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读书笔记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读书笔记

《我的世界观》这篇文章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我觉得它可能对我们的时代有着比他的时代,以及他以前的很多时代更为重大的意义:很多人将对个人内在美德和智慧的评价放在外在的财富和成就之上,这样的观点和情怀在希腊罗马的哲学书籍和格言录里,以及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经典和言行记载中是从来不少见的,甚至将财富和成就挤在了一个小得极为不合理的角落里。但自从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科技的兴起让个人财富的积累和科学及商业成就的塑造对现实的贡献日益鲜明,美德和智慧倒似乎日益成为一种象征着抽象无谓的高贵的,或属于旧时代破落贵族的破旧古董东西。而爱因斯坦作为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成就的象征之一甚至最大的象征符号,却在自己的自述性文章中重提是自己对内在美德和智慧的追求引导了自己建立有益于人类的积极事业,并表达了对二十世纪大众乃至各国精英阶级争名逐利潮流的蔑视和对争名逐利的一种极端,即追求有害的军事成就和军事光荣的忧患和憎恶,这对于身处没有太多战争却难说不具有更多争名逐利倾向的二十一世纪人而言,是不是又会带给我们很多关于我们童年似曾相识的圣哲教诲的影子,以及被忘记却没有完结的少年道德理想的思考呢?

爱因斯坦在全文的第一段就带给我们几个童年理想最重要的关键词: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生命的体验无论如何是最重要的,而在这些体验中,当属我们对家人和亲友的最贴近的“爱”的感觉最让人觉得珍贵,除此之外,每一个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的其他成员,无论工职的高低贵贱,性格是否与我们相投,都通过他们对社会的贡献间接增益于我,我应当感恩于这些事,生活俭朴,积极回馈,从不因自己的身份或财产而偏见和歧视别人。

紧接着第二段和第三段,爱因斯坦似乎在对两种符合圣哲道路但也未必是适当的倾向提出自己的批评:梦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和梦想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不好的,虽然人应该履行自己理想的信条和行为来促进自己希望结果的实现,以及尽力探寻知识和与精神同伴的交流。

爱因斯坦在自己的第四第五段提到了对社会和政治的观点和信仰,但这不是专业的政治学和社会学讨论,而是从最基本的个人的人生出发,提出不能把创造美德、智慧甚至世俗的财富和成就本身的任务交给群众的集合体或国家,而应该由每个个人去承担这种他理应希望的义务和权利,当然,他提到了社会可以为成员提供基础的福利保障,这是社会生活能带来的必然的好处,但我怀疑他从根本上还是把这种好处看成来自“创造性的个人”,而非一个“集体无意识”的群体的。他对群众的贬义不应理解成上面提到的明显的由于个人感情造成的知识和立场错误,而应该是基于在那个时代被大家熟悉的类似荣格“集体无意识”的话题:当每个人都放弃个人思考的权利和义务而把思考交给“大家”时,那么这个依然缺乏思考的“大家”带来的后果可怕性将是灾难性的。

接下来的一段爱因斯坦说到他厌恶和反对的战争,当然,这里的战争显然应该是指为“得意洋洋的军乐”,个人英雄主义或其他各种满足人类虚荣心但破坏人性和道德的战争,爱因斯坦似乎没有提及知识分子和其他自由人的社会斗争和被压迫者的革命,在这个意义上,这构成了这样一片几乎囊括那个时代关于个人和全人类的重要主题的短文的一大缺憾。

最后,爱因斯坦提到了好奇心是他宗教情感的来源,也是他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或者以为,这样的趣味和美感足以强大到支撑一个人的生命,而不需要其他永生和天国来满足了,这或者对于一些人是对的,但恐怕对大多数人都是遥远陌生的感觉。

总体来说,这样一篇文章是和我们说什么呢?大概就是说无论外在的名利多么重要多么诱人,你永远活在你的“内”里,这个内是你的内心,你的品格和爱,你对世界的谦和以及感恩,你独立于大众无意识的盲流,你对社会的危机保持警惕,你因好奇而充满新鲜,这篇文章是为每一个“你”而写的,它不是通过复杂的哲学符号和命题让你在逻辑中眩晕,而是进入你的生活,你的视界询问你内在的感受。如果你把这些意思都觉得没问题的话,那么我说,美德和智慧不只是为了把事情做好,产生财富和成就,也是为了我们生命本身的充实和富足。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读书笔记

《我的世界观》这篇文章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我觉得它可能对我们的时代有着比他的时代,以及他以前的很多时代更为重大的意义:很多人将对个人内在美德和智慧的评价放在外在的财富和成就之上,这样的观点和情怀在希腊罗马的哲学书籍和格言录里,以及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经典和言行记载中是从来不少见的,甚至将财富和成就挤在了一个小得极为不合理的角落里。但自从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科技的兴起让个人财富的积累和科学及商业成就的塑造对现实的贡献日益鲜明,美德和智慧倒似乎日益成为一种象征着抽象无谓的高贵的,或属于旧时代破落贵族的破旧古董东西。而爱因斯坦作为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成就的象征之一甚至最大的象征符号,却在自己的自述性文章中重提是自己对内在美德和智慧的追求引导了自己建立有益于人类的积极事业,并表达了对二十世纪大众乃至各国精英阶级争名逐利潮流的蔑视和对争名逐利的一种极端,即追求有害的军事成就和军事光荣的忧患和憎恶,这对于身处没有太多战争却难说不具有更多争名逐利倾向的二十一世纪人而言,是不是又会带给我们很多关于我们童年似曾相识的圣哲教诲的影子,以及被忘记却没有完结的少年道德理想的思考呢?

爱因斯坦在全文的第一段就带给我们几个童年理想最重要的关键词: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生命的体验无论如何是最重要的,而在这些体验中,当属我们对家人和亲友的最贴近的“爱”的感觉最让人觉得珍贵,除此之外,每一个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的其他成员,无论工职的高低贵贱,性格是否与我们相投,都通过他们对社会的贡献间接增益于我,我应当感恩于这些事,生活俭朴,积极回馈,从不因自己的身份或财产而偏见和歧视别人。

紧接着第二段和第三段,爱因斯坦似乎在对两种符合圣哲道路但也未必是适当的倾向提出自己的批评:梦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和梦想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不好的,虽然人应该履行自己理想的信条和行为来促进自己希望结果的实现,以及尽力探寻知识和与精神同伴的交流。

爱因斯坦在自己的第四第五段提到了对社会和政治的观点和信仰,但这不是专业的政治学和社会学讨论,而是从最基本的个人的人生出发,提出不能把创造美德、智慧甚至世俗的财富和成就本身的任务交给群众的集合体或国家,而应该由每个个人去承担这种他理应希望的义务和权利,当然,他提到了社会可以为成员提供基础的福利保障,这是社会生活能带来的必然的好处,但我怀疑他从根本上还是把这种好处看成来自“创造性的个人”,而非一个“集体无意识”的群体的。他对群众的贬义不应理解成上面提到的明显的由于个人感情造成的知识和立场错误,而应该是基于在那个时代被大家熟悉的类似荣格“集体无意识”的话题:当每个人都放弃个人思考的权利和义务而把思考交给“大家”时,那么这个依然缺乏思考的“大家”带来的后果可怕性将是灾难性的。

接下来的一段爱因斯坦说到他厌恶和反对的战争,当然,这里的战争显然应该是指为“得意洋洋的军乐”,个人英雄主义或其他各种满足人类虚荣心但破坏人性和道德的战争,爱因斯坦似乎没有提及知识分子和其他自由人的社会斗争和被压迫者的革命,在这个意义上,这构成了这样一片几乎囊括那个时代关于个人和全人类的重要主题的短文的一大缺憾。

最后,爱因斯坦提到了好奇心是他宗教情感的来源,也是他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或者以为,这样的趣味和美感足以强大到支撑一个人的生命,而不需要其他永生和天国来满足了,这或者对于一些人是对的,但恐怕对大多数人都是遥远陌生的感觉。

总体来说,这样一篇文章是和我们说什么呢?大概就是说无论外在的名利多么重要多么诱人,你永远活在你的“内”里,这个内是你的内心,你的品格和爱,你对世界的谦和以及感恩,你独立于大众无意识的盲流,你对社会的危机保持警惕,你因好奇而充满新鲜,这篇文章是为每一个“你”而写的,它不是通过复杂的哲学符号和命题让你在逻辑中眩晕,而是进入你的生活,你的视界询问你内在的感受。如果你把这些意思都觉得没问题的话,那么我说,美德和智慧不只是为了把事情做好,产生财富和成就,也是为了我们生命本身的充实和富足。


相关内容

  •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好差,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也明确规定: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quo ...

  • 抄写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摘抄 读完杨澜的<幸福要回答>,好多语言给了我深刻地启示,细细品味韵味颇多,顾摘录, 以自勉. 1.人生最没有悬念的事情就是我们都会变老,人生最大的悬念则是我们会如何变老.女 人的相貌在岁月中悄然变化,更大的变化在于心态.--杨澜 2.爱情是一颗心遇到另一颗心,而不是一张脸遇到另 ...

  • 名人事例及感悟
  • 1905年3月14咖啡馆,并为他准备了他向往已久的美味食品--伏尔加鱼子.可是,在餐桌上,爱因斯坦只顾热烈地评论着惯性定律,倒把特意为他准备的伏尔加鱼子忘得一干二净.当同伴问他吃了什么时,他一脸茫然,说:"不知道.啊,那难道是鱼子吗?" 又有一次,爱因斯坦担任了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 ...

  • [爱因斯坦厨房的厨房]读书笔记
  • <爱因斯坦厨房的厨房>读后感 美国烹饪协会副主席 史蒂夫·雷科恩如此评价沃克教授的<爱因斯坦的厨房>:我从来没有想过介绍食物科学的书籍可以如此引人入胜,令人爱不释手.但是,当我一开始阅读沃克教授的这部聪慧.机智且迷人的著作时,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对于蛋糕为什么会膨胀,蛋白酥为什 ...

  • 关工宣传工作体会:提高认识 勤于学习 勤于积累 勤于钻研
  • 关工宣传工作体会:提高认识 勤于学习 勤于积累 勤于钻研 我在宣传部工作三年后,被派到乡镇当党书记,在乡镇工作三年后又回到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主管宣传部的常务工作,后来任文明办主任,多年的宣传工作使我体会到,做好大口径宣传工作或者是关心下一代的宣传工作,都要做到"一个提高". ...

  • 读书笔记之[世界文字发展史]
  • 两个月前看的<世界文字发展史>,最近想起有必要写点笔记,作为读书痕迹的一种记录. 在中国,关于世界文字的著作或译作不多,周有光先生是文字学方面的权威.关于周先生本人,似乎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五十岁之前攻读经济学,五十岁之后才开始接触世界文字的发展,并参与设计汉语拼音 ...

  • 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大全(3篇)
  • 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大全(3篇) [篇一: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 要判断一个理论(或者说法)是否正确,首先要分析它的陈述是否科学.如果它对概念的定义以及它作出的结论模棱两可,你就没有办法针对其定义和结论进行反驳或验证.用卡尔波普尔的话说,这样的理论就是不科学的(不可验证,不可证伪,不可反驳). 例如古希 ...

  • 读书与思考的方法-张五常(精心编排版)
  • 读书的方法 --张五常 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后者,香港的学生都是专家--猜题目.背课文之能,世间少有.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知识是读书的目的(An End):考试只是一个方法(A Means).然而香港学生(或教育制 ...

  • 名人故事及感悟
  • 名人故事 1.1926年,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肯?莱文发现一个大沙漠中有一个叫比赛尔的小村庄.它紧靠一片绿洲,从这里走出沙漠只要三天时间,可是奇怪的是,这里却没有一个人走出过沙漠.肯?莱文问那里的人:为什么不出去?得到的回答是:走不出去.原来他们尝试过多次,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每次都是回到原地来.肯?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