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系列]关于"生命之轻"的对话

关于“生命之轻”的对话

——“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昆德拉”

关于昆德拉作品的翻译,韩少功和许钧两位译者各有说法

1987年,作家出版社推出韩少功和韩刚合译的昆德拉的名作——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把这位捷克作家正式带到了中国读者面前,并使昆德拉成为中国文学界的热门话题。16年后,上海译文出版社获昆德拉授权,再次翻译出版昆德拉作品,中国又一次掀起收藏、阅读昆德拉的热潮——据介绍,目前已翻译出版的昆德拉的7部书,短短几个月,累计印数便已达79万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教授翻译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他对该书书名的另译,更是引起了文学界和翻译界的广泛争论。是韩少功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好,还是许钧翻译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准确?可谓众说纷纭。今天,我们特意采访了这两位译者,于是,就有了他们这场关于“生命之轻”的对话——

您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对原文作了一些删节?

韩少功:只能说大体完整,但删掉了整个一节,不是一章,是一章中的一节。还删掉了一些敏感的语句。当时这本书在捷克还是禁书,出版社请示国家外交部门以后,只能这样做。有些性描写也不符合当时的出版审查标准。最后,还有一些错印。我们后来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译本,包括改正了初版中的匆忙出手留下的一些错译。可惜内地读者一般看不到。这个译本在海外一直卖得很好,超过了这段时期内同一本书的其他译本。

许钧:删节是可怕的事情,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不完整的东西,不完整就有可能造成误读。昆德拉的作品来中国十几年了,我读了法文本,也非常认真地读了韩少功先生的译本,也读了很多对昆德拉的介绍和评论。作为一个翻译,一切都要从文学、文本出发来把握作品。如果没有文字的真实性,所有的尝试都只能是主观性的。翻译家是个特殊的读者,一方面,他有自己理解与阅读的自由;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把文本的思想和自己的思想混淆在一起。这就要求他对原来的文本有足够的阅读理解,从文本出发,准确地根据作家的意图、文本的意义来翻译。文学翻译是历史的奇遇,也是灵魂的交融和沟通。要翻译一部书,首先要与原作者有共鸣,然后把他的声音通过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显然对罗曼·罗兰有一种深刻的理解。

您认为译作与原作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您理解中的昆德拉是怎样的?

韩少功:翻译是戴着镣铐的跳舞,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在一种新的语言文化环境里进行创造。翻译任何书都是一样的。前人说过,翻译不是Production,而是reproduction,意思是说:翻译不是原产,是再造。

许钧:我理解中的昆德拉对哲学具有深刻的思考,并有宽阔的文化视野,有对小说技巧的革新,而且他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昆德拉在中国很“热”。现在,政治、历史条件都变化了,为什么昆德拉依然很“热”?

韩少功:昆德拉在国外也有较大的影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作家,也是个有争议的作家,尤其是他的后期作品,似乎受到的负面评价比较多。他在中国上世纪90年代风行一时,恐怕有多种原因。其中他对集权政治的反思,对于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来说,可能感到比较贴近和亲切。这大概是原因之一。

许钧:不同时代对一个作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昆德拉也被多重理解了。比如他对哲学问题、生命问题的看法,放在小说中来讨论,是一种新的尝试;他叙述的方式有很多革新,比如音乐与文字相结合。董强在《读书》上发表的《昆德拉的欧洲之旅》一文,非常明确地说昆德拉以小说的杠杆抬起来了整个欧洲的文化。这种多种角度阅读的可能性,正好表明了昆德拉本身的重要价值。整个20世纪,从国外介绍到中国的小说家中,没有一个像昆德拉这样具有如此多的可能性。多种可能性构成了他作品中多个层次的力量。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诗意与哲学的结合,音乐、宗教以及小说技巧的结合,赋予小说极大的丰富性。

您翻译的作品自己是否满意?有没有什么遗憾?

韩少功:像自己的创作一样,任何翻译也都会有遗憾的吧?文学是没有完美和止境的。

许钧:十几年来,全世界有很多昆德作品的译本,也有很多对他的不同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个积累的过程。像电影一样,翻译也是遗憾的艺术,比如对于有些字词、句子结构前后的把握,还有文字艺术等方面的探索是永远的课题,它是没有止境的。没有止境就会有遗憾。我希望读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些同行也能提出意见,这样我就会去修改。这种遗憾不仅是我的,它也是所有翻艺术的遗憾,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您是出于什么考虑翻译这本书的?翻译中您最注重什么?

韩少功:主要是因为他的这本小说写得好,眼界和技巧都有过人之处。中国与捷克是两个很不同的国家,但都经历过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看看捷克作家怎样感受和表达他们的生活,对中国作家和读者是有启发的。这就是我当时的考虑,很简单。翻译中,我比较看重昆德拉的哲学思辨和文体变化能力,他对政治和性的思考及其表达,倒是让我觉得一般,甚至也有牵强附会之弊。我在法国看过由这本书改编的电影,我发现电影将书中整整一章割掉了,结果哲学性被削弱,冷战政治色彩加强。我想昆德拉先生对这种改编应该是很不满意的。

许钧:翻译作为艺术,要以“信”为本,求真求美,这是我的原则。翻译不是文字的简单转换,而是艺术的再创造。翻译既有对其本身的要求,比如对两种语言的深刻把握,又有对出发语(原文)与目的语(中文)之间的把握。

这两次翻译的书名不一样,韩少功的译本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许钧的译本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你们分别是出于什么考虑?

韩少功:Being是形而上的中心词,它曾经被译成“存在”、“生命”、“是”……前人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把它译成“活着”,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台词:“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我译昆德拉也参照此法,于是有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但这些译法都不确切。Being的确切意思为“是”。若按鲁迅先生提倡的硬译,哈姆雷特那句台词应该是:“是还是不是,这是个问题。”昆德拉的书名也应该改成《关于是的不能承受之轻》。中国人当然不习惯这样说话,尤其不怎么关切这个“是”字。

许钧:这部小说名无论英文还是法文本,都是所有格,就是“生命之轻”,“生命”是修饰“轻”的,

“中”与“的”之间是有差异的。比如“生命的长与短”与“生命中的长与短”之间的差异,是完全不一样的。根据法文的表述,我认为是“生命的轻”而不是“生命中的轻”。当然还要考虑不同的文化传统,读者对文字意义的接受有不同。书名的翻译是很重要的,但只有在阅读作品本身之后,才会对名字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名字不同,给大家提供的阅读可能性也会不同。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国真正的流传,在于广大读者本身,我们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一部作品的完成就意味着作者的死去,但它在读者的阅读中复活。

韩少功说过,“我们力求原创作品彰显独立精神还原文字之美”,“不能理解昆德拉,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昆德拉”,那么你们各自理解的昆德拉是什么样的?如今许钧的重译本与当年韩少功的译本到底有什么区别?

韩少功:许钧先生最近给我来电话,要把他的译作赠送一本给我,但我还没有收到,因此无法进行比较。他是有经验的法文专家,我相信他会译好。当然,他是从法译本再译的,会受到法译者的影响,正像我也会受到英译者的影响一样。

许钧:不同的是:第一,我依据的版本不同。韩少功依据的是英译本,而我则是从法文译过来的;第二,历史、社会、环境、文化语境等为我们提供的可能性和自由空间不同。韩少功译得比我早,在那个时候为他提供的自由度不多;第三,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表达是不一样的。比如句子节奏、音韵的把握上都有差别。有了不同的版本,大家才可以去比较,才会有多种体验的可能性。

关于“生命之轻”的对话

——“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昆德拉”

关于昆德拉作品的翻译,韩少功和许钧两位译者各有说法

1987年,作家出版社推出韩少功和韩刚合译的昆德拉的名作——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把这位捷克作家正式带到了中国读者面前,并使昆德拉成为中国文学界的热门话题。16年后,上海译文出版社获昆德拉授权,再次翻译出版昆德拉作品,中国又一次掀起收藏、阅读昆德拉的热潮——据介绍,目前已翻译出版的昆德拉的7部书,短短几个月,累计印数便已达79万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教授翻译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他对该书书名的另译,更是引起了文学界和翻译界的广泛争论。是韩少功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好,还是许钧翻译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准确?可谓众说纷纭。今天,我们特意采访了这两位译者,于是,就有了他们这场关于“生命之轻”的对话——

您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对原文作了一些删节?

韩少功:只能说大体完整,但删掉了整个一节,不是一章,是一章中的一节。还删掉了一些敏感的语句。当时这本书在捷克还是禁书,出版社请示国家外交部门以后,只能这样做。有些性描写也不符合当时的出版审查标准。最后,还有一些错印。我们后来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译本,包括改正了初版中的匆忙出手留下的一些错译。可惜内地读者一般看不到。这个译本在海外一直卖得很好,超过了这段时期内同一本书的其他译本。

许钧:删节是可怕的事情,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不完整的东西,不完整就有可能造成误读。昆德拉的作品来中国十几年了,我读了法文本,也非常认真地读了韩少功先生的译本,也读了很多对昆德拉的介绍和评论。作为一个翻译,一切都要从文学、文本出发来把握作品。如果没有文字的真实性,所有的尝试都只能是主观性的。翻译家是个特殊的读者,一方面,他有自己理解与阅读的自由;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把文本的思想和自己的思想混淆在一起。这就要求他对原来的文本有足够的阅读理解,从文本出发,准确地根据作家的意图、文本的意义来翻译。文学翻译是历史的奇遇,也是灵魂的交融和沟通。要翻译一部书,首先要与原作者有共鸣,然后把他的声音通过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显然对罗曼·罗兰有一种深刻的理解。

您认为译作与原作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您理解中的昆德拉是怎样的?

韩少功:翻译是戴着镣铐的跳舞,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在一种新的语言文化环境里进行创造。翻译任何书都是一样的。前人说过,翻译不是Production,而是reproduction,意思是说:翻译不是原产,是再造。

许钧:我理解中的昆德拉对哲学具有深刻的思考,并有宽阔的文化视野,有对小说技巧的革新,而且他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昆德拉在中国很“热”。现在,政治、历史条件都变化了,为什么昆德拉依然很“热”?

韩少功:昆德拉在国外也有较大的影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作家,也是个有争议的作家,尤其是他的后期作品,似乎受到的负面评价比较多。他在中国上世纪90年代风行一时,恐怕有多种原因。其中他对集权政治的反思,对于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来说,可能感到比较贴近和亲切。这大概是原因之一。

许钧:不同时代对一个作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昆德拉也被多重理解了。比如他对哲学问题、生命问题的看法,放在小说中来讨论,是一种新的尝试;他叙述的方式有很多革新,比如音乐与文字相结合。董强在《读书》上发表的《昆德拉的欧洲之旅》一文,非常明确地说昆德拉以小说的杠杆抬起来了整个欧洲的文化。这种多种角度阅读的可能性,正好表明了昆德拉本身的重要价值。整个20世纪,从国外介绍到中国的小说家中,没有一个像昆德拉这样具有如此多的可能性。多种可能性构成了他作品中多个层次的力量。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诗意与哲学的结合,音乐、宗教以及小说技巧的结合,赋予小说极大的丰富性。

您翻译的作品自己是否满意?有没有什么遗憾?

韩少功:像自己的创作一样,任何翻译也都会有遗憾的吧?文学是没有完美和止境的。

许钧:十几年来,全世界有很多昆德作品的译本,也有很多对他的不同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个积累的过程。像电影一样,翻译也是遗憾的艺术,比如对于有些字词、句子结构前后的把握,还有文字艺术等方面的探索是永远的课题,它是没有止境的。没有止境就会有遗憾。我希望读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些同行也能提出意见,这样我就会去修改。这种遗憾不仅是我的,它也是所有翻艺术的遗憾,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您是出于什么考虑翻译这本书的?翻译中您最注重什么?

韩少功:主要是因为他的这本小说写得好,眼界和技巧都有过人之处。中国与捷克是两个很不同的国家,但都经历过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看看捷克作家怎样感受和表达他们的生活,对中国作家和读者是有启发的。这就是我当时的考虑,很简单。翻译中,我比较看重昆德拉的哲学思辨和文体变化能力,他对政治和性的思考及其表达,倒是让我觉得一般,甚至也有牵强附会之弊。我在法国看过由这本书改编的电影,我发现电影将书中整整一章割掉了,结果哲学性被削弱,冷战政治色彩加强。我想昆德拉先生对这种改编应该是很不满意的。

许钧:翻译作为艺术,要以“信”为本,求真求美,这是我的原则。翻译不是文字的简单转换,而是艺术的再创造。翻译既有对其本身的要求,比如对两种语言的深刻把握,又有对出发语(原文)与目的语(中文)之间的把握。

这两次翻译的书名不一样,韩少功的译本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许钧的译本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你们分别是出于什么考虑?

韩少功:Being是形而上的中心词,它曾经被译成“存在”、“生命”、“是”……前人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把它译成“活着”,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台词:“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我译昆德拉也参照此法,于是有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但这些译法都不确切。Being的确切意思为“是”。若按鲁迅先生提倡的硬译,哈姆雷特那句台词应该是:“是还是不是,这是个问题。”昆德拉的书名也应该改成《关于是的不能承受之轻》。中国人当然不习惯这样说话,尤其不怎么关切这个“是”字。

许钧:这部小说名无论英文还是法文本,都是所有格,就是“生命之轻”,“生命”是修饰“轻”的,

“中”与“的”之间是有差异的。比如“生命的长与短”与“生命中的长与短”之间的差异,是完全不一样的。根据法文的表述,我认为是“生命的轻”而不是“生命中的轻”。当然还要考虑不同的文化传统,读者对文字意义的接受有不同。书名的翻译是很重要的,但只有在阅读作品本身之后,才会对名字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名字不同,给大家提供的阅读可能性也会不同。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国真正的流传,在于广大读者本身,我们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一部作品的完成就意味着作者的死去,但它在读者的阅读中复活。

韩少功说过,“我们力求原创作品彰显独立精神还原文字之美”,“不能理解昆德拉,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昆德拉”,那么你们各自理解的昆德拉是什么样的?如今许钧的重译本与当年韩少功的译本到底有什么区别?

韩少功:许钧先生最近给我来电话,要把他的译作赠送一本给我,但我还没有收到,因此无法进行比较。他是有经验的法文专家,我相信他会译好。当然,他是从法译本再译的,会受到法译者的影响,正像我也会受到英译者的影响一样。

许钧:不同的是:第一,我依据的版本不同。韩少功依据的是英译本,而我则是从法文译过来的;第二,历史、社会、环境、文化语境等为我们提供的可能性和自由空间不同。韩少功译得比我早,在那个时候为他提供的自由度不多;第三,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表达是不一样的。比如句子节奏、音韵的把握上都有差别。有了不同的版本,大家才可以去比较,才会有多种体验的可能性。


相关内容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经典语录
  •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米兰 昆德 ...

  • [米兰·昆德拉系列]being存在与kitsch媚俗
  • Being(存在)与kitsch(媚俗) 许钧:翻译中要做到忠实是十分困难的,这部小说题目的翻译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昆德拉的法译本用的是"être"一词,英译本用的是"being",这是一个哲学概念,可译为"存在",在该书的第4页,作者就用 ...

  • 适合大学生看的书籍推荐及理由
  • 适合大学生看的书籍推荐及理由[史上最完整的大学生书单] 也许你正在苦于找不到一份靠谱的书单,也许你荒废了大部分时间在谈恋爱.玩游戏或者瞎扯淡,没关系,只要看了下面的书,你就会受益一辈子,属于一辈子不可不看的书.包含人生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1.经典大学生人生规划的书籍: <成长比成功重要> ...

  • [百家姓]等
  • 如果有时候你摸着方向盘,会忽然恍惚的想到自己曾经骑过的那辆自行车,那么这本有关怀旧的书,会让你感觉到记忆的温暖. 书名:<百家姓> 作者:杨葵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2月 这些文章都很短,写的时间跨度却挺长,三四年了. 三四年前某一天,我去理发.进了店,脱外套,小 ...

  • 米兰.昆德拉
  •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 概述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1948年,到首都布拉格读大学.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 ...

  • 推荐好看的书
  • 推荐好看的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 米兰・昆德拉 读的理由: 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 ...

  • 重读,米兰·昆德拉
  • 有限的我们如何相爱 第一次读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已经是多年前的事.那时读这本��,完全是围绕如下几个关键词进行的:政治.哲学.性.这三个词,几乎可以说是昆德拉小说的标记.不久前,我重读了这本书,更吸引我的却是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把这本书当作是爱情小说来读,其实也未尝不可,根 ...

  • 米兰·昆德拉名言
  • 米兰·昆德拉,捷克语录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远离大地,变成一个半真的存在.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一切选择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难 ...

  • 无尽的背叛
  • 摘要 米兰·昆德拉是当代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尤为引人注目.<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其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昆德拉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生存价值问题及对价值背叛所引发的悲剧.本文从价值背叛出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