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之轻”的对话
——“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昆德拉”
关于昆德拉作品的翻译,韩少功和许钧两位译者各有说法
1987年,作家出版社推出韩少功和韩刚合译的昆德拉的名作——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把这位捷克作家正式带到了中国读者面前,并使昆德拉成为中国文学界的热门话题。16年后,上海译文出版社获昆德拉授权,再次翻译出版昆德拉作品,中国又一次掀起收藏、阅读昆德拉的热潮——据介绍,目前已翻译出版的昆德拉的7部书,短短几个月,累计印数便已达79万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教授翻译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他对该书书名的另译,更是引起了文学界和翻译界的广泛争论。是韩少功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好,还是许钧翻译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准确?可谓众说纷纭。今天,我们特意采访了这两位译者,于是,就有了他们这场关于“生命之轻”的对话——
您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对原文作了一些删节?
韩少功:只能说大体完整,但删掉了整个一节,不是一章,是一章中的一节。还删掉了一些敏感的语句。当时这本书在捷克还是禁书,出版社请示国家外交部门以后,只能这样做。有些性描写也不符合当时的出版审查标准。最后,还有一些错印。我们后来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译本,包括改正了初版中的匆忙出手留下的一些错译。可惜内地读者一般看不到。这个译本在海外一直卖得很好,超过了这段时期内同一本书的其他译本。
许钧:删节是可怕的事情,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不完整的东西,不完整就有可能造成误读。昆德拉的作品来中国十几年了,我读了法文本,也非常认真地读了韩少功先生的译本,也读了很多对昆德拉的介绍和评论。作为一个翻译,一切都要从文学、文本出发来把握作品。如果没有文字的真实性,所有的尝试都只能是主观性的。翻译家是个特殊的读者,一方面,他有自己理解与阅读的自由;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把文本的思想和自己的思想混淆在一起。这就要求他对原来的文本有足够的阅读理解,从文本出发,准确地根据作家的意图、文本的意义来翻译。文学翻译是历史的奇遇,也是灵魂的交融和沟通。要翻译一部书,首先要与原作者有共鸣,然后把他的声音通过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显然对罗曼·罗兰有一种深刻的理解。
您认为译作与原作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您理解中的昆德拉是怎样的?
韩少功:翻译是戴着镣铐的跳舞,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在一种新的语言文化环境里进行创造。翻译任何书都是一样的。前人说过,翻译不是Production,而是reproduction,意思是说:翻译不是原产,是再造。
许钧:我理解中的昆德拉对哲学具有深刻的思考,并有宽阔的文化视野,有对小说技巧的革新,而且他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昆德拉在中国很“热”。现在,政治、历史条件都变化了,为什么昆德拉依然很“热”?
韩少功:昆德拉在国外也有较大的影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作家,也是个有争议的作家,尤其是他的后期作品,似乎受到的负面评价比较多。他在中国上世纪90年代风行一时,恐怕有多种原因。其中他对集权政治的反思,对于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来说,可能感到比较贴近和亲切。这大概是原因之一。
许钧:不同时代对一个作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昆德拉也被多重理解了。比如他对哲学问题、生命问题的看法,放在小说中来讨论,是一种新的尝试;他叙述的方式有很多革新,比如音乐与文字相结合。董强在《读书》上发表的《昆德拉的欧洲之旅》一文,非常明确地说昆德拉以小说的杠杆抬起来了整个欧洲的文化。这种多种角度阅读的可能性,正好表明了昆德拉本身的重要价值。整个20世纪,从国外介绍到中国的小说家中,没有一个像昆德拉这样具有如此多的可能性。多种可能性构成了他作品中多个层次的力量。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诗意与哲学的结合,音乐、宗教以及小说技巧的结合,赋予小说极大的丰富性。
您翻译的作品自己是否满意?有没有什么遗憾?
韩少功:像自己的创作一样,任何翻译也都会有遗憾的吧?文学是没有完美和止境的。
许钧:十几年来,全世界有很多昆德作品的译本,也有很多对他的不同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个积累的过程。像电影一样,翻译也是遗憾的艺术,比如对于有些字词、句子结构前后的把握,还有文字艺术等方面的探索是永远的课题,它是没有止境的。没有止境就会有遗憾。我希望读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些同行也能提出意见,这样我就会去修改。这种遗憾不仅是我的,它也是所有翻艺术的遗憾,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您是出于什么考虑翻译这本书的?翻译中您最注重什么?
韩少功:主要是因为他的这本小说写得好,眼界和技巧都有过人之处。中国与捷克是两个很不同的国家,但都经历过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看看捷克作家怎样感受和表达他们的生活,对中国作家和读者是有启发的。这就是我当时的考虑,很简单。翻译中,我比较看重昆德拉的哲学思辨和文体变化能力,他对政治和性的思考及其表达,倒是让我觉得一般,甚至也有牵强附会之弊。我在法国看过由这本书改编的电影,我发现电影将书中整整一章割掉了,结果哲学性被削弱,冷战政治色彩加强。我想昆德拉先生对这种改编应该是很不满意的。
许钧:翻译作为艺术,要以“信”为本,求真求美,这是我的原则。翻译不是文字的简单转换,而是艺术的再创造。翻译既有对其本身的要求,比如对两种语言的深刻把握,又有对出发语(原文)与目的语(中文)之间的把握。
这两次翻译的书名不一样,韩少功的译本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许钧的译本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你们分别是出于什么考虑?
韩少功:Being是形而上的中心词,它曾经被译成“存在”、“生命”、“是”……前人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把它译成“活着”,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台词:“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我译昆德拉也参照此法,于是有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但这些译法都不确切。Being的确切意思为“是”。若按鲁迅先生提倡的硬译,哈姆雷特那句台词应该是:“是还是不是,这是个问题。”昆德拉的书名也应该改成《关于是的不能承受之轻》。中国人当然不习惯这样说话,尤其不怎么关切这个“是”字。
许钧:这部小说名无论英文还是法文本,都是所有格,就是“生命之轻”,“生命”是修饰“轻”的,
“中”与“的”之间是有差异的。比如“生命的长与短”与“生命中的长与短”之间的差异,是完全不一样的。根据法文的表述,我认为是“生命的轻”而不是“生命中的轻”。当然还要考虑不同的文化传统,读者对文字意义的接受有不同。书名的翻译是很重要的,但只有在阅读作品本身之后,才会对名字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名字不同,给大家提供的阅读可能性也会不同。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国真正的流传,在于广大读者本身,我们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一部作品的完成就意味着作者的死去,但它在读者的阅读中复活。
韩少功说过,“我们力求原创作品彰显独立精神还原文字之美”,“不能理解昆德拉,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昆德拉”,那么你们各自理解的昆德拉是什么样的?如今许钧的重译本与当年韩少功的译本到底有什么区别?
韩少功:许钧先生最近给我来电话,要把他的译作赠送一本给我,但我还没有收到,因此无法进行比较。他是有经验的法文专家,我相信他会译好。当然,他是从法译本再译的,会受到法译者的影响,正像我也会受到英译者的影响一样。
许钧:不同的是:第一,我依据的版本不同。韩少功依据的是英译本,而我则是从法文译过来的;第二,历史、社会、环境、文化语境等为我们提供的可能性和自由空间不同。韩少功译得比我早,在那个时候为他提供的自由度不多;第三,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表达是不一样的。比如句子节奏、音韵的把握上都有差别。有了不同的版本,大家才可以去比较,才会有多种体验的可能性。
关于“生命之轻”的对话
——“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昆德拉”
关于昆德拉作品的翻译,韩少功和许钧两位译者各有说法
1987年,作家出版社推出韩少功和韩刚合译的昆德拉的名作——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把这位捷克作家正式带到了中国读者面前,并使昆德拉成为中国文学界的热门话题。16年后,上海译文出版社获昆德拉授权,再次翻译出版昆德拉作品,中国又一次掀起收藏、阅读昆德拉的热潮——据介绍,目前已翻译出版的昆德拉的7部书,短短几个月,累计印数便已达79万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教授翻译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他对该书书名的另译,更是引起了文学界和翻译界的广泛争论。是韩少功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好,还是许钧翻译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准确?可谓众说纷纭。今天,我们特意采访了这两位译者,于是,就有了他们这场关于“生命之轻”的对话——
您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对原文作了一些删节?
韩少功:只能说大体完整,但删掉了整个一节,不是一章,是一章中的一节。还删掉了一些敏感的语句。当时这本书在捷克还是禁书,出版社请示国家外交部门以后,只能这样做。有些性描写也不符合当时的出版审查标准。最后,还有一些错印。我们后来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译本,包括改正了初版中的匆忙出手留下的一些错译。可惜内地读者一般看不到。这个译本在海外一直卖得很好,超过了这段时期内同一本书的其他译本。
许钧:删节是可怕的事情,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不完整的东西,不完整就有可能造成误读。昆德拉的作品来中国十几年了,我读了法文本,也非常认真地读了韩少功先生的译本,也读了很多对昆德拉的介绍和评论。作为一个翻译,一切都要从文学、文本出发来把握作品。如果没有文字的真实性,所有的尝试都只能是主观性的。翻译家是个特殊的读者,一方面,他有自己理解与阅读的自由;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把文本的思想和自己的思想混淆在一起。这就要求他对原来的文本有足够的阅读理解,从文本出发,准确地根据作家的意图、文本的意义来翻译。文学翻译是历史的奇遇,也是灵魂的交融和沟通。要翻译一部书,首先要与原作者有共鸣,然后把他的声音通过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显然对罗曼·罗兰有一种深刻的理解。
您认为译作与原作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您理解中的昆德拉是怎样的?
韩少功:翻译是戴着镣铐的跳舞,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在一种新的语言文化环境里进行创造。翻译任何书都是一样的。前人说过,翻译不是Production,而是reproduction,意思是说:翻译不是原产,是再造。
许钧:我理解中的昆德拉对哲学具有深刻的思考,并有宽阔的文化视野,有对小说技巧的革新,而且他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昆德拉在中国很“热”。现在,政治、历史条件都变化了,为什么昆德拉依然很“热”?
韩少功:昆德拉在国外也有较大的影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作家,也是个有争议的作家,尤其是他的后期作品,似乎受到的负面评价比较多。他在中国上世纪90年代风行一时,恐怕有多种原因。其中他对集权政治的反思,对于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来说,可能感到比较贴近和亲切。这大概是原因之一。
许钧:不同时代对一个作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昆德拉也被多重理解了。比如他对哲学问题、生命问题的看法,放在小说中来讨论,是一种新的尝试;他叙述的方式有很多革新,比如音乐与文字相结合。董强在《读书》上发表的《昆德拉的欧洲之旅》一文,非常明确地说昆德拉以小说的杠杆抬起来了整个欧洲的文化。这种多种角度阅读的可能性,正好表明了昆德拉本身的重要价值。整个20世纪,从国外介绍到中国的小说家中,没有一个像昆德拉这样具有如此多的可能性。多种可能性构成了他作品中多个层次的力量。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诗意与哲学的结合,音乐、宗教以及小说技巧的结合,赋予小说极大的丰富性。
您翻译的作品自己是否满意?有没有什么遗憾?
韩少功:像自己的创作一样,任何翻译也都会有遗憾的吧?文学是没有完美和止境的。
许钧:十几年来,全世界有很多昆德作品的译本,也有很多对他的不同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个积累的过程。像电影一样,翻译也是遗憾的艺术,比如对于有些字词、句子结构前后的把握,还有文字艺术等方面的探索是永远的课题,它是没有止境的。没有止境就会有遗憾。我希望读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些同行也能提出意见,这样我就会去修改。这种遗憾不仅是我的,它也是所有翻艺术的遗憾,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您是出于什么考虑翻译这本书的?翻译中您最注重什么?
韩少功:主要是因为他的这本小说写得好,眼界和技巧都有过人之处。中国与捷克是两个很不同的国家,但都经历过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看看捷克作家怎样感受和表达他们的生活,对中国作家和读者是有启发的。这就是我当时的考虑,很简单。翻译中,我比较看重昆德拉的哲学思辨和文体变化能力,他对政治和性的思考及其表达,倒是让我觉得一般,甚至也有牵强附会之弊。我在法国看过由这本书改编的电影,我发现电影将书中整整一章割掉了,结果哲学性被削弱,冷战政治色彩加强。我想昆德拉先生对这种改编应该是很不满意的。
许钧:翻译作为艺术,要以“信”为本,求真求美,这是我的原则。翻译不是文字的简单转换,而是艺术的再创造。翻译既有对其本身的要求,比如对两种语言的深刻把握,又有对出发语(原文)与目的语(中文)之间的把握。
这两次翻译的书名不一样,韩少功的译本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许钧的译本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你们分别是出于什么考虑?
韩少功:Being是形而上的中心词,它曾经被译成“存在”、“生命”、“是”……前人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把它译成“活着”,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台词:“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我译昆德拉也参照此法,于是有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但这些译法都不确切。Being的确切意思为“是”。若按鲁迅先生提倡的硬译,哈姆雷特那句台词应该是:“是还是不是,这是个问题。”昆德拉的书名也应该改成《关于是的不能承受之轻》。中国人当然不习惯这样说话,尤其不怎么关切这个“是”字。
许钧:这部小说名无论英文还是法文本,都是所有格,就是“生命之轻”,“生命”是修饰“轻”的,
“中”与“的”之间是有差异的。比如“生命的长与短”与“生命中的长与短”之间的差异,是完全不一样的。根据法文的表述,我认为是“生命的轻”而不是“生命中的轻”。当然还要考虑不同的文化传统,读者对文字意义的接受有不同。书名的翻译是很重要的,但只有在阅读作品本身之后,才会对名字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名字不同,给大家提供的阅读可能性也会不同。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国真正的流传,在于广大读者本身,我们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一部作品的完成就意味着作者的死去,但它在读者的阅读中复活。
韩少功说过,“我们力求原创作品彰显独立精神还原文字之美”,“不能理解昆德拉,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昆德拉”,那么你们各自理解的昆德拉是什么样的?如今许钧的重译本与当年韩少功的译本到底有什么区别?
韩少功:许钧先生最近给我来电话,要把他的译作赠送一本给我,但我还没有收到,因此无法进行比较。他是有经验的法文专家,我相信他会译好。当然,他是从法译本再译的,会受到法译者的影响,正像我也会受到英译者的影响一样。
许钧:不同的是:第一,我依据的版本不同。韩少功依据的是英译本,而我则是从法文译过来的;第二,历史、社会、环境、文化语境等为我们提供的可能性和自由空间不同。韩少功译得比我早,在那个时候为他提供的自由度不多;第三,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表达是不一样的。比如句子节奏、音韵的把握上都有差别。有了不同的版本,大家才可以去比较,才会有多种体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