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二

【讲座简讯】

第三,禁欲还是纵欲

在讲座中,导师首先阐明了何为“欲”。欲即需求,佛教将之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其次是佛教如何看待欲望。从道德属性上,欲望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类,既会成为犯罪的原动力,也会成为完善人格、追求高尚精神的动力,佛教称为善法欲,是走向解脱、成就觉醒的基础。佛教对欲望的态度,既反对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是主张少欲、知足、惜福。

第四,重生还是重死

一般人认为佛教更重视死,如佛陀是看到生老病死而出家。此外,很多修行人以“了生死”为目的、发愿往生西方,及寺院为亡者做经忏等,都让人误以为佛教是为死者服务的。事实上,佛教既关心死后归宿,包括临终关怀等,但更重视现实人生。导师从人身难得、活在当下、现法乐住、人生佛教理念等方面,阐述了佛教对生的重视。所以,佛法修行的三种利益,是现世利益、来世利益和究竟利益。

第五,自利还是利他

关于这个问题,导师针对有人认为佛教徒只管自己,不顾家庭和社会的误解作了分析,并指出,一个人真正想要自利并不容易。因为人们并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命真相,也不了解人生因果,所以自利需要智慧。自私未必能够自利,无私才能真正自利。在纯粹利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成就慈悲,还能破除我执,成就智慧。只有学习佛法,才能真正将自利和利他统一起来。在自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利他,进而通过利他来圆满自利。

出自 http://www.putishuyuan.com/index.php?app=@article&ac=show&id=5003

【讲座简讯】

第三,禁欲还是纵欲

在讲座中,导师首先阐明了何为“欲”。欲即需求,佛教将之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其次是佛教如何看待欲望。从道德属性上,欲望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类,既会成为犯罪的原动力,也会成为完善人格、追求高尚精神的动力,佛教称为善法欲,是走向解脱、成就觉醒的基础。佛教对欲望的态度,既反对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是主张少欲、知足、惜福。

第四,重生还是重死

一般人认为佛教更重视死,如佛陀是看到生老病死而出家。此外,很多修行人以“了生死”为目的、发愿往生西方,及寺院为亡者做经忏等,都让人误以为佛教是为死者服务的。事实上,佛教既关心死后归宿,包括临终关怀等,但更重视现实人生。导师从人身难得、活在当下、现法乐住、人生佛教理念等方面,阐述了佛教对生的重视。所以,佛法修行的三种利益,是现世利益、来世利益和究竟利益。

第五,自利还是利他

关于这个问题,导师针对有人认为佛教徒只管自己,不顾家庭和社会的误解作了分析,并指出,一个人真正想要自利并不容易。因为人们并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命真相,也不了解人生因果,所以自利需要智慧。自私未必能够自利,无私才能真正自利。在纯粹利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成就慈悲,还能破除我执,成就智慧。只有学习佛法,才能真正将自利和利他统一起来。在自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利他,进而通过利他来圆满自利。

出自 http://www.putishuyuan.com/index.php?app=@article&ac=show&id=5003


相关内容

  • 姚磊--佛教人生观对个体的影响(期中论文)
  • <宗教社会学>期中论文 佛教人生观对个体的影响 2011年11月29日 佛教人生观对个体的影响 [摘要]佛教人生观作为一种积极的宗教观念,对受佛教文化影响的人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佛教对于人的地位.苦乐观.生死观这三个方面的论述中,来对佛教的人生观进行阐释,并探讨其对于个体的影响 ...

  • 道家和佛家有什么区别
  • 道家和佛家有什么区别 道教说道理,佛教讲真理. 道教告诉信众,人生道路从何而来:但佛教做了更微细的研究,不只指明人从何而来,亦说出去何去向. 道教告诉信众,人应该要怎么走在人生之路上:但佛教不只研究做人要怎么做?还深入探究过去之所生与未来之所往,这是真理,也称为真谛,这是佛教与道教不同之处. 一般的 ...

  • 对中国美学史的感想
  • 儒道佛和生活心态 2010级哲社思政1班 [1**********]1 何艳冲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历时长远,从最初表现出来的巫文化到诸子时代的自然与心性.汉代的经学.唐代的禅学.宋明的理学.清的古典美学和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而且诸子时代里面又包括很多的学 ...

  • 略论儒_释_道的生死观
  • 1998年第3期总第17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 No 13 1998 Sum No 1173 略论儒.释.道的生死观 张树卿 摘 要 关心生死问题, 是人类一切文化都无法 ...

  • 中国文化的特质
  •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主流以儒.道.佛三者为主,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要讨论中国文化的特质,则得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来看.文化的表层,也就是艺术.文学.风俗等层面,这是文化的表现,也是人人都看得见的部分.文化的深层结构,则是由价值观和信念所构成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是 ...

  • 佛教早期的"中道"思想
  • 姚卫群 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理论,它虽然是在中观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更为显要的地位的,但其最初思想的形成却很早.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它的发展贯穿整个佛教史.此外,佛教"中道"思想的产生与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先于佛教或与佛教同时 ...

  • 论儒_道_释文化对_牡丹亭_艺术境界的建构
  • 第15卷第5期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No.5 Vol.15 2007年10月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Published in October.2007 论儒.道.释文化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 杨玉军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

  • 儒的熏陶与佛的浸染
  • [摘 要]周作人的思想可用复杂和曲折二词来概括.虽然其前后期的思想呈现出较大的反差,但一以贯之的是他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熏染与以佛教生本不乐的生命观与众生平等的佛理思想的浸染. [关键词]周作人:思想:儒家:佛家 周作人的思想,前期和后期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其实,人的思想,在某些基本的方 ...

  •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 1.佛教和道教区别 (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