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7`~49页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它是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图形转化成与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学时要通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掌握形体的特征。我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 ,从多个维度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而真正完成新知识的建构。结合本课特点,现拟如下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中,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本节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图形转化成与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操作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利用几何画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数学实验”、“做数学”的环境。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为主,以老师引导为辅,让学生全面、全程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学习数学。

新大纲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图形

转化成与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注重对学生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授前,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展示推导过程,再启发学生思考:要研究、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能否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得到启发呢?这样为学生的探索指出了思维的方向,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我们认为:学生的操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真正能使学生明白的只有学生自己的思考,而实际操作和观察正是帮助学生思考的最好的手段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功能使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 ,会给学生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把学生置于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

3.注重渗透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来的,能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必须有充分的依据。用“底×高÷2”这个计算公式来计算三角形面积是否可靠呢?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用“底×高÷2”这个公式是否适用于所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呢?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学生通过利用几何画板自由操作,动脑思索,小组讨论分析,然后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到的不只是公式本身,而是科学的态度、合作的精神和探究的能力。

4.重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练习的设计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层次性外,更注重实践性。我们设计的练习除了围绕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巩固新知识外,还设计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练习题。如: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动画的功能,让学生任意拖动一个顶点,并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判断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样使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以拓展。又如:课末,我们设计了课后实践: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实物,计算它的面

识。 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意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设计方案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八册)

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朱振兴 蒋朝英

一、 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让学生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中,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能力目标: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二、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图形转化成与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几何画板提供一个“数学实验”的环境,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观察能力,逐步推导并验证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通过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隐藏、动画等强大功能,让学生探索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达到培养知识上迁移能力,完成正确意义建构的目标。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几何画板作为一种先进的学习工具,十分有利于学生进行他的“意义建构”,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利用几何画板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可以从“听”数学转变到“做”数学,即以研究者的方式,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让学生运用几何画板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操作,进行探索、验证,利用几何画板的会话功能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比较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自主去感受,自己探索,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让他们个体自我潜能得到真正意义的开发和发展。

四、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学习数学。 新大纲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图形转化成与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注重对学生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授前,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展示推导过程,再启发学生思考:要研究、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能否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得到启发呢?这样为学生的探索指出了思维的方向,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的全过程。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我们认为:学生的操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真正能使学生明白的只有学生自己的思考,而实际操作和观察正是帮助学生思考的最好的手段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使两个完全相同的三

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 ,会给学生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把学生置于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

3.注重渗透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来的,能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必须有充分的依据。用“底×高÷2”这个计算公式来计算三角形面积是否可靠呢?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用“底×高÷2”这个公式是否适用于所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呢?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学生通过利用几何画板自由操作,动脑思索,小组讨论分析,然后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到的不只是公式本身,而是科学的态度、合作的精神和探究的能力。

4.重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练习的设计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层次性外,更注重实践性。我们设计的练习除了围绕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巩固新知识外,还设计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练习题。如: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动画的功能,让学生任意拖动一个顶点,并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判断出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样使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以拓展。又如:课末,我们设计了课后实践: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实物,计算它的面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五、 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网络教学环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是一个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是一个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本课结合几何画板具有色彩鲜明、动态直观、数形结合、变化无穷的特点,自行设计了一个《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学习专题网站。在主页上 ,我们将学习内容安排在主界面,通过对关键词设置各种超级链接,将信息多样化呈现。在网页的结构上,我们设计了以下几大块: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三角形面积的推导、在线协商、言论发表等。在设计三角形面积的推导,主要运用了几何画板能准确地、动态地表达几何关系,是学生学习数学好的学习工具的特点制作的。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创设了一个数学实验室,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可以从“听”数学转变到“做”数学,即以研究者的方式,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往教学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限制,利用几何画板可克服这方面的缺点。学生可随意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扩大学生的视野,从多角度去理解,从而推

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要让教学作为“思维过程”来进行,我们设计的这个网络教学环境就是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六、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彼得教育 主动展示 彼得俱进 免费资源 无需注册

彼得教育 主动展示 彼得俱进 免费资源 无需注册

彼得教育 主动展示 彼得俱进 免费资源 无需注册

彼得教育 主动展示 彼得俱进 免费资源 无需注册

七、 学过程流程图:

彼得教育 主动展示 彼得俱进 免费资源 无需注册

彼得教育 主动展示 彼得俱进 免费资源 无需注册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7`~49页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它是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图形转化成与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学时要通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掌握形体的特征。我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 ,从多个维度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而真正完成新知识的建构。结合本课特点,现拟如下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中,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本节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图形转化成与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操作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利用几何画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数学实验”、“做数学”的环境。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为主,以老师引导为辅,让学生全面、全程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学习数学。

新大纲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图形

转化成与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注重对学生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授前,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展示推导过程,再启发学生思考:要研究、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能否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得到启发呢?这样为学生的探索指出了思维的方向,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我们认为:学生的操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真正能使学生明白的只有学生自己的思考,而实际操作和观察正是帮助学生思考的最好的手段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功能使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 ,会给学生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把学生置于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

3.注重渗透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来的,能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必须有充分的依据。用“底×高÷2”这个计算公式来计算三角形面积是否可靠呢?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用“底×高÷2”这个公式是否适用于所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呢?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学生通过利用几何画板自由操作,动脑思索,小组讨论分析,然后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到的不只是公式本身,而是科学的态度、合作的精神和探究的能力。

4.重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练习的设计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层次性外,更注重实践性。我们设计的练习除了围绕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巩固新知识外,还设计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练习题。如: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动画的功能,让学生任意拖动一个顶点,并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判断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样使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以拓展。又如:课末,我们设计了课后实践: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实物,计算它的面

识。 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意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设计方案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八册)

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朱振兴 蒋朝英

一、 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让学生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中,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能力目标: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二、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图形转化成与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几何画板提供一个“数学实验”的环境,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观察能力,逐步推导并验证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通过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隐藏、动画等强大功能,让学生探索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达到培养知识上迁移能力,完成正确意义建构的目标。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几何画板作为一种先进的学习工具,十分有利于学生进行他的“意义建构”,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利用几何画板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可以从“听”数学转变到“做”数学,即以研究者的方式,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让学生运用几何画板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操作,进行探索、验证,利用几何画板的会话功能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比较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自主去感受,自己探索,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让他们个体自我潜能得到真正意义的开发和发展。

四、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学习数学。 新大纲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图形转化成与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注重对学生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授前,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展示推导过程,再启发学生思考:要研究、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能否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得到启发呢?这样为学生的探索指出了思维的方向,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的全过程。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我们认为:学生的操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真正能使学生明白的只有学生自己的思考,而实际操作和观察正是帮助学生思考的最好的手段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使两个完全相同的三

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 ,会给学生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把学生置于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

3.注重渗透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来的,能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必须有充分的依据。用“底×高÷2”这个计算公式来计算三角形面积是否可靠呢?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用“底×高÷2”这个公式是否适用于所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呢?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学生通过利用几何画板自由操作,动脑思索,小组讨论分析,然后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到的不只是公式本身,而是科学的态度、合作的精神和探究的能力。

4.重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练习的设计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层次性外,更注重实践性。我们设计的练习除了围绕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巩固新知识外,还设计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练习题。如: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动画的功能,让学生任意拖动一个顶点,并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判断出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样使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以拓展。又如:课末,我们设计了课后实践: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实物,计算它的面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五、 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网络教学环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是一个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是一个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本课结合几何画板具有色彩鲜明、动态直观、数形结合、变化无穷的特点,自行设计了一个《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学习专题网站。在主页上 ,我们将学习内容安排在主界面,通过对关键词设置各种超级链接,将信息多样化呈现。在网页的结构上,我们设计了以下几大块: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三角形面积的推导、在线协商、言论发表等。在设计三角形面积的推导,主要运用了几何画板能准确地、动态地表达几何关系,是学生学习数学好的学习工具的特点制作的。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创设了一个数学实验室,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可以从“听”数学转变到“做”数学,即以研究者的方式,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往教学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限制,利用几何画板可克服这方面的缺点。学生可随意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扩大学生的视野,从多角度去理解,从而推

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要让教学作为“思维过程”来进行,我们设计的这个网络教学环境就是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六、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彼得教育 主动展示 彼得俱进 免费资源 无需注册

彼得教育 主动展示 彼得俱进 免费资源 无需注册

彼得教育 主动展示 彼得俱进 免费资源 无需注册

彼得教育 主动展示 彼得俱进 免费资源 无需注册

七、 学过程流程图:

彼得教育 主动展示 彼得俱进 免费资源 无需注册

彼得教育 主动展示 彼得俱进 免费资源 无需注册


相关内容

  • 多边形的面积(教案)
  •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 积,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 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策略,整理平面图形的面 ...

  • 三角形面积教案设计
  • 篇一: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沟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并会运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的面积. 课前准备 课件.学具(完全相等的锐角 ...

  • 2016年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
  • 1.使学生利用方格纸通过割补.拼摆等方法,计算公式,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 2.计算出它的面积.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1.,让学生进行图形割补.拼摆,通过实际操作,,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2.,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3.,使学生直观地初步了解平移和 ...

  •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86页-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 ...

  • 三角形面积计算
  • [教学内容] 五(上)第15-16页例4.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3题. [教材简析]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研究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教材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先通过例4用图呈现了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

  • 优质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 学科: 课题: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单位: 驻马店市第一小学 姓名: 学校意见(盖章) 2014年 3 月 6 日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驻市一小 王东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 三角形面积
  • 教学科目: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班大部分学生能按照一日常规认真上课.认真完成作业.但一部份学生的自觉性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男孩子较顽皮,学习习惯养成还不够,自制力差,上课爱做小动作,爱说话.还有个别学生思维能力较弱,接受能力很慢. 教材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

  • [多边形的面积]教材分析
  • <多边形的面积>教材分析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杨 帆(初稿)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教研室 李文华(修改)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马青山(统稿)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 平行四边形.三 ...

  • 五.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 五.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经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面积计算方法. 2.运用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 [温故互查] 观察课本78页的情景图,二人小组内完成下面的问题 (1)图中哪些图形的面积我们会计算,说说计算公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