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课程论文

国际经济学课程论文

里昂惕夫之谜

(二学位)

姓名:林君泓

班级:1008106

学号:1100800130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移动电话:[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里昂惕夫之谜

林君泓 1100800130

摘要: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自问世以来经过了备受推崇,被批评和在解释的过程。从中吸引了众多学者,里昂惕夫就是其一,他提出了和HO理论相悖的里昂惕夫之谜。本文着重从问题提的提出,问题的解释来阐释里昂惕夫之谜。

一、 问题的提出

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医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发展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著名的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赫一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所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问相对商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中,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即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即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趋向于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改国相对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赫一俄理论一提出,即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1951年,美围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数据对赫一俄理论进行经验检验。由于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同家,里昂惕大期望能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为了进行这一检验,里昂惕夫利用了美国经济的投入产出表来计算美国在1947年每一百万美元进口替代品和出口产品中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所谓进进替代品就是美国自己可以制造,同时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由于生产上的不完全分工),如汽车。里昂惕夫被迫使用美国进口替代品的数据,是因为美国进口的外国产品数据不全。即使这样,里昂惕夫仍能正确得出以下结论:如果赫—俄理论成立,尽管美国进口替代品比美国实际进口品更加资本密集(因为美同的资本比其他国家相对便宜),但其密集程度仍低于美国的出口商品。

里昂惕夫的检验结果令人震惊,美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比美国出口商品资本密集程度约高出30%,这意味着美国进广口的是资奉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功密集型商晶。其与赫一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的发现强烈地刺激人们上广泛和深入探求一种能解释这一结果的理论,产生一系列关于单昂惕夫之谜的有价值的研究。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里昂惕夫之谜的人力资本解释

肯恩等人认为产生里昂惕夫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肯恩在其1956 年的研究中,指出许多关于H-O模型的悖论,包括里昂惕夫悖论都是因为传统贸易理论中采用特殊资本概念。肯恩在瓦尼克、舒尔茨和贝克尔的研究基础上,拓宽传统贸易理论中资本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型解释许多H-P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

肯恩吸收瓦尼克和舒尔茨等人的思想, 并将其应用于资本理论,拓宽传统贸易理论中资本的概念。其基本思想如下:

1、肯恩认为,资本自然(指土地和劳动)是生产过程中最原始的生产要素。只有对土地和劳动进行投资,土地和劳动才能产生有用于生产的要素服务流,否则,土地和劳动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2、土地服务流、劳动服务流和在其上的投资存在稳定函数关系。

3、土地服务流和劳动服务流是直接用于生产的生产要素,资本并不直接介入生产过程。

为了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肯恩将其资本理论用于分析1947年美国的国际贸易。为了估算贸易中的人力资本含量,肯恩作如下假定,工人技能和人力资本的差别完全是由在劳动上投资量的不同所引起的,并且工资差别完全反映工人人力资本和技能的差别。在上述假定条件下,肯恩估算了将一个完全非熟练工人转变为各种类型技术工人所需的资本。接着,肯恩利用里昂惕夫的统计资料,即关于一百万美元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品中各种类型工人的百分比。肯恩估算美国进出口产品所含人力资本。

最后,肯恩运用估计的进出产品中人力资本需求量,结合里昂惕夫的统计资料,对里昂惕夫之谜进行解释。肯恩发现,利用0.127的收益率时(比较保守估计),并不能彻底消除里昂惕夫悖论;但是,利用0.09的收益率时,则可以完全消除里昂惕夫悖论。

和人力资本相关的另一个因素是科学研究对美国出口的影响。科学研究和进步带来的知识资本提高了从等量材料和人力资源获得的产出水平。即使是最粗略的统计也表明美国大部分出口是科研和技能密集型的。

基辛在1996年发表的文章指出,对于相当多的制造工业而言,国际贸易是基于各国技能禀赋差异进行的。他认为里昂惕夫1947年的发现与其说是一个悖论倒不如说美国在技术水平上具有比较优势,出口高技能密集型产品。为了验证

其假说,基辛运用1960年美国的技术系表对14个国家的46个产业1962年的进出口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美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为了进一步确定美国在技术上具有比较优势,基辛对美国产业的比较优势, 即以美国产业出口值占14个国家总出口的百分比为代表,和美国该产业各种类型劳动需求分别作单一相关分析和等级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进一步确定美国在高技术劳动上具有比较优势,美国贸易模式符合要素禀赋理论。

2、需求偏好差异说

该学说认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成立的一个前提假定是,贸易国双方的需求偏好是无差异的,消费结构因此也是相同的,由此,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便把需求偏好的差异对贸易方式的影响力给忽略了。实际上,贸易各国国民需求偏好是不相同的,而且这种偏好会强烈地影响国际贸易方式。里昂惕夫之谜之所以在美国发生,是因为美国人不喜好消费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喜欢消费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消费偏好的力量使美国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外,把资本密集型产品留在国内消费。

我们假设本国国民喜好消费劳动密集型产品Qa,美国国民喜欢消费资本密集型产品Qb,为了简化分析,我们还假设本国与外国除了消费偏好不同之外,在其他一切方面相似,因此,我们可用图说明由偏好不同所导致的贸易方式的差异。

3、要素密度逆转说

该学说认为,支持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另一个假定是要素密度不发生逆转,即如果在一种要素价格比率下,一种商品较之其他另一种商品是资本密集型的,那么,它将在所有的要素价格比率下,也属于资本密集型。这表明,商品的要素密度是一种特殊的技术规定,它不会随要素价格比率的改变而改变。但在现实中,

要素密度是会发生逆转的,即当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 (工资提高),美国进口竞争部门会用相对便宜的资本替代相对昂贵的劳动,由于资本替代劳动的能力很大,或者说进口竞争部门较之出口生产部门有很高的资本替代劳动的替代弹性,致使该部门生产的产品由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变成现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会有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结果。图里,纵轴表示第i种商品的要素密度

劳动的相对价格;

系;

;横轴表示劳动与资本的价格比率,即曲线表示A产品的要素密度同劳动的相对价格之间的关 表示B产品的要素密度同劳动的相对价格之间的关系。图a反映了要素密度不发生逆转的情况,即当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时,A产品与B产品生产部门均用相对便宜的资本替代相对昂贵的劳动,以便节约生产成本。但因两部门替代弹性相同,最终A部门生产的A产品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B部门生产的B产品仍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曲线会有同曲线相比较,对应于各种劳动的相对价格,总,即要素密度不发生逆转。

图b显示了要素密度发生逆转的情况。当劳动的相对价格上升时,A与B生产部门均发生用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但因B部门用资本替代劳动的能力强于A部门的,即B部门的替代弹性大于A部门的,使与曲线相交,交点为C。在C点之左,B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F在C点之右,B产品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故因两部门资本替代劳动的弹性不同,使要素密度逆转,从而发生了里昂惕夫之谜。

4、自然资源说

自然资源学说仍是从里昂惕夫的统计检验方法上寻找突破口。该学说指出,

里昂惕夫的统计检验忽略了自然资源,而仅统计了资本与劳动的投入。美国的出口产品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它们的开采、提炼与加工均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如果加入这部分资本投入量,那么,里昂惕夫不等式将会由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会同贸易实践相吻合。 改写为

5、贸易保护说

该学说指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假设以自由贸易、完全争为贸易政策取向的。但在现实中,保护贸易是最普遍的政策取向,美国也不例外。美国劳工代表在国会中有强大的影响力,从而会使美国政策倾向于保护与鼓励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与出口限制外国同类产品的进口,从而使美国的贸易方式变为出口劳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些理论或是重新审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立论前提的合理性,或是深入思考里昂惕夫统计检验的有效性,努力保卫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崇高学术地位,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自由贸易学说。

三、结论和看法

里昂惕夫之谜是这样,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家出口的应是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要素禀赋理论预测相悖。

在完美条件下成立的要素禀赋理论本身是非常正确的, 这一点也确定无疑的。但如果我们不考虑现实贸易中的条件,而对之进行随心所欲的运用, 那么难免要出现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是对美国的经济研究得出的、和要素禀赋论不同的观点。但是,美国经济是特殊的,美国资本太丰富了,而且,众多的黑人劳动力,是十分熟练的。重要的是他们的消费理念和东方不同,超前消费。所以,出口的自然是他们用不着的,而进口的,基本是不问价,所以才有大量的贸易赤字。所以,里昂惕夫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要素禀赋理论预测相悖。我认为美国的经济,不能作为整个国际上经济的代表。

国际经济学课程论文

里昂惕夫之谜

(二学位)

姓名:林君泓

班级:1008106

学号:1100800130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移动电话:[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里昂惕夫之谜

林君泓 1100800130

摘要: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自问世以来经过了备受推崇,被批评和在解释的过程。从中吸引了众多学者,里昂惕夫就是其一,他提出了和HO理论相悖的里昂惕夫之谜。本文着重从问题提的提出,问题的解释来阐释里昂惕夫之谜。

一、 问题的提出

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医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发展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著名的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赫一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所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问相对商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中,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即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即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趋向于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改国相对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赫一俄理论一提出,即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1951年,美围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数据对赫一俄理论进行经验检验。由于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同家,里昂惕大期望能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为了进行这一检验,里昂惕夫利用了美国经济的投入产出表来计算美国在1947年每一百万美元进口替代品和出口产品中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所谓进进替代品就是美国自己可以制造,同时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由于生产上的不完全分工),如汽车。里昂惕夫被迫使用美国进口替代品的数据,是因为美国进口的外国产品数据不全。即使这样,里昂惕夫仍能正确得出以下结论:如果赫—俄理论成立,尽管美国进口替代品比美国实际进口品更加资本密集(因为美同的资本比其他国家相对便宜),但其密集程度仍低于美国的出口商品。

里昂惕夫的检验结果令人震惊,美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比美国出口商品资本密集程度约高出30%,这意味着美国进广口的是资奉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功密集型商晶。其与赫一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的发现强烈地刺激人们上广泛和深入探求一种能解释这一结果的理论,产生一系列关于单昂惕夫之谜的有价值的研究。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里昂惕夫之谜的人力资本解释

肯恩等人认为产生里昂惕夫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肯恩在其1956 年的研究中,指出许多关于H-O模型的悖论,包括里昂惕夫悖论都是因为传统贸易理论中采用特殊资本概念。肯恩在瓦尼克、舒尔茨和贝克尔的研究基础上,拓宽传统贸易理论中资本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型解释许多H-P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

肯恩吸收瓦尼克和舒尔茨等人的思想, 并将其应用于资本理论,拓宽传统贸易理论中资本的概念。其基本思想如下:

1、肯恩认为,资本自然(指土地和劳动)是生产过程中最原始的生产要素。只有对土地和劳动进行投资,土地和劳动才能产生有用于生产的要素服务流,否则,土地和劳动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2、土地服务流、劳动服务流和在其上的投资存在稳定函数关系。

3、土地服务流和劳动服务流是直接用于生产的生产要素,资本并不直接介入生产过程。

为了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肯恩将其资本理论用于分析1947年美国的国际贸易。为了估算贸易中的人力资本含量,肯恩作如下假定,工人技能和人力资本的差别完全是由在劳动上投资量的不同所引起的,并且工资差别完全反映工人人力资本和技能的差别。在上述假定条件下,肯恩估算了将一个完全非熟练工人转变为各种类型技术工人所需的资本。接着,肯恩利用里昂惕夫的统计资料,即关于一百万美元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品中各种类型工人的百分比。肯恩估算美国进出口产品所含人力资本。

最后,肯恩运用估计的进出产品中人力资本需求量,结合里昂惕夫的统计资料,对里昂惕夫之谜进行解释。肯恩发现,利用0.127的收益率时(比较保守估计),并不能彻底消除里昂惕夫悖论;但是,利用0.09的收益率时,则可以完全消除里昂惕夫悖论。

和人力资本相关的另一个因素是科学研究对美国出口的影响。科学研究和进步带来的知识资本提高了从等量材料和人力资源获得的产出水平。即使是最粗略的统计也表明美国大部分出口是科研和技能密集型的。

基辛在1996年发表的文章指出,对于相当多的制造工业而言,国际贸易是基于各国技能禀赋差异进行的。他认为里昂惕夫1947年的发现与其说是一个悖论倒不如说美国在技术水平上具有比较优势,出口高技能密集型产品。为了验证

其假说,基辛运用1960年美国的技术系表对14个国家的46个产业1962年的进出口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美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为了进一步确定美国在技术上具有比较优势,基辛对美国产业的比较优势, 即以美国产业出口值占14个国家总出口的百分比为代表,和美国该产业各种类型劳动需求分别作单一相关分析和等级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进一步确定美国在高技术劳动上具有比较优势,美国贸易模式符合要素禀赋理论。

2、需求偏好差异说

该学说认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成立的一个前提假定是,贸易国双方的需求偏好是无差异的,消费结构因此也是相同的,由此,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便把需求偏好的差异对贸易方式的影响力给忽略了。实际上,贸易各国国民需求偏好是不相同的,而且这种偏好会强烈地影响国际贸易方式。里昂惕夫之谜之所以在美国发生,是因为美国人不喜好消费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喜欢消费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消费偏好的力量使美国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外,把资本密集型产品留在国内消费。

我们假设本国国民喜好消费劳动密集型产品Qa,美国国民喜欢消费资本密集型产品Qb,为了简化分析,我们还假设本国与外国除了消费偏好不同之外,在其他一切方面相似,因此,我们可用图说明由偏好不同所导致的贸易方式的差异。

3、要素密度逆转说

该学说认为,支持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另一个假定是要素密度不发生逆转,即如果在一种要素价格比率下,一种商品较之其他另一种商品是资本密集型的,那么,它将在所有的要素价格比率下,也属于资本密集型。这表明,商品的要素密度是一种特殊的技术规定,它不会随要素价格比率的改变而改变。但在现实中,

要素密度是会发生逆转的,即当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 (工资提高),美国进口竞争部门会用相对便宜的资本替代相对昂贵的劳动,由于资本替代劳动的能力很大,或者说进口竞争部门较之出口生产部门有很高的资本替代劳动的替代弹性,致使该部门生产的产品由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变成现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会有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结果。图里,纵轴表示第i种商品的要素密度

劳动的相对价格;

系;

;横轴表示劳动与资本的价格比率,即曲线表示A产品的要素密度同劳动的相对价格之间的关 表示B产品的要素密度同劳动的相对价格之间的关系。图a反映了要素密度不发生逆转的情况,即当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时,A产品与B产品生产部门均用相对便宜的资本替代相对昂贵的劳动,以便节约生产成本。但因两部门替代弹性相同,最终A部门生产的A产品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B部门生产的B产品仍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曲线会有同曲线相比较,对应于各种劳动的相对价格,总,即要素密度不发生逆转。

图b显示了要素密度发生逆转的情况。当劳动的相对价格上升时,A与B生产部门均发生用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但因B部门用资本替代劳动的能力强于A部门的,即B部门的替代弹性大于A部门的,使与曲线相交,交点为C。在C点之左,B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F在C点之右,B产品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故因两部门资本替代劳动的弹性不同,使要素密度逆转,从而发生了里昂惕夫之谜。

4、自然资源说

自然资源学说仍是从里昂惕夫的统计检验方法上寻找突破口。该学说指出,

里昂惕夫的统计检验忽略了自然资源,而仅统计了资本与劳动的投入。美国的出口产品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它们的开采、提炼与加工均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如果加入这部分资本投入量,那么,里昂惕夫不等式将会由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会同贸易实践相吻合。 改写为

5、贸易保护说

该学说指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假设以自由贸易、完全争为贸易政策取向的。但在现实中,保护贸易是最普遍的政策取向,美国也不例外。美国劳工代表在国会中有强大的影响力,从而会使美国政策倾向于保护与鼓励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与出口限制外国同类产品的进口,从而使美国的贸易方式变为出口劳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些理论或是重新审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立论前提的合理性,或是深入思考里昂惕夫统计检验的有效性,努力保卫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崇高学术地位,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自由贸易学说。

三、结论和看法

里昂惕夫之谜是这样,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家出口的应是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要素禀赋理论预测相悖。

在完美条件下成立的要素禀赋理论本身是非常正确的, 这一点也确定无疑的。但如果我们不考虑现实贸易中的条件,而对之进行随心所欲的运用, 那么难免要出现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是对美国的经济研究得出的、和要素禀赋论不同的观点。但是,美国经济是特殊的,美国资本太丰富了,而且,众多的黑人劳动力,是十分熟练的。重要的是他们的消费理念和东方不同,超前消费。所以,出口的自然是他们用不着的,而进口的,基本是不问价,所以才有大量的贸易赤字。所以,里昂惕夫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要素禀赋理论预测相悖。我认为美国的经济,不能作为整个国际上经济的代表。


相关内容

  • 中国人才外流问题
  • 浅谈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国际经济学具有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课程体系比较庞大.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诸如学生的专业基础 ...

  • 商务英语(专科)专业素质课程简介
  • 商务英语(专科)专业素质课程简介 1.基础商务英语:是英语综合课程,以教材为中心传授基础语言知识,通过听.读.写.译等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 2.商务英语听说:主要培养学生英语听力技巧和英语口语能力,提高学生对各种情景中较高水平的英语听力材料的理解和逻辑判断能力,巩固提高英语语言实践能 ...

  • 国际贸易专业发展概论
  • <专业发展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专业发展概论(国际经济与贸易) 英文名称: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开课学期: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 学 时:16 学 分:1 前导课程: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 ...

  • 经济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 2012版经济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经济学 专业代码:020101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经济学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各级经贸管理部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 ...

  • 金融学课程介绍
  • 金融学系课程介绍 序 号:1 课程编码:16001020.16001030.16001040 课程名称:金融学 学 分:4 周 学 时:3 开课系部:金融学系 预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修读对象:本科生 课程简介:从分析金融运作对象--货币.货币资金.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入手,阐述货币 时间价值原理:介绍 ...

  • 国际商法专业方向
  • 国际商法专业方向 目录 第一部分:北京大学国际商法研究中心介绍.............................................1 第二部分:国际商法专业方向介绍......................................................... ...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 (一)专业建设概况 本专业于2008年通过省教育厅评审,获教育部备案.2008年秋学期招收了第一批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生164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普通本科专业在校生551名.经过3年建设,本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教科研.办 ...

  • 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
  • 职 教 平 台 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 黄 莉 (天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 天津 300074) 摘 要:多年从事企业培训的经验中体会到,企业培训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是否能为企业把脉,量身定做出满足企业需求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方案.培训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研究.开发.构建一个与企业培训目标相适应 ...

  •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5期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宏 摘 结 要:国际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中国.入世",市场对既能洞察国际市场形势和了 解市场规律,又能按国际市场惯例和WTo游戏规则办事的德才兼备的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我国现有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体系远远不 ...

  • Ddfmqk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介绍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与前沿发展动态.通过研究生自学.教师课堂讲授和组织讨论,使研究生能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吸收和借鉴其反映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