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征文题目:

《浅谈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征文体裁:德育论文

作者姓名:杨中华

工作单位:

宁乡县大屯营镇三仙坳初级中学

手机号码:[1**********]

浅谈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作者单位:宁乡县大屯营乡三仙坳中学

作者姓名:杨中华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告诉发展,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农村的边缘化现象日益突出,尤其是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教学 自我教育

【正文】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长期以来, 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 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 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学校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滞后了许多。我现就这几年在农村进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心理状况调查

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 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 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 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因

(一) 家庭因素

现在大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 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和溺爱。此外,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严重, 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 只重视智力教育, 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 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 相当一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 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观念, 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不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 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 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此外, 家庭主要成员变动, 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 这些都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 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

(二) 学校因素

现在部分学校教育弊端是:重智育, 轻德育、体育; 重课内教学, 轻课外教育; 重尖子生, 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 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 心理恐慌, 信心不足, 视学习为苦差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有些教师正是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素养, 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采用不当的方法, 体罚学生, 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此外, 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 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 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方法

(一)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 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方法

1. 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 寻找合适的释放渠道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 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作为学生不能随便压抑自己的情绪, 一定要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正当的合适释放的渠道。这其中比较恰当的有:找父母倾诉、体育锻炼、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等。

2. 提高自信, 保持健康的心态

自信是人们充分估计自我力量的一种内心体验, 有了自信才能克服各种困难, 最终取得胜利。而现在很多学生缺乏的就是自信, 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脑子比别人笨。干什么事总是先给自己定个调,“我不会”、“我干不好”……其实不然, 正常人的大脑无论是体积、重量还是构造都相差无几。因此, 在学习能力方面也应相差无几。成功的起点是自信, 只要保持一种健康心态, 树立信心并踏实地学、认真地学, 定会取得好成绩。

3. 拒绝孤僻, 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经常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快乐, 分担自己的痛苦, 这样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很多人不愿意甚至害怕与人交往, 这是一定要改正的缺点。

(二) 开办家长学校, 改变家长传统的教养方式

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 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 并能够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

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 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 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 对他们的教育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

(三) 抓住课改契机, 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学校要多开展适合他们年龄心理特点的有益活动, 采取各种方法拓宽预防渠道, 让心理问题远离中小学生, 保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

教师是学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 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 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 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 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 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 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 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1)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局部知识, 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 发展到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

(2)教学能力上。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 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

(3)教学手段上。从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教鞭等进行教学, 到掌握使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基本电教手段, 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

2. 教师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 主动提高心理素质

(1)教师开展自我教育, 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改革

首先, 要调整认知偏差。由于人们对压力的理解不同, 在同一环境里, 人们经常体验到的压力的程度也往往不一样。因此, 积极修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 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其次, 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如果以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为参照标准, 许多教师确实都会感受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然是客观存在的, 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它, 而不应整天沉浸在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的消极情绪之中。

(2)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 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

当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教师面临的压力大大增加了, 教育部门应树立教师也需要心理保健的观念, 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 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 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

教育讲座, 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 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 建议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使教师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感受能够及时得到疏解。

我想, 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 及时进行适当的调适、教育, 那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得以顺利进行, 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吴增强编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贾晓波等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宁乡县大屯营乡三仙坳中学

作者姓名:杨中华

联系电话:[1**********]

征文题目:

《浅谈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征文体裁:德育论文

作者姓名:杨中华

工作单位:

宁乡县大屯营镇三仙坳初级中学

手机号码:[1**********]

浅谈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作者单位:宁乡县大屯营乡三仙坳中学

作者姓名:杨中华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告诉发展,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农村的边缘化现象日益突出,尤其是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教学 自我教育

【正文】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长期以来, 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 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 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学校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滞后了许多。我现就这几年在农村进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心理状况调查

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 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 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 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因

(一) 家庭因素

现在大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 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和溺爱。此外,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严重, 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 只重视智力教育, 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 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 相当一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 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观念, 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不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 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 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此外, 家庭主要成员变动, 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 这些都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 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

(二) 学校因素

现在部分学校教育弊端是:重智育, 轻德育、体育; 重课内教学, 轻课外教育; 重尖子生, 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 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 心理恐慌, 信心不足, 视学习为苦差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有些教师正是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素养, 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采用不当的方法, 体罚学生, 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此外, 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 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 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方法

(一)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 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方法

1. 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 寻找合适的释放渠道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 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作为学生不能随便压抑自己的情绪, 一定要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正当的合适释放的渠道。这其中比较恰当的有:找父母倾诉、体育锻炼、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等。

2. 提高自信, 保持健康的心态

自信是人们充分估计自我力量的一种内心体验, 有了自信才能克服各种困难, 最终取得胜利。而现在很多学生缺乏的就是自信, 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脑子比别人笨。干什么事总是先给自己定个调,“我不会”、“我干不好”……其实不然, 正常人的大脑无论是体积、重量还是构造都相差无几。因此, 在学习能力方面也应相差无几。成功的起点是自信, 只要保持一种健康心态, 树立信心并踏实地学、认真地学, 定会取得好成绩。

3. 拒绝孤僻, 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经常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快乐, 分担自己的痛苦, 这样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很多人不愿意甚至害怕与人交往, 这是一定要改正的缺点。

(二) 开办家长学校, 改变家长传统的教养方式

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 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 并能够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

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 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 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 对他们的教育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

(三) 抓住课改契机, 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学校要多开展适合他们年龄心理特点的有益活动, 采取各种方法拓宽预防渠道, 让心理问题远离中小学生, 保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

教师是学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 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 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 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 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 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 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 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1)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局部知识, 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 发展到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

(2)教学能力上。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 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

(3)教学手段上。从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教鞭等进行教学, 到掌握使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基本电教手段, 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

2. 教师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 主动提高心理素质

(1)教师开展自我教育, 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改革

首先, 要调整认知偏差。由于人们对压力的理解不同, 在同一环境里, 人们经常体验到的压力的程度也往往不一样。因此, 积极修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 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其次, 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如果以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为参照标准, 许多教师确实都会感受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然是客观存在的, 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它, 而不应整天沉浸在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的消极情绪之中。

(2)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 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

当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教师面临的压力大大增加了, 教育部门应树立教师也需要心理保健的观念, 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 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 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

教育讲座, 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 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 建议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使教师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感受能够及时得到疏解。

我想, 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 及时进行适当的调适、教育, 那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得以顺利进行, 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吴增强编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贾晓波等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宁乡县大屯营乡三仙坳中学

作者姓名:杨中华

联系电话:[1**********]


相关内容

  • 海口学习心得体会
  • 浅谈如何开展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励志践行"教育策略研究 ── 海口学习心得体会 我校申报的县级课题<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励志践行"教育策略研究>经过严格的的答辩,于2010年9月被批准为双流县教育科研课题.为了推进课题研究和课题研究教师的研究水平,学校 ...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在给农民 创造增收致富机会的同时,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在南方一些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地区,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已占到当地中小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由于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缺 ...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作者:谢鹏义 完成时间:2012∕10∕15 21:05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动,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 ...

  • 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分析
  •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长期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对儿童的年龄界定有不同的选择方案:学者段成荣等所指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依2000年普查的人口数据推算,全国留守儿童数量有2290.4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高达86.5%,即 ...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对策及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调查统计,宾阳县2007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137717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27259人,占全县在校学生数的 29.9%.在这些留守学生中,属 ...

  •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 合格的"留守生"拥有综合的素质,包括生活自理,人际交往,学习生活,他们会是了不起的学生,住宿的生活将是他们人生的一种历练:失败的留守生更多了自由与散漫的机会,他们会失去更多. 关键词:留守生:家庭:谈话:交流 四十二中有这样一个群体,每当华灯初上,众多学生高高兴兴地回家时,他们要 ...

  •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论文
  •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论文4篇( 5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的同时,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也日益凸现.作为农民工进城后的最大牵挂和未来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状况如何?其文化素质.心理健康情 ...

  •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促其健康成长
  • 摘 要: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他们的身边,缺乏父母的照顾与关爱,有些留守儿童即使有父母其中一方陪伴,但是这些父母常常要忙于生计,而没有较多时间关爱儿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促其成长是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关注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很多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涌 ...

  • 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
  • 2010年1月 第47卷第1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Jan.2010 V01.47NO.1 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 万明钢,毛瑞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 ...

  • 留守儿童问题
  •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一. 课题的研究背景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 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