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登岳阳楼]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登岳阳楼》(1课时)

课前预习:

1.有关岳阳楼或洞庭湖的诗词对联你知道那些呢?你最喜欢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你的理解。

2.对于杜甫你又了解多少呢?最喜欢他的哪些诗歌?收集有关杜甫及其诗歌的有关信息。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评价任务:

1 .抓住重点诗句,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把诗歌主题。

2 体会诗歌的意境,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 设置问题,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江南有哪三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 你能背诵出哪些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 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 感受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

二、 回顾作者,了解背景

1、提生展示收集到的关于杜甫的资料。

杜甫 (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教师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湿症,右臂偏枯,左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伐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要求:(1)注意听读,不出声。

(2)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3)揣摩情感,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提示:此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情也极深沉,要读的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饱含着作者 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极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心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请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把此诗译成白话文。

4.学生口头翻译后,教师投影诗歌翻译,引导学生比较。

参考译文:很早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四.赏析诗歌,品味意境

1.自主探究:

自由朗读诗歌回答问题: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夜浮——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2.小组合作探究(一):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赏析“坼”“浮”二字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4)第五六句写什么?

(5)第七八句些什么?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堂交流,回答后,教师引导归纳:

(1)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今夕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2)“坼”字,诗人写的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地区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他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渺。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且有天下的百姓。

(4)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转到自己身上。杜甫从760年开始,就度着“漂泊

大西南”的艰苦岁月,在现在已整整八年了。从四川经湖北到湖南,漂泊的生活使他和亲朋的书信来往完全断绝;加上一身多病,正如随处漂泊的孤舟一样,自己一路上只有以舟为生,如今看到这样开阔的天地,就不能徒然想起自己。天地是如此广阔,可是自己的处境却狭窄到这种地步,两相对比更为难堪。这是诗人此时的实际感受,所以上面写得极开阔,这里写得极黯淡,前后映衬,越显得两者矛盾。而诗人的无穷感慨,也就不难从这里看的出来。

(5)写诗人凭窗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正是作者忧国忧民的体现。

五.小组合作探究(二):探究总结全诗

1.教师提问:全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通过哪些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

2.学生分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主旨意境:这首诗写登楼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伟的景象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伟大胸怀。全诗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无愧于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A.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B.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C.用词精当,含义深刻

教师小结: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达相表里,故虽悲伤却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出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

六.比较借鉴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2. 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那一个对你的触动更大?为什么?

(以上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关键在于引导他们深入解读文本,并能结合与作者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

七.拓展想象:描述诗人“涕泗流”时内心的活动。

参考:

他凝望洞庭的眼睛湿润了。他多年浪迹天涯,怀才不遇,饱尝尽世间冷暖。他失去过亲人,失去过家园,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国家。自己人生坎坷,现在又多病无医,连一个朋友也没有„„湿润的眼中流下的泪,是对人生的苦楚,是对命运的怨恨,是对亲人的眷恋,是对朋友的怀念。想自己空负经天纬地之才,却落得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眼见国土沦陷却回天乏术,不由得不痛上心头。山河破碎身如风飘之絮,身世浮沉恰若雨打之萍;天下之大却无容身之地,孤寂之苦却无可诉之人!

眼望关山只见雄关漫道,远眺长安唯睹战火硝烟。自己经历过的一幕幕惨剧又在眼前萦绕。新安道上抓丁差吏的凶狠,石壕村中夜半老妇的哀求,潼关城下筑城民工的辛苦;新婚诀别,垂老离家,无家贱子;千里饿殍,白骨现道,暴尸堆叠,哀鸿遍野„„老者无法想下去。人民受难,百姓遭殃,自己却无能为力。眼见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终结,自己又无法挽救,老者陷入深深的自责„„

老人凭栏失声,这哭声中包含着苦,包含着怨,包含着恨,包含着愁„„

八、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间展开朗诵比赛。

九.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助学》学习测评部分.

板书设计:

赏洞庭——雄浑壮阔——写景

衬托

叙身世——飘零孤苦

登岳阳楼 抒情

忧国事——忧国伤时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登岳阳楼》(1课时)

课前预习:

1.有关岳阳楼或洞庭湖的诗词对联你知道那些呢?你最喜欢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你的理解。

2.对于杜甫你又了解多少呢?最喜欢他的哪些诗歌?收集有关杜甫及其诗歌的有关信息。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评价任务:

1 .抓住重点诗句,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把诗歌主题。

2 体会诗歌的意境,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 设置问题,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江南有哪三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 你能背诵出哪些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 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 感受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

二、 回顾作者,了解背景

1、提生展示收集到的关于杜甫的资料。

杜甫 (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教师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湿症,右臂偏枯,左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伐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要求:(1)注意听读,不出声。

(2)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3)揣摩情感,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提示:此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情也极深沉,要读的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饱含着作者 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极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心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请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把此诗译成白话文。

4.学生口头翻译后,教师投影诗歌翻译,引导学生比较。

参考译文:很早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四.赏析诗歌,品味意境

1.自主探究:

自由朗读诗歌回答问题: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夜浮——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2.小组合作探究(一):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赏析“坼”“浮”二字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4)第五六句写什么?

(5)第七八句些什么?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堂交流,回答后,教师引导归纳:

(1)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今夕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2)“坼”字,诗人写的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地区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他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渺。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且有天下的百姓。

(4)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转到自己身上。杜甫从760年开始,就度着“漂泊

大西南”的艰苦岁月,在现在已整整八年了。从四川经湖北到湖南,漂泊的生活使他和亲朋的书信来往完全断绝;加上一身多病,正如随处漂泊的孤舟一样,自己一路上只有以舟为生,如今看到这样开阔的天地,就不能徒然想起自己。天地是如此广阔,可是自己的处境却狭窄到这种地步,两相对比更为难堪。这是诗人此时的实际感受,所以上面写得极开阔,这里写得极黯淡,前后映衬,越显得两者矛盾。而诗人的无穷感慨,也就不难从这里看的出来。

(5)写诗人凭窗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正是作者忧国忧民的体现。

五.小组合作探究(二):探究总结全诗

1.教师提问:全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通过哪些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

2.学生分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主旨意境:这首诗写登楼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伟的景象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伟大胸怀。全诗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无愧于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A.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B.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C.用词精当,含义深刻

教师小结: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达相表里,故虽悲伤却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出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

六.比较借鉴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2. 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那一个对你的触动更大?为什么?

(以上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关键在于引导他们深入解读文本,并能结合与作者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

七.拓展想象:描述诗人“涕泗流”时内心的活动。

参考:

他凝望洞庭的眼睛湿润了。他多年浪迹天涯,怀才不遇,饱尝尽世间冷暖。他失去过亲人,失去过家园,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国家。自己人生坎坷,现在又多病无医,连一个朋友也没有„„湿润的眼中流下的泪,是对人生的苦楚,是对命运的怨恨,是对亲人的眷恋,是对朋友的怀念。想自己空负经天纬地之才,却落得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眼见国土沦陷却回天乏术,不由得不痛上心头。山河破碎身如风飘之絮,身世浮沉恰若雨打之萍;天下之大却无容身之地,孤寂之苦却无可诉之人!

眼望关山只见雄关漫道,远眺长安唯睹战火硝烟。自己经历过的一幕幕惨剧又在眼前萦绕。新安道上抓丁差吏的凶狠,石壕村中夜半老妇的哀求,潼关城下筑城民工的辛苦;新婚诀别,垂老离家,无家贱子;千里饿殍,白骨现道,暴尸堆叠,哀鸿遍野„„老者无法想下去。人民受难,百姓遭殃,自己却无能为力。眼见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终结,自己又无法挽救,老者陷入深深的自责„„

老人凭栏失声,这哭声中包含着苦,包含着怨,包含着恨,包含着愁„„

八、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间展开朗诵比赛。

九.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助学》学习测评部分.

板书设计:

赏洞庭——雄浑壮阔——写景

衬托

叙身世——飘零孤苦

登岳阳楼 抒情

忧国事——忧国伤时


相关内容

  • 27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 27<岳阳楼记>教案 庄浪三中李彦明 教学目的 1.熟读成诵,理解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并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 ...

  • 北师大版语文上第三单元[游岳阳楼记]教案
  • 北师大版语文上第三单元<游岳阳楼记>教案 内容预览: 比较·探究 <游岳阳楼记>教案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 ...

  • 登岳阳楼教案陈与义
  • 篇一: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分析诗歌内容. 2.在对诗歌的分析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归纳总结. 3.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 ...

  • [岳阳楼记]第一二三课时教案
  • 过渡语: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 ...

  • 岳阳楼记上课用教案
  •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积累常见的通假.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文言 文的能力. 3.学习文章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4.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体会作者 ...

  • [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 登岳阳楼 一.教学目标 1. 品评名句,感受诗境: 2. 体悟诗人伤时忧世的博大情怀: 3. 对比阅读,体味不同诗人在诗歌诗境及风格方面的独特性. 二.知识回顾:知人论世 1.杜甫,字( 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

  • [ 岳阳楼记] 教案分析
  • [教例简述] 这是方伯荣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85年第12期) 教学过程 如下.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 ...

  • 游岳阳楼记教案
  • <游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句 2.文章结构分析 3.探讨课文内容 4.总结文章主旨 5.进行比较分析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字句的翻译 2.进行与其他篇目的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媒体运用: 电子白板(视频.音频) 课时安 ...

  • 27.岳阳楼记教案
  • 课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__________ 教学时间______________教学班级______________授课时__________ 页码 页码 页码 页码 页码 页码 页码 页码 页码 页码 页码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和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