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读阶段(三看、三读)
1、看题目、作者、注释。(三看)
(1)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
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
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2)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
观点态度作铺垫。
(3)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读诗歌(至少3遍)。
二、鉴赏阶段
(一)鉴赏形象(抓意境、意象)
形象主要有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抒情形象、景物。“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
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所谓“意境”,可以说就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
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意象: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体现思想的景或物。例如著名的《枫桥夜泊》:“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前两句
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
“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
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例如: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
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离别怀思之情;
等等。
例如: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背景: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
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
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
不可。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
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语言力
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
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
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
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一步)此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
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第二步)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第三步)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后生活安定时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抒情方式分直接和间接抒情。
2、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
3、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反问,拟人,借
代等八种。 1)比喻,作用:可以使句子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或化不熟悉为熟悉,写出事物或人的某种特色。如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抽象的愁情为具体,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作者愁的浓重;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我们不熟悉的曲调化为熟悉的声音,以声模声,更加生动具体的写出了琵琶声的婉转圆润;崔郊“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以海比喻侯门,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侯门的复杂与神秘。也有一些比喻化具体为抽象,如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使句子带有一种虚无缥缈之美。
(2)比拟,作用:赋予事物人的动作或感情,可以使事物更形象生动,更有利于作者表达某种感情。例,“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赋予红杏人的动作“闹”,化静为动,体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赋予水和山人的动作,化静为动,写出山水的亲切,更增情趣;“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赋予芭蕉和丁香以人的愁情,化无情为有情,融情入景,形象生动的表达了自己的愁绪;秦观“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写芍药蔷薇有情无力,既写出了它们雨后的愁苦柔弱之态,也暗寓了作者的惜花之情。
(3)对比,作用:区别突出,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表达某一种情感。例: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为贫富对比;王勃“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为人生短暂与自然永恒的对比;崔护《题都城南庄》,赵嘏《江楼感旧》,欧阳修《生查子》为今昔对比;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对比桃花潭水之深与汪伦对我的情谊,突出后句,写出汪伦对自己的感情及自己对汪伦的深情厚谊。
(4)反问,作用:用疑问的语气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或感情,可以加强语气,增加诗歌的感染力,多用于诗末。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表明了自己的无助忧伤;张九龄《感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托物言志,表明自己的高洁;柳宗元“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表达自己淡忘官场的超然旷达;罗隐《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表达作者对终日忙碌而不能得到应有待遇的人的同情。
(5)设问,作用: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可以揭示事物本质或抒发作者情感。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写出了作者的凄苦处境,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伤之情;钱起《归雁》“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回。”写大雁不胜素女所奏清怨的思乡曲调而北归,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二十五弦弹夜月”用“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典故);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引起读者注意,指出买炭翁卖炭得钱的用处;“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提示读者注意来者为宫廷派出的采办人。
(6)对偶,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相同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律诗的第二联一定是对偶句。作用:句式整齐,有音律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等。
(7)借代,不直接说要说的人或事。作用:可以使语言更生动有文化意味或者是讳言,表示对某些特别人物的尊敬,避免给自己惹麻烦。例: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用汉武帝代指唐明皇;骆宾王《在狱咏蝉》“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用南冠代指囚犯,用语典雅。龚自珍《已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落红借代“落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夸张,作用: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如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扪参历井仰胁息”;柳永的“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沙堤。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对于余杭的繁华进行了夸大描写,增加了诗歌感染力,形象写出余杭的人多富足与海边景色的壮阔。
(9)用典,作用:使诗歌语言简练,含蓄,丰富诗歌内容,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并能够表达出某种感情或说明某些道理。如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用了四个表示可望不可及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惘然之情;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借汉文帝夜问贾谊鬼神之典,表达了对贾生怀才不遇的怜悯及对自己身世的伤怜,亦有对当时晚唐君主信求仙术的讽刺;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用伯牙叔齐首阳山上采薇不食周粟之典,表达了自己对仁义的注重,有隐逸情怀。
(10)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作用是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 特征。
如: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出草虫鸣。 提问:此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一步)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第二步)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第三步)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分析语言特色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我们要注意两点:
1、对含义深刻的语句要注意解读(这些语句多是抒情议论句);要注意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
2、掌握常用的评价古诗语言的术语。
主要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当然,分析语言应结合作者的风格。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评价阶段
1、评价:指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2、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实质考查的是同一内容。思想内容侧重于
文本体现,有直接和含蓄之分;而观点态度侧重于直接抒发。
3、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时,注意结合作者、作品创作背景
四、总结与答题要求
1、总结。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2、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读阶段(三看、三读)
1、看题目、作者、注释。(三看)
(1)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
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
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2)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
观点态度作铺垫。
(3)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读诗歌(至少3遍)。
二、鉴赏阶段
(一)鉴赏形象(抓意境、意象)
形象主要有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抒情形象、景物。“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
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所谓“意境”,可以说就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
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意象: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体现思想的景或物。例如著名的《枫桥夜泊》:“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前两句
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
“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
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例如: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
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离别怀思之情;
等等。
例如: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背景: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
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
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
不可。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
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语言力
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
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
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
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一步)此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
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第二步)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第三步)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后生活安定时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抒情方式分直接和间接抒情。
2、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
3、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反问,拟人,借
代等八种。 1)比喻,作用:可以使句子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或化不熟悉为熟悉,写出事物或人的某种特色。如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抽象的愁情为具体,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作者愁的浓重;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我们不熟悉的曲调化为熟悉的声音,以声模声,更加生动具体的写出了琵琶声的婉转圆润;崔郊“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以海比喻侯门,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侯门的复杂与神秘。也有一些比喻化具体为抽象,如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使句子带有一种虚无缥缈之美。
(2)比拟,作用:赋予事物人的动作或感情,可以使事物更形象生动,更有利于作者表达某种感情。例,“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赋予红杏人的动作“闹”,化静为动,体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赋予水和山人的动作,化静为动,写出山水的亲切,更增情趣;“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赋予芭蕉和丁香以人的愁情,化无情为有情,融情入景,形象生动的表达了自己的愁绪;秦观“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写芍药蔷薇有情无力,既写出了它们雨后的愁苦柔弱之态,也暗寓了作者的惜花之情。
(3)对比,作用:区别突出,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表达某一种情感。例: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为贫富对比;王勃“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为人生短暂与自然永恒的对比;崔护《题都城南庄》,赵嘏《江楼感旧》,欧阳修《生查子》为今昔对比;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对比桃花潭水之深与汪伦对我的情谊,突出后句,写出汪伦对自己的感情及自己对汪伦的深情厚谊。
(4)反问,作用:用疑问的语气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或感情,可以加强语气,增加诗歌的感染力,多用于诗末。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表明了自己的无助忧伤;张九龄《感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托物言志,表明自己的高洁;柳宗元“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表达自己淡忘官场的超然旷达;罗隐《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表达作者对终日忙碌而不能得到应有待遇的人的同情。
(5)设问,作用: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可以揭示事物本质或抒发作者情感。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写出了作者的凄苦处境,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伤之情;钱起《归雁》“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回。”写大雁不胜素女所奏清怨的思乡曲调而北归,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二十五弦弹夜月”用“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典故);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引起读者注意,指出买炭翁卖炭得钱的用处;“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提示读者注意来者为宫廷派出的采办人。
(6)对偶,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相同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律诗的第二联一定是对偶句。作用:句式整齐,有音律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等。
(7)借代,不直接说要说的人或事。作用:可以使语言更生动有文化意味或者是讳言,表示对某些特别人物的尊敬,避免给自己惹麻烦。例: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用汉武帝代指唐明皇;骆宾王《在狱咏蝉》“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用南冠代指囚犯,用语典雅。龚自珍《已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落红借代“落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夸张,作用: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如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扪参历井仰胁息”;柳永的“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沙堤。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对于余杭的繁华进行了夸大描写,增加了诗歌感染力,形象写出余杭的人多富足与海边景色的壮阔。
(9)用典,作用:使诗歌语言简练,含蓄,丰富诗歌内容,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并能够表达出某种感情或说明某些道理。如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用了四个表示可望不可及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惘然之情;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借汉文帝夜问贾谊鬼神之典,表达了对贾生怀才不遇的怜悯及对自己身世的伤怜,亦有对当时晚唐君主信求仙术的讽刺;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用伯牙叔齐首阳山上采薇不食周粟之典,表达了自己对仁义的注重,有隐逸情怀。
(10)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作用是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 特征。
如: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出草虫鸣。 提问:此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一步)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第二步)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第三步)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分析语言特色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我们要注意两点:
1、对含义深刻的语句要注意解读(这些语句多是抒情议论句);要注意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
2、掌握常用的评价古诗语言的术语。
主要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当然,分析语言应结合作者的风格。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评价阶段
1、评价:指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2、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实质考查的是同一内容。思想内容侧重于
文本体现,有直接和含蓄之分;而观点态度侧重于直接抒发。
3、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时,注意结合作者、作品创作背景
四、总结与答题要求
1、总结。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2、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