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与常见疾病
预防课论文
课程名称:生活方法与常见疾病预防
论文名称:心血管疾病的戒烟干预
学生姓名: 学生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22日
心血管疾病的戒烟干预
[摘要]
吸烟的危害,尽人皆知。全世界每年因吸烟死亡达250万人之多,烟是人类第一杀手。如今多数人已知吸烟与肺癌的密切关系,但却对吸烟与心血管疾病的联系关注不够。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吸烟人群,而积极指导患者戒烟对于降低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预防心血管疾病从戒烟开始。自觉养成不吸烟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也是一种高尚公共卫生道德的体现。
[关键词] 吸烟 心血管疾病 戒烟 预防
正文
1、 吸烟的危害
1.1 香烟的成分
1.1.1尼古丁
香烟烟雾中极活跃的物质, 毒性极大, 而且作用迅速。40-60毫克的尼古丁具有与氰化物同样的杀伤力, 能置人于死地。尼古丁是令人产生依赖成瘾的主要物质之一。
1.1.2焦油
在点燃香烟时产生, 其性质与沥青并无多大差别。有分析表明, 焦油中约含有5000种有机和无机的化学物质, 是导致癌症的元凶。
1.1.3亚硝胺
亚硝胺是一种极强的致癌物质。烟草在发酵过程中以及在点燃时会产生一种烟草特异的亚硝胺。
1.1.4 一氧化碳
吸烟时, 烟丝并不能完全燃烧, 因此会有较多的一氧化碳产生。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 影响心血管的血氧供应, 促进胆固醇增高, 也可以间接影响某些肿瘤的形成。
1.1.5放射性物质
烟草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 其中以钋210最为危险, 它可以放出α射线。
1.1.6其他有害及致癌物质
除了上述有害物质之外, 香烟中的有害物质还有苯并芘, 这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另外烟中的金属镉、联苯胺、氯乙烯等, 对癌细胞的形成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2 从数字看吸烟危害
在2011年5月26日在北京发布的《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我国以3亿吸烟者成为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最大的烟草消费国。此外,我国有7.4亿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公众健康在公共场所得不到有效保障。
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目前有烟民约13亿人,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和烟草有关的疾病。烟草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杀手。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20倍,死于冠心并的危险大2-3倍,增加肺癌发病率20倍。全球每10秒钟就有一人因吸烟而提早离开人间 。
2、 心血管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2.1 心血管疾病的五大危险病因
心血管疾病五大危险病因包括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在内的突发事件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即脂肪物质(如胆固醇,血小板和细胞碎片) 在供应心脑的动脉血管壁的慢性沉积。
心血管病每年导致1750万人死亡。每年有760万人死于心脏病,570万人死于脑卒中。预计到2020年,全球因CVD 死亡人数将达2500万人。因此,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全球心血管
疾病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如何通过有效的干预手段,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已经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据最新研究显示,心血管高危患者新增保护手段,可通过药物干预,有效预防心血管导致的死亡、致残。
全球大约1/3的人死于心血管, 它已经跃居第一位的死因。心血管疾病(CVD)是一大类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总称,包括冠心病(CHD),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周围血管病(PVD)。CVD 的定义也包括其他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由于风湿热对心脏造成的损伤) 和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 。CVD 与心肌梗死,心绞痛和脑卒中都有联系。
心血管疾病五大危险病因包括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在内的突发事件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即脂肪物质(如胆固醇,血小板和细胞碎片) 在供应心脑的动脉血管壁的慢性沉积。堆积物形成局部损伤或粥样斑块。随时间推移,这些局部损伤逐渐增大增厚,致使血管
【1】 管径变细,减少了通过血管的血流量。血管也变得僵硬,弹性降低。
此外,研究表明,全球大约75%的CVD 是由传统的危险因素造成的,包括肥胖,缺乏体育锻炼以及吸烟。在发达国家至少三分之一的CVD 是由以下5种危险因素之一造成的:烟草,酒精,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
2.2 心血管病的临床表现
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位于胸腔的中部,由一间隔分为左右两心血管疾病个腔室,每个腔室又分为位于上部的心房和下部的心室两部分。心房收集入心血液,心室射血出心。心室的进口和出口都有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心脏的主要功能是给躯体供氧和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等) 。简言之,心脏是通过从躯体收集乏氧血液,并将其泵入肺,在经过充分气体交换后,心脏将富氧血液泵到全身组织器官来完成其功能。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实际上,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学家、胸部外科医生、血管外科医生、神经学家及介入性放射学家
【2】来治疗。
患有心血管病的患者早期可以完全没有症状, 而出现症状时(往往是急性起病或病情有所发展) 才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也是临床医生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
心血管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胸痛、乏力、气短、心悸、昏厥、猝死、水肿、恶心以及头痛等。
呼吸困难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呼吸次数增多,动作快而幅度加大。
紫绀(cyanosis)是体征,指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体内还原血红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 绝对值超过5g%(6~7vol%的不饱和度) 。紫绀的机制为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及血液淤滞。有中心型及周边型两种。
眩晕(vertigo)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及摇晃,眩晕发作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晕厥(syncope)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导致大脑皮质一过性功能障碍,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病征。在发生意识丧失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心悸(Palpitation)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3、 吸烟促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
3.1 内皮功能紊乱
吸烟诱发内皮细胞表达促凝活性,引起内皮凝血功能紊乱。生理情况下,内皮细胞通过表达血栓调节蛋白(Tm )、HSP 、以及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激活物等,而具有抗凝活性。暴露
【3】于卷烟烟雾后,内皮细胞被激活,而表达组织因子(TF )、vWF ,具有促凝活性。
3.2 血栓生成增加
3.3炎症反应加强
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有重要作用。白细胞增多不仅被视为全身炎症反应的标志之一,而且可使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3.4氧化修饰
吸烟增加了氧化修饰,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加剧动脉粥样硬化。
4、 戒烟与心血管病的预防
4.1戒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益处
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吸烟人群,而积极指导患者戒烟对于降低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表明,戒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
【4】率。众多的随访10年以上的观察性研究同样得出了戒烟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的结论。戒烟2-3年内,心肌梗死风险可降低到非吸烟者的水平。无论吸烟量的多少与
【5】吸烟时间的长短,心肌梗塞风险都有所降低。戒烟开始越早,心血管疾病收益越明显。
4.2 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4.2. 1戒除不良嗜好与不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与方式。
有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参加健身运动,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减缓肌肉萎缩,防止肥胖,增强心脏功能。
4.2.2坚持低脂膳食,改变高脂肪饮食习惯。
据某大城市对330万居民饮食习惯调查,近20年来,粮食、薯类、豆类食物从以往占三分之二,下降至占三分之一;而肉类和油脂食品上升近10倍,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物油83克,远远超过了正常需要25~35克的水平。
4.2.3饮食多样化,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正常人的血液呈弱碱性,其pH 值7.35~7.45,可保持血管柔软。如果饮食中酸性食物过多,碱性食物太少,会破坏体内酸碱平衡。食物的酸碱性与其口感味道截然不同。食物在体内消化分解后,含钠、钾、钙元素多的食物称为碱性食物,如豆类、奶类、蛋清、水果、
【】蔬菜、海带、茶叶等等;酸性食物,如面粉、大米、肉类、糖、禽、鱼虾等等6。
4.2.4每年做体格检查,接种适宜疫苗。
每年做体格检查,得到健康指导,也利于早期发现病患。并且要接种适宜的疫苗,对于体弱者及老年人,还应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以及国内外在研制中的感冒疫苗、SARS 疫苗,增强免疫能力,预防多种感染,保护心脏和血管,减少心血管疾病危害。
参考文献:
[1]孙冬玲. 吸烟与血压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综合作用
[EB/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23-2010135704.htm,2009/2011
[2] 刘梅颜. 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07[EB/OL].
http://www.jsdyyy.com/ReadNews.asp?NewsID=1713,2008-06-15/2011-12-10.
[3]郑兴. 戒烟与心血管病防治最佳策略[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ceac1914866fb84ae45c8dd8.html,2007-08-01/2011-12-10.
[4]张平. 无烟离我们还有多远[N].西海都市报,2008-5-5(8).
[5]孔祥瑞. 心血管疾病病因新探[J].自然杂志,1982, (1):15-18.
[6]张子彬. 吸烟与心血管病的关系[J].现代医学,1979, (2):10-12.
生活方式与常见疾病
预防课论文
课程名称:生活方法与常见疾病预防
论文名称:心血管疾病的戒烟干预
学生姓名: 学生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22日
心血管疾病的戒烟干预
[摘要]
吸烟的危害,尽人皆知。全世界每年因吸烟死亡达250万人之多,烟是人类第一杀手。如今多数人已知吸烟与肺癌的密切关系,但却对吸烟与心血管疾病的联系关注不够。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吸烟人群,而积极指导患者戒烟对于降低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预防心血管疾病从戒烟开始。自觉养成不吸烟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也是一种高尚公共卫生道德的体现。
[关键词] 吸烟 心血管疾病 戒烟 预防
正文
1、 吸烟的危害
1.1 香烟的成分
1.1.1尼古丁
香烟烟雾中极活跃的物质, 毒性极大, 而且作用迅速。40-60毫克的尼古丁具有与氰化物同样的杀伤力, 能置人于死地。尼古丁是令人产生依赖成瘾的主要物质之一。
1.1.2焦油
在点燃香烟时产生, 其性质与沥青并无多大差别。有分析表明, 焦油中约含有5000种有机和无机的化学物质, 是导致癌症的元凶。
1.1.3亚硝胺
亚硝胺是一种极强的致癌物质。烟草在发酵过程中以及在点燃时会产生一种烟草特异的亚硝胺。
1.1.4 一氧化碳
吸烟时, 烟丝并不能完全燃烧, 因此会有较多的一氧化碳产生。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 影响心血管的血氧供应, 促进胆固醇增高, 也可以间接影响某些肿瘤的形成。
1.1.5放射性物质
烟草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 其中以钋210最为危险, 它可以放出α射线。
1.1.6其他有害及致癌物质
除了上述有害物质之外, 香烟中的有害物质还有苯并芘, 这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另外烟中的金属镉、联苯胺、氯乙烯等, 对癌细胞的形成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2 从数字看吸烟危害
在2011年5月26日在北京发布的《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我国以3亿吸烟者成为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最大的烟草消费国。此外,我国有7.4亿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公众健康在公共场所得不到有效保障。
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目前有烟民约13亿人,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和烟草有关的疾病。烟草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杀手。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20倍,死于冠心并的危险大2-3倍,增加肺癌发病率20倍。全球每10秒钟就有一人因吸烟而提早离开人间 。
2、 心血管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2.1 心血管疾病的五大危险病因
心血管疾病五大危险病因包括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在内的突发事件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即脂肪物质(如胆固醇,血小板和细胞碎片) 在供应心脑的动脉血管壁的慢性沉积。
心血管病每年导致1750万人死亡。每年有760万人死于心脏病,570万人死于脑卒中。预计到2020年,全球因CVD 死亡人数将达2500万人。因此,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全球心血管
疾病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如何通过有效的干预手段,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已经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据最新研究显示,心血管高危患者新增保护手段,可通过药物干预,有效预防心血管导致的死亡、致残。
全球大约1/3的人死于心血管, 它已经跃居第一位的死因。心血管疾病(CVD)是一大类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总称,包括冠心病(CHD),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周围血管病(PVD)。CVD 的定义也包括其他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由于风湿热对心脏造成的损伤) 和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 。CVD 与心肌梗死,心绞痛和脑卒中都有联系。
心血管疾病五大危险病因包括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在内的突发事件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即脂肪物质(如胆固醇,血小板和细胞碎片) 在供应心脑的动脉血管壁的慢性沉积。堆积物形成局部损伤或粥样斑块。随时间推移,这些局部损伤逐渐增大增厚,致使血管
【1】 管径变细,减少了通过血管的血流量。血管也变得僵硬,弹性降低。
此外,研究表明,全球大约75%的CVD 是由传统的危险因素造成的,包括肥胖,缺乏体育锻炼以及吸烟。在发达国家至少三分之一的CVD 是由以下5种危险因素之一造成的:烟草,酒精,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
2.2 心血管病的临床表现
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位于胸腔的中部,由一间隔分为左右两心血管疾病个腔室,每个腔室又分为位于上部的心房和下部的心室两部分。心房收集入心血液,心室射血出心。心室的进口和出口都有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心脏的主要功能是给躯体供氧和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等) 。简言之,心脏是通过从躯体收集乏氧血液,并将其泵入肺,在经过充分气体交换后,心脏将富氧血液泵到全身组织器官来完成其功能。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实际上,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学家、胸部外科医生、血管外科医生、神经学家及介入性放射学家
【2】来治疗。
患有心血管病的患者早期可以完全没有症状, 而出现症状时(往往是急性起病或病情有所发展) 才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也是临床医生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
心血管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胸痛、乏力、气短、心悸、昏厥、猝死、水肿、恶心以及头痛等。
呼吸困难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呼吸次数增多,动作快而幅度加大。
紫绀(cyanosis)是体征,指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体内还原血红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 绝对值超过5g%(6~7vol%的不饱和度) 。紫绀的机制为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及血液淤滞。有中心型及周边型两种。
眩晕(vertigo)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及摇晃,眩晕发作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晕厥(syncope)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导致大脑皮质一过性功能障碍,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病征。在发生意识丧失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心悸(Palpitation)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3、 吸烟促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
3.1 内皮功能紊乱
吸烟诱发内皮细胞表达促凝活性,引起内皮凝血功能紊乱。生理情况下,内皮细胞通过表达血栓调节蛋白(Tm )、HSP 、以及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激活物等,而具有抗凝活性。暴露
【3】于卷烟烟雾后,内皮细胞被激活,而表达组织因子(TF )、vWF ,具有促凝活性。
3.2 血栓生成增加
3.3炎症反应加强
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有重要作用。白细胞增多不仅被视为全身炎症反应的标志之一,而且可使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3.4氧化修饰
吸烟增加了氧化修饰,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加剧动脉粥样硬化。
4、 戒烟与心血管病的预防
4.1戒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益处
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吸烟人群,而积极指导患者戒烟对于降低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表明,戒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
【4】率。众多的随访10年以上的观察性研究同样得出了戒烟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的结论。戒烟2-3年内,心肌梗死风险可降低到非吸烟者的水平。无论吸烟量的多少与
【5】吸烟时间的长短,心肌梗塞风险都有所降低。戒烟开始越早,心血管疾病收益越明显。
4.2 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4.2. 1戒除不良嗜好与不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与方式。
有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参加健身运动,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减缓肌肉萎缩,防止肥胖,增强心脏功能。
4.2.2坚持低脂膳食,改变高脂肪饮食习惯。
据某大城市对330万居民饮食习惯调查,近20年来,粮食、薯类、豆类食物从以往占三分之二,下降至占三分之一;而肉类和油脂食品上升近10倍,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物油83克,远远超过了正常需要25~35克的水平。
4.2.3饮食多样化,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正常人的血液呈弱碱性,其pH 值7.35~7.45,可保持血管柔软。如果饮食中酸性食物过多,碱性食物太少,会破坏体内酸碱平衡。食物的酸碱性与其口感味道截然不同。食物在体内消化分解后,含钠、钾、钙元素多的食物称为碱性食物,如豆类、奶类、蛋清、水果、
【】蔬菜、海带、茶叶等等;酸性食物,如面粉、大米、肉类、糖、禽、鱼虾等等6。
4.2.4每年做体格检查,接种适宜疫苗。
每年做体格检查,得到健康指导,也利于早期发现病患。并且要接种适宜的疫苗,对于体弱者及老年人,还应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以及国内外在研制中的感冒疫苗、SARS 疫苗,增强免疫能力,预防多种感染,保护心脏和血管,减少心血管疾病危害。
参考文献:
[1]孙冬玲. 吸烟与血压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综合作用
[EB/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23-2010135704.htm,2009/2011
[2] 刘梅颜. 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07[EB/OL].
http://www.jsdyyy.com/ReadNews.asp?NewsID=1713,2008-06-15/2011-12-10.
[3]郑兴. 戒烟与心血管病防治最佳策略[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ceac1914866fb84ae45c8dd8.html,2007-08-01/2011-12-10.
[4]张平. 无烟离我们还有多远[N].西海都市报,2008-5-5(8).
[5]孔祥瑞. 心血管疾病病因新探[J].自然杂志,1982, (1):15-18.
[6]张子彬. 吸烟与心血管病的关系[J].现代医学,1979, (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