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8

第八讲 练习题

刘大盛

一、概念解释

1.道德与品德: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就其实质而言,品德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就其功能而言,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2.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识的表现形式。古今中外思想家都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于人的德性的重要性。

3.道德情感 :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具体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评价他人与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产生和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

4.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能动作用,帮助个体将道德动机贯彻于道德行动之中。

5.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指在道德意向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涉及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达成道德目标的手段,也是评价一个人品德的客观标志。

6.品德心理结构:章志光依据动力系统的观点,提出了包含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的品德心理结构。所谓“生成结构”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道德性的心理结构。“执行结构”是指个人在生成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所谓“定型结构”指个体所具有的品德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它是在执行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但具有更高的激活性、阶段简缩性和自动化功能。其实质是占优势的道德信念或道德动机,与作为其实现手段的一些习得的行为方式经过反复实践和强化,形成了稳固的联系。

7.他律道德:是由于外界力量制约或决定的道德发展阶段,与自律道德相对应。

8.自律道德 :是指自我约束。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9.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

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受罚,或让自己感到满意。这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

10.习俗水平: 当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水平Ⅱ时,关注和考虑他人的情况增加了。他们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行为,而能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德问题的决定。这些社会因素包括他人的认可、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此阶段的个体更多地以是否满足社会舆论与期望、遵循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习俗、受到赞扬等做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这种利用内化了社会规则或习俗进行道德判断的个体就处于习俗水平。

11.后习俗水平:此阶段的青少年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青少年,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成: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道德认识只有转化为( D ),才能够真正支配个体的道德行为。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价值 D.道德观念

2.( B )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观念

3.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失后果的大小来判断行为错误的严重程度属于( A )的道德判断。

A.客观责任 B.主观责任 C.他律 D.自律

4.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解,大多数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进入了( B )阶段。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关怀道德

三、填空题

1.品德的主要特点有稳定性、___。

2.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__、_。

3.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包括_一般认知能力_、__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__个人原有的信念社会道德环境强化与惩罚等。

4.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和__阶段_四个阶段。

5.科尔伯格将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分为___和_遵守法规取向_两个个阶段。

四、判断正误

1.道德是品德的表现形式(错误 )

2.品德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组合。(错误 )

3.道德教育应该依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序而展开。(正确 )

4.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自律走向他律。(错误 )

5.青少年的知、情、意、行是统一的。(错误 )

五、简答题

1.什么品德?心理结构有哪些方面?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就其实质而言,品德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就其功能而言,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品德可以被视为性格的一个方面,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的心理结构涉及品德所包含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模式。探讨品德的心理结构不但可以深化对品德本质的认识,更能对儿童、青少年的品德培养提供依据。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两种思路:一是探讨品德的因素结构,侧重查明品德是由哪几种相互联系的因素或成分构成的;二是探讨品德的功能结构,侧重查明品德的各种成分如何生成以及如何在各种内外条件的作用下完成道德决策和行为的。

2.品德形成的实质、过程与一般条件是什么?

由于品德结构的复杂性,品德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就其性质来说,是以情感学习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过程。片面培养品德结构的任何一个方面,或孤立地培养品德的各个方面,都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由于品德和态度都由包括情感在内的多种心理成分组成,故品德学习在布卢姆的学习目标分类中属于情感领域的学习,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相当于态度的学习。

品德的形成就是内化社会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对社会规范的依从、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对社会规范的信奉。这些阶段的实现依赖于不同的条件。

1)一般认知能力 ,2)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3)个人原有的信念,4)社会道德环境

3.如何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有赖于多种条件。

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教育者的行为就是其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的意义的最好例证。 第二,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第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

第四,获得社会反馈。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经常会受到舆论的褒贬和教育者的奖惩,这种社会反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按道德准则行动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学生传递了关于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当学生看到自己因做出利他行为而赢得全班的尊重时,他就会对执行道德规范的必要性深信不疑。

4.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不但是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而且对道德行为也有直接的定向作用。例如,我们有时仅仅依靠突然产生的羞愧感就能抑制自己的某种不道德动机。由于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故道德情感的形成在实质上是道德需要的形成和发展问题。

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第一,将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第二,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事道德实践。

第三,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如故事、小说、戏剧、影视作品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第四,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做出正确评价。

第五,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

第六,开展移情训练,增强道德敏感性。

5.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在各种有利的、不利的情境中的坚定实行,有赖于道德意志。促进学生道德意志锻炼的措施有: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为道德意志锻炼提供观念上的支持;鼓励学生将历史上、现实中、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作为自己道德意志的榜样,形成意志锻炼的意向;创造适中的困难情境,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磨炼道德意志;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用自我保证、自我监督、自我强化的办法进行意志锻炼。另外,培养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抗拒诱惑的能力都是提高道德意志的重要手段。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道德行为的途径主要包括:讲解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阅读课内外读物并分析在不同道德情境中典范人物行为方式的合理性;组织学生讨论完成某项道德行动的步骤;指导学生概括出不同情境下采取不同的合理行为的一般依据;引导学生对正确的和不当的行为方式进行对比;创设多样化社会情境,给学生提供行动练习的机会等。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依据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哪一阶段,如何根据这一段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开展道德教育?

后习俗水平,此阶段的青少年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青少年,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成: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教育者的行为就是其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的意义的最好例证。教育者言行一致,使学生认识到,按照道德规范去行动是值得的,是正当的;反之,教育者言行不一致,就会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质疑。

第二,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可以加深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亲眼看到自己的道德行为带来有益于他人或集体的积极后果,不仅能获得生动的道德情感体验,而且因道德知识一再被道德实践所证实,从而更加相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这就为道德信念的建立打下了经验基础。

第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结合具体的道德情境,对照道德准则的要求,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和反思,有利于道德经验得到概括和整合,从而增强道德观念对自己今后行为的支配力。

第四,获得社会反馈。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经常会受到舆论的褒贬和教育者的奖惩,这种社会反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按道德准则行动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学生传递了关于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当学生看到自己因做出利他行为而赢得全班的尊重时,他就会对执行道德规范的必要性深信不疑。为了形成道德信念,社会反馈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如果对待学生的同一行为,社会反馈信息不一致,诸如学校的看法与家长的看法不一致,教师的观点与某些学

生的观点不一致,就会给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确证带来困难。

2.设计一个提高青少年道德认识的活动。

活动主题:弘扬传统美德,提高道德修养

活动意义:通过本次活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

活动准备:给本次活动营造气氛,鼓舞同学积极参加本次活动。自制课件,预约多媒体教室,根据活动要求对同学进行分组。

活动过程:

(1)观看录像,了解目前青少年的道德情况。

(2)请相关人员作报告,谈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方面的好人好事。

(3)请学生代表浅谈就当今社会存在得不到的行为。如: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慕虚荣,不思进取;我行我素、不守纪律;说脏话,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旷课逃学,给同学老师乱起绰号,乱扔垃圾等。

(4)同学们分组讨论并派代表看法与感想。

1.看法:这些不道德的行为的危害:这些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坏了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社会文化建设;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会损害身心健康,荒废学业,学会心灵腐蚀,造成青少年是非不分

2.感想:关于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治国;另一方面要在公民中加强道德建设,加强诚信教育。努力学好各门功课,认真遵守学生守则与学生行为规范,增强道德和纪律观念,并举止文明,礼貌待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5)请学生代表或者参加老师进行总结并提出加强道德修养的希望和要求

第八讲 练习题

刘大盛

一、概念解释

1.道德与品德: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就其实质而言,品德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就其功能而言,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2.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识的表现形式。古今中外思想家都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于人的德性的重要性。

3.道德情感 :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具体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评价他人与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产生和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

4.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能动作用,帮助个体将道德动机贯彻于道德行动之中。

5.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指在道德意向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涉及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达成道德目标的手段,也是评价一个人品德的客观标志。

6.品德心理结构:章志光依据动力系统的观点,提出了包含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的品德心理结构。所谓“生成结构”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道德性的心理结构。“执行结构”是指个人在生成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所谓“定型结构”指个体所具有的品德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它是在执行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但具有更高的激活性、阶段简缩性和自动化功能。其实质是占优势的道德信念或道德动机,与作为其实现手段的一些习得的行为方式经过反复实践和强化,形成了稳固的联系。

7.他律道德:是由于外界力量制约或决定的道德发展阶段,与自律道德相对应。

8.自律道德 :是指自我约束。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9.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

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受罚,或让自己感到满意。这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

10.习俗水平: 当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水平Ⅱ时,关注和考虑他人的情况增加了。他们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行为,而能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德问题的决定。这些社会因素包括他人的认可、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此阶段的个体更多地以是否满足社会舆论与期望、遵循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习俗、受到赞扬等做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这种利用内化了社会规则或习俗进行道德判断的个体就处于习俗水平。

11.后习俗水平:此阶段的青少年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青少年,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成: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道德认识只有转化为( D ),才能够真正支配个体的道德行为。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价值 D.道德观念

2.( B )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观念

3.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失后果的大小来判断行为错误的严重程度属于( A )的道德判断。

A.客观责任 B.主观责任 C.他律 D.自律

4.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解,大多数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进入了( B )阶段。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关怀道德

三、填空题

1.品德的主要特点有稳定性、___。

2.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__、_。

3.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包括_一般认知能力_、__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__个人原有的信念社会道德环境强化与惩罚等。

4.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和__阶段_四个阶段。

5.科尔伯格将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分为___和_遵守法规取向_两个个阶段。

四、判断正误

1.道德是品德的表现形式(错误 )

2.品德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组合。(错误 )

3.道德教育应该依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序而展开。(正确 )

4.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自律走向他律。(错误 )

5.青少年的知、情、意、行是统一的。(错误 )

五、简答题

1.什么品德?心理结构有哪些方面?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就其实质而言,品德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就其功能而言,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品德可以被视为性格的一个方面,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的心理结构涉及品德所包含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模式。探讨品德的心理结构不但可以深化对品德本质的认识,更能对儿童、青少年的品德培养提供依据。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两种思路:一是探讨品德的因素结构,侧重查明品德是由哪几种相互联系的因素或成分构成的;二是探讨品德的功能结构,侧重查明品德的各种成分如何生成以及如何在各种内外条件的作用下完成道德决策和行为的。

2.品德形成的实质、过程与一般条件是什么?

由于品德结构的复杂性,品德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就其性质来说,是以情感学习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过程。片面培养品德结构的任何一个方面,或孤立地培养品德的各个方面,都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由于品德和态度都由包括情感在内的多种心理成分组成,故品德学习在布卢姆的学习目标分类中属于情感领域的学习,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相当于态度的学习。

品德的形成就是内化社会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对社会规范的依从、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对社会规范的信奉。这些阶段的实现依赖于不同的条件。

1)一般认知能力 ,2)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3)个人原有的信念,4)社会道德环境

3.如何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有赖于多种条件。

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教育者的行为就是其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的意义的最好例证。 第二,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第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

第四,获得社会反馈。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经常会受到舆论的褒贬和教育者的奖惩,这种社会反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按道德准则行动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学生传递了关于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当学生看到自己因做出利他行为而赢得全班的尊重时,他就会对执行道德规范的必要性深信不疑。

4.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不但是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而且对道德行为也有直接的定向作用。例如,我们有时仅仅依靠突然产生的羞愧感就能抑制自己的某种不道德动机。由于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故道德情感的形成在实质上是道德需要的形成和发展问题。

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第一,将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第二,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事道德实践。

第三,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如故事、小说、戏剧、影视作品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第四,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做出正确评价。

第五,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

第六,开展移情训练,增强道德敏感性。

5.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在各种有利的、不利的情境中的坚定实行,有赖于道德意志。促进学生道德意志锻炼的措施有: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为道德意志锻炼提供观念上的支持;鼓励学生将历史上、现实中、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作为自己道德意志的榜样,形成意志锻炼的意向;创造适中的困难情境,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磨炼道德意志;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用自我保证、自我监督、自我强化的办法进行意志锻炼。另外,培养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抗拒诱惑的能力都是提高道德意志的重要手段。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道德行为的途径主要包括:讲解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阅读课内外读物并分析在不同道德情境中典范人物行为方式的合理性;组织学生讨论完成某项道德行动的步骤;指导学生概括出不同情境下采取不同的合理行为的一般依据;引导学生对正确的和不当的行为方式进行对比;创设多样化社会情境,给学生提供行动练习的机会等。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依据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哪一阶段,如何根据这一段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开展道德教育?

后习俗水平,此阶段的青少年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青少年,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成: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教育者的行为就是其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的意义的最好例证。教育者言行一致,使学生认识到,按照道德规范去行动是值得的,是正当的;反之,教育者言行不一致,就会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质疑。

第二,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可以加深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亲眼看到自己的道德行为带来有益于他人或集体的积极后果,不仅能获得生动的道德情感体验,而且因道德知识一再被道德实践所证实,从而更加相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这就为道德信念的建立打下了经验基础。

第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结合具体的道德情境,对照道德准则的要求,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和反思,有利于道德经验得到概括和整合,从而增强道德观念对自己今后行为的支配力。

第四,获得社会反馈。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经常会受到舆论的褒贬和教育者的奖惩,这种社会反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按道德准则行动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学生传递了关于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当学生看到自己因做出利他行为而赢得全班的尊重时,他就会对执行道德规范的必要性深信不疑。为了形成道德信念,社会反馈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如果对待学生的同一行为,社会反馈信息不一致,诸如学校的看法与家长的看法不一致,教师的观点与某些学

生的观点不一致,就会给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确证带来困难。

2.设计一个提高青少年道德认识的活动。

活动主题:弘扬传统美德,提高道德修养

活动意义:通过本次活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

活动准备:给本次活动营造气氛,鼓舞同学积极参加本次活动。自制课件,预约多媒体教室,根据活动要求对同学进行分组。

活动过程:

(1)观看录像,了解目前青少年的道德情况。

(2)请相关人员作报告,谈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方面的好人好事。

(3)请学生代表浅谈就当今社会存在得不到的行为。如: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慕虚荣,不思进取;我行我素、不守纪律;说脏话,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旷课逃学,给同学老师乱起绰号,乱扔垃圾等。

(4)同学们分组讨论并派代表看法与感想。

1.看法:这些不道德的行为的危害:这些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坏了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社会文化建设;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会损害身心健康,荒废学业,学会心灵腐蚀,造成青少年是非不分

2.感想:关于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治国;另一方面要在公民中加强道德建设,加强诚信教育。努力学好各门功课,认真遵守学生守则与学生行为规范,增强道德和纪律观念,并举止文明,礼貌待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5)请学生代表或者参加老师进行总结并提出加强道德修养的希望和要求


相关内容

  • 人格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 人格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 人格教育的意义 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 和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技能和智力形成,而且是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人格教育就是采用观察和评定方法了解学生的人 ...

  • 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
  • 310地理(1)班 陈思源 摘要: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是人生中的花季.在这个绚烂的季节里,是极不稳定的一个时期,同时也应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稳定,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深入开展,其影响因素主 ...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教育心理学>2009年01月12日 星期一 15:59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 军队技术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现状研究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 ...

  • 中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的一点冷思考
  •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的一点冷思考 内容提要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发育.心理变化并逐渐趋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对这个时期的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在中学生心理辅导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尤其以青春期心理辅导为最.青春期心理辅导要迈出这些误区,我认为首先就是 ...

  • 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 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少年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少年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 理发展水平较低, 理发展水平较低,思维形式由形象思维 向抽象思维发展, 向抽象思维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 地位.好奇心.模仿力强,情绪化较强, 地位.好奇心.模仿力强,情绪化较强, 情感.理智水平较低, 情感. ...

  • 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觉见问题与对策
  • 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觉见问题与对策 青少年处于性生理和性心理迅速发育时期,而当前青少年性心理成熟滞后于性生理的发育.因为性生理的成熟受营养状况和遗传因素的控制,而性心理发育不仅受生理心理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社会道德.文化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我们知道,由于当代青少年营养状况的迅速提高,第二性征 ...

  • 什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 1. 什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类型 基本途径: 1 心理素质教育 2 心理咨询3心理治疗 基本类型1团体发 ...

  •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 ["智慧星火"获奖课题论文选登]中国青少年心理健 康状况调查报告(摘要) --基于九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研究 论文撰写:肖静 李琴 任燕琴 韩雪 方洁 赵敏雅 调查:肖静 李琴 任燕琴 韩雪 方洁 虞涛 房启志 黄宇 赵敏雅 宋启迪 指导教师:李家华 王丽娟 内容提要: 青少年 ...

  • 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研究
  • 课 题 名 称 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研究 责任单位:焦作卫生医药学校 责 任 人:晁将伟 联系方式:[1**********] 参 与 人:段红成 郭慧玲 李强 苏昭栋 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 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家庭是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青少年的人生 ...

  • 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分析
  • 摘要:青少年叛逆心理也叫逆反心理,是发生在大部分青春期孩子身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独立自主意识明显.要求平等的社会地位等而对成人产生观念上的反抗.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有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成熟较生理成熟滞后.自我中心意识产生等自身发展原因,也有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儿童与成人在思想观念上的不同.学校教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