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为锻炼学生身体,增强气质,并通过体育锻炼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可以说,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纪律观念,形成诸如坚强、自律、勇敢、坚持不懈等心理品质。同时,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中间,约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表明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试图结合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来阐述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挑战自我,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心理品质
体育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各种体育锻炼项目,更强调学生的身体力行,也就是说,体育运动更具有一种身体上的实践性。一个高超的跳高运动员,不在于其跳高的理论水平有多高,而在于其实践水平如何。因此,体育运动项目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带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教学中年级学生跳鞍马时,即使教师对如何跳鞍马作了很为详尽的指导和示范,但真的让学生去练习时,往往会出现跑到鞍马前不敢起跳的现象。是因为他不能跳过鞍马吗?笔者以为,学生鞍前不跳不是因为其跳跃能力的问题,而是因为心理因素,胆小、恐惧、不自信往往是学生不敢起跳的根本原因。遇到这种现象,教师要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勇敢顽强,在
心理上不要恐惧,要有跳过去的自信心。同时,也可以降低鞍马高度,让胆小的学生从低的跳起,逐步增高,进而,通过跳鞍马的训练活动增强学生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心理品质的体育项目还有很多,比如,前(后)滚翻,跨越式跳高等等。
二、持之以恒,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
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学生,具有明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并拥有达成目标的坚强信念和有效行动。由于体育运动具有艰苦、激烈、运动消耗能量大、考验耐力等特点,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笔者以为,在考验耐力与恒心的体育锻炼项目中,我们不仅要学生不怕吃苦,勇于吃苦,提升自我的耐力与毅力,更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不断地培养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在小学阶段的体育项目中,跑步、跳绳、仰卧起坐都是培养学生耐力和恒心的运动项目。在教学四年级学生仰卧起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往往只能做10个左右,通常做到十几个的时候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如何改变这种“高原”现象,我指导学生换一种方式记数,每做2个为一组,每人要求做10组,并竖立做10组的信心,渐渐地,大部分同学都能做20个了。这时,我引导学生每4个为一组,每人要求做10组,奇迹出现了,许多同学也顺利完成任务。他们都感到很惊讶:“原来,我们身体的潜能好大呀,我都不敢相信自己能做40个。”我告诉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断加大每组的容量,同样做10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关键
在于我们要有毅力、信心和坚持不懈的信念。
三、团队比拼,培养学生合作协助的心理品质
体育运动中的许多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接力跑、拔河等,需要团体中的每一个体的努力和付出,更需要个体之间、团队之间的相互沟通,团结协作。因此,教师要通过这些团体性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热情、团结、友爱、协作、合群等品质,学会如何与人进行沟通交流。
四、自我调节,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心理品质
由于体育课大多采用的是室外教学活动,相比繁重的脑力学习而言,更受学生欢迎。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体育活动,来帮助学生缓解各种心理压力,适当地宣泄内心的烦恼,调节过激的情绪和控制不良的行为,进而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心理品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当遇到难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一放,做一些运动(如跳绳、踢毽子)后,再回过头来思考,劳逸结合,或许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心情沉闷,烦躁不安,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不妨去打打篮球、跑跑步,自己的心情定会悄然改变。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在体育锻炼中进行自我调节。
例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为锻炼学生身体,增强气质,并通过体育锻炼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可以说,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纪律观念,形成诸如坚强、自律、勇敢、坚持不懈等心理品质。同时,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中间,约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表明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试图结合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来阐述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挑战自我,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心理品质
体育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各种体育锻炼项目,更强调学生的身体力行,也就是说,体育运动更具有一种身体上的实践性。一个高超的跳高运动员,不在于其跳高的理论水平有多高,而在于其实践水平如何。因此,体育运动项目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带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教学中年级学生跳鞍马时,即使教师对如何跳鞍马作了很为详尽的指导和示范,但真的让学生去练习时,往往会出现跑到鞍马前不敢起跳的现象。是因为他不能跳过鞍马吗?笔者以为,学生鞍前不跳不是因为其跳跃能力的问题,而是因为心理因素,胆小、恐惧、不自信往往是学生不敢起跳的根本原因。遇到这种现象,教师要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勇敢顽强,在
心理上不要恐惧,要有跳过去的自信心。同时,也可以降低鞍马高度,让胆小的学生从低的跳起,逐步增高,进而,通过跳鞍马的训练活动增强学生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心理品质的体育项目还有很多,比如,前(后)滚翻,跨越式跳高等等。
二、持之以恒,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
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学生,具有明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并拥有达成目标的坚强信念和有效行动。由于体育运动具有艰苦、激烈、运动消耗能量大、考验耐力等特点,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笔者以为,在考验耐力与恒心的体育锻炼项目中,我们不仅要学生不怕吃苦,勇于吃苦,提升自我的耐力与毅力,更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不断地培养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在小学阶段的体育项目中,跑步、跳绳、仰卧起坐都是培养学生耐力和恒心的运动项目。在教学四年级学生仰卧起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往往只能做10个左右,通常做到十几个的时候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如何改变这种“高原”现象,我指导学生换一种方式记数,每做2个为一组,每人要求做10组,并竖立做10组的信心,渐渐地,大部分同学都能做20个了。这时,我引导学生每4个为一组,每人要求做10组,奇迹出现了,许多同学也顺利完成任务。他们都感到很惊讶:“原来,我们身体的潜能好大呀,我都不敢相信自己能做40个。”我告诉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断加大每组的容量,同样做10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关键
在于我们要有毅力、信心和坚持不懈的信念。
三、团队比拼,培养学生合作协助的心理品质
体育运动中的许多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接力跑、拔河等,需要团体中的每一个体的努力和付出,更需要个体之间、团队之间的相互沟通,团结协作。因此,教师要通过这些团体性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热情、团结、友爱、协作、合群等品质,学会如何与人进行沟通交流。
四、自我调节,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心理品质
由于体育课大多采用的是室外教学活动,相比繁重的脑力学习而言,更受学生欢迎。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体育活动,来帮助学生缓解各种心理压力,适当地宣泄内心的烦恼,调节过激的情绪和控制不良的行为,进而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心理品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当遇到难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一放,做一些运动(如跳绳、踢毽子)后,再回过头来思考,劳逸结合,或许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心情沉闷,烦躁不安,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不妨去打打篮球、跑跑步,自己的心情定会悄然改变。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在体育锻炼中进行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