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一、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文化工作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艺术事业
《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颁布以来的四年间,我市文化精品创作形势较好,据初步统计,xx-xx年我市投入文化精品创作的经费近100万元。 xx年开始,我市设立了“海宁潮”文学艺术政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目前已举行二届,共评选出获奖作品53件(其中银奖5名,铜奖11名,入围者37名)。新编古装越剧《贞妮传》先后参加了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的演出,并被列为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节目。海宁“硖石灯彩” xx年走出国门赴新西兰和希腊参加展演,xx年,海宁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硖石灯彩)。《海宁花灯舞》、《娃娃看潮》先后获得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群星奖,填补了嘉兴市舞蹈、器乐类节目无全国群星奖的空白。自xx年以来,我市有75件作品获得嘉兴市级以上奖项,其中全国奖45个,省级奖21个,嘉兴市级奖9个。
(二)群众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民俗文化红红火火。近五年来,我们以重大节庆为契机,举办大型广场活动302场,举办书法、美术、摄影展览890期。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数量从xx年的12.6万增加到xx年的20.2万,年新增图书从5000多册增加到了15000多册。市文化馆、越剧团及各镇(街道)以文艺小分队的形式,每逢元旦春节、重大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农村集镇、社区里弄进行巡回演出,为配合全市开展“反对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新风”和“反邪教斗争”、“机关效能建设年”等活动,及时创作赶排了30多个思想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文艺节目,赴全市进行巡回演出。我们还通过社区与村文明共建结对,开展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大力开展送文艺、送戏、送书画、送图书等文化下基层、进社区、进镇村活动,据统计,文化下乡达3697场,观众140.57万人次。
(三)文物博物事业
近五年来,相继投入6000多万元,建造了钱君匋艺术研究馆、海宁博物馆、徐邦达艺术馆,完成了盐官海神庙、徐志摩故居、衍芬草堂、王国维故居、史东山故居、蒋百里故居、金庸旧居、陈阁老宅、天风海涛亭等文物景点的维修、复建。积极配合土地整理、东山开发等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金石墩遗址共发现墓葬13个,出土文物200余件,荷叶地、杨家角遗址出土各类器物200余件,东山智标塔地宫,出土文物70余件。经过努力,xx年盐官海塘及海神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海宁没有“国保”的空白。xx年完成第三次全省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了1000多个村落,140多个点,对原有137处文物点重新摸底核实,对新发现的33处文物点进行调查考证和资料归档。自xx年3月1日起,市博物馆、史东山故居、衍芬草堂、张宗祥书画院、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徐邦达艺术馆、米谷画廊等七个文化活动场馆实行对市民免费开放,并被市政府列入xx年十大实事工程。
(四)文化设施建设
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龙头,投入3500万元、建筑面积10400平方米、设施功能齐全的市文化馆新馆xx年建成使用。加强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市、镇、村投入四千万余元,建设农村文化阵地,目前全市已有4个镇的文化中心达到了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49个村建成文化活动中心,109个村建起文化活动室,到今年6月底全市实现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室)。
(五)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明显
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抓好软件建设,注重“一村一精品,一镇一特色”,倡导文艺活动的群众性、经常性和参与性,把建好农村文化队伍作为突破口,明确提出了建制镇(街道)必须建起6支以上、村文化活动中心必须建起3支以上、村文化活动室必须建起1支以上文化队伍的目标。各镇(街道)、村十分重视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和培育文艺队伍,目前全市已组建农村文体团队约300支左右,预计到年底可以达到400支以上。许村镇塘桥村建起了舞龙队、腰鼓队、马灯队、女子乐队、扇子舞队、娃娃队,举办了村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马桥街道组建魅力马桥艺术总团,下设八个分团;海洲街道依托社区文艺人才较多、企业家关心支持公益事业的优势,组建了“新家园”艺术团和“东雁”女子鼓乐队,举办了一场名为“海洲之夜”的汇报演出;斜桥镇举办“金穗之夜”夏日广场艺术周活动;丁桥镇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海昌街道双山村举办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等。
我们还以海洲街道为试点,开展城市社区与行政村文化结对共建活动,目前海洲街道的8个社区与11个行政村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书,通过结对共建活动,发挥群团优势,实现互助互动。同时,考虑到中老年妇女是农村的弱势群体,观念较旧,我们积极引导,组织发动,动员中老年妇女转变观念,走出家门,参与文体活动。目前已在许村镇永福村、海昌街道双山村、盐官镇桃园村、海洲街道伊桥村、马桥先锋村试点,建立妇女文体团队,逐步推广,争取村村建起1支妇女文体团队。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精品创作方面
一是人才紧缺,创作力量薄弱,跟不上事业发展的步伐。
二是戏曲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戏曲编创人员承受的压力较大。
三是文化精品创作的投入仍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创作。
(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方面
一是文艺团队的组建意识不强,没有普遍建起农民自己的文艺团队。
二是文艺骨干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达到群众文化活动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效果。
三是文化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日常经费没有着落。
四是文化站专业人才紧缺,后备力量不足,跟不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五是文化站编制缺编严重,核定编制为44名,目前实际到位只有25名。
六是镇级图书室发展滞后,面积狭窄,图书陈旧、过时,很难发挥图书室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三)文物保护方面
一是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向社会进行有效宣传教育的方法、载体和经费,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是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被动应付,在处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矛盾时,文物保护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工作难度极大,造成对地面地下文物严重威胁甚至破坏。
三是文物保护长效管理机制薄弱,文物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偏低,需要建立一套长期的培训和管理机制。
四是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平衡,较侧重地面文物古建筑的复原、维修等项目,文物建筑的经常性养护、零星维修等经费缺乏,文物征集、行政执法、普法宣传等经费缺乏,设备配备不足。
三、今后发展对策、措施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三贴近”的工作方针,坚持文化“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拓宽思路,切实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抓精品,出成果
1、组织实施好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如元宵灯会、国庆文艺晚会、迎春文艺晚会、全市基层民间艺术文艺调演等。
2、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创作的奖励机制,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一批体现时代风貌、海宁精神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文艺作品。
3、加强与全国各地的群众文化、书画、文博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举办好全省第四届青少年校园剧大赛,促进我市的文化品位和档次的提高。
4、加强对 “皮影戏”“硖石灯彩”等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开展好全市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制定具体的抢救保护方案和工作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民间艺术重点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
(二)抓基层,夯基础
1、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重视各镇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加强基层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镇、村文艺骨干的政治、业务素质培养,举办各类培训班,重视村文艺骨干创作队伍、文化演出队伍和民间艺术创作队伍的建设。下派文化辅导员到各镇、村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业务辅导。
3、重视文化站队伍建设,在确保文化站人员编制到位的同时,补充新鲜血液,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4、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抓好高标准社区阅览室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现有设施作用,积极培育特色文化社区。
5、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送文化到基层社区和农村,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三下乡新方式和新形式。
(三)抓保护,创特色
1、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广大群众进一步提高文物法制意识。
2、制订文

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一、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文化工作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艺术事业
《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颁布以来的四年间,我市文化精品创作形势较好,据初步统计,xx-xx年我市投入文化精品创作的经费近100万元。 xx年开始,我市设立了“海宁潮”文学艺术政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目前已举行二届,共评选出获奖作品53件(其中银奖5名,铜奖11名,入围者37名)。新编古装越剧《贞妮传》先后参加了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的演出,并被列为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节目。海宁“硖石灯彩” xx年走出国门赴新西兰和希腊参加展演,xx年,海宁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硖石灯彩)。《海宁花灯舞》、《娃娃看潮》先后获得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群星奖,填补了嘉兴市舞蹈、器乐类节目无全国群星奖的空白。自xx年以来,我市有75件作品获得嘉兴市级以上奖项,其中全国奖45个,省级奖21个,嘉兴市级奖9个。
(二)群众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民俗文化红红火火。近五年来,我们以重大节庆为契机,举办大型广场活动302场,举办书法、美术、摄影展览890期。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数量从xx年的12.6万增加到xx年的20.2万,年新增图书从5000多册增加到了15000多册。市文化馆、越剧团及各镇(街道)以文艺小分队的形式,每逢元旦春节、重大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农村集镇、社区里弄进行巡回演出,为配合全市开展“反对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新风”和“反邪教斗争”、“机关效能建设年”等活动,及时创作赶排了30多个思想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文艺节目,赴全市进行巡回演出。我们还通过社区与村文明共建结对,开展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大力开展送文艺、送戏、送书画、送图书等文化下基层、进社区、进镇村活动,据统计,文化下乡达3697场,观众140.57万人次。
(三)文物博物事业
近五年来,相继投入6000多万元,建造了钱君匋艺术研究馆、海宁博物馆、徐邦达艺术馆,完成了盐官海神庙、徐志摩故居、衍芬草堂、王国维故居、史东山故居、蒋百里故居、金庸旧居、陈阁老宅、天风海涛亭等文物景点的维修、复建。积极配合土地整理、东山开发等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金石墩遗址共发现墓葬13个,出土文物200余件,荷叶地、杨家角遗址出土各类器物200余件,东山智标塔地宫,出土文物70余件。经过努力,xx年盐官海塘及海神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海宁没有“国保”的空白。xx年完成第三次全省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了1000多个村落,140多个点,对原有137处文物点重新摸底核实,对新发现的33处文物点进行调查考证和资料归档。自xx年3月1日起,市博物馆、史东山故居、衍芬草堂、张宗祥书画院、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徐邦达艺术馆、米谷画廊等七个文化活动场馆实行对市民免费开放,并被市政府列入xx年十大实事工程。
(四)文化设施建设
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龙头,投入3500万元、建筑面积10400平方米、设施功能齐全的市文化馆新馆xx年建成使用。加强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市、镇、村投入四千万余元,建设农村文化阵地,目前全市已有4个镇的文化中心达到了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49个村建成文化活动中心,109个村建起文化活动室,到今年6月底全市实现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室)。
(五)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明显
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抓好软件建设,注重“一村一精品,一镇一特色”,倡导文艺活动的群众性、经常性和参与性,把建好农村文化队伍作为突破口,明确提出了建制镇(街道)必须建起6支以上、村文化活动中心必须建起3支以上、村文化活动室必须建起1支以上文化队伍的目标。各镇(街道)、村十分重视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和培育文艺队伍,目前全市已组建农村文体团队约300支左右,预计到年底可以达到400支以上。许村镇塘桥村建起了舞龙队、腰鼓队、马灯队、女子乐队、扇子舞队、娃娃队,举办了村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马桥街道组建魅力马桥艺术总团,下设八个分团;海洲街道依托社区文艺人才较多、企业家关心支持公益事业的优势,组建了“新家园”艺术团和“东雁”女子鼓乐队,举办了一场名为“海洲之夜”的汇报演出;斜桥镇举办“金穗之夜”夏日广场艺术周活动;丁桥镇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海昌街道双山村举办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等。
我们还以海洲街道为试点,开展城市社区与行政村文化结对共建活动,目前海洲街道的8个社区与11个行政村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书,通过结对共建活动,发挥群团优势,实现互助互动。同时,考虑到中老年妇女是农村的弱势群体,观念较旧,我们积极引导,组织发动,动员中老年妇女转变观念,走出家门,参与文体活动。目前已在许村镇永福村、海昌街道双山村、盐官镇桃园村、海洲街道伊桥村、马桥先锋村试点,建立妇女文体团队,逐步推广,争取村村建起1支妇女文体团队。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精品创作方面
一是人才紧缺,创作力量薄弱,跟不上事业发展的步伐。
二是戏曲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戏曲编创人员承受的压力较大。
三是文化精品创作的投入仍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创作。
(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方面
一是文艺团队的组建意识不强,没有普遍建起农民自己的文艺团队。
二是文艺骨干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达到群众文化活动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效果。
三是文化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日常经费没有着落。
四是文化站专业人才紧缺,后备力量不足,跟不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五是文化站编制缺编严重,核定编制为44名,目前实际到位只有25名。
六是镇级图书室发展滞后,面积狭窄,图书陈旧、过时,很难发挥图书室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三)文物保护方面
一是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向社会进行有效宣传教育的方法、载体和经费,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是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被动应付,在处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矛盾时,文物保护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工作难度极大,造成对地面地下文物严重威胁甚至破坏。
三是文物保护长效管理机制薄弱,文物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偏低,需要建立一套长期的培训和管理机制。
四是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平衡,较侧重地面文物古建筑的复原、维修等项目,文物建筑的经常性养护、零星维修等经费缺乏,文物征集、行政执法、普法宣传等经费缺乏,设备配备不足。
三、今后发展对策、措施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三贴近”的工作方针,坚持文化“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拓宽思路,切实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抓精品,出成果
1、组织实施好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如元宵灯会、国庆文艺晚会、迎春文艺晚会、全市基层民间艺术文艺调演等。
2、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创作的奖励机制,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一批体现时代风貌、海宁精神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文艺作品。
3、加强与全国各地的群众文化、书画、文博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举办好全省第四届青少年校园剧大赛,促进我市的文化品位和档次的提高。
4、加强对 “皮影戏”“硖石灯彩”等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开展好全市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制定具体的抢救保护方案和工作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民间艺术重点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
(二)抓基层,夯基础
1、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重视各镇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加强基层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镇、村文艺骨干的政治、业务素质培养,举办各类培训班,重视村文艺骨干创作队伍、文化演出队伍和民间艺术创作队伍的建设。下派文化辅导员到各镇、村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业务辅导。
3、重视文化站队伍建设,在确保文化站人员编制到位的同时,补充新鲜血液,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4、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抓好高标准社区阅览室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现有设施作用,积极培育特色文化社区。
5、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送文化到基层社区和农村,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三下乡新方式和新形式。
(三)抓保护,创特色
1、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广大群众进一步提高文物法制意识。
2、制订文


相关内容

  • 关于加快湖北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 关于加快湖北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调研组 省 文 化 厅 为落实<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科学谋划"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省文化厅组成联合调研组,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分别对武汉 ...

  •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
  •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截止到2005年3月我市文化经营单位达609家.其中:印刷行业经营单位307家(包装装潢印刷173家,其他印刷品37家,打字复印96家,出版物印刷1家),电子游戏经营单位7家,艺术培训经营单 ...

  • 行政政法与教科文处2007年工作总结
  • 行政政法与教科文处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行政政法与教科文处在市局党委的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面向部门.面向基层,积极保障与加强管理并重的原则,以"三个三"工作措施为抓手,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切实保障行政政法和教科文事业的支出需要,着力调整 ...

  •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调研报告
  • 根据领导上的分工,前段时间,我重点围绕旅游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本人在调研中形成的一些初步认识和建议向常委会作简要汇报,并就有关问题提请常委研究: 一.关于旅游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当今世界,旅游业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第一大产业,旅游业在许多国家被喻为顶天立地的产业.我国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短短 ...

  • 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 关于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全市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 ...

  • 镇党委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 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步伐,近日结合我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工作进行了调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选择,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 ...

  • 关于市人口老龄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截至2011年底,我市老年人口已达53.8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64%,比去年增加0.3 个百分点.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7.8万人,占老年人口比重比去年同期增长1.5个百分点.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近日 ...

  • 2011年安徽省政协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全文)打印版.
  • 2011年安徽省政协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全文) 各位委员: 我代表政协第十届安徽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团结拼搏,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圆满完 ...

  • 关于创建区书画院的调研汇报材料
  • 关于建立区书画院的调研报告9月,市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城".市能在六大中国书法名城之后第一个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城",反映了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打造文化品牌的号召,政协区书画院经认真筹备与2月18日正式成立.我区这一新的文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