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
“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
大雪节气的由来
大雪(资料图片)
每年12月7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25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瑞雪兆丰年
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
睡”的农谚。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在气候正常年份,黄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已停止生长。大雪以后,江南进入隆冬时节,各地气温显著下降,常出现冰冻现象,“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就是这个时间的真实写照,但是有的年也不尽然,气温较高,无冻结现象,往往造成后期雨水多。江淮及以南地区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要注意施好腊肥,为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打好基础。华南、西南小麦进入分蘖期,应结合中耕施好分蘖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沟排水。这时天气虽冷,但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勤于检查,适时通风,不可将窖封闭太死,以免升温过高,湿度过大导致烂窖。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持较低的温度。
大雪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和低温的预报,注意防寒保暖。越冬作物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冻害。注意牲畜防冻保暖。
气象科普:鹅毛大雪是怎样形成的?
◆水汽条件对形成大雪十分重要
水汽条件越好,雪花也会越大。我们知道,长江中下游地区空中的水汽条件比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汽条件要好很多,往往冷空气南下,所带来的降雪范围和降雪量要比湿度小的北方地区要大,有时漫天飞雪,十分壮观,甚至达到暴雪级别。1955年1月在安徽省寿县和江苏省南京,一场大雪曾达到了52和51厘米的积雪深度。
◆强冷空气过程容易形成大雪
天气不冷是不可能下雪的,否则即便高空有雪,到了中低空,因为温度高于0℃,也会在空中融化,以雨水的形式落到地面。每年因我国北方较早受到冷空气
的影响,北方地区先有降雪。但我们知道,云层是孕育雪花的地方,大范围深厚的云层才是孕育大范围降雪的地方,而那些步伐稳健的寒潮或强冷空气的南下,为出现大雪、甚至局部暴雪提供了温度条件。强劲的干冷空气把大范围的暖湿空气抬升到凝结高度,制造了宽广深厚的云层,往往使我国自北向南出现万里雪飘、银装素裹的壮观景象。
但有多篇文章指出:空中的温度在0℃以下并接近0℃时,雪花的并合能力特别大,很容易使许多雪花互相联结起来,形成较大的雪片,以湿雪的形式降落下来。这一说法,进一步说明了,
在我国处在偏冷周期时,如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不仅在北方,就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大范围的大雪天气也是十分正常。80年代以来我国转入了偏暖周期,但并非说明偏暖周期的具体年份中就没有强冷空气。只要有稳健的强冷空气入侵我国,即便在深秋初冬的11月,也会出现鹅毛大雪天气,如2003年11月6至7日,北方数省市的大雪过程。
◆温度越低雪花反而越小
雪花晶体的大小,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密切相关。天气越冷,气温越低,雪花晶体越xiao,在天气十分严寒时,形成的雪花晶体,其直径往往不到0.05毫米。气象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观察:当空中温度-8℃至-5℃时,形成棱柱状冰晶;当-5℃至-3℃时,形成针状冰晶;当温度为-3℃至0℃时,生成薄薄的六角板状冰晶,可见,在温度为-3℃至0℃时,雪花形状最大、最完整。在非常严寒时形成的雪花晶体反而很小,几乎肉眼看不见,只有在阳光下闪烁时,人们才能发现它们像细粉状,这种雪被称之为干雪。
◆大雪不是高寒地区的专利
8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偏暖周期,鹅毛大雪在许多地区比较少见了。在人们的
想象中,好像只有在高纬度的严寒地区,在冬季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区,才是
我们在描述冬天的寒冷时,有时爱用“鹅毛大雪”来形容。说到鹅毛大雪,往往让人想起东北的林海雪原,好像鹅毛大雪是高纬度严寒地区的产物,而实际上并不是越寒冷就越容易形成鹅毛大雪。这里我们不去细说雪花具体的形成过程,只是大概地说说形成大雪的相关因素。近年来,一些科学家查明千差万别的雪的结晶形式以及雪花的大小取决于空中气温的高低和水汽的多少。
◆雪花多次合并形成雪片
所谓的鹅毛大雪,其实并不是单个雪花,雪花从云中下降到地面,路途很长,多个雪花很容易互相攀附合并在一起,这种由许多雪花粘连在一起,甚至经过多次的合并而形成的大雪片,就是我们所说的鹅毛大雪。我们见到的从天空中降落的单个雪花晶体的直径一般为0.5至3毫米,但经过多次合并形成的大雪片,最大的直径可达15毫米左右。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
“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
大雪节气的由来
大雪(资料图片)
每年12月7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25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瑞雪兆丰年
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
睡”的农谚。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在气候正常年份,黄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已停止生长。大雪以后,江南进入隆冬时节,各地气温显著下降,常出现冰冻现象,“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就是这个时间的真实写照,但是有的年也不尽然,气温较高,无冻结现象,往往造成后期雨水多。江淮及以南地区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要注意施好腊肥,为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打好基础。华南、西南小麦进入分蘖期,应结合中耕施好分蘖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沟排水。这时天气虽冷,但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勤于检查,适时通风,不可将窖封闭太死,以免升温过高,湿度过大导致烂窖。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持较低的温度。
大雪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和低温的预报,注意防寒保暖。越冬作物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冻害。注意牲畜防冻保暖。
气象科普:鹅毛大雪是怎样形成的?
◆水汽条件对形成大雪十分重要
水汽条件越好,雪花也会越大。我们知道,长江中下游地区空中的水汽条件比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汽条件要好很多,往往冷空气南下,所带来的降雪范围和降雪量要比湿度小的北方地区要大,有时漫天飞雪,十分壮观,甚至达到暴雪级别。1955年1月在安徽省寿县和江苏省南京,一场大雪曾达到了52和51厘米的积雪深度。
◆强冷空气过程容易形成大雪
天气不冷是不可能下雪的,否则即便高空有雪,到了中低空,因为温度高于0℃,也会在空中融化,以雨水的形式落到地面。每年因我国北方较早受到冷空气
的影响,北方地区先有降雪。但我们知道,云层是孕育雪花的地方,大范围深厚的云层才是孕育大范围降雪的地方,而那些步伐稳健的寒潮或强冷空气的南下,为出现大雪、甚至局部暴雪提供了温度条件。强劲的干冷空气把大范围的暖湿空气抬升到凝结高度,制造了宽广深厚的云层,往往使我国自北向南出现万里雪飘、银装素裹的壮观景象。
但有多篇文章指出:空中的温度在0℃以下并接近0℃时,雪花的并合能力特别大,很容易使许多雪花互相联结起来,形成较大的雪片,以湿雪的形式降落下来。这一说法,进一步说明了,
在我国处在偏冷周期时,如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不仅在北方,就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大范围的大雪天气也是十分正常。80年代以来我国转入了偏暖周期,但并非说明偏暖周期的具体年份中就没有强冷空气。只要有稳健的强冷空气入侵我国,即便在深秋初冬的11月,也会出现鹅毛大雪天气,如2003年11月6至7日,北方数省市的大雪过程。
◆温度越低雪花反而越小
雪花晶体的大小,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密切相关。天气越冷,气温越低,雪花晶体越xiao,在天气十分严寒时,形成的雪花晶体,其直径往往不到0.05毫米。气象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观察:当空中温度-8℃至-5℃时,形成棱柱状冰晶;当-5℃至-3℃时,形成针状冰晶;当温度为-3℃至0℃时,生成薄薄的六角板状冰晶,可见,在温度为-3℃至0℃时,雪花形状最大、最完整。在非常严寒时形成的雪花晶体反而很小,几乎肉眼看不见,只有在阳光下闪烁时,人们才能发现它们像细粉状,这种雪被称之为干雪。
◆大雪不是高寒地区的专利
8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偏暖周期,鹅毛大雪在许多地区比较少见了。在人们的
想象中,好像只有在高纬度的严寒地区,在冬季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区,才是
我们在描述冬天的寒冷时,有时爱用“鹅毛大雪”来形容。说到鹅毛大雪,往往让人想起东北的林海雪原,好像鹅毛大雪是高纬度严寒地区的产物,而实际上并不是越寒冷就越容易形成鹅毛大雪。这里我们不去细说雪花具体的形成过程,只是大概地说说形成大雪的相关因素。近年来,一些科学家查明千差万别的雪的结晶形式以及雪花的大小取决于空中气温的高低和水汽的多少。
◆雪花多次合并形成雪片
所谓的鹅毛大雪,其实并不是单个雪花,雪花从云中下降到地面,路途很长,多个雪花很容易互相攀附合并在一起,这种由许多雪花粘连在一起,甚至经过多次的合并而形成的大雪片,就是我们所说的鹅毛大雪。我们见到的从天空中降落的单个雪花晶体的直径一般为0.5至3毫米,但经过多次合并形成的大雪片,最大的直径可达15毫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