷雳,甚至有研究者认为网络用尤为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成瘾的本质就是一种冲动性障碍(Mazhari,2012;Sadock&Sadock,2007;Treuer,Fábián,&Füredi,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世界一流教育学科与中国教育创新”基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117099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37).

E-mail:fangxy@bnu.edu.cn通讯作者:方晓义,

169

响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尤其是从亲子沟通的角度探讨家庭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关系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总的来说,亲子沟通质量越高,子女越不容易网络成瘾(Liu,Fang,Deng,&Zhang,2012;徐清2009),刚,而频繁的亲子冲突却会增加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余祖伟,孙配贞,张仕华,黄健,2009)。还有研究者针对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网瘾和网瘾倾向中学生的亲子沟通质量显著低于非成瘾组,但沟通时间的差异在三组被试之间并Kim,&Cho,2008)。正是由于亲子沟不显著(Park,

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保护作用,有研究者从促进亲子沟通的角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干预并取得

2011)。很好的治疗效果(刘勤学,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领域,冲动性

人格和亲子沟通的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探讨,而且研究一致发现,冲动性人格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来说是一个风险因素,而亲子沟通则是一个保护因素。然而,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共同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呢?还很少有研究者进行探讨。根据个体-环境environmentinteraction交互作用理论(organism-model)(Cummings,Davies,&Campbell,2002)的个体与环境构成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内各因素说法,

并非独立起作用,而是相互依赖,共同产生作用。在Fergus和Zimmerman(2005)进这个观点的基础上,

一步提出了“保护-反应性模型”(protective-reactivemodel),该模型专门探讨了保护因素与风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认为一种保护因素的作用在另一风险因素较高时更能体现。但我们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在风险因素处于较高水平时,保护性因素的作用将会降低,因为会被风险因素的破坏作用抵消。此外,还有研究者基于生态系统理论(Bronfenbrenner&Morris,1998)和差异易感性模型(Belsky,1997)提出了条件影响模型(conditionmodelofinfluencing)(Gallagher,2002),该模型认为家庭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受到孩子气质/人格因素的调节作用。基于这些理论和看法,我们认为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应该受到冲动性人格和亲子沟通的共同影响,而且冲动性人格在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当青少年的冲动性处于较高水平时,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会弱于当青少年的冲动性处于较低水平时亲子沟通的预测作用。

此外,已有大多数研究只是笼统地谈亲子沟通,并未将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分开来探讨各自对青少170

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和差异近年来的研究越来越多

地发现,由于父亲和母亲在与青少年孩子交往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所以父亲和母亲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发展也起着不同的作用。在网络成瘾方面,也有少量研究发现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存在不同的机制(张锦涛2011)。基于这些研究,等,我们认为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作用可能存在差异。从已有的文献分析来看,应该是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更大,与青少年冲动性人格的交互作用更为明显。

综上,本研究拟通过对初一到高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个体-环境交互作用理论(Cummingsetal.,2002)和条件影响模型(Gallagher,2002)为基础,探讨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并具体考察以下问题:(1)是否冲动性越强的青少年其网络成瘾程度越重,以及冲动性人格的哪些方面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起到更显著的预测作用?(2)是否亲子沟通越好的青少年其网络成瘾程度越低,以及父子沟通与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对预测力大小如何?(3)冲动性和亲子沟通以及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处于不同冲动性水平的青少年,亲子沟通对其网络成瘾的预测力有何差异?根据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冲动性水平越高的青少年,其网络成瘾程度越高;(2)亲子沟通质量越高的青少年,其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3)母子沟通比父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保护作用更明显;(4)亲子沟通与冲动性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并且对于冲动性水平较高的青少年,亲子沟通对其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更弱。

2

2.1

研究方法

被试

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唐山、吕梁两地共抽取8所中学,其中2所高中,2所高唐山市2所初中、吕梁市2所初中、

中。再从每所中学的各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的学生作为被试。学生共完成问卷1684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或不认真的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610份,有效率为95.6%。其中男生736名,女生817名(性别信息缺失57人);初中生923名,高中生687名。2.22.2.1

研究工具

基本人口学变量

邓林园武永新孔荣等: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

包括性别、年龄、学段、学校和家庭基本情况等

信息。2.2.2

亲子沟通

采用Barnes与Olson(1985)编制的亲子沟通量表。该量表由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两个分量表

1“极不符合”~4“非常符合”,分,各维度分由各维度的题目得分相加而得,分数越高,表明网络成瘾越严重;总分在63分及以下为非网络成瘾者,在64~67分为网络成瘾倾向者,在68分及以上为2009)。在本研究中,网络成瘾者(Koetal.,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5,各维度的α系数介于0.72~0.85之间。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构成。其中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都考察了开放式沟通和问题式沟通两方面的内容。开放式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自由地交流信息,表达情感,对亲子沟通的满意度较高,类似的题目如“我;而存在问题的父亲/母亲总是一个好的倾听者”

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在沟通时感到拘束,很谨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某些话题也会避免讨论,类似的题目如“我父亲/母亲总是跟我谈一些”不该谈的事情。每个分量表都包括10道题目。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采用5点计分,

将各分量表题目对问题式沟通进行反向计分后,

得分相加分别得到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的分数,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为总量表的分数。量表得分越高表明父子/母子沟通的开放程度越高,存在问题越少。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1,其中父亲分量表为0.83,母亲分量表为0.84。

2.2.3冲动性人格

采用由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翻译修订

11)中文版问卷的BarrattImpulsivenessScale(BIS-(李献云等,2011)。该量表由30个题目构成,分别

从行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测查个体的冲动性人格。行动冲动性是指一时兴起就行

;无动,不计后果,类似的题目有“我做事不加思考”计划冲动性是指对未来的事情缺少规划和设计,对

长远的结果没有考虑,类似的题目有“我有规律地;认知冲动性是指思维障碍,存钱或攒钱”注意力不集中,类似的题目有“我思考问题时不能集中注意1“不是”~5“总是”。采用5点计分,。量表得力”

分越高表明冲动性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8,其中行动冲动性量表为0.83,无计划冲动性量表为0.81,认知冲动性量表为0.71。

2.2.4网络成瘾

采用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吴和懋和杨品

R)。凤(2003)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该量表共26题,由耐受性、戒断症状、强迫上网、时间管理和人际健康五个维度构成,采用4点计

3

3.1

结果与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基本状况

首先,根据Ko等人(2009)的诊断标准对本研

究的被试进行网络成瘾现状分析,结果发现网络成瘾的中学生108人,占所有人数的有效百分比为7.7%,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66人,占所有人数的有效百分比为4.7%。其中,男生比女生网络成瘾p<0.001,M男=倾向更严重[t(1360)=7.38,

,49.77,M女=43.97]高中生比初中生网络成瘾更明t(1407)=-3.45,p<0.001,M初中=45.51,M高中显[

=48.23]。3.2

不同成瘾程度青少年在亲子沟通、冲动性上的差异

总体来说,本研究被试的冲动性总量表得分为78.19,属于中等偏低水平;其中行动冲动性水平(M=24.77)显著低于无计划冲动性(M=26.70)和认知冲动性(M=26.73),而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F(2,2456)=54.89,p<0.001;MD行动冲动-无计划冲动=-1.93,p<0.001;MD行动冲动-认知冲动=-1.96,p<0.001;MD认知冲动-无计划冲动=0.03,p=0.85];亲子沟通总量表得分为131.21,属于中等偏高水平;其中母子沟通水平(M=66.40)显著高于父子沟通(M=64.77),F(1,1480)=56.93,p<0.001。

不同网瘾程度组进一步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别的被试在父子沟通、母子沟通、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上的主效应显著(详见表1),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这种差异在成瘾组与成瘾倾向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在成瘾组与不成瘾组之间,以及成瘾倾向组与不成瘾组之间差异显著,也就是说,网络成瘾与网络成瘾倾向青少年的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均差于不成瘾青少年,而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均高于不成瘾青少年,但在认知冲动性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171

2014年

表1

心理发展与教育

网络成瘾倾向与不成瘾青少年在亲子沟通、冲动性上的差异检验网络成瘾、

成瘾倾向组2

(M±SD)59.83±11.7460.07±12.3428.97±7.7229.22±7.1428.00±6.65

不成瘾组3(M±SD)66.08±13.7467.69±13.8224.16±7.2726.37±7.1426.59±6.41

F28.3724.4622.017.68

***

第2期

成瘾组1

(M±SD)

父子沟通母子沟通行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认知冲动性

56.23±12.8959.34±12.5327.85±7.5428.45±7.2726.84±7.60

PostHoc

****

MD1-3=-9.84*,MD2-3=-6.24*

MD1-2=-3.60

***

****MD1-3=-8.35*,MD2-3=-7.62*

MD1-2=-0.72

***

****MD1-3=3.69*,MD2-3=4.81*

MD1-2=-1.12

****MD1-3=2.07*,MD2-3=2.84*

***

MD1-2=-0.77

1.38

*****

p<0.01,p<0.001,下同.注:*p<0.05,

3.3亲子沟通、冲动性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父子沟通、母子沟通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均成显著负相关,说明亲子沟通质量越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同时冲动性的三个维度(行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和认知冲动

表2

1

1.父子沟通2.母子沟通3.行动冲动性4.认知冲动性5.无计划冲动性6.耐受性7.时间管理8.强迫上网9.戒断症状10.人际健康

1.00

0.81*

性)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青少年的冲动性越强,其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此外,父子沟通、母子沟通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均成显著负相关,可见青少年冲动性程度越强,他们与父母的沟通质量就越差。

5

6

7

8

9

亲子沟通、冲动性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3

4

21.00

-0.25**

-0.20*

-0.30-0.29-0.24-0.24

**

1.00

0.25*

-0.21*

**

1.00

0.72**

0.14*

-0.27-0.23-0.24

**

0.320.250.26

**

1.00

0.23*

-0.20*

**

-0.19*

**

0.25*

**

1.00

0.65**

0.75*

0.120.10

**

0.220.19

**

1.00

0.70*

-0.22*

**

-0.21*

**

0.28*

**

0.15*

**

0.25*

**

1.00

0.74**

0.74*

0.73

**

0.63

**

1.00

0.63*

-0.21**

-0.22**

0.23**

0.13**

0.21**

0.65**

0.70*

3.43.4.1

冲动性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亲子沟通、用分析

亲子沟通、冲动性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回归

用,母子沟通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β=-0.11,p<0.001),三者对网络成瘾总的解释率为19.00%。在交互项中,行动冲动性与母子沟

p<通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交互作用(β=0.004,

0.01),其它交互作用均不显著。3.4.2

行动冲动性与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

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调节作用模式,以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将调节变量(行动冲动性)分组,平均数加一个标准差为高行动冲动性水平,平均数减一个标准差为低行动冲动性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斜率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低行动冲动性群体,在控制了性别和学段的因素之后,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负向预测作用依然显著,β=-0.28(t=-7.95,p<0.001);对于高行动冲动性群体,在控制了性别和学段的因素之后,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

p瘾有正向预测的趋势但不显著,β=0.14(t=1.41,

=0.16)。具体交互作用模式见图1。

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以网络成瘾为因变量,亲子沟通和冲动性为自变量,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来进一步考察亲子沟通和冲动性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对样本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第一层变量为控制变量:性别、学段;第二层变量为去中心化后的自变量:父子沟通、母子沟通、行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和认知冲动性;第三层变量为去中心化后的自变量之积:父子沟通×行动性冲动,父子沟通×无计划冲动性,父子沟通×认知冲动性,母子沟通×行动冲动性,母子沟通×无计划冲动性,母子沟通×认知冲动性。

如表3所示,在控制了性别和学段之后,行动冲

p<0.001)、动性(β=0.23,无计划冲动性(β=0.13,p<0.001)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172

邓林园武永新孔荣等: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冲动性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亲子沟通、

第一步

第二步

β0.14-0.20

B3.09-6.080.430.29-0.12

0.06—31.69

**

表3

变量

第一层第二层

学段性别行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

第三层

母子沟通

行动冲动性×母子沟通

2

第三步

β0.11-0.210.220.15-0.12

B3.08-6.180.430.26-0.110.02

SEB0.810.810.060.060.030.00a0.200.01

**

42.46*

B3.90-5.84

SEB0.860.87

SEB0.820.820.060.060.030.190.1347.39

***

β0.11-0.220.230.13-0.110.11

ΔR2

F

注:

a

β=0.004.性别和学段为虚拟变量:男=0,女=1;初中=0,高中=

1.

也发现相似的结果。根据Barrat(Pattonetal.,1995)对冲动性人格的概念界定,行动冲动性是指一时兴起不计后果式的行动,无计划冲动性是指缺少对将来的规划和设计,可见这两个方面都涉及到做事过于关注眼前利益,缺乏延迟满足和长远考虑,这与徐四华(2012)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通过爱德华赌博任务的实验范式发现网络成“即使收益优先”瘾者表现出的决策模式。而Barrat

图1

运动冲动性与母子沟通对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

——认知冲动性对青少年冲动性量表的第三个维度—

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明显;认知冲动性主要涉及做事不能集中注意力,这说明注意力缺失的问题虽然是冲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可能并非网络成瘾者特有的特点,因此不能有效区分网络成瘾者和非成瘾者。由此可见,冲动性人格中的做事不计后果和缺乏计划性的特点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对危害性更大。4.2

亲子沟通的作用

良好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的保护作用已经在很2003),多领域得到证实(房超,方晓义,在网络成瘾2008)。本研究的结果问题上也不例外(Parketal.,

基本上跟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发现无论是父子沟通还是母子沟通,只要亲子沟通质量较好的青少年,他们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更小。此外,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但父子沟通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可见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起到更明显的保护作用。以往的研究发现,相比较父亲而言,母亲在沟通的主动性和沟通的频率方面要高于父亲,青少年与母亲沟通的话题较多且满意度更高,与母亲沟通更多伴随2003),积极的情感(房超,方晓义,本研究对母子沟并且通和父子沟通水平的比较也得到类似的结果,本研究发现与母子沟通相比,父子沟通的整体水平

173

4讨论

本研究对冲动性人格和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

以探讨个体因素和家成瘾的共同作用进行了考察,

庭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以及呈现出怎样的交互作用模式。结果表明,不仅冲动性人格和亲子沟通都分别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测作用显著,而且冲突性人格中的行动冲动性还和亲子沟通中的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4.1

冲动性人格的作用

冲动性人格是被讨论最多的影响个体网络成瘾的人格因素之一,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网络成瘾的本质就是一种冲动性障碍(Mazhari,2012;Sadock&Sadock,2007;Treueretal.,2001)。本研究的数据结果表明,冲动性的确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关系紧密,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都趋于一致(Caoetal.,2007;李瑾,2013)。并且,王卫红,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都表明,在冲动性人格的三个维度中,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更为明显,李瑾和王卫红(2013)采用该量表的研究

沟通更好,自然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凸显;此外,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父子沟通与母子沟通是具有高相关的,因此当母子沟通可以解释大部分父子沟通的变异从而导致母子沟通进入回归方程之后,父子沟通的作用就变得不再显著了。这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在于,尽管父性教育近年来越来越被关注,但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保护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交互作用分析的结果表明,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保护作用是有条件的:对于行动冲动性水平较低的青少年,母子沟通对他们的网络成瘾的确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也就是说良好的母子沟通可以减少其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但对于行动冲动性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母子沟通不但不能起到保护作用使他们免于网络成瘾的危害,而且还有起反——促进他们网络成瘾的趋势,尽管这一作用作用—

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们对个体-环境交互作用理论中的“保护-反应性模型”(Fergus&Zimmerman,2005)的修订,即保护性因素只有在危险性因素处于较低水平时才会起更大的作用,当危险性因素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保护性因素的作用就会降低,甚至改变作用的方向。以网络成瘾青少年为例,处于较高冲动性水平的青少年,很难理智地思考使用网络给其带来的坏处,会更多地看到使用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即时效益,很难控制自己想上网的冲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尤其是母亲与其沟通网络成瘾的种种弊端,以及希望其控制网络成瘾的行为,可能带来青少年的抵触,甚至是反抗心理,反而会更多地增加其上网的行为。因此,我们认为,保护性因素在风险性因素处于较低水平时才会起更大的作用。4.3

人格与环境的共同影响

天性与教养之争,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争论已久的一个话题。近年来,这方面的争论也逐渐从对立走向融合,并且开始有不同的理论和模型来探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如何共同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在本研究中,冲动性属于人格因素,更偏遗传或2002);而亲子沟通属于家庭因素,天性(Gallagher,

冲更偏环境或教养。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一方面,动性人格的两个维度最先进入回归方程并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解释率更大,然后才是母子沟通,可见人格这一先天因素比亲子沟通这一后天环境因素对174

与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模式支持

了Gallagher(2002)的条件影响模型,即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受到气质或人格因素的调节作用。这再次证明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只有将它们整合起来探讨对青少年发展的共同影响,才能对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5结论

(1)与非网瘾青少年相比,网瘾倾向青少年的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显著更高,与父亲和母亲的沟通都更差。

(2)行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显著正相关,而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显著负相关。(3)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可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但认知冲动性的预测作用不显著;母子沟通可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但父子沟通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4)行动冲动性和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交互影响,具体而言,对于低行动冲动性青少年而言,母子沟通对其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但对于高行动冲动性青少年而言,母子沟通对其网络成瘾具有正向但不显著的预测作用。参考文献:

Belsky,J.

(1997).

Variationinsusceptibilitytoenvironmental

influence:Anevolutionaryargument.PsychologicalInquiry,8(3),230-235.

Bronfenbrenner,U.,&Morris,P.Lerner(Vol.

(1998).

Theecologyof

Vol.1.

developmentalprocesses.InW.Damon(SeriesEd.),&R.M.

Ed.),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

Theoreticalmodelsofhumandevelopment(5thed.,Vol.1,pp.993-1028).NewYork:Wiley.

Cao,F.,Su,L.,Liu,T.Q.,&Gao,X.(2007).TherelationshipbetweenimpulsivityandInternetaddictioninasampleofChineseadolescents.EuropeanPsychiatry,22(7):466-471.

Cummings,E.M.,Davies,P.T.,&Campbell,S.B.(2002).Developmentalpsychopathologyandfamilyprocess:Theory,research,andclinicalimplications.NewYork:TheGuilfordPress.

Dong,G.,Lu,Q.,Zhou,H.,&Zhao,X.(2010).Impulseinhibition

in

people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ElectrophysiologicalevidencefromaGo/NoGostudy.NeuroscienceLetters,485(2):138-142.

Fergus,S.,&Zimmerman,M.A.(2005).Adolescentresilience:A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healthydevelopmentinthefaceofrisk.

,17(12),850-850.

杨洋.(2007).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雷雳,

39(4):688-696.心理学报,

杨洋,柳铭心.(2006).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雷雳,

375-381.38(3),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心理学报,

王卫红.(2013).重庆高一新生网络成瘾特点及冲动性.中国李瑾,

420-422.21(3),健康心理学杂志,

费立鹏,徐东,张亚利,杨少杰,童永胜,王志青,牛雅娟.李献云,

(2011).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修订版在社区和大学人群中应用610-615.25(8),的信效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刘勤学.(2011).青少年网络成瘾:亲子互动和需求满足的作用探

AnnualReviewofPublicHealth,26:399-419.

Gallagher,K.C.(2002).Doeschildtemperamentmoderatetheinfluenceofparentingonadjustment?DevelopmentalReview,22(4):623-643.

Ko,C.H.,Yen,J.Y.,Chen,S.H.,Yang,M.J.,Lin,H.C.,&Yen,C.F.(2009).Proposeddiagnosticcriteriaandthescreeninganddiagnosingtoolofinternetaddictionincollegestudents.ComprehensivePsychiatry,50,378-384.

Liu,Q.,Fang,X,Deng,L.,&Zhang,J.(2012).Parent-AdolescentCommunication,ParentalInternetuseandInternet-specificNormsandPathologicalInternetUseamongChineseAdolescents.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8,1269-1275.

Mazhari,S.(2012).AssociationbetweenProblematicInternetUseandImpulseControlDisordersamongIranianUniversityStudents.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SocialNetworking,15(5),270-273.Moller,F.G.,Barratt,E.S.,Dougherty,D.M.,Sshmitz,J.M.,Swann,A.C.(2001).Psychiatricaspectsofimpulsivity.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158(11),1783-1793.

Park,S.K.,Kim,J.Y.,&Cho,C.B.(2008).PrevalenceofInternetaddictionandcorrelationswithfamilyfactorsamongSouthKoreanadolescents.Adolescence,172(43),895-907.

Patton,J.H.,Stanford,M.S.,&Barratt,E.S.(1995).FactorstructureoftheBarrattImpulsivenessScal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51(6),768-774.

Sadock,B.J.,&Sadock,V.A.(2007).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InK.A.Sadock’s(Ed.),SynopsisofPsychiatry:BehavioralSciences/ClinicalPsychiatry(10thed.).Philadelphia:LippincottWilliamsandWilkins,609-612.

Treuer,T.,Fábián,Z.,&Füredi,J.(2001).Internetaddictionassociatedwithfeaturesofimpulsecontroldisorder:isitarealpsychiatricdisorder?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66(2-3),283.Young,K.S.(1996).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disorder.CyberPsychologyandBehavior,1(3),237-244.Young,K.S.,&Rodgers,R.C.(1998).TheRelationshipBetweenDepressionandInternetAddiction.

Available:

http://

www.

netaddiction.com/articles/cyberpsychology.htm.

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65-72.2003,11(1),

张世吉.(2003).网络成瘾的临床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贾军朴,

讨与家庭团体干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明.(2010).基于延迟折扣任务的网络成瘾者冲动性研梅松丽,

33(3),722-725.究.心理科学,

窦凯,王玉洁.(2013).冲动性与网络成瘾:自我控制的中聂衍刚,

7-12.35(3),介作用.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徐清刚.(2009).医学院校大学生互联网使用过度倾向与自我控制30(24),3104能力、亲子沟通的关系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3106.

——来自爱荷华赌博任徐四华.(2012).网络成瘾者的行为冲动性—1523-1534.44(11),务的证据.心理学报,

雷雳.(2007).青少年外向/宜人性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杨洋,

“网络成瘾”2,42-48.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雷雳,柳铭心.(2006).青少年责任心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杨洋,

“网络成瘾”947-950.29(4),与的关系.心理科学,

余祖伟,孙配贞,张仕华,黄健.(2009).广州市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7(4),473-475.

——兼李其维.(2006).遗传与环境的相关及交互作用分析—张坤,

2,13-17.评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心理学探新,

刘勤学,邓林园,方晓义,刘朝莹,兰菁.(2011).青少年亲张锦涛,

306子关系与网络成瘾: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311.

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8).中国网吧网络游戏调查报告.中国文化出版社.

中国青少年研究课题组.(2010).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及对

策的调查研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引自http://cnnic.com.cn.统计报告,

175

InteractiveInfluenceofImpulsivenessand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onAdolescents’InternetAddiction

DENGLin-yuan1

WUYong-xin1

KONGRong2

FANGXiao-yi3

(1.FacultyofEducation,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

2.PsychologicalCounselingCenter,TaiyuanInstituteofTechnology,Taiyuan030008;3.Institute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

Abstract:Thisstudyexaminestheinteractiveinfluenceofimpulsivepersonalityandparent-adolescentcommunicationonadolescents’Internetaddictionthroughaquestionnairesurveyon1610studentsfromGradeseventotwelve.Theresultsshowthat:(1)Comparedtonon-addicts,Internetaddictedadolescentshavesignificantmotorimpulsivenessandnon-planningimpulsiveness,butworsecommunicationwiththeirfatherandmother;(2)thereis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betweenthreetypesofimpulsiveness(motor,non-planningandattentionalimpulsiveness)andadolescents’Internetaddiction,andsignificantnegativecorrelationbetweenmother-adolescent/father-adolescentcommunicationandadolescents’Internetaddiction;(3)motorimpulsivenessandnon-planningimpulsivenesscanpositivelypredictadolescents’Internetaddiction,whileattentionalimpulsivenesscan’t;mother-adolescentcommunicationcannegativelypredictadolescents’Internetaddiction,whilefather-adolescentcommunicationcan’t;(4)motorimpulsivenessandmother-adolescentcommunicationhaveinteractiveinfluenceonadolescents’Internetaddiction:forindividualswithlowermotorimpulsiveness,mother-adolescentcommunicationcannegativelypredicttheirInternetaddictionsignificantly;forindividualswithhighermotorimpulsiveness,mother-adolescentcommunicationhasthetrendtopositivelypredicttheirInternetaddiction,butnotsignificantly.

Keywords:adolescent;impulsiveness;parent-adolescentcommunication;Internetaddiction

176


相关内容

  • 初中生网瘾案例分析
  • 初中生网瘾案例分析 发布:高璐 时间:2009-10-15 点击:1175 初中生网瘾案例分析 一.案例: 李键上初一时阳光.健康.学习好,还担任了班长,学会上网后逐渐成瘾,并且有了早恋的女友,再没有心思安心学习.当过兵的父亲气极而怒,屡次打骂也没能把孩子从"网瘾"中拉出来,相反 ...

  • 心理学论文选题
  • 论文选题方向如下 (一).心理学基本理论 (二).人格心理学 (三).认知与实验心理学 (四).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五).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研究 (六).社会心理学部分 (七).变态心理学 (八).学校心理辅导 (九).健康心理学 (十).心理学史 (十一).生理心理学 (十二).脑与认知 (十三). ...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教育心理学>2009年01月12日 星期一 15:59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 军队技术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现状研究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 ...

  • 第十二讲 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自测练习
  • 第十二讲 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自测练习 一.概念解释 1.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 是指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面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 2.反社会行为: 指的是一种故意或非故意.不顾他人观感,而且可能对社会造 ...

  • 关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对其人际交往.人格发展的影响分析
  • 关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对其人际交往.人格发展的影响分析 --以<魔兽世界>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为例 摘要:作者通过在期刊网上的文献收集发现,大多数都是围绕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形成原因和防治对策探究,或者是关于网络游戏成瘾心理学分析,或者是关于成瘾者的心理矫正的研究.发现从网络游戏本身属性和网 ...

  • 团体社会工作
  • 团体社会工作 第一章 小组社会工作概述 一.含义 社会团体工作以社会团体为工作对象,在团体工作者的协调下,或通过团体情境与团体互动实现娱乐.教育与治疗的目标,或通过团体的共同努力达成社会行动,从而促使社会变迁,促进整个社会繁荣. 二.小组工作的构成要素 小组(是互动的,是一个关系体系,是一个有机体且 ...

  •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 第一章 绪论 掌握: 1.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2. 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3. 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观察法 2)调查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 5) ...

  • 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和预防
  •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网络成瘾是指由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得快感会一直有心里上与生理上的依赖. 大学生网络成因现象的产生是网络使用者的个人特性与网络功能交互作 ...

  • 2013年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实务总结)
  •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包括结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六个阶段或步骤. 1.接案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步骤包括: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原因和求助过程,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决定是否结案,订立初步协议. 1.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和类型,筛选服务对象,拟定初次面谈的提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