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 母
别名平贝母、地苦胆、草贝母等,为百合科
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鳞茎入药,具有散结、
消肿、解毒功能。用于乳痈肿、颈淋巴结炎、淋
巴结核、乳腺炎、肥厚性鼻炎等症的治疗。分布
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
一、形态特征
贝母地下块茎肥厚,白色,瓣大小成对,各对交互对生呈扁球形,直径大者3厘米左右。茎细弱,有卷须。叶互生,具柄,掌状深裂。种子4粒,斜方形,表面棕黑色,先端具膜质翅。7月至8月开花。8月至9月结果。
二、生物学特性
野生于山坡、平原草丛及灌木丛中,适应性较强。春季要求温暖,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夏季要求气候凉爽,稍遮阴。生长期短,从出苗到枯萎约60天。在深厚、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上生长较好,干旱和黏重土地生长较差,块茎小。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细砂土或砂质壤土栽培。整地可作成宽100厘米〜200厘米的平畦或低畦,在易积水的田块应整成高垄栽培。
(二)繁殖方法
1、块茎繁殖
每年早春或秋季,将地下块茎全部挖出,选大者入药,小者留种。种植前要施足底肥,进行整地做畦。开浅沟,沟深6厘米〜9厘米,沟距30厘米〜36厘米,然后在沟内每隔15厘米〜18厘米放块茎1〜2枚,覆土3厘米〜5厘米。若土壤湿度较好,15天左右即可出苗。每亩播种块茎约40公斤。多雨地区进行垄作,于垄的两侧底部开沟种植。
2、种子繁殖
北方在4月播种。播种前将种子用温水浸泡8〜12小时,然后取出条播。行距30厘米〜36厘米,开浅沟约3厘米〜4.5厘米,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约1.5厘米,镇压、浇水。每亩播种量2公斤〜2.5公斤。
(三)田间管理
贝母4〜8月为茎蔓生长期,8月以后至10月初降霜前,为块茎生长期。田间管理应根据其生长特点进行。
1、除草松土
贝母4月出苗后至6月蔓叶未覆盖地面以前,除草松土浇水。8月以后应经常保持地面湿润,以利于根茎的生长。
2、追肥
6〜8月,结合浇水追施粪尿2〜3次,促进茎叶生长。9月上旬追施磷、钾肥,促进块茎生长。
3、搭架
有的地方当苗高15厘米〜18厘米时,在行间插竹竿,供植物蔓茎攀援,以利开花结子。
四、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
1、平贝锈病
症状:又名“黄疸”,病原是真菌中一种担子菌。于5月中旬发生,叶背和叶基有锈黄色夏孢子堆,破裂后有黄色粉末随风飞扬,被害部造成穿孔,茎叶枯黄,后期茎叶布满黑色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清园,消灭田间杂草和病残体;开花前喷敌锈钠300倍液,7天一次。
2、黑腐病
症状:又名菌核病,是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是为害贝母鳞茎最严重的病害,发生时期为5〜8月下旬。发病初期,田间呈零星无苗斑块区,病区内几乎无苗。鳞片被害时产生黑斑,病斑下组织变灰,严重时整个鳞片变黑,皱缩干腐,鳞茎表皮下形成大量小米粒大小的黑色菌核。被害植株地上部分叶片变黄变紫,萎蔫枯黄,植株全部死亡。
防治方法:轮作;选排水良好的高畦种植,加强田间管理;肥料要腐熟;及时拔除病株并用5%石灰乳消毒病穴;用50%多菌灵1000倍液灌根;发病严重的地区用种子繁殖,防止种栽带菌。
3、灰霉菌
症状:灰霉菌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多发于贝母生长晚期,该病
一般多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病初期叶片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渍状病斑,继而扩展到全叶,使整个叶片变成黄褐色,枯萎而死。在适宜条件下,蔓延较快,成片发生。特别是连阴雨,雨后天晴,高温潮湿或密度过大的情况下,3〜5天即可感染全田。
防治方法: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如5月中、下旬出现多雨天气,应及时喷药。一般可采用1∶1∶120波尔多液或敌菌灵500倍液防治。
(二)虫害
金针虫、蝼蛄、地老虎等。
症状:缺苗断垄,咬伤鳞茎基部。
防治方法:清洁田园,田边与地边杂草、枯枝落叶集中烧毁;人工捕杀或黑光灯诱杀成虫;在整地作畦时,每平方米施入25%敌百虫粉10克〜15克,害虫发生时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浇灌。
五、采收加工
种子繁殖的贝母,种后3年采收。块茎繁殖的贝母当年秋季即可采挖,于10月下旬(霜降后)茎叶枯黄时或第二年早春萌芽前均可采挖。割去地上部茎蔓,挖出块茎,冲洗干净,放蒸笼中蒸透,或将大瓣用手掰开放水锅中煮至无白心,取出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变。贝母以色淡红棕、半透明、质坚实、断面角质样者为佳。
贝 母
别名平贝母、地苦胆、草贝母等,为百合科
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鳞茎入药,具有散结、
消肿、解毒功能。用于乳痈肿、颈淋巴结炎、淋
巴结核、乳腺炎、肥厚性鼻炎等症的治疗。分布
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
一、形态特征
贝母地下块茎肥厚,白色,瓣大小成对,各对交互对生呈扁球形,直径大者3厘米左右。茎细弱,有卷须。叶互生,具柄,掌状深裂。种子4粒,斜方形,表面棕黑色,先端具膜质翅。7月至8月开花。8月至9月结果。
二、生物学特性
野生于山坡、平原草丛及灌木丛中,适应性较强。春季要求温暖,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夏季要求气候凉爽,稍遮阴。生长期短,从出苗到枯萎约60天。在深厚、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上生长较好,干旱和黏重土地生长较差,块茎小。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细砂土或砂质壤土栽培。整地可作成宽100厘米〜200厘米的平畦或低畦,在易积水的田块应整成高垄栽培。
(二)繁殖方法
1、块茎繁殖
每年早春或秋季,将地下块茎全部挖出,选大者入药,小者留种。种植前要施足底肥,进行整地做畦。开浅沟,沟深6厘米〜9厘米,沟距30厘米〜36厘米,然后在沟内每隔15厘米〜18厘米放块茎1〜2枚,覆土3厘米〜5厘米。若土壤湿度较好,15天左右即可出苗。每亩播种块茎约40公斤。多雨地区进行垄作,于垄的两侧底部开沟种植。
2、种子繁殖
北方在4月播种。播种前将种子用温水浸泡8〜12小时,然后取出条播。行距30厘米〜36厘米,开浅沟约3厘米〜4.5厘米,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约1.5厘米,镇压、浇水。每亩播种量2公斤〜2.5公斤。
(三)田间管理
贝母4〜8月为茎蔓生长期,8月以后至10月初降霜前,为块茎生长期。田间管理应根据其生长特点进行。
1、除草松土
贝母4月出苗后至6月蔓叶未覆盖地面以前,除草松土浇水。8月以后应经常保持地面湿润,以利于根茎的生长。
2、追肥
6〜8月,结合浇水追施粪尿2〜3次,促进茎叶生长。9月上旬追施磷、钾肥,促进块茎生长。
3、搭架
有的地方当苗高15厘米〜18厘米时,在行间插竹竿,供植物蔓茎攀援,以利开花结子。
四、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
1、平贝锈病
症状:又名“黄疸”,病原是真菌中一种担子菌。于5月中旬发生,叶背和叶基有锈黄色夏孢子堆,破裂后有黄色粉末随风飞扬,被害部造成穿孔,茎叶枯黄,后期茎叶布满黑色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清园,消灭田间杂草和病残体;开花前喷敌锈钠300倍液,7天一次。
2、黑腐病
症状:又名菌核病,是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是为害贝母鳞茎最严重的病害,发生时期为5〜8月下旬。发病初期,田间呈零星无苗斑块区,病区内几乎无苗。鳞片被害时产生黑斑,病斑下组织变灰,严重时整个鳞片变黑,皱缩干腐,鳞茎表皮下形成大量小米粒大小的黑色菌核。被害植株地上部分叶片变黄变紫,萎蔫枯黄,植株全部死亡。
防治方法:轮作;选排水良好的高畦种植,加强田间管理;肥料要腐熟;及时拔除病株并用5%石灰乳消毒病穴;用50%多菌灵1000倍液灌根;发病严重的地区用种子繁殖,防止种栽带菌。
3、灰霉菌
症状:灰霉菌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多发于贝母生长晚期,该病
一般多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病初期叶片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渍状病斑,继而扩展到全叶,使整个叶片变成黄褐色,枯萎而死。在适宜条件下,蔓延较快,成片发生。特别是连阴雨,雨后天晴,高温潮湿或密度过大的情况下,3〜5天即可感染全田。
防治方法: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如5月中、下旬出现多雨天气,应及时喷药。一般可采用1∶1∶120波尔多液或敌菌灵500倍液防治。
(二)虫害
金针虫、蝼蛄、地老虎等。
症状:缺苗断垄,咬伤鳞茎基部。
防治方法:清洁田园,田边与地边杂草、枯枝落叶集中烧毁;人工捕杀或黑光灯诱杀成虫;在整地作畦时,每平方米施入25%敌百虫粉10克〜15克,害虫发生时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浇灌。
五、采收加工
种子繁殖的贝母,种后3年采收。块茎繁殖的贝母当年秋季即可采挖,于10月下旬(霜降后)茎叶枯黄时或第二年早春萌芽前均可采挖。割去地上部茎蔓,挖出块茎,冲洗干净,放蒸笼中蒸透,或将大瓣用手掰开放水锅中煮至无白心,取出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变。贝母以色淡红棕、半透明、质坚实、断面角质样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