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的思考

关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在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滋生了很多的问题。以农村收入为例来看,1978-1985年间,农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 15.18%,而 1985 年以后的 14 年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呈迅速下降趋势,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 4.12%。2004 年以后,农村人均纯收入虽有一定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同时,从 1978 年开始,依靠国家财政的农业生产投入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不断下降,“六五”时期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为 2.3%,在“七五”时期降低到

1.5%,而后占比虽有所增长,但依然在地位徘徊,2000 年仅为 2.7%。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人均收入偏低,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全面发展。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重大目标,更把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提上日程,需要我们迫切的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所在,寻找发展农村的新途径、新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然而国家“输血式”的财政投入比重不断下降,而且财力投入终归有限。发展农村金融,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便成为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因而对农村金融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探索应当以实践为标准,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价值取向,在现有理论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农业生产特点、促进农业发展的金融模式,这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总体上进展顺利,农村金融组织迅速发展。然而,伴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矛盾逐渐凸显,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在金融资源分布和金融服务水平上的差距明显;二是农村金融组织的资金供给能力和金融业务范围存在着局限性;三是农村抵押担保机构的发展滞后。

为缓解这些矛盾,中国银监会于 2006 年 12 月发布第 90号文件,文件对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给出了若干意见,其中包含了对如何设立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给出的具体意见,并建议在国内开展试点工作。从理论的角度看,研究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不仅是对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且是对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理论的初步探索。从农村金融发展实践的角度看,研究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金融发展领域的重要实践,不仅为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提供新思路,而且有利于吸纳农村闲置资本,从而更好地投资于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我国传统农村金融组织的正规性金融机构有以下三类: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对于传统农村金融组织的非正规性农村金融机构,通常包括以下五类:农村抵押担保机构、农村民间金融借贷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私人钱庄和其他民间金融机构等。

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2010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明确的提出它的服务范围是“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中共中央党校的徐沈博士在总结了很多前人的观点后,提出了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是一种区别与传统农村金融组织的新的金融组织,主要从事信贷的发放、回收以及与货币流通相关的金融业务,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为主体的服务于“三农”建设项目的农村金融组织。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有着较强的政策性和服务性,服务于“三农”事业:为农业发展服务,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农村经济服务,振兴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民自身服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我国大多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都设立于县级以下地域,立足基层,服务于“三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服务性的鲜明特点。它同时有着较为宽松的金融机构设立条件和灵活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现阶段之下,借鉴国外先进农业金融结构,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分别是适应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市场化导向原则、效率和公平兼顾原则、协调发展原则。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服务性,其实整个组织的发展过程都是始终围绕“三农”这个热点问题而展开的,因此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的协助解决“三农”问题。在翻阅大量前人学术论文的条件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具体有以下五点任务,

一,提高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从农村金融效率的角度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任务是降低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和服务成本,提高组织的经营效率,改进组织的制度规定和管理模式,为农村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一般认为,金融效率即指金融机构的产值对 GDP 的贡献程度,贡献程度越 大,则金融效率越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较高,获得的收益却很低, 农村金融机构不足以支撑当地经济发展,其本身的经营也缺乏效率。造成这种现 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认为是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导致的效率低下, 也有人认为是农村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和产权结构的不合理形成的,还有人认为是 由金融伦理的缺失导致的。农村金融效率的低下是由于农村金融风险不确定性导致的交易成本和服务成本较高,进而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承担起降低成本、同时提供更具价值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任务。

二,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自有资金存量。从农村资金流向的角度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任务是补充完善现有农村金融组织的整体功能,尽可能地缓解和阻止农村资金外流,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自有资金存量。

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资金逐步向城市地区转移的现象,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 的加快,大量的资金流向了城市地区,尤其是流向了一些利润率较高的非农产业 项目,使得农业内部的资金呈现非农化的趋势。国内有很多学者专门就农村金融 的资金外流问题做过研究,认为资金外流现象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其中有人认为 有两种因素:一种是土地制度的产权不清晰造成了农村地区的投资缺乏动力,另 一种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金融抑制加速了农村资金向城市地区流动。还 有学者认为是由于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和工业倾斜政策造成 的,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还有很多,不再列举。

三,填补农村金融的供求缺口。从农村金融供求的角度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任务是填补农村金融的供求缺口,使得农村金融供求达到平衡。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之间的金融供 给差距明显,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即便是农村金融供给的主力军——作为传统 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融资能力,据相关学者的研究 发现,从农村信用社外流的资金累计数额已经超过了通过邮政储蓄外流的资金累

计数额,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资金的供给状况。由于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小 额、零散、多样化等特点,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银监会准入政策出台之前指正 规性金融机构)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特点,存在着较大的金融供给缺口。有学者 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的资金供给缺口进行了量化的测算,通过对 1998 年至 2006 年的金融融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缺口呈现扩大的趋势这个结论,并且认为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缺口正是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未加填补的金融缺口。面对这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象,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扭转这种金融供给扩大趋势,为有实际需求的农户发挥其金融 服务的功能。

四,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产基地建设规模。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中心任务是优化投资项目比例,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加入壮大了农村金融的资金实力。事实上,农业产业的资金收益率比其他产业高,农业贷款资金的投资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收益得益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推动作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增加农村地区的资金,确保国家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农业项目投资,同时合理配置贷款资金的投资比例,使得大部分资金收益都能转化为农业发展成果。

五,增加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从农民自身的角度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任务是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为农户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村地区低收入农户的比重,使农民真正得实惠。事实上,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有何关联的问题是理论界存在争议的难点问题,大多数学者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来论证二者之间存在何种相关关系,虽然至今未达成共识,但是有一点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那就是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具体内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应当将农民收入增长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尤其是增加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除此之外,要加强建设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保障体系建设,即担保体系建设、政策体系建设和监管体系建设,只有这样,在多方面的支持和扶持之下,农村金融才可以稳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才会提高,农业发展才会得到长足进步。

后记:在选修了高晓燕老师的课之后,我获益匪浅。不仅了解了三农问题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同时也明白了科研的重要性。老师的书我虽然没有看完,但是一字一句中都看到了高老师的严谨和认真。我将继续我的学习之路,不仅仅学习钻研知识,还会学习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和对待生活的感恩之心。谢谢高老师这一学期的相伴和教导,我会继续努力。

关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在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滋生了很多的问题。以农村收入为例来看,1978-1985年间,农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 15.18%,而 1985 年以后的 14 年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呈迅速下降趋势,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 4.12%。2004 年以后,农村人均纯收入虽有一定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同时,从 1978 年开始,依靠国家财政的农业生产投入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不断下降,“六五”时期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为 2.3%,在“七五”时期降低到

1.5%,而后占比虽有所增长,但依然在地位徘徊,2000 年仅为 2.7%。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人均收入偏低,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全面发展。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重大目标,更把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提上日程,需要我们迫切的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所在,寻找发展农村的新途径、新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然而国家“输血式”的财政投入比重不断下降,而且财力投入终归有限。发展农村金融,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便成为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因而对农村金融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探索应当以实践为标准,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价值取向,在现有理论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农业生产特点、促进农业发展的金融模式,这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总体上进展顺利,农村金融组织迅速发展。然而,伴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矛盾逐渐凸显,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在金融资源分布和金融服务水平上的差距明显;二是农村金融组织的资金供给能力和金融业务范围存在着局限性;三是农村抵押担保机构的发展滞后。

为缓解这些矛盾,中国银监会于 2006 年 12 月发布第 90号文件,文件对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给出了若干意见,其中包含了对如何设立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给出的具体意见,并建议在国内开展试点工作。从理论的角度看,研究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不仅是对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且是对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理论的初步探索。从农村金融发展实践的角度看,研究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金融发展领域的重要实践,不仅为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提供新思路,而且有利于吸纳农村闲置资本,从而更好地投资于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我国传统农村金融组织的正规性金融机构有以下三类: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对于传统农村金融组织的非正规性农村金融机构,通常包括以下五类:农村抵押担保机构、农村民间金融借贷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私人钱庄和其他民间金融机构等。

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2010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明确的提出它的服务范围是“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中共中央党校的徐沈博士在总结了很多前人的观点后,提出了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是一种区别与传统农村金融组织的新的金融组织,主要从事信贷的发放、回收以及与货币流通相关的金融业务,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为主体的服务于“三农”建设项目的农村金融组织。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有着较强的政策性和服务性,服务于“三农”事业:为农业发展服务,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农村经济服务,振兴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民自身服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我国大多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都设立于县级以下地域,立足基层,服务于“三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服务性的鲜明特点。它同时有着较为宽松的金融机构设立条件和灵活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现阶段之下,借鉴国外先进农业金融结构,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分别是适应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市场化导向原则、效率和公平兼顾原则、协调发展原则。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服务性,其实整个组织的发展过程都是始终围绕“三农”这个热点问题而展开的,因此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的协助解决“三农”问题。在翻阅大量前人学术论文的条件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具体有以下五点任务,

一,提高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从农村金融效率的角度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任务是降低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和服务成本,提高组织的经营效率,改进组织的制度规定和管理模式,为农村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一般认为,金融效率即指金融机构的产值对 GDP 的贡献程度,贡献程度越 大,则金融效率越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较高,获得的收益却很低, 农村金融机构不足以支撑当地经济发展,其本身的经营也缺乏效率。造成这种现 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认为是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导致的效率低下, 也有人认为是农村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和产权结构的不合理形成的,还有人认为是 由金融伦理的缺失导致的。农村金融效率的低下是由于农村金融风险不确定性导致的交易成本和服务成本较高,进而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承担起降低成本、同时提供更具价值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任务。

二,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自有资金存量。从农村资金流向的角度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任务是补充完善现有农村金融组织的整体功能,尽可能地缓解和阻止农村资金外流,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自有资金存量。

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资金逐步向城市地区转移的现象,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 的加快,大量的资金流向了城市地区,尤其是流向了一些利润率较高的非农产业 项目,使得农业内部的资金呈现非农化的趋势。国内有很多学者专门就农村金融 的资金外流问题做过研究,认为资金外流现象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其中有人认为 有两种因素:一种是土地制度的产权不清晰造成了农村地区的投资缺乏动力,另 一种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金融抑制加速了农村资金向城市地区流动。还 有学者认为是由于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和工业倾斜政策造成 的,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还有很多,不再列举。

三,填补农村金融的供求缺口。从农村金融供求的角度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任务是填补农村金融的供求缺口,使得农村金融供求达到平衡。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之间的金融供 给差距明显,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即便是农村金融供给的主力军——作为传统 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融资能力,据相关学者的研究 发现,从农村信用社外流的资金累计数额已经超过了通过邮政储蓄外流的资金累

计数额,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资金的供给状况。由于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小 额、零散、多样化等特点,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银监会准入政策出台之前指正 规性金融机构)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特点,存在着较大的金融供给缺口。有学者 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的资金供给缺口进行了量化的测算,通过对 1998 年至 2006 年的金融融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缺口呈现扩大的趋势这个结论,并且认为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缺口正是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未加填补的金融缺口。面对这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象,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扭转这种金融供给扩大趋势,为有实际需求的农户发挥其金融 服务的功能。

四,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产基地建设规模。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中心任务是优化投资项目比例,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加入壮大了农村金融的资金实力。事实上,农业产业的资金收益率比其他产业高,农业贷款资金的投资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收益得益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推动作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增加农村地区的资金,确保国家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农业项目投资,同时合理配置贷款资金的投资比例,使得大部分资金收益都能转化为农业发展成果。

五,增加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从农民自身的角度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任务是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为农户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村地区低收入农户的比重,使农民真正得实惠。事实上,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有何关联的问题是理论界存在争议的难点问题,大多数学者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来论证二者之间存在何种相关关系,虽然至今未达成共识,但是有一点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那就是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具体内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应当将农民收入增长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尤其是增加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除此之外,要加强建设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保障体系建设,即担保体系建设、政策体系建设和监管体系建设,只有这样,在多方面的支持和扶持之下,农村金融才可以稳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才会提高,农业发展才会得到长足进步。

后记:在选修了高晓燕老师的课之后,我获益匪浅。不仅了解了三农问题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同时也明白了科研的重要性。老师的书我虽然没有看完,但是一字一句中都看到了高老师的严谨和认真。我将继续我的学习之路,不仅仅学习钻研知识,还会学习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和对待生活的感恩之心。谢谢高老师这一学期的相伴和教导,我会继续努力。


相关内容

  • 关于金融安全的思考
  • 2010年12月20日 15:11:18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金融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能够抵御国内外冲击.保持金融秩序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的状态,它是经济安全的核心.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波动的范围 ...

  • 金融学论文题目汇总
  •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 现金流量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2 资本结构与企业财务安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3 ××上市公司股票定价实证分析 4 钢铁类上市公司财务杠杆的特征与投资建议 5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内生优化研究 6 ST类上市公司财务特征与壳资源价值分析 7 金融危机与大学生择业观念的优化 8 ...

  • 金融论文选题参考
  • 金融论文选题参考 银行类 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呆帐准备金提取方法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 险防范研究 我国银行支付清算制度改革研究 银行会计方法防范银行风险 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西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方法的借鉴 我国银 ...

  • 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安徽财经大学2010届金融学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次贷危机"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2. QDII实施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3. QFII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4. 保险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关系分析 5. 拨备.资本充足.存款保险制度与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 6. 成功推 ...

  • 关于农村商业银行在城乡统筹中的作用的思考
  • 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重庆市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勾画"314"蓝图,市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和"率先奔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一圈两翼"的发展新规 ...

  • 毕业论文范围
  • 六.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下列题目为综合参考题目,同学们可据此自行拟定论文题目,凡涉及本专业及相关的内容均可) 1.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2.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 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4.农户小额贷款需求调查分析 5.农户小额贷款可获得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 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
  • 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 ◎高凌云刘钟钦 摘要:村镇银行作为股份制的小型社区银行,现在处于试点阶段,它主要以贷款业务作为盈利性来源,经营管理遵循"盈利性. 安套J生.流动性"的原则.所以村镇银行的也面临着经营和管理的诸多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本文主要分析了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 ...

  • 对甘肃省贫困村互助资金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 内容提要:开展互助资金试点是为缓解特定贫困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金融产品不足,农户生产资金缺乏,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特别是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突出矛盾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扶贫方式.甘肃是全国首批开展互助资金试点的省份之一,对互助资金的进展现状.效应发挥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 ...

  • 关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关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摘要分析了村镇银行设立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提出了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障碍;对策 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