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友好型技术国际转移问题的研究综述_傅京燕

36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环境友好型技术国际转移问题的研究综述

傅京燕

林志英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友好型技术在降低未来排放方面的潜力。新技术的发明大多首

气候政策的关键应该在于鼓励向发展中先出现在高收入国家,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上升的发展中国家掌握的减排技术很少。因此,

国家转移先进的气候环境友好型技术。首先分析了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其次探讨了影响国际技术转移的因素。同时,还回顾了有关环境友好型技术转移的文献,探讨相关研究结果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减缓气候变化;环境友好型技术;国际技术转移Abstract :The cost and progres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depend on the environmental-friendly

technologies to reduce future emissions. While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are projected to rise primarily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GHG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exist primarily in the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Thus ,the challenge for climate policy is to encourage the transfer of these climate-friendly technologies to the developing

followed by world.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friendly technologies ,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dvice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economic literature o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empirical evidence for climate policy-making of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nvironmental-friendly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021(2013)03-0036-05

1引言

当前的一个事实是:在发达国家纷纷进行温室气体减排时,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却在不断上升。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11年燃料燃烧CO 2排放》报告[1],1990—2009年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国家的CO 2排放量的增幅为8.0%,而非OECD 国家增长了73.3%,其中,由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排放最多。1990年,这两个国家的排放比重之和为全球的13.4%,而到了2009年,该比重升至29.2%。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排放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降低全球CO 2排放的问题显得愈发紧迫。

在关于后京都议定书的气候谈判上,发展中国家减排问题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气候变化,阻止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二者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

发展,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鼓励温室气体减排新技术的采用,并鼓励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的气候环境友好型技术。

2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根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的第34章定义,环境友好型技术指的是对生产生活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它通常是减碳技术、碳封存与碳捕获技术、指包括能效技术、

碳汇技术在内的能够有效减排温室气体的技术。2.1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理论研究2.1.1

技术进步和环境

在环境经济学领域,技术创新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想要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同时降低温室效应气体(GHG )排放有以下两种途径:第一,降低能

收稿日期:2013-01-18;修订日期:2013-03-11。作者简介:傅京燕,女,1973年生,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9&ZD021)“应对国际资源环境变化挑战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71273115)“基于强度减排的碳交易机制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理论研究与ECGE 模拟”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YJC790042)“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机制与政策效应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37

源利用的碳强度(即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由于天然气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运用,碳强度已经有所降低。但中国的高碳排放强度问题依然很严峻,因为中国的能源中有68%来自煤炭,而煤炭是化石燃料中碳排放强度最高的[2]。第二,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即单位GDP 中的能源消耗量)。2.1.2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中的市场失灵问题

不论是技术进步的哪一个阶段,单靠市场力量都不足以刺激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开发或扩散。造成环境研发不足的因素是存在以下两个市场失灵[3]。

一个是传统的环境外部性问题。由于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没有包含在商品价格里,因而

因此,减少企业和消费者都没有降低碳排放的动力。

排放的技术比社会最优水平要低。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没有环境政策的强制作用,有些减排技术的开发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些减排技术可能给私人带来收益,例如,通过将燃油汽车换成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减

因此,市场失灵问题仅指私人没有考少汽油费支出。

虑采用减排技术给社会带来的福利。

另一个有关研发的市场失灵问题是指知识的市场失灵,即知识作为公共物品的自然属性[4]。一般来说,一项新技术只有提供给公众使用以后,发明者才

但与此同时,该技术所隐含的部分能获得研发回报。

或全部知识也将被公众所获取,这就可能产生知识溢出问题。此时,即使存在纠正外部性的环境政策,私人也不会愿意进行符合社会最优水平的研发活动,环境研发水平仍是次优的。

2.2有关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实证研究的相关发现2.2.1全球绝大部分研发在OECD 国家进行

根据OECD 2011年《科学、技术与产业计分榜:

[5]

知识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报告,2009年OECD 国家的研发资金总共为9683.9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支出的85%以上,但非OECD 经济体在全球研发活动

中国成为世界中的重要性也在逐步提升。2009年,

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共支出1540亿美元。即便如此,中国大部分研发开支都用于开发方面,主要针对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进行产品改进,而非基础性的科研工作。另外,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专利部门,来自中国的专利注册数量仍然较少。

Lanjouw 和Mody [6]采用美国、日本、德国和14个中低收入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多种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情况。结果显示,一国的技术创新与该国的治污成本支出成正比。同时发现,美国、日本和德国

的大多数技术专利都是本土专利,相反,发展中国家

运用的大多是外国技术专利,特别是那些比较复杂的空气污染控排技术。

2.2.2一国的环境政策可能影响另一国的技术创新

美国是第一个实施严格汽车排放标准的国家,但是其采用的汽车尾气减排专利却大多来自国外[6]。另外,为了满足美国和日本的环境规制要求,韩国汽车制造商率先将先进的减排技术运用在汽车制造过程中,而韩国政府是后来才通过本国的排放控制法规的。

2.2.3发展中国家有必要进行适应性研发,以使外国技术适应本国市场

Popp [7]发现,较迟采取规制的国家也会进行创新,而不是简单地采用别国已研发的“现成”技术。为了使外国技术符合本地需求,后面采用者往往会进行适应性研发。Lanjouw 和Mody [6]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发展中国家进行研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进口技术适应本地的条件。

2.2.4鼓励减排技术的发明创新不一定要求发展中国家实施强制减排

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鼓励了减排技术的创新。例如,当近几年各国政府和国际力量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开始鼓励技术创新时,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的专利活动(以欧洲专利办公室的专利数量计算)变得非常活跃[8]。另外,能源价格的上升以及碳税和排放交易机制也引致了与能源效率和替代能源相关的技术创新[9],其中,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新技术也有

来自发达国家和国际碳交易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

市场的力量为减排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动力,而不一定非要发展中国家实施强制减排来鼓励技术创新。2.2.5环境政策和技术政策的共同使用更有利于技术创新

环境经济学领域存在的外部性问题使得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创新过程复杂化,仅靠市场力量不足以为环境技术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还需要环境规制或者政府提供研发支持为其发展提供进一步推动

对各种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发现,环境政策力。另外,

和技术政策二者共同使用时最有效率。虽然技术政策有利于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改造,但其为技术采用所提供的动力却很小,因此需要环境政策为其增加动力。Fischer [10]建立的理论模型表明,存在适中的鼓励新技术采用的环境政策要比政府单纯采用技术研发政策更有效。Popp [11]考虑了最优碳税和最优研发

38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补贴的长期福利效应,发现这两种政策共同使用时所获得的福利是最大的,而仅仅使用碳税只能获得两者结合使用时福利的95%,仅仅使用最优研发补贴更是只能获得两者结合使用时的11%。

为主。ODA 包括OECD 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提供的援助资金及免息或贴息贷款,其大部分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并涉及技术转移。与私人投资相比,虽然ODA 的流量很小,但它是吸引外资较少的国家的重要资金来源[15]。

除此之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也设立了共同基金。UNFCCC 强调,要增加“更多且更新”的资源用于促进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以支持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发达国家登记了大量的双边和多边项目及资金。这些公共资金中,部分用于补助发展中国家为实现UNFCCC 承诺所承担的成本,部分用于环保项目如森林保护,还有一部分流

)。从1991年启动以来,GEF 向了全球环境基金(GEF

已经为减缓气候变化投资了将近2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90%流向了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GHG 减排和可持续性交通领域[16]。

3.2.2私人资金流下的技术转移

)贸易。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得贸(1

易品中隐含的先进技术。不论是消费品、中间产品或资本品的进口,还是服务的进口,都可以促进技术转移。相对于其他资本来源,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贸易都一直是与技术转移相关的最重要资本来源[17]。1994—2008年间,低收入国家进口的高科技产品占GDP 的比重增长了50%,而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比重则增长了70%[18]。贸易可能带来知识溢出,但溢出的多少取决于进口国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指的是

实施和运用外来技术的能力。吸收能力会一国理解、

影响一项先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扩散速度。吸收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一国的技术文化和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并受教育、政府治理和金融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2)外国直接投资(FDI )。外国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是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由于跨国公司是工业化国家研发活动的重要主体,而且跨国公司一般掌握比发展中国家更高水平的技术,因此,跨国公司有可能产生大量的技术溢出。根据联合国贸易和

[19]

发展组织《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 资金量从1980年的100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6840亿美元,约占全球FDI 总量的45%。一些国家层面研究或案例研究表明,对发展中国家

例如,一项针对向的私人投资确实伴随有技术转移。

中国转移清洁燃煤技术的研究证明,“通过各种合作安排,跨国公司确实向中国企业转移了清洁燃煤知识和技术”。

3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扩散转移

清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

途径和方式。由于减排温室气体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在发达国家进行,因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关键问题是获取技术转让,先进减排技术的可获得性,使发展中国家得以在环境污染形势变得更严峻之前采用

国际技清洁技术,从而实现环境治理的跨越式发展。

术合作是减缓气候变化必不可少的手段。3.1转移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必要性

3.1.1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

未来温室气体的增加将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在接下来的30年里,全球CO 2排放的增量中,只有1/3来自于发达国家[12-13]。截至2010年,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超过了全球排放的1/2。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缓解气候变化的压

(IPCC )[14]预力。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

期,温室气体减排成果将主要来源于能源效率的提高。然而,当前大多数提高能效的技术创新都集中在少数几个高度发达经济体。而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减排支出所用专利大部分来自于国外,特别是较为复杂

因此,为了减缓发展中国家GHG 的污染治理技术[6]。

气体排放的上升,环境技术扩散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清洁技术,已经成为最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3.1.2有助于解决碳泄漏问题

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的环保技术,可以

对于解决碳泄漏问题。IPCC 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

京都行动在经济范围内产生的碳泄漏,如果能有效推广有竞争力的低排放技术,所谓碳泄漏将会被抵消。因为如果发达国家兑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体系规则下的气候友好型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开发与转让的承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将走向低碳轨道,避免了发达国家数百年来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必将促使发展中国家从实质上实现减排,所谓碳泄漏也将不复存在。3.2国际技术转移的渠道

3.2.1公共资金援助下的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的公共资金来源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NGOs )援助,通常以官方发展援助(ODA )的形式

39

3.3促进气候友好型技术转移的因素3.3.1

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

就末端减排技术而言,采用的动力主要来自环境规制,但是就提高能效和节能技术而言,由于其直接与成本相关,因此私有部门有动力自动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可以减少企业的能源消耗从而节约生产成本,当能源价格上升时,节约能源显得尤其重要。Fisher-Vanden 等[20]研究了中国22000个中大型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发现1997—1999年间这些企业的能耗降低了17%,能耗下降的驱动因素中50%归因于能源价格,17%归因于技术创新(以企业研发水平衡量),12%归因于所有权的变化。不论是能源价格压力,还是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使成本最小化,都可以看作是来自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总之,在考虑能源价格或成本节约时,即使没有环境政策,市场也能促使提高能源效率(节能)的创新技术扩散。

1980年以来,中国的能源强度以年均4%的速度持续下降,而世界范围的能源强度从1995年开始以年均1.5%的速度下降[21]。不过,尽管如此,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限制碳排放,单靠企业自发进行的节能技术投资不会太多,因为这些技术所获得的额外的环境收益并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3.3.2

环境政策的外部压力

由于环境政策能够弥补市场的动力不足问题,这就使大多数研究都关注如何通过规制政策而不是市场来影响环境技术的发明和采用。大量研究检验环境政策和环境技术采用的关系,普遍得出的结论是环境规制有必要用于鼓励污染技术的采用。最近越来越多的实证结果证明严格的环境政策一般会刺Popp [8]在美国、日本和德国发现为适应激技术创新。

环境规制而导致的硫化物和氮氧化合物减排专利的大量增加。

对于环保技术扩散的研究发现,需要用环境规制来促进技术的扩散,包括环保技术(如污染控制)和能源效率技术。Lovely 和Popp [22]研究了39个国家的燃煤发电厂对限制SO 2和NO X 排放的规制采用情况,发现环境规制是环保技术国际扩散的第一步。Costantini. V 和Crespi.F [23]研究了公共政策对可持续发展能源部门的影响,发现环境规制对能源技术出口竞争力有正面作用,环境规制强的国家可能成为环保技术的净出口国。

3.3.3技术进步以及学习效应的作用

由于控污技术的改进,治污成本会降低,因此人

均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也会相继实施环境规制。Lovely 和Popp [22]以39个国家(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燃煤发电厂为例,分析了1980—2000年间有关限制SO 2和NOx 排放的环境规制的实施情况,并将技术的可获得性作为影响规制实施的重要因治污成本逐渐下降,随着素。由于控污技术的改进,

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也开始率先实施实施环境规制。Lovely 和Popp 的解释是,规制的早期国家有效地降低了实施规制的成本,因此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有能力实施减排。此外,他们还发现,开放度越高的国家获得技术的速度越快,因而实施规制越早。

此外,Hilton [24]发现,规制的后面实施者可以从早期实施者那里吸取经验。基于48个国家的数据,Hilton 考察了一国去除燃料中有毒物质Pb 所用的时间。结果显示,1979年之后的实施国淘汰Pb 所用的时间比1979年之前的实施国平均快5年左右。Hilton 认为,后期实施者之所以完成得比较快是因为他们能从早期实施者那里吸取有益的经验。

4结语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这些国家经济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会不断上升,而阻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不可行的途径,这时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和扩散转移就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发达国家必须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碳浓度的提高负主要责任,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该由发达国家率先实施环境政策以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使其减排成事实上,减排技术和清洁技术确实一般是由本下降。

发达国家首先开发出来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关键问题在于这些技术的可获得性。在外来的先进清洁技术支持下,发展中国家将加快实施环境规制的步国际技术转移的渠道包括公共资金、私人贸易和伐。

FDI ,在吸收外来技术时东道国也需要进行适应性研发。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友好型技术,不仅有助于帮助后者提早实现控污减排,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碳泄漏问题。在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转移问题中,环境规制政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40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IEA. CO 2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highlights [R ].2011. [2]Yardley ,Jim ,Andrew C Revkin.China issues plan on global

warming ,rejecting mandatory caps on greenhouse gases [N ]. 2007-06-05,A12. The New York Times ,

[3]Adam B Jaffe ,Richard G Newell ,Robert N Stavins. A tale of

two market failures: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R ]. newell@rff .org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discussion paper ,2004. [4]Geroski P. M arkets for technology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appropriability .inStoneman ,P. (ed. ),Handbookof theeconomics [M ]. OxfordUK :Black-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well Publishers ,1995:90-131.

[5]OECD. Repor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

2011: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knowledge economies [R ].2011. [6]LanjouwJ O ,A M ody.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technology [J ]. Research Policy ,1996,25:549-71.

[7]Popp David.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ies :the effects of NOx and SO 2regulation in the U.S. ,Japan ,and Germany [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and M anagement ,2006,51(1):46-71. [8]Johnstone Nick ,Ivan Ha 觢ˇci ˇc ,David Popp. Renewable energy

polic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vidence based on patent counts [J ].Environ Resource Econ ,2010,45:133-155. [9]Popp David. Induced innovation and energy prices [J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92(1):160-180.

[10]Fisher-Vanden K ,Jefferson G ,M a J ,et al.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energy productivity in China [J ]. Energy Eco-nomics ,2006,28(5/6):690-705.

[11]Popp David.R&Dsubsidies and climate policy :is there a

'free lunch'? [J ].Climatic Change ,2006,77(3-4):311-341. [12]IEA. Oil crises &climate challenges -30years of energy use

in IEA countries [R ].2004.

[13]EIA (US ),Energy Outlook Report [R ].2004.

[14]IPCC.M ethod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Issu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 [M ].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1. Press ,

[15]Ellis J ,H Winkler ,J Corfee-M orlot ,et al.CDM :Taking stock ,

looking forward [J ]. Energy Policy ,2007,35:15-28. [16]de Coninck Heleen ,Carolyn Fisher ,Richard G. Newell ,et al.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oriented agreements to address [J ]. Energy Policy ,2008,36:335-356. climate change

[17]OECD.Technologies for cleaner production and products. :

Towards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 ].OECD proceedings ,Paris ,1995.

[18]Worl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the developingworld [R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2008. [19]UNCT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Towards a new generation

of investment policies 2012[R ].2012.

[20]Fisher-Vanden K. M anagement 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inChineseState-OwnedEnterprises [J ].EnergyPolicy ,2003,31(3):247-257.

[21]IEA.Energy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atabase

[DB ].in :IEA (Ed. ),Paris.2010.

[22]Lovely M ary ,David Popp.Trade ,techn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why do poorer countries regulate sooner? [R ]. NBER Working Paper No.14286.2008.

[23]Costantini V ,Crespi F. Public policies for a sustainable energy

sector:regulation ,diversity and fostering of innovation [J ].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09,dol :10.1007. [24]Hilton F Hank. Later abatement ,faster abatement:evidence

and explanations from the global phase-out of leaded gasoline [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2001,10(3):246-265.

47城市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近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关于执行大

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中指出: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地区为纳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控制区,共涉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区十群”19个省(区、市)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对于新建项目,具体要求为:对于排放标准中已有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的火电、钢铁行业,自2013年4月1日起,新受理的火电、钢铁环评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

排放限值;对于石化、化工、有色、水泥行业以及

燃煤锅炉项目等目前没有特别排放限值的,待相应的排放标准修订完善并明确了特别排放限值后执行,执行时间与排放标准发布时间同步。对于现有企业,“十二五”期间,位于重点控制区47个城市主城区的火电、钢铁、石化行业现有企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十三五”期间将特别排放限值的要求扩展到重点控制区的市域范围。(来源:《中国证券报》)

36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环境友好型技术国际转移问题的研究综述

傅京燕

林志英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友好型技术在降低未来排放方面的潜力。新技术的发明大多首

气候政策的关键应该在于鼓励向发展中先出现在高收入国家,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上升的发展中国家掌握的减排技术很少。因此,

国家转移先进的气候环境友好型技术。首先分析了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其次探讨了影响国际技术转移的因素。同时,还回顾了有关环境友好型技术转移的文献,探讨相关研究结果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减缓气候变化;环境友好型技术;国际技术转移Abstract :The cost and progres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depend on the environmental-friendly

technologies to reduce future emissions. While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are projected to rise primarily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GHG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exist primarily in the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Thus ,the challenge for climate policy is to encourage the transfer of these climate-friendly technologies to the developing

followed by world.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friendly technologies ,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dvice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economic literature o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empirical evidence for climate policy-making of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nvironmental-friendly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021(2013)03-0036-05

1引言

当前的一个事实是:在发达国家纷纷进行温室气体减排时,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却在不断上升。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11年燃料燃烧CO 2排放》报告[1],1990—2009年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国家的CO 2排放量的增幅为8.0%,而非OECD 国家增长了73.3%,其中,由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排放最多。1990年,这两个国家的排放比重之和为全球的13.4%,而到了2009年,该比重升至29.2%。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排放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降低全球CO 2排放的问题显得愈发紧迫。

在关于后京都议定书的气候谈判上,发展中国家减排问题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气候变化,阻止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二者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

发展,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鼓励温室气体减排新技术的采用,并鼓励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的气候环境友好型技术。

2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根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的第34章定义,环境友好型技术指的是对生产生活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它通常是减碳技术、碳封存与碳捕获技术、指包括能效技术、

碳汇技术在内的能够有效减排温室气体的技术。2.1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理论研究2.1.1

技术进步和环境

在环境经济学领域,技术创新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想要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同时降低温室效应气体(GHG )排放有以下两种途径:第一,降低能

收稿日期:2013-01-18;修订日期:2013-03-11。作者简介:傅京燕,女,1973年生,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9&ZD021)“应对国际资源环境变化挑战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71273115)“基于强度减排的碳交易机制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理论研究与ECGE 模拟”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YJC790042)“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机制与政策效应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37

源利用的碳强度(即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由于天然气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运用,碳强度已经有所降低。但中国的高碳排放强度问题依然很严峻,因为中国的能源中有68%来自煤炭,而煤炭是化石燃料中碳排放强度最高的[2]。第二,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即单位GDP 中的能源消耗量)。2.1.2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中的市场失灵问题

不论是技术进步的哪一个阶段,单靠市场力量都不足以刺激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开发或扩散。造成环境研发不足的因素是存在以下两个市场失灵[3]。

一个是传统的环境外部性问题。由于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没有包含在商品价格里,因而

因此,减少企业和消费者都没有降低碳排放的动力。

排放的技术比社会最优水平要低。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没有环境政策的强制作用,有些减排技术的开发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些减排技术可能给私人带来收益,例如,通过将燃油汽车换成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减

因此,市场失灵问题仅指私人没有考少汽油费支出。

虑采用减排技术给社会带来的福利。

另一个有关研发的市场失灵问题是指知识的市场失灵,即知识作为公共物品的自然属性[4]。一般来说,一项新技术只有提供给公众使用以后,发明者才

但与此同时,该技术所隐含的部分能获得研发回报。

或全部知识也将被公众所获取,这就可能产生知识溢出问题。此时,即使存在纠正外部性的环境政策,私人也不会愿意进行符合社会最优水平的研发活动,环境研发水平仍是次优的。

2.2有关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实证研究的相关发现2.2.1全球绝大部分研发在OECD 国家进行

根据OECD 2011年《科学、技术与产业计分榜:

[5]

知识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报告,2009年OECD 国家的研发资金总共为9683.9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支出的85%以上,但非OECD 经济体在全球研发活动

中国成为世界中的重要性也在逐步提升。2009年,

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共支出1540亿美元。即便如此,中国大部分研发开支都用于开发方面,主要针对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进行产品改进,而非基础性的科研工作。另外,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专利部门,来自中国的专利注册数量仍然较少。

Lanjouw 和Mody [6]采用美国、日本、德国和14个中低收入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多种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情况。结果显示,一国的技术创新与该国的治污成本支出成正比。同时发现,美国、日本和德国

的大多数技术专利都是本土专利,相反,发展中国家

运用的大多是外国技术专利,特别是那些比较复杂的空气污染控排技术。

2.2.2一国的环境政策可能影响另一国的技术创新

美国是第一个实施严格汽车排放标准的国家,但是其采用的汽车尾气减排专利却大多来自国外[6]。另外,为了满足美国和日本的环境规制要求,韩国汽车制造商率先将先进的减排技术运用在汽车制造过程中,而韩国政府是后来才通过本国的排放控制法规的。

2.2.3发展中国家有必要进行适应性研发,以使外国技术适应本国市场

Popp [7]发现,较迟采取规制的国家也会进行创新,而不是简单地采用别国已研发的“现成”技术。为了使外国技术符合本地需求,后面采用者往往会进行适应性研发。Lanjouw 和Mody [6]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发展中国家进行研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进口技术适应本地的条件。

2.2.4鼓励减排技术的发明创新不一定要求发展中国家实施强制减排

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鼓励了减排技术的创新。例如,当近几年各国政府和国际力量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开始鼓励技术创新时,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的专利活动(以欧洲专利办公室的专利数量计算)变得非常活跃[8]。另外,能源价格的上升以及碳税和排放交易机制也引致了与能源效率和替代能源相关的技术创新[9],其中,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新技术也有

来自发达国家和国际碳交易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

市场的力量为减排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动力,而不一定非要发展中国家实施强制减排来鼓励技术创新。2.2.5环境政策和技术政策的共同使用更有利于技术创新

环境经济学领域存在的外部性问题使得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创新过程复杂化,仅靠市场力量不足以为环境技术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还需要环境规制或者政府提供研发支持为其发展提供进一步推动

对各种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发现,环境政策力。另外,

和技术政策二者共同使用时最有效率。虽然技术政策有利于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改造,但其为技术采用所提供的动力却很小,因此需要环境政策为其增加动力。Fischer [10]建立的理论模型表明,存在适中的鼓励新技术采用的环境政策要比政府单纯采用技术研发政策更有效。Popp [11]考虑了最优碳税和最优研发

38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补贴的长期福利效应,发现这两种政策共同使用时所获得的福利是最大的,而仅仅使用碳税只能获得两者结合使用时福利的95%,仅仅使用最优研发补贴更是只能获得两者结合使用时的11%。

为主。ODA 包括OECD 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提供的援助资金及免息或贴息贷款,其大部分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并涉及技术转移。与私人投资相比,虽然ODA 的流量很小,但它是吸引外资较少的国家的重要资金来源[15]。

除此之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也设立了共同基金。UNFCCC 强调,要增加“更多且更新”的资源用于促进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以支持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发达国家登记了大量的双边和多边项目及资金。这些公共资金中,部分用于补助发展中国家为实现UNFCCC 承诺所承担的成本,部分用于环保项目如森林保护,还有一部分流

)。从1991年启动以来,GEF 向了全球环境基金(GEF

已经为减缓气候变化投资了将近2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90%流向了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GHG 减排和可持续性交通领域[16]。

3.2.2私人资金流下的技术转移

)贸易。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得贸(1

易品中隐含的先进技术。不论是消费品、中间产品或资本品的进口,还是服务的进口,都可以促进技术转移。相对于其他资本来源,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贸易都一直是与技术转移相关的最重要资本来源[17]。1994—2008年间,低收入国家进口的高科技产品占GDP 的比重增长了50%,而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比重则增长了70%[18]。贸易可能带来知识溢出,但溢出的多少取决于进口国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指的是

实施和运用外来技术的能力。吸收能力会一国理解、

影响一项先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扩散速度。吸收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一国的技术文化和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并受教育、政府治理和金融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2)外国直接投资(FDI )。外国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是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由于跨国公司是工业化国家研发活动的重要主体,而且跨国公司一般掌握比发展中国家更高水平的技术,因此,跨国公司有可能产生大量的技术溢出。根据联合国贸易和

[19]

发展组织《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 资金量从1980年的100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6840亿美元,约占全球FDI 总量的45%。一些国家层面研究或案例研究表明,对发展中国家

例如,一项针对向的私人投资确实伴随有技术转移。

中国转移清洁燃煤技术的研究证明,“通过各种合作安排,跨国公司确实向中国企业转移了清洁燃煤知识和技术”。

3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扩散转移

清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

途径和方式。由于减排温室气体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在发达国家进行,因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关键问题是获取技术转让,先进减排技术的可获得性,使发展中国家得以在环境污染形势变得更严峻之前采用

国际技清洁技术,从而实现环境治理的跨越式发展。

术合作是减缓气候变化必不可少的手段。3.1转移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必要性

3.1.1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

未来温室气体的增加将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在接下来的30年里,全球CO 2排放的增量中,只有1/3来自于发达国家[12-13]。截至2010年,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超过了全球排放的1/2。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缓解气候变化的压

(IPCC )[14]预力。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

期,温室气体减排成果将主要来源于能源效率的提高。然而,当前大多数提高能效的技术创新都集中在少数几个高度发达经济体。而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减排支出所用专利大部分来自于国外,特别是较为复杂

因此,为了减缓发展中国家GHG 的污染治理技术[6]。

气体排放的上升,环境技术扩散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清洁技术,已经成为最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3.1.2有助于解决碳泄漏问题

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的环保技术,可以

对于解决碳泄漏问题。IPCC 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

京都行动在经济范围内产生的碳泄漏,如果能有效推广有竞争力的低排放技术,所谓碳泄漏将会被抵消。因为如果发达国家兑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体系规则下的气候友好型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开发与转让的承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将走向低碳轨道,避免了发达国家数百年来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必将促使发展中国家从实质上实现减排,所谓碳泄漏也将不复存在。3.2国际技术转移的渠道

3.2.1公共资金援助下的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的公共资金来源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NGOs )援助,通常以官方发展援助(ODA )的形式

39

3.3促进气候友好型技术转移的因素3.3.1

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

就末端减排技术而言,采用的动力主要来自环境规制,但是就提高能效和节能技术而言,由于其直接与成本相关,因此私有部门有动力自动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可以减少企业的能源消耗从而节约生产成本,当能源价格上升时,节约能源显得尤其重要。Fisher-Vanden 等[20]研究了中国22000个中大型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发现1997—1999年间这些企业的能耗降低了17%,能耗下降的驱动因素中50%归因于能源价格,17%归因于技术创新(以企业研发水平衡量),12%归因于所有权的变化。不论是能源价格压力,还是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使成本最小化,都可以看作是来自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总之,在考虑能源价格或成本节约时,即使没有环境政策,市场也能促使提高能源效率(节能)的创新技术扩散。

1980年以来,中国的能源强度以年均4%的速度持续下降,而世界范围的能源强度从1995年开始以年均1.5%的速度下降[21]。不过,尽管如此,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限制碳排放,单靠企业自发进行的节能技术投资不会太多,因为这些技术所获得的额外的环境收益并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3.3.2

环境政策的外部压力

由于环境政策能够弥补市场的动力不足问题,这就使大多数研究都关注如何通过规制政策而不是市场来影响环境技术的发明和采用。大量研究检验环境政策和环境技术采用的关系,普遍得出的结论是环境规制有必要用于鼓励污染技术的采用。最近越来越多的实证结果证明严格的环境政策一般会刺Popp [8]在美国、日本和德国发现为适应激技术创新。

环境规制而导致的硫化物和氮氧化合物减排专利的大量增加。

对于环保技术扩散的研究发现,需要用环境规制来促进技术的扩散,包括环保技术(如污染控制)和能源效率技术。Lovely 和Popp [22]研究了39个国家的燃煤发电厂对限制SO 2和NO X 排放的规制采用情况,发现环境规制是环保技术国际扩散的第一步。Costantini. V 和Crespi.F [23]研究了公共政策对可持续发展能源部门的影响,发现环境规制对能源技术出口竞争力有正面作用,环境规制强的国家可能成为环保技术的净出口国。

3.3.3技术进步以及学习效应的作用

由于控污技术的改进,治污成本会降低,因此人

均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也会相继实施环境规制。Lovely 和Popp [22]以39个国家(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燃煤发电厂为例,分析了1980—2000年间有关限制SO 2和NOx 排放的环境规制的实施情况,并将技术的可获得性作为影响规制实施的重要因治污成本逐渐下降,随着素。由于控污技术的改进,

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也开始率先实施实施环境规制。Lovely 和Popp 的解释是,规制的早期国家有效地降低了实施规制的成本,因此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有能力实施减排。此外,他们还发现,开放度越高的国家获得技术的速度越快,因而实施规制越早。

此外,Hilton [24]发现,规制的后面实施者可以从早期实施者那里吸取经验。基于48个国家的数据,Hilton 考察了一国去除燃料中有毒物质Pb 所用的时间。结果显示,1979年之后的实施国淘汰Pb 所用的时间比1979年之前的实施国平均快5年左右。Hilton 认为,后期实施者之所以完成得比较快是因为他们能从早期实施者那里吸取有益的经验。

4结语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这些国家经济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会不断上升,而阻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不可行的途径,这时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和扩散转移就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发达国家必须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碳浓度的提高负主要责任,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该由发达国家率先实施环境政策以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使其减排成事实上,减排技术和清洁技术确实一般是由本下降。

发达国家首先开发出来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关键问题在于这些技术的可获得性。在外来的先进清洁技术支持下,发展中国家将加快实施环境规制的步国际技术转移的渠道包括公共资金、私人贸易和伐。

FDI ,在吸收外来技术时东道国也需要进行适应性研发。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友好型技术,不仅有助于帮助后者提早实现控污减排,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碳泄漏问题。在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转移问题中,环境规制政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40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IEA. CO 2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highlights [R ].2011. [2]Yardley ,Jim ,Andrew C Revkin.China issues plan on global

warming ,rejecting mandatory caps on greenhouse gases [N ]. 2007-06-05,A12. The New York Times ,

[3]Adam B Jaffe ,Richard G Newell ,Robert N Stavins. A tale of

two market failures: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R ]. newell@rff .org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discussion paper ,2004. [4]Geroski P. M arkets for technology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appropriability .inStoneman ,P. (ed. ),Handbookof theeconomics [M ]. OxfordUK :Black-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well Publishers ,1995:90-131.

[5]OECD. Repor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

2011: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knowledge economies [R ].2011. [6]LanjouwJ O ,A M ody.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technology [J ]. Research Policy ,1996,25:549-71.

[7]Popp David.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ies :the effects of NOx and SO 2regulation in the U.S. ,Japan ,and Germany [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and M anagement ,2006,51(1):46-71. [8]Johnstone Nick ,Ivan Ha 觢ˇci ˇc ,David Popp. Renewable energy

polic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vidence based on patent counts [J ].Environ Resource Econ ,2010,45:133-155. [9]Popp David. Induced innovation and energy prices [J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92(1):160-180.

[10]Fisher-Vanden K ,Jefferson G ,M a J ,et al.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energy productivity in China [J ]. Energy Eco-nomics ,2006,28(5/6):690-705.

[11]Popp David.R&Dsubsidies and climate policy :is there a

'free lunch'? [J ].Climatic Change ,2006,77(3-4):311-341. [12]IEA. Oil crises &climate challenges -30years of energy use

in IEA countries [R ].2004.

[13]EIA (US ),Energy Outlook Report [R ].2004.

[14]IPCC.M ethod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Issu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 [M ].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1. Press ,

[15]Ellis J ,H Winkler ,J Corfee-M orlot ,et al.CDM :Taking stock ,

looking forward [J ]. Energy Policy ,2007,35:15-28. [16]de Coninck Heleen ,Carolyn Fisher ,Richard G. Newell ,et al.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oriented agreements to address [J ]. Energy Policy ,2008,36:335-356. climate change

[17]OECD.Technologies for cleaner production and products. :

Towards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 ].OECD proceedings ,Paris ,1995.

[18]Worl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the developingworld [R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2008. [19]UNCT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Towards a new generation

of investment policies 2012[R ].2012.

[20]Fisher-Vanden K. M anagement 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inChineseState-OwnedEnterprises [J ].EnergyPolicy ,2003,31(3):247-257.

[21]IEA.Energy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atabase

[DB ].in :IEA (Ed. ),Paris.2010.

[22]Lovely M ary ,David Popp.Trade ,techn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why do poorer countries regulate sooner? [R ]. NBER Working Paper No.14286.2008.

[23]Costantini V ,Crespi F. Public policies for a sustainable energy

sector:regulation ,diversity and fostering of innovation [J ].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09,dol :10.1007. [24]Hilton F Hank. Later abatement ,faster abatement:evidence

and explanations from the global phase-out of leaded gasoline [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2001,10(3):246-265.

47城市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近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关于执行大

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中指出: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地区为纳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控制区,共涉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区十群”19个省(区、市)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对于新建项目,具体要求为:对于排放标准中已有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的火电、钢铁行业,自2013年4月1日起,新受理的火电、钢铁环评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

排放限值;对于石化、化工、有色、水泥行业以及

燃煤锅炉项目等目前没有特别排放限值的,待相应的排放标准修订完善并明确了特别排放限值后执行,执行时间与排放标准发布时间同步。对于现有企业,“十二五”期间,位于重点控制区47个城市主城区的火电、钢铁、石化行业现有企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十三五”期间将特别排放限值的要求扩展到重点控制区的市域范围。(来源:《中国证券报》)


相关内容

  • 对外开放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 摘要:近几十年来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量急速增加,促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能耗的迅速增加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在快速增加.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低碳经济必是未来经济的走向,因此,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了对外开放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中以CO2的排放量作为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 关键词:低碳 ...

  •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理论综述
  •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理论综述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兴趣日渐浓厚.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已经验证了产业转移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但这种经济发展是否符合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开始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出发,对此领域的国内 ...

  • 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20卷 第9期 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 Vol.20 No.9 2010 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尹希果 霍 婷 * (重庆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44) 摘要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气候 ...

  •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 国际产业转移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国际产业转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对国际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提出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1 产业跨国转移的动因分析 1.1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刘易斯(w.Arthur Lewis,1984)认为20世纪60年代劳 ...

  • 07届工科学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集装箱自动化堆场物流系统仿真与分析 学 院: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 级: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 号: 起迄日期:____ 2009.11.15_--2009.12.15__ 2009年 12月 15 日 集装箱自动化堆场物流系统仿真与分析 错误! ...

  •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l卷第2期 2014年2月 统计研究 StatisticalRe鼬arch V01.3l.N0.2Feb.2014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孙欣张可蒙 内容提要:本文考虑在对外开放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结合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三个途径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选择第二产业比 ...

  • 我国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问题讨论综述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年第3期 我国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问题讨论综述 杨万东, 丁 宁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 2007年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换的重要时期, 产能过剩.节能减排.产业升级.消除垄断等都是2007年的关键词, 宏观调控主要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展开, 许多新的变化, , 主 ...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缺陷述评.caj
  • 国际经济观察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缺陷述评 □ 龚菲 沈瑾瑜 费一兰 舟山 (浙江海洋学院 管理学院,浙江 316000) 摘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直是环境经济学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 的研究以流量污染的考察为主,而不重视存量污染的考察 ...

  • 01十二五规划内容
  •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文库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技 体育 核心用户 五周年 NBA 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是同义词,已合并. 拆分词条 "十二五"规划 百科名片 "十二五" ...