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转型的必要性.必然性与紧迫性

《人民论坛》第414期封面

原标题:中国共产党的转型

当前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从国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结构已基本完成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正快速从传统二元体制向城乡一体化转型……从国际形势来看,美国欧洲受困金融危机、中国等新兴国家正加速崛起,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等,说明世界格局也面临着大转型、大调整。

政党转型,是指一个政党随着其所处的地位、面临的任务及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对其意识形态、组织结构、党政关系、党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改革和创新的过程。

从世界政党发展史来看,政党转型具有普遍性,各国政党都处在不断改革、创新、发展、转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也一直在不断自我调适、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以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现实环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动必然要求居于政治上层建筑核心地位的执政党与之相适应。

当前,中国共产党自上而下的转型意愿很迫切,但我们面临着中国共产党的转型与中国社会进步与变革趋势之间的时间赛跑。一个时代和社会不会主动停下来耐心等待国家政治发生积极变化,恰恰相反,很多时候都因社会急不可耐从而使得民众与执政党的互动受阻,前苏联共产党转型的失败就是前车之鉴。针对350位专家和2600位党政干部的书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受调查者表示,“相比国家和社会的转型,中国共产党自身转型亟待加强”;80%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转型“非常紧迫”或“紧迫”。

本期特别策划,我们邀请了十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中国共产党的转型,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转型的必要性、必然性与紧迫性。一个政党成功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众的利益。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转型,这是必然趋势。

第二部分:转型的难度与风险。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转型节奏和方式的技术性难题、政治惯性难以突破以及既得利益者的阻碍等难题。改革者如果缺乏应有的政治智慧并获得社会的支持,这种政党转型很可能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而夭折。

第三部分:转型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按照构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不断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中国共产党的转型任务正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需要中国共产党锐意改革,奋勇前行,拿出勇气和智慧,不断实现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站在时代前列,更加强有力地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和美好愿景。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原标题:转型的必要性、必然性与紧迫性

柴尚金、王建华、何虎生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说:“我们国家无论在体制、制度上,还是在所走的道路和今天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境遇,都与前苏联有着相似或者相近乃至相同的地方。弄好了,能走出一片艳阳天;弄不好,苏联的昨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习总书记这段话其实是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时代话题。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与建党初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执政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自我革新、自我超越,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发展之路,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的中国梦。围绕当前中国共产党转型的必要性、必然性与紧迫性,我们邀请五位专家进行深入探讨。

对话嘉宾: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柴尚金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王建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何虎生

山东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张锡恩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王正绪

主持人:人民论坛记者徐艳红杜凤娇张潇爽

柴尚金:一个政党成功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众的利益。一些老牌政党、长期执政的大党之所以失去执政地位并迅速瓦解,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们不能适应急剧变革的社会,不能进行自我革新和完善,因而不能更好地代表民众利益。

王建华:今天的国家建设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治理,要求政党必须进行适应性的组织变革。革命与治理——不同的奋斗目标,决定了政党完全不同的组织理念与组织功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都在不断调适着自己的政策与策略,不断进行着自我变革。

何虎生: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多元文化进入中国,一方面对多元文化我们不能一概视其为糟粕,拒之门外,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全盘西化。

张锡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党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长期执政的严峻考验,党的转型又成为新的历史必然和紧迫的任务。

王正绪: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搞经济的经验,对中国的体制造成了一种惯性——党还是以经济为中心,海外有人称之为中国治理中的GDP主义。我们的体制亟需脱离这种惯性。

实现政党转型,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人民论坛记者:在中国,近年来转型是个热门话题,如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转型,经济转型应当是渐进性的,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升级转型,等等。如今,在政治领域,要求传统机制、体制转型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新形势下,您认为政党转型的现状如何?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王建华:政党是现代国家建设的主体,现代国家建设也推动着政党的成长,二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共生关系。今天的国家建设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治理,要求政党必须进行适应性的组织变革。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关键是如何实现从革命型政党向治理型政党的转型。

革命与治理——不同的奋斗目标,决定了政党完全不同的组织理念与组织功能。革命视域下,“敌我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革命者对一切社会行为首先进行价值判断,且总是演进为革命与反革命的二元对立。革命胜利后,作为革命对象的敌人已被消灭,社会重新回归理性。市民社会的成长,使得个体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由此决定了政党的组织理念必须从二元对立向多元共存转换。完成多元社会的整合,政党需要实现组织功能的深层变革,承担起沟通、表达与引导的功能。政党应为国家与社会间的沟通提供一个稳定的组织化的渠道,使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均能得到充分表达,由此实现社会利益的聚合与政治体制的一体化,共同构筑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社会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因此,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实现政党转型,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柴尚金:一个政党成功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众的利益,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将民众的诉求集中起来、表达出来,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各种不同需求。一些老牌政党、长期执政的大党之所以失去执政地位并迅速瓦解,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们不能适应急剧变革的社会,不能进行自我革新和完善,因而不能更好地代表民众利益。政党从启蒙时代的“密室政党”、“精英政党”脱胎为民主时代的“平民政党”、“大众政党”,从改革时代的“全民党”、“选举党”演变到信息时代的“网络党”、“媒体党”,所有这些转型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实现政党的“民众利益表达工具、社会发展引领者”功能而展开的。当前,各国政党特别是执政党都在通过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从而赢得更多民众。

世界社会主义要实现复苏与发展,除了需要有利的外部环境外,还要看共产党主观条件是否成熟和实力是否强大。虽然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但应清醒地看到,主观条件滞后是共产党未来发展的重大障碍。执政的共产党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还需不懈探索,民主、法治和党的自身建设都需进一步加强。近些年来,为争夺选民,无论是左翼、右翼还是民族主义甚至教派政党,均抢扛“平等、公正”大旗,以追求公正面目示人。昔日共产党最能打动民心的“社会公正、扩大就业、完善福利保障制度”等传统政策领地被挤占,风光不再。一些非执政共产党缺乏明确的、有凝聚力的纲领目标,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左翼“替代”口号与社会党趋同,特色不明显,缺乏吸引力,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没有政治内容的空洞论辩,其主张难以像以往那样广泛吸引民众。

组织转型,或者说变革是世界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民论坛记者:历史多次证明,任何事物的转型若非外力所迫一般不会有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动力,当然,这种革新有外因也有内因,您认为政党转型的内因、外因有哪些?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柴尚金:一般来说,政党变革创新能力不足,是因为在国内外难以形成稳固的统一战线。长期以来,一些共产党在效仿“苏联式的民主集中制”过程中,遇到很多现实矛盾和问题,往往出现高度集中和自由化两个极端。民主与集中的对立状态使一些人对民主集中制产生质疑并借此攻击共产党,认为民主集中制就是实行专制独裁。苏共垮台后,一些党随意抛弃民主集中制,改行“民主的运行机制”,结果党内派别林立,组织涣散,党的力量迅速下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种反资本主义的力量在反新自由主义的旗帜下开展反政府紧缩政策的示威抗议活动,但共产党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纲领和政治目标融入并体现到运动中,没有抓住机遇提升共产党的影响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共产党缺乏创新能力和手段来统领各种力量,不掌握运动的主动权。有的共产党虽然强调建立左翼阵线,但由来已久的“唯我独革”、“唯我独左”的宗派倾向严重,不能采取正确策略,要么在与其他左翼合作时削弱了自身实力,要么过分强调合作条件和原则而未能通过联合左翼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对于是否及怎样参与左翼运动,如何建立统一战线,多数共产党内部及共产党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歧,很难形成共识,甚至很难在一个平台上聚会。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不仅要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还必须考虑各种利益需求,拓宽民主渠道,不断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扬民主和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如何在加强党的战斗力的同时又能有效地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如何实现党的活动方式的创新与转型,是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王建华:为了生存与发展,组织转型,或者说变革是世界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自政党在英美国家产生以后,先后经历从干部党到群众党的转型。上世纪6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政党的意识形态色彩大为减弱,政党之间的分歧与对立开始淡化,政党有意或无意地减少对某一特定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过多的倚重,转而在全体社会成员中谋求更广泛的支持者,由此进入全方位政党时代。及至上世纪90年代,西方政党之间有限竞争的着眼点,变成争论究竟谁能提供更有效和更有利的管理。卡特尔政党的出现,使得政党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政党的生存空间。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了的环境,西方政党普遍利用信息技术,推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即减少政党的中间管理层次,压平组织机构,加强领袖、候选人与选民直接的沟通与联系。可以说,政党从产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变革与转型的过程中。

回到中国语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都在根据革命与建设的目标与环境,不断调适着自己的政策与策略,不断进行着自我变革。中共在民主革命中的成功,就在于其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现代国家治理要求政党必须进行适应性的组织变革。在组织理念上,要实现从二元对立向多元共存的转换;在组织功能上,要实现从社会动员向社会整合的转换;同时,要建构适应目标与功能转换的组织体系。

《人民论坛》第414期封面

原标题:中国共产党的转型

当前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从国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结构已基本完成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正快速从传统二元体制向城乡一体化转型……从国际形势来看,美国欧洲受困金融危机、中国等新兴国家正加速崛起,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等,说明世界格局也面临着大转型、大调整。

政党转型,是指一个政党随着其所处的地位、面临的任务及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对其意识形态、组织结构、党政关系、党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改革和创新的过程。

从世界政党发展史来看,政党转型具有普遍性,各国政党都处在不断改革、创新、发展、转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也一直在不断自我调适、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以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现实环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动必然要求居于政治上层建筑核心地位的执政党与之相适应。

当前,中国共产党自上而下的转型意愿很迫切,但我们面临着中国共产党的转型与中国社会进步与变革趋势之间的时间赛跑。一个时代和社会不会主动停下来耐心等待国家政治发生积极变化,恰恰相反,很多时候都因社会急不可耐从而使得民众与执政党的互动受阻,前苏联共产党转型的失败就是前车之鉴。针对350位专家和2600位党政干部的书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受调查者表示,“相比国家和社会的转型,中国共产党自身转型亟待加强”;80%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转型“非常紧迫”或“紧迫”。

本期特别策划,我们邀请了十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中国共产党的转型,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转型的必要性、必然性与紧迫性。一个政党成功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众的利益。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转型,这是必然趋势。

第二部分:转型的难度与风险。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转型节奏和方式的技术性难题、政治惯性难以突破以及既得利益者的阻碍等难题。改革者如果缺乏应有的政治智慧并获得社会的支持,这种政党转型很可能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而夭折。

第三部分:转型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按照构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不断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中国共产党的转型任务正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需要中国共产党锐意改革,奋勇前行,拿出勇气和智慧,不断实现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站在时代前列,更加强有力地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和美好愿景。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原标题:转型的必要性、必然性与紧迫性

柴尚金、王建华、何虎生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说:“我们国家无论在体制、制度上,还是在所走的道路和今天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境遇,都与前苏联有着相似或者相近乃至相同的地方。弄好了,能走出一片艳阳天;弄不好,苏联的昨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习总书记这段话其实是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时代话题。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与建党初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执政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自我革新、自我超越,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发展之路,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的中国梦。围绕当前中国共产党转型的必要性、必然性与紧迫性,我们邀请五位专家进行深入探讨。

对话嘉宾: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柴尚金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王建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何虎生

山东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张锡恩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王正绪

主持人:人民论坛记者徐艳红杜凤娇张潇爽

柴尚金:一个政党成功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众的利益。一些老牌政党、长期执政的大党之所以失去执政地位并迅速瓦解,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们不能适应急剧变革的社会,不能进行自我革新和完善,因而不能更好地代表民众利益。

王建华:今天的国家建设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治理,要求政党必须进行适应性的组织变革。革命与治理——不同的奋斗目标,决定了政党完全不同的组织理念与组织功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都在不断调适着自己的政策与策略,不断进行着自我变革。

何虎生: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多元文化进入中国,一方面对多元文化我们不能一概视其为糟粕,拒之门外,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全盘西化。

张锡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党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长期执政的严峻考验,党的转型又成为新的历史必然和紧迫的任务。

王正绪: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搞经济的经验,对中国的体制造成了一种惯性——党还是以经济为中心,海外有人称之为中国治理中的GDP主义。我们的体制亟需脱离这种惯性。

实现政党转型,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人民论坛记者:在中国,近年来转型是个热门话题,如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转型,经济转型应当是渐进性的,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升级转型,等等。如今,在政治领域,要求传统机制、体制转型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新形势下,您认为政党转型的现状如何?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王建华:政党是现代国家建设的主体,现代国家建设也推动着政党的成长,二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共生关系。今天的国家建设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治理,要求政党必须进行适应性的组织变革。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关键是如何实现从革命型政党向治理型政党的转型。

革命与治理——不同的奋斗目标,决定了政党完全不同的组织理念与组织功能。革命视域下,“敌我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革命者对一切社会行为首先进行价值判断,且总是演进为革命与反革命的二元对立。革命胜利后,作为革命对象的敌人已被消灭,社会重新回归理性。市民社会的成长,使得个体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由此决定了政党的组织理念必须从二元对立向多元共存转换。完成多元社会的整合,政党需要实现组织功能的深层变革,承担起沟通、表达与引导的功能。政党应为国家与社会间的沟通提供一个稳定的组织化的渠道,使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均能得到充分表达,由此实现社会利益的聚合与政治体制的一体化,共同构筑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社会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因此,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实现政党转型,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柴尚金:一个政党成功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众的利益,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将民众的诉求集中起来、表达出来,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各种不同需求。一些老牌政党、长期执政的大党之所以失去执政地位并迅速瓦解,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们不能适应急剧变革的社会,不能进行自我革新和完善,因而不能更好地代表民众利益。政党从启蒙时代的“密室政党”、“精英政党”脱胎为民主时代的“平民政党”、“大众政党”,从改革时代的“全民党”、“选举党”演变到信息时代的“网络党”、“媒体党”,所有这些转型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实现政党的“民众利益表达工具、社会发展引领者”功能而展开的。当前,各国政党特别是执政党都在通过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从而赢得更多民众。

世界社会主义要实现复苏与发展,除了需要有利的外部环境外,还要看共产党主观条件是否成熟和实力是否强大。虽然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但应清醒地看到,主观条件滞后是共产党未来发展的重大障碍。执政的共产党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还需不懈探索,民主、法治和党的自身建设都需进一步加强。近些年来,为争夺选民,无论是左翼、右翼还是民族主义甚至教派政党,均抢扛“平等、公正”大旗,以追求公正面目示人。昔日共产党最能打动民心的“社会公正、扩大就业、完善福利保障制度”等传统政策领地被挤占,风光不再。一些非执政共产党缺乏明确的、有凝聚力的纲领目标,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左翼“替代”口号与社会党趋同,特色不明显,缺乏吸引力,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没有政治内容的空洞论辩,其主张难以像以往那样广泛吸引民众。

组织转型,或者说变革是世界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民论坛记者:历史多次证明,任何事物的转型若非外力所迫一般不会有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动力,当然,这种革新有外因也有内因,您认为政党转型的内因、外因有哪些?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柴尚金:一般来说,政党变革创新能力不足,是因为在国内外难以形成稳固的统一战线。长期以来,一些共产党在效仿“苏联式的民主集中制”过程中,遇到很多现实矛盾和问题,往往出现高度集中和自由化两个极端。民主与集中的对立状态使一些人对民主集中制产生质疑并借此攻击共产党,认为民主集中制就是实行专制独裁。苏共垮台后,一些党随意抛弃民主集中制,改行“民主的运行机制”,结果党内派别林立,组织涣散,党的力量迅速下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种反资本主义的力量在反新自由主义的旗帜下开展反政府紧缩政策的示威抗议活动,但共产党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纲领和政治目标融入并体现到运动中,没有抓住机遇提升共产党的影响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共产党缺乏创新能力和手段来统领各种力量,不掌握运动的主动权。有的共产党虽然强调建立左翼阵线,但由来已久的“唯我独革”、“唯我独左”的宗派倾向严重,不能采取正确策略,要么在与其他左翼合作时削弱了自身实力,要么过分强调合作条件和原则而未能通过联合左翼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对于是否及怎样参与左翼运动,如何建立统一战线,多数共产党内部及共产党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歧,很难形成共识,甚至很难在一个平台上聚会。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不仅要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还必须考虑各种利益需求,拓宽民主渠道,不断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扬民主和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如何在加强党的战斗力的同时又能有效地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如何实现党的活动方式的创新与转型,是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王建华:为了生存与发展,组织转型,或者说变革是世界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自政党在英美国家产生以后,先后经历从干部党到群众党的转型。上世纪6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政党的意识形态色彩大为减弱,政党之间的分歧与对立开始淡化,政党有意或无意地减少对某一特定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过多的倚重,转而在全体社会成员中谋求更广泛的支持者,由此进入全方位政党时代。及至上世纪90年代,西方政党之间有限竞争的着眼点,变成争论究竟谁能提供更有效和更有利的管理。卡特尔政党的出现,使得政党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政党的生存空间。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了的环境,西方政党普遍利用信息技术,推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即减少政党的中间管理层次,压平组织机构,加强领袖、候选人与选民直接的沟通与联系。可以说,政党从产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变革与转型的过程中。

回到中国语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都在根据革命与建设的目标与环境,不断调适着自己的政策与策略,不断进行着自我变革。中共在民主革命中的成功,就在于其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现代国家治理要求政党必须进行适应性的组织变革。在组织理念上,要实现从二元对立向多元共存的转换;在组织功能上,要实现从社会动员向社会整合的转换;同时,要建构适应目标与功能转换的组织体系。


相关内容

  •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 作者:李家祥陈燕 世界经济文汇 2000年09期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道路的长期性决定了这一理论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过程.就此做以回顾性的考察,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不仅可以促进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还能够为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

  • 强化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探讨
  • 作者:赵园园戚小倩 行政论坛 2011年06期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460X(2011)02-0048-06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 ...

  • 十六大以来中共理论创新的科学依据
  • 十六大以来中共理论创新的科学依据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0-12 来源:学习时报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在实践中产生了巨大效应.个中原因,在于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时代要求.人民愿望. ...

  • 2014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考前指导历史试题含答案
  • 2014年高考历史考前辅导材料 一.社会现实七大热点讲解与训练 热点1 中国梦 热点扫描 2012年11月29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 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 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 ...

  • 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资料
  • 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 2007-10-10 摘要:人类的发展观在历经了经济增长观.社会发展观.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借鉴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进一步总结提炼出了科学发展观,从而引起了人类发展观的又一次飞跃.人类在探索每一种发展观的同时,也总是在积极寻求 ...

  •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思想认识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的部署要求上来,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

  • 2014年上半年区级机关理论学习计划
  • 区级机关各党总支、党支部: 今年上半年区级机关的理论学习,着重围绕党的xx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内容,贯彻落实好省委《意见》和市委的计划安排。为方便组织党员干部认真研读,特制定xx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计划,供各总支、支部学习参考。 一、专题设置 第一专题:认清形势,准确把握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总体要 ...

  • 区级机关2011年上半年理论学习计划
  • 区级机关各党总支、党支部: 今年上半年区级机关的理论学习,着重围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内容,贯彻落实好省委《意见》和市委的计划安排。为方便组织党员干部认真研读,特制定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计划,供各总支、支部学习参考。 一、专题设置 第一专题:认清形势,准确把握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总体要 ...

  • 战略转型期的中国外交战略规划
  • 作者:王帆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4年02期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国际格局处于转型期之中.伴随着国际格局的转型和自身实力的变化,中国外交也处于战略转型的进程中.那么,战略转型期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外交转型的战略目标.任务有什么变化?如何更好地规划转型期的中国外交战略?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些初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