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讲解

[案例04-1]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及启示

工业化一般是指,由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工业化是人类社会通向现代文明的必经之路。

20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实践不仅彻底改变了国家和社会的面貌,而且也为发展中国家完成自身的工业化过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从世界范围来看,按照进入工业化的时间顺序及其所表现的阶段性特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分为三种模式。

英国的早期工业化模式。1782年,以蒸汽机为动力驱动纺织机械开始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普遍使用,同时带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蒸汽动力的生产促进了煤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铁路的延伸。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以铁路为主体的交通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进入空前的高速工业化阶段,到70年代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以英国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表现为:(1)工业化具有开拓性,但进程缓慢。从1782年开始工业化到1880年基本完成传统工业化,用了将近100年的时间。GDP从1820年的348亿美元增长到1880年的1150亿美元,60年间仅增长了2.3倍。

(2)以纺织工业为开始主导产业的轻型工业化特征。(3)技术水平低。

英国的工业化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为技术支撑的机械化特点。19世纪60 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石油开采、化学、汽车工业等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成为其后期工业化改造的内容。

美国的中期工业化模式。美国的工业革命始于1812~1814年的英美战争,工业化的高潮从1860年的南北战争后开始。伴随着战后重建和西部大开发,尤其是19世纪60和70年代以电的发明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包括电器、化学(石油开采)、汽车、农机的出现和大规模利用,把美国的工业革命由机械化推向了电气化。与英国工业化相比较,美国中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工业化过程是以重工业为主;以同时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为特点;具有明显的加速特征。

日本的晚期快速工业化模式。日本的工业革命始于1868年,1868年至1884年为准备阶段,之后开始加速,而真正的工业化起飞发生于二战之后的50年代。1910年至1940年,GDP从621亿美元增长到2018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2.3倍;而1953年到1983年,GDP从2169亿美元增加到17064亿美元,30年间增加了7倍。与英国、美国相比,日本的工业化特点表现出:机械化、电气化以及以原子能、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同时进行;以重工业发展为主;显著的加速和赶超特征。

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启示

尽管发达国家开始工业化进程的时间不同,所处时期的技术水平不同,但考察其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道路仍具有重要启示。

(1)工业化是一个与时俱进和不断演化的过程,必须与当时的科学技术相适应,并以此作为工业化的技术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内容和标志也不断演进。

从18’初-19’中叶,机器化大生产逐步取代手工生产,工业化是机械化时代; 从19’中叶-20’上半叶,电的发明和电动机在工业生产和其它领域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人类社会进入到电气化时代;

20’20年代-60年代,化学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许多国家的工业化以重化工业为特征,人类社会进入化学工业时代;

20’50年代-90年代,电子计算机进入生产过程,出现机械人和数控机床等设备,使得大规模自动化生产成为现实,电子化是这一时期的工业化特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不少国家相继步入信息化社会。

从科学技术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互动过程可以看出,工业化的技术基础是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之后,发展到目前的信息化,工业化的内容不断延伸和演进,起点越来越高。

(2)在工业化过程中,各国都具有起主导作用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群作为工业化进程的牵引者,并由此带动其它产业发展。英国的工业革命以纺织工业为先导,此后带动煤炭、钢铁、 机械工业的发展;美国以机械制造业为先导产业,先后带动起了钢铁、汽车、建筑、飞机及电子工业的发展。主导产业的发展以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发生的良性的交替既是工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又是工业化过程的催化剂。

(3)在工业化过程中,都要经历一段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无论是英国、美国等先期工业化国家,还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省等快速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速度都相当得快。前者在没有外界干扰时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一般在3%-6%,后者则多在7%-9%。并且,这种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几十年。高速经济增长主要受主导产业发展的推动,它使工业化进程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4)后期工业化国家可以实行超越式的发展道路,迅速实现工业化。早期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主体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较漫长的工业化过程,相比之下,集机械化、电气化和电子化于一体,以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晚期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仅花费相当于早期工业化过程1∕2甚至1∕3的时间就达到或基本达到了与之相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说明,晚期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完全可以利用科技迅猛发展的后发优势,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

一、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

(一)工业化

1、工业化的概念。

工业化程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各国工业化阶段、水平和实践内容有差异,加上理论研究者的分析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于工业化概念有着不同的表述。对于狭义的工业化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该辞典认为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是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及其就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广义的工业化定义,有代表性的是张培刚提出的定义,他将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本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不仅包括工业部门的发展,也包括“工业化了的农业”的发展,这与一般只强调工业自身现代化的工业化定

义明显不同。目前,一般认为工业化是指从传统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向以现代的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转变的历史过程,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本质是专业化。

2、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1)技术革命和机器大生产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换。机器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广泛使用,取代手工生产方式,不仅工业,而且农业、服务业等逐步采用先进的机械化、电动化、信息化的机器设备从事生产。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化是从英国开始的。先是有蒸汽机的出现和应用,以后又有电力的应用与普及,形成了大规模的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不同于农业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社会结构。传统工业化的标志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苏联早期提出“苏维埃加电气化等于共产主义”,我国在50年代把工业化作为“一化三改”的核心,当作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2)不断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工业化的灵魂,是工业化的精神动力,无论是技术的革新、还是市场的开拓,还是企业规模的扩大,无不是在这一动力的推动下实现的。

(3)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化,促进结构不断升级。在工业化阶段,同类产品的生产不断集中,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拓展,新的产业相继涌现;经济结构包括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动,产业结构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方向依次升级,生产集约化程度沿着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几个阶段依次演进;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也往往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产生变迁。工业化是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发生质的飞跃的阶段和过程,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促进工业文明的产生。

(4)普遍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重要的硬约束。发展的条件不同,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约束的途径和方式不同,必然产生了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模式差异,带来了不同的发展影响和增长绩效。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基本上是粗放型或资源消耗型

的,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建立在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之上;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3、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工业化道路是一国推进本国工业化的途径和办法的总称,它的基本特征是:

(1)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工业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是农业份额的下降和非农业份额上升的过程。工业化的进程表现为主导产业不断更替、产业不断创新的过程,产业转换能力是一国经济发展能力的主要决定性因素。

[案例04-1]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及启示

工业化一般是指,由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工业化是人类社会通向现代文明的必经之路。

20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实践不仅彻底改变了国家和社会的面貌,而且也为发展中国家完成自身的工业化过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从世界范围来看,按照进入工业化的时间顺序及其所表现的阶段性特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分为三种模式。

英国的早期工业化模式。1782年,以蒸汽机为动力驱动纺织机械开始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普遍使用,同时带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蒸汽动力的生产促进了煤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铁路的延伸。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以铁路为主体的交通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进入空前的高速工业化阶段,到70年代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以英国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表现为:(1)工业化具有开拓性,但进程缓慢。从1782年开始工业化到1880年基本完成传统工业化,用了将近100年的时间。GDP从1820年的348亿美元增长到1880年的1150亿美元,60年间仅增长了2.3倍。

(2)以纺织工业为开始主导产业的轻型工业化特征。(3)技术水平低。

英国的工业化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为技术支撑的机械化特点。19世纪60 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石油开采、化学、汽车工业等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成为其后期工业化改造的内容。

美国的中期工业化模式。美国的工业革命始于1812~1814年的英美战争,工业化的高潮从1860年的南北战争后开始。伴随着战后重建和西部大开发,尤其是19世纪60和70年代以电的发明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包括电器、化学(石油开采)、汽车、农机的出现和大规模利用,把美国的工业革命由机械化推向了电气化。与英国工业化相比较,美国中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工业化过程是以重工业为主;以同时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为特点;具有明显的加速特征。

日本的晚期快速工业化模式。日本的工业革命始于1868年,1868年至1884年为准备阶段,之后开始加速,而真正的工业化起飞发生于二战之后的50年代。1910年至1940年,GDP从621亿美元增长到2018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2.3倍;而1953年到1983年,GDP从2169亿美元增加到17064亿美元,30年间增加了7倍。与英国、美国相比,日本的工业化特点表现出:机械化、电气化以及以原子能、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同时进行;以重工业发展为主;显著的加速和赶超特征。

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启示

尽管发达国家开始工业化进程的时间不同,所处时期的技术水平不同,但考察其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道路仍具有重要启示。

(1)工业化是一个与时俱进和不断演化的过程,必须与当时的科学技术相适应,并以此作为工业化的技术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内容和标志也不断演进。

从18’初-19’中叶,机器化大生产逐步取代手工生产,工业化是机械化时代; 从19’中叶-20’上半叶,电的发明和电动机在工业生产和其它领域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人类社会进入到电气化时代;

20’20年代-60年代,化学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许多国家的工业化以重化工业为特征,人类社会进入化学工业时代;

20’50年代-90年代,电子计算机进入生产过程,出现机械人和数控机床等设备,使得大规模自动化生产成为现实,电子化是这一时期的工业化特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不少国家相继步入信息化社会。

从科学技术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互动过程可以看出,工业化的技术基础是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之后,发展到目前的信息化,工业化的内容不断延伸和演进,起点越来越高。

(2)在工业化过程中,各国都具有起主导作用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群作为工业化进程的牵引者,并由此带动其它产业发展。英国的工业革命以纺织工业为先导,此后带动煤炭、钢铁、 机械工业的发展;美国以机械制造业为先导产业,先后带动起了钢铁、汽车、建筑、飞机及电子工业的发展。主导产业的发展以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发生的良性的交替既是工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又是工业化过程的催化剂。

(3)在工业化过程中,都要经历一段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无论是英国、美国等先期工业化国家,还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省等快速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速度都相当得快。前者在没有外界干扰时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一般在3%-6%,后者则多在7%-9%。并且,这种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几十年。高速经济增长主要受主导产业发展的推动,它使工业化进程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4)后期工业化国家可以实行超越式的发展道路,迅速实现工业化。早期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主体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较漫长的工业化过程,相比之下,集机械化、电气化和电子化于一体,以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晚期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仅花费相当于早期工业化过程1∕2甚至1∕3的时间就达到或基本达到了与之相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说明,晚期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完全可以利用科技迅猛发展的后发优势,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

一、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

(一)工业化

1、工业化的概念。

工业化程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各国工业化阶段、水平和实践内容有差异,加上理论研究者的分析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于工业化概念有着不同的表述。对于狭义的工业化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该辞典认为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是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及其就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广义的工业化定义,有代表性的是张培刚提出的定义,他将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本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不仅包括工业部门的发展,也包括“工业化了的农业”的发展,这与一般只强调工业自身现代化的工业化定

义明显不同。目前,一般认为工业化是指从传统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向以现代的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转变的历史过程,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本质是专业化。

2、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1)技术革命和机器大生产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换。机器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广泛使用,取代手工生产方式,不仅工业,而且农业、服务业等逐步采用先进的机械化、电动化、信息化的机器设备从事生产。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化是从英国开始的。先是有蒸汽机的出现和应用,以后又有电力的应用与普及,形成了大规模的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不同于农业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社会结构。传统工业化的标志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苏联早期提出“苏维埃加电气化等于共产主义”,我国在50年代把工业化作为“一化三改”的核心,当作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2)不断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工业化的灵魂,是工业化的精神动力,无论是技术的革新、还是市场的开拓,还是企业规模的扩大,无不是在这一动力的推动下实现的。

(3)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化,促进结构不断升级。在工业化阶段,同类产品的生产不断集中,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拓展,新的产业相继涌现;经济结构包括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动,产业结构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方向依次升级,生产集约化程度沿着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几个阶段依次演进;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也往往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产生变迁。工业化是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发生质的飞跃的阶段和过程,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促进工业文明的产生。

(4)普遍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重要的硬约束。发展的条件不同,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约束的途径和方式不同,必然产生了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模式差异,带来了不同的发展影响和增长绩效。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基本上是粗放型或资源消耗型

的,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建立在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之上;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3、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工业化道路是一国推进本国工业化的途径和办法的总称,它的基本特征是:

(1)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工业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是农业份额的下降和非农业份额上升的过程。工业化的进程表现为主导产业不断更替、产业不断创新的过程,产业转换能力是一国经济发展能力的主要决定性因素。


相关内容

  • 外国近现代经济史教学大纲
  • <外国近现代经济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经济学专业选修课 基本内容:外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研究中国以外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探寻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渊源,揭示其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特有模式和独特的发展道路,进而为总结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 ...

  • 示范教案1(第5课三大改造)
  •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 2.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3.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特别是对国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的分析 ...

  •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说课稿
  •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说课稿 新城中学 李婷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里第2课内容,本课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的,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列宁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过渡,符 ...

  • 5洋务运动
  • 单元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教具 学具 准备 2 教学内容 洋务运动 课时 1 1.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 2.培养综合分析评价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并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3.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出 ...

  •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4.10)真题及答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4年10月自考真题及答案 一 单选 1.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

  • 新闻系作业要求:案例分析开拓学术视野
  • 新闻系平时成绩作业: 1.现代经济各个领域充分灵活运用<中国文学史>经典诗词名句,广告效用非常好: (1)湖北白云边酒业运用李白诗词:将船赊酒白云边 (2)中国山西杏花村酒广告词: 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所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日本为了化解中日民族矛盾,打开中国汽车市 ...

  • 部编版第4课 洋务运动
  • 第4课 洋务运动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鸦片战争清军战舰 甲午战争清军战舰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两场战役中清军的战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清军的装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

  • 高中地理知识点重点讲解
  • 查看更多请访问:2012高考文科联盟(http://1531950027.qzone.qq.com) 2012高考联盟:高考动态发布,学习经验交流,试题,模考答案下载: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一.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A.黄土高原为例 产生的原因: ...

  • 2010年社教部工作总结
  • 2010年是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贯彻全国实行免费开放政策的第一年,也是自纪念馆对外开放的第20个年头,在这一年里,社教部在馆领导的正确部署下,紧紧围绕“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与时俱进树行业新风”的宗旨,突出时代主题,积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以饱满的热情,精湛的业务,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参观观众的一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