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还是橄榄球_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趋势探析

金字塔还是橄榄球?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趋势探析

周建国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

200030)

这四种观摘要:对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分析和研究,目前国内主要存在四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

点表面上看起来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但通过对其整合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是指向未来的,在对中国阶层结构现状的看法上还是基本一致的,即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金字塔型的。在考察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分析认为,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更像一个洋葱头型,而其未来发展趋势则有可能朝着金字塔型和橄榄球型两种方向发展。至于其最终的结果究竟是金字塔型还是橄榄球型,关键取决于社会分配这个变量。如果社会分配朝着两极分化的格局演变,则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将可能由现在的洋葱头型转化为金字塔型甚至出现“断裂”的结果;如果能使社会分配朝着比较均衡的方向发展,让广大农业劳动者尤其是流动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提高到能确保其在城镇社会“安营扎寨”的程度,则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才有可能向橄榄球型结构转化。

关键词:金字塔

橄榄球阶层结构社会分配

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8)09-0148-

07

因素之一。它使得中国社会分化日益加剧,原先固化

一、已往研究整合与分析框架的建立

了近30年的社会阶层结构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动。

面对市场转型引发的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国内外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表明,市场化改革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成了社会财富的极大“随着权力———对资源的控制———越增长。与此同时,来越由政治结构转向市场制度,报酬的分配将会朝着有利于掌握市场权力而不是再分配权力的人的方向

[1]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市场要素对财转变。”

社会学者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一一对其进行评述。不过,如果把近年来国内社会学界有关社会分层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便不难发现,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主要形成了四种观点[2]:(1)孙立平的断裂社会理论。他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社会财富和其它各种社会资

148

富分配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影响财富分配的决定性

源越来越向上流社会或少数精英分子集聚的趋势,而已经固定化,后者则认为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是多维度社会弱势群体所分享到的利益则越来越少。在这种的、分散的,具有一致利益认同的阶级阶层未必会出背景下,上层社会与底层社会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现[7]。

导致了“断裂社会”的出现[3]。(2)陆学艺等人提出的应该说,上述分析和比较已经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产化现代化理论。这一观点的代表论述是由陆学上面四种观点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之异同。但是,如艺领导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果对这四种观点之异同继续追问下去,则会发现其间构变迁”课题组发表的研究报告[4]。他们认为,随着市尚有进一步整合的可能。比如“,

结构化”论者比较强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十大阶层、五调当今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固定化和持续影响力,但大等级的社会阶层结构。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其固化的具体内容却是两极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因又导致了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白领职业迅速扩张,此,其内容实质很接近

“断裂化”的观点。由此可见,两其结果必然是社会中间阶层日益壮大,整个社会将逐派论者都看到了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现实,所不同的渐由“金字塔型”向“椭圆型”转变。(3)李路路的结构是“结构化”论者把这种现实凝固化,既以现实为背化理论。该理论借用了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安东尼・景,同时也指向未来

(即未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也是吉登斯“结构化”这一概念来表述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两极分化的)。而“断裂化”论者则没有过多地把眼光的变化趋势。他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差异已投向未来,其思维中透露的是对现实的深度忧思。同经结构化,所以其社会阶层结构也已趋于稳定化。因理,如果对“碎片化”论者的观点做进一步分析便不难此,这种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会被不断地

“再生产”出发现,此派学者看到的是目前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和来并长期延续下去[5]。(4)李强和李培林的碎片化理变动不居的现实,由此得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趋于论。李强认为“,

当今中国社会,利益变迁十分迅速,“碎片化”的结论。应该说,这一观点对中国社会现实各个社会利益群体正在分化、解组(disorganization)、是具有相当概括力的。因为中国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重新整合

(reintegration),因此,使用地位相对稳定的期,而转型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表现出某种不稳定性阶级阶层概念不太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他形象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由此,人们看到的是各利益把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这种不稳定性称为“被切割的

群体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和重组,整个社会阶层结构无数片段”或社会“碎片化”

[6]

。与此类似,李培林则更陷入一种无序状态,自然就给人一种

“碎片化”的感觉多地强调了社会观念方面的碎片化倾向。因此,二者了。不过,笔者以为用“碎片化”来概括中国社会阶层均强调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碎片化”趋势,只是各结构的现实或许还站得住脚,但以此来预测中国社会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从总体上看,上述四大派阶层结构的发展趋势则有些不妥。因为随着社会转型别所提出的几种观点基本代表了近年来我国社会阶的逐渐成型,其利益结构必然也将趋于稳定,长期“碎层结构研究的最高水平,在社会学界和民间社会都产片化”的阶层结构是不太可能的。因此“,碎片化”到了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定的时候,要么就两极分化,要么就中产化。由此可对于以上四种表面上看似乎完全不同的观点,有以认为,“碎片化”观点主要强调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学者对其做过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比较,认为

“断裂化”动态方面的特征,而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则缺乏前瞻性和“中产化”是对社会阶层结构分化形态做出的两种思考。

截然相反的判断,前者认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向两由此看来,上述

“断裂化”“、中产化”“、结构化”和极分化的方向发展,后者则认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分“碎片化”四种观点可以被简化并整合为“断裂化”和

化将形成一个中产阶层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而“结“中产化”两种理想类型。据此,我们就可以把这两种构化”和“碎片化”则是对社会阶层结构特性做出的两理想类型作为分析框架,来探析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种完全相反的判断,前者强调的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

未来发展趋势。那么,

这两种观点又是如何看待目前

149

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问题呢?

在“断裂化”观点的代表人物孙立平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一种财富聚敛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市场机制、巨大的收入差距、贪污受贿、大规模瓜分国有资产等因素造成收入和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大量农村中的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社会导致了城市的繁荣和农村的凋敝;而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间设备集中的重组和兼并,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技术、

到数量越来越少的企业之中。所有这一切,都从根本上改变着中国的资源配置格局。这种资源重新聚集的趋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导致了群体间的收入和财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的边缘地带出现了明显的凋敝、基层社会被掏空等严重后果。最终结果是,少数上层社会和社会精英占据了大部分社会财富,而大量底层社会人员却分享不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8]。这样看来,整个社会似乎只剩下上层和底层两个几乎对立“断而又无法同步前行的群体,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裂”的趋势。联系当时中国正经历改革阵痛、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等情况来看,他的这一看法似乎比较切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但是,他在看到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同时,却忽视了另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近年来虽然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甚至还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但与此同时,一个以高级管理者、知识分子等为主体的新兴阶层却在悄然壮大。显然,这部分人既不是他所说的上层精英,更有“断别于那个数量庞大的底层群体。由此看来,所谓裂化”的观点开始面临来自现实的挑战。

“中产化”的观点又怎样呢?“中产化”之说那么,

实质上是指向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的,而并不是说中国社会现状就是以中产阶层为主了。正如作者所“与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相比,当前中国说的那样:

社会阶层结构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朝着现代化社会阶层结

会阶层结构。作者在这里告诉人们的是,中国社会阶,而不是说层结构已表现出了中产阶级社会的“雏形”中产阶级社会已经来临,现实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更“中产化”,接近传统社会的特征。由此可以认为,所谓就其现状来说,仍然是一个类似于金字塔型的社会。

由此看来,以上两种观点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现状的描述还是有相同之处的,二者基本上都认为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还是比较接近金字塔型的。

二、阶层结构现状与未来的可能趋势

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否真是金字塔型呢?由于对现实状况的认识是预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趋势的前提,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做出准确的回答。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还是用事实数据来说话。考虑到陆学艺等人组成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所收集的数据资料最为翔实地反应了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状,本文拟借用他们的数据资料和统计图作为本项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来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状和未来做出描述和预测。

在对调查数据和资料整理分析后,陆学艺等人绘

[10]

制出了“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图”,此图由十个方

框图叠加在一起构成,十个方框图从上到下分别代表的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2.1%)、经理人员(1.6%)、私营企业主(1.0%)、专业技术人员(4.6%)、办事人员(7.2%)、个体工商户(7.1%)、商业服务业员工(11.2%)、产业工人(17.5%)、农业劳动者(42.9%)、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4.8%),每个方框图的长度代表该阶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其形状就是下图(1)除去图形两边的平滑曲线。但我以为,把十个方框图叠加在一起仅仅能够清晰地显示各阶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多少,不足以显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总体形状。为此,我用平滑的曲线把各阶层分布(1)。考察图(1)中平的中点连接起来,绘制出了下图

滑曲线构成的图形就会发现,这个图形类似于一个洋葱头,而这个洋葱头就是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真

实状态。

150

构演变,所以可以说,一个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雏

[9]

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现代化社会形已在中国形成。”

阶层结构实际上就是一个以中产阶级(层)为主的社

图1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图的增加以及社会转型的成功,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将成功地实现由现阶段的金字塔结构向未来的橄榄球结构转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转型大多抱持着乐观的态度,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的成功转型充满期待和向往。比如,刘祖云在几年前就认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从金字塔型走向橄榄球型[11]。

而国内较早关注中国中产阶级的周晓虹更是对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出现一个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充满了信心。他在一篇文章中援引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2001

图2金字塔型的演变趋势年在新加坡的一次演讲中的数字说,在未来10年中,

中国具有中等收入的群体将达4亿[12]。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目前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将可能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

图3橄榄球型的演变趋势

长期保持金字塔结构甚至出现进一步恶化的结果。孙立平教授等学者就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

他们不但对中

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不持乐观态度,

而且认

在确证了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类似于洋葱头为“断裂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势。

型以后,本文所关注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中为什么同样是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趋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成了紧接着势的预测,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到底是什要讨论的重点议题了。前面的论述已经告诉我们,社么原因使得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预测出现如此大的会学界对这个问题同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分歧?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即使对这些观点进行最大限度以至于人们在谈到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趋势时的整合,也还有两种代表性观点需要做细致的考察和总是无所适从,不知究竟该相信哪种说法,似乎这已

辨析。

成为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其实,只要结合上面的图(2)一种观点认为,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来的和图(3)来看这个问题,或许就能找到比较确定的答

财富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接受高等教育人数

案了。

151

图(2)显示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趋势是,伴(图中的第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

阶层)都会逐渐向8、7、6三个阶层流动,从而使得第

想状态也应该是尽量避免其向金字塔型演变,而力争使其逐渐向橄榄球型转型。而要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沿着这个逻辑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占总人口42.9%的农业劳动者中的大部分人口向社会结构的中上层流动。只有这部分人进入了社会的中上层,社会阶层结构的底层才会收缩,中层和上层部分才会反过来,如果这鼓胀起来,成为一个橄榄球型的社会。

部分人口不能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向中上层社会的转化,要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转变为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过程中有待突破的困境!

而要实现数量庞大的农业劳动人口向中上层社会的转化,其前提条件是必须把他们转化为城镇人

[13]

口,完成向城镇社会的“侵入”和“接替”。从表面上

9阶层逐渐收缩,8、7、6三个阶层逐渐扩大,人们在流

动到第6阶层以后,上向流动便停滞了。说得更具体些就是,第9阶层中大量指向第8阶层的箭头代表的是大量农村人口向产业工人流动,第8阶层指向第7阶层的箭头代表的是大量产业工人向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流动,而第7阶层大量指向第6阶层的箭头代表的是大量商业服务业人员向个体工商户阶层流动。到第6阶层为止,大规模的上向社会流动就基本停止了,因而5、4、3、2、1五个阶层的分布状况就基本处于不变的状态。如果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按照这一规律(2)一样演变成金字塔型,变化下去,其结果就将如图

这一结果正好支持了上面提到的以孙立平为代表的部分学者的观点。

(3)的演变逻辑则不同,它显示的不但包括而图

大量底层人口向8、7、6三个阶层流动,还包括在此基础上部分人口向5、4、3三个阶层的流动。其具体流动方式跟上面分析的类似,所不同的是其层间流动到第6阶层仍然不会停止,还有大量人口继续向上层流动,直到第3阶层才会停止大规模的上向流动。如果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变化能够达到这种状况,那么其整个中间部分就会鼓胀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橄榄球型的社会阶层结构。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状况主要取决于社会各阶层上向流动的程度。因而从抽象的学理层面来说,上面两种观点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都是有可能的。也即是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存在两种典型的可能趋—金字塔型和橄榄球型。势——

看,自上世纪末期开始,中国城市化在1998年突破

30%这个拐点以后,似乎一路凯歌,进展极为顺利,每

年都以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但是,如果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情况就并不那么令人乐观。撇开那些完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不说,单是那些长期在城镇社会从事各种工作被称为城镇常驻人口的进城务工者的城市化都令人堪忧。大量研究表明,即便是这部分人口,也没有实现其身份的彻底转换。周大鸣在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大量流动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后就发现,虽然这些人工作生活在城镇,但并没有真正融入城镇社会,而是身在城市(镇),却情系家乡,长期往返于农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一种他称之为“永恒的钟摆”的现象[14]。而沈原对河北白沟镇大量从事箱包生产的流动农民工的调查分析也发现,流动农民工中“一大批至少是非熟练的工人保留了对土地和,他们在效忠于自己的工厂、村庄和城镇的二元忠诚”工作场所还是效忠于自己的家乡之间陷于迷茫,长期定期地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间[15]。所有这些都表明,

三、有待突破的困境与政策建议

中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表面上进展顺利,但背后却潜伏着许多尚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

以上两种可能发展趋势中究竟哪种更为理想?

好,城市化进程将有可能因此延缓甚至受阻。如果城市化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向橄榄球型转换自然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如何使数量巨大的农业劳动者和流动农民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口,

152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实践表明,一个国家越是走向现

中间大代,它的社会阶层结构越应该更接近两头小、的橄榄球型。因此,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的理

图(2)显示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趋势是,伴(图中的第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

阶层)都会逐渐向8、7、6三个阶层流动,从而使得第

想状态也应该是尽量避免其向金字塔型演变,而力争使其逐渐向橄榄球型转型。而要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沿着这个逻辑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占总人口42.9%的农业劳动者中的大部分人口向社会结构的中上层流动。只有这部分人进入了社会的中上层,社会阶层结构的底层才会收缩,中层和上层部分才会反过来,如果这鼓胀起来,成为一个橄榄球型的社会。

部分人口不能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向中上层社会的转化,要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转变为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过程中有待突破的困境!

而要实现数量庞大的农业劳动人口向中上层社会的转化,其前提条件是必须把他们转化为城镇人

[13]

口,完成向城镇社会的“侵入”和“接替”。从表面上

9阶层逐渐收缩,8、7、6三个阶层逐渐扩大,人们在流

动到第6阶层以后,上向流动便停滞了。说得更具体些就是,第9阶层中大量指向第8阶层的箭头代表的是大量农村人口向产业工人流动,第8阶层指向第7阶层的箭头代表的是大量产业工人向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流动,而第7阶层大量指向第6阶层的箭头代表的是大量商业服务业人员向个体工商户阶层流动。到第6阶层为止,大规模的上向社会流动就基本停止了,因而5、4、3、2、1五个阶层的分布状况就基本处于不变的状态。如果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按照这一规律(2)一样演变成金字塔型,变化下去,其结果就将如图

这一结果正好支持了上面提到的以孙立平为代表的部分学者的观点。

(3)的演变逻辑则不同,它显示的不但包括而图

大量底层人口向8、7、6三个阶层流动,还包括在此基础上部分人口向5、4、3三个阶层的流动。其具体流动方式跟上面分析的类似,所不同的是其层间流动到第6阶层仍然不会停止,还有大量人口继续向上层流动,直到第3阶层才会停止大规模的上向流动。如果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变化能够达到这种状况,那么其整个中间部分就会鼓胀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橄榄球型的社会阶层结构。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状况主要取决于社会各阶层上向流动的程度。因而从抽象的学理层面来说,上面两种观点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都是有可能的。也即是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存在两种典型的可能趋—金字塔型和橄榄球型。势——

看,自上世纪末期开始,中国城市化在1998年突破

30%这个拐点以后,似乎一路凯歌,进展极为顺利,每

年都以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但是,如果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情况就并不那么令人乐观。撇开那些完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不说,单是那些长期在城镇社会从事各种工作被称为城镇常驻人口的进城务工者的城市化都令人堪忧。大量研究表明,即便是这部分人口,也没有实现其身份的彻底转换。周大鸣在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大量流动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后就发现,虽然这些人工作生活在城镇,但并没有真正融入城镇社会,而是身在城市(镇),却情系家乡,长期往返于农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一种他称之为“永恒的钟摆”的现象[14]。而沈原对河北白沟镇大量从事箱包生产的流动农民工的调查分析也发现,流动农民工中“一大批至少是非熟练的工人保留了对土地和,他们在效忠于自己的工厂、村庄和城镇的二元忠诚”工作场所还是效忠于自己的家乡之间陷于迷茫,长期定期地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间[15]。所有这些都表明,

三、有待突破的困境与政策建议

中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表面上进展顺利,但背后却潜伏着许多尚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

以上两种可能发展趋势中究竟哪种更为理想?

好,城市化进程将有可能因此延缓甚至受阻。如果城市化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向橄榄球型转换自然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如何使数量巨大的农业劳动者和流动农民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口,

152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实践表明,一个国家越是走向现

中间大代,它的社会阶层结构越应该更接近两头小、的橄榄球型。因此,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的理

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瓶颈,而占总人口比例绝大间部分将逐渐鼓胀,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就会逐渐转变多数的农业劳动者的城市化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为橄榄球型结构。

产化”的前提条件。由此看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如果实行倾向于两极分化的社会分配方式,那就未来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意味着为数不多的少量社会上层人物占据着大量社推进。

会财富,而大量的社会底层人口却只占有少量的社会那么,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的情况又如何呢?笔财富。这对于上层社会的富人来说,当然是锦上添花,者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从目前中国现实情况来看,社但对于广大底层社会的人口来说,则是一件大为不幸会分配两极分化已成为影响中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事情。因为远远低于整个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使得的核心因素。社会财富日益两极分化的事实使得大他们基本只能维持养家糊口的生活,而无力支付进入量站在城乡十字路口的流动农民工无法实现向城市城镇社会的高昂成本,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向中上层社市民的角色转换。人们看到的现实图景是,大量月收会的流动了。因此,如果长期实行倾向于两极分化的入在800~1500元之间的流动农民工虽然有着进入分配方式,则大量居于社会阶层结构底层的人口将因城镇社会“安营扎寨”的强烈要求,但城市高昂的生活为无力实现向中上层社会的流动而长期维持原地不成本却使他们望“城”兴叹,只好长期徘徊于城市和乡动的状况,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将陷于僵化状态,长期村之间,对自己的未来归属感到迷茫和无望[16]。所以,保持洋葱头或金字塔型状态。如果两极分化严重到一收入水平严重偏低已经成为阻碍流动农民工和农业定的程度,甚至可能出现社会

“断裂”的情况。劳动者向城镇社会迁移的瓶颈。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所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态势并不仅仅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趋势的最大可能就是长期维依赖于其自身的发展,社会分配这个外部变量将对其持现状或出现上面所说的“断裂”的结果,形成现代化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大量研究和资料都表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自然就成问题了。如此看来,社会分配目前社会分配两极分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可以预问题已成为决定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变化的言,如果这种分配方式不改变,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朝关键性问题。

着“中产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极小,而逐渐走向金字通常,社会分配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倾向塔型结构的可能性却更大。

于较为均衡的分配方式,另一种是倾向于两极分化的分配方式。联系前面绘制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四、简短的总结

趋势图来看,这两种社会分配方式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实行倾向于较为均衡以上论述告诉我们,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的分配方式,则意味着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占有一定比存在两种可能的趋势——

—金字塔型结构和橄榄球型例的社会财富。对于居于社会中上层的人来说,这种结构。至于究竟朝哪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更大,主要分配方式会使得他们占有比两极分化的分配方式少取决于社会分配这个变量如何变化。从目前情况来得多的财富,但这对其社会阶层结构地位影响并不会看,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分配格局极有可能使太大。但对于居于社会底层的人(具体来说就是上图其转变为金字塔型结构,甚至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后中的农业劳动者)

来说,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了。

果。如果能够对目前的社会分配结构做一些调整,提因为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不算太低的收入正好可以高社会底层群体的收入水平,则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就帮助他们支付进入城镇社会(进入中产阶层的前提条有可能逐渐演变为橄榄球型的结构,朝着较为理想的

件)的成本,最终实现向社会中上层的流动。因此,如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分配问题已经不再是一果能长期实行倾向于较为均衡的分配方式,目前中国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社会阶层结社会洋葱头型阶层结构的底层部分将逐渐缩小,而中

构未来发展的问题。当然,

强调社会分配这一变量对

153

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并不是说只要解决好了这个问题,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就必然走向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球型结构。因为社会分配只是影响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推出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趋势也只具有可能性,而不具有必然性,这是思考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趋势时还需注意的问题。

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北京,[6]李培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3、61页。

,北京,社[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46页

,北京,社会科学文[1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献出版社,2004年,第14页。

,《武汉大学学报[11]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2]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5年,第1页。

注释:

[1]倪志伟:《一个市场社会的崛起:中国社会分层机

制的变化》,见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店,2002年,第219页。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2][7]李春玲:《断裂与碎片——

化实证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10页,第11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3][8]孙立平:《断裂——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7社会》

页,第61~62页。

,北京,社[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流动》

—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5]李路路:《再生产的延续——

分层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张宁等,《城市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13]康少邦、

出版社,1986年,第76页。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14]周大鸣:《永恒的钟摆——

动》,见柯兰君、李汉林:《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市的流动人口》

304~343页。

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15]沈原:《市场、

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87页。

尹力:《社会分配两极分化对城市化可持[16]周建国、

—以流动农民工为例》,待发稿,2008续发展的影响——年。

(责任编校:羽林

154

金字塔还是橄榄球?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趋势探析

周建国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

200030)

这四种观摘要:对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分析和研究,目前国内主要存在四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

点表面上看起来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但通过对其整合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是指向未来的,在对中国阶层结构现状的看法上还是基本一致的,即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金字塔型的。在考察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分析认为,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更像一个洋葱头型,而其未来发展趋势则有可能朝着金字塔型和橄榄球型两种方向发展。至于其最终的结果究竟是金字塔型还是橄榄球型,关键取决于社会分配这个变量。如果社会分配朝着两极分化的格局演变,则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将可能由现在的洋葱头型转化为金字塔型甚至出现“断裂”的结果;如果能使社会分配朝着比较均衡的方向发展,让广大农业劳动者尤其是流动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提高到能确保其在城镇社会“安营扎寨”的程度,则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才有可能向橄榄球型结构转化。

关键词:金字塔

橄榄球阶层结构社会分配

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8)09-0148-

07

因素之一。它使得中国社会分化日益加剧,原先固化

一、已往研究整合与分析框架的建立

了近30年的社会阶层结构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动。

面对市场转型引发的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国内外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表明,市场化改革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成了社会财富的极大“随着权力———对资源的控制———越增长。与此同时,来越由政治结构转向市场制度,报酬的分配将会朝着有利于掌握市场权力而不是再分配权力的人的方向

[1]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市场要素对财转变。”

社会学者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一一对其进行评述。不过,如果把近年来国内社会学界有关社会分层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便不难发现,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主要形成了四种观点[2]:(1)孙立平的断裂社会理论。他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社会财富和其它各种社会资

148

富分配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影响财富分配的决定性

源越来越向上流社会或少数精英分子集聚的趋势,而已经固定化,后者则认为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是多维度社会弱势群体所分享到的利益则越来越少。在这种的、分散的,具有一致利益认同的阶级阶层未必会出背景下,上层社会与底层社会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现[7]。

导致了“断裂社会”的出现[3]。(2)陆学艺等人提出的应该说,上述分析和比较已经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产化现代化理论。这一观点的代表论述是由陆学上面四种观点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之异同。但是,如艺领导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果对这四种观点之异同继续追问下去,则会发现其间构变迁”课题组发表的研究报告[4]。他们认为,随着市尚有进一步整合的可能。比如“,

结构化”论者比较强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十大阶层、五调当今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固定化和持续影响力,但大等级的社会阶层结构。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其固化的具体内容却是两极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因又导致了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白领职业迅速扩张,此,其内容实质很接近

“断裂化”的观点。由此可见,两其结果必然是社会中间阶层日益壮大,整个社会将逐派论者都看到了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现实,所不同的渐由“金字塔型”向“椭圆型”转变。(3)李路路的结构是“结构化”论者把这种现实凝固化,既以现实为背化理论。该理论借用了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安东尼・景,同时也指向未来

(即未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也是吉登斯“结构化”这一概念来表述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两极分化的)。而“断裂化”论者则没有过多地把眼光的变化趋势。他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差异已投向未来,其思维中透露的是对现实的深度忧思。同经结构化,所以其社会阶层结构也已趋于稳定化。因理,如果对“碎片化”论者的观点做进一步分析便不难此,这种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会被不断地

“再生产”出发现,此派学者看到的是目前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和来并长期延续下去[5]。(4)李强和李培林的碎片化理变动不居的现实,由此得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趋于论。李强认为“,

当今中国社会,利益变迁十分迅速,“碎片化”的结论。应该说,这一观点对中国社会现实各个社会利益群体正在分化、解组(disorganization)、是具有相当概括力的。因为中国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重新整合

(reintegration),因此,使用地位相对稳定的期,而转型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表现出某种不稳定性阶级阶层概念不太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他形象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由此,人们看到的是各利益把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这种不稳定性称为“被切割的

群体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和重组,整个社会阶层结构无数片段”或社会“碎片化”

[6]

。与此类似,李培林则更陷入一种无序状态,自然就给人一种

“碎片化”的感觉多地强调了社会观念方面的碎片化倾向。因此,二者了。不过,笔者以为用“碎片化”来概括中国社会阶层均强调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碎片化”趋势,只是各结构的现实或许还站得住脚,但以此来预测中国社会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从总体上看,上述四大派阶层结构的发展趋势则有些不妥。因为随着社会转型别所提出的几种观点基本代表了近年来我国社会阶的逐渐成型,其利益结构必然也将趋于稳定,长期“碎层结构研究的最高水平,在社会学界和民间社会都产片化”的阶层结构是不太可能的。因此“,碎片化”到了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定的时候,要么就两极分化,要么就中产化。由此可对于以上四种表面上看似乎完全不同的观点,有以认为,“碎片化”观点主要强调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学者对其做过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比较,认为

“断裂化”动态方面的特征,而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则缺乏前瞻性和“中产化”是对社会阶层结构分化形态做出的两种思考。

截然相反的判断,前者认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向两由此看来,上述

“断裂化”“、中产化”“、结构化”和极分化的方向发展,后者则认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分“碎片化”四种观点可以被简化并整合为“断裂化”和

化将形成一个中产阶层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而“结“中产化”两种理想类型。据此,我们就可以把这两种构化”和“碎片化”则是对社会阶层结构特性做出的两理想类型作为分析框架,来探析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种完全相反的判断,前者强调的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

未来发展趋势。那么,

这两种观点又是如何看待目前

149

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问题呢?

在“断裂化”观点的代表人物孙立平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一种财富聚敛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市场机制、巨大的收入差距、贪污受贿、大规模瓜分国有资产等因素造成收入和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大量农村中的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社会导致了城市的繁荣和农村的凋敝;而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间设备集中的重组和兼并,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技术、

到数量越来越少的企业之中。所有这一切,都从根本上改变着中国的资源配置格局。这种资源重新聚集的趋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导致了群体间的收入和财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的边缘地带出现了明显的凋敝、基层社会被掏空等严重后果。最终结果是,少数上层社会和社会精英占据了大部分社会财富,而大量底层社会人员却分享不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8]。这样看来,整个社会似乎只剩下上层和底层两个几乎对立“断而又无法同步前行的群体,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裂”的趋势。联系当时中国正经历改革阵痛、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等情况来看,他的这一看法似乎比较切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但是,他在看到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同时,却忽视了另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近年来虽然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甚至还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但与此同时,一个以高级管理者、知识分子等为主体的新兴阶层却在悄然壮大。显然,这部分人既不是他所说的上层精英,更有“断别于那个数量庞大的底层群体。由此看来,所谓裂化”的观点开始面临来自现实的挑战。

“中产化”的观点又怎样呢?“中产化”之说那么,

实质上是指向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的,而并不是说中国社会现状就是以中产阶层为主了。正如作者所“与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相比,当前中国说的那样:

社会阶层结构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朝着现代化社会阶层结

会阶层结构。作者在这里告诉人们的是,中国社会阶,而不是说层结构已表现出了中产阶级社会的“雏形”中产阶级社会已经来临,现实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更“中产化”,接近传统社会的特征。由此可以认为,所谓就其现状来说,仍然是一个类似于金字塔型的社会。

由此看来,以上两种观点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现状的描述还是有相同之处的,二者基本上都认为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还是比较接近金字塔型的。

二、阶层结构现状与未来的可能趋势

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否真是金字塔型呢?由于对现实状况的认识是预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趋势的前提,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做出准确的回答。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还是用事实数据来说话。考虑到陆学艺等人组成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所收集的数据资料最为翔实地反应了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状,本文拟借用他们的数据资料和统计图作为本项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来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状和未来做出描述和预测。

在对调查数据和资料整理分析后,陆学艺等人绘

[10]

制出了“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图”,此图由十个方

框图叠加在一起构成,十个方框图从上到下分别代表的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2.1%)、经理人员(1.6%)、私营企业主(1.0%)、专业技术人员(4.6%)、办事人员(7.2%)、个体工商户(7.1%)、商业服务业员工(11.2%)、产业工人(17.5%)、农业劳动者(42.9%)、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4.8%),每个方框图的长度代表该阶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其形状就是下图(1)除去图形两边的平滑曲线。但我以为,把十个方框图叠加在一起仅仅能够清晰地显示各阶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多少,不足以显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总体形状。为此,我用平滑的曲线把各阶层分布(1)。考察图(1)中平的中点连接起来,绘制出了下图

滑曲线构成的图形就会发现,这个图形类似于一个洋葱头,而这个洋葱头就是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真

实状态。

150

构演变,所以可以说,一个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雏

[9]

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现代化社会形已在中国形成。”

阶层结构实际上就是一个以中产阶级(层)为主的社

图1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图的增加以及社会转型的成功,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将成功地实现由现阶段的金字塔结构向未来的橄榄球结构转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转型大多抱持着乐观的态度,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的成功转型充满期待和向往。比如,刘祖云在几年前就认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从金字塔型走向橄榄球型[11]。

而国内较早关注中国中产阶级的周晓虹更是对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出现一个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充满了信心。他在一篇文章中援引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2001

图2金字塔型的演变趋势年在新加坡的一次演讲中的数字说,在未来10年中,

中国具有中等收入的群体将达4亿[12]。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目前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将可能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

图3橄榄球型的演变趋势

长期保持金字塔结构甚至出现进一步恶化的结果。孙立平教授等学者就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

他们不但对中

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不持乐观态度,

而且认

在确证了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类似于洋葱头为“断裂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势。

型以后,本文所关注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中为什么同样是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趋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成了紧接着势的预测,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到底是什要讨论的重点议题了。前面的论述已经告诉我们,社么原因使得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预测出现如此大的会学界对这个问题同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分歧?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即使对这些观点进行最大限度以至于人们在谈到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趋势时的整合,也还有两种代表性观点需要做细致的考察和总是无所适从,不知究竟该相信哪种说法,似乎这已

辨析。

成为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其实,只要结合上面的图(2)一种观点认为,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来的和图(3)来看这个问题,或许就能找到比较确定的答

财富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接受高等教育人数

案了。

151

图(2)显示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趋势是,伴(图中的第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

阶层)都会逐渐向8、7、6三个阶层流动,从而使得第

想状态也应该是尽量避免其向金字塔型演变,而力争使其逐渐向橄榄球型转型。而要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沿着这个逻辑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占总人口42.9%的农业劳动者中的大部分人口向社会结构的中上层流动。只有这部分人进入了社会的中上层,社会阶层结构的底层才会收缩,中层和上层部分才会反过来,如果这鼓胀起来,成为一个橄榄球型的社会。

部分人口不能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向中上层社会的转化,要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转变为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过程中有待突破的困境!

而要实现数量庞大的农业劳动人口向中上层社会的转化,其前提条件是必须把他们转化为城镇人

[13]

口,完成向城镇社会的“侵入”和“接替”。从表面上

9阶层逐渐收缩,8、7、6三个阶层逐渐扩大,人们在流

动到第6阶层以后,上向流动便停滞了。说得更具体些就是,第9阶层中大量指向第8阶层的箭头代表的是大量农村人口向产业工人流动,第8阶层指向第7阶层的箭头代表的是大量产业工人向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流动,而第7阶层大量指向第6阶层的箭头代表的是大量商业服务业人员向个体工商户阶层流动。到第6阶层为止,大规模的上向社会流动就基本停止了,因而5、4、3、2、1五个阶层的分布状况就基本处于不变的状态。如果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按照这一规律(2)一样演变成金字塔型,变化下去,其结果就将如图

这一结果正好支持了上面提到的以孙立平为代表的部分学者的观点。

(3)的演变逻辑则不同,它显示的不但包括而图

大量底层人口向8、7、6三个阶层流动,还包括在此基础上部分人口向5、4、3三个阶层的流动。其具体流动方式跟上面分析的类似,所不同的是其层间流动到第6阶层仍然不会停止,还有大量人口继续向上层流动,直到第3阶层才会停止大规模的上向流动。如果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变化能够达到这种状况,那么其整个中间部分就会鼓胀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橄榄球型的社会阶层结构。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状况主要取决于社会各阶层上向流动的程度。因而从抽象的学理层面来说,上面两种观点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都是有可能的。也即是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存在两种典型的可能趋—金字塔型和橄榄球型。势——

看,自上世纪末期开始,中国城市化在1998年突破

30%这个拐点以后,似乎一路凯歌,进展极为顺利,每

年都以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但是,如果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情况就并不那么令人乐观。撇开那些完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不说,单是那些长期在城镇社会从事各种工作被称为城镇常驻人口的进城务工者的城市化都令人堪忧。大量研究表明,即便是这部分人口,也没有实现其身份的彻底转换。周大鸣在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大量流动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后就发现,虽然这些人工作生活在城镇,但并没有真正融入城镇社会,而是身在城市(镇),却情系家乡,长期往返于农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一种他称之为“永恒的钟摆”的现象[14]。而沈原对河北白沟镇大量从事箱包生产的流动农民工的调查分析也发现,流动农民工中“一大批至少是非熟练的工人保留了对土地和,他们在效忠于自己的工厂、村庄和城镇的二元忠诚”工作场所还是效忠于自己的家乡之间陷于迷茫,长期定期地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间[15]。所有这些都表明,

三、有待突破的困境与政策建议

中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表面上进展顺利,但背后却潜伏着许多尚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

以上两种可能发展趋势中究竟哪种更为理想?

好,城市化进程将有可能因此延缓甚至受阻。如果城市化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向橄榄球型转换自然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如何使数量巨大的农业劳动者和流动农民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口,

152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实践表明,一个国家越是走向现

中间大代,它的社会阶层结构越应该更接近两头小、的橄榄球型。因此,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的理

图(2)显示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趋势是,伴(图中的第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

阶层)都会逐渐向8、7、6三个阶层流动,从而使得第

想状态也应该是尽量避免其向金字塔型演变,而力争使其逐渐向橄榄球型转型。而要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沿着这个逻辑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占总人口42.9%的农业劳动者中的大部分人口向社会结构的中上层流动。只有这部分人进入了社会的中上层,社会阶层结构的底层才会收缩,中层和上层部分才会反过来,如果这鼓胀起来,成为一个橄榄球型的社会。

部分人口不能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向中上层社会的转化,要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转变为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过程中有待突破的困境!

而要实现数量庞大的农业劳动人口向中上层社会的转化,其前提条件是必须把他们转化为城镇人

[13]

口,完成向城镇社会的“侵入”和“接替”。从表面上

9阶层逐渐收缩,8、7、6三个阶层逐渐扩大,人们在流

动到第6阶层以后,上向流动便停滞了。说得更具体些就是,第9阶层中大量指向第8阶层的箭头代表的是大量农村人口向产业工人流动,第8阶层指向第7阶层的箭头代表的是大量产业工人向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流动,而第7阶层大量指向第6阶层的箭头代表的是大量商业服务业人员向个体工商户阶层流动。到第6阶层为止,大规模的上向社会流动就基本停止了,因而5、4、3、2、1五个阶层的分布状况就基本处于不变的状态。如果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按照这一规律(2)一样演变成金字塔型,变化下去,其结果就将如图

这一结果正好支持了上面提到的以孙立平为代表的部分学者的观点。

(3)的演变逻辑则不同,它显示的不但包括而图

大量底层人口向8、7、6三个阶层流动,还包括在此基础上部分人口向5、4、3三个阶层的流动。其具体流动方式跟上面分析的类似,所不同的是其层间流动到第6阶层仍然不会停止,还有大量人口继续向上层流动,直到第3阶层才会停止大规模的上向流动。如果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变化能够达到这种状况,那么其整个中间部分就会鼓胀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橄榄球型的社会阶层结构。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状况主要取决于社会各阶层上向流动的程度。因而从抽象的学理层面来说,上面两种观点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都是有可能的。也即是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存在两种典型的可能趋—金字塔型和橄榄球型。势——

看,自上世纪末期开始,中国城市化在1998年突破

30%这个拐点以后,似乎一路凯歌,进展极为顺利,每

年都以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但是,如果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情况就并不那么令人乐观。撇开那些完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不说,单是那些长期在城镇社会从事各种工作被称为城镇常驻人口的进城务工者的城市化都令人堪忧。大量研究表明,即便是这部分人口,也没有实现其身份的彻底转换。周大鸣在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大量流动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后就发现,虽然这些人工作生活在城镇,但并没有真正融入城镇社会,而是身在城市(镇),却情系家乡,长期往返于农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一种他称之为“永恒的钟摆”的现象[14]。而沈原对河北白沟镇大量从事箱包生产的流动农民工的调查分析也发现,流动农民工中“一大批至少是非熟练的工人保留了对土地和,他们在效忠于自己的工厂、村庄和城镇的二元忠诚”工作场所还是效忠于自己的家乡之间陷于迷茫,长期定期地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间[15]。所有这些都表明,

三、有待突破的困境与政策建议

中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表面上进展顺利,但背后却潜伏着许多尚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

以上两种可能发展趋势中究竟哪种更为理想?

好,城市化进程将有可能因此延缓甚至受阻。如果城市化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向橄榄球型转换自然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如何使数量巨大的农业劳动者和流动农民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口,

152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实践表明,一个国家越是走向现

中间大代,它的社会阶层结构越应该更接近两头小、的橄榄球型。因此,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的理

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瓶颈,而占总人口比例绝大间部分将逐渐鼓胀,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就会逐渐转变多数的农业劳动者的城市化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为橄榄球型结构。

产化”的前提条件。由此看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如果实行倾向于两极分化的社会分配方式,那就未来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意味着为数不多的少量社会上层人物占据着大量社推进。

会财富,而大量的社会底层人口却只占有少量的社会那么,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的情况又如何呢?笔财富。这对于上层社会的富人来说,当然是锦上添花,者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从目前中国现实情况来看,社但对于广大底层社会的人口来说,则是一件大为不幸会分配两极分化已成为影响中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事情。因为远远低于整个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使得的核心因素。社会财富日益两极分化的事实使得大他们基本只能维持养家糊口的生活,而无力支付进入量站在城乡十字路口的流动农民工无法实现向城市城镇社会的高昂成本,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向中上层社市民的角色转换。人们看到的现实图景是,大量月收会的流动了。因此,如果长期实行倾向于两极分化的入在800~1500元之间的流动农民工虽然有着进入分配方式,则大量居于社会阶层结构底层的人口将因城镇社会“安营扎寨”的强烈要求,但城市高昂的生活为无力实现向中上层社会的流动而长期维持原地不成本却使他们望“城”兴叹,只好长期徘徊于城市和乡动的状况,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将陷于僵化状态,长期村之间,对自己的未来归属感到迷茫和无望[16]。所以,保持洋葱头或金字塔型状态。如果两极分化严重到一收入水平严重偏低已经成为阻碍流动农民工和农业定的程度,甚至可能出现社会

“断裂”的情况。劳动者向城镇社会迁移的瓶颈。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所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态势并不仅仅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趋势的最大可能就是长期维依赖于其自身的发展,社会分配这个外部变量将对其持现状或出现上面所说的“断裂”的结果,形成现代化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大量研究和资料都表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自然就成问题了。如此看来,社会分配目前社会分配两极分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可以预问题已成为决定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变化的言,如果这种分配方式不改变,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朝关键性问题。

着“中产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极小,而逐渐走向金字通常,社会分配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倾向塔型结构的可能性却更大。

于较为均衡的分配方式,另一种是倾向于两极分化的分配方式。联系前面绘制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四、简短的总结

趋势图来看,这两种社会分配方式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实行倾向于较为均衡以上论述告诉我们,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的分配方式,则意味着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占有一定比存在两种可能的趋势——

—金字塔型结构和橄榄球型例的社会财富。对于居于社会中上层的人来说,这种结构。至于究竟朝哪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更大,主要分配方式会使得他们占有比两极分化的分配方式少取决于社会分配这个变量如何变化。从目前情况来得多的财富,但这对其社会阶层结构地位影响并不会看,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分配格局极有可能使太大。但对于居于社会底层的人(具体来说就是上图其转变为金字塔型结构,甚至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后中的农业劳动者)

来说,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了。

果。如果能够对目前的社会分配结构做一些调整,提因为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不算太低的收入正好可以高社会底层群体的收入水平,则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就帮助他们支付进入城镇社会(进入中产阶层的前提条有可能逐渐演变为橄榄球型的结构,朝着较为理想的

件)的成本,最终实现向社会中上层的流动。因此,如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分配问题已经不再是一果能长期实行倾向于较为均衡的分配方式,目前中国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社会阶层结社会洋葱头型阶层结构的底层部分将逐渐缩小,而中

构未来发展的问题。当然,

强调社会分配这一变量对

153

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并不是说只要解决好了这个问题,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就必然走向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球型结构。因为社会分配只是影响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推出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趋势也只具有可能性,而不具有必然性,这是思考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发展趋势时还需注意的问题。

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北京,[6]李培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3、61页。

,北京,社[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46页

,北京,社会科学文[1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献出版社,2004年,第14页。

,《武汉大学学报[11]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2]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5年,第1页。

注释:

[1]倪志伟:《一个市场社会的崛起:中国社会分层机

制的变化》,见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店,2002年,第219页。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2][7]李春玲:《断裂与碎片——

化实证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10页,第11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3][8]孙立平:《断裂——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7社会》

页,第61~62页。

,北京,社[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流动》

—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5]李路路:《再生产的延续——

分层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张宁等,《城市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13]康少邦、

出版社,1986年,第76页。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14]周大鸣:《永恒的钟摆——

动》,见柯兰君、李汉林:《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市的流动人口》

304~343页。

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15]沈原:《市场、

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87页。

尹力:《社会分配两极分化对城市化可持[16]周建国、

—以流动农民工为例》,待发稿,2008续发展的影响——年。

(责任编校:羽林

154


相关内容

  • 当前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研究
  • 摘要:本文基于消费结构升级,探讨了当前扩大我国消费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分析了消费结构的变化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升级的过程,提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是解决当前消费问题的关键.由此,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升级:收入水平:消费空间 中图分类号:F1 ...

  • 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对党执政基础的影响
  • 作者:福建省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年01期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06)09-0042-0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突出表现在:不仅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而 ...

  • 现代企业组织的扁平化结构探析
  • 管理世界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现代企业组织的扁平化结构探析 ○唐艳 周冶芳 湖北 武汉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430065) [摘要]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与冲击,曾经普遍采用的科层制组织模式正在被一种新型 ...

  • 探析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特征
  • 摘要: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全球的奢侈品品牌纷纷登陆中国,抢占市场.中国市场上,人们对奢侈品的理解.消费具有明显的中国特征.以收入为划分标准,将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分为四类,并从人口特征.心理特征和购买行为特征三方面分析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特征.  关键词:奢侈品:奢侈品消费:消费群体 ...

  • 中等收入群体
  • 中等收入群体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地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体.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接近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或阶层)概念.中等收入群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改变而改变的中等收入群体的集体 ...

  • 中国金字塔底部的财富
  • C.K.普拉哈拉德在他的著作<金字塔底层的财富>一书中提出了一项非常简单却极其革命性的主张:不要再忽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量,要把他们视为有活力.有创造力的企业家和有价值的消费者. 然而,普拉哈拉德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当成整体性的世界金字塔底部市场,并没有分析出在这些国家内部存在的不同 ...

  • 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 作者:孙居涛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年04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取得了一些重大的制度创新.这些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充分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贡献力量,保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 ...

  • 从和谐社会的构建看中国当前的收入差距现状
  • 摘要: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对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国收入差距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缩小中国的收入差距提供一些建议 ...

  • 社会分层对社会和谐的双重影响
  •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社会分层对社会和谐的双重影响 蒋俊明 (江苏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摘要:社会分层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张力能激发社会活力,加快社会流动,优化社会结构,增强社会一体化,对社会和谐形成积极影响作用.但分化的各阶层地位角色分配差别所形成的不同利益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